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称雄西亚
萨曼王朝建立后,在中亚诸地极力传播伊斯兰教,突厥人纷纷加入穆斯林的行列。北方的拜占庭帝国边境和东方的中亚诸地,曾经均为穆斯林对异教徒发动圣战的前沿,吸引着来自伊斯兰世界腹地的众多圣战者,戍边拓土。萨曼王朝时期,突厥人相继皈依伊斯兰教,使穆斯林在中亚的圣战成为违背伊斯兰教法的行为,圣战者人数锐减,萨曼王朝的东部随之丧失应有的防御,边境门户顿开。突厥人改奉伊斯兰教以后,逐渐形成难以遏制的西进浪潮。
塞尔柱突厥人(Seljuk Turks)系突厥血统乌古斯部落联盟的一支,因其首领塞尔柱杜卡克而得名。10世纪末,塞尔柱叶卡克率领族人离开中亚的吉尔吉斯草原,向西迁徙,进入锡尔河下游一带,先后依附于萨曼王朝和加兹尼王朝。塞尔柱突厥人原本信奉萨满教,西迁之后改奉伊斯兰教,加入逊尼派穆斯林的行列,成为萨曼王朝和加兹尼王朝的加齐战士,致力于发动对于异教徒的圣战。1025年,正值加兹尼王朝的马哈茂德南下印度之时,塞尔柱突厥人越过阿姆河,进入伊朗高原的东部。1040年,塞尔柱突厥人在木鹿附近的丹丹坎击败马哈茂德之子麦斯欧德的军队,夺取呼罗珊。随后,塞尔柱突厥人首领图格里勒自称伯格(意为头领),定都内沙浦尔,并挥师西进,击败什叶派穆斯林政权白益王公的军队,攻陷莱伊、哈马丹、伊斯法罕诸城,占领伊朗全境,兵抵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
波斯血统的白益王公祖居里海南岸,945年入主巴格达,此后称雄伊斯兰世界腹地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白益王公尊奉什叶派伊斯兰教,无视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宗教权威。1055年,图格里勒应阿拔斯哈里发嘎伊姆之召,兵抵巴格达城下。白益王公属下的巴格达守将白萨希里无力抵御塞尔柱人,弃城逃走。哈里发嘎伊姆遂将图格里勒迎入巴格达,赐封他为东方和西方的苏丹(Sudan,苏丹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本意为权柄,引申为君主),统揽阿拔斯王朝的所有世俗权力,视若逊尼派伊斯兰教的捍卫者。此后,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作为象征xìng的宗教领袖,受到塞尔柱突厥人的礼遇。1058年,白萨希里趁图格里勒出征北方之机,纠集残部,卷土重来,攻入巴格达。不久后,图格里勒班师伊拉克,白萨希里兵败身亡。
1063年图格里勒死后,其侄阿勒卜阿尔斯兰(Alp Arslan)继任苏丹。阿勒卜阿尔斯兰(突厥语中意为雄狮)尚武善骑,长于征战,即位以后,离开内沙浦尔,迁都伊朗西部的伊斯法罕。阿勒卜阿尔斯兰当政期间,与喀喇汗国实行联姻政策,娶喀喇汗国公主为妻,并将自己的女儿远嫁喀喇汗国的王子。在稳定东部边境之后,塞尔柱突厥人大举进攻伊斯兰世界的宿敌拜占庭帝国,于1064年占领亚美尼亚首府阿尼。1071年,阿勒卜阿尔斯兰在凡湖以北的曼齐喀特重创拜占庭军队,俘获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Romanos IV Diogenes),取得圣战的决定xìng胜利,彻底摧毁了拜占庭帝国的东部防线,占领了亚美尼亚全境和安纳托利亚大部。