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章
了投机势力的攻击,保持了港币的稳定,但是由于利率的大幅上扬使股市、地产严重下挫,经济进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经济的内外部平衡无法通过汇率调整实行,被迫持续地通过内部价格下调,即通货紧缩完成,这成为了香港经济持续不景的原因之一。香港经济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2. 汇丰: 淡出“准中央银行”角色
长期以来,
汇丰银行作为香港第一家本地注册银行,
又是唯一一家总部设在香港的英资银行,在香港金融体系中处于特殊地位。
汇丰银行的这种特殊地位,
集中表现在它以私人商业银行的身份担任中央银行的多重职能,
扮演着香港“准中央银行”的重要角色。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2.1 汇丰: 香港的“准中央银行”
汇丰银行的“准中央银行”角色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
(1) 香港的主要发钞银行。香港没有中央银行,传统上,作为中央银行职能之一的钞票发行,香港政府授权商业银行负责。1865年汇丰创办不久,即开始发行钞票,时间上稍迟于东藩汇理、有利和渣打等3家银行。后来,东藩汇理银行破产,有利银行于1959年被汇丰收购、1978年被港府取消发钞权,香港的发钞便一直由汇丰和渣打两家银行负责。其中,汇丰的发钞量一直占8成以上,成为主要的发钞银行。由于发钞的费用是由外汇基金承担的,发钞银行等于享受“免费广告”,对其商誉价值产生重大影响。发钞银行的地位,使汇丰在业务竞争上,尤其是在吸收存款方面占尽优势。同时,汇丰的形象亦成为港元信用的象征,对港元的稳定xìng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 香港政府的主要往来银行。汇丰银行在创办之初就与香港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港府的主要往来银行。港府的外汇、财政储备和政府的现金收支,主要由外汇基金和库务署分别承担管理,再由这两个机构与有关银行往来。一般估计,港府存于各银行的款项中,汇丰银行占一半以上。作为港府的主要往来银行,汇丰享有一个稳固的存款基础。
长期以来,汇丰一直担任香港的“准中央银行”,图为汇丰银行大厦内景,摄于1997年。
(3) 受港府委托担任“最后贷款者”角色。“最后贷款者”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它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是有责任向受不利谣言困扰的银行提供流动资金援助,或有需要时以注资方式拯救有问题银行;其二是向资金紧张的银行体系注入资金,以及向对当日同业市场收市后缺乏头寸的银行提供隔夜信贷。在香港金融体系中,“最后贷款者”的职能是由港府的外汇基金与汇丰、渣打两家发钞银行共同承担的。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中期的金融危机中,港府都是与汇丰、渣打商议,委托这两家发钞银行出面挽救或代为管理陷入财务危机的金融机构。同时,汇丰银行凭藉着雄厚的存款基础,一直在向银行同业市场提供信贷中担当主要角色。
(4) 香港银行公会中央票据结算所的管理银行。1981年,汇丰与香港银行公会达成协定,出任票据jiāo换所(Clearing House)的管理银行,向香港银行体系提供中央结算服务。《香港银行公会票据jiāo换所条例》规定,银行公会全体会员银行(持牌银行)的票据jiāo换、结算和转账,均须在银行公会的票据jiāo换所进行。在这一体制中,中央票据结算所的管理银行处于最重要地位,管理银行之下是结算银行,包括汇丰、渣打、中国、东亚、广东、华比、万国宝通、华侨、上海商业和永安等10家持牌银行,其余为次结算银行。次结算银行须在结算银行开设账户,而结算银行则须在作为管理银行的汇丰开设账户。票据结算过程中若其他结算银行在汇丰的账户出现结余,汇丰不须支付利息;若出现透支,结算银行则须向汇丰jiāo付利息。由于按规定其他结算银行必须在汇丰的账户中经常保持充裕的结余资金,以应付结算之用,使汇丰可以经常拥有一笔巨额的免息款项。此外,汇丰作为中央票据所的管理银行,可以了解整个银行体系的现金流动状况,掌握香港银行业的脉搏。
