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
认购期权,在6月5日前向中央汇金公司购入60亿股H股,jiāo易价格是每股2.42港元,而建设银行H股当日收盘价为每股6.65港元,折价率高达63.60%。
美国银行大获其利是不可否认的事实。2005年6月17日,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订立投资协议及战略xìng协助协议,获9%股权;同年8月29日,作为建设银行大股东的汇金公司又与美国银行订立股份及期权收购协议,再获最高19.9%股权。美国银行持有建设银行191.33亿股的成本不超过240亿港元,以2008年8月每股6.7港元的价值计算,这部分股权市值为1 282亿港元,在股权投资上美国银行账面赢利为1 042亿港元。2008年5月28日,根据协议,美国银行通过增持汇金转让的建设银行股份至19.9%,达到银监会规定的单个外资行不能超过20%的持股上限,理论上可以增持的股份达到273.71亿股,按照建设银行每股6.65港元的市价,美国银行当天就获利超过250亿港元。而美国银行最初以0.94港元获取了190亿股,按照公告当日收盘价计算,这部分的账面赢利可以达到1?100亿港元以上。不仅如此,美国银行还可以通过抛售过解禁期的旧股低价吸股,进行无风险套利。
美国银行可以以每股2.42港元的资产价格购买建设银行限售股,而国内资金即便以高出一倍的价格也无法买到股份。
国内纳税人在建设银行上市注资时以公共财政与特殊低息国债的方式为建设银行呆坏账兜底;建设银行以超出于H股(发行价每股2.35港元)2.7倍的价格发行A股(A股市场的发行价每股6.45元人民币)。不仅如此,国内的储户还在继续支付高额的存贷差、负利率等隐xìng成本。这些金融机构的掌舵者并没有以对市场的敬畏心表示对国内利益牺牲者的尊重。
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的jiāo易让国人痛心,秋后算账式的贱卖论甚嚣尘上。在美国银行赤luǒluǒ的赢利数据面前,为贱卖论辩护的人只能闭嘴。让人郁闷的是,美国银行是在桌面上公开获利,完全符合契约。明知是个圈套,还不得不钻,世界上最痛苦的买卖,莫过于此。
建设银行廉价出售股价绝非特例。2008年8月,中央民族大学的张宏良教授对外资参股的财富流失进行了统计。
1. 中国工商银行
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元)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商银行约10%的股份,收购价格为每股 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按每股6.77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 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 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9.3倍,世界罕见。
定价标准拱手让人(3)
2. 中国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共51.75亿美元(合人民币约403亿元),收购价格1.22元。上市后,按照 2007年5月10日盘中价格为每股6.26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 822亿元,四家外资公司净赚2 419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6.6倍。
3. 兴业银行
2006年,香港恒生银行、新加坡新政泰达和国际金融公司赚共出资27亿元,以每股2.7元的价格购入兴业银行10亿股,上市后,股价达到37元多,三家外资公司净赚约370亿元。根据2007年2月12日《参考消息》报道,以后每年都有300%以上回报。该银行上市募集资金共159.95亿元,等于全部送给了3家外资公司。该银行国内发行价格每股15.98元,吸引的网上网下申购资金高达11 610亿元。
4. 深圳发展银行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以每股3.5元购买深圳发展银行3.48亿股,2008年8月股价达35.8元,投资增值10倍,按照深发展20多亿股计算,新桥用12.18亿获得了700多亿。根据新桥目前的做法,很快将达到 1 000亿元。而新桥集团本身就是庄家,根本不是银行,如何能改善我国银行治理结构?况且整个银行都被美国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对我国又有什么意义?