长期以来,陶鲁斯山是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天然分界线,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历代哈里发虽然屡屡兵抵君士坦丁堡城下,却始终未能将陶鲁斯山北侧地区据为己有。曼齐喀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又译曼齐刻尔特战役)以后,塞尔柱突厥人自亚美尼亚长驱西进,陶鲁斯山北侧广大地区成为穆斯林新的家园。与此同时,塞尔柱突厥人击败什叶派穆斯林政权法蒂玛王朝,夺取叙利亚,收复希贾兹的两座圣城麦加和麦地那。
塞尔柱苏丹阿勒卜阿尔斯兰羞辱俘获的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 阿勒卜阿尔斯兰之子马立克沙(Malik-Shah I)于1073年即位后,定都木鹿。1081年,塞尔柱突厥人攻占中亚重镇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兵锋远至费尔干纳和花剌子模。马立克沙当政期间,塞尔柱突厥人的势力达到顶峰,东起中亚、西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阿拉伯海的广大地区尽归其所有。1091年,马立克沙离开木鹿,迁都巴格达。在星期五聚礼的呼图白中,巴格达的穆斯林祝福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同时祝福塞尔柱突厥人的苏丹。马立克沙还将女儿许配给哈里发穆格台迪,与阿拔斯家族结为姻亲。
阿勒卜阿尔斯兰和马立克沙当政期间,波斯人尼扎姆穆勒克(Nizam al-Mulk)出任维齐尔,辅佐苏丹,整顿朝纲,推行新政,发展生产,改善jiāo通,使饱受战乱的西亚诸地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政绩颇佳。塞尔柱突厥人素有尚武的传统,而尼扎姆穆勒克青睐文治,崇尚学术。在尼扎姆穆勒克的庇护和赞助下,教义学家安萨里完成了神学名著《圣学复苏》,诗人欧默尔赫亚姆完成了文学佳作《鲁拜集》。尼扎姆穆勒克还耗费巨资,在巴格达创办尼扎米叶大学,传授逊尼派伊斯兰教的神学思想和教义学说,旨在抗衡什叶派政权法蒂玛王朝在开罗创办的爱资哈尔大学。尼扎姆穆勒克著有《政治论》一书,阐述治国之道,影响甚广,足以与西方学者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相媲美。
1092年马立克沙死后,塞尔柱突厥人分裂。马立克沙之子桑贾尔(Ahmad Sanjar)承袭父位,以大塞尔柱苏丹的名义领有呼罗珊。与此同时,马立克沙的兄弟台台什领有叙利亚,马立克沙之子巴基亚卢格控制伊朗,家族内讧,兵戎相见。1157年,桑贾尔死于木鹿。此后,塞尔柱突厥帝国急剧衰落,所辖领地被来自中亚的另一突厥人政权花拉子模沙王朝吞并,塞尔柱突厥帝国名存实亡。
三、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
自7世纪中叶开始,安纳托利亚成为拜占庭帝国仅存的亚洲领土,安纳托利亚南侧的陶鲁斯山则是拜占庭帝国抵御阿拉伯穆斯林进攻的天然屏障。安纳托利亚原本是基督教和希腊人的世界,处于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之下,时人称之为罗姆,意为“罗马的土地”。1071年曼齐喀特战役后,拜占庭帝国的东部边境门户顿开,塞尔柱突厥人自东向西涌入安纳托利亚,安纳托利亚的政治格局、人种构成和宗教信仰随之逐渐改变。