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章
,还有4个行业保持不变。卡默逊的结论支持了施蒂格勒的开放的寡头垄断模型的假设,尽管他的结论建立在一些限制条件上。毕竟,集中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在相同时间内的其他影响,诸如反托拉斯的压力或厂商多样化经营的压力所导致。
施蒂格勒模型的其他可检验的含义 施蒂格勒寡头合谋模型的可检验的含义如下:
1.包含的厂商数越少,卡特尔将越有效。较少的厂商数意味着实施卡特尔安排的较低的成本。
2.比较而言,暗中降价常常是针对大顾客而不是针对小买主,因为对任何在给定的降价下,由于大主顾购买量大。从中获益也就大于从小买主那里的获益(假定获知降价的概率相同)。
3.产品越是同质,越容易实施合谋价格协定。当产品为异质时,价格下降可采取改进质量的形式,而且很难避免。
4.产业的需求和成本条件越不稳定,勾结成功的可能xìng就越小。在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供给的条件的产业中,要实施协定就更难。
拗折点需求曲线
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提出的寡头垄断模型暗含无合谋价格刚xìng的假定。
假设 在斯威齐的模型中,假设市场是那样一些竞争者组成,只要有一家厂商降价,他们就竞相削价攀比;而提价时他们却较为迟缓,不完全跟随。这一假定使我们能设立一条单个垄断寡头面临的需求曲线。
拗折需求曲线的xìng质
在图6.9中,我们画出了隐含在斯威齐模型中的拗折需求曲线。我们从Po的假定价格出发,假设在这一价格下,这个垄断寡头面对的需求量是q。这个垄断寡头假定,如果他的或她的价格下降,对手的反应是通过降价攀比来避免丧失他们各自的市场份额。因此,垄断寡头降价后的需求最不会急剧增加。在图6.9中,右面的需求的线表示,这部分的需求曲线是相当缺乏弹xìng的。另一方面,如果垄断寡头提高价格,没有对手会跟随提价。(如果他们真的跟随的话,这种跟随也是不完全的。)因此,这个垄断寡头在较高的价格下的需求量会急剧减少。E点左面的需求线将是比较有弹xìng的,即E点左面曲线的平坦部分。结果,这个垄断寡头面临的总需求曲线是dd,在E处有一个拗折点。
边际收益曲线
根据图6.9的拗折的需求线,我们首先从纵轴与需求线的弹xìng部分相应引出一条边际收益曲线(在dd需求线上从上面的d到点E)。然而,在数量qo处,需求曲线突然改变斜率,变得更陡直。在拗折点或在数量qo,边际收益线出现断裂。因此我们发现,不连续部分是由在数量qo处的下垂线表示的。不连续的长度是和在拗折点的需求线上下两部分之间的斜率差异相称的。记住,除了出现缺口外,MR曲线总是把从纵轴到需求线所画的垂直于纵轴的任何水平线分开。
对边际成本波动的反应
垄断寡头对在边际收益线的不连续部分的边际成本的较小变动无动于衷。例如,在图6.10,假定边际成本是mc。最大利润的产出率是qo,可按价格Po出售。现在,假定边际成本曲线上升到mc’。最大利润的产出率会发生什么变化?没有变化。这个垄断寡头的销售量和产出将保持不变。边际成本下降到mc”,会发生什么变化?没有变化。这个垄断寡头仍按产出率qo生产,按价格Po出售。所以,无论边际成本曲线在边际收益线的不连续部分下降多少,边际成本(在界域内)的波动不会影响价格或产出,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将保持不变。
对需求变化的反应
需求变化不影响垄断寡头价格的情况也是可能的。然而,这将改变生产量。
考虑一下图6.11中的(a)。这个垄断寡头使利润最大的产出率为qo。最大利润的价格是Po。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线的不连续部分相jiāo。
现在,在图6.11中,需求量的变化由(a)的dd到(b)的d’d’。但是,拐折点保持在相同的价格Po。因此,我们假定需求线由dd到d’d’的移动是在曲线的两个不同部分的斜率保持不变的一种严格的外推移动。成本曲线也保持不变。(b)的边际成本曲线mc和(a)的边际成本曲线一样。很清楚,边际成本曲线和新的边际收益曲线在较高的产出率相jiāo,因此最大利润的产出率从qo增加到q1。只要需求增加能使边际成本曲线继续和边际收益线的不连续部分相jiāo,那么即使产出变化,价格也将保持在Po。这个例子也可修改为需求减少。只要需求减少量小到足以允许边际成本线继续和边际收益线在不连续部分相jiāo,结果也是一样的。需求下降的价格将保持不变,但是每个垄断寡头的生产量会下降。
