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章
山呼万岁的形式来表达的。然而,利奥设法使他对皇帝继承人的确定表现为对民众意愿的认同。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不仅通常法定的咨询团体如元老院、民众和军队,而且还有君士坦丁堡工商界的代表参与决策。当然,当军队要求加冕皇帝的儿子为皇帝时,可以认为他们只是向皇帝本人提出建议。不能否认的事实是,自君士坦丁四世时期以来,拜占廷军队在参与选择决定皇帝事务上的作用已经发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变化。正是这同一支军队恰好在100年前积极反对皇帝把其兄弟们排斥在继承人之外(参见第99页)。惟一的不可分割的统治权力以及只限于皇帝长子拥有继承权的这一原则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但是,这个制度尚未完全为拜占廷人所接受,因此,无论是军队表示对皇帝自然继承人的青睐,还是成文的效忠声明还是必要的。支持恺撒尼基弗鲁斯的反叛yīn谋在酝酿中,这个宫廷政变被及时发现,参与此事的官吏都被流放到车绳。在这个事件中,利奥四世再次使其政策设计更符合公众意愿。他在马格诺拉皇宫召集了一次“沉默的”会议,把对宫廷yīn谋的指控提jiāo会议,要求与会者对叛逆罪行做出审判。[88]
利奥四世于780年9月8日英年早逝,从而使其子君士坦丁六世以10岁冲年即位,成为皇帝。皇后伊琳尼成为这个少年皇帝的摄政,她还是他正式的共治皇帝。而后又出现了一次旨在推翻现政权,支持尼基弗鲁斯恺撒的宫廷政变,但是其结果是被皇后伊琳尼迅速镇压下去了。这次宫廷yīn谋显然还掺杂了毁坏圣像的因素,帝国的几个高官也卷入其中。她强迫其已故丈夫的兄弟们进入修道院。伊琳尼还掌控了元老院,对他们允诺恢复崇拜圣像,尽管她行事缓慢但谨慎小心。任何对教会政策的突然改变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毁坏圣像政策已经全力推行了半个世纪,教会和国家的高级职位尚在其支持者手中,而且大部分军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经历上,都忠实于对杰出皇帝君士坦丁五世的回忆,他们也同样忠实于他的事业。
政府施政的计划首先于784年底透露出来,君士坦丁六世于同年任命保罗(Paul)为大教长,并于同年8月31日劝说其赴任。伊琳尼在马格诺拉皇宫召集“全体民众”,将新大教长的任命付诸民众选择决定。[89]皇后以前的秘书塔拉西乌斯(Tarasius)是一位受过良好神学训练,且有清醒的政治判断力的知识分子,虽然不是教士却被选择来当大教长。塔拉西乌斯加冕为大教长后,开始准备召开基督教主教大会,会议将否定754年宗教会议毁坏圣像的决议,恢复使用圣像派的正统教义。拜占廷政府也开始与罗马和东方各教会进行谈判,后者欢迎出现的这个变化,并派遣代表参加了此次宗教会议。
786年7月31日,宗教会议在君士坦丁堡圣使徒教堂举行。[90]代表们刚刚开始抵达就发生了一个事件,这表明准备这次宗教会议需极为谨慎小心,这正是伊琳尼和塔拉西乌斯所缺乏的。首都警卫部队中的皇家近卫军士兵牢记君士坦丁五世的命令,他们以刀剑开路强行冲入会场,打破了聚集起来的主教们刚刚才公开表露的欢乐,会议被解散。皇后面对失败仍保持勇气。她将毁坏圣像派部队都调遣到小亚细亚,投入对阿拉伯人的战斗,而来自色雷斯军区的崇拜圣像派部队接管了首都的防御重任。787年5月,会议重新发出邀请,宗教会议在尼西亚再次举行。这样,第七次基督教大公会议,即东方教会承认的最后一次宗教大会就在君士坦丁一世主持召开第一次基督教大公会议的同一个城市里举行。
