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七十年代那场战争最新章节 > 七十年代那场战争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322章 老山对峙 (41)

  一路由朱能为大将军,西伯候沐晟c亲城候张辅为左右副将军,又加派了二十五位有战斗经验的将军,组成东路军,率领两京地区,外加荆c胡c闽c浙c广西的军队,从广西凭祥进发。另一路,由左副将军c左参将统都指挥陈睿c卢旺等人率领巴蜀c建昌c云南c贵州的兵马组成西路军,从云南蒙自出发。

  这们这时候再返回去看看七九年自卫反击战的那场进攻路线,历史是何等的相似。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采取了两路对攻策略打进越南。所以说,“没有人能在不同时间踏入一条河流”,可是,却能够在不同时间作出相同决策。

  自从靖难之后,明军好久没对藩帮小国用兵了。要用,就要一战而胜。所以朱棣是非常的重视。

  大军出发这一天,朱棣亲自到场相送。一番祭祀诸神活动之后,朱棣还说了一番最重要的话,算是给出征的将军们心里放了一本帐。

  朱棣说,“黎贼父子二人,一定要将其生擒处死,这样跟随他的人便会自散逃弃。”然后又向军队提出了“八个不准”:不许放纵判乱;不许轻视敌人;不许毁杯良田;不许随意收取款物;不许抢掠别人的妻子儿女;不许斩俘虏;不许贪功冒进;不许冒险四处用兵。如果有人违反了上述其中的一条,即使有功也不能宽恕。看看,朱棣说的,与我们今天的三大纪律c八项注意又是何等的相似。开来,国家领导人,都有这样的远略才智,总能高屋建瓴地看问题。至于朱棣的领导才能,我准备在《四朝不败》中做专门论述。

  最后,朱棣强调,一旦擒住黎贼父子,便可立即挑选陈氏子孙中较为贤明的人,让他来抚治一方,随后便可班师回朝祭奠宗庙按功大小论功行赏。

  从朱棣的一番话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明出兵只是为了整救被人夺权的陈氏江山。从哪一点看上去,都是自家大人为小孩撑腰作主。既然你是我的藩国,是我的属臣,我当然要负责人。在你危难时帮你一把。我出兵并不是想完全占有你的土地,只要你听话,继续做你的王。

  我们七九年为什么打越南,还不是其太凶,对我国边境骚扰破坏的过于严重,这不也是他们把我们逼到那步的吗?仕可忍,谁不可忍。实在忍不过去了,才走此一招。

  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果不是被逼急了,没人去随便用兵。不过,超出之外的利子也不是没有,那些是穷兵黩武者,或者是霸权主义。

  从历史上看,朱棣不是。刚刚新建起来的大明永乐朝,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光是北方的几个蒙古部落就够他忙乎了,他哪有心思去整治什么安南。这不都是被这个黎季逼到这份的吗?

  换到现代的我们,七九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新起的年代,百废待兴,万事待举。如果不是小越南叫嚣着称霸亚洲,一个劲地贬中国。中国也不会对他们动武。就是动武,也只是教训他们一痛拉倒,没有半点侵占的意思。

  可是,到今天还有人把那段历史定为侵略,其出发点真是错之又错。他也是照搬照抄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典故。如果弄清楚这段历史,我相信他们会有一个新的看法。

  大军刚到龙州,朱能就病死了。

  恰巧这个朱棣在京城看了天象,对大臣们说,“西征军队令人担忧,朱能自身难以幸免。”

  朱棣说过这话不久,边关便有快马来报,说朱能病死。

  朱棣虽然估测到,但还是吃惊不小。在悲痛之余,任命张辅为大将军,代替朱能指挥军队。

  张辅是朱棣在靖难之役时,大将张玉的儿子。正应了那句话,将门出虎子,此话一点不假。

  张辅接过指挥权后,率领大军从凭祥出发,经过城垒阁,直逼隘留和鸡陵关。

  安南守军见明军到达后,还想采用老办法,用石头加固城墙,在狭窄道路上挖陷阱,埋竹签,准备死守。

  这时候,明朝的火器可是世界第一。火枪火炮发挥到了极致。有这么好的武器,张辅才不会用人去拼。

  一声令下,十几门大炮一字排开,对着隘留关一阵猛轰。

  长其处在蛮荒之地的安南人,长期使用的武器,大部分都是竹子做成的长矛,连铁尖头的都不多,更别说这些火枪c火炮了。

  炮声一响,隘留关上的安南军队吓的魂飞魄散,四散奔逃。

  炮火打击一结束,端着火枪的明军又时一个冲锋。没有逃走的安南军便全都死在了枪下。

  悬殊的战斗力,很快便分出胜负。

  隘留关一下,鸡陵关也就不费什么吹灰之力,很快也被攻下。

  这时张辅就想,黄忠也带着五千人的队伍,怎么一战还没战竟被安南人打成那个样。不仅损兵折将,连自己的命都没了。看来,武器不是主要,关銉还是人在起什么作用。

  拿下两关之后的张辅并不急着朝安南内地进攻。他想先用攻心战术,让安南人投降,这样,也就会减少士兵的伤亡。

  另外,出了两关之后,前往安南的道路基本都是夹在两山之中。在这样的险地,明军的火力就是再猛也很难发挥作用。这些属猴子的安南人,只要往深草c丛林中一猫,你还想去哪找人。即使是大炮再厉害也打不着人啊!所以,张辅听从了朱棣的告诫,决不贪功冒进。

