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章
丁和支持马提娜及其子伊拉克罗纳斯的两派相互视同仇敌。当来自外敌的政治威胁最严重的时候,拜占廷帝国首都的整个政治生活都带有这场斗争的色彩。君士坦丁三世虽然拥有大批拥护者,但是他身染严重疾病显然是肺结核,[64]并在统治了不足三个月后于641年5月25日去世。
儿童皇帝伊拉克罗纳斯此时成为惟一的君主,[65]而事实上,马提娜掌握政府的实权,她将已故的君士坦丁三世的大部分支持者驱逐流放。随着马提娜的登基,大教长皮尔胡斯重新发挥影响,这意味着君士坦丁三世打算放弃的基督一志论教会政策重新抬头。[66]狂热的基督一志论信徒希鲁斯此时重新获得亚历山大教区,如同其许多前辈一样,他不仅获得了对埃及教会而且对世俗的控制权。新政府认为任何进一步的抵抗都毫无用处,根据政府的这个指示,他公开与阿拉伯胜利者谈判并签定条约,心甘情愿地将整个埃及jiāo给阿拉伯人。然而,这个条约经历了长期的谈判,谈而不决,直到641年11月初,马提娜和伊拉克罗纳斯倒台以后才生效。[67]
从一开始,马提娜和伊拉克罗纳斯头上就一直笼罩着浓重的乌云。帝国政治中更加重要的势力如元老院贵族、军事将领和正统教会教士都转而反对其政府,而公众一直憎恨着皇后和坚持基督一志论的大教长。他们被指责以dú害的方法造成了君士坦丁三世早逝,民众要求为其幼子加冕。君士坦丁三世的一个支持者、亚美尼亚将军瓦lún提努斯阿撒西都斯(Valentinus Arsacidus,或称阿尔撒库尼Arsakuni)率领军队进入小亚细亚,声讨马提娜和伊拉克罗纳斯,他亲自领兵抵达察尔西顿城下。伊拉克罗纳斯屈服于压力,为君士坦丁三世的儿子加冕为共治皇帝,但是,这仍然不能阻止他自己于641年9月底的垮台。[68]按照元老院的命令,马提娜和伊拉克罗纳斯被废黜,同时该决定还以割掉马提娜的舌头和伊拉克罗纳斯的鼻子为标志。这是拜占廷帝国领土上首次使用割鼻惩罚这一东方习俗的,它被认为是受刑者再也不能担任公职的标志。这对母子被囚禁在罗德岛,大教长皮尔胡斯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而圣索非亚教堂前主持登上了大教长宝座。
元老院授予君士坦丁三世的儿子皇帝权力,但是小皇帝只有11岁。他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受洗时起的教名是伊拉克略,但是在加冕时使用的是君士坦90丁。民众称其为君士坦斯(),这是君士坦丁这个名字的简称,正如伊拉克罗纳斯的伊拉克略的简称一样。后来他还得了一个“大胡子”的绰号,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特别喜欢留长而浓密的胡子。[69]
元老院在废黜马提娜和伊拉克罗纳斯事件中显示出其拥有的权力,这点在其充任小皇帝君士坦斯二世保护人时再度表现出来。小皇帝在一次聚会面见全体元老时发表的讲话中特别强调,马提娜和伊拉克罗纳斯是被“上帝眷顾的元老院判决”废黜的,因为“以其大慈大悲著称的”元老们“是不能容忍罗马人帝国中的非法行为”。他进而祈祷元老们成为“未来的顾问和臣民共有美德及良好愿望的执行人”。[70]这些话显然是元老们自己指使小皇帝说出来的,但也说明元老院在当时还仍然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巨大影响。
君士坦丁堡元老院曾被查士丁尼的独裁统治剥夺了权利,但是他去世后不久,元老院重新恢复其重要作用,7世纪期间其权力得到真正的发展。[71]它在伊拉克略王朝统治时期发挥着皇帝顾问和最高法院的职能。由于皇帝的变更,元老院自然就凸显出来(参见第29页),小皇帝君士坦斯二世从登基一开始就将自己托付给元老院进行保护和指导,这一点都不令人感到奇怪。然而,他不会允许这种监护持续太长时间。他就像伊拉克略皇家其他成员一样,拥有决定xìng的君主权力,随着他长大chéng rén,变得完全独立自主了。
