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定力完成它们。初中毕业的那年她没考上高中,接下来那一年家里的对话差不多都绕着重考和打工在打转,这也是亲戚们很爱翻出来搞笑的。
“去看书!”他们学她母亲的口气说。
“哎哟,看过了呀——”母亲最爱形容她如何嘟起嘴抱怨,连其他人都学会她的口气了:“已经看了两个小时,累死了……”
“你就是太懒惰才会没有学校念,不然不要念书了,去工作!”母亲装模作样地补充着。
“什么工作适合不想念书的懒人?”
大家笑成一团:“有啦,有啦,月入数十万,轻松不流汗!”连开的玩笑也都千篇一律。
那段时光在精神上虽苦闷,但回到家就可以向家人撒娇耍赖,只要抱怨谁对她不好,大家就会将矛头转向敌人,连声讨伐。
有一回她出去随便找找工作觉得太累,又回家待起来。
“现在社会上神经病多的是……她年纪这么轻要工作本来就很容易被欺负,念书也好啦。”母亲说。
“念什么书?念到别人家里去当媳fù了呀!”一些人看着她,“反正老公也不错嘛?在家里当少nǎinǎi了哦——”
她面红耳赤地听着大家谈论自己已经逝去的幸福。她知道只要她将昨天看到的情景说出来,全部的人又会站在她这边为她说话。但她却不想说了。
如此的生活无止境地循环,从青少年一转就转去了她十多年的青春。只要她再次决定沉溺于这个循环,再过几十年,她的后半辈子也不过是添作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她竟到快40岁了才发现自己一直在随波逐流。
曾有人拿鳟鱼和比目鱼比喻主动与被动。主动的人主导生活的发展,被动的人漫无目的地等待生活发生在自己身上。
鳟鱼力争上游,为着理想而努力; 比目鱼则天天赖在深海底,随波逐流,等着上面掉下来浮游生物捡来填饱肚子。
其实我们身旁有很多鳟鱼,也有很多比目鱼。不管我们自己是属于哪种鱼,日子也还得过下去。
当你很想理清目标时,也许会有比目鱼劝你:“不要想太多啦,单纯一点也活得下去。想愈多就愈痛苦,何必呢?”于是,很多不知名的鱼也会加入这种随波逐流,渐渐埋入深海里不再伤多余的脑筋。
要浪费生命,其实很容易。时间向来站在比目鱼这边,只要耗得够久,所有一切都会过去——如果他不是太挑食。
只是或早或晚,有些躺在海底的鱼会发现哪里有些不对劲儿,游到亮一点的地方,才发现自己其实是尾鳟鱼——一只已经变老、身上再没有光泽的鳟鱼。
第一部分苛求完美——让人迷失自己的完美面具
将力求完美的目标扩大,
脚步放缓,心境放宽。
与其强迫自己忘我地满足别人的要求,
不如试着反过来,
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中兼顾他人。
朋友从小就是个“天使”。无私、从不说人坏话、很有爱心、喜欢照顾别人、不善妒、也从不口出恶言。在家里,他的姐姐拥有父母的专宠,对他颐指气使,拿他不当一回事,他也毫无怨言。
这样的情形直到他念完大学多年后结了婚才改变,不过,不是他父母或姐姐改变了,而是他脱离了那样的环境。
搬进和妻子共筑的新居,他静静地坐在客厅里良久,忽然感慨万千地说:“原来能坐下来面对真实的自己,感觉这么好。”
他在家里的不受重视其实自己心知肚明,老天给了姐姐聪明才智和十八般武艺后,赋予他惟一能匹敌的是难得的成熟懂事——不是他没有其他的才能,而是他姐姐没有这项优点——也因为如此,“能者多劳”的冠冕在他头上闪闪发光。他开始流着汗说着别人想听的话,姐姐从母亲的呵护中夺走所有的注意力,他一直试图从他的“苛求完美”中渴望能分到一杯羹,争取他也应得到的关爱。
其实他也希望能像姐姐一样敢于做梦,勇于行动。但那些对姐姐来说只要说做就能做的事,在他脑海里都会首先浮现: 我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别人?我的顾虑够周全吗?爸妈会喜欢我的决定吗?姐姐会支持我吗?