9月24日到10月13日期间,大教长塔拉西乌斯极为成功地主持召开了第七次会议,有大约350名主教和大量修道士到会,表明事先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会议首先不得不处理重要的教会政策问题,决定那些曾参与毁坏圣像活动的主教和那些在前三任政府期间几乎没有参与该活动的主教的命运。正如这些主教中的一位所说,他们是“在异端的环境里出生成长,接受教育”的。[91]这次会议深刻地洞察当时形势的实际状况,明智地接受先前那些毁坏圣像者可以重新回到教会中,只要他们在会上声明纠正其异端主张即可。但是,这种宽容态度却不能满足修道院代表的愿望,他们要进行报复。事情首次变得明朗了,拜占廷教会内的分裂将影响拜占廷帝国以后历史的发展。这一分裂出现在所谓的狂热派和政客派之间:一方面,前者主张在宗教上应严格遵守教会法规,坚决反对任何妥协;另一方面,后者是所谓的温和派,从政治动机出发主张服从国家利益,按照政治需求行动,该派并不拒绝做出某些妥协,并准备与那些保持正统信仰的政府合作。在这次尼西亚宗教会议上,温和派占了上风。
然而,涉及到信仰问题,这次会议的大多数人意见几乎完全一致。《圣经》和教父文献的大量章节被引用,以支持崇拜圣像,关于754年毁坏圣像宗教会议的“决议”以及批驳那次会议的详细论说可能都是出自大教长塔拉西乌斯之手。[92]会议谴责敌视圣像的人是异端,下令销毁所有毁坏圣像派的作品,恢复圣像崇拜。这次会议还遵循了大马士革的约翰的思想,将圣像问题与拯救的信条联系起来,强调指出,崇拜不是对圣像本身,而是对被描绘的神圣的人格,它被小心地区别于对上帝本身的崇拜。10月23日,盛大的闭幕式在君士坦丁堡马格诺拉皇宫举行,会议决议得到确认,所有文件都经过皇后和小皇帝的签署。
但是,毁坏圣像的势力并未被彻底消除,他们的存在充分地表现在皇后和小皇帝之间的斗争事件中,这也使得这个令人不安的事件被赋予极大的历史价值。尽管君士坦丁六世已经长大chéng rén,但是野心勃勃的皇后却不愿意放弃其权力。年轻的皇帝起而反对这种强加在他头上的摄政权力,因此,逐渐发现他与其母后,以及她的顾问斯陶拉西乌斯(Stauracius)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尖锐。反对伊琳尼崇拜圣像政策的力量自然就聚集在他周围。君士坦丁六世最信任的人物之一是著名的毁坏圣像者米哈伊尔(Michael Lachanodracon)。但精力充沛的皇后能够于790年春季镇压了一次有组织的宫廷yīn谋,而后,她更加确信自己实力相当强大,足以取得对她拥有的独一而不可分割之皇权的承认,事实上,她早就拥有了这样的权力。她要求军队宣誓承认她是最高君主,并将其名字排列在共治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的名字之前。大部分由欧洲军人组成的首都防御部队毫不犹豫地按照皇后的要求宣誓效忠。但是,伊琳尼却遭到亚美尼亚军区部队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愿意向崇拜圣像的皇后宣誓。反对皇后的运动逐渐兴起,影响了小亚细亚的其他地区。最终,捍卫王朝利益的军队拒绝了野心颇大的皇后的要求,于790年10月宣布合法皇帝君士坦丁六世为惟一的皇帝。
伊琳尼在这次较量中败北,不得不离开皇宫。但是其同党并没有偃旗息鼓,他们最终说服君士坦丁六世允许她重回皇宫,过去使用的皇帝名称即君士坦丁和伊琳尼的排列顺序于792年1月开始重新恢复。但是,年轻而软弱的皇帝引起其支持者的极大失望,特别是对君士坦丁六世在792年保加利亚战争中的懦弱行为深感不满(参见第151页)。支持恺撒尼基弗鲁斯的反对派运动悄然兴起,他们把他称为君士坦丁五世在世后人中最年长的人。君士坦丁六世迅速采取行动,他挖掉其叔叔的眼睛,又割去其父另外4个兄弟的舌头。