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中国震撼世界最新章节 > 中国震撼世界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0 章

  败后,由为数不乡的地下共产党员组织起来的,开始时只有两条步qiāng。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这样说,目前拥有三十万众、占据了边区这一战略要地的八路军,就是靠这两条步qiāng起家的。这是我们常说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个例证。

  “刘伯承的这支正规部队,

  与我领导的五个学生纵队进行了合并改编,后来又分派到各地的民军中。这次合编在华北建立了一条对日作战的阵线。“

  薄一波最后引用了彭德怀军的一句名言:“人民的力量好比是水,刘伯承将军的队伍如同是鱼,鱼儿只有在水里才能游动自如。“

  十一.组织抗战

  建立抗日阵线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以区区六千人的部队,面对不论兵力和火力都比自己大十五倍的强敌,看来刘伯承几乎处于绝境。从理论上讲,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但倘若刘伯承贸然向日军发动进攻,那无异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如果他退守山区,保存实力,那么敌军就可在平原巩固所占地盘,招募伪军充当守备部队,然后从容不迫地进山追剿。又假如他把正规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各路民军中去,那他必然丧失手中唯一的攻击力量,破坏他所指挥的队伍中唯一的主力部队的统一。把经过专门训练的战土与普通老百姓的乌合之众混为一体,等于把血稀释在水里,他就得冒降低土气和破坏老红军优良传统的风险。

  刘伯承还是选择了最后这条路。

  我想把这一点再强调一下。刘伯承违背了军事常规,并没有把他的军队集中起来,而是将他们分而散之。刘将军自毁一二九师(不是自毁又是什么呢?)正是揭示了共产党兵法的奇特之处。不仅是刘将军,而且共产党其他军事指挥员也都是这样做的。历史上有无数人民起义和游击战争的先例,然而,本来是一支完整的军队的司令员,竞故意拆散自己的军队,这在历史上倒是罕见的。倘若刘伯承将军,或者共军其他将领,因此打了败仗,他们的这种策略就很可能被视为是疯狂的行为。但刘伯承将军的这一决策,却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权衡利弊之后才作出的。他将他的军队的成败,抗战的前途,乃至个人的生命,都系于分兵以发动群众这一决策之上。他深知必须用这种办法把抗战散播开去,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他所采取的策略大大增加了胜利的机会。在当时的情况下,直接从正面迎战日军,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将部队分散开来,就使敌人根本找不着大的目标打。

  如果换一支别的军队,也象这样分散于敌后,就根可能会丧失士气,归于瓦解。但刘伯承的部下却不是一般的兵。多年以前,当他们在各自的家乡举行bào dòng,反抗地主的压迫之时,这些以往的贫雇农便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从此,他们逐渐习惯于自己决定如何行动。他们虽然容貌粗陋,却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当抗日战争bào发时,他们已是久经沙场的英雄好汉;在那内战的艰苦岁月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极不利的形势下,他们曾身经百战。现在,又把他们撒出去,远离上级的指导,让他们独立工作。

  如果刘伯承的队伍想在高山峻岭中寻找藏身之所,太行山本是最安全的地方;可是他们却下了太行山,开进华北平原。平原地区适合于大兵团作战,而不利于开展游击战。部队以营、连为单位,绕过邯郸向东行进。他们跨过冀南尘土飞扬的原野,穿过日军封锁线,绕过象岗哨一样座落在铁路沿线的城镇。晚上留宿在荒村茅舍,甚至露宿荒野。

  队伍行进缓慢,沿途困难重重,多次被迫改变方向。内心的焦虑使他们无暇顾及外界的干扰,好在他们在当地老百姓那里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村里的老百姓看到愿意打日本的中国军队都很惊讶,他们过去所见到的中国军队每每一遇日本侵略军就逃之夭夭。

  穿过遍地沙尘的河北原野,途经山东人口稠密的村庄和青翠的山峦,刘伯承部队的指战员们继续向前挺进。行军多日,来到了太平洋之滨,这里离开他们出发的地点,已有千里之遥。沿途各处,他们留下了部分连、排、班的战土在当地组织游击战。每一个班都抽出一、二名战士,加入由农民、教员甚至爱国的地主组成的地方抗日武装。

  当地民众热情欢迎正规部队的战友们,并推举刘伯承的这些部下当他们的参谋。在这些抗日队伍中,老红军的伙夫、骡夫都当了连长。薄一波的学生们也相继被派到那些由红军战士领导的队伍中去,不久就担任了游击队的政治指导员。