  张辅把大军扎在两关后,开始派人向安南国内传榜,历数黎季二十条罪状,同时告谕安南人民,表明朝庭要立陈氏子孙为王的意图。

  张辅相信,只要这样的榜文发到安南国内,不信那些倾向与陈氏王朝的人不起来支持。除非,陈氏人缘混的太差,德性不即,没给人民留下好印象。

  宣传工作做足之后,张辅便带着大军继续前行。

  张辅派出的尖兵侦察完前面的道路后回来报告说,前面道路险峻,在两山之中都要安南兵埋伏。

  三百六十三c借雾过江

  三百六十三c借雾过江

  既然有朋友提出讲历史不好,那咱就还回到现实中来。不过,急刹车不行,得给喜欢看的朋友有个交待。

  简短捷说,张辅知道前面有敌军后,便让部队缓漫前进,沿着山坡进行搜索。几万大军一铺开,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明军士兵。此时,无论哪里发生一点战斗,邻近部队都能够迅速过去帮忙。这样一来,安南军队就再也隐藏不下去了,只好往回退。他们一退,明军前进的就更利索。很快,大军便来到了昌江市,搭建浮桥,直抵富良江。

  这时候,安南军队自持东西两都及宣江c沱江c富良江城防坚固,又在江的北岸倚山沿江筑起栅栏,多邦隘也增建了土城,各城栅栏相连,延绵九百多里,全都派兵把守,号称二百万大军。又在富良江的南岸沿江打下许多木椿,将国内的船只全都派往木椿之间,在各江河口全都打下木桩,以防止攻击。

  敌军的东部,守备也十分森严,又在城内准备很多大象以迎战,想要据险死守以拖挎明军。

  面对如此难攻之地,大明军人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吓的精神,很快便攻克了这些堡垒,然后,与安南军对阵于多帮城内。

  安南军队这时摆出了象阵。几十头大象列于阵前,吓的明军战马倒退出很远。

  马与象个头差的太远,所以这个仗没法打。

  张辅找人一了解,说大象最怕狮子。

  大象怕狮子,人更怕。如果把成群的狮子赶来,别说让他们吃大象,他们肯定先吃人。再者说,去哪弄狮子啊!

  后来有人出主意,真的弄不到,咱就弄假的。于是,找人在布上画了很大的狮子,然后把这些布全都披在马的身上。

  两军再开阵时,这些大像突然间发现眼前出现了,比他们以往见到的狮子还要大的狮子后,焉能不怕。一个个颤栗不已,准备逃跑。

  领头的大象发出一声长哮,象阵再也不听安南人的指挥,开始往后退。

  这时,跟在假狮子后面的明军,又举着火统,可着劲地朝着大象开火。

  凡是动物,很少有不怕火光的。所以,在一阵加着火光的轰响声中,象阵终于动了。

  大象这一动,不是向前,而是转身朝后跑。

  大象一败,安南军队是一点准备没有。很多人被大象撞倒,然后被象蹄踏烂。

  明军趁势在后面猛打,长驱直入攻克了东都城。

  黎季听说明军攻过来后,烧掉宫殿仓库,驾船逃往大海。

  随后,安南的各路兵马,一个个主动到张辅阵前投降。

  随后又经过江普赖山一仗,斩敌三万。

  在第二年的五月,在海口山中捉到黎季c黎澄父子二人,以及跟随的安南大臣。至此,安南平定。

  大将张辅上书,“安南原本就是中国土地,陈氏家族都已被诛杀殆尽,无人可以继位,本地的老乡亲皆请求将该地划分为中国的的郡县。”

  朱棣奏准。于是,便在安南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分为十七个府。四十七个州,一百五十七个县,十一个卫。

  之后,在被改为司后的安南国内又多次发生判乱,与明军开战无数次。两国人民生灵涂炭,花掉财粮无数。

  到了朱瞻基做皇帝时也就是明宣德二年(1427年)。

  朱瞻基对大臣们说:“太祖皇帝祖训中曾说道,‘四方众彝和南蛮小国,隔山跨海,地处偏远隅地,即使得其力也不足亦供给国家,而得其百姓也不足以供我派遣,我后世子孙千万不要倚仗自己国力富强而轻率用兵’我反复考虑过,想让交趾如洪武年间一样自成一国,岁岁称臣年年进奉,以保一方百姓免遭战火,你们考虑怎么样?”