同时,他将曾经按照他的意思攻击伊琳尼的亚美尼亚军区将军阿莱克修斯(Alexius)处以瞽目刑罚,致使该军区bào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君士坦丁六世被迫于793年春季对其以前的支持者发动讨伐。叛乱被极其残酷地镇压下去,但是皇帝一度得到的同情却转变为激烈的敌视。不久以后,他又因与美丽的妻子玛利亚(Maria)离婚而引起教会正统派的极大反感,他曾在其母亲的强制下被迫与玛利亚结婚,现在他要娶一个叫塞奥多特(Theodote)的宫女。后者被加冕为皇后,结婚典礼异常隆重,这个事件只能被看作是用来挑衅公众舆论。君士坦丁六世的行为违背了所有教会法规,在正统派里引起巨大的反对。有通jiān行为的皇帝遭到激进修道士派的严厉批评,他们属于著名的撒库迪乌姆修道院院长柏拉图(Plato)及其侄子塞奥多利(Theodore)为领袖的狂热派,后者甚至比其叔叔更有名。狂怒的皇帝把这些顽固的修道士全都流放,但是这并不意味事情的结束。所谓的“通jiān争论”(来源于通jiān这个词)困扰了拜占廷人很长时间,引起复杂的斗争。他导致了激进派和大教长塔拉西乌斯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因为激进派对大教长袒护皇帝通jiān行为的投机态度极不满意。这样,在正统派恢复势力以后,拜占廷修道士中极为清楚地长期存在的不满情绪得到发泄,他们本身对教会和国家领导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采取的最后解决方式也不能使他们平静下来,即使伊琳尼的统治也没有给他们带来丝毫的满足。
由于其鲁莽行事,背信弃义、残酷无情的君士坦丁六世既失去了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派的支持,也失去了笃信毁坏圣像的反对派的支持,现在废黜他将不会有任何人站出来为之辩护。797年8月15日,根据其生母的命令,他在27年前出生的紫色寝宫中被挖去双眼。伊琳尼最终达到了目的,她成为拜占廷帝国惟一的统治者。
她是控制帝国的第一个女xìng,是拥有实际皇权的独立统治者,而非监护未成年皇帝或不称职的皇帝的摄政王。按照罗马传统,皇帝职位一度不可分割地与最高军事指挥权联系在一起,而fù女拥有这一职权显然是成问题的。值得注意的是,伊琳尼在谈到自己的合法地位时,从来不用女皇这个词,而只用皇帝这个词。[93]
伊琳尼的统治管理方式并不成功。在宫廷中弥漫着一种yīn谋角逐的压抑气氛,皇后的两个主要大臣,宦官斯陶拉西乌斯和埃提乌斯相互勾心斗角。为了维持民众持久的同情和支持,政府不顾财政预算需求,慷慨地颁发免税特权。这种免税特权早就授予各个修道院,而他们的支持是伊琳尼笼络民心的基石,这种特权也同样给予了首都民众,这个不稳定的政府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他们的青睐。君士坦丁堡居民必须缴纳的城市税显然一直十分沉重,此时也被免除了。君士坦丁堡之外各口岸如阿比杜斯、海鲁斯海关征收的进出口税一度是拜占廷国家最重要的税收来源,此时也大为减少。[94]这些措施得到首都民众的热烈欢迎,甚至斯图迪特修道院的塞奥多利(Theodore of the Studite)也jiāo口称赞皇后的慷慨大方。但是很不幸,这种慷慨摧毁了拜占廷国家的财政,瓦解了拜占廷实力的主要资源,使帝国陷入极大的混乱。