5. 华夏银行
德意志银行和萨尔?奥彭海姆银行联合组成的财团出资26亿元人民币,购入华夏银行约5.872亿股份,占华夏银行总股数的14%。每股价格4.5元,净赚超过56亿人民币。目前德国人对华夏银行已形成了联合控股,该银行名义上还是中资银行,实际已成为外资控股银行。
6. 中国jiāo通银行
汇丰银行持股jiāo通银行19.9%的股权,出资144.61亿元购买91.15亿股,每股为1.86元。jiāo通银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汇丰银行净赚近800多亿元,2007年jiāo通银行国内A股发行上市时汇丰银行又赚取500多亿元,合计将近1 400亿元,10倍回报。
7. 中国建设银行
上市前,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买建设银行9%和5.1%的股权,每股定价约0.94港元。发行价格2.35港元,最高市价5.35港元。按照目前建设银行共有2 247亿股计算,两家净赚1 300多亿港元。
8. 浦东发展银行
花旗集团出资6 700万美元收购浦发行4.62%的股份,超过1.8亿股,每股约2.96元,并且协议规定日后花旗集团有权收购19.9%的股份。浦发行股价超过38元,花旗净赚62亿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权,一旦行权将赚取62亿元的数倍。
定价标准拱手让人(4)
9. 民生银行
2004年,淡马锡控股旗下的亚洲金融公司以1.1亿美元(约8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民生银行2.36亿股股份,占民生银行总股份的4.55%,目前该股已达12元多,加上两年送配,市值已达50亿元,淡马锡净赚约40亿元。
上述jiāo易低价转让外资净赚约9 200多亿元,加上下面广发行,损失超过1万亿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转让的损失,再加上已经全部完成合资的等待上市的几十家地方银行,未来损失将越来越惊人。
10. 广东发展银行
2006年美国花旗银行以联合收购的名义,自己出资不过60亿元,就控制了拥有3 558亿元总资产、27家分行、502家网点,与世界83个国家和地区917家银行具有代理行关系,连续多年位列全球银行500强的广东发展银行。并且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和中国信托还各搭进去60亿元,共180亿元。把银行白白送人还要再搭进去180亿元,已经完全超越了市场jiāo换的范畴。
11. 渤海银行及地方银行
2005年挂牌成立的我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宣布,渣打银行以1.23亿美元购入即将成立的渤海银行19.9%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除了参股渤海银行之外,渣打银行参股光大银行当时也在进行中。这段时间里,外资银行在华进入了加速发展期,中国的银行无一例外地已被18家外资银行参股或控股。
12.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保险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保险公司,汇丰集团是平安最大外资股东,汇丰2002年投资6亿美元入资平安;平安集团2004年6月2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1.88港元。截至2006年6月30日,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3 587.18亿元,权益总额为人民币381.04亿元。
13. 新华人寿
新华人寿即将上市,现在苏黎世保险持有新华人寿22 800万股,每股5.25元,持股比例为19%,成为新华人寿的最大单一股东。但实际上,目前新华人寿的实际控制者是东方集团,由于东方实业和东方集团分别持有新华人寿5%和8.02%的股权,再加上东方集团持有新华人寿其他股东的股权,东方集团直接或间接持有新华人寿的股权肯定超过20%。据说,苏黎世通过中国公司暗中控股已超过56%,投资34亿元,一旦上市,市值至少600亿元。
上述廉价卖给外资的银行股,无一不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最低的如兴业银行甚至不到市场价格的1/10。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jiāo通银行四家损失就超过7 500亿元,仅2006年一年银行股贱买损失就超过6 000亿元,整个银行金融领域能统计到的损失就超过万亿。根据时任国务院医改调查小组组长葛延风讲,解决全国的医疗问题每年6 800亿元就够了,可是仅仅几家银行就把全国的医疗费用送给了外资。
金融海啸后中国会出现“失落的10年”?