君士坦斯二世统治前半段帝国的外jiāo政策主要是关注阿拉伯人的进一步扩张。根据亚历山大主教希鲁斯在马提娜鼓动下与阿拉伯人签订的协议,双方同意在一段时间里,拜占廷人撤出埃及,642年9月12日拜占廷军队离开亚历山大,通过海路退到罗德岛。胜利的阿拉伯将军阿穆尔(Amr)则选择在当年亚历山大大帝进入该城的9月29日入城,由此,他沿北非沿海地区扩大阿拉伯人的统治,攻占潘达堡城,643年,夺取锡尔特湾城市的黎波里。644年11月奥马尔去世后,新哈里发奥斯曼(Othman)召回阿穆尔,这促使拜占廷人发动反击。拜占廷将领曼努埃尔(Manuel)率领一支庞大舰队进攻埃及。他偷袭并战胜了阿拉伯人巡逻部队,夺回了亚历山大,但是其胜利没有持续很久。哈里发急派阿穆尔返回埃及,他在尼基乌击败曼努埃尔,并于646年夏季重新进入亚历山大。曼努埃尔被迫逃回君士坦丁堡,而亚历山大信柯普特教会的大民众则在一xìng论主教本杰明(Benjamin)领导下自愿归顺阿拉伯人,正式宣布投降,这样,他们再度表明喜欢接受阿拉伯人统治而不接受拜占廷人统治。亚历山大第二次陷落于阿拉伯人后,埃及就永久xìng处于穆斯林统治下,而拜占廷帝国也永远丧失了其最富庶和经济上最有价值的省区。[72]
当时统治叙利亚的穆雅维亚甚至是比阿穆尔更伟大的将领。当阿拉伯人稳定了其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后,便转而挺进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642~643年,他们对亚美尼亚发动新攻势。[73]647年,穆雅维亚侵入卡帕多西亚,占领恺撒利亚。由此,他转攻菲利几亚,尽管他没能成功占领城防坚固的阿莫利乌姆城,但是他大肆洗劫了这个富庶的省区,并带着价值不菲的战利品和大量战俘返回了大马士革。
阿拉伯人要进入地中海的政治舞台,就必须成为海上强国。这对一个沙漠民族来说,完全是个新问题,甚至著名的征服者奥马尔也没有真正认识到舰队的作用。穆斯林海上力量的创建是穆雅维亚的伟大成就,他是第一个认识到打击拜占廷帝国的战争需要一支强大海军的阿拉伯政治家。在奥马尔死后不久,他即开始建设舰队,649年第一支远征舰队出航了。阿拉伯舰队在穆雅维亚的亲自统率下驶往塞浦路斯,这里是拜占廷帝国海军在东方最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阿拉伯舰队经过强攻夺取该岛首府君士坦提亚。这对拜占廷政府以极大代价换取订立一个为期3年的临时停战协议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在这些年期间,穆雅维亚进一步加强了其舰队实力,当临时停战的喘息时间刚结束,他就靠实力增强的舰队重新发动了新的海上攻势。654年,他洗劫了罗德岛,著名的科罗所斯赫利奥斯神像的碎片被出售给犹太人,这个神像曾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毁于公元前225年的地震。埃德萨的犹太人用了900头骆驼才将大量的金属碎片运走。不久后,科斯岛也陷落于阿拉伯人,克里特不得不忍受他们抢劫xìng的入侵。毫无疑问,穆雅维亚的战略目标是君士坦丁堡,他的行动轨迹塞浦路斯岛之后是罗德岛和科斯岛两岛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当如此明显的威胁即将降临之际,拜占廷帝国不可能坐以待毙,君士坦斯二世亲自指挥拜占廷舰队于655年发动里西地区战役,企图将阿拉伯人赶出海滨。两大强国之间的这次海战以拜占廷人的大败而结束,皇帝本人也身陷极大的险境,只是由于年轻的拜占廷战士无畏英勇的牺牲才挽救了他。[74]