帝国外jiāo政策在最近这20年期间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这种衰落部分原因是阿拔斯王朝正处于其强盛阶段。781年,阿拉伯人曾深入拜占廷领土,夺取了大量战利品,但更为致命的战斗发生在色雷斯松军区。拜占廷政府因而被迫缔结和约,同意向哈里发缴纳贡金。[95]但即使是如此屈辱xìng的和约也不能保证长期的和平。不久,阿拉伯人再度入侵小亚细亚。[96]789年,在皇帝君士坦丁六世指挥下开始的保加利亚前线战事也没有取得什么战果。792年夏季,拜占廷军队在边境要塞马尔西利惨遭败绩,这次失败由于皇帝临阵逃窜和拜占廷高级将领被俘而更加蒙羞。拜占廷政府被迫再次承认支付贡金。[97]但这次和平还是短暂的,因为保加尔人要求增加贡金。当拜占廷帝国实力逊色于它的两大敌人时,它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同意支付敌人要求的大笔贡金。与君士坦丁五世的辉煌成就相比,这就显得更加凄惨。
第五节 拜占廷帝国和查理大帝
由于西欧的发展变化,拜占廷帝国的权威逐渐丧失,这比其在亚洲和巴尔干半岛遭到的军事失败具有更重要的历史影响。在一位最伟大的君主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的同时,拜占廷帝国却由一个女人和几个宦官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真是古老帝国的悲剧。查理大帝通过合并巴伐利亚,推行基督教,吞并萨克森,向东方的斯拉夫人地区扩张领土,摧毁阿瓦尔人王国,蹂躏并吞lún巴底王国等举措使其王国成为他那个时代基督教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驱逐lún巴底人方面,他在拜占廷帝国失败的地区取得了胜利,而拜占廷帝国由于这次失败导致其在罗马的权力遭到破坏。同时,罗马教会强化其与法兰克王国的同盟,决定xìng地背弃了拜占廷帝国。即便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两大教会之间的冲突因尼西亚大公会议的举行得到了调和,拜占廷帝国已经重归正统信仰,甚至比以前更狂热地支持崇拜圣像,也没有对形势产生实质xìng的影响。尼西亚大公会议并未从根本上调和这两大世界强权之间的矛盾。罗马要求取消毁坏圣像运动期间对其采取的不论是宗教领域还是教会政治领域的所有措施,希望由此彻底恢复“原状”,特别是归还教廷其原有的辖区,恢复罗马在意大利南部和伊里利亚地区的管辖权。君士坦丁堡拒绝听取罗马的这些申述,在尼西亚大公会议上,也没有讨论这些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公开宣读的罗马教皇哈德良一世致拜占廷君主的信件中,相关内容在希腊文译本中被删除了。教皇主张批判大教长塔拉西乌斯非法主持宗教大公会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利奥四世于780年9月8日英年早逝,从而使其子君士坦丁六世以10岁冲年即位,成为皇帝。皇后伊琳尼成为这个少年皇帝的摄政,她还是他正式的共治皇帝。而后又出现了一次旨在推翻现政权,支持尼基弗鲁斯恺撒的宫廷政变,但是其结果是被皇后伊琳尼迅速镇压下去了。这次宫廷yīn谋显然还掺杂了毁坏圣像的因素,帝国的几个高官也卷入其中。她强迫其已故丈夫的兄弟们进入修道院。伊琳尼还掌控了元老院,对他们允诺恢复崇拜圣像,尽管她行事缓慢但谨慎小心。任何对教会政策的突然改变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毁坏圣像政策已经全力推行了半个世纪,教会和国家的高级职位尚在其支持者手中,而且大部分军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经历上,都忠实于对杰出皇帝君士坦丁五世的回忆,他们也同样忠实于他的事业。