  朱瞻基说完,面对内阁大臣杨士奇说,“你有何想法?”

  杨士奇说了很长一段话,他列举了汉朝,唐朝,以及元朝对安南的做法之后说,“陛下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岂可与交趾这帮蛮民草寇计较得失呢!”

  那意思是说,有我中原大国就足够了,不要这个交趾小地方也无妨。

  朱瞻基没说话,但点头表示同意。

  之后,被放掉的黎氏家族,又在国内经常造反,费掉明军很大财力。

  朱瞻基对大臣们说,“太宗朱棣起初擒得黎贼,平定了交趾,即想拥立陈氏的后世子孙。今天想要继承先帝的遗志,使中国百姓皆安定无事,你们再为朕考虑一下此事。”

  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主张紧持安南不立国,有的则主张放弃,让其立国。

  最后,朱瞻其听取了杨荣和杨士奇的主张,允许安南重新立国。

  安南立国后,不断向南侵略,疆土不断扩大,占有了占城国全部和真腊国的一半,濒临暹罗湾。到了1802年(清嘉庆七年,改国号为越南,清政府对其也称为越南,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民间仍沿称其安南。

  为了赶书,越南这段历史就讲到此,其中省略了许多场战争。

  历史说到此为止,下面继续我们的越南之战。

  大雾笼罩了江面,从山顶看下去,有如刚刚揭开的蒸气锅,浊气已经布满了两山夹着的这道山谷。

  “队长,前面是江水,下面又是山崖,下不去。”陶川带着一名战士来到吴江龙跟前。

  吴江龙举起望远镜向对岸眺望。

  对岸就是越境,山地全被雾气所覆盖。望远镜中的两个镜筒中除了白雾还是白雾,连对面的山林都看不见。

  吴江龙紧锁眉头。雾气是给他们过境创造了条件。可现在,他们身处险境,如果看不清眼前道路,稍不留神便有滚落江中的可能。

  吴江龙放下望远镜,对身边的李森说,“教导员,这里虽然险些,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过江的最佳地点。”

  李森在吴江龙观察对岸的同时,他也在用望远镜朝江面上察看。这时听吴江龙对他说话,放下望远镜说,“地点是险了点,不过,相比较起敌人而言,还是比较安全。我同意。”

  见教导员没异议,吴江龙转向陶川,“陶川,你带人抵近江面侦察,找找有没有能放排子的地方。”

  “是“陶川答应一声。

  只是转身的功夫,陶川和那名战士就不见了。

  吴江龙和李森两人站在山顶之上的丛林之中,商讨对策。

  吴江龙说,“教导员,你在这,我去看看排子做的怎么样了?”

  李森说,“还是你在这指挥,我去看看。”

  李森退下山顶,在丛林中穿行一阵之后,来到一个宽阔的场地。场地上,已经摆满了砍伐下来的竹子和木头。李威正带着一分队的战士们捆扎竹筏。见李森过来,几个战士主动打招呼。

  李森摆摆手,战士们继续干活。

  山前山后,只有一山的距离,却有如两种天地。这里虽然也有雾,却没有山前的厚实,只要低于三米的高度,就能什么都看的见,否则,战士们也就无法干活了。

  李森直接来到李威跟前,“李威,扎几个了。”

  李威放下手里的活,抬头见是李森,于是说,“有四五个了。”

  “慢,还得加速。”李森说。

  “是”李威说了声,转向战士们,“同志们,抓紧时间,争取在雾散前扎成第十个。”

  为么要这么多,一百来人,有五六个不就成了吗?

  不成。这是吴江龙和李森商量之后做出的决定。

  别看江面窄,可江水急。想在这里渡过去,竹排上面搭载的人就不能过多。要求过江时即要有速度,还要保证人员不出事。上面搭的人少了,即使是万一有翻排情况,损失也不会大。正是出于这样想法,才让李威他们多扎一些。

  这时,跑过来几个三分队的战士,“教导员,大队长让把扎好的排子先抬过几个。”

  “好,抬吧!”

  战士们抬着扎好的竹排跑向山顶。

  李森不知吴江龙现在要干什么,不放心地也跟了过来。

  李森走后,吴江龙一直在用望远镜观察对岸敌情。由于摸不清敌人在对岸的兵力情况,所以,他准备先派兵过去。

  吴江龙从山顶下到江边。

  陶川的三分队现在做了侦察大队的突击队,一来到这个地区,便抵近到江边作好了防御工作。别认为自己是去找敌人的麻烦,还要小心敌人过来找自己的麻烦。

  吴江龙在快要下到江边时,为了不让对面敌人发现,只好把身体隐在草丛中,一会爬行,一会弯腰前进。到了陶川身边后,吴江龙问,“对面有什么情况?”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