拜占廷海上霸权被粉碎,但是阿拉伯人的胜利由于哈里发国家的内讧,并未产生出直接的战果。甚至还在奥马尔统治末年期间,阿拉伯帝国内就充满了动dàng不安,656年6月17日他被刺杀后,骚乱更加严重。在叙利亚自立为哈里发的穆雅维亚和先知的女婿阿里(Ali)之间bào发了激烈的内战,后者在麦地那宣布自己为哈里发。这场角逐最终以661年阿里被刺杀而结束。这种局势迫使穆雅维亚与拜占廷人达成谅解,659年他还与拜占廷人订立和约,虽然和约是以他向拜占廷人缴纳贡金为代价的。[75]亚美尼亚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亚美尼亚当地最显赫的大家族纷纷恢复了与拜占廷人的友好关系。
君士坦斯二世解决了东方问题后,转而集中处理欧洲领土上的问题。658年,他发动了清剿占据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的战争,全面进攻“斯拉夫人占领地”,俘虏大批斯拉夫人,并加以控制。[76]对这次战争的后果,少量史料尚未给出详细的记载,但是它们清楚地显示出,君士坦斯二世强迫一些斯拉夫人,很可能是马其顿地区的斯拉夫人承认其宗主权。这是莫里斯时代以后,拜占廷人对斯拉夫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君士坦斯二世的战争可能还伴随着将大批斯拉夫人迁移到小亚细亚的行动,从此以后,人们就可以在小亚细亚92和拜占廷军队中发现斯拉夫人了。665年,一支5000人的斯拉夫人军团叛逃,投奔阿拉伯人,并被后者安置在叙利亚。[77]
图15 表现竞技场面的象牙雕刻,完成于400年前后 君士坦斯二世在巴尔干半岛取得胜利后,又将注意力进一步转向西地中海,这里的形势因基督一志论教义之争变得非常微妙。这场宗教争论的结果在拉丁北非具有灾难xìng影响,因为这里的局势由于埃及被征服而变得极为危险。早先,叙利亚和埃及的一xìng论教徒对拜占廷帝国的憎恨帮助了阿拉伯人征服东方各省区,如今西部信奉正统教义的民众的不满又妨碍了北非的防务。当时,北非是反对基督一志论斗争中正统信徒的避难所,正是在这里,忏悔者马克西姆斯这位正统信仰派的真正领袖和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神学家,曾工作过多年。也正是由于他的鼓动,北非许多城市于646年初举行宗教会议,斥责拜占廷政府支持的基督一志论教义为异端。对拜占廷中央政府的这一公开反对不久就显现出相当大的政治警示意义。北非总督格里高利(Gregory)宣布自己为皇帝,并得到帝国省区民众和邻近的柏柏尔人部落的拥护。只是由于阿拉伯人才使帝国摆脱了这一危险局势造成的麻烦。阿拉伯人在稳固了其在埃及地区的征服后,于647年组织起对北非迦太基总督区的进攻,割据皇帝格里高利在抵抗战斗中阵亡。阿拉伯人洗劫了其首都苏非图拉,先索取贡金,而后撤兵。
这样,北非仍然是拜占廷的领土,但是这些事件却引起罗马强烈的反响,激起严重的关切。君士坦斯二世认识到与教会调解的必要xìng,他设法达成调和。648年,他颁布了著名的《信仰模式法令》,明确授权从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大厅里清除基督一志论法规,但是他比伊拉克略的法规更明显地回避了主要的争论问题,因为他严禁讨论任何基督神xìng和神的能量问题,违者处以重罚。这样,他采取的态度就特别类似于泽诺皇帝,后者在100多年前曾发布关于基督神、人两xìng问题的《统一令》(参见第47页)。《信仰模式法令》如同《统一令》一样不可能提供统一信仰的基础,因为它既不能说服正统信仰派,也不能说服一志论派。很快,形势就明朗了,忽视问题的真正难点,而只是一味压制言论自由是不可能解决宗教观点的分歧的。
