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缺少安全感,需要更多的家庭温暖养成教育有失偏颇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依恋感,这种依恋是孩子在与父母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寻找网站,请百度搜索+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更需要父母为他们的心理安全提供保障。
但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错误做法和不良的成长环境都会使得孩子的安全感严重缺失,比如,父母大发脾气,训斥孩子,对孩子施以体罚,还有家庭内部的争吵c打架c父母分居或离异,都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和痛苦。如果孩子丧失了安全感,其自尊c自信c发挥潜能就无从谈起,因此,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
1归属感缺失造成的心灵失落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一旦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康康的爸爸在政府部门工作,妈妈是小学教员,上面有两个姐姐,由于是超生,康康出生后不久就被送给了离家很远的一个远房亲戚寄养,开始了他寄人篱下的生活。
有时,父母想儿子了,把他接回家住几天,但是不敢让外人看见。有时计生委会突击检查,父母就告诉他有人来抓他来了,让他赶紧躲起来。年幼不懂事的康康,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要抓他,为什么自己不能和姐姐那样光明正大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更不明白父母为什么生下他,却又不想要他。虽然后来上初中后,父母将康康接到身边,但是这个家对于康康来说太陌生了,他总是充满了恐惧不安,很难融入新环境。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孩子找不到归属感,思想上无所寄托,生活上丧失信心,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缺失。
所谓安全感,是指人在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它是一种感觉种心理,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受;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c可以依靠c可以相信的语言c行为和事物等方面表现所带来的心理状态。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时,其心理的成长就会停滞,而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则会更关心心灵的成长,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更容易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由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有着很强的依恋性,有强烈的生存和被保护的需求,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并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当他们在尝试探索外部世界时,也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父母将孩子交由他人寄养,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依附感和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引发恐惧和焦虑甚至是失望和痛苦等负性情绪,严重的亲情饥渴也会促使他们转移到电视c电脑甚至同学c朋友身上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不会去管这些对他是利是害。
此外,当被寄养的孩子看到其他孩子有亲生父母陪伴在身边而备受宠爱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怨恨自己的父母甚至仇视,进而对别的孩子产生嫉妒,抱怨社会的不公。
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我是孩子的父母,我供他吃,供他穿,供他上学,他怎么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呢?其实,这是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浅层次理解。归属感首先来源于个体对他人的心理依赖,是和温暖c幸福相关联的。
培养孩子的归属感,首先就要让其在家庭里获得安全和可以依赖的心理感受。为人父母者,不仅仅是给孩子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要经常跟孩子谈心,让孩子将家庭看作心灵的避风港。
其次,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需要。如果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也不觉得自己被家长需要,长此以往,孩子对家庭对家长都会有疏离感。父母不妨将家庭的一些事务和孩子商量,甚至可以让他决定一些事情,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升自信,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
当有些事情迫使父母要和孩子分离,建议父母提前为孩子做好精神上的准备工作。如和孩子玩“妈妈出差去”的相关游戏,通过扮演角色c模拟出差过程,让孩子在心理上有所准备。有些父母由于害怕孩子哭闹,常常悄悄离开,然后再让其他亲友对孩子说明真相,其实这种方法是不足取的。
2依恋关系失常,安全感缺失
童年时的心理缺陷或情感残疾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发展,而要弥补则需付出很大代价。
《父母必读》杂志副主编徐凡
我们都知道,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房子盖得越高,地基越要打得深而稳。也就是说,地基坚固而牢靠,房子才会矗立得良久,不怕风吹雨打。人的生命同样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这个地基是在人出生之后头几年建筑起来,影响这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这个地基的名字叫做“安全感”。
对于孩子来说,最初的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在幼年,特别是一岁之内的时候,从父母特别是母亲那里获得的。儿童通常与母亲形成第一个依恋关系,这是一个持久的联系,在整个童年期都起着重要作用,甚至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假如这个关系是满意的体验,孩子会感到安全和被接受。
安全感的依恋感没有建立起的孩子长大后情绪障碍的几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会让他自己觉得自己无能,会带来敏感,多疑,恐惧,表现出不信任他人,自卑,缺乏安全感。恐惧和需求的矛盾会产生所有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如拖延c动力不足c抑郁焦虑等。♀
在最早的几个月里,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如果能作出及时的回应,对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至关重要。当孩子哭泣时,父母主动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饿了及时喂奶,尿了及时换尿布,当孩子开心地笑时,父母同样及时回应孩子开心的笑容,孩子会把父母当做安全的天堂。
在这一点上美国父母做得要比中国父母做得到位。
美国的父母非常照顾孩子的心理感受,陪伴孩子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如陪孩子看电视或做游戏,给他们洗澡c讲故事,哄孩子睡觉等等。一般只要孩子哼哼唧唧表示不满,不管多么忙碌,母亲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去看孩子有什么需求。一个自幼在饮食起居有人照料的孩子,生活安定,家里人的行为准则一致,他们行动起来就会心中有数,就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