直到这一刻他回想起以往,才发现自己为了讨好别人花了太多的心血与时间,以至于当他坐下来计划自己的道路时,产生这辈子全是为别人而活的感伤。
很多人平时是个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绝对的没脾气又体贴善良,这些充满爱心的天使让我们喜欢他们的存在、习惯他们的付出与服务,直到他们经历极大的沮丧失意,不经意说出:“真希望大家不要对我要求那么高……真希望我可以不用这么累……真希望我也可以像别人一样偶尔可以自私一点、犯些小错……”时,我们才发现他们原来也和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七情六yù。
追求完美很好,却不该为了苛求完美而贬低自己。
人xìng中的缺憾,是促使人们追求进步的动力。容许自己拥有人xìng,其实也能让自己容许他人的不完美,将心比心。
苛求完美最大的危险就是过分计较细节,反而容易让我们忘了最重要的目的。
有人因为苛求自己在职位上尽忠职守,而忘了继续追求成长,奠定升迁的根基; 有人因为苛求自己做全天下最体贴的父母,而忘了让孩子独立; 有人因为苛求自己做一个完美的配偶,而对伴侣的出轨百般包容;有人因为苛求自己符合完美的媳fù形象,而忽略了她这辈子最重要的责任是活出自我。
完美不是讨好、不是低声下气、不是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更不是作践自己。
将力求完美的目标扩大,脚步放缓,心境放宽。与其强迫自己忘我地牺牲来满足别人的要求,不如试着反过来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中兼顾他人。
当被迫得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取其一时,应当以长远的眼光来判断两者孰重孰轻。也许会为自己坚持一点立场惹来极大的风波,但若长远来看,舍弃自己绝对弊多于利,反而让自己沦为被予取予求的对象。因此,要勇于面对现实,为自己抗争到底。
更重要的是在这所有的努力之前,先确定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别一味追求那张完美的面具。
第一部分自我设限——自怜的雪球
得意时莫得意,
失意时莫失意,
因为一切终会转眼成空。
然而得意时仍需尽欢,
才能在失意时记得甜蜜过往,
找到回去的路。
有位先生被派到海外工作,夫妻两人为这机会兴奋不已。经过一番计划之后,他们开心地带着孩子去就职。
他们预期了很多即将面对的问题,包括生活无法适应、语言隔阂、种族歧视、丈夫工作过于忙碌、家庭关系被忽视等等,但所有这一切都意外地安然渡过,最大的问题竟出在了“夫妻争吵”上。
在台湾很少吵架的他们,到了异地他乡竟然成天为一些小事闹不愉快。明知是因为生活压力使然,两人却冷战热战到不可开jiāo。
妻子沮丧到极点,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儿,每天愁眉苦脸。
一天, 她骑车独自到外面散心,一想到要回家简直懊恼极了。
她一路低着头踩着脚踏车。
骑到某个路口,忽然一辆大车从身侧驶出。她差点跌倒在地上,以为自己就要亡命异乡。好在司机及时看到她,赶在撞上她之前刹住了车。
过了马路,她惊魂未定间,惊觉自己不能这样。如果她任自己失意下去,只会惹来更多更大的问题。她告诉自己,要开心度日。就这样,她与先生渐渐找出更好的沟通方法,走出困境,重拾欢笑。
一个人能不能早日走出忧郁、改善现状,与他接下来打算怎么面对挫折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一生悲惨”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努力地“滚自怜的雪球”。
挫折绝对是多数人的家常便饭,然而一旦容许自己陷入自怜的情绪,悲惨的事就会接踵而来,好像约好一般,非得整得你要死不活。
那位妻子说,在骑着脚踏车到马路另一边后,她告诉自己要坚强起来,储备精力撑过低潮。等到半年过后回头一看,才发现情况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糟。
另一位朋友,从青年将要走入壮年的时候,忽然被诊断出得了癌症。当然他有一阵子感到极为苦闷,但最后他决定,至少他发现得早,有幸能善用剩下的时间,努力完成这辈子最想完成的事。
在病痛与失意的日子里,他体会到一个事实: 这一切总会过去。
得意时莫得意,失意时莫失意,一切终会转眼成空。然而得意时仍需尽欢,才能在失意时记得甜蜜过往,找到回去的路。