罗马主教马丁(Martin)于649年7月5日在未得到总督同意的情况下就担任了罗马主教,他于同年10月在拉特兰宫的圣救世主教堂举行了大规模的宗教会议。出席会议的105名主教大多数来自罗马教区各地小教区,但是这次宗教会议从神学上看完全处于希腊教会的影响,因为整个会议进程是仿效拜占廷宗教会议的程序。[78]拉特兰宗教会议谴责《信仰模式法令》和《基督一志论法令》,但是出于政治目的,它没有将把对这些法令的指责指向帝国政府,而是指向了大教长塞尔吉乌斯和保罗(Paul),与他们两人一同被开除教籍的还有皮尔胡斯。罗马主教还向所有基督教教会的主教和教士发出了牧歌式的信件,皇帝则收到了一封精心修改的信件,附有会议备忘录的希腊文翻译本。
马丁晋升为罗马主教的方式本身就足以引起君士坦斯二世迅速行使其皇帝权力进行干预。他首先派遣拉文那总督奥林皮乌斯(Olympius)前往罗马逮捕尚未得到皇帝认可的马丁,并打算强行要求所有意大利主教都在《信仰模式法令》上签字。奥林皮乌斯在拉特兰会议结束时来到罗马,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要在罗马当时的环境中执行皇帝的命令是何等困难。他没有执行皇帝的命令,相反却设法利用罗马人强烈反对君士坦丁堡的情绪,以使罗马脱离帝国,便于自己控制意大利。这样,在意大利如同在北非一样,政府的基督教政策只是促使忠实的总督转而反对中央权力。篡位者率所部渡海到西西里岛,拜占廷政府对他无计可施,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皇帝完全忙于应付东部穆雅维亚对拜占廷人的第一次海上军事行动。由于奥林皮乌斯于652年去世,反叛也自然平息。
对罗马主教马丁的清算是一年以后进行的。后任总督亲率军队于653年6月15日到达罗马,逮捕了重病在身的罗马主教,并乘夜晚将他从反叛的城市押送君士坦丁堡。12月底,马丁被押解到元老院受审。审判带有明显的政治特点。对他的指控是最严重的叛国罪,因为他被指责支持了奥林皮乌斯的反叛,这可能有一定的司法根据。在这个严重罪行面前,其宗教问题退而成为次要问题,罗马主教极力打算把审判引向《信仰模式法令》的讨论,但是被审判他的法官轻蔑地搁置一旁。其有罪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儿童皇帝伊拉克罗纳斯此时成为惟一的君主,[65]而事实上,马提娜掌握政府的实权,她将已故的君士坦丁三世的大部分支持者驱逐流放。随着马提娜的登基,大教长皮尔胡斯重新发挥影响,这意味着君士坦丁三世打算放弃的基督一志论教会政策重新抬头。[66]狂热的基督一志论信徒希鲁斯此时重新获得亚历山大教区,如同其许多前辈一样,他不仅获得了对埃及教会而且对世俗的控制权。新政府认为任何进一步的抵抗都毫无用处,根据政府的这个指示,他公开与阿拉伯胜利者谈判并签定条约,心甘情愿地将整个埃及jiāo给阿拉伯人。然而,这个条约经历了长期的谈判,谈而不决,直到641年11月初,马提娜和伊拉克罗纳斯倒台以后才生效。[67]
从一开始,马提娜和伊拉克罗纳斯头上就一直笼罩着浓重的乌云。帝国政治中更加重要的势力如元老院贵族、军事将领和正统教会教士都转而反对其政府,而公众一直憎恨着皇后和坚持基督一志论的大教长。他们被指责以dú害的方法造成了君士坦丁三世早逝,民众要求为其幼子加冕。君士坦丁三世的一个支持者、亚美尼亚将军瓦lún提努斯阿撒西都斯(Valentinus Arsacidus,或称阿尔撒库尼Arsakuni)率领军队进入小亚细亚,声讨马提娜和伊拉克罗纳斯,他亲自领兵抵达察尔西顿城下。伊拉克罗纳斯屈服于压力,为君士坦丁三世的儿子加冕为共治皇帝,但是,这仍然不能阻止他自己于641年9月底的垮台。[68]按照元老院的命令,马提娜和伊拉克罗纳斯被废黜,同时该决定还以割掉马提娜的舌头和伊拉克罗纳斯的鼻子为标志。这是拜占廷帝国领土上首次使用割鼻惩罚这一东方习俗的,它被认为是受刑者再也不能担任公职的标志。这对母子被囚禁在罗德岛,大教长皮尔胡斯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而圣索非亚教堂前主持登上了大教长宝座。