相比而言,典型的中国家庭,出于各方面的因素,很少中国父母能够像美国父母那样去对待孩子。有个别的父母时不时地以生气的面孔出现在孩子面前;有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多变,高兴时充满热情,不高兴时,毫不掩饰自己的怒气,对孩子大发脾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难以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的。
安全感缺乏的孩子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要么过度粘人,要么过度。他们不愿意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他人的帮助;离开慰籍物就六神无主c寝食不安;不敢参与竞争,不能接受失败。
要帮孩子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让孩子们有安全感,有以下几件事情我们要做到:
首先,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们每天都会对所见所闻产生“联想”,只是因为他们还不能非常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家人往往察觉不到。所以,不管是孩子看了动画片或者周围朋友出现一些意外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出现的问题,并且当天一定要多陪伴孩子。
其次,安慰爱哭的小孩。孩子莫名其妙地哭泣其实是在告诉你他的需求,你要耐心地倾听他。在你的照料中,把你的能量输送给他。
最后,别强制孩子做任何事情。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父母说话要由命令式变成讨论式,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先允许他有自己的见解,然后父母再进行引导,不要强制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和意见。家长心里有了孩子,孩子就愿意和家长在一起,表现出来就是对父母的依恋多一些。
3言语不当带来的安全感缺失
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当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给孩子两样东西:根和翅膀。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凯特
许多父母发现孩子相当缺乏安全感,大人不在旁边就容易焦虑不安;不敢一个人上厕所;太暗会怕,关灯会不敢睡;没有大人陪伴就静不下心做功课;常常黏在父母身边,一刻也不能离开他的视线;在外头被欺负了,不敢反击,甚至回家也不敢讲孩子为什么缺少安全感?这与中国父母平时不当用语有很大关系。最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几句话包括:
妈妈不要你了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就会吓唬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虽然这只是一句气话,但对于很多理解能力还不强的孩子来说,很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如果父母假装遗弃孩子,那么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出现行为退缩c敏感c自卑c多疑c情绪不稳等表现。
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喜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之类问题,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父母会开玩笑似的回答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殊不知,这句不经心的玩笑话,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孩子在听完这个回答以后经常会有闷闷不乐的表情。以后妈妈稍怠慢c冷落孩子,孩子就会想起自己是捡来的,不是亲生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待遇。
所以,当孩子问及此问题时,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给他们一种安全的归属感。
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
每当孩子缠人c不听话的时候,妈妈总是喜欢轻描淡写地逗孩子:“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由于孩子没有判断能力,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没发展到可以辨别真伪的程度,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会有不安全感的印迹,那种感觉是很恐惧的。他可能会傻乎乎地紧张起来,不知所措地嗫嚅:“不要啊,我会听你话的,我一定会听你话的。”父母一遍遍地说“不要你了”,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变得无奈c绝望,产生仿佛世界末日来临前的无助感。
所以,对自己的孩子,在惩罚时永远不要说我不要你了,我把你扔了。也不要真的把孩子丢在哪个地方或关在哪个房间里。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就要给他爱,让他觉得父母是爱他的,可以彻底信任的,在父母的怀抱里有安全感,永远不会被抛弃,这样,他才相信,他是值得爱的,他是有价值的,他也会对别人建立起信任,不敏感c不猜疑,不过于苛求别人的友爱。
我说不行就不行
类似言行还有“还敢顶嘴,反了你了!”“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屁股痒了是不是?”,等等。♀这是典型的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c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可以说“害莫大焉”。
父母语言不当造成孩子缺乏爱和安全感,孩子就会缺少人格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会逐渐失去探索外部世界的信心。身为现代父母,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随时掌握状况,却不提早介入c过度的保护,让孩子建立起和自己内在c和宇宙那种自在的安全感,才是根本之道。
4因害怕惩罚而心惊胆战
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
在我国,家长打骂孩子,通常被认为是不良教育方式并受到大多数人的谴责,但这种教育方式依然普遍存在。
有一位经常惩罚孩子的母亲曾在信中这样记录道:
有时儿子淘气,气得我都想把他打死,可打了他我又心疼地掉泪。因为他特别胆小,挨打c挨骂时都傻呆呆的看起来像是很害怕,可过不了五分钟又忘了。
儿子还经常撒谎,我火冒三丈,一巴掌就打下去,他爸爸一气之下,拿起皮带就抽。儿子往我身后躲,希望妈妈能在这为难之际为他挡一挡这无情的皮鞭,对那绝望的喊声我充耳不闻,还一个劲咬牙切齿地助威,可事后我又后悔得不行
如今还有许多家长受到“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教养观念的影响,这些传统观念认为,母亲与孩子就是上对下,老对小的关系,不懂得尊重孩子,不懂得和孩子平等相处,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随意打骂孩子。还有些父母认为这种方法简单方便,见效快,有的认为“孩子是父母的,打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打孩子是家庭内部的事,外人没有权力干涉”“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打孩子的父母没有过错”。有的父母虽然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两回事。于是,我们常常见到孩子回来晚了,把水泼在地上了,作业做错了,考试考砸了,上课没注意听讲,都可能被父母打骂一顿。
据中国官方媒体公布的一项由教育和法律界联合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家庭中打骂孩子现象十分普遍,有2/3的儿童挨过打。36(百分号)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百分号),表示“从未”挨过打的占391(百分号);有15(百分号)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骂,“偶尔”挨骂的高达69(百分号),表示“从未”挨过骂的只有16(百分号)。
那么,打骂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假若孩子体验到体罚的可怕和震惊,那么在他的心灵里,那种内在的自身天赋,作为自我教育的力量就减弱了。体罚越多c越残酷,那么自我教育的力量也就越薄弱。