(5) 香港政府的首席银行家和金融顾问。长期以来,汇丰一直扮演港府首席银行家和金融顾问的角色,并作为港府的代理人执行货币政策。汇丰银行主席一直是香港行政局的当然成员,汇丰银行又是香港银行公会3名永久会员之一(其余2名分别是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并与渣打银行轮流担任公会的正、副主席(中国银行在1994年5月参与发钞后开始加入“轮流”行列)。汇丰银行还是港府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的委员之一。
因此,汇丰银行直接参与了香港政府在金融以及其他经济方面的重要决策,并在这些政策制订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力。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2.2 过渡时期汇丰淡出“准中央银行”的部署
踏入过渡时期,香港英资财团纷纷急谋应变对策,两家总部设在香港的最大英资财团怡和及汇丰,均加紧部署集团国际化战略,从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本地公司蜕变成一家海外跨国公司,以便在香港建立起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态势。不过,与怡和相比,汇丰的部署更低调、更缜密。
汇丰淡出“准中央银行”的第一步,是1987年7月15日与香港政府金融事务科签订“新会计安排”。根据协定,汇丰须在港府外汇基金开设一港元账户,并在此账户保持一余额,其数量不得少于银行体系所有其他银行结算户口总净额;户口内的贷款余额不计利息,若余额降至结算净额以下,汇丰须就此差额向外汇基金付利息;外汇基金可酌情使用该户口,结算其与汇丰及其他持牌银行所进行的港元jiāo易。
“新会计安排”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削弱了汇丰的特权: 其一,将对银行体系结算余额的控制和支配权,从汇丰银行转移到外汇基金,此举无疑强化了外汇基金控制银行同业市场的能力;其二,将过去凭藉管理结算而获得的垄断利润从汇丰银行转移到外汇基金,由于汇丰须在外汇基金开设一港元户口,其余额不得低于银行体系其他银行的结算净额,否则汇丰须向外汇基金支付利息,这样汇丰就丧失了免息使用其他银行贷方余额的特权。汇丰主动淡出准央行地位,表明它将逐步放弃香港的特殊地位,迈向国际化。
1989年8月22日,汇丰银行在公布业绩时,宣布了两项重要改革措施: 其一是修订长期沿用的汇丰银行条例;其二是根据公司法重新注册,并改名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The Hong Kong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td.)。汇丰的解释是: 汇丰银行的组织章程自1865年以来并无大的变化,汇丰银行是香港上市公司中唯一按其本身条例而非公司法注册成立的,而公司法的规定除极少数外,均不适用于汇丰银行。
1990年12月17日,汇丰银行主席蒲伟士(右)在记者会上
宣布汇丰重组,变相迁册英国lún敦。
由于这种区别,汇丰往往被视为享有特权,而这种特殊的xìng质使汇丰在海外发展时遇到不少麻烦。因此,汇丰决定对汇丰银行条例作出若干修订,使之现代化,令香港公司法适用于汇丰,从而进一步摆脱准中央银行的形象,为汇丰的国际化战略扫除障碍。当时,汇丰主席蒲伟士表示:“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属异常而不符合现代化做法,虽然汇丰持有不同看法,但不时有人认为此种做法令汇丰享有特殊或特权地位,汇丰亦同意此种情况过时而令人混淆,因此必须修例而达致现代化。”
汇丰的修章行动显然是其淡出准央行的又一重要步骤。香港舆论认为,此举显示汇丰的深谋远虑,是为汇丰日后的迁册及海外发展作准备。因为根据汇丰银行条例,汇丰的总部必须设在香港,汇丰若要进行任何重大改组,很多需要立法局批准,这对汇丰不利。汇丰希望以淡出准央行、放弃特权,换取对银行日后发展的更大自由,以适应九七的转变。〔4〕
在完成淡出准央行的两个重要步骤后,汇丰即着手进行集团结构重组。1990年12月17日,汇丰银行在暂时搁置与英国米特兰银行合并计划后不久,宣布结构重组,主要内容是:
(1) 将汇丰属下一家设在lún敦的公司,升格为集团的控股公司汇丰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持有汇丰在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的全部资产。汇丰控股在英国注册,但总部设在香港,管理及控制由香港方面负责;
