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中国震撼世界最新章节 > 中国震撼世界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5 章

  字下画一个圆圈。

  也有用选票选举的。有一种选票只是一张盖着村公所公章的空白纸。投票人把要选的人的名字写在选票上,投进票箱。还有一种选票是把所有候选人的名字都列出来,投票人要选谁就在谁的名字旁画一个记号。

  投票一结束选举委员会就开始唱票,把当选者的名单贴在墙上。

  选出了村长,村民们就给他献上一朵红纸花,人们还到他家门口敲锣打鼓。当村长走出门向庆贺的人群致意肘,人们常常用一根竹杠子把他抬起来,到街上yóu xing一周。这棍竹杠子叫做“独龙杠”,意味着当选者是村里的独龙,是头头了。

  在农村中建立民主并不那么轻而易举。由于jiāo通不便,到各村开展普选就得花费一些时间。让老百姓去投票倒不费什么周折,因为在中国农民单调的生活中这是件新鲜事。起先,大家对选举都很感兴趣,在第一回选举时,一个村往往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参加投票;后来,这股新鲜劲儿一过,有些人就觉得把下地干活的时间花费在选举上实在不值得。

  农民们没有长期的民主传统,因而选举一结束,他们就认为万事大言,不再去监督他们的官员。而且,缺乏受过训练的人员也是进行地方行政工作的一个障碍,边区的行政人员中,多数都没有工作经验,他们只能在干中学习。

  在山西的一个专区,有个县长想要发动人民搞土改,又不知道如何着手。他就把部属召集在一起,命令几个人分别扮作地主、中农、放债的和贫农等等。然后这几个人就演了一场假戏,以试验如何同人民联系。

  新官员也不太懂怎么书写公文函件。例如,按照中国官场的旧例,行文中对上司的称谓和对下属的称谓是不同的,有些官员就弄颠倒了,给下属去函时写“敬启”,给上司呈文却写“此示”。

  这些只是在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里建立民主时遇到的一些日常小困难,还有更为严重的问题。

  解放区的农村和美国的城市一样,有时也有恶霸为害。这些恶霸多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残余。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不实行分田,地主在农村中保留了经济势力,也保留了政治势力。这样,一个四百人的小村子里,当村长的往往仍是地主,而一个一千人的大村子,村长不是地主就是地主的代理人。

  乡村里初次实行选举的时候,地主只须威胁退佃或不准赎回典押于他的土地,就能让人把他选上台。随着农民觉悟的提高,地主就多费些心机。他们雇佣地痞对选民进行恐吓,把心腹安chā到点票的关键岗位上,或是往自家候选人的碗里多塞些豆子。

  解放区鼎鼎有名的作家赵树理,在小说《李有才板话》中,把这种舞弊现象描写得很详细。小说的主人公李有才,是个老羊倌。多年来,他把村里的人和事编成快板,给自己和老伙计们解闷。八路军来到了李有才那个村里,告诉老乡们,现在民主了,大家应当自己选举村长,于是地主阎恒元就马上当选为村长。年年选举一次,年年阎伍元当选。对于达件事,李羊倌编了下面一段快板进行讽刺:

  村长阎恒元,一手遮住天

  自从有村长,一当十几年

  年年要投票,嘴说是改选,

  选来又选去,还是阎恒元。

  不如弄块板,刻个大名片,

  每逢该投票,大家按一按。

  人人省得写,年年不用换,

  用他百把年,管保用不烂。

  地主被李有才的快板弄得狼狈不堪,就不再当村长了,但却设法让自己的一名亲信被选为村长。一切还是老样子,因为新村长对老村长唯命是从。为了揭露这一情况,李有才给地主及其傀儡村长又编了一段快板。

  村里的穷人开心地传唱着李有才的快板。地主害怕这这羊倌的影响,就指使村长把他赶出了村子。李有才被迫避居山中,但他的歌却留在人们的心里。最后,人民终于把地主赶下了台,选上了自己的人。李有才返回了村子,又编了一段快板庆祝选举的胜利

  故事简单么?是的。宣传么?不错。不过,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宣传,是目的崇高的宣传。赵树理讲述了一个村子如何与压制民主作斗争的故事,就等于告诉别的村子,它们也能够打垮压迫者而赢得民主。赵树理还向人民指明,他们必须自己动手为平等而斗争,不能把民主当成共产党或八路军的一种恩赐。

