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5章 稳固农本开工商
若觉得本站不错请分享给您的朋友:
建安二年八月初十日,刘璋在霍峻的护卫之下,离开成都。对他来说能够和家人平安地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已经殊为难得,而现在看来至少衣食无忧,又夫复何求呢?
八月中旬,庞羲自巴西郡至成都,任征南将军府议郎,交出了东州兵兵权。昔日令刘璋和黄权等人头疼不已的东州兵,也随之被打散,将陆续重编到益州军其他各部之中。
这个消息使得近年来饱受东州兵欺凌的益州大族们欢欣鼓舞,虽然在益州军改编的过程中,许多大族的部曲私兵也被同样改编,但至少不会再出现东州兵侵夺了。
而在这半个多月时间之内,刘琮的一系列动作,又让这些益州的世家大族有些看不懂了。或者说出乎他们的意料,一时不敢置信。最令这些大族关心的,自然是清理户籍之事。当初刘琮还未攻占成都之前,大族们便听说荆c扬等地皆分户清籍,虽不知具体情形如何,但想来必定会使得各家庄园隐匿的佃户被清理出来。
大族能称之为“大”,就不仅仅是其家族本身人口众多,还有许多依附于大族之下的佃户奴客。因为大族都占据着大量土地,所以对人口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在生产技术并不太高的农耕时代,即便不是为了组织武装,单纯从生产角度来说,也是必须的。更何况是在这个乱世之中呢?
世家大族兼并土地已成为生存发展的必然,无论是也好,还是开荒拓荒也罢,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在掌握了大量田地之后,相应的失去土地的自耕农,不管是出于天灾还是,除了依附大族以求生存之外,还能有什么别的出路?
刘琮对于这种现象也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之所以坚持清理户籍,与大族争夺人口,除了要消除军事上的威胁之外,终极目的还是要让赋税落实到百姓头上。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以土地为根本的世家大族造成损害,但这又是无法回避的矛盾。若是不推行新政,一切照旧的话,那么益州的赋税实际上还是被那些大族变相的鲸吞了。
而且,是明目张胆的逃避赋税。官府有没有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就算强制去征收,这些官吏本就是世家大族出身,又怎么可能收的上来?最终无非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吃到最后州郡财政困顿但世家大族愈发富足罢了。
那么清理户籍之后,就能一剂治百病吗?刘琮可不这么认为。事实上,荆州新政,甚至是南阳推行新政之时,刘琮就意识到这是绝不可能的。
如果不能让自耕农或者说小农经济发展起来,最终还是会形成兼并之事。当初荆州水灾之后不就形成了一股脱籍之风么?不是农夫不愿意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而是当土地的产出不足以维持生计之时,他必然会自发的去依附大族,以求得庇护。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旱涝天灾蝗虫地震等自然灾害之外,还有许多因素。
比如生产力的低下,比如沉重的徭役,比如战乱,比如瘟疫太多太多了。甚至都不用大族去!
那么在这个时代就没有自耕农生存的基础了吗?刘琮认为并非如此。只是很多时候,官府反倒成为帮凶,而不是扶持者。当初在南阳为什么新政推行的比较顺利?就是因为刘琮是将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全局统筹又能够相互兼顾。这也是为何刘琮要将百姓户口分籍入册的原因之一。农户之间也并非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村c里两级都有相应的互助组织,更不用说在县一级有官府的帮助了。
当然这种帮助肯定不是无偿的,比如官府的耕牛可以租用,而不是无偿的使用。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使得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健康发展起来。
刘琮从来没有想过要搞什么乌托邦之类的理想国。清理户籍不是为了解放谁,而是要与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争夺赋税徭役。否则用什么来打造强大的军队,稳固自己的统治,更别说争夺天下了。
说到底,其实还是“以人为本”,用后世的话来说,要爆兵,总得有足够的人口基数吧?