(2) 汇丰银行现已发行股份转移到汇丰控股名下,汇丰银行股东将成为汇丰控股股东,汇丰控股将发行新股,每4股汇丰银行股份将换1股汇丰控股,将原有股数削减3/4,以利在海外上市;
(3) 汇丰控股将取代汇丰银行在香港及lún敦证券jiāo易所上市,并以香港为第一上市市场;
(4) 汇丰银行成为汇丰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仍维持在香港注册,负责香港地区的业务。
汇丰的结构重组,实际上是继怡和之后的变相迁册,将控股公司和注册地迁到lún敦,这在香港引起相当程度的震动。对此,汇丰发表声明进行解释。根据汇丰的声明,汇丰结构重组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推进集团国际化的需要,二是应对香港九七的转变。以汇丰主席蒲伟士的一句话概括,是“政治形势促成的商业决定”。〔5〕
汇丰主席蒲伟士在接受访问时解释说:“很多像汇丰这样规模的银行,都会成立控股公司,把附属公司纳于一统,由于现时汇丰仍未有成立控股公司,海外的银行监管机构和外国法律界人士都感到混乱,这个问题在与英国米特兰银行商谈合并,及在美国进行投资时均曾造成困难,目前汇丰的公司组织架构,是国际化发展的一重障碍。”
蒲伟士还解释说: 我有信心一国两制可行,但这是建基于两个假如一、 假如中央和香港能建立彼此谅解的关系;二、 假如双方能理智地处事。愈接近九七,假如双方互不谅解,别人会开始怀疑汇丰的未来实力;当汇丰无法在国际金融界顺利运作,业务呈现衰弱,甚至资金外流,港汇备受压力,若耽误至离九七前一两年才急急进行改组,我认为那便太迟了,因此我们有理由早做安排。〔6〕
汇丰变相迁册后,香港舆论对汇丰继续担任“准中央银行”的角色提出不少质疑。《香港经济日报》的政经短评就指出:“以汇丰财力及其从香港多年取得的经营利益,理应义无反顾地协助稳定香港的经济大局,但在迁册之后令角色变换,在形迹上已减轻汇丰对香港的承担,未免令人有更多的忧虑”。〔7〕《信报财经新闻》的政经短评则认为:“由于汇丰对香港前景已起戒心,香港政府与汇丰的关系应进行调整。……我们认为,港府应从速培养对香港有归属感的银行,以分担汇丰在香港金融业上扮演的角色”。〔8〕有评论甚至指出: 汇丰迁册所造成的最大影响,相信是唤醒中国银行的“接班”意识,以当仁不让的姿态迎接九七的到来,中银集团在香港金融业的地位会逐步加重。〔9〕
实际上,汇丰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1988年的“新会计安排”、1989年的修章行动,就是其淡出准央行的重要步骤。1992年6月,港府设立流动资金调节机制,汇丰将“最后贷款者”的职能转移给外汇基金。1996年12月,金融管理局设立即时支付结算系统,汇丰卸去中央票据结算系统管理银行的职能。至此,汇丰完全淡出“准中央银行”角色,香港的金融体制发生深刻变化。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2.3 “帝国还乡战”汇丰兼并米特兰银行
进入过渡时期,汇丰在淡出准央行的同时,即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积极推动集团国际化战略。
历史上,汇丰银行除积极拓展香港及中国内地的金融业务外,其在海外的业务一直相当活跃。1865年汇丰创办后,即在lún敦开设分行,翌年又在日本开设分行,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家外资银行。1880年汇丰在美国纽约建立分行。因此,早在19世纪,
1977年至1986年出任汇丰银行主席沈弼。
汇丰银行的分行网络已横跨亚、欧、美三大洲。不过,长期以来,汇丰的业务重心一直在香港。1958年和1960年,汇丰先后收购有利银行和中东英格兰银行,将业务拓展到南亚次大陆、西亚和中东地区,但此时,汇丰仍然是一家地区xìng银行。
20世纪70年代后期,汇丰及其控股的恒生银行,在香港银行零售市场已占有约6成份额,发展余地有限,为争取“生存空间”,只有付诸海外扩张一途。其时,新界九七租约即将届满的问题已开始困扰英国及香港政府,汇丰作为港府首席银行家,自然深知内情,于是积极推动集团国际化战略。
汇丰银行成功收购的美国海丰银行,前称海洋密兰银行。