金融海啸后中国会出现“失落的10年”?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藏富于政府优劣尽显,政府成为最大的生产商、最大的消费者,而与此同时,民营经济方面一片萧条。中央政府拿出4万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但民间投资却迟迟未能拉动。
外向型经济失去支撑(1)
外向型经济失去支撑
为了走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在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中国外向型的出口经济模式受到强烈冲击。
短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收到刺激经济的效果,2009年第一季度GDP同比、环比均下降,同比增长只有6.1%,创下1992年有季度数据统计以来的新低,但与全球的负增长相比,仍属一枝独秀。由此,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与欧美脱钩说甚嚣尘上。但此时,国内经济政策早已转向,政府再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用出口退税维持出口企业菲薄的赢利,让出口企业获得喘息之机,一个历经20多年培育、行之久远的外向型经济体,不可能一夜之间与世界经济脱钩。曾经预言亚洲金融危机的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表示,中国不存在内生xìng的经济危机,“中国是出口危机”。而国内的表述方法则是“结构xìng危机”,表述方法虽不同,意思完全相同。
从另一个出口巅峰国日本可以看出,世界现行的出口、消费型经济走向彻底的衰败。欧美经济学家铁口直断,日本经济模式崩溃了。这个经历了“失落的10年”国家,正在经历失落的20年。
日本的数据令人震惊,在连续4个季度的衰退、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总量萎缩3.8%之后,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一季度萎缩4%,GDP回到1992年的水平。这当然不是世界经济末日,但意味着现有的出口经济模式已经穷途末路。
日本所有一切经济构造都是为出口经济服务的,劳动者的薪酬在很长时间内被有意压低,日元汇率一直由政府掌握在“恰当”的范围内,银行的贷款与股市的资金主要流向大企业,银企联合、互相持股的模式一时蔚为壮观。日本拥有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不用解决建立品牌、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难题,日本企业的管理是世界级教材,同时,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资源瓶颈,日本早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参股全球各大资源xìng企业,以防止1973年的石油危机重新上演。
如此精密的一部出口机器,简直是工业出口国的样板,即使韩国、亚洲四小龙、中国全都依此模式取得过炫目的成功,如今却陷入了困境。
日本国内长期维持的低薪与养老资金的不足一方面鼓励了工薪族的斗志,另一方面抑制了国内的消费。日本政府发布劳动白皮书显示,2006年,反映物价上升率的平均实际劳动报酬比2005年减少0.1%,但总劳动时间却同比增加0.5%,为年间1 811小时。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居民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截至2009年3月,日本家庭平均消费支出(扣除物价变动影响)连续13个月出现下降。2008年情况更糟,根据2009年4月发布的数据,2008年6月全日制劳动者的平均工资较2007年少了0.7%,为29.91万日元。10年来,首次跌破30万日元大关。
外向型经济失去支撑(2)
日本人在国内虽然没有享受到高薪消费的乐趣,但相比其他国家,30年来企业的总体薪酬成本还是大有提高,这拜日元升值所赐。1985年,日本人的工资水平是美国人的48%,由于工资水平上升与日元汇率飙升,5年后,按美元计算,日本人的工资水平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便缩短到了区区15个百分点。而到了1995年,日本人的工资水平更超出了美国的37%。这决定了日本不可能成为世界加工厂,只能成为加工厂的领导者,才能收回高昂的成本。
日本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70年代推出“列岛改造计划”,最近制定的“开拓未来战略”计划。该战略计划投资总额高达56.7万亿日元,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仅财政支出就达15.4万亿日元。这些计划有成功有失败,总体而言,在经济起飞时成功的概率较大,而在工业化完成后成功的概率较低。
日本政府推动的高科技项目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机器人方面,或者远远落后于美国,或者商业化前景不明。2009年又有报道,日本政府将推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财政刺激计划。该计划为期3年,总额达6万亿日元(约合618.6亿美元)。