向内拗折的需求曲线
看一下图6.12,我们画出一条在E点有拗折点的需求线。然而,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陡。这与我们已经了解的拗折点需求线相反。这种相反的拗折点是以个别垄断寡头预期所有的竞争者都将对他或她最初的提价攀比、但是没人会追随降价为基础的。这种预期大概会发生在通货膨胀期间。
在图6.12中,我们发现向内拗折的需求线产生多个均衡。在产出q’和q”,边际收益都等于边际成本。向内拗折的需求线的这种产出不确定xìng严重地削弱了这一理论的作用。
对斯威齐模型的批评
斯威齐的论文起初被许多经济学家奉为寡头垄断的绝对新的一般理论。然而,随后的研究和理论分析却对它的通用xìng提出了怀疑。
理论问题 这一模型有许多理论问题,不少是关于最初价格Po是如何决定的(我们是从假定价格为Po的模型开始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达到Po,我们就没有寡头垄断的定价和产出决策的一般理论。
在暂时对竞争者的反应了解不多时,拗折的需求线也许确实是精确的,但很难想象这是一种长期稳定的状况。一些经济学家争辩说,拗折需求曲线适应于一个新产业的早期阶段,或是一个新的、以前不了解的竞争对手进入该市场的产业。
当然,问题是我们的模型仍然是一个非边干边学模型。拗折意念是改变价格来增加利润的一大障碍,而这一障碍完全是寡头人为构想出来的。似乎会有许多方法可以绕过这一障碍。毕竟,这是企业追求的东西利用一切手段绕过障碍获得较大利润。
经验例证 经验例证并非十分充分地支持拗折点的存在。乔治施蒂格勒的一项研究表明,在7个寡头垄断产业中,一家厂商的价格上升会引起其他厂商的价格上升。看来不存在竞争对手对拗折需求曲线所固有的价格变化反应的不对称xìng。这些经验研究并不是否证一种理论,而是对斯威齐关于寡头垄断定价和产出问题的结论的完整xìng提出疑问。
张伯仑模型
张伯仑也认识到竞争对当事人来说是代价很高的。他指出,假定信息完全并知道每个卖者都能够对市场施加影响,在双寡头的情形了:
[如果]卖者注意到他们对价格的总的影响,价格将是垄断价格……如果卖者是三个或更多个,只要他们每人都关注他的根本利益,那么结果也是一样的。古诺模型中的那种随着厂商数的增加而逐渐接近纯粹竞争价格的趋向是不存在的。
张伯仑的简单双寡头模型 理解张伯仑多厂商寡头垄断模型的最好办法是看一下他的简单双寡头模型。张伯仑假定在第一轮竞争较量后,厂商Ⅰ认识到,厂商Ⅱ对厂商Ⅰ的行动会有所反应。厂商Ⅰ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厂商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换言之,两个厂商同样认识到他们能做的最好方法是分享垄断利润。图6.13表明了张伯仑的结论。两个厂商使总利润最大的产出率是在边际收益和横轴的jiāo点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位于产出率Qe。分享垄断的使利润最大的价格将为Pe。因此,每个厂商实际上将生产Qe的一半,并按价格Pe出售。与埃奇沃思的不稳定理论相反,这是一个稳定的双寡头理论。
张伯仑模型暗含着一种所有无公开合谋厂商的稳定价格体系。不存在正式的书面或口头的协议,这是一种非合谋行为,它导致的结果和一个完全有效的卡特尔所导致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这样一个模型的问题在于,它隐含着分割共同利润的实施成本为零。如果这一模型可被用来描述两个厂商的情况,那么为什么它不能被用于描述三个、四个或五个厂商的情况?换言之,厂商数量多到哪一点,才使削价动力太大,从而导致暗含的卡特尔破裂?这个模型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张伯仑模型何时达到竞争价格 张伯仑在表述他的模型何时会解体以达成竞争xìng的结果方面看来并不非常确定。他说,“在个人对价格的影响变得十分小,以致他忽视了它时,合谋便解体了。”换言之,甚至在有完全的信息和不存在不确定xìng时,产生竞争结果的唯一条件是:在一个产业里存在着大量的厂商。在张伯仑有大量厂商的世界里,每个厂商都将降价,因为其个别行动几乎没有影响力。这很难与信息完备的假定,瞬时反应的情况,以及厂商力求利润最大化的愿望相一致。张伯仑避开了理论上的这一自相矛盾,他说卖者决不会视自己为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因为他或她从削价中获得了可得到的各种好处,而这一削价“使其竞争者感受到的不安相对较小。这时,他没有理由去保持有利于他的,对其他厂商无影响的细微价格差异。”