塞尔柱苏丹阿勒卜阿尔斯兰将安纳托利亚赐封其族弟苏莱曼库特米鲁什;1077年,苏莱曼库特米鲁什(Suleiman bin Qutalmish,10771086年在位)自立为苏丹,建立罗姆苏丹国(Sultanate of Rum,又译鲁姆苏丹国,10771308年),都于尼西亚(Nicaea,今土耳其的伊兹尼克),尊奉逊尼派伊斯兰教,领有安纳托利亚东部和中部直至爱琴海沿岸的广大地区,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的疆域仅限于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沿岸的特拉布宗一带。罗姆苏丹国于1116年迁都科尼亚,故而也称科尼亚苏丹国。
苏莱曼库特米鲁什创立罗姆苏丹国以后,一度试图争雄伊斯兰世界的霸主地位,进军叙利亚北部重镇阿勒颇,1086年兵败身亡。苏莱曼库特米鲁什死后,罗姆苏丹国致力于对基督徒的圣战,安纳托利亚成为罗姆苏丹国的立国之地。
曼齐喀特战役之后,拜占庭帝国的形势岌岌可危,拜占庭帝国皇帝被迫求助于罗马教皇。1096年,历时近两个世纪之久的十字军东征拉开序幕。此后的两个世纪,罗姆苏丹国在安纳托利亚顽强抵御来自西欧诸国十字军发动的攻势。13世纪前期,罗姆苏丹国的国势达到鼎盛,攻占地中海沿岸城市安塔利亚和黑海沿岸城市锡诺普,迫使拜占庭帝国残部尼西亚帝国和特拉布宗帝国称臣纳贡。波斯人贾拉lún丁鲁米祖居阿富汗的巴勒黑,后迫于蒙古西征的压力,移居罗姆苏丹国都城科尼亚,从事诗歌创作,堪称最伟大的苏非派神秘主义诗人,所作长诗《玛斯纳维》甚至被誉为“波斯文的古兰经”。
曼齐喀特战役
1243年,塞尔柱突厥人在锡瓦斯东北60公里处的科赛达格败于大举西征的蒙古军,科尼亚的苏丹被迫向蒙古军称臣纳贡,直至沦为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伊儿汗国的附庸。此后,罗姆苏丹国逐渐衰落,诸多埃米尔国遂各自为政,号令一方。其中,卡拉曼埃米尔国占据安纳托利亚的中南部,都于罗姆苏丹国旧都科尼亚,特克埃米尔国控制安纳托利亚的东南部沿海,都于安塔利亚,特克埃米尔国以北是哈米德埃米尔国和格尔米延埃米尔国,分别都于伊斯帕尔塔和屈塔希亚,爱琴海南岸系门特什埃米尔国的领地,艾丁埃米尔国和萨鲁罕埃米尔国位于门特什埃米尔国以北,分别都于伊兹密尔和玛尼萨,萨鲁罕埃米尔国以北至达达尼尔海峡是卡列西埃米尔国,卡列西埃米尔国的西北侧是奥斯曼埃米尔国。1308年,罗姆苏丹国的末代苏丹被蒙古伊尔汗国的统治者处死,罗姆苏丹国的历史最终结束。
作者点评:
土耳其人作为突厥人的分支,其生活的家园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阿拉伯穆斯林的东征,密切了哈里发国家与中亚土著族群之间的联系和jiāo往。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广泛传播,逐渐淡化了西亚与中亚之间的信仰差异,进而敞开了突厥人西迁的大门。在阿拔斯王朝日渐衰落之际,突厥人在伊斯兰世界异军突起,成为主宰哈里发国家命运的崭新政治力量。骁勇善战的突厥战士在圣战的旗帜下踏上了安纳托利亚广袤的土地,深刻改变了安纳托利亚的历史进程,开辟了安纳托利亚之突厥化和伊斯兰教化的先河。
第三章 征战中崛起的奥斯曼帝国
一、奥斯曼国家的兴起