元老院授予君士坦丁三世的儿子皇帝权力,但是小皇帝只有11岁。他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受洗时起的教名是伊拉克略,但是在加冕时使用的是君士坦90丁。民众称其为君士坦斯(),这是君士坦丁这个名字的简称,正如伊拉克罗纳斯的伊拉克略的简称一样。后来他还得了一个“大胡子”的绰号,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特别喜欢留长而浓密的胡子。[69]
元老院在废黜马提娜和伊拉克罗纳斯事件中显示出其拥有的权力,这点在其充任小皇帝君士坦斯二世保护人时再度表现出来。小皇帝在一次聚会面见全体元老时发表的讲话中特别强调,马提娜和伊拉克罗纳斯是被“上帝眷顾的元老院判决”废黜的,因为“以其大慈大悲著称的”元老们“是不能容忍罗马人帝国中的非法行为”。他进而祈祷元老们成为“未来的顾问和臣民共有美德及良好愿望的执行人”。[70]这些话显然是元老们自己指使小皇帝说出来的,但也说明元老院在当时还仍然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巨大影响。
君士坦丁堡元老院曾被查士丁尼的独裁统治剥夺了权利,但是他去世后不久,元老院重新恢复其重要作用,7世纪期间其权力得到真正的发展。[71]它在伊拉克略王朝统治时期发挥着皇帝顾问和最高法院的职能。由于皇帝的变更,元老院自然就凸显出来(参见第29页),小皇帝君士坦斯二世从登基一开始就将自己托付给元老院进行保护和指导,这一点都不令人感到奇怪。然而,他不会允许这种监护持续太长时间。他就像伊拉克略皇家其他成员一样,拥有决定xìng的君主权力,随着他长大chéng rén,变得完全独立自主了。
君士坦斯二世统治前半段帝国的外jiāo政策主要是关注阿拉伯人的进一步扩张。根据亚历山大主教希鲁斯在马提娜鼓动下与阿拉伯人签订的协议,双方同意在一段时间里,拜占廷人撤出埃及,642年9月12日拜占廷军队离开亚历山大,通过海路退到罗德岛。胜利的阿拉伯将军阿穆尔(Amr)则选择在当年亚历山大大帝进入该城的9月29日入城,由此,他沿北非沿海地区扩大阿拉伯人的统治,攻占潘达堡城,643年,夺取锡尔特湾城市的黎波里。644年11月奥马尔去世后,新哈里发奥斯曼(Othman)召回阿穆尔,这促使拜占廷人发动反击。拜占廷将领曼努埃尔(Manuel)率领一支庞大舰队进攻埃及。他偷袭并战胜了阿拉伯人巡逻部队,夺回了亚历山大,但是其胜利没有持续很久。哈里发急派阿穆尔返回埃及,他在尼基乌击败曼努埃尔,并于646年夏季重新进入亚历山大。曼努埃尔被迫逃回君士坦丁堡,而亚历山大信柯普特教会的大民众则在一xìng论主教本杰明(Benjamin)领导下自愿归顺阿拉伯人,正式宣布投降,这样,他们再度表明喜欢接受阿拉伯人统治而不接受拜占廷人统治。亚历山大第二次陷落于阿拉伯人后,埃及就永久xìng处于穆斯林统治下,而拜占廷帝国也永远丧失了其最富庶和经济上最有价值的省区。[72]
当时统治叙利亚的穆雅维亚甚至是比阿穆尔更伟大的将领。当阿拉伯人稳定了其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后,便转而挺进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642~643年,他们对亚美尼亚发动新攻势。[73]647年,穆雅维亚侵入卡帕多西亚,占领恺撒利亚。由此,他转攻菲利几亚,尽管他没能成功占领城防坚固的阿莫利乌姆城,但是他大肆洗劫了这个富庶的省区,并带着价值不菲的战利品和大量战俘返回了大马士革。