实际上,张伯仑的意思是,少于使单个厂商需求曲线具有完全弹xìng的任何厂商数都不能保证达到竞争xìng价格-产量结果。
费尔纳模型
费尔纳(Fellner)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合谋的、部分实现总利润最大化的模型。费尔纳基本上是探讨没有明显勾结的垄断寡头的行为。然而,费尔纳讨论的总利润最大化所遇到的障碍对勾结起来的卡特尔和非合谋垄断寡头都是一样的。它们包括:
1.错误和不确定xìng。
2.个别厂商在利润分割方面玩弄花招,因而阻碍总利润的最大化。
3.各厂商对风险的评价不同。
4.协调非价格变量有困难,如创新率、成本、无法统一的产品差异。
虽然费尔纳承认,参与厂商越多,总利润的最大化就变得越困难,但是他没有分析厂商数量的问题。尽管缺乏分析,费尔纳认为在所有集中的市场中,卖者数量有可能增加,同时竞争和技术进步也会增加。
纳特-莫尔模型
G瓦lún纳特(G.Warren Nutter)和约翰莫尔(JohnMoore)发展出一种比上述模型更复杂和“更现实”的试验xìng寡头垄断理论。在纳特-莫尔模型中,每个卖者的价格是公开的。然而,买者和卖者之间存在着信息成本或价格摩擦,为了解每个卖者的价格,他们必须花费时间和其他资源。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模型;因此,买者和卖者知道未来的盈亏并能将之准确地贴现为现值。买者和卖者共同监督市场价格。如果产业需求线、监督费和贴现率已定,卖者可以形成了解对手将降价多少的规则。然后,主要以卖者在整段时间失去多少销售量为基础,纳特和莫尔设法预测在任一时期内价格将下降多少。尽管我们不详述他们那复杂的模型,但还是可以引用他们的基本结论之一。他们指出,在一个没有摩擦的世界,厂商会对竞争对手发起的任何降价迅速作出反应,随之消除降价的预期盈利。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摩擦对产生竞争是必需的,在价格体系中没有摩擦,就没有竞争行为。
在有摩擦的世界中,一个产业的厂商越多,每家厂商相信自己对该产业未来的价格控制就越弱。因此在厂商众多时,每家厂商都会认为如果自己不降价对手也极有可能降价。
因此,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那便如同潜在的定价者所领悟到的那样,降价造成的持久损失会随厂商数的增加而消除。只要价格处于通常限定的竞争xìng水平之上,有一些厂商不必“为数很多”就会使他们中某一家的降价变得有利可图。在正常情况下,价格会确定在竞争xìng水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甚至不难想象这样的情况:从长期来看,价格会处于这样的水平,即该产业的少数厂商赚得利润为正。
进一步的结论是,当另一厂商的搜寻强度增加时,卖者的搜寻强度会非常稳定地下降。
看来纳特-摩尔的理论是施蒂格勒的开放寡头垄断理论的扩充。当我们将这两种模型一起考察时,可以发现寡头垄断不完全是垄断的一种形式。而且很明显,随着厂商数的增加,价格的下降量趋向增加。
其他寡头垄断模型-戴注戴姆塞茨
戴(Day)提出的模型假定企业不知道产业需求曲线或对手的反应,即每个卖者都接受给定的价格并按这些价格调整他或她的产量。而且,在投入和产出之间有一个时期的滞后。戴模型得出下述结论:甚至只剩一个低成本的生产者时也会出现竞争均衡。他的竞争结果在任何时候都不依赖市场中的卖者数量。很明显,戴既考虑实际进入,也考虑了潜在进入。
在另一模型中,戴姆塞茨区分了潜在竞争和实际竞争,他争辩说,甚至只有一个有效生产者时也可以有潜在竞争。戴姆塞茨举厂商投标竞争成为电力供应垄断者为例。这些厂商的投标价格竞相降低,直到正好等于包含正常报酬率的平均成本。因此,这一价格将趋向竞争xìng水平。
博弈理论模型