家长的手应该充满关爱与温暖,而不是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一个在战战兢兢中长大的孩子,会渐渐发展出负面的行为,例如,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就说谎,有需求不敢说就偷窃,变得性情暴躁c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猥琐c自卑c胆小怕事c心惊胆战的性格。
与中国孩子经常受到家长打骂的情景有所不同,国外的孩子都能充分享受到大人的尊重。以德国为例,爱护儿童c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列入法律条款,严禁父母“唠叨c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遇,可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这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提供了健全的法律保障。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国家长应多向外国父母学习,改善一下亲子教育方式。前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生活制度一开始就得到合理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第一,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仅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赖,这样,在孩子犯错误或者家长心情不好有惩罚孩子冲动的时候,就会因为亲子情“网开一面”而下不得狠手。同时,孩子信赖家长,当受到家长批评或打骂的时候,心里会多一些“这样做是为我好”的理解,从而降低心理上受到的伤害。
第二,耐心倾听孩子。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份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第三,孩子总希望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但有时家长会让他们失望,他们因为不满而哭闹是很正常的,家长可以给他们一些时间来处理情绪,在他们心情稍微平静时尝试着转移她的注意力。最好不要打骂孩子,这样的行为孩子可能会模仿,并用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影响他们人际交往态度的形成。
5吵架伤害的不仅是夫妻感情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条件,家庭心理氛围好,你人际关系和谐,这孩子他心里踏实,他有一种归属感,有安全感。
佚名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是最温暖的,就其依恋关系c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培养来说,再没有比家更重要的东西了。如果孩子总是生活在愤怒c紧张c沮丧c不安的家庭环境中,感受着忽冷忽热c变幻不定的家庭心理气候,孩子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生活是不稳定的c不踏实的c不安全的。于是,一颗缺失安全感的种子,就这样埋在了孩子的内心深处,并伴随孩子一生。
家庭不和对孩子的危害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c无助感等。夫妻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把孩子吓得不知所措。夫妻俩吵得投入的时候,根本顾不上理会孩子,对孩子的哭喊c恳求也听而不闻。孩子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会感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复存在,内心涌起深深的恐惧。
二是很小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够成熟,是无法区分事件本身和其发生的大环境的,也弄不清楚这件事情是否与自己有关,孩子们看到大人高兴,也跟着高兴;看到大人们吵架c生气,会害怕并以为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乖,因此产生负疚感,并压抑自己的自尊c降低自己的自我价值感。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自信心差,过分讨好别人和环境。
三是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变得焦虑c多疑,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有些孩子为此表示“不想重复父母的悲剧,长大坚决不结婚”。因为与离婚相比,孩子对父母吵架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
四是日常生活中,夫妻逢工作不顺利c同事闹矛盾c家庭有纠纷c大人心情不好时,往往为一点儿小事波及无辜的孩子,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在有些家长看来,自己的孩子自己“骂也无妨c打也无妨”,在夫妻吵架时对孩子撒气似乎也是“人之常情c无可厚非”。殊不知,经常受到父母吵架洗礼的孩子,心灵上会产生很大伤害,他们只好通过外界来寻找感情寄托。
概括而言,夫妻吵架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管教观念差异。在我国的传统管教方式中,总有一方对孩子比较严厉,而另一方对孩子则比较宽容。孩子容易在其中找漏洞,进而造成夫妻争吵。
二是婆媳关系。婆媳问题一直是中国家庭的一大困扰,如果婆媳之间无法和睦相处,那么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夫妻感情,还会间接地影响到子女。
三是经济问题。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夫妻因为经济问题而起争执,大多是消费观念上的差异所导致的。
不管哪种原因引起的家庭矛盾,应考虑到对孩子安全感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勿感情用事。首先,要学会确切表达个人感受。许多夫妻之所以沟通失败,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表达个人感受。在未将个人情绪调适好的情况下去沟通,所以就容易造成争执。比如说,你可以先告诉对方,由于刚刚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所以心里觉得很难受,希望对方能够体谅你的心情,接着再条理清晰地和对方谈话,就能减少很多争执和冲突。
家长都不应当着孩子的面攻击c数落另一方,或者指使孩子不理另一方,更不能拿无辜的孩子出气,以免让孩子感觉失去安全感,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过分关注父母的矛盾。
如果孩子亲眼目睹了你们之间的战争,并且孩子已经到了懂事的年龄,事后,即使你们夫妻已经和好了,也别忘记了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做错了”,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下次再面临相同的状况时,爸爸妈妈一定可以处理得更好。虽然他不见得完全听得懂,但却能感受到你们对他的信任和爱。
6爱的缺失带来的心理失衡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冰心
随着离婚率的提高,如今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所谓的单亲家庭是指只有一个父亲或母亲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并非仅仅源于离婚,还包括那些因病或事故失去双亲之一的情形。
单亲家庭意味着完整家庭的消失,给双亲之一带来心理上的悲痛和挫败感,如果大人不能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还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包括被抛弃感:父母之一的离开意味着丧失和被抛弃,不论父母的离婚是在什么样的名誉或情形之下导致的;不安全感:伴随着丧失与被抛弃感而来的,是孩子内心中的不安全感,过去的完整家庭不存在了,现在变得很孤单,经济和居住条件可能都不如从前那样有保障,未来可能还要面临一个重组的新家庭。
珍珍就是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的小女孩,4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后来,她在姥姥家和姨妈家都住过,因此从小她便缺少父爱,敏感多疑,缺少安全感,对婚姻充满了恐惧,还伴有抑郁c失眠c多梦,心情糟到了极点,甚至有自杀的倾向。可见,大人离婚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作为单亲父母,怎样减轻孩子的不安全感呢?