阿拉伯人要进入地中海的政治舞台,就必须成为海上强国。这对一个沙漠民族来说,完全是个新问题,甚至著名的征服者奥马尔也没有真正认识到舰队的作用。穆斯林海上力量的创建是穆雅维亚的伟大成就,他是第一个认识到打击拜占廷帝国的战争需要一支强大海军的阿拉伯政治家。在奥马尔死后不久,他即开始建设舰队,649年第一支远征舰队出航了。阿拉伯舰队在穆雅维亚的亲自统率下驶往塞浦路斯,这里是拜占廷帝国海军在东方最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阿拉伯舰队经过强攻夺取该岛首府君士坦提亚。这对拜占廷政府以极大代价换取订立一个为期3年的临时停战协议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在这些年期间,穆雅维亚进一步加强了其舰队实力,当临时停战的喘息时间刚结束,他就靠实力增强的舰队重新发动了新的海上攻势。654年,他洗劫了罗德岛,著名的科罗所斯赫利奥斯神像的碎片被出售给犹太人,这个神像曾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毁于公元前225年的地震。埃德萨的犹太人用了900头骆驼才将大量的金属碎片运走。不久后,科斯岛也陷落于阿拉伯人,克里特不得不忍受他们抢劫xìng的入侵。毫无疑问,穆雅维亚的战略目标是君士坦丁堡,他的行动轨迹塞浦路斯岛之后是罗德岛和科斯岛两岛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当如此明显的威胁即将降临之际,拜占廷帝国不可能坐以待毙,君士坦斯二世亲自指挥拜占廷舰队于655年发动里西地区战役,企图将阿拉伯人赶出海滨。两大强国之间的这次海战以拜占廷人的大败而结束,皇帝本人也身陷极大的险境,只是由于年轻的拜占廷战士无畏英勇的牺牲才挽救了他。[74]
拜占廷海上霸权被粉碎,但是阿拉伯人的胜利由于哈里发国家的内讧,并未产生出直接的战果。甚至还在奥马尔统治末年期间,阿拉伯帝国内就充满了动dàng不安,656年6月17日他被刺杀后,骚乱更加严重。在叙利亚自立为哈里发的穆雅维亚和先知的女婿阿里(Ali)之间bào发了激烈的内战,后者在麦地那宣布自己为哈里发。这场角逐最终以661年阿里被刺杀而结束。这种局势迫使穆雅维亚与拜占廷人达成谅解,659年他还与拜占廷人订立和约,虽然和约是以他向拜占廷人缴纳贡金为代价的。[75]亚美尼亚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亚美尼亚当地最显赫的大家族纷纷恢复了与拜占廷人的友好关系。
君士坦斯二世解决了东方问题后,转而集中处理欧洲领土上的问题。658年,他发动了清剿占据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的战争,全面进攻“斯拉夫人占领地”,俘虏大批斯拉夫人,并加以控制。[76]对这次战争的后果,少量史料尚未给出详细的记载,但是它们清楚地显示出,君士坦斯二世强迫一些斯拉夫人,很可能是马其顿地区的斯拉夫人承认其宗主权。这是莫里斯时代以后,拜占廷人对斯拉夫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君士坦斯二世的战争可能还伴随着将大批斯拉夫人迁移到小亚细亚的行动,从此以后,人们就可以在小亚细亚92和拜占廷军队中发现斯拉夫人了。665年,一支5000人的斯拉夫人军团叛逃,投奔阿拉伯人,并被后者安置在叙利亚。[77]
图15 表现竞技场面的象牙雕刻,完成于400年前后 君士坦斯二世在巴尔干半岛取得胜利后,又将注意力进一步转向西地中海,这里的形势因基督一志论教义之争变得非常微妙。这场宗教争论的结果在拉丁北非具有灾难xìng影响,因为这里的局势由于埃及被征服而变得极为危险。早先,叙利亚和埃及的一xìng论教徒对拜占廷帝国的憎恨帮助了阿拉伯人征服东方各省区,如今西部信奉正统教义的民众的不满又妨碍了北非的防务。当时,北非是反对基督一志论斗争中正统信徒的避难所,正是在这里,忏悔者马克西姆斯这位正统信仰派的真正领袖和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神学家,曾工作过多年。