政府施政的计划首先于784年底透露出来,君士坦丁六世于同年任命保罗(Paul)为大教长,并于同年8月31日劝说其赴任。伊琳尼在马格诺拉皇宫召集“全体民众”,将新大教长的任命付诸民众选择决定。[89]皇后以前的秘书塔拉西乌斯(Tarasius)是一位受过良好神学训练,且有清醒的政治判断力的知识分子,虽然不是教士却被选择来当大教长。塔拉西乌斯加冕为大教长后,开始准备召开基督教主教大会,会议将否定754年宗教会议毁坏圣像的决议,恢复使用圣像派的正统教义。拜占廷政府也开始与罗马和东方各教会进行谈判,后者欢迎出现的这个变化,并派遣代表参加了此次宗教会议。
786年7月31日,宗教会议在君士坦丁堡圣使徒教堂举行。[90]代表们刚刚开始抵达就发生了一个事件,这表明准备这次宗教会议需极为谨慎小心,这正是伊琳尼和塔拉西乌斯所缺乏的。首都警卫部队中的皇家近卫军士兵牢记君士坦丁五世的命令,他们以刀剑开路强行冲入会场,打破了聚集起来的主教们刚刚才公开表露的欢乐,会议被解散。皇后面对失败仍保持勇气。她将毁坏圣像派部队都调遣到小亚细亚,投入对阿拉伯人的战斗,而来自色雷斯军区的崇拜圣像派部队接管了首都的防御重任。787年5月,会议重新发出邀请,宗教会议在尼西亚再次举行。这样,第七次基督教大公会议,即东方教会承认的最后一次宗教大会就在君士坦丁一世主持召开第一次基督教大公会议的同一个城市里举行。
9月24日到10月13日期间,大教长塔拉西乌斯极为成功地主持召开了第七次会议,有大约350名主教和大量修道士到会,表明事先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会议首先不得不处理重要的教会政策问题,决定那些曾参与毁坏圣像活动的主教和那些在前三任政府期间几乎没有参与该活动的主教的命运。正如这些主教中的一位所说,他们是“在异端的环境里出生成长,接受教育”的。[91]这次会议深刻地洞察当时形势的实际状况,明智地接受先前那些毁坏圣像者可以重新回到教会中,只要他们在会上声明纠正其异端主张即可。但是,这种宽容态度却不能满足修道院代表的愿望,他们要进行报复。事情首次变得明朗了,拜占廷教会内的分裂将影响拜占廷帝国以后历史的发展。这一分裂出现在所谓的狂热派和政客派之间:一方面,前者主张在宗教上应严格遵守教会法规,坚决反对任何妥协;另一方面,后者是所谓的温和派,从政治动机出发主张服从国家利益,按照政治需求行动,该派并不拒绝做出某些妥协,并准备与那些保持正统信仰的政府合作。在这次尼西亚宗教会议上,温和派占了上风。
然而,涉及到信仰问题,这次会议的大多数人意见几乎完全一致。《圣经》和教父文献的大量章节被引用,以支持崇拜圣像,关于754年毁坏圣像宗教会议的“决议”以及批驳那次会议的详细论说可能都是出自大教长塔拉西乌斯之手。[92]会议谴责敌视圣像的人是异端,下令销毁所有毁坏圣像派的作品,恢复圣像崇拜。这次会议还遵循了大马士革的约翰的思想,将圣像问题与拯救的信条联系起来,强调指出,崇拜不是对圣像本身,而是对被描绘的神圣的人格,它被小心地区别于对上帝本身的崇拜。10月23日,盛大的闭幕式在君士坦丁堡马格诺拉皇宫举行,会议决议得到确认,所有文件都经过皇后和小皇帝的签署。
但是,毁坏圣像的势力并未被彻底消除,他们的存在充分地表现在皇后和小皇帝之间的斗争事件中,这也使得这个令人不安的事件被赋予极大的历史价值。尽管君士坦丁六世已经长大chéng rén,但是野心勃勃的皇后却不愿意放弃其权力。年轻的皇帝起而反对这种强加在他头上的摄政权力,因此,逐渐发现他与其母后,以及她的顾问斯陶拉西乌斯(Stauracius)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尖锐。反对伊琳尼崇拜圣像政策的力量自然就聚集在他周围。君士坦丁六世最信任的人物之一是著名的毁坏圣像者米哈伊尔(Michael Lachanodracon)。但精力充沛的皇后能够于790年春季镇压了一次有组织的宫廷yīn谋,而后,她更加确信自己实力相当强大,足以取得对她拥有的独一而不可分割之皇权的承认,事实上,她早就拥有了这样的权力。