  通过分兵以扩大抗日战线,刘伯承获得的战果,远比直接击败日军一支劲旅要可观得多。因为即使他在正面jiāo战中击败了日军,削弱了对方的战斗力,自己的队伍难免也会减员。而由于采取了上述策赂,刘伯承的力量才能扩充到如此巨大的规模,这恐怕连他自己也料想不到吧。

  这样的扩充之所以成为可能,首先,是由于日军总司令冈村将军的错误所致。他仅以共产党正规部队的兵力来衡量中国的抗日力量,他藐视游击战,认为那些小股地方武装,在既无外援又无根据地的情况下,在他的后方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然而在此期间,刘伯承将军的正规部队扩大了十五到二十倍,从区区六千人发展成为十万野战军。同时,地方武装也保持在十万人左右。用共产党的话来说,正规部队好比是骨干,游击队如同筋络,民兵就象是皮ròu。三者结合起来,组成他们军事力量的整体。

  八路军和民兵牢牢控制了广大的华北农村。从山西省的同蒲铁路,到山东省的津浦铁路,如果乘马车或者步行,在历时一月之久的长途跋涉中,绕过日军占领的三大城市,只需三个半小时。位于华北的三条南北向的铁路,与两条东西向的铁路相互jiāo织成十字妆而日军只能据守铁路沿线,因此共产党人风趣地说,日本鬼子被钉在十字架上了。日本兵轻易不敢出城下乡,来不及逃跑的guó mín dǎng军队也不敢出动打日本人。guó mín dǎng军队大部已撤退到黄河以南,剩下的残部这时都当了伪军。

  在抗日武装发展壮大的同时,新的政权机构也在华北地区建立起来。正如许多地方武装产生的情况一样,这些政权机构也都是通过普选,由群众自己组织起来的。这些政权机构曾经一度隶属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但有自己的一套税收和财政制度。在这一时期,实行了减租减息,但并未没收地主的土地,故仍然维持一种统一战线形式的政府。随着guó mín dǎng统治的垮台,人们感到有必要在华北这一带建立一个更为统一集中的政府。一九四一年,从四个省选出的五百名代表,经过几个星期的长途跋涉,穿越日军封锁线,聚会于太行山区,成立了边区政府。边区政府建立了自己的法律、货币、税收制度,还设立了管辖一百多个县的行政机构。边区政府的建立,是根据地发展壮大的高峰。

  上面这些平淡的字句所包含的业绩,足可惊天动地。刘伯承率领为数不多的小部队,居然敢于深入到已经沦陷于民族大敌手中的地区,剿灭了危害乡里的土匪,在没有政府的地方建立了政府。他们非但未被消灭,反而把自己的力量扩大了十至十五倍。最后,他们成功地控制了除城市以外的几乎全部农村。他们的对手并非一些没落的昏庸军阀,而是胜利在握、骄横不可一世、几乎把整个中国踩在脚下的外来侵略者。而他们自身,只不过是靠两条步qiāng起家的一小股农民和知识分子。这样惊天动地的业绩,实在是历史上前所未闻,然而却是千真万确的。

  但是,正由于共产党势力如此惊人地发展起来,由于他们对日军jiāo通线的勇敢袭击,不久就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因难。日军在自己所占领的后方地区,出乎意科地遭到抵抗,大为震惊,于是立即掉过头来,以三十六个师的兵力杀回华北,决心拔除自己后方的心腹之息。

  十二.杀光,烧光,抢光!

  日军的主要目标是消灭刘伯承的正规部队,或者使其无法立足,同时消灭各地方抗日武装,并在农村实行恐怖政策,迫使人民群众放弃武装抵抗。在历时四年的战争中,日本人也学到了不少中国人的战术。现在他们又采取了一套新的战术以对付来自曾经一度是其后方,而如今已变成其主要前线的威胁:

  日本人的战术可谓五花入门,在此我略举一例—“铁壁合围战术“。对于西方军界,这个名称听起来颇有点离奇古怪;对于日本人,这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进攻手段;而对于中国人,这可是生死攸关的事。所谓。“铁壁合围”,就是把中国人围困在一个狭小的区域之内,日军可随时进行纵横扫dàng,围歼抗日武装。

  日军以城市作为“铁壁。的门锁,并沿铁道和公路修筑互相连通的封锁沟,沟宽两丈,深如护城河。在他们准备进攻的区域周围,还横越公路和田野垒起封锁墙。据薄一波估计,若把这些土墙首尾相连,可环绕地球一圈半。听起来这似乎有点夸张,但我可以用亲眼所见来证实这一点。当我穿越冀中平原时,看见碉堡林立,封锁沟墙纵横jiāo错,简直令人难以相信中国抗日武装还能立足其中。封锁墙筑好之后,日军又在铁路之间修筑了公路,沿公路建了许多碉堡,然后进行分片合围,把封锁区象切豆腐一般分割成小块。到最后,简直就找不到一块超过二十里长,可供抗日武装活动的地方。