日本在高科技行业的逐渐落败,说明日本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模式没有刺激企业进行整体创新之功效,而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积极财政政策总体而言没有能够让日本经济复苏,除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之外,说明日本政府消费已经到达极限,增加在本已十分完备的jiāo通等方面的公共产品的投资,等同于浪费。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金融模式管制极多,往往在实体赚得厚利通过购买美国的金融产品将大部分利益返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美国银行大获其利是不可否认的事实。2005年6月17日,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订立投资协议及战略xìng协助协议,获9%股权;同年8月29日,作为建设银行大股东的汇金公司又与美国银行订立股份及期权收购协议,再获最高19.9%股权。美国银行持有建设银行191.33亿股的成本不超过240亿港元,以2008年8月每股6.7港元的价值计算,这部分股权市值为1 282亿港元,在股权投资上美国银行账面赢利为1 042亿港元。2008年5月28日,根据协议,美国银行通过增持汇金转让的建设银行股份至19.9%,达到银监会规定的单个外资行不能超过20%的持股上限,理论上可以增持的股份达到273.71亿股,按照建设银行每股6.65港元的市价,美国银行当天就获利超过250亿港元。而美国银行最初以0.94港元获取了190亿股,按照公告当日收盘价计算,这部分的账面赢利可以达到1?100亿港元以上。不仅如此,美国银行还可以通过抛售过解禁期的旧股低价吸股,进行无风险套利。
美国银行可以以每股2.42港元的资产价格购买建设银行限售股,而国内资金即便以高出一倍的价格也无法买到股份。
国内纳税人在建设银行上市注资时以公共财政与特殊低息国债的方式为建设银行呆坏账兜底;建设银行以超出于H股(发行价每股2.35港元)2.7倍的价格发行A股(A股市场的发行价每股6.45元人民币)。不仅如此,国内的储户还在继续支付高额的存贷差、负利率等隐xìng成本。这些金融机构的掌舵者并没有以对市场的敬畏心表示对国内利益牺牲者的尊重。
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的jiāo易让国人痛心,秋后算账式的贱卖论甚嚣尘上。在美国银行赤luǒluǒ的赢利数据面前,为贱卖论辩护的人只能闭嘴。让人郁闷的是,美国银行是在桌面上公开获利,完全符合契约。明知是个圈套,还不得不钻,世界上最痛苦的买卖,莫过于此。
建设银行廉价出售股价绝非特例。2008年8月,中央民族大学的张宏良教授对外资参股的财富流失进行了统计。
1. 中国工商银行
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元)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商银行约10%的股份,收购价格为每股 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按每股6.77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 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 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9.3倍,世界罕见。
定价标准拱手让人(3)
2. 中国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共51.75亿美元(合人民币约403亿元),收购价格1.22元。上市后,按照 2007年5月10日盘中价格为每股6.26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 822亿元,四家外资公司净赚2 419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6.6倍。
3. 兴业银行
2006年,香港恒生银行、新加坡新政泰达和国际金融公司赚共出资27亿元,以每股2.7元的价格购入兴业银行10亿股,上市后,股价达到37元多,三家外资公司净赚约370亿元。根据2007年2月12日《参考消息》报道,以后每年都有300%以上回报。该银行上市募集资金共159.95亿元,等于全部送给了3家外资公司。该银行国内发行价格每股15.98元,吸引的网上网下申购资金高达11 610亿元。
4. 深圳发展银行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以每股3.5元购买深圳发展银行3.48亿股,2008年8月股价达35.8元,投资增值10倍,按照深发展20多亿股计算,新桥用12.18亿获得了700多亿。根据新桥目前的做法,很快将达到 1 000亿元。而新桥集团本身就是庄家,根本不是银行,如何能改善我国银行治理结构?况且整个银行都被美国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对我国又有什么意义?