1977年沈弼出任汇丰主席后,汇丰银行即着手筹划及部署集团国际化战略,计划在亚洲、美洲及欧洲建立战略据点,形成所谓“三脚凳”的策略布局。汇丰首先向美洲拓展,1978年4月,汇丰与美国海洋密兰银行达成协定,规定汇丰最终可收购海洋密兰银行51%股权。然而,收购过程拖了1年多时间,其间受到美国纽约州银行监理专员的阻挠,纽约州政府也一再查究汇丰银行的内部储备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2. 汇丰: 淡出“准中央银行”角色
长期以来,
汇丰银行作为香港第一家本地注册银行,
又是唯一一家总部设在香港的英资银行,在香港金融体系中处于特殊地位。
汇丰银行的这种特殊地位,
集中表现在它以私人商业银行的身份担任中央银行的多重职能,
扮演着香港“准中央银行”的重要角色。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2.1 汇丰: 香港的“准中央银行”
汇丰银行的“准中央银行”角色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
(1) 香港的主要发钞银行。香港没有中央银行,传统上,作为中央银行职能之一的钞票发行,香港政府授权商业银行负责。1865年汇丰创办不久,即开始发行钞票,时间上稍迟于东藩汇理、有利和渣打等3家银行。后来,东藩汇理银行破产,有利银行于1959年被汇丰收购、1978年被港府取消发钞权,香港的发钞便一直由汇丰和渣打两家银行负责。其中,汇丰的发钞量一直占8成以上,成为主要的发钞银行。由于发钞的费用是由外汇基金承担的,发钞银行等于享受“免费广告”,对其商誉价值产生重大影响。发钞银行的地位,使汇丰在业务竞争上,尤其是在吸收存款方面占尽优势。同时,汇丰的形象亦成为港元信用的象征,对港元的稳定xìng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 香港政府的主要往来银行。汇丰银行在创办之初就与香港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港府的主要往来银行。港府的外汇、财政储备和政府的现金收支,主要由外汇基金和库务署分别承担管理,再由这两个机构与有关银行往来。一般估计,港府存于各银行的款项中,汇丰银行占一半以上。作为港府的主要往来银行,汇丰享有一个稳固的存款基础。
长期以来,汇丰一直担任香港的“准中央银行”,图为汇丰银行大厦内景,摄于1997年。
(3) 受港府委托担任“最后贷款者”角色。“最后贷款者”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它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是有责任向受不利谣言困扰的银行提供流动资金援助,或有需要时以注资方式拯救有问题银行;其二是向资金紧张的银行体系注入资金,以及向对当日同业市场收市后缺乏头寸的银行提供隔夜信贷。在香港金融体系中,“最后贷款者”的职能是由港府的外汇基金与汇丰、渣打两家发钞银行共同承担的。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中期的金融危机中,港府都是与汇丰、渣打商议,委托这两家发钞银行出面挽救或代为管理陷入财务危机的金融机构。同时,汇丰银行凭藉着雄厚的存款基础,一直在向银行同业市场提供信贷中担当主要角色。
(4) 香港银行公会中央票据结算所的管理银行。1981年,汇丰与香港银行公会达成协定,出任票据jiāo换所(Clearing House)的管理银行,向香港银行体系提供中央结算服务。《香港银行公会票据jiāo换所条例》规定,银行公会全体会员银行(持牌银行)的票据jiāo换、结算和转账,均须在银行公会的票据jiāo换所进行。在这一体制中,中央票据结算所的管理银行处于最重要地位,管理银行之下是结算银行,包括汇丰、渣打、中国、东亚、广东、华比、万国宝通、华侨、上海商业和永安等10家持牌银行,其余为次结算银行。次结算银行须在结算银行开设账户,而结算银行则须在作为管理银行的汇丰开设账户。票据结算过程中若其他结算银行在汇丰的账户出现结余,汇丰不须支付利息;若出现透支,结算银行则须向汇丰jiāo付利息。由于按规定其他结算银行必须在汇丰的账户中经常保持充裕的结余资金,以应付结算之用,使汇丰可以经常拥有一笔巨额的免息款项。此外,汇丰作为中央票据所的管理银行,可以了解整个银行体系的现金流动状况,掌握香港银行业的脉搏。
(5) 香港政府的首席银行家和金融顾问。长期以来,汇丰一直扮演港府首席银行家和金融顾问的角色,并作为港府的代理人执行货币政策。汇丰银行主席一直是香港行政局的当然成员,汇丰银行又是香港银行公会3名永久会员之一(其余2名分别是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并与渣打银行轮流担任公会的正、副主席(中国银行在1994年5月参与发钞后开始加入“轮流”行列)。汇丰银行还是港府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的委员之一。