陷入困境不要紧,但不要困住了心境。有人从工作不顺开始和外遇扯上关系,最后搞到自己妻离子散、痛悔一生; 有人从失业开始让自己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后大环境改善了,自己却已追不上潮流,只得眼睁睁地任自己陷入另一波洪流中,无法自拔。
自怜像是一副配错度数的眼镜,既看不清楚又损坏视力。很多时候我们只需狠下心花一笔钱配一副新眼镜就好。但有些人却停留在原地慢慢吞吞、怨东怨西。要不就是好不容易花了钱戴上新眼镜不到一分钟就“闹头晕”,说新眼镜不适合自己。
只要能稳住情绪,冷静计划接下来要走的路,按部就班、持之以恒地进行,逆境迟早会过去。
曾有位十分注重学习成绩的朋友考高中时不幸落榜,在等待学校放榜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枯坐自怜,便关起房门在家里苦练英文打字。没想到这一练,练出了兴趣和专长,这项小小的才能不但重建了他的自信,也让他后来在新的领域有所发展。
逆境中激发的力量,在于我们选择如何“扩大”它。
我们常常忘了自己的存在就是最大的财富和福气。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将会看到更宽广的天空。
第一部分盲目随从——寻找学习的渴望
与其盲目培养学习的渴望,
不如先耐心寻找出激发自己学习渴望的事物——
找到你适用的燃料,
起飞的力量才会永远与你同在。
朋友的家境清寒,从小就念不好书。在成长过程中,“聪明”、“会念书”是别人父母用来夸自己小孩的话,他经常被分到的是“吹牛”、“没用”之类的形容词。
总之,班上“吊车尾”的差事没有他简直不行。
高中毕业后他瞎打误撞地跑进某杂志社里工作,时不时地跟着杂志记者上天下海做乡野调查。几年下来,他忽然感到自己体内有些莫名的因子蠢蠢yù动,不知不觉地也提起笔开始记写自己的生活经验。
写了几篇,他看出自己点子虽不错,却碍于学无专精,生活历练又不够,很难写出什么有意义的文字。他忽然很想回到学校继续念书,也很惊讶地发现他这种看到书就会睡着的人竟然是有学习渴望的。
有了真正的学习渴望,但又考不上岛内的大学,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取笑开始上补习班苦修英文,一年多后“跌破众人眼镜”地被一所美国学校接收入学。更有趣的是当年在家乡以“吊车尾”为职的他到美国看英文书,说别人的语言,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任何时间不论谁看到他,只见他书不离手,只要是他有兴趣的书就随身携带好在闲暇时翻阅。
求知从此变成他此生最重要的志愿,绝对是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差别在于以前他以为自己只能念别人指定念的书,现在却发现原来可以为自己找想念的书,“学习”一词在他眼中从此有了新的内容。
常听人说“要努力培养学习的渴望”,好像学习的渴望并非与生俱来——信不信,学习的渴望确实与生俱来,只是每个人感兴趣的事不同而已。大部分的人在旧式的教育系统下被窒息、埋没,或是以为对被指定的学习方式没有兴趣,就是没有学习的渴望。
扼杀学习的渴望其实是轻而易举的事,太多的人在弄清楚自己的渴望在哪里时,就已经被潮流淹没。
另一位朋友对于学习就有他十分独特的见解。
他的亲朋好友时常带着孩子来向他炫耀: 有时候是苦学好几周终于练成的钢琴曲,有时是朗诵英文小故事,有时是才艺班画的水彩画,或是几个姿态曼妙的芭蕾舞步。
这些人常常劝他跟进: “现在的社会竞争得厉害,不这么栽培孩子将来会比不过人家,孩子会跟不上时代的。”
这些话他常常听了就算了,一转眼就带着孩子出去游山玩水,或是到书店闲逛。如果孩子嚷着要学什么,他就自己去买书,回到家召集老婆孩子一起来研究。
接下来你看到的不只是孩子在学他想学的那样的才艺,连他们夫妻俩也学得不亦乐乎。
“什么才艺班、补习班,全是向钱看齐,几年下来小孩还是学不到什么新把戏。我和孩子这样做既能培养感情,又能互相督促学习,有什么不好?等孩子大些了真的有心想学再送他去好好进修也还来得及。”
“这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孩子同时在念书,这么多人之中只有10%不到的人吧——可以成为伟人流芳百世。父母们花下这么多钱把孩子逼得死去活来,这世上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去看书!”他们学她母亲的口气说。
“哎哟,看过了呀——”母亲最爱形容她如何嘟起嘴抱怨,连其他人都学会她的口气了:“已经看了两个小时,累死了……”
“你就是太懒惰才会没有学校念,不然不要念书了,去工作!”母亲装模作样地补充着。
“什么工作适合不想念书的懒人?”