安纳托利亚地处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中间地带。长期以来,穆斯林与基督徒在安纳托利亚频繁攻战,形成深刻的宗教对立。信仰的狂热和对于战利品的渴望,驱使着来自伊斯兰世界腹地的穆斯林涌向圣战的前沿。十字军东征(Crusades)时期,叙利亚成为穆斯林与基督徒jiāo锋的主要区域,穆斯林与基督徒在安纳托利亚的宗教对抗有所缓解。十字军东征结束后,安纳托利亚的战事再度进入高潮。穆斯林与基督徒之间的激烈厮杀,吸引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圣战者不断涌入安纳托利亚。以捍卫信仰的名义劫掠异教徒的土地和战利品,则是驱使穆斯林加入圣战者行列的直接诱因。在穆斯林看来,圣战的胜利既是物质财富的来源,更是权力合法xìng的根基。
奥斯曼人(Ottomans)的国家脱胎于穆斯林在安纳托利亚发动的圣战实践,奥斯曼国家的兴起可谓安纳托利亚之穆斯林圣战实践的逻辑结果和历史产物。另一方面,13世纪蒙古帝国兴起以后,大批突厥血统的穆斯林迫于蒙古西征的强大压力,从亚洲大陆腹地的中亚和伊朗高原自东向西移入安纳托利亚,进而导致安纳托利亚人口构成的明显变化。蒙古西征无疑加深了安纳托利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教化的进程,而安纳托利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教化则提供了奥斯曼人异军突起的重要社会基础。
奥斯曼人与11世纪入主西亚的塞尔柱人同属突厥人乌古斯部落联盟的分支,因其首领奥斯曼而得名,曾经在伊朗高原东北部的呼罗珊地区从事游牧活动,尊奉逊尼派伊斯兰教。13世纪初,由于受到蒙古西侵的威胁,乌古斯部落联盟的分支凯伊部落离开呼罗珊地区,向西迁至两河流域上游。凯伊部落在其首领苏莱曼死后分裂为两支,其中一支返回呼罗珊地区并依附于蒙古征服者,另一支大约400帐(即400户)在苏莱曼之子厄尔图格鲁尔率领下进入安纳托利亚西北部萨卡利亚河畔的索古德地区(位于今土耳其城市埃斯基谢希尔附近),依附于罗姆苏丹国,戍守边境,致力于讨伐基督徒的圣战。
1281年厄尔图格鲁尔死后,其子奥斯曼(Osman,12811326年在位)承袭父职。奥斯曼1258年出生于安纳托利亚东北部的瑟于特,承袭父职后,娶苏非教团长老艾德巴里之女玛尔哈顿为妻,接受艾德巴里赠予的宝剑,得到苏非教团的支持,进而以圣战的名义袭击拜占庭帝国的边境,抢劫财物,拓展疆土,围攻拜占庭帝国城市尼西亚(Nicaea,今土耳其城市伊兹尼克)。1299年,奥斯曼自称加齐,在其领地范围建立国家,是为奥斯曼人国家的雏形。奥斯曼是十分虔诚的穆斯林,恪守宗教功修,生活简朴,热衷于对基督徒的圣战,史书称奥斯曼为“部落首领,加齐英雄”。
奥斯曼召集加齐勇士
13世纪的安纳托利亚是穆斯林圣战的前沿,而在加齐云集的圣战前沿中脱颖而出的前提条件,是取得圣战的重大胜利和被安纳托利亚的穆斯林首领塞尔柱苏丹赐封贝伊(Bey)的称号。奥斯曼于1301年在巴法埃农击败救援尼西亚的拜占庭帝国军队2 000人,旋即被罗姆苏丹国的苏丹阿拉丁二世授予贝伊的称号,获赠作为权力标志的战袍、战旗、战马和战鼓。巴法埃农之战的胜利提高了奥斯曼的声望,来自安纳托利亚各地的圣战者纷纷慕名投奔奥斯曼的帐下。1302年阿拉丁二世死后,罗姆苏丹国分裂,奥斯曼遂放弃贝伊的称号,改称埃米尔(Emir),创建奥斯曼埃米尔国,定都萨卡利亚河谷的卡拉加希萨尔(卡拉加希萨尔原为希腊人的主教驻地,距离布尔萨约两天的路程),继而向黑海和马尔马拉海方向拓展领土。
1326年奥斯曼死后,其子乌尔汗(Orhan,又译奥尔汗,13261360年在位)即位,移都布尔萨。1326年乌尔汗定都布尔萨,被后来的史家视作奥斯曼帝国之始,而乌尔汗则被誉为奥斯曼帝国的真正创立者。
乌尔汗