5. 华夏银行
德意志银行和萨尔?奥彭海姆银行联合组成的财团出资26亿元人民币,购入华夏银行约5.872亿股份,占华夏银行总股数的14%。每股价格4.5元,净赚超过56亿人民币。目前德国人对华夏银行已形成了联合控股,该银行名义上还是中资银行,实际已成为外资控股银行。
6. 中国jiāo通银行
汇丰银行持股jiāo通银行19.9%的股权,出资144.61亿元购买91.15亿股,每股为1.86元。jiāo通银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汇丰银行净赚近800多亿元,2007年jiāo通银行国内A股发行上市时汇丰银行又赚取500多亿元,合计将近1 400亿元,10倍回报。
7. 中国建设银行
上市前,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买建设银行9%和5.1%的股权,每股定价约0.94港元。发行价格2.35港元,最高市价5.35港元。按照目前建设银行共有2 247亿股计算,两家净赚1 300多亿港元。
8. 浦东发展银行
花旗集团出资6 700万美元收购浦发行4.62%的股份,超过1.8亿股,每股约2.96元,并且协议规定日后花旗集团有权收购19.9%的股份。浦发行股价超过38元,花旗净赚62亿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权,一旦行权将赚取62亿元的数倍。
定价标准拱手让人(4)
9. 民生银行
2004年,淡马锡控股旗下的亚洲金融公司以1.1亿美元(约8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民生银行2.36亿股股份,占民生银行总股份的4.55%,目前该股已达12元多,加上两年送配,市值已达50亿元,淡马锡净赚约40亿元。
上述jiāo易低价转让外资净赚约9 200多亿元,加上下面广发行,损失超过1万亿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转让的损失,再加上已经全部完成合资的等待上市的几十家地方银行,未来损失将越来越惊人。
10. 广东发展银行
2006年美国花旗银行以联合收购的名义,自己出资不过60亿元,就控制了拥有3 558亿元总资产、27家分行、502家网点,与世界83个国家和地区917家银行具有代理行关系,连续多年位列全球银行500强的广东发展银行。并且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和中国信托还各搭进去60亿元,共180亿元。把银行白白送人还要再搭进去180亿元,已经完全超越了市场jiāo换的范畴。
11. 渤海银行及地方银行
2005年挂牌成立的我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宣布,渣打银行以1.23亿美元购入即将成立的渤海银行19.9%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除了参股渤海银行之外,渣打银行参股光大银行当时也在进行中。这段时间里,外资银行在华进入了加速发展期,中国的银行无一例外地已被18家外资银行参股或控股。
12.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保险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保险公司,汇丰集团是平安最大外资股东,汇丰2002年投资6亿美元入资平安;平安集团2004年6月2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1.88港元。截至2006年6月30日,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3 587.18亿元,权益总额为人民币381.04亿元。
13. 新华人寿
新华人寿即将上市,现在苏黎世保险持有新华人寿22 800万股,每股5.25元,持股比例为19%,成为新华人寿的最大单一股东。但实际上,目前新华人寿的实际控制者是东方集团,由于东方实业和东方集团分别持有新华人寿5%和8.02%的股权,再加上东方集团持有新华人寿其他股东的股权,东方集团直接或间接持有新华人寿的股权肯定超过20%。据说,苏黎世通过中国公司暗中控股已超过56%,投资34亿元,一旦上市,市值至少600亿元。
上述廉价卖给外资的银行股,无一不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最低的如兴业银行甚至不到市场价格的1/10。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jiāo通银行四家损失就超过7 500亿元,仅2006年一年银行股贱买损失就超过6 000亿元,整个银行金融领域能统计到的损失就超过万亿。根据时任国务院医改调查小组组长葛延风讲,解决全国的医疗问题每年6 800亿元就够了,可是仅仅几家银行就把全国的医疗费用送给了外资。
金融海啸后中国会出现“失落的10年”?
