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4 章
手机照了几张,尽管相素不能令人满意。
大帅心里一个打沉:我要把淑萍一起带到燕京去!
大帅来不及和父亲打个招呼,就快步向淑萍追了过去。
淑萍挑着一个甜瓜担子,走得还真快,大帅追了五六分钟,才快追上,正要打声招呼,忽然间旁边一声鞭子脆响:“嘎!”
大帅吃一下,扭头一看,只见一驾老牛车,装载着满满的麦子捆,车上的麦子捆摞得像一栋小房子,中间一根大绳固定着,由于摞得太高了,晃晃悠悠地,吃力地从旁边刚割过的麦田里驶上田间小路,正好把前面的淑萍给挡住了。这小路只有两米多宽,大帅要追淑萍,必须要绕过把路堵得死死的老牛车。
那时候的老牛车,还不是胶轮马车那种样子,它有个向前伸出的长长的车辕,车辕之间套老牛,因为大帅所在的村实在太穷,每个生产队里只有十几头牛,和两三头毛驴,毛驴不能拉大辕子车,只能拉小拉车,或是耕种时拉两个小石轮的轳轳。老牛拉车时,要给它的嘴上套个竹片编织的龙头,防止它贪吃不专心拉车,这龙头是个半圆形的,两边有细绳,系在牛的后脑勺上,样子就像人们戴口罩。还有一根缰绳,一头在牛的嘴部,一头拴在左边车辕上,牛失方向时就拉这缰绳。
对这老牛车,大帅并不陌生,8岁时就坐过,10岁时就学过套牛车。对上面的一切零件以及使用方法一清二楚。关于这个,以后再说,前边淑萍走远了呢。
大帅心里记挂着淑萍,生怕她一下跑了似的,所以急匆匆地绕过老牛车向前追。谁知这时脖子上被一个细细软软的东西勒住了,用手拽了几下竟没能拽开,身子再也不能向前冲了。
大帅扭头一看,得,甭拽了,赶情碰上了村里的赶车刘把式。他姓刘,虽然远远比不上碧水湾村里的王老汉,然而刘把式玩的鞭花,别说大帅一个13岁孩子,就是大人,也休想解开,除非刘把式自己愿意给你解开。
刘把式头上什么也不戴,一头灰白头发像刺猬刺一样支支着,脸上的皱纹像刀刻得一样纹路分明,嘴里还剩八成的牙齿,有几颗已经残了。
他的腰一点也不驼,上身穿一件对襟白褂子,被汗打得发黄了,下身穿一条肥肥的粗布裤子,这裤子前面不开口,但是有和裤子连在一起的布腰带,方便时把腰带一解,这裤子脱下来利索得很,这布料是用生产队里分的棉花,拿大集上弹了,让村里和碧水湾村里的贾珍珍一样的fù人用老式织布机刮嗒刮嗒织成粗布,刘把式的老伴用在集上买的五分钱一包的颜料染成深蓝色,再一针一线缝成比旧时代练武者的练功服还肥的裤子。
自己染的布容易掉色,除了腰上那一块是深蓝色,其他部位已经变成浅蓝色,有的地方甚至是花白色了,特别是两个膝盖那儿,补着一块不知从哪件旧衣服上剪下来的貌似蓝色实际上与裤子的本色不搭调的布,左边是个不规则的圆形,右边是个不规则的方形,这样式,要是给城市赶潮的小伙穿上,兴许能酷一把。
“跑什么跑?前边是你媳fù啊,当了城里人了,还想着农村姑娘作媳fù,真没出息!”