不过现实决定了刘琮同样离不开世家大族的合作。所以要解决双方的矛盾,就不能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在妥协中斗争,在斗争中双赢。目前来看这方面荆州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江东稍差,至于交州情况特殊,尚未展开。
同样未曾展开的益州,随着刘琮一道道军令政令的下达,陆续开始了。在此之前刘琮已经在多个场合吹过风,同时让王粲带人编写了许多关于新政方面的详细公文。
让刘琮有些意外的是黄权竟然对新政的推行,表现出极大的支持。据说为此还得罪了不少人,不过刘琮很快便想明白黄权为何会态度急剧转变。
黄权自归顺之后,仍被刘琮留任为主簿,他如今不过三十多岁,正是要做一番事业之时,更何况现在的形势已经让黄权意识到,若想保全家族,就必须依附于刘琮。
在黄权的影响下不少世家大族也开始逐渐接受新政,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刘琮在举荐权方面的让步。虽然所举荐的人才,未必就会立即受到重用,但世家大族怎能放过这样一个机会?
即便有些人仍然非常顽固,或明或暗的抵制新政的推行,也难以挽回大势,反倒被刘琮强力镇压下去,很是腾出了一些官职。而这些官职又立即成为别的大族竞争的目标,使得那些顽固分子醒悟之后,后悔不迭。
清理户籍只是个开始,紧接着便是分籍入册c丈量田亩c重订赋税等后续事宜。
对于分设户籍入册之事,大族们倒是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倒是百姓因不知其故而闹出不少问题,好在这些问题并不严重,即便有些差错,也不至于影响太大。
然而丈量田亩,重订赋税却又让大族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里。这两件事实际上还是一件,在刘焉和刘璋父子主政益州时,赋税宽松大族的日子非常舒坦,如今要重新丈量田亩,重新制定赋税,岂不是在大族身上割肉?
“诸位所虑者皆眼前之利,宁不顾后也?”黄权对那些前来拜访自己的世家大族们如此说道:“将军之意,在固农本而开工商,诸位试想,盐铁之利与田亩产出,何者高何者低?今将军舍此巨利,以换农本,于诸位而言,利大于弊,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不服气的反驳道:“盐铁固然利大,投入却也不小。不是谁都能从中获益的。”
“这又有何难?诸位多虑了!蜀中物产之丰富,又何止盐铁?”黄权信心十足的说道:“如今荆c扬c益c交连为一体,纵横何止千里?万民所需之物,实难预料。以诸位之实力,若行之以商,何愁获利不丰?”
腿伤都还没有完全好利索的王累听了,从鼻子里冷哼一声,不过却没有因此而斥责黄权。
其实黄权说的没错,只是王累总觉得有些别扭,听着他满口利益,内心很不舒服罢了。不过王累也知道,即便是自己,也必须为家族所考虑。如今庄子里的佃户重新入籍,庄园的产出必然会因此蒙受损失。刘琮既然允许大族经商,而且连盐铁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之物都肯拿出来分润,他还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更何况正如黄权所言,除了盐铁之外,铜矿c锡矿这些都是有利可图之事,而且蜀地所产的蜀锦也是非常有名的,如今益州和荆州c扬州都在刘琮治下,利用长江水道之便,将这些物资运往各地,获利必然非常丰厚。
放在以前这却是难以做到的,现在有了这个条件,谁又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呢?
方才即便有人反对,也不过是因为其家族相对来说比较弱小,很难从盐铁等事上分得一杯羹而已。
相通了这点之后,很多人便立即醒悟过来,虽然乱世中粮食才是硬通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更大的利益。
不知不觉,新政便开始在益州各地推行开来,对此刘琮还有些意外,不过既然顺利推行总是件好事,他也不愿意才平定没多久,就有人跳出来叛乱。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有些磕磕绊绊,一方面是因为熟悉新政的官员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新政在益州还有些水土不服,有些情况刘琮并不了解,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好在有了黄权的极力支持后,在他的影响下至少益州官员们大多接受了新政,并且能够发挥本身的优势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只能报到刘琮这里,进行适当调整。
这么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刘琮反倒开始怀念起攻城略地的日子,至少不用每日面对如此多的事务。这方面法正和张松倒是给刘琮提出了很多建议,总算没有闹出更大的乱子。
在力主推行新政的这段日子里,刘琮也同时安排进行对刘备的帮助。否则刘备能否顶得住这段关键的时期,恐怕还能难说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建安二年八月初十日,刘璋在霍峻的护卫之下,离开成都。对他来说能够和家人平安地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已经殊为难得,而现在看来至少衣食无忧,又夫复何求呢?