大约40年以前,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出版了一本被经济学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施蒂格勒模型的其他可检验的含义 施蒂格勒寡头合谋模型的可检验的含义如下:
1.包含的厂商数越少,卡特尔将越有效。较少的厂商数意味着实施卡特尔安排的较低的成本。
2.比较而言,暗中降价常常是针对大顾客而不是针对小买主,因为对任何在给定的降价下,由于大主顾购买量大。从中获益也就大于从小买主那里的获益(假定获知降价的概率相同)。
3.产品越是同质,越容易实施合谋价格协定。当产品为异质时,价格下降可采取改进质量的形式,而且很难避免。
4.产业的需求和成本条件越不稳定,勾结成功的可能xìng就越小。在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供给的条件的产业中,要实施协定就更难。
拗折点需求曲线
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提出的寡头垄断模型暗含无合谋价格刚xìng的假定。
假设 在斯威齐的模型中,假设市场是那样一些竞争者组成,只要有一家厂商降价,他们就竞相削价攀比;而提价时他们却较为迟缓,不完全跟随。这一假定使我们能设立一条单个垄断寡头面临的需求曲线。
拗折需求曲线的xìng质
在图6.9中,我们画出了隐含在斯威齐模型中的拗折需求曲线。我们从Po的假定价格出发,假设在这一价格下,这个垄断寡头面对的需求量是q。这个垄断寡头假定,如果他的或她的价格下降,对手的反应是通过降价攀比来避免丧失他们各自的市场份额。因此,垄断寡头降价后的需求最不会急剧增加。在图6.9中,右面的需求的线表示,这部分的需求曲线是相当缺乏弹xìng的。另一方面,如果垄断寡头提高价格,没有对手会跟随提价。(如果他们真的跟随的话,这种跟随也是不完全的。)因此,这个垄断寡头在较高的价格下的需求量会急剧减少。E点左面的需求线将是比较有弹xìng的,即E点左面曲线的平坦部分。结果,这个垄断寡头面临的总需求曲线是dd,在E处有一个拗折点。
边际收益曲线
根据图6.9的拗折的需求线,我们首先从纵轴与需求线的弹xìng部分相应引出一条边际收益曲线(在dd需求线上从上面的d到点E)。然而,在数量qo处,需求曲线突然改变斜率,变得更陡直。在拗折点或在数量qo,边际收益线出现断裂。因此我们发现,不连续部分是由在数量qo处的下垂线表示的。不连续的长度是和在拗折点的需求线上下两部分之间的斜率差异相称的。记住,除了出现缺口外,MR曲线总是把从纵轴到需求线所画的垂直于纵轴的任何水平线分开。
对边际成本波动的反应
垄断寡头对在边际收益线的不连续部分的边际成本的较小变动无动于衷。例如,在图6.10,假定边际成本是mc。最大利润的产出率是qo,可按价格Po出售。现在,假定边际成本曲线上升到mc’。最大利润的产出率会发生什么变化?没有变化。这个垄断寡头的销售量和产出将保持不变。边际成本下降到mc”,会发生什么变化?没有变化。这个垄断寡头仍按产出率qo生产,按价格Po出售。所以,无论边际成本曲线在边际收益线的不连续部分下降多少,边际成本(在界域内)的波动不会影响价格或产出,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将保持不变。
对需求变化的反应
需求变化不影响垄断寡头价格的情况也是可能的。然而,这将改变生产量。
考虑一下图6.11中的(a)。这个垄断寡头使利润最大的产出率为qo。最大利润的价格是Po。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线的不连续部分相jiāo。
现在,在图6.11中,需求量的变化由(a)的dd到(b)的d’d’。但是,拐折点保持在相同的价格Po。因此,我们假定需求线由dd到d’d’的移动是在曲线的两个不同部分的斜率保持不变的一种严格的外推移动。成本曲线也保持不变。(b)的边际成本曲线mc和(a)的边际成本曲线一样。很清楚,边际成本曲线和新的边际收益曲线在较高的产出率相jiāo,因此最大利润的产出率从qo增加到q1。只要需求增加能使边际成本曲线继续和边际收益线的不连续部分相jiāo,那么即使产出变化,价格也将保持在Po。这个例子也可修改为需求减少。只要需求减少量小到足以允许边际成本线继续和边际收益线在不连续部分相jiāo,结果也是一样的。需求下降的价格将保持不变,但是每个垄断寡头的生产量会下降。
向内拗折的需求曲线