  如果认为解放区农村政权的形式是十全十美的,那未免有些虚妄。如果以为八路军或共产党一夜之间就能在封建主义的废墟上建立起欧美那样的民主政府,也是一种主观臆想。文化水平低,经济原始,这就注定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在今后很长时期内都会处于落后状态。但是,缺乏经验并不能为共产党人在地方选举中的许多做法开脱。有许多例子说明,他们cāo纵选举,很少尊重人民的意愿。他们尽是提拔土改运动中的积极分子,这也就可能给怀有野心的不良分子以掌权之机。在一些村庄,各候选人的政纲都包含一条“拥护共产党,跟着máo zé dōng”的口号,这就极清楚地说明,共产党人的用意并不在建立乌托邦式的民主,而是在培植支持自己的力量。然而,在战争和革命期间,如果指望他们不这么行事,也是可笑的。我与之jiāo谈过的共产党人,大都很坦白地承认,他们需要建立巩固的拥护自己的基础。不过,那些拥护共产党的所谓“开明人土”,却竭力向我说明,每个村子都是由人民所拥护的人管理。这种说法是可笑的。我发现,在不少村庄里,老百姓对当地官员是怨恨的。我见过一位农村姑奴,她非常热爱共产党,因为共产党实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但是这位姑娘与许多追求新贵的女人不同,她对我说,“我不愿意嫁给干部,他们都是些想升宫发财、不管老百姓的家伙。“当然,观点相反的姑娘也有的是。

  不管共产党人距离完善的民主还有多么遥远,不管他们那些糊涂的朋友为他们捧场的话有多么夸张,但是共产党毕竟唤醒了千百万中国农民,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权选举官员,从而向民主迈进了巨大的一步。如果一个五百人的村子是由一个一百五十人的农民协会发号施今进行管理,而不再是由一个有权势的地主任意统治,这当然应该看成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管对于解放区的农村社会流传着什么样的谣言,据我所观察到的,那里政府的贤明是guó mín dǎng区的政府根本无法比拟的。