大家笑成一团:“有啦,有啦,月入数十万,轻松不流汗!”连开的玩笑也都千篇一律。
那段时光在精神上虽苦闷,但回到家就可以向家人撒娇耍赖,只要抱怨谁对她不好,大家就会将矛头转向敌人,连声讨伐。
有一回她出去随便找找工作觉得太累,又回家待起来。
“现在社会上神经病多的是……她年纪这么轻要工作本来就很容易被欺负,念书也好啦。”母亲说。
“念什么书?念到别人家里去当媳fù了呀!”一些人看着她,“反正老公也不错嘛?在家里当少nǎinǎi了哦——”
她面红耳赤地听着大家谈论自己已经逝去的幸福。她知道只要她将昨天看到的情景说出来,全部的人又会站在她这边为她说话。但她却不想说了。
如此的生活无止境地循环,从青少年一转就转去了她十多年的青春。只要她再次决定沉溺于这个循环,再过几十年,她的后半辈子也不过是添作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她竟到快40岁了才发现自己一直在随波逐流。
曾有人拿鳟鱼和比目鱼比喻主动与被动。主动的人主导生活的发展,被动的人漫无目的地等待生活发生在自己身上。
鳟鱼力争上游,为着理想而努力; 比目鱼则天天赖在深海底,随波逐流,等着上面掉下来浮游生物捡来填饱肚子。
其实我们身旁有很多鳟鱼,也有很多比目鱼。不管我们自己是属于哪种鱼,日子也还得过下去。
当你很想理清目标时,也许会有比目鱼劝你:“不要想太多啦,单纯一点也活得下去。想愈多就愈痛苦,何必呢?”于是,很多不知名的鱼也会加入这种随波逐流,渐渐埋入深海里不再伤多余的脑筋。
要浪费生命,其实很容易。时间向来站在比目鱼这边,只要耗得够久,所有一切都会过去——如果他不是太挑食。
只是或早或晚,有些躺在海底的鱼会发现哪里有些不对劲儿,游到亮一点的地方,才发现自己其实是尾鳟鱼——一只已经变老、身上再没有光泽的鳟鱼。
第一部分苛求完美——让人迷失自己的完美面具
将力求完美的目标扩大,
脚步放缓,心境放宽。
与其强迫自己忘我地满足别人的要求,
不如试着反过来,
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中兼顾他人。
朋友从小就是个“天使”。无私、从不说人坏话、很有爱心、喜欢照顾别人、不善妒、也从不口出恶言。在家里,他的姐姐拥有父母的专宠,对他颐指气使,拿他不当一回事,他也毫无怨言。
这样的情形直到他念完大学多年后结了婚才改变,不过,不是他父母或姐姐改变了,而是他脱离了那样的环境。
搬进和妻子共筑的新居,他静静地坐在客厅里良久,忽然感慨万千地说:“原来能坐下来面对真实的自己,感觉这么好。”
他在家里的不受重视其实自己心知肚明,老天给了姐姐聪明才智和十八般武艺后,赋予他惟一能匹敌的是难得的成熟懂事——不是他没有其他的才能,而是他姐姐没有这项优点——也因为如此,“能者多劳”的冠冕在他头上闪闪发光。他开始流着汗说着别人想听的话,姐姐从母亲的呵护中夺走所有的注意力,他一直试图从他的“苛求完美”中渴望能分到一杯羹,争取他也应得到的关爱。
其实他也希望能像姐姐一样敢于做梦,勇于行动。但那些对姐姐来说只要说做就能做的事,在他脑海里都会首先浮现: 我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别人?我的顾虑够周全吗?爸妈会喜欢我的决定吗?姐姐会支持我吗?