金融海啸后中国会出现“失落的10年”?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藏富于政府优劣尽显,政府成为最大的生产商、最大的消费者,而与此同时,民营经济方面一片萧条。中央政府拿出4万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但民间投资却迟迟未能拉动。
外向型经济失去支撑(1)
外向型经济失去支撑
为了走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在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中国外向型的出口经济模式受到强烈冲击。
短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收到刺激经济的效果,2009年第一季度GDP同比、环比均下降,同比增长只有6.1%,创下1992年有季度数据统计以来的新低,但与全球的负增长相比,仍属一枝独秀。由此,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与欧美脱钩说甚嚣尘上。但此时,国内经济政策早已转向,政府再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用出口退税维持出口企业菲薄的赢利,让出口企业获得喘息之机,一个历经20多年培育、行之久远的外向型经济体,不可能一夜之间与世界经济脱钩。曾经预言亚洲金融危机的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表示,中国不存在内生xìng的经济危机,“中国是出口危机”。而国内的表述方法则是“结构xìng危机”,表述方法虽不同,意思完全相同。
从另一个出口巅峰国日本可以看出,世界现行的出口、消费型经济走向彻底的衰败。欧美经济学家铁口直断,日本经济模式崩溃了。这个经历了“失落的10年”国家,正在经历失落的20年。
日本的数据令人震惊,在连续4个季度的衰退、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总量萎缩3.8%之后,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一季度萎缩4%,GDP回到1992年的水平。这当然不是世界经济末日,但意味着现有的出口经济模式已经穷途末路。
日本所有一切经济构造都是为出口经济服务的,劳动者的薪酬在很长时间内被有意压低,日元汇率一直由政府掌握在“恰当”的范围内,银行的贷款与股市的资金主要流向大企业,银企联合、互相持股的模式一时蔚为壮观。日本拥有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不用解决建立品牌、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难题,日本企业的管理是世界级教材,同时,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资源瓶颈,日本早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参股全球各大资源xìng企业,以防止1973年的石油危机重新上演。
如此精密的一部出口机器,简直是工业出口国的样板,即使韩国、亚洲四小龙、中国全都依此模式取得过炫目的成功,如今却陷入了困境。
日本国内长期维持的低薪与养老资金的不足一方面鼓励了工薪族的斗志,另一方面抑制了国内的消费。日本政府发布劳动白皮书显示,2006年,反映物价上升率的平均实际劳动报酬比2005年减少0.1%,但总劳动时间却同比增加0.5%,为年间1 811小时。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居民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截至2009年3月,日本家庭平均消费支出(扣除物价变动影响)连续13个月出现下降。2008年情况更糟,根据2009年4月发布的数据,2008年6月全日制劳动者的平均工资较2007年少了0.7%,为29.91万日元。10年来,首次跌破30万日元大关。
外向型经济失去支撑(2)
日本人在国内虽然没有享受到高薪消费的乐趣,但相比其他国家,30年来企业的总体薪酬成本还是大有提高,这拜日元升值所赐。1985年,日本人的工资水平是美国人的48%,由于工资水平上升与日元汇率飙升,5年后,按美元计算,日本人的工资水平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便缩短到了区区15个百分点。而到了1995年,日本人的工资水平更超出了美国的37%。这决定了日本不可能成为世界加工厂,只能成为加工厂的领导者,才能收回高昂的成本。
日本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70年代推出“列岛改造计划”,最近制定的“开拓未来战略”计划。该战略计划投资总额高达56.7万亿日元,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仅财政支出就达15.4万亿日元。这些计划有成功有失败,总体而言,在经济起飞时成功的概率较大,而在工业化完成后成功的概率较低。
日本政府推动的高科技项目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机器人方面,或者远远落后于美国,或者商业化前景不明。2009年又有报道,日本政府将推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财政刺激计划。该计划为期3年,总额达6万亿日元(约合618.6亿美元)。
日本在高科技行业的逐渐落败,说明日本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模式没有刺激企业进行整体创新之功效,而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积极财政政策总体而言没有能够让日本经济复苏,除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之外,说明日本政府消费已经到达极限,增加在本已十分完备的jiāo通等方面的公共产品的投资,等同于浪费。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金融模式管制极多,往往在实体赚得厚利通过购买美国的金融产品将大部分利益返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