  guó mín dǎng、蒋介石总是说中国人民还没有准备好实行民主,必须先实行一个时期的训政。解放区的领导人嘲笑了这种理论。

  “在施行民主之前,先训练人民,这是毫无用处的。”边区政府副主席戎伍胜对我说,“人民要是过上了民主生活,习惯自然会改变。只有体验民主,才能学会民主。“

  十七.赵树理

  严格地说,本书这部分章节是写政府的,不该写他。不过,他是作为不速之客闯进我的房间的,那么,也就顺便介绍一下他的身世吧

  这天一清早就下雪。我坐在我那石板地的屋子里,感到有些郁闷和孤独。这时,他从外面走进来—一位幽灵似的人,身穿棉袍,头戴小帽。他象私塾先生似地鞠了个躬,就在我的炭火盆前找了个凳子坐下,贪婪地烤着手。他一边打着寒战,一边仰头看了我一眼,然后又垂下眼皮,从我的桌上拣起一颗瓜子,熟练地嗑起来。他怯生生地看了我一会儿,不自然地笑了笑。一个很腼腆的人!我想。但是走进我屋里烤火的其貌不扬的这个人,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máo zé dōng、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了。其实,他是闻名于全中国的。他就叫赵树理,是个作家,我在上一章里引用了他的作品。我同赵树理愉快地渡过了两天,可是我不认为我对他很了解。他是一个不寻常的人,有着奇特的经历。他与杨教授不同。杨教授投奔共产党,主要是出于政治原因;而赵树理投奔八路,却由于他不见容于中国封建旧社会。比起杨教授来,他的身世也许更能说明乡村知识分子为什么抛弃蒋介石而投向共产党。赵树理出生于山西太岳地区的一个小城镇。他是一位贫农的次子。家里有八口人,靠着种十七、八亩土地为生。为了湖口,他不得不拼命地于活。冬天到煤窑外捡煤,其余时间就在地里流汗。赵树理小时候具有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他特别爱好戏剧和音乐。他很小就学会了敲鼓、打钹、击节、吹笛、唱戏,而且很出色,于是村里的成年人就让他参加了“八音社”。这种熏陶为他以后给八路军写戏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赵树理的祖父是个读书人,从小教他读四书五经。他让赵树理信奉三合教,这是一种把佛、道、儒三教教义揉合起来的宗教,强调行善致福。赵树理有一种善恶之行的记录,做了好事就在罐子里放白豆,做了坏事就放黑豆。修桥补路放三颗白豆,掩埋尸骨放两颗。坏事中有:不忠,不孝,损人利己,不洗手就在祖宗牌位前上香之类。赵树理的白豆总是比黑豆多。赵树理的父亲相信,仕进之道仍然和皇朝时代一样,要靠读书,便送赵树理读小学。小学的课程还是四书五经那一套。由于祖父早先的训诲,赵树理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赵树理上不起中学,便进了一所师范学校,可以免缴膳宿费。在师范学校图书馆的书里,他第一次读到他那山沟之外的现代世界,了解到西方国家的一些情况,如乔治·华盛顿的事迹、法国革命、工业化时代等。他在那里找到屠格涅夫和易卜生的译本,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这时,父母给他找了一个十四岁的媳fù,他便尽义务似地结了婚。新婚后同妻子住了几天就返回学校了。过了两年,他成为一群学生中的核心人物。这群学生是由二十个“思想进步”的分子所组成,他们认为课本中无用的古文太多,科学的内容太少。这些反抗分子对校长进行了指责,这位校长在筹款盖科学馆时贪污,结果只盖成了一间空房子,除了几只桌椅外,什么仪器也没有。这件事激起了公愤,校长被撤职了。新来的校长显然遵照军阀阎锡山总部的指示,把赵树理和其他五个同学开除了,说他们是共产党。那是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刚刚在上海同“赤党”决裂不久。那时在中国被指为共产党比今日在美国被指为共产党要可怕得多。赵树理根本没有见过共产党,也从未看过共产党的书籍,不知道什么叫“共产主义”,除了回老家,别无他途。他种了一个时期的地,教过和尚识字,后来到一个小学任教,校长是个地主,也是当地的大债主。每星期总有三四个晚上,负债的农民拿着酒ròu到学堂里请校长吃席,求他不要没收他们典出的土地。酒席有时要吃到凌晨三点钟,校长要到下午才能起来上课。教员们也颓丧起来,抽上了鸦片烟。大约就在这一期间,赵树理的妻子死了,赵树理便回家料理丧事。丧事完后的第一天,军阀阎锡山的特务把他逮捕了,押送到省城太原,和一些学生一道,投入一座专门关押共产党的监狱。狱吏对赵树理等人说,只要他们写出fǎn gòng的文章,就可以获释。赵树理他们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们谁都没有关于共产主义的起码知识。狱吏嘲讽地把几本共产党的小册子扔进牢房,说:“喂,这就是共产主义。你们写文章批它吧! 这简直等于扔给赵树理一把开启精神牢房的钥匙,虽然打不开通往自由的门,却打开了这个小伙子的心房。他告诉我;“共产党猛烈抨击中国封建旧社会,号召建立新社会,把我吸引住了。我正苦于不能解脱旧传统的羁绊,共产党的理论使我豁然开朗。“这位年轻的囚徒虽然在肌体上挨饿,但是在精神上却获得丰富的食粮。经过长时间的审查后,赵树理获释了。他虽然从未见过共产党,但是由于残酷的折磨,由于读了狱吏给他的材料他成了共产党的同情者。他很想找到有血有ròu的真正的“赤匪”,可是一个也碰不到。他的思想渐渐地有些颓丧。他找不到教书的工作,于是靠卖文章湖口。他给两家报纸的副刊投稿,每千字大洋一块钱。他的文章写的是饥一天饱一天的流浪汉,影shè社会的恶劣环境。“我写我所熟悉的生活,”赵树理说,“可是我不能自由地说出来,我只能写得很隐晦。最苦恼的是,我维持不了生计。“其中一家报纸因为编辑写了一篇批评阎锡山的文章,被封闭了。赵树理无以为生,只好回农村老家了。他父亲对他的落魄很是生气,他回答道,“这不能怪我。非得整个社会变了,咱们的家运才能好转,不然咱家就得穷下去。“

  “我父亲根本就不理会我这一番话,”赵树理说,“他觉得我应该再娶个媳fù。而我对于个人的生活已毫无兴趣了这样也好,那样也好,我都不在乎。可是家里需要个干家务活的。我自己并不cāo心这件事,就听任父亲张罗说亲。这种态度大概是听天由命吧,可是在那种旧社会里我只能采取这种态度。“

  赵树理续弦不久,又离开了家,到达黄河南畔的开封,在朋友的书店里当店员。他希望这回能有个牢靠饭碗。可是他来开封不久,蒋介石的官员们为了展宽街道,把书店拆了。赵树理只好又回家去。

  这时,发生了一件西方人难以相信的奇事,但是,这种事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却是相当典型的,并足以说明普通中国人某些行为的根源。赵树理在回家途中路过黄河大桥时,被警察拦住搜查行李卷,那里面包了一条毛巾、一只脸盆、一块肥皂和四块银元。通过了搜查之后,他继续赶路,在一个村店里停脚过夜。他躺下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