八月中旬,庞羲自巴西郡至成都,任征南将军府议郎,交出了东州兵兵权。昔日令刘璋和黄权等人头疼不已的东州兵,也随之被打散,将陆续重编到益州军其他各部之中。
这个消息使得近年来饱受东州兵欺凌的益州大族们欢欣鼓舞,虽然在益州军改编的过程中,许多大族的部曲私兵也被同样改编,但至少不会再出现东州兵侵夺了。
而在这半个多月时间之内,刘琮的一系列动作,又让这些益州的世家大族有些看不懂了。或者说出乎他们的意料,一时不敢置信。最令这些大族关心的,自然是清理户籍之事。当初刘琮还未攻占成都之前,大族们便听说荆c扬等地皆分户清籍,虽不知具体情形如何,但想来必定会使得各家庄园隐匿的佃户被清理出来。
大族能称之为“大”,就不仅仅是其家族本身人口众多,还有许多依附于大族之下的佃户奴客。因为大族都占据着大量土地,所以对人口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在生产技术并不太高的农耕时代,即便不是为了组织武装,单纯从生产角度来说,也是必须的。更何况是在这个乱世之中呢?
世家大族兼并土地已成为生存发展的必然,无论是也好,还是开荒拓荒也罢,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在掌握了大量田地之后,相应的失去土地的自耕农,不管是出于天灾还是,除了依附大族以求生存之外,还能有什么别的出路?
刘琮对于这种现象也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之所以坚持清理户籍,与大族争夺人口,除了要消除军事上的威胁之外,终极目的还是要让赋税落实到百姓头上。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以土地为根本的世家大族造成损害,但这又是无法回避的矛盾。若是不推行新政,一切照旧的话,那么益州的赋税实际上还是被那些大族变相的鲸吞了。
而且,是明目张胆的逃避赋税。官府有没有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就算强制去征收,这些官吏本就是世家大族出身,又怎么可能收的上来?最终无非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吃到最后州郡财政困顿但世家大族愈发富足罢了。
那么清理户籍之后,就能一剂治百病吗?刘琮可不这么认为。事实上,荆州新政,甚至是南阳推行新政之时,刘琮就意识到这是绝不可能的。
如果不能让自耕农或者说小农经济发展起来,最终还是会形成兼并之事。当初荆州水灾之后不就形成了一股脱籍之风么?不是农夫不愿意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而是当土地的产出不足以维持生计之时,他必然会自发的去依附大族,以求得庇护。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旱涝天灾蝗虫地震等自然灾害之外,还有许多因素。
比如生产力的低下,比如沉重的徭役,比如战乱,比如瘟疫太多太多了。甚至都不用大族去!
那么在这个时代就没有自耕农生存的基础了吗?刘琮认为并非如此。只是很多时候,官府反倒成为帮凶,而不是扶持者。当初在南阳为什么新政推行的比较顺利?就是因为刘琮是将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全局统筹又能够相互兼顾。这也是为何刘琮要将百姓户口分籍入册的原因之一。农户之间也并非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村c里两级都有相应的互助组织,更不用说在县一级有官府的帮助了。
当然这种帮助肯定不是无偿的,比如官府的耕牛可以租用,而不是无偿的使用。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使得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健康发展起来。
刘琮从来没有想过要搞什么乌托邦之类的理想国。清理户籍不是为了解放谁,而是要与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争夺赋税徭役。否则用什么来打造强大的军队,稳固自己的统治,更别说争夺天下了。
说到底,其实还是“以人为本”,用后世的话来说,要爆兵,总得有足够的人口基数吧?