首先,离婚后的单亲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有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具备很健康的心智,如热情c懂事c善解人意,这取决于他的照顾者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自身的婚姻突变,能让孩子站在父母感情破裂的外面,而非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离婚是跟他有着密切的关系,否则孩子必然会没有自信心和安全感。所以单亲父母要将离婚后自怜自哀的心情收拾好,你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远离这样的状态。
其次,离异后的单亲家庭家长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要把孩子作为精神世界的全部,因为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家长和孩子都要有各自的空间,别过分“关注”孩子,否则过分的“亲密”,用爱来控制孩子,会让孩子有时扮演着他不该扮演的角色,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再次,单亲父母应告诉自己:虽然做不成夫妻,但自己永远是孩子的父母。要让孩子感到双亲的爱会像过去一样永远陪伴他。为了不破坏孩子对双亲的忠诚,一方不能在孩子的面前诋毁对方。要给孩子见对方或对方来探视孩子的自由。在孩子的抚养费上,为了减少孩子的被抛弃感,付费方不能因不满对方而恶意拖延或拒付。
最后,要避免“婚内单亲”。看看床头挂着的大幅全家福,他还在;打开全家的户口簿,他也在。可是,当老人因病卧床需要长期照顾c孩子无心学习期待耐心开导c厨房下水口堵塞急需疏通时,他却总是不在。特别是对于孩子而言,虽然生活在双亲家庭,但在生活c心理上却只感受到单亲的照顾和爱的现象,即是当下热议的“婚内单亲”。
孩子由于感受不到温馨和关爱,久而久之便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具体表现在情感的脆弱c易激动c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生活得不愉快,没有幸福感,心理失衡,甚至会觉得自己被遗弃感,从而对社会充满仇恨,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调查显示,常被父亲拒绝和否认的孩子,易产生焦虑情绪。
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或者把孩子的好朋友请到家里来做客,或者带孩子到公园里去玩,也可以陪孩子看动画片等等,总之,要多沟通。
7过度的保护是爱也是害
世界上有两种生活方式:或靠自己的勤劳,或靠别人的愚蠢。二者必居其一。
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村庄的附近有一条大河,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水里嬉戏,但是这条河流在带给孩子们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悲剧,每年都有孩子被河水无情地吞噬生命。
在这个村子里有一户姓赵的人家,孩子是家里的独苗,经常跟小伙伴们到河里玩水,有一天被父母发现了,都心疼的了不得,担心孩子万一有什么闪失,父母以后的养老都会成问题。
于是,那一次父母把孩子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从此限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去玩水。爱玩水的孩子只能远远地看着小伙伴们在水里尽情地玩耍,然而他想起父母那凶狠的表情,却不敢靠近河流一步。
在父母看来禁止孩子玩水是保障孩子安全最好的办法,但是他们没想到会给孩子的生命造成隐患。孩子9岁那年,村里发生了一场洪水,其他善于游水的孩子都在这场意外灾害中得以幸免,唯独这个孩子呛了几口水后,就再也没有爬上河岸。
父母强忍着丧子之痛,想想以前太溺爱孩子了,什么危险的东西都不让孩子碰,看见孩子削水果,担心孩子会被水果刀伤到,马上抢过来,替孩子削;看见孩子单独过马路,总是不放心,不是告诉孩子过马路的安全方法,而是牵着孩子的手过马路;孩子想体验一下户外生活,家长担心孩子在烧烤野餐会玩火;孩子喜欢登高望远,爬树c上房什么的,父母总担心孩子会有个三长两短,常常阻止孩子做类似危险的事情。“火柴危险,不许动!”“菜刀会割破手指,不能动!”“煤气危险,不要去摸它!”孩子做了之后还要恐吓说“太危险了!你想吓死妈妈不是?以后可不能冒这个险了。你想要什么告诉妈妈,让妈妈帮你去做。”这种一心想保护孩子免遭危险的妈妈,总是想让孩子远离危险物。然而,孩子远离危险物就果真能确保安全吗?
事实上,父母放不开手让孩子自己尝试,当危险真的发生时,孩子往往会乱了手脚,不知如何应对。另一方面,父母告诉孩子这也危险,那也危险,会让孩子产生不应有的畏惧心理,做起事来缩手缩脚,对新奇的事物也就失去了体验的。
其实,只要父母提醒孩子使用水果刀的正确方法,过马路的注意事项,告诉孩子户外野炊要注意安全,指出爬树要小心翼翼,而不是强迫阻止,孩子也会摸索出防止危险的方法。
比如,指导孩子学会使用火柴或菜刀,不仅教他如何使用,还要让他反复操练。这种做法的优点有两个:一是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即使家长不在,他也不会去妄动那些曾经诱惑过他的东西了。不要怀疑孩子一旦掌握了用法会不会越干越想干,一定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尽情享受到与家长在一起使用危险物时的兴奋c喜悦之情。二是孩子可以学会防止危险的要领,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他们掌握了技巧之后,即使一个人去做,也会安全无误。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非常具有冒险精神,他虽然厌恶那些把商场视为赌场的人,但是他懂得风险越高,收益越大。驰骋商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生活提供给他的最伟大的历险活动。
他曾说,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一趟丰富的冒险旅程,如果让他找出哪一次冒险对他对具有决定性c最关乎他的未来,那莫过于打入石油工业了。
当他一头扎进炼油业,苦心经营不到一年,炼油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利润,在那一刻,他意识到,是胆量,是冒险精神,为他开通了一条新的生财管道。
他把他自身具有的这种冒险精神传授给了儿子,为了让儿子从小明白不能在别人的保护下生活,常常允许孩子们单人去划独木船或驾驶帆船,还让他们去冒险,尝试可能涉及的危险。为此,洛克菲勒9岁的儿子从小马的背上摔下来过,12岁的儿子玩气枪打伤过自己的脚,尽管父母心里很害怕,但他们还是硬着头皮让孩子去尝试。
危险总是难以避免的,作为父母的,不是让孩子如何躲避危险,而是正视危险,孩子才能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
一1<>1一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但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错误做法和不良的成长环境都会使得孩子的安全感严重缺失,比如,父母大发脾气,训斥孩子,对孩子施以体罚,还有家庭内部的争吵c打架c父母分居或离异,都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和痛苦。如果孩子丧失了安全感,其自尊c自信c发挥潜能就无从谈起,因此,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
1归属感缺失造成的心灵失落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一旦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康康的爸爸在政府部门工作,妈妈是小学教员,上面有两个姐姐,由于是超生,康康出生后不久就被送给了离家很远的一个远房亲戚寄养,开始了他寄人篱下的生活。
