第二十九章 迁怒
看看女儿如今的处境,蒋氏很后悔,这门亲事结得太过仓促。
苏二老爷的所作所为更让她寒心,换亲的时候,他一声不吭,女儿成亲后还一直让她往康郡王府跑,要娟儿跟世子说说,他现在的官位不太好,最好能帮忙挪个位置。
世子才多大,朝廷大事哪里能说得上话,还不是要靠康郡王,结果康郡王非但没有帮忙,还落井下石把他正在活动中的官职给了一位给他送美人的官员,让他成了笑柄。
苏二老爷恼羞成怒,怪蒋氏多事,害他兄弟失和,如今大哥对他的事袖手旁观,都是蒋氏害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蒋氏无法,只得去找岑太夫人,岑太夫人正为苏宜荣的亲事忙得不可开交,之前准备的嫁妆都给了苏宜娟,之后又给了苏宜晴一大笔。
现在仓促之间又要苏宜荣准备一份,还不能比之前苏宜娟的少,不然别说大房不满意,就是永乡侯府也会有意见。
岑太夫人手头的钱有些不够了,一见蒋氏过来,张口就让她拿一笔钱出来给苏宜荣添妆。
蒋氏哪里肯,当初换亲的时候,曲氏装病,别的不管,大房给苏宜荣准备的嫁妆却全部讨了回去,岑太夫人也不管,害得她手忙脚乱,只得用自己的嫁妆和私房钱补上,饶是这样,某些东西还是买不到,不足的只能用银子补齐,这才凑了一份拿得出去的嫁妆。
现在却让她拿钱给苏宜荣添妆,她哪里肯?
支支吾吾的推脱了好一会,岑太夫人恼了,这段时间诸事不顺,她脾气长了不少,当即沉着脸告诉蒋氏,这次不拿钱出来,日后二房再有什么事,不要来找她。
蒋氏想到苏宜娟的事还要靠岑太夫人周旋,只得咬牙忍痛拿了一笔银子出来。
岑太夫人才给了她一个好脸色。
只不过在蒋氏委婉的把苏宜娟的情况跟她说了之后,岑太夫人脸色立即又沉了下来,直接说她没有能力管这事。
蒋氏在背后搞鬼的事瞒不了人,换亲之前,她娘家嫂子一天之内数次往返康郡王府于远平伯府的事,也被有心人看在眼里。
岑太夫人略一想就知道怎么回事,心里也恨透了蒋氏,连带的也不怎么喜欢苏宜娟,苏宜娟一直跟着父母在外地多年,在她膝下承欢的时间本就不如其他姐妹,岑太夫人又是一个凡事喜欢迁怒的人。
要说希望苏宜娟过得不好倒不至于,却不想要在她身上多浪费一点心思,也实在没精神,就目前情况来说,康郡王府更不是她能指手画脚的地方,给蒋氏一个教训也好,高门大户的亲事不是那么好结的。
平远伯府紧锣密鼓准备亲事的同时,苏宜晴依旧被忽略在小院子里。
芯儿瞅准机会就跟她说府中的八卦,仗着跟苏宜晴共过患难,别人的丫鬟不敢传的话,她敢,同时她也机灵的很,懂得掩饰,只有在没人的时候才凑上前说话,外人看来,苏宜晴待她远不如其他几个丫鬟亲厚。
苏宜晴觉得把那句戏子无义的话套在芯儿身上或许过分了些,但是平心而论,伯府待这丫头不薄,吃穿皆比小门小户的小姐强不说,做的活也就是端茶倒水之类的轻巧活,连洒水扫地之类稍微笨重一些的活都有粗使婆子。
而芯儿却一副看着伯府倒霉,府里人遭遇不幸,她很高兴的做派让人觉得有些不舒服,可转念一想,如亲人一样的姐妹不明不白跳井,伯府的主子拿小丫鬟的命都不当回事,高兴的时候赏点东西,一旦犯错,不管有心无心,一律如猪狗一样打发,的确让人心寒。