看一下图6.12,我们画出一条在E点有拗折点的需求线。然而,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陡。这与我们已经了解的拗折点需求线相反。这种相反的拗折点是以个别垄断寡头预期所有的竞争者都将对他或她最初的提价攀比、但是没人会追随降价为基础的。这种预期大概会发生在通货膨胀期间。
在图6.12中,我们发现向内拗折的需求线产生多个均衡。在产出q’和q”,边际收益都等于边际成本。向内拗折的需求线的这种产出不确定xìng严重地削弱了这一理论的作用。
对斯威齐模型的批评
斯威齐的论文起初被许多经济学家奉为寡头垄断的绝对新的一般理论。然而,随后的研究和理论分析却对它的通用xìng提出了怀疑。
理论问题 这一模型有许多理论问题,不少是关于最初价格Po是如何决定的(我们是从假定价格为Po的模型开始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达到Po,我们就没有寡头垄断的定价和产出决策的一般理论。
在暂时对竞争者的反应了解不多时,拗折的需求线也许确实是精确的,但很难想象这是一种长期稳定的状况。一些经济学家争辩说,拗折需求曲线适应于一个新产业的早期阶段,或是一个新的、以前不了解的竞争对手进入该市场的产业。
当然,问题是我们的模型仍然是一个非边干边学模型。拗折意念是改变价格来增加利润的一大障碍,而这一障碍完全是寡头人为构想出来的。似乎会有许多方法可以绕过这一障碍。毕竟,这是企业追求的东西利用一切手段绕过障碍获得较大利润。
经验例证 经验例证并非十分充分地支持拗折点的存在。乔治施蒂格勒的一项研究表明,在7个寡头垄断产业中,一家厂商的价格上升会引起其他厂商的价格上升。看来不存在竞争对手对拗折需求曲线所固有的价格变化反应的不对称xìng。这些经验研究并不是否证一种理论,而是对斯威齐关于寡头垄断定价和产出问题的结论的完整xìng提出疑问。
张伯仑模型
张伯仑也认识到竞争对当事人来说是代价很高的。他指出,假定信息完全并知道每个卖者都能够对市场施加影响,在双寡头的情形了:
[如果]卖者注意到他们对价格的总的影响,价格将是垄断价格……如果卖者是三个或更多个,只要他们每人都关注他的根本利益,那么结果也是一样的。古诺模型中的那种随着厂商数的增加而逐渐接近纯粹竞争价格的趋向是不存在的。
张伯仑的简单双寡头模型 理解张伯仑多厂商寡头垄断模型的最好办法是看一下他的简单双寡头模型。张伯仑假定在第一轮竞争较量后,厂商Ⅰ认识到,厂商Ⅱ对厂商Ⅰ的行动会有所反应。厂商Ⅰ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厂商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换言之,两个厂商同样认识到他们能做的最好方法是分享垄断利润。图6.13表明了张伯仑的结论。两个厂商使总利润最大的产出率是在边际收益和横轴的jiāo点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位于产出率Qe。分享垄断的使利润最大的价格将为Pe。因此,每个厂商实际上将生产Qe的一半,并按价格Pe出售。与埃奇沃思的不稳定理论相反,这是一个稳定的双寡头理论。
张伯仑模型暗含着一种所有无公开合谋厂商的稳定价格体系。不存在正式的书面或口头的协议,这是一种非合谋行为,它导致的结果和一个完全有效的卡特尔所导致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这样一个模型的问题在于,它隐含着分割共同利润的实施成本为零。如果这一模型可被用来描述两个厂商的情况,那么为什么它不能被用于描述三个、四个或五个厂商的情况?换言之,厂商数量多到哪一点,才使削价动力太大,从而导致暗含的卡特尔破裂?这个模型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张伯仑模型何时达到竞争价格 张伯仑在表述他的模型何时会解体以达成竞争xìng的结果方面看来并不非常确定。他说,“在个人对价格的影响变得十分小,以致他忽视了它时,合谋便解体了。”换言之,甚至在有完全的信息和不存在不确定xìng时,产生竞争结果的唯一条件是:在一个产业里存在着大量的厂商。在张伯仑有大量厂商的世界里,每个厂商都将降价,因为其个别行动几乎没有影响力。这很难与信息完备的假定,瞬时反应的情况,以及厂商力求利润最大化的愿望相一致。张伯仑避开了理论上的这一自相矛盾,他说卖者决不会视自己为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因为他或她从削价中获得了可得到的各种好处,而这一削价“使其竞争者感受到的不安相对较小。这时,他没有理由去保持有利于他的,对其他厂商无影响的细微价格差异。”