布尔萨(Bursa)位于安纳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萨曼王朝建立后,在中亚诸地极力传播伊斯兰教,突厥人纷纷加入穆斯林的行列。北方的拜占庭帝国边境和东方的中亚诸地,曾经均为穆斯林对异教徒发动圣战的前沿,吸引着来自伊斯兰世界腹地的众多圣战者,戍边拓土。萨曼王朝时期,突厥人相继皈依伊斯兰教,使穆斯林在中亚的圣战成为违背伊斯兰教法的行为,圣战者人数锐减,萨曼王朝的东部随之丧失应有的防御,边境门户顿开。突厥人改奉伊斯兰教以后,逐渐形成难以遏制的西进浪潮。
塞尔柱突厥人(Seljuk Turks)系突厥血统乌古斯部落联盟的一支,因其首领塞尔柱杜卡克而得名。10世纪末,塞尔柱叶卡克率领族人离开中亚的吉尔吉斯草原,向西迁徙,进入锡尔河下游一带,先后依附于萨曼王朝和加兹尼王朝。塞尔柱突厥人原本信奉萨满教,西迁之后改奉伊斯兰教,加入逊尼派穆斯林的行列,成为萨曼王朝和加兹尼王朝的加齐战士,致力于发动对于异教徒的圣战。1025年,正值加兹尼王朝的马哈茂德南下印度之时,塞尔柱突厥人越过阿姆河,进入伊朗高原的东部。1040年,塞尔柱突厥人在木鹿附近的丹丹坎击败马哈茂德之子麦斯欧德的军队,夺取呼罗珊。随后,塞尔柱突厥人首领图格里勒自称伯格(意为头领),定都内沙浦尔,并挥师西进,击败什叶派穆斯林政权白益王公的军队,攻陷莱伊、哈马丹、伊斯法罕诸城,占领伊朗全境,兵抵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
波斯血统的白益王公祖居里海南岸,945年入主巴格达,此后称雄伊斯兰世界腹地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白益王公尊奉什叶派伊斯兰教,无视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宗教权威。1055年,图格里勒应阿拔斯哈里发嘎伊姆之召,兵抵巴格达城下。白益王公属下的巴格达守将白萨希里无力抵御塞尔柱人,弃城逃走。哈里发嘎伊姆遂将图格里勒迎入巴格达,赐封他为东方和西方的苏丹(Sudan,苏丹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本意为权柄,引申为君主),统揽阿拔斯王朝的所有世俗权力,视若逊尼派伊斯兰教的捍卫者。此后,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作为象征xìng的宗教领袖,受到塞尔柱突厥人的礼遇。1058年,白萨希里趁图格里勒出征北方之机,纠集残部,卷土重来,攻入巴格达。不久后,图格里勒班师伊拉克,白萨希里兵败身亡。
1063年图格里勒死后,其侄阿勒卜阿尔斯兰(Alp Arslan)继任苏丹。阿勒卜阿尔斯兰(突厥语中意为雄狮)尚武善骑,长于征战,即位以后,离开内沙浦尔,迁都伊朗西部的伊斯法罕。阿勒卜阿尔斯兰当政期间,与喀喇汗国实行联姻政策,娶喀喇汗国公主为妻,并将自己的女儿远嫁喀喇汗国的王子。在稳定东部边境之后,塞尔柱突厥人大举进攻伊斯兰世界的宿敌拜占庭帝国,于1064年占领亚美尼亚首府阿尼。1071年,阿勒卜阿尔斯兰在凡湖以北的曼齐喀特重创拜占庭军队,俘获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Romanos IV Diogenes),取得圣战的决定xìng胜利,彻底摧毁了拜占庭帝国的东部防线,占领了亚美尼亚全境和安纳托利亚大部。长期以来,陶鲁斯山是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天然分界线,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历代哈里发虽然屡屡兵抵君士坦丁堡城下,却始终未能将陶鲁斯山北侧地区据为己有。曼齐喀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又译曼齐刻尔特战役)以后,塞尔柱突厥人自亚美尼亚长驱西进,陶鲁斯山北侧广大地区成为穆斯林新的家园。与此同时,塞尔柱突厥人击败什叶派穆斯林政权法蒂玛王朝,夺取叙利亚,收复希贾兹的两座圣城麦加和麦地那。