也正是由于他的鼓动,北非许多城市于646年初举行宗教会议,斥责拜占廷政府支持的基督一志论教义为异端。对拜占廷中央政府的这一公开反对不久就显现出相当大的政治警示意义。北非总督格里高利(Gregory)宣布自己为皇帝,并得到帝国省区民众和邻近的柏柏尔人部落的拥护。只是由于阿拉伯人才使帝国摆脱了这一危险局势造成的麻烦。阿拉伯人在稳固了其在埃及地区的征服后,于647年组织起对北非迦太基总督区的进攻,割据皇帝格里高利在抵抗战斗中阵亡。阿拉伯人洗劫了其首都苏非图拉,先索取贡金,而后撤兵。
这样,北非仍然是拜占廷的领土,但是这些事件却引起罗马强烈的反响,激起严重的关切。君士坦斯二世认识到与教会调解的必要xìng,他设法达成调和。648年,他颁布了著名的《信仰模式法令》,明确授权从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大厅里清除基督一志论法规,但是他比伊拉克略的法规更明显地回避了主要的争论问题,因为他严禁讨论任何基督神xìng和神的能量问题,违者处以重罚。这样,他采取的态度就特别类似于泽诺皇帝,后者在100多年前曾发布关于基督神、人两xìng问题的《统一令》(参见第47页)。《信仰模式法令》如同《统一令》一样不可能提供统一信仰的基础,因为它既不能说服正统信仰派,也不能说服一志论派。很快,形势就明朗了,忽视问题的真正难点,而只是一味压制言论自由是不可能解决宗教观点的分歧的。
罗马主教马丁(Martin)于649年7月5日在未得到总督同意的情况下就担任了罗马主教,他于同年10月在拉特兰宫的圣救世主教堂举行了大规模的宗教会议。出席会议的105名主教大多数来自罗马教区各地小教区,但是这次宗教会议从神学上看完全处于希腊教会的影响,因为整个会议进程是仿效拜占廷宗教会议的程序。[78]拉特兰宗教会议谴责《信仰模式法令》和《基督一志论法令》,但是出于政治目的,它没有将把对这些法令的指责指向帝国政府,而是指向了大教长塞尔吉乌斯和保罗(Paul),与他们两人一同被开除教籍的还有皮尔胡斯。罗马主教还向所有基督教教会的主教和教士发出了牧歌式的信件,皇帝则收到了一封精心修改的信件,附有会议备忘录的希腊文翻译本。
马丁晋升为罗马主教的方式本身就足以引起君士坦斯二世迅速行使其皇帝权力进行干预。他首先派遣拉文那总督奥林皮乌斯(Olympius)前往罗马逮捕尚未得到皇帝认可的马丁,并打算强行要求所有意大利主教都在《信仰模式法令》上签字。奥林皮乌斯在拉特兰会议结束时来到罗马,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要在罗马当时的环境中执行皇帝的命令是何等困难。他没有执行皇帝的命令,相反却设法利用罗马人强烈反对君士坦丁堡的情绪,以使罗马脱离帝国,便于自己控制意大利。这样,在意大利如同在北非一样,政府的基督教政策只是促使忠实的总督转而反对中央权力。篡位者率所部渡海到西西里岛,拜占廷政府对他无计可施,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皇帝完全忙于应付东部穆雅维亚对拜占廷人的第一次海上军事行动。由于奥林皮乌斯于652年去世,反叛也自然平息。
对罗马主教马丁的清算是一年以后进行的。后任总督亲率军队于653年6月15日到达罗马,逮捕了重病在身的罗马主教,并乘夜晚将他从反叛的城市押送君士坦丁堡。12月底,马丁被押解到元老院受审。审判带有明显的政治特点。对他的指控是最严重的叛国罪,因为他被指责支持了奥林皮乌斯的反叛,这可能有一定的司法根据。在这个严重罪行面前,其宗教问题退而成为次要问题,罗马主教极力打算把审判引向《信仰模式法令》的讨论,但是被审判他的法官轻蔑地搁置一旁。其有罪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