因此,汇丰银行直接参与了香港政府在金融以及其他经济方面的重要决策,并在这些政策制订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力。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2.2 过渡时期汇丰淡出“准中央银行”的部署
踏入过渡时期,香港英资财团纷纷急谋应变对策,两家总部设在香港的最大英资财团怡和及汇丰,均加紧部署集团国际化战略,从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本地公司蜕变成一家海外跨国公司,以便在香港建立起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态势。不过,与怡和相比,汇丰的部署更低调、更缜密。
汇丰淡出“准中央银行”的第一步,是1987年7月15日与香港政府金融事务科签订“新会计安排”。根据协定,汇丰须在港府外汇基金开设一港元账户,并在此账户保持一余额,其数量不得少于银行体系所有其他银行结算户口总净额;户口内的贷款余额不计利息,若余额降至结算净额以下,汇丰须就此差额向外汇基金付利息;外汇基金可酌情使用该户口,结算其与汇丰及其他持牌银行所进行的港元jiāo易。
“新会计安排”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削弱了汇丰的特权: 其一,将对银行体系结算余额的控制和支配权,从汇丰银行转移到外汇基金,此举无疑强化了外汇基金控制银行同业市场的能力;其二,将过去凭藉管理结算而获得的垄断利润从汇丰银行转移到外汇基金,由于汇丰须在外汇基金开设一港元户口,其余额不得低于银行体系其他银行的结算净额,否则汇丰须向外汇基金支付利息,这样汇丰就丧失了免息使用其他银行贷方余额的特权。汇丰主动淡出准央行地位,表明它将逐步放弃香港的特殊地位,迈向国际化。
1989年8月22日,汇丰银行在公布业绩时,宣布了两项重要改革措施: 其一是修订长期沿用的汇丰银行条例;其二是根据公司法重新注册,并改名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The Hong Kong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td.)。汇丰的解释是: 汇丰银行的组织章程自1865年以来并无大的变化,汇丰银行是香港上市公司中唯一按其本身条例而非公司法注册成立的,而公司法的规定除极少数外,均不适用于汇丰银行。
1990年12月17日,汇丰银行主席蒲伟士(右)在记者会上
宣布汇丰重组,变相迁册英国lún敦。
由于这种区别,汇丰往往被视为享有特权,而这种特殊的xìng质使汇丰在海外发展时遇到不少麻烦。因此,汇丰决定对汇丰银行条例作出若干修订,使之现代化,令香港公司法适用于汇丰,从而进一步摆脱准中央银行的形象,为汇丰的国际化战略扫除障碍。当时,汇丰主席蒲伟士表示:“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属异常而不符合现代化做法,虽然汇丰持有不同看法,但不时有人认为此种做法令汇丰享有特殊或特权地位,汇丰亦同意此种情况过时而令人混淆,因此必须修例而达致现代化。”
汇丰的修章行动显然是其淡出准央行的又一重要步骤。香港舆论认为,此举显示汇丰的深谋远虑,是为汇丰日后的迁册及海外发展作准备。因为根据汇丰银行条例,汇丰的总部必须设在香港,汇丰若要进行任何重大改组,很多需要立法局批准,这对汇丰不利。汇丰希望以淡出准央行、放弃特权,换取对银行日后发展的更大自由,以适应九七的转变。〔4〕
在完成淡出准央行的两个重要步骤后,汇丰即着手进行集团结构重组。1990年12月17日,汇丰银行在暂时搁置与英国米特兰银行合并计划后不久,宣布结构重组,主要内容是:
(1) 将汇丰属下一家设在lún敦的公司,升格为集团的控股公司汇丰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持有汇丰在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的全部资产。汇丰控股在英国注册,但总部设在香港,管理及控制由香港方面负责;
(2) 汇丰银行现已发行股份转移到汇丰控股名下,汇丰银行股东将成为汇丰控股股东,汇丰控股将发行新股,每4股汇丰银行股份将换1股汇丰控股,将原有股数削减3/4,以利在海外上市;