她要求军队宣誓承认她是最高君主,并将其名字排列在共治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的名字之前。大部分由欧洲军人组成的首都防御部队毫不犹豫地按照皇后的要求宣誓效忠。但是,伊琳尼却遭到亚美尼亚军区部队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愿意向崇拜圣像的皇后宣誓。反对皇后的运动逐渐兴起,影响了小亚细亚的其他地区。最终,捍卫王朝利益的军队拒绝了野心颇大的皇后的要求,于790年10月宣布合法皇帝君士坦丁六世为惟一的皇帝。
伊琳尼在这次较量中败北,不得不离开皇宫。但是其同党并没有偃旗息鼓,他们最终说服君士坦丁六世允许她重回皇宫,过去使用的皇帝名称即君士坦丁和伊琳尼的排列顺序于792年1月开始重新恢复。但是,年轻而软弱的皇帝引起其支持者的极大失望,特别是对君士坦丁六世在792年保加利亚战争中的懦弱行为深感不满(参见第151页)。支持恺撒尼基弗鲁斯的反对派运动悄然兴起,他们把他称为君士坦丁五世在世后人中最年长的人。君士坦丁六世迅速采取行动,他挖掉其叔叔的眼睛,又割去其父另外4个兄弟的舌头。同时,他将曾经按照他的意思攻击伊琳尼的亚美尼亚军区将军阿莱克修斯(Alexius)处以瞽目刑罚,致使该军区bào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君士坦丁六世被迫于793年春季对其以前的支持者发动讨伐。叛乱被极其残酷地镇压下去,但是皇帝一度得到的同情却转变为激烈的敌视。不久以后,他又因与美丽的妻子玛利亚(Maria)离婚而引起教会正统派的极大反感,他曾在其母亲的强制下被迫与玛利亚结婚,现在他要娶一个叫塞奥多特(Theodote)的宫女。后者被加冕为皇后,结婚典礼异常隆重,这个事件只能被看作是用来挑衅公众舆论。君士坦丁六世的行为违背了所有教会法规,在正统派里引起巨大的反对。有通jiān行为的皇帝遭到激进修道士派的严厉批评,他们属于著名的撒库迪乌姆修道院院长柏拉图(Plato)及其侄子塞奥多利(Theodore)为领袖的狂热派,后者甚至比其叔叔更有名。狂怒的皇帝把这些顽固的修道士全都流放,但是这并不意味事情的结束。所谓的“通jiān争论”(来源于通jiān这个词)困扰了拜占廷人很长时间,引起复杂的斗争。他导致了激进派和大教长塔拉西乌斯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因为激进派对大教长袒护皇帝通jiān行为的投机态度极不满意。这样,在正统派恢复势力以后,拜占廷修道士中极为清楚地长期存在的不满情绪得到发泄,他们本身对教会和国家领导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采取的最后解决方式也不能使他们平静下来,即使伊琳尼的统治也没有给他们带来丝毫的满足。
由于其鲁莽行事,背信弃义、残酷无情的君士坦丁六世既失去了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派的支持,也失去了笃信毁坏圣像的反对派的支持,现在废黜他将不会有任何人站出来为之辩护。797年8月15日,根据其生母的命令,他在27年前出生的紫色寝宫中被挖去双眼。伊琳尼最终达到了目的,她成为拜占廷帝国惟一的统治者。
她是控制帝国的第一个女xìng,是拥有实际皇权的独立统治者,而非监护未成年皇帝或不称职的皇帝的摄政王。按照罗马传统,皇帝职位一度不可分割地与最高军事指挥权联系在一起,而fù女拥有这一职权显然是成问题的。值得注意的是,伊琳尼在谈到自己的合法地位时,从来不用女皇这个词,而只用皇帝这个词。[93]