塞尔柱苏丹阿勒卜阿尔斯兰羞辱俘获的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 阿勒卜阿尔斯兰之子马立克沙(Malik-Shah I)于1073年即位后,定都木鹿。1081年,塞尔柱突厥人攻占中亚重镇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兵锋远至费尔干纳和花剌子模。马立克沙当政期间,塞尔柱突厥人的势力达到顶峰,东起中亚、西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阿拉伯海的广大地区尽归其所有。1091年,马立克沙离开木鹿,迁都巴格达。在星期五聚礼的呼图白中,巴格达的穆斯林祝福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同时祝福塞尔柱突厥人的苏丹。马立克沙还将女儿许配给哈里发穆格台迪,与阿拔斯家族结为姻亲。
阿勒卜阿尔斯兰和马立克沙当政期间,波斯人尼扎姆穆勒克(Nizam al-Mulk)出任维齐尔,辅佐苏丹,整顿朝纲,推行新政,发展生产,改善jiāo通,使饱受战乱的西亚诸地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政绩颇佳。塞尔柱突厥人素有尚武的传统,而尼扎姆穆勒克青睐文治,崇尚学术。在尼扎姆穆勒克的庇护和赞助下,教义学家安萨里完成了神学名著《圣学复苏》,诗人欧默尔赫亚姆完成了文学佳作《鲁拜集》。尼扎姆穆勒克还耗费巨资,在巴格达创办尼扎米叶大学,传授逊尼派伊斯兰教的神学思想和教义学说,旨在抗衡什叶派政权法蒂玛王朝在开罗创办的爱资哈尔大学。尼扎姆穆勒克著有《政治论》一书,阐述治国之道,影响甚广,足以与西方学者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相媲美。
1092年马立克沙死后,塞尔柱突厥人分裂。马立克沙之子桑贾尔(Ahmad Sanjar)承袭父位,以大塞尔柱苏丹的名义领有呼罗珊。与此同时,马立克沙的兄弟台台什领有叙利亚,马立克沙之子巴基亚卢格控制伊朗,家族内讧,兵戎相见。1157年,桑贾尔死于木鹿。此后,塞尔柱突厥帝国急剧衰落,所辖领地被来自中亚的另一突厥人政权花拉子模沙王朝吞并,塞尔柱突厥帝国名存实亡。
三、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
自7世纪中叶开始,安纳托利亚成为拜占庭帝国仅存的亚洲领土,安纳托利亚南侧的陶鲁斯山则是拜占庭帝国抵御阿拉伯穆斯林进攻的天然屏障。安纳托利亚原本是基督教和希腊人的世界,处于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之下,时人称之为罗姆,意为“罗马的土地”。1071年曼齐喀特战役后,拜占庭帝国的东部边境门户顿开,塞尔柱突厥人自东向西涌入安纳托利亚,安纳托利亚的政治格局、人种构成和宗教信仰随之逐渐改变。