有时,父母想儿子了,把他接回家住几天,但是不敢让外人看见。有时计生委会突击检查,父母就告诉他有人来抓他来了,让他赶紧躲起来。年幼不懂事的康康,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要抓他,为什么自己不能和姐姐那样光明正大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更不明白父母为什么生下他,却又不想要他。虽然后来上初中后,父母将康康接到身边,但是这个家对于康康来说太陌生了,他总是充满了恐惧不安,很难融入新环境。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孩子找不到归属感,思想上无所寄托,生活上丧失信心,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缺失。
所谓安全感,是指人在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它是一种感觉种心理,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受;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c可以依靠c可以相信的语言c行为和事物等方面表现所带来的心理状态。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时,其心理的成长就会停滞,而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则会更关心心灵的成长,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更容易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由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有着很强的依恋性,有强烈的生存和被保护的需求,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并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当他们在尝试探索外部世界时,也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父母将孩子交由他人寄养,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依附感和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引发恐惧和焦虑甚至是失望和痛苦等负性情绪,严重的亲情饥渴也会促使他们转移到电视c电脑甚至同学c朋友身上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不会去管这些对他是利是害。
此外,当被寄养的孩子看到其他孩子有亲生父母陪伴在身边而备受宠爱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怨恨自己的父母甚至仇视,进而对别的孩子产生嫉妒,抱怨社会的不公。
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我是孩子的父母,我供他吃,供他穿,供他上学,他怎么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呢?其实,这是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浅层次理解。归属感首先来源于个体对他人的心理依赖,是和温暖c幸福相关联的。
培养孩子的归属感,首先就要让其在家庭里获得安全和可以依赖的心理感受。为人父母者,不仅仅是给孩子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要经常跟孩子谈心,让孩子将家庭看作心灵的避风港。
其次,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需要。如果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也不觉得自己被家长需要,长此以往,孩子对家庭对家长都会有疏离感。父母不妨将家庭的一些事务和孩子商量,甚至可以让他决定一些事情,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升自信,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
当有些事情迫使父母要和孩子分离,建议父母提前为孩子做好精神上的准备工作。如和孩子玩“妈妈出差去”的相关游戏,通过扮演角色c模拟出差过程,让孩子在心理上有所准备。有些父母由于害怕孩子哭闹,常常悄悄离开,然后再让其他亲友对孩子说明真相,其实这种方法是不足取的。
2依恋关系失常,安全感缺失
童年时的心理缺陷或情感残疾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发展,而要弥补则需付出很大代价。
《父母必读》杂志副主编徐凡
我们都知道,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房子盖得越高,地基越要打得深而稳。也就是说,地基坚固而牢靠,房子才会矗立得良久,不怕风吹雨打。人的生命同样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这个地基是在人出生之后头几年建筑起来,影响这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这个地基的名字叫做“安全感”。
对于孩子来说,最初的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在幼年,特别是一岁之内的时候,从父母特别是母亲那里获得的。儿童通常与母亲形成第一个依恋关系,这是一个持久的联系,在整个童年期都起着重要作用,甚至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假如这个关系是满意的体验,孩子会感到安全和被接受。
安全感的依恋感没有建立起的孩子长大后情绪障碍的几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会让他自己觉得自己无能,会带来敏感,多疑,恐惧,表现出不信任他人,自卑,缺乏安全感。恐惧和需求的矛盾会产生所有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如拖延c动力不足c抑郁焦虑等。♀
在最早的几个月里,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如果能作出及时的回应,对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至关重要。当孩子哭泣时,父母主动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饿了及时喂奶,尿了及时换尿布,当孩子开心地笑时,父母同样及时回应孩子开心的笑容,孩子会把父母当做安全的天堂。
在这一点上美国父母做得要比中国父母做得到位。
美国的父母非常照顾孩子的心理感受,陪伴孩子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如陪孩子看电视或做游戏,给他们洗澡c讲故事,哄孩子睡觉等等。一般只要孩子哼哼唧唧表示不满,不管多么忙碌,母亲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去看孩子有什么需求。一个自幼在饮食起居有人照料的孩子,生活安定,家里人的行为准则一致,他们行动起来就会心中有数,就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
相比而言,典型的中国家庭,出于各方面的因素,很少中国父母能够像美国父母那样去对待孩子。有个别的父母时不时地以生气的面孔出现在孩子面前;有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多变,高兴时充满热情,不高兴时,毫不掩饰自己的怒气,对孩子大发脾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难以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的。
安全感缺乏的孩子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要么过度粘人,要么过度。他们不愿意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他人的帮助;离开慰籍物就六神无主c寝食不安;不敢参与竞争,不能接受失败。
要帮孩子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让孩子们有安全感,有以下几件事情我们要做到:
首先,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们每天都会对所见所闻产生“联想”,只是因为他们还不能非常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家人往往察觉不到。所以,不管是孩子看了动画片或者周围朋友出现一些意外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出现的问题,并且当天一定要多陪伴孩子。