(3) 汇丰控股将取代汇丰银行在香港及lún敦证券jiāo易所上市,并以香港为第一上市市场;
(4) 汇丰银行成为汇丰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仍维持在香港注册,负责香港地区的业务。
汇丰的结构重组,实际上是继怡和之后的变相迁册,将控股公司和注册地迁到lún敦,这在香港引起相当程度的震动。对此,汇丰发表声明进行解释。根据汇丰的声明,汇丰结构重组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推进集团国际化的需要,二是应对香港九七的转变。以汇丰主席蒲伟士的一句话概括,是“政治形势促成的商业决定”。〔5〕
汇丰主席蒲伟士在接受访问时解释说:“很多像汇丰这样规模的银行,都会成立控股公司,把附属公司纳于一统,由于现时汇丰仍未有成立控股公司,海外的银行监管机构和外国法律界人士都感到混乱,这个问题在与英国米特兰银行商谈合并,及在美国进行投资时均曾造成困难,目前汇丰的公司组织架构,是国际化发展的一重障碍。”
蒲伟士还解释说: 我有信心一国两制可行,但这是建基于两个假如一、 假如中央和香港能建立彼此谅解的关系;二、 假如双方能理智地处事。愈接近九七,假如双方互不谅解,别人会开始怀疑汇丰的未来实力;当汇丰无法在国际金融界顺利运作,业务呈现衰弱,甚至资金外流,港汇备受压力,若耽误至离九七前一两年才急急进行改组,我认为那便太迟了,因此我们有理由早做安排。〔6〕
汇丰变相迁册后,香港舆论对汇丰继续担任“准中央银行”的角色提出不少质疑。《香港经济日报》的政经短评就指出:“以汇丰财力及其从香港多年取得的经营利益,理应义无反顾地协助稳定香港的经济大局,但在迁册之后令角色变换,在形迹上已减轻汇丰对香港的承担,未免令人有更多的忧虑”。〔7〕《信报财经新闻》的政经短评则认为:“由于汇丰对香港前景已起戒心,香港政府与汇丰的关系应进行调整。……我们认为,港府应从速培养对香港有归属感的银行,以分担汇丰在香港金融业上扮演的角色”。〔8〕有评论甚至指出: 汇丰迁册所造成的最大影响,相信是唤醒中国银行的“接班”意识,以当仁不让的姿态迎接九七的到来,中银集团在香港金融业的地位会逐步加重。〔9〕
实际上,汇丰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1988年的“新会计安排”、1989年的修章行动,就是其淡出准央行的重要步骤。1992年6月,港府设立流动资金调节机制,汇丰将“最后贷款者”的职能转移给外汇基金。1996年12月,金融管理局设立即时支付结算系统,汇丰卸去中央票据结算系统管理银行的职能。至此,汇丰完全淡出“准中央银行”角色,香港的金融体制发生深刻变化。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2.3 “帝国还乡战”汇丰兼并米特兰银行
进入过渡时期,汇丰在淡出准央行的同时,即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积极推动集团国际化战略。
历史上,汇丰银行除积极拓展香港及中国内地的金融业务外,其在海外的业务一直相当活跃。1865年汇丰创办后,即在lún敦开设分行,翌年又在日本开设分行,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家外资银行。1880年汇丰在美国纽约建立分行。因此,早在19世纪,
1977年至1986年出任汇丰银行主席沈弼。
汇丰银行的分行网络已横跨亚、欧、美三大洲。不过,长期以来,汇丰的业务重心一直在香港。1958年和1960年,汇丰先后收购有利银行和中东英格兰银行,将业务拓展到南亚次大陆、西亚和中东地区,但此时,汇丰仍然是一家地区xìng银行。
20世纪70年代后期,汇丰及其控股的恒生银行,在香港银行零售市场已占有约6成份额,发展余地有限,为争取“生存空间”,只有付诸海外扩张一途。其时,新界九七租约即将届满的问题已开始困扰英国及香港政府,汇丰作为港府首席银行家,自然深知内情,于是积极推动集团国际化战略。
汇丰银行成功收购的美国海丰银行,前称海洋密兰银行。
1977年沈弼出任汇丰主席后,汇丰银行即着手筹划及部署集团国际化战略,计划在亚洲、美洲及欧洲建立战略据点,形成所谓“三脚凳”的策略布局。汇丰首先向美洲拓展,1978年4月,汇丰与美国海洋密兰银行达成协定,规定汇丰最终可收购海洋密兰银行51%股权。然而,收购过程拖了1年多时间,其间受到美国纽约州银行监理专员的阻挠,纽约州政府也一再查究汇丰银行的内部储备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