塞尔柱苏丹阿勒卜阿尔斯兰将安纳托利亚赐封其族弟苏莱曼库特米鲁什;1077年,苏莱曼库特米鲁什(Suleiman bin Qutalmish,10771086年在位)自立为苏丹,建立罗姆苏丹国(Sultanate of Rum,又译鲁姆苏丹国,10771308年),都于尼西亚(Nicaea,今土耳其的伊兹尼克),尊奉逊尼派伊斯兰教,领有安纳托利亚东部和中部直至爱琴海沿岸的广大地区,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的疆域仅限于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沿岸的特拉布宗一带。罗姆苏丹国于1116年迁都科尼亚,故而也称科尼亚苏丹国。
苏莱曼库特米鲁什创立罗姆苏丹国以后,一度试图争雄伊斯兰世界的霸主地位,进军叙利亚北部重镇阿勒颇,1086年兵败身亡。苏莱曼库特米鲁什死后,罗姆苏丹国致力于对基督徒的圣战,安纳托利亚成为罗姆苏丹国的立国之地。
曼齐喀特战役之后,拜占庭帝国的形势岌岌可危,拜占庭帝国皇帝被迫求助于罗马教皇。1096年,历时近两个世纪之久的十字军东征拉开序幕。此后的两个世纪,罗姆苏丹国在安纳托利亚顽强抵御来自西欧诸国十字军发动的攻势。13世纪前期,罗姆苏丹国的国势达到鼎盛,攻占地中海沿岸城市安塔利亚和黑海沿岸城市锡诺普,迫使拜占庭帝国残部尼西亚帝国和特拉布宗帝国称臣纳贡。波斯人贾拉lún丁鲁米祖居阿富汗的巴勒黑,后迫于蒙古西征的压力,移居罗姆苏丹国都城科尼亚,从事诗歌创作,堪称最伟大的苏非派神秘主义诗人,所作长诗《玛斯纳维》甚至被誉为“波斯文的古兰经”。
曼齐喀特战役
1243年,塞尔柱突厥人在锡瓦斯东北60公里处的科赛达格败于大举西征的蒙古军,科尼亚的苏丹被迫向蒙古军称臣纳贡,直至沦为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伊儿汗国的附庸。此后,罗姆苏丹国逐渐衰落,诸多埃米尔国遂各自为政,号令一方。其中,卡拉曼埃米尔国占据安纳托利亚的中南部,都于罗姆苏丹国旧都科尼亚,特克埃米尔国控制安纳托利亚的东南部沿海,都于安塔利亚,特克埃米尔国以北是哈米德埃米尔国和格尔米延埃米尔国,分别都于伊斯帕尔塔和屈塔希亚,爱琴海南岸系门特什埃米尔国的领地,艾丁埃米尔国和萨鲁罕埃米尔国位于门特什埃米尔国以北,分别都于伊兹密尔和玛尼萨,萨鲁罕埃米尔国以北至达达尼尔海峡是卡列西埃米尔国,卡列西埃米尔国的西北侧是奥斯曼埃米尔国。1308年,罗姆苏丹国的末代苏丹被蒙古伊尔汗国的统治者处死,罗姆苏丹国的历史最终结束。
作者点评:
土耳其人作为突厥人的分支,其生活的家园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阿拉伯穆斯林的东征,密切了哈里发国家与中亚土著族群之间的联系和jiāo往。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广泛传播,逐渐淡化了西亚与中亚之间的信仰差异,进而敞开了突厥人西迁的大门。在阿拔斯王朝日渐衰落之际,突厥人在伊斯兰世界异军突起,成为主宰哈里发国家命运的崭新政治力量。骁勇善战的突厥战士在圣战的旗帜下踏上了安纳托利亚广袤的土地,深刻改变了安纳托利亚的历史进程,开辟了安纳托利亚之突厥化和伊斯兰教化的先河。
第三章 征战中崛起的奥斯曼帝国
一、奥斯曼国家的兴起