直到这一刻他回想起以往,才发现自己为了讨好别人花了太多的心血与时间,以至于当他坐下来计划自己的道路时,产生这辈子全是为别人而活的感伤。
很多人平时是个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绝对的没脾气又体贴善良,这些充满爱心的天使让我们喜欢他们的存在、习惯他们的付出与服务,直到他们经历极大的沮丧失意,不经意说出:“真希望大家不要对我要求那么高……真希望我可以不用这么累……真希望我也可以像别人一样偶尔可以自私一点、犯些小错……”时,我们才发现他们原来也和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七情六yù。
追求完美很好,却不该为了苛求完美而贬低自己。
人xìng中的缺憾,是促使人们追求进步的动力。容许自己拥有人xìng,其实也能让自己容许他人的不完美,将心比心。
苛求完美最大的危险就是过分计较细节,反而容易让我们忘了最重要的目的。
有人因为苛求自己在职位上尽忠职守,而忘了继续追求成长,奠定升迁的根基; 有人因为苛求自己做全天下最体贴的父母,而忘了让孩子独立; 有人因为苛求自己做一个完美的配偶,而对伴侣的出轨百般包容;有人因为苛求自己符合完美的媳fù形象,而忽略了她这辈子最重要的责任是活出自我。
完美不是讨好、不是低声下气、不是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更不是作践自己。
将力求完美的目标扩大,脚步放缓,心境放宽。与其强迫自己忘我地牺牲来满足别人的要求,不如试着反过来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中兼顾他人。
当被迫得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取其一时,应当以长远的眼光来判断两者孰重孰轻。也许会为自己坚持一点立场惹来极大的风波,但若长远来看,舍弃自己绝对弊多于利,反而让自己沦为被予取予求的对象。因此,要勇于面对现实,为自己抗争到底。
更重要的是在这所有的努力之前,先确定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别一味追求那张完美的面具。
第一部分自我设限——自怜的雪球
得意时莫得意,
失意时莫失意,
因为一切终会转眼成空。
然而得意时仍需尽欢,
才能在失意时记得甜蜜过往,
找到回去的路。
有位先生被派到海外工作,夫妻两人为这机会兴奋不已。经过一番计划之后,他们开心地带着孩子去就职。
他们预期了很多即将面对的问题,包括生活无法适应、语言隔阂、种族歧视、丈夫工作过于忙碌、家庭关系被忽视等等,但所有这一切都意外地安然渡过,最大的问题竟出在了“夫妻争吵”上。
在台湾很少吵架的他们,到了异地他乡竟然成天为一些小事闹不愉快。明知是因为生活压力使然,两人却冷战热战到不可开jiāo。
妻子沮丧到极点,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儿,每天愁眉苦脸。
一天, 她骑车独自到外面散心,一想到要回家简直懊恼极了。
她一路低着头踩着脚踏车。
骑到某个路口,忽然一辆大车从身侧驶出。她差点跌倒在地上,以为自己就要亡命异乡。好在司机及时看到她,赶在撞上她之前刹住了车。
过了马路,她惊魂未定间,惊觉自己不能这样。如果她任自己失意下去,只会惹来更多更大的问题。她告诉自己,要开心度日。就这样,她与先生渐渐找出更好的沟通方法,走出困境,重拾欢笑。
一个人能不能早日走出忧郁、改善现状,与他接下来打算怎么面对挫折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一生悲惨”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努力地“滚自怜的雪球”。
挫折绝对是多数人的家常便饭,然而一旦容许自己陷入自怜的情绪,悲惨的事就会接踵而来,好像约好一般,非得整得你要死不活。
那位妻子说,在骑着脚踏车到马路另一边后,她告诉自己要坚强起来,储备精力撑过低潮。等到半年过后回头一看,才发现情况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糟。
另一位朋友,从青年将要走入壮年的时候,忽然被诊断出得了癌症。当然他有一阵子感到极为苦闷,但最后他决定,至少他发现得早,有幸能善用剩下的时间,努力完成这辈子最想完成的事。
在病痛与失意的日子里,他体会到一个事实: 这一切总会过去。