伊琳尼的统治管理方式并不成功。在宫廷中弥漫着一种yīn谋角逐的压抑气氛,皇后的两个主要大臣,宦官斯陶拉西乌斯和埃提乌斯相互勾心斗角。为了维持民众持久的同情和支持,政府不顾财政预算需求,慷慨地颁发免税特权。这种免税特权早就授予各个修道院,而他们的支持是伊琳尼笼络民心的基石,这种特权也同样给予了首都民众,这个不稳定的政府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他们的青睐。君士坦丁堡居民必须缴纳的城市税显然一直十分沉重,此时也被免除了。君士坦丁堡之外各口岸如阿比杜斯、海鲁斯海关征收的进出口税一度是拜占廷国家最重要的税收来源,此时也大为减少。[94]这些措施得到首都民众的热烈欢迎,甚至斯图迪特修道院的塞奥多利(Theodore of the Studite)也jiāo口称赞皇后的慷慨大方。但是很不幸,这种慷慨摧毁了拜占廷国家的财政,瓦解了拜占廷实力的主要资源,使帝国陷入极大的混乱。
帝国外jiāo政策在最近这20年期间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这种衰落部分原因是阿拔斯王朝正处于其强盛阶段。781年,阿拉伯人曾深入拜占廷领土,夺取了大量战利品,但更为致命的战斗发生在色雷斯松军区。拜占廷政府因而被迫缔结和约,同意向哈里发缴纳贡金。[95]但即使是如此屈辱xìng的和约也不能保证长期的和平。不久,阿拉伯人再度入侵小亚细亚。[96]789年,在皇帝君士坦丁六世指挥下开始的保加利亚前线战事也没有取得什么战果。792年夏季,拜占廷军队在边境要塞马尔西利惨遭败绩,这次失败由于皇帝临阵逃窜和拜占廷高级将领被俘而更加蒙羞。拜占廷政府被迫再次承认支付贡金。[97]但这次和平还是短暂的,因为保加尔人要求增加贡金。当拜占廷帝国实力逊色于它的两大敌人时,它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同意支付敌人要求的大笔贡金。与君士坦丁五世的辉煌成就相比,这就显得更加凄惨。
第五节 拜占廷帝国和查理大帝
由于西欧的发展变化,拜占廷帝国的权威逐渐丧失,这比其在亚洲和巴尔干半岛遭到的军事失败具有更重要的历史影响。在一位最伟大的君主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的同时,拜占廷帝国却由一个女人和几个宦官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真是古老帝国的悲剧。查理大帝通过合并巴伐利亚,推行基督教,吞并萨克森,向东方的斯拉夫人地区扩张领土,摧毁阿瓦尔人王国,蹂躏并吞lún巴底王国等举措使其王国成为他那个时代基督教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驱逐lún巴底人方面,他在拜占廷帝国失败的地区取得了胜利,而拜占廷帝国由于这次失败导致其在罗马的权力遭到破坏。同时,罗马教会强化其与法兰克王国的同盟,决定xìng地背弃了拜占廷帝国。即便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两大教会之间的冲突因尼西亚大公会议的举行得到了调和,拜占廷帝国已经重归正统信仰,甚至比以前更狂热地支持崇拜圣像,也没有对形势产生实质xìng的影响。尼西亚大公会议并未从根本上调和这两大世界强权之间的矛盾。罗马要求取消毁坏圣像运动期间对其采取的不论是宗教领域还是教会政治领域的所有措施,希望由此彻底恢复“原状”,特别是归还教廷其原有的辖区,恢复罗马在意大利南部和伊里利亚地区的管辖权。君士坦丁堡拒绝听取罗马的这些申述,在尼西亚大公会议上,也没有讨论这些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公开宣读的罗马教皇哈德良一世致拜占廷君主的信件中,相关内容在希腊文译本中被删除了。教皇主张批判大教长塔拉西乌斯非法主持宗教大公会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