其次,安慰爱哭的小孩。孩子莫名其妙地哭泣其实是在告诉你他的需求,你要耐心地倾听他。在你的照料中,把你的能量输送给他。
最后,别强制孩子做任何事情。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父母说话要由命令式变成讨论式,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先允许他有自己的见解,然后父母再进行引导,不要强制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和意见。家长心里有了孩子,孩子就愿意和家长在一起,表现出来就是对父母的依恋多一些。
3言语不当带来的安全感缺失
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当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给孩子两样东西:根和翅膀。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凯特
许多父母发现孩子相当缺乏安全感,大人不在旁边就容易焦虑不安;不敢一个人上厕所;太暗会怕,关灯会不敢睡;没有大人陪伴就静不下心做功课;常常黏在父母身边,一刻也不能离开他的视线;在外头被欺负了,不敢反击,甚至回家也不敢讲孩子为什么缺少安全感?这与中国父母平时不当用语有很大关系。最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几句话包括:
妈妈不要你了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就会吓唬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虽然这只是一句气话,但对于很多理解能力还不强的孩子来说,很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如果父母假装遗弃孩子,那么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出现行为退缩c敏感c自卑c多疑c情绪不稳等表现。
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喜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之类问题,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父母会开玩笑似的回答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殊不知,这句不经心的玩笑话,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孩子在听完这个回答以后经常会有闷闷不乐的表情。以后妈妈稍怠慢c冷落孩子,孩子就会想起自己是捡来的,不是亲生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待遇。
所以,当孩子问及此问题时,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给他们一种安全的归属感。
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
每当孩子缠人c不听话的时候,妈妈总是喜欢轻描淡写地逗孩子:“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由于孩子没有判断能力,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没发展到可以辨别真伪的程度,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会有不安全感的印迹,那种感觉是很恐惧的。他可能会傻乎乎地紧张起来,不知所措地嗫嚅:“不要啊,我会听你话的,我一定会听你话的。”父母一遍遍地说“不要你了”,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变得无奈c绝望,产生仿佛世界末日来临前的无助感。
所以,对自己的孩子,在惩罚时永远不要说我不要你了,我把你扔了。也不要真的把孩子丢在哪个地方或关在哪个房间里。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就要给他爱,让他觉得父母是爱他的,可以彻底信任的,在父母的怀抱里有安全感,永远不会被抛弃,这样,他才相信,他是值得爱的,他是有价值的,他也会对别人建立起信任,不敏感c不猜疑,不过于苛求别人的友爱。
我说不行就不行
类似言行还有“还敢顶嘴,反了你了!”“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屁股痒了是不是?”,等等。♀这是典型的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c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可以说“害莫大焉”。
父母语言不当造成孩子缺乏爱和安全感,孩子就会缺少人格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会逐渐失去探索外部世界的信心。身为现代父母,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随时掌握状况,却不提早介入c过度的保护,让孩子建立起和自己内在c和宇宙那种自在的安全感,才是根本之道。
4因害怕惩罚而心惊胆战
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
在我国,家长打骂孩子,通常被认为是不良教育方式并受到大多数人的谴责,但这种教育方式依然普遍存在。
有一位经常惩罚孩子的母亲曾在信中这样记录道:
有时儿子淘气,气得我都想把他打死,可打了他我又心疼地掉泪。因为他特别胆小,挨打c挨骂时都傻呆呆的看起来像是很害怕,可过不了五分钟又忘了。
儿子还经常撒谎,我火冒三丈,一巴掌就打下去,他爸爸一气之下,拿起皮带就抽。儿子往我身后躲,希望妈妈能在这为难之际为他挡一挡这无情的皮鞭,对那绝望的喊声我充耳不闻,还一个劲咬牙切齿地助威,可事后我又后悔得不行
如今还有许多家长受到“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教养观念的影响,这些传统观念认为,母亲与孩子就是上对下,老对小的关系,不懂得尊重孩子,不懂得和孩子平等相处,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随意打骂孩子。还有些父母认为这种方法简单方便,见效快,有的认为“孩子是父母的,打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打孩子是家庭内部的事,外人没有权力干涉”“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打孩子的父母没有过错”。有的父母虽然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两回事。于是,我们常常见到孩子回来晚了,把水泼在地上了,作业做错了,考试考砸了,上课没注意听讲,都可能被父母打骂一顿。
据中国官方媒体公布的一项由教育和法律界联合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家庭中打骂孩子现象十分普遍,有2/3的儿童挨过打。36(百分号)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百分号),表示“从未”挨过打的占391(百分号);有15(百分号)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骂,“偶尔”挨骂的高达69(百分号),表示“从未”挨过骂的只有16(百分号)。
那么,打骂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假若孩子体验到体罚的可怕和震惊,那么在他的心灵里,那种内在的自身天赋,作为自我教育的力量就减弱了。体罚越多c越残酷,那么自我教育的力量也就越薄弱。
家长的手应该充满关爱与温暖,而不是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一个在战战兢兢中长大的孩子,会渐渐发展出负面的行为,例如,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就说谎,有需求不敢说就偷窃,变得性情暴躁c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猥琐c自卑c胆小怕事c心惊胆战的性格。