带着这样纠结的情绪,苏宜晴有些不知道怎么对待芯儿,按理说芯儿聪明伶俐,收做心腹最好,可太过机灵的人一向缺少忠心,又容易自作主张,想了又想之后,还是顺其自然,按一般丫鬟看待吧,当做不知道芯儿的底细。
很快的,八月就到了,八月初八就是大小姐苏宜荣成亲的好日子,府中又是张灯结彩大肆操办。
同时还有一件喜事,府中的大公子,也就是苏大老爷的嫡长子苏谨风回来了。
远平伯府有一个很奇怪的规矩,在苏宜晴看来却十分的开明,就是男子七岁之后一律挪到外院去住,统一请师父教学,学文或是习武都成,不许整日进内院与姐妹厮混在一起,避免沾染上太多脂粉气。
至于之前明哥儿,也就是苏谨明其实也是挪到外院去了的,只不过岑太夫人老了,思念孙儿,故而总是不时召他过来小住几日承欢膝下。
之前许氏之所以无暇顾及苏宜晴就是因为旭哥儿挪到外院,每日要去监督旭哥儿念书之类的,来回非常耗时。
岑太夫人在伯府地位尊贵,又抚养了明哥儿一场,想要明哥儿在跟前多多尽点孝,别人也不能说什么。
后来的事实证明,老祖宗订下的规矩就是不错,破坏了容易出乱子。
内院小姐丫鬟众多,还有不少年轻漂亮的姨娘,一不留神,可不就容易出一些丑事。
这事的责任在岑太夫人,也成了岑太夫人心里的一根刺,再不敢整天招孙儿过来小住了。
苏宜晴穿过来的时候,府中的嫡出公子们都已经满十岁,挪到了外院,逢年过节才偶然见过一次,根本谈不上熟悉,至于姨娘生的庶出们,太夫人看不上,只交由奶娘管在各小院中。
故而在苏宜晴心中,伯府的公子们存在感真的很弱。
其他人还好说一点,好歹见过几次,唯有苏谨风,她从来没有见过,因为在她穿过来之前,苏谨风就到外地书院去念书了。
听说是因为京城花花世界,奢靡之风太盛,公子们很容易被迷花眼而无心念书,还不如送到外地书院去。
外地很多有名的书院教学非常严谨,控制严格,又加上多数是在山上,想要风流快活也没处去。
苏谨风一去就是好几年,中途也就回了两趟家,还是匆匆而来匆匆又去,没住几日,苏宜晴这样的隔房姐妹也就无缘一见。
这次苏谨明回来是准备来年赶考的,随便也给姐姐送嫁。
苏二老爷的所作所为更让她寒心,换亲的时候,他一声不吭,女儿成亲后还一直让她往康郡王府跑,要娟儿跟世子说说,他现在的官位不太好,最好能帮忙挪个位置。
世子才多大,朝廷大事哪里能说得上话,还不是要靠康郡王,结果康郡王非但没有帮忙,还落井下石把他正在活动中的官职给了一位给他送美人的官员,让他成了笑柄。
苏二老爷恼羞成怒,怪蒋氏多事,害他兄弟失和,如今大哥对他的事袖手旁观,都是蒋氏害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蒋氏无法,只得去找岑太夫人,岑太夫人正为苏宜荣的亲事忙得不可开交,之前准备的嫁妆都给了苏宜娟,之后又给了苏宜晴一大笔。
现在仓促之间又要苏宜荣准备一份,还不能比之前苏宜娟的少,不然别说大房不满意,就是永乡侯府也会有意见。
岑太夫人手头的钱有些不够了,一见蒋氏过来,张口就让她拿一笔钱出来给苏宜荣添妆。
蒋氏哪里肯,当初换亲的时候,曲氏装病,别的不管,大房给苏宜荣准备的嫁妆却全部讨了回去,岑太夫人也不管,害得她手忙脚乱,只得用自己的嫁妆和私房钱补上,饶是这样,某些东西还是买不到,不足的只能用银子补齐,这才凑了一份拿得出去的嫁妆。
现在却让她拿钱给苏宜荣添妆,她哪里肯?