实际上,张伯仑的意思是,少于使单个厂商需求曲线具有完全弹xìng的任何厂商数都不能保证达到竞争xìng价格-产量结果。
费尔纳模型
费尔纳(Fellner)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合谋的、部分实现总利润最大化的模型。费尔纳基本上是探讨没有明显勾结的垄断寡头的行为。然而,费尔纳讨论的总利润最大化所遇到的障碍对勾结起来的卡特尔和非合谋垄断寡头都是一样的。它们包括:
1.错误和不确定xìng。
2.个别厂商在利润分割方面玩弄花招,因而阻碍总利润的最大化。
3.各厂商对风险的评价不同。
4.协调非价格变量有困难,如创新率、成本、无法统一的产品差异。
虽然费尔纳承认,参与厂商越多,总利润的最大化就变得越困难,但是他没有分析厂商数量的问题。尽管缺乏分析,费尔纳认为在所有集中的市场中,卖者数量有可能增加,同时竞争和技术进步也会增加。
纳特-莫尔模型
G瓦lún纳特(G.Warren Nutter)和约翰莫尔(JohnMoore)发展出一种比上述模型更复杂和“更现实”的试验xìng寡头垄断理论。在纳特-莫尔模型中,每个卖者的价格是公开的。然而,买者和卖者之间存在着信息成本或价格摩擦,为了解每个卖者的价格,他们必须花费时间和其他资源。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模型;因此,买者和卖者知道未来的盈亏并能将之准确地贴现为现值。买者和卖者共同监督市场价格。如果产业需求线、监督费和贴现率已定,卖者可以形成了解对手将降价多少的规则。然后,主要以卖者在整段时间失去多少销售量为基础,纳特和莫尔设法预测在任一时期内价格将下降多少。尽管我们不详述他们那复杂的模型,但还是可以引用他们的基本结论之一。他们指出,在一个没有摩擦的世界,厂商会对竞争对手发起的任何降价迅速作出反应,随之消除降价的预期盈利。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摩擦对产生竞争是必需的,在价格体系中没有摩擦,就没有竞争行为。
在有摩擦的世界中,一个产业的厂商越多,每家厂商相信自己对该产业未来的价格控制就越弱。因此在厂商众多时,每家厂商都会认为如果自己不降价对手也极有可能降价。
因此,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那便如同潜在的定价者所领悟到的那样,降价造成的持久损失会随厂商数的增加而消除。只要价格处于通常限定的竞争xìng水平之上,有一些厂商不必“为数很多”就会使他们中某一家的降价变得有利可图。在正常情况下,价格会确定在竞争xìng水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甚至不难想象这样的情况:从长期来看,价格会处于这样的水平,即该产业的少数厂商赚得利润为正。
进一步的结论是,当另一厂商的搜寻强度增加时,卖者的搜寻强度会非常稳定地下降。
看来纳特-摩尔的理论是施蒂格勒的开放寡头垄断理论的扩充。当我们将这两种模型一起考察时,可以发现寡头垄断不完全是垄断的一种形式。而且很明显,随着厂商数的增加,价格的下降量趋向增加。
其他寡头垄断模型-戴注戴姆塞茨
戴(Day)提出的模型假定企业不知道产业需求曲线或对手的反应,即每个卖者都接受给定的价格并按这些价格调整他或她的产量。而且,在投入和产出之间有一个时期的滞后。戴模型得出下述结论:甚至只剩一个低成本的生产者时也会出现竞争均衡。他的竞争结果在任何时候都不依赖市场中的卖者数量。很明显,戴既考虑实际进入,也考虑了潜在进入。
在另一模型中,戴姆塞茨区分了潜在竞争和实际竞争,他争辩说,甚至只有一个有效生产者时也可以有潜在竞争。戴姆塞茨举厂商投标竞争成为电力供应垄断者为例。这些厂商的投标价格竞相降低,直到正好等于包含正常报酬率的平均成本。因此,这一价格将趋向竞争xìng水平。
博弈理论模型
大约40年以前,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出版了一本被经济学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