与中国孩子经常受到家长打骂的情景有所不同,国外的孩子都能充分享受到大人的尊重。以德国为例,爱护儿童c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列入法律条款,严禁父母“唠叨c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遇,可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这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提供了健全的法律保障。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国家长应多向外国父母学习,改善一下亲子教育方式。前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生活制度一开始就得到合理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第一,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仅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赖,这样,在孩子犯错误或者家长心情不好有惩罚孩子冲动的时候,就会因为亲子情“网开一面”而下不得狠手。同时,孩子信赖家长,当受到家长批评或打骂的时候,心里会多一些“这样做是为我好”的理解,从而降低心理上受到的伤害。
第二,耐心倾听孩子。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份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第三,孩子总希望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但有时家长会让他们失望,他们因为不满而哭闹是很正常的,家长可以给他们一些时间来处理情绪,在他们心情稍微平静时尝试着转移她的注意力。最好不要打骂孩子,这样的行为孩子可能会模仿,并用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影响他们人际交往态度的形成。
5吵架伤害的不仅是夫妻感情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条件,家庭心理氛围好,你人际关系和谐,这孩子他心里踏实,他有一种归属感,有安全感。
佚名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是最温暖的,就其依恋关系c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培养来说,再没有比家更重要的东西了。如果孩子总是生活在愤怒c紧张c沮丧c不安的家庭环境中,感受着忽冷忽热c变幻不定的家庭心理气候,孩子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生活是不稳定的c不踏实的c不安全的。于是,一颗缺失安全感的种子,就这样埋在了孩子的内心深处,并伴随孩子一生。
家庭不和对孩子的危害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c无助感等。夫妻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把孩子吓得不知所措。夫妻俩吵得投入的时候,根本顾不上理会孩子,对孩子的哭喊c恳求也听而不闻。孩子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会感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复存在,内心涌起深深的恐惧。
二是很小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够成熟,是无法区分事件本身和其发生的大环境的,也弄不清楚这件事情是否与自己有关,孩子们看到大人高兴,也跟着高兴;看到大人们吵架c生气,会害怕并以为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乖,因此产生负疚感,并压抑自己的自尊c降低自己的自我价值感。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自信心差,过分讨好别人和环境。
三是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变得焦虑c多疑,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有些孩子为此表示“不想重复父母的悲剧,长大坚决不结婚”。因为与离婚相比,孩子对父母吵架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
四是日常生活中,夫妻逢工作不顺利c同事闹矛盾c家庭有纠纷c大人心情不好时,往往为一点儿小事波及无辜的孩子,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在有些家长看来,自己的孩子自己“骂也无妨c打也无妨”,在夫妻吵架时对孩子撒气似乎也是“人之常情c无可厚非”。殊不知,经常受到父母吵架洗礼的孩子,心灵上会产生很大伤害,他们只好通过外界来寻找感情寄托。
概括而言,夫妻吵架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管教观念差异。在我国的传统管教方式中,总有一方对孩子比较严厉,而另一方对孩子则比较宽容。孩子容易在其中找漏洞,进而造成夫妻争吵。
二是婆媳关系。婆媳问题一直是中国家庭的一大困扰,如果婆媳之间无法和睦相处,那么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夫妻感情,还会间接地影响到子女。
三是经济问题。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夫妻因为经济问题而起争执,大多是消费观念上的差异所导致的。
不管哪种原因引起的家庭矛盾,应考虑到对孩子安全感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勿感情用事。首先,要学会确切表达个人感受。许多夫妻之所以沟通失败,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表达个人感受。在未将个人情绪调适好的情况下去沟通,所以就容易造成争执。比如说,你可以先告诉对方,由于刚刚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所以心里觉得很难受,希望对方能够体谅你的心情,接着再条理清晰地和对方谈话,就能减少很多争执和冲突。
家长都不应当着孩子的面攻击c数落另一方,或者指使孩子不理另一方,更不能拿无辜的孩子出气,以免让孩子感觉失去安全感,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过分关注父母的矛盾。
如果孩子亲眼目睹了你们之间的战争,并且孩子已经到了懂事的年龄,事后,即使你们夫妻已经和好了,也别忘记了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做错了”,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下次再面临相同的状况时,爸爸妈妈一定可以处理得更好。虽然他不见得完全听得懂,但却能感受到你们对他的信任和爱。
6爱的缺失带来的心理失衡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冰心
随着离婚率的提高,如今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所谓的单亲家庭是指只有一个父亲或母亲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并非仅仅源于离婚,还包括那些因病或事故失去双亲之一的情形。
单亲家庭意味着完整家庭的消失,给双亲之一带来心理上的悲痛和挫败感,如果大人不能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还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包括被抛弃感:父母之一的离开意味着丧失和被抛弃,不论父母的离婚是在什么样的名誉或情形之下导致的;不安全感:伴随着丧失与被抛弃感而来的,是孩子内心中的不安全感,过去的完整家庭不存在了,现在变得很孤单,经济和居住条件可能都不如从前那样有保障,未来可能还要面临一个重组的新家庭。
珍珍就是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的小女孩,4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后来,她在姥姥家和姨妈家都住过,因此从小她便缺少父爱,敏感多疑,缺少安全感,对婚姻充满了恐惧,还伴有抑郁c失眠c多梦,心情糟到了极点,甚至有自杀的倾向。可见,大人离婚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作为单亲父母,怎样减轻孩子的不安全感呢?