得意时莫得意,失意时莫失意,一切终会转眼成空。然而得意时仍需尽欢,才能在失意时记得甜蜜过往,找到回去的路。
陷入困境不要紧,但不要困住了心境。有人从工作不顺开始和外遇扯上关系,最后搞到自己妻离子散、痛悔一生; 有人从失业开始让自己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后大环境改善了,自己却已追不上潮流,只得眼睁睁地任自己陷入另一波洪流中,无法自拔。
自怜像是一副配错度数的眼镜,既看不清楚又损坏视力。很多时候我们只需狠下心花一笔钱配一副新眼镜就好。但有些人却停留在原地慢慢吞吞、怨东怨西。要不就是好不容易花了钱戴上新眼镜不到一分钟就“闹头晕”,说新眼镜不适合自己。
只要能稳住情绪,冷静计划接下来要走的路,按部就班、持之以恒地进行,逆境迟早会过去。
曾有位十分注重学习成绩的朋友考高中时不幸落榜,在等待学校放榜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枯坐自怜,便关起房门在家里苦练英文打字。没想到这一练,练出了兴趣和专长,这项小小的才能不但重建了他的自信,也让他后来在新的领域有所发展。
逆境中激发的力量,在于我们选择如何“扩大”它。
我们常常忘了自己的存在就是最大的财富和福气。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将会看到更宽广的天空。
第一部分盲目随从——寻找学习的渴望
与其盲目培养学习的渴望,
不如先耐心寻找出激发自己学习渴望的事物——
找到你适用的燃料,
起飞的力量才会永远与你同在。
朋友的家境清寒,从小就念不好书。在成长过程中,“聪明”、“会念书”是别人父母用来夸自己小孩的话,他经常被分到的是“吹牛”、“没用”之类的形容词。
总之,班上“吊车尾”的差事没有他简直不行。
高中毕业后他瞎打误撞地跑进某杂志社里工作,时不时地跟着杂志记者上天下海做乡野调查。几年下来,他忽然感到自己体内有些莫名的因子蠢蠢yù动,不知不觉地也提起笔开始记写自己的生活经验。
写了几篇,他看出自己点子虽不错,却碍于学无专精,生活历练又不够,很难写出什么有意义的文字。他忽然很想回到学校继续念书,也很惊讶地发现他这种看到书就会睡着的人竟然是有学习渴望的。
有了真正的学习渴望,但又考不上岛内的大学,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取笑开始上补习班苦修英文,一年多后“跌破众人眼镜”地被一所美国学校接收入学。更有趣的是当年在家乡以“吊车尾”为职的他到美国看英文书,说别人的语言,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任何时间不论谁看到他,只见他书不离手,只要是他有兴趣的书就随身携带好在闲暇时翻阅。
求知从此变成他此生最重要的志愿,绝对是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差别在于以前他以为自己只能念别人指定念的书,现在却发现原来可以为自己找想念的书,“学习”一词在他眼中从此有了新的内容。
常听人说“要努力培养学习的渴望”,好像学习的渴望并非与生俱来——信不信,学习的渴望确实与生俱来,只是每个人感兴趣的事不同而已。大部分的人在旧式的教育系统下被窒息、埋没,或是以为对被指定的学习方式没有兴趣,就是没有学习的渴望。
扼杀学习的渴望其实是轻而易举的事,太多的人在弄清楚自己的渴望在哪里时,就已经被潮流淹没。
另一位朋友对于学习就有他十分独特的见解。
他的亲朋好友时常带着孩子来向他炫耀: 有时候是苦学好几周终于练成的钢琴曲,有时是朗诵英文小故事,有时是才艺班画的水彩画,或是几个姿态曼妙的芭蕾舞步。
这些人常常劝他跟进: “现在的社会竞争得厉害,不这么栽培孩子将来会比不过人家,孩子会跟不上时代的。”
这些话他常常听了就算了,一转眼就带着孩子出去游山玩水,或是到书店闲逛。如果孩子嚷着要学什么,他就自己去买书,回到家召集老婆孩子一起来研究。
接下来你看到的不只是孩子在学他想学的那样的才艺,连他们夫妻俩也学得不亦乐乎。
“什么才艺班、补习班,全是向钱看齐,几年下来小孩还是学不到什么新把戏。我和孩子这样做既能培养感情,又能互相督促学习,有什么不好?等孩子大些了真的有心想学再送他去好好进修也还来得及。”
“这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孩子同时在念书,这么多人之中只有10%不到的人吧——可以成为伟人流芳百世。父母们花下这么多钱把孩子逼得死去活来,这世上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