  尽管如此,日本军队仍然消灭不了抗日武装。于是,在一九四一年冬和一九四二年春,他们提出“杀光,烧光,抢光”的口号,开始了见人就杀,见物便烧的大扫dàng。

  每扫dàng到一个地方,他们就把青年人统统杀光,还宰掉或掠走所有的牲畜,农具和粮食也被洗劫一空。其目的是要制造一个生命绝迹的无人区。另一方面又加紧施行经济封锁严禁向游击区输运食盐和布匹,

  妄图以饥荒来破坏人民群众的反抗。

  中国人又如何对付这种战术呢?正如日本人不得不采取新的策略去对付游击队一样,中国人也必须采取新的策略对付日本人的“三光”战术。

  情报人员和地下工作人员组成了抗战的第一线。日军出动扫dàng时,中国人总是事先得到情报。中国军队立即撤离日军要去的地区,并乘日军外离之际,袭击敌人的铁路和碉堡。所以双方实际上并末jiāo火,只不过相互jiāo换了一下位置而已。日军在所进攻的地区找不到抗日武装,却得悉他们刚刚离去的据点正遭到游击队的袭击,

  只好收兵回营解围。等他们回到老巢时,游击队早已远走高飞了。

  当时,这一地区最普遍运用的策略叫做“坚壁清野”,也可称之为消耗战术。在日军到来之前,所有的家当、粮食、牲畜以及一切对敌人有用的东西,都被转移到山洞里,或者埋藏在事先准备好的地方。所有人员也都全部撤离这一地区。日军到来时,就连一个带路的人也找不到。如果故人进攻山区,民兵就在每一座山头上严阵以待;如果敌人进攻平原地区,民兵就打地道战。

  日本人一来,到处都遭到伏兵的狙击。这些承担狙击任务的战土绝不是胡乱放qiāng,他们都是从民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神qiāng手。一遭到这样的伏击,日军就龟缩作一因。一听到哪个山头有qiāng声,他们就叫嚷:“八路在那里!”可是当他们抱着迫击pào和辎重爬上那个山头时,却连个人影也没见著。他们又继续向前开进,不料从另一个山头又有人向他们开qiāng,于是又爬上另一个山头搜索,结果仍然扑空。

  就这样一连折腾了好几次,什么也没有发现,于是他们就以为万事大吉,撤回了斥候,加速向前开进。就在这个时候,一支早已埋伏好的八路军正规部队突然向日军发起强大进攻,出其不意地给敌以重创。另外,如果日军试图进入山区,还会踩响埋在山坡各处的土地雷。如果日军兵力甚强,民兵就避免与敌人正面遭遇,只是进行狙击。但若发现掉队的小股敌人,民兵就以鸟铣、土pào以及手中的各种武器,予以迎头痛击。这种战术打得敌人狼狈不堪。不出一个星期,日军就被搞得粮尽弹绝,只好收兵回巢。老乡们又重返家园,取出埋藏在地下的粮食,准备对付敌人下次扫dàng。

  这种名为“坚壁清野”的消耗战,只有在广大群众的全力配合之下才能进行。这种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是罕见的,在中国农村也不多见。但在中国某些地区,特别是山区,群众配合之密切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下面略举一例。

  在山西省太岳山区,有个六万人口的沁源县。县城也叫沁源,周围原来有城墙,后来日本人入侵时,人们把它拆除了。这里的居民天xìng独立不羁,在抗战期间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全县没有一个人投靠日寇当汉jiān。这在当时的中国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沁源就成了日本人的眼中订、ròu中刺。到了一九四二年二月,日本人决心要除掉这个心腹之患,调遣了一个团的兵力沿公路进犯沁源县城,另派一个团部署于县城以南。

  沁源人民发觉敌人的行动后,立即召开誓师大会,一致表示誓死不向敌人屈服。城里所有的居民以及粮食、牲畜和一切对敌人有用的东西很快撤离一空。同时,居住在日军必经的百里公路沿线的二万群众,也都撤离了家园,躲进山里。

  不仅仅是地方民兵,所有身强力壮的青年,都拿起了武器。他们以一万支qiāng的火力,在山头上摆好了阵势。山区群众把自己的土地、棉花、家畜与那些逃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