首先,离婚后的单亲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有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具备很健康的心智,如热情c懂事c善解人意,这取决于他的照顾者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自身的婚姻突变,能让孩子站在父母感情破裂的外面,而非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离婚是跟他有着密切的关系,否则孩子必然会没有自信心和安全感。所以单亲父母要将离婚后自怜自哀的心情收拾好,你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远离这样的状态。
其次,离异后的单亲家庭家长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要把孩子作为精神世界的全部,因为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家长和孩子都要有各自的空间,别过分“关注”孩子,否则过分的“亲密”,用爱来控制孩子,会让孩子有时扮演着他不该扮演的角色,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再次,单亲父母应告诉自己:虽然做不成夫妻,但自己永远是孩子的父母。要让孩子感到双亲的爱会像过去一样永远陪伴他。为了不破坏孩子对双亲的忠诚,一方不能在孩子的面前诋毁对方。要给孩子见对方或对方来探视孩子的自由。在孩子的抚养费上,为了减少孩子的被抛弃感,付费方不能因不满对方而恶意拖延或拒付。
最后,要避免“婚内单亲”。看看床头挂着的大幅全家福,他还在;打开全家的户口簿,他也在。可是,当老人因病卧床需要长期照顾c孩子无心学习期待耐心开导c厨房下水口堵塞急需疏通时,他却总是不在。特别是对于孩子而言,虽然生活在双亲家庭,但在生活c心理上却只感受到单亲的照顾和爱的现象,即是当下热议的“婚内单亲”。
孩子由于感受不到温馨和关爱,久而久之便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具体表现在情感的脆弱c易激动c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生活得不愉快,没有幸福感,心理失衡,甚至会觉得自己被遗弃感,从而对社会充满仇恨,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调查显示,常被父亲拒绝和否认的孩子,易产生焦虑情绪。
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或者把孩子的好朋友请到家里来做客,或者带孩子到公园里去玩,也可以陪孩子看动画片等等,总之,要多沟通。
7过度的保护是爱也是害
世界上有两种生活方式:或靠自己的勤劳,或靠别人的愚蠢。二者必居其一。
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村庄的附近有一条大河,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水里嬉戏,但是这条河流在带给孩子们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悲剧,每年都有孩子被河水无情地吞噬生命。
在这个村子里有一户姓赵的人家,孩子是家里的独苗,经常跟小伙伴们到河里玩水,有一天被父母发现了,都心疼的了不得,担心孩子万一有什么闪失,父母以后的养老都会成问题。
于是,那一次父母把孩子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从此限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去玩水。爱玩水的孩子只能远远地看着小伙伴们在水里尽情地玩耍,然而他想起父母那凶狠的表情,却不敢靠近河流一步。
在父母看来禁止孩子玩水是保障孩子安全最好的办法,但是他们没想到会给孩子的生命造成隐患。孩子9岁那年,村里发生了一场洪水,其他善于游水的孩子都在这场意外灾害中得以幸免,唯独这个孩子呛了几口水后,就再也没有爬上河岸。
父母强忍着丧子之痛,想想以前太溺爱孩子了,什么危险的东西都不让孩子碰,看见孩子削水果,担心孩子会被水果刀伤到,马上抢过来,替孩子削;看见孩子单独过马路,总是不放心,不是告诉孩子过马路的安全方法,而是牵着孩子的手过马路;孩子想体验一下户外生活,家长担心孩子在烧烤野餐会玩火;孩子喜欢登高望远,爬树c上房什么的,父母总担心孩子会有个三长两短,常常阻止孩子做类似危险的事情。“火柴危险,不许动!”“菜刀会割破手指,不能动!”“煤气危险,不要去摸它!”孩子做了之后还要恐吓说“太危险了!你想吓死妈妈不是?以后可不能冒这个险了。你想要什么告诉妈妈,让妈妈帮你去做。”这种一心想保护孩子免遭危险的妈妈,总是想让孩子远离危险物。然而,孩子远离危险物就果真能确保安全吗?
事实上,父母放不开手让孩子自己尝试,当危险真的发生时,孩子往往会乱了手脚,不知如何应对。另一方面,父母告诉孩子这也危险,那也危险,会让孩子产生不应有的畏惧心理,做起事来缩手缩脚,对新奇的事物也就失去了体验的。
其实,只要父母提醒孩子使用水果刀的正确方法,过马路的注意事项,告诉孩子户外野炊要注意安全,指出爬树要小心翼翼,而不是强迫阻止,孩子也会摸索出防止危险的方法。
比如,指导孩子学会使用火柴或菜刀,不仅教他如何使用,还要让他反复操练。这种做法的优点有两个:一是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即使家长不在,他也不会去妄动那些曾经诱惑过他的东西了。不要怀疑孩子一旦掌握了用法会不会越干越想干,一定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尽情享受到与家长在一起使用危险物时的兴奋c喜悦之情。二是孩子可以学会防止危险的要领,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他们掌握了技巧之后,即使一个人去做,也会安全无误。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非常具有冒险精神,他虽然厌恶那些把商场视为赌场的人,但是他懂得风险越高,收益越大。驰骋商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生活提供给他的最伟大的历险活动。
他曾说,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一趟丰富的冒险旅程,如果让他找出哪一次冒险对他对具有决定性c最关乎他的未来,那莫过于打入石油工业了。
当他一头扎进炼油业,苦心经营不到一年,炼油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利润,在那一刻,他意识到,是胆量,是冒险精神,为他开通了一条新的生财管道。
他把他自身具有的这种冒险精神传授给了儿子,为了让儿子从小明白不能在别人的保护下生活,常常允许孩子们单人去划独木船或驾驶帆船,还让他们去冒险,尝试可能涉及的危险。为此,洛克菲勒9岁的儿子从小马的背上摔下来过,12岁的儿子玩气枪打伤过自己的脚,尽管父母心里很害怕,但他们还是硬着头皮让孩子去尝试。
危险总是难以避免的,作为父母的,不是让孩子如何躲避危险,而是正视危险,孩子才能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
一1<>1一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