不过现实决定了刘琮同样离不开世家大族的合作。所以要解决双方的矛盾,就不能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在妥协中斗争,在斗争中双赢。目前来看这方面荆州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江东稍差,至于交州情况特殊,尚未展开。
同样未曾展开的益州,随着刘琮一道道军令政令的下达,陆续开始了。在此之前刘琮已经在多个场合吹过风,同时让王粲带人编写了许多关于新政方面的详细公文。
让刘琮有些意外的是黄权竟然对新政的推行,表现出极大的支持。据说为此还得罪了不少人,不过刘琮很快便想明白黄权为何会态度急剧转变。
黄权自归顺之后,仍被刘琮留任为主簿,他如今不过三十多岁,正是要做一番事业之时,更何况现在的形势已经让黄权意识到,若想保全家族,就必须依附于刘琮。
在黄权的影响下不少世家大族也开始逐渐接受新政,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刘琮在举荐权方面的让步。虽然所举荐的人才,未必就会立即受到重用,但世家大族怎能放过这样一个机会?
即便有些人仍然非常顽固,或明或暗的抵制新政的推行,也难以挽回大势,反倒被刘琮强力镇压下去,很是腾出了一些官职。而这些官职又立即成为别的大族竞争的目标,使得那些顽固分子醒悟之后,后悔不迭。
清理户籍只是个开始,紧接着便是分籍入册c丈量田亩c重订赋税等后续事宜。
对于分设户籍入册之事,大族们倒是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倒是百姓因不知其故而闹出不少问题,好在这些问题并不严重,即便有些差错,也不至于影响太大。
然而丈量田亩,重订赋税却又让大族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里。这两件事实际上还是一件,在刘焉和刘璋父子主政益州时,赋税宽松大族的日子非常舒坦,如今要重新丈量田亩,重新制定赋税,岂不是在大族身上割肉?
“诸位所虑者皆眼前之利,宁不顾后也?”黄权对那些前来拜访自己的世家大族们如此说道:“将军之意,在固农本而开工商,诸位试想,盐铁之利与田亩产出,何者高何者低?今将军舍此巨利,以换农本,于诸位而言,利大于弊,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不服气的反驳道:“盐铁固然利大,投入却也不小。不是谁都能从中获益的。”
“这又有何难?诸位多虑了!蜀中物产之丰富,又何止盐铁?”黄权信心十足的说道:“如今荆c扬c益c交连为一体,纵横何止千里?万民所需之物,实难预料。以诸位之实力,若行之以商,何愁获利不丰?”
腿伤都还没有完全好利索的王累听了,从鼻子里冷哼一声,不过却没有因此而斥责黄权。
其实黄权说的没错,只是王累总觉得有些别扭,听着他满口利益,内心很不舒服罢了。不过王累也知道,即便是自己,也必须为家族所考虑。如今庄子里的佃户重新入籍,庄园的产出必然会因此蒙受损失。刘琮既然允许大族经商,而且连盐铁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之物都肯拿出来分润,他还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更何况正如黄权所言,除了盐铁之外,铜矿c锡矿这些都是有利可图之事,而且蜀地所产的蜀锦也是非常有名的,如今益州和荆州c扬州都在刘琮治下,利用长江水道之便,将这些物资运往各地,获利必然非常丰厚。
放在以前这却是难以做到的,现在有了这个条件,谁又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呢?
方才即便有人反对,也不过是因为其家族相对来说比较弱小,很难从盐铁等事上分得一杯羹而已。
相通了这点之后,很多人便立即醒悟过来,虽然乱世中粮食才是硬通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更大的利益。
不知不觉,新政便开始在益州各地推行开来,对此刘琮还有些意外,不过既然顺利推行总是件好事,他也不愿意才平定没多久,就有人跳出来叛乱。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有些磕磕绊绊,一方面是因为熟悉新政的官员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新政在益州还有些水土不服,有些情况刘琮并不了解,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好在有了黄权的极力支持后,在他的影响下至少益州官员们大多接受了新政,并且能够发挥本身的优势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只能报到刘琮这里,进行适当调整。
这么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刘琮反倒开始怀念起攻城略地的日子,至少不用每日面对如此多的事务。这方面法正和张松倒是给刘琮提出了很多建议,总算没有闹出更大的乱子。
在力主推行新政的这段日子里,刘琮也同时安排进行对刘备的帮助。否则刘备能否顶得住这段关键的时期,恐怕还能难说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