安纳托利亚地处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中间地带。长期以来,穆斯林与基督徒在安纳托利亚频繁攻战,形成深刻的宗教对立。信仰的狂热和对于战利品的渴望,驱使着来自伊斯兰世界腹地的穆斯林涌向圣战的前沿。十字军东征(Crusades)时期,叙利亚成为穆斯林与基督徒jiāo锋的主要区域,穆斯林与基督徒在安纳托利亚的宗教对抗有所缓解。十字军东征结束后,安纳托利亚的战事再度进入高潮。穆斯林与基督徒之间的激烈厮杀,吸引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圣战者不断涌入安纳托利亚。以捍卫信仰的名义劫掠异教徒的土地和战利品,则是驱使穆斯林加入圣战者行列的直接诱因。在穆斯林看来,圣战的胜利既是物质财富的来源,更是权力合法xìng的根基。
奥斯曼人(Ottomans)的国家脱胎于穆斯林在安纳托利亚发动的圣战实践,奥斯曼国家的兴起可谓安纳托利亚之穆斯林圣战实践的逻辑结果和历史产物。另一方面,13世纪蒙古帝国兴起以后,大批突厥血统的穆斯林迫于蒙古西征的强大压力,从亚洲大陆腹地的中亚和伊朗高原自东向西移入安纳托利亚,进而导致安纳托利亚人口构成的明显变化。蒙古西征无疑加深了安纳托利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教化的进程,而安纳托利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教化则提供了奥斯曼人异军突起的重要社会基础。
奥斯曼人与11世纪入主西亚的塞尔柱人同属突厥人乌古斯部落联盟的分支,因其首领奥斯曼而得名,曾经在伊朗高原东北部的呼罗珊地区从事游牧活动,尊奉逊尼派伊斯兰教。13世纪初,由于受到蒙古西侵的威胁,乌古斯部落联盟的分支凯伊部落离开呼罗珊地区,向西迁至两河流域上游。凯伊部落在其首领苏莱曼死后分裂为两支,其中一支返回呼罗珊地区并依附于蒙古征服者,另一支大约400帐(即400户)在苏莱曼之子厄尔图格鲁尔率领下进入安纳托利亚西北部萨卡利亚河畔的索古德地区(位于今土耳其城市埃斯基谢希尔附近),依附于罗姆苏丹国,戍守边境,致力于讨伐基督徒的圣战。
1281年厄尔图格鲁尔死后,其子奥斯曼(Osman,12811326年在位)承袭父职。奥斯曼1258年出生于安纳托利亚东北部的瑟于特,承袭父职后,娶苏非教团长老艾德巴里之女玛尔哈顿为妻,接受艾德巴里赠予的宝剑,得到苏非教团的支持,进而以圣战的名义袭击拜占庭帝国的边境,抢劫财物,拓展疆土,围攻拜占庭帝国城市尼西亚(Nicaea,今土耳其城市伊兹尼克)。1299年,奥斯曼自称加齐,在其领地范围建立国家,是为奥斯曼人国家的雏形。奥斯曼是十分虔诚的穆斯林,恪守宗教功修,生活简朴,热衷于对基督徒的圣战,史书称奥斯曼为“部落首领,加齐英雄”。
奥斯曼召集加齐勇士
13世纪的安纳托利亚是穆斯林圣战的前沿,而在加齐云集的圣战前沿中脱颖而出的前提条件,是取得圣战的重大胜利和被安纳托利亚的穆斯林首领塞尔柱苏丹赐封贝伊(Bey)的称号。奥斯曼于1301年在巴法埃农击败救援尼西亚的拜占庭帝国军队2 000人,旋即被罗姆苏丹国的苏丹阿拉丁二世授予贝伊的称号,获赠作为权力标志的战袍、战旗、战马和战鼓。巴法埃农之战的胜利提高了奥斯曼的声望,来自安纳托利亚各地的圣战者纷纷慕名投奔奥斯曼的帐下。1302年阿拉丁二世死后,罗姆苏丹国分裂,奥斯曼遂放弃贝伊的称号,改称埃米尔(Emir),创建奥斯曼埃米尔国,定都萨卡利亚河谷的卡拉加希萨尔(卡拉加希萨尔原为希腊人的主教驻地,距离布尔萨约两天的路程),继而向黑海和马尔马拉海方向拓展领土。
1326年奥斯曼死后,其子乌尔汗(Orhan,又译奥尔汗,13261360年在位)即位,移都布尔萨。1326年乌尔汗定都布尔萨,被后来的史家视作奥斯曼帝国之始,而乌尔汗则被誉为奥斯曼帝国的真正创立者。
乌尔汗
布尔萨(Bursa)位于安纳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