支支吾吾的推脱了好一会,岑太夫人恼了,这段时间诸事不顺,她脾气长了不少,当即沉着脸告诉蒋氏,这次不拿钱出来,日后二房再有什么事,不要来找她。
蒋氏想到苏宜娟的事还要靠岑太夫人周旋,只得咬牙忍痛拿了一笔银子出来。
岑太夫人才给了她一个好脸色。
只不过在蒋氏委婉的把苏宜娟的情况跟她说了之后,岑太夫人脸色立即又沉了下来,直接说她没有能力管这事。
蒋氏在背后搞鬼的事瞒不了人,换亲之前,她娘家嫂子一天之内数次往返康郡王府于远平伯府的事,也被有心人看在眼里。
岑太夫人略一想就知道怎么回事,心里也恨透了蒋氏,连带的也不怎么喜欢苏宜娟,苏宜娟一直跟着父母在外地多年,在她膝下承欢的时间本就不如其他姐妹,岑太夫人又是一个凡事喜欢迁怒的人。
要说希望苏宜娟过得不好倒不至于,却不想要在她身上多浪费一点心思,也实在没精神,就目前情况来说,康郡王府更不是她能指手画脚的地方,给蒋氏一个教训也好,高门大户的亲事不是那么好结的。
平远伯府紧锣密鼓准备亲事的同时,苏宜晴依旧被忽略在小院子里。
芯儿瞅准机会就跟她说府中的八卦,仗着跟苏宜晴共过患难,别人的丫鬟不敢传的话,她敢,同时她也机灵的很,懂得掩饰,只有在没人的时候才凑上前说话,外人看来,苏宜晴待她远不如其他几个丫鬟亲厚。
苏宜晴觉得把那句戏子无义的话套在芯儿身上或许过分了些,但是平心而论,伯府待这丫头不薄,吃穿皆比小门小户的小姐强不说,做的活也就是端茶倒水之类的轻巧活,连洒水扫地之类稍微笨重一些的活都有粗使婆子。
而芯儿却一副看着伯府倒霉,府里人遭遇不幸,她很高兴的做派让人觉得有些不舒服,可转念一想,如亲人一样的姐妹不明不白跳井,伯府的主子拿小丫鬟的命都不当回事,高兴的时候赏点东西,一旦犯错,不管有心无心,一律如猪狗一样打发,的确让人心寒。
带着这样纠结的情绪,苏宜晴有些不知道怎么对待芯儿,按理说芯儿聪明伶俐,收做心腹最好,可太过机灵的人一向缺少忠心,又容易自作主张,想了又想之后,还是顺其自然,按一般丫鬟看待吧,当做不知道芯儿的底细。
很快的,八月就到了,八月初八就是大小姐苏宜荣成亲的好日子,府中又是张灯结彩大肆操办。
同时还有一件喜事,府中的大公子,也就是苏大老爷的嫡长子苏谨风回来了。
远平伯府有一个很奇怪的规矩,在苏宜晴看来却十分的开明,就是男子七岁之后一律挪到外院去住,统一请师父教学,学文或是习武都成,不许整日进内院与姐妹厮混在一起,避免沾染上太多脂粉气。
至于之前明哥儿,也就是苏谨明其实也是挪到外院去了的,只不过岑太夫人老了,思念孙儿,故而总是不时召他过来小住几日承欢膝下。
之前许氏之所以无暇顾及苏宜晴就是因为旭哥儿挪到外院,每日要去监督旭哥儿念书之类的,来回非常耗时。
岑太夫人在伯府地位尊贵,又抚养了明哥儿一场,想要明哥儿在跟前多多尽点孝,别人也不能说什么。
后来的事实证明,老祖宗订下的规矩就是不错,破坏了容易出乱子。
内院小姐丫鬟众多,还有不少年轻漂亮的姨娘,一不留神,可不就容易出一些丑事。
这事的责任在岑太夫人,也成了岑太夫人心里的一根刺,再不敢整天招孙儿过来小住了。
苏宜晴穿过来的时候,府中的嫡出公子们都已经满十岁,挪到了外院,逢年过节才偶然见过一次,根本谈不上熟悉,至于姨娘生的庶出们,太夫人看不上,只交由奶娘管在各小院中。
故而在苏宜晴心中,伯府的公子们存在感真的很弱。
其他人还好说一点,好歹见过几次,唯有苏谨风,她从来没有见过,因为在她穿过来之前,苏谨风就到外地书院去念书了。
听说是因为京城花花世界,奢靡之风太盛,公子们很容易被迷花眼而无心念书,还不如送到外地书院去。
外地很多有名的书院教学非常严谨,控制严格,又加上多数是在山上,想要风流快活也没处去。
苏谨风一去就是好几年,中途也就回了两趟家,还是匆匆而来匆匆又去,没住几日,苏宜晴这样的隔房姐妹也就无缘一见。
这次苏谨明回来是准备来年赶考的,随便也给姐姐送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