70多岁的刘把式,尽管嗓子抽旱烟锅抽得像个老风箱,可底气十足。
他端坐在左边车辕子上,一杆3米多长的大鞭杆,鞭根握在左手里,鞭身抱在怀里,四米多长的鞭绳,像钓鱼线似的把大帅钓得牢牢。
刘把式的这根鞭子,还真有点像碧水湾村里的王老汉的鞭子。
章节 第517章 蚂蚱、篝火、女同桌,还有看护庄稼的小伙子
鞭根处,是50公分长的质地极好的黄铜把,直径在五厘米左右,太阳光一打,锃亮锃亮,鞭身不是其他赶牛鞭那样是用几根细竹子编成的,而是用上好的白棱木加工而成,鞭绳也不是一般的牛皮做的,不知道是用什么动物皮做成,传说是东北虎王的皮做的。鞭稍倒是寻常用的,因为它要常换。
这样的鞭子,真让大山怀疑是不是和碧水湾王老汉的鞭子是一个鞭族。
3米多长的大鞭杆,4米多长的鞭绳,这村里除了刘把式和大帅的父亲能甩起来,其他人无一个甩得响它,有一个楞头青小伙子想甩响它,结果鞭子没甩响,倒把自己身上抽得红一块青一块。
这把甩起来“嘎嘎”响而不是“啪啪”响的鞭子,是刘把式的传家宝,至少传了三代了,是他老爷爷来刘庄子安家时带来的,那是清朝年间的事了。村里人都知道,这鞭子不是赶牛车用的,也不是赶马车用的,而是武道人用的。
刘把式为这把鞭子,拼过三次命,一次是抗日年间,一个鬼子3个汉jiān闯到村子里来,想调戏他老婆和他闺女,刘把式动起了鞭子,一通猛甩,把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的一个鬼子三个汉jiān给甩蒙了。
不过,人家毕竟有qiāng有刀,醒过神来,3把三八大盖和一把日军军刀就把刘把式给围住了,砰砰qiāng响,刀光闪闪,躲在高粱地里偷看的几个小老百姓没一个人以为刘把式能活的。
刘把式中了两qiāng,右胸和肚子的鲜血染红了粗布白褂子,可是,那3把三八大盖和一把日军军刀,却不在鬼子和汉jiān手里了,一个个眼瞪眼地到处找,最后在旁边十几米高的大树上找到了,几个家伙正要爬树,“双刀王”大帅的父亲*着两把钢刀,带着他和6个徒弟来了,徒弟手里,有的握着三节棍,有的*着长把大刀,还有一个手里握着“腰别子”(土制手qiāng)。
恶狗怕强人,这阵势把一个鬼子三个汉jiān吓跑了。
刘把式第二次拼命,是50年代大炼钢铁时,热昏了头的村支书非要刘把式为国家作贡献,把鞭子jiāo上去炼钢铁,结果刘把式和书记动起手来,打了个头破血流。
刘把式第三次拼命,是文革初起,几个红卫兵小将要把刘把式的鞭子收jiāo,说这鞭子属于“四旧”之一。其中就有那个甩鞭子把自己身上抽得不成样的小青年。刘把式一通鞭子把几个红卫兵小将抽跑了,可换来的结果是更多红卫兵小将来家,把他揪着去yóu xing,不jiāo鞭子不罢休。后来公社革命委员会刘主任来了,亲作鉴定,说这鞭子是贫下中农开展农业学大寨的掌中宝,从此村里的年轻人便不再打这鞭子的主意了。
现在,刘把式的鞭子把大帅钓得牢了,坐在左边车辕上嘿嘿地笑。
大帅看着这个恐怕全中国全世界也找不到的宝物,心里便动开了心思:我要不要一把将他手鞭子扯断?这对大帅来说,简直不废吹灰之力。
然而大帅没有这样做。
“刘爷,你手下开恩吧,我的脖子都勒疼了。”
“嘿嘿,过来吧小子!”
刘把式手中鞭杆轻轻一带,大帅便像飞了起来一样,晕晕乎乎地就到了刘把式的怀里,一股农村老汉特有的味道,浓浓地钻入大帅的鼻子,对这味道,大帅太熟悉了,自小到大,刘把式这个老顽童,没少抱着大帅弹*,过去这种味道给大帅一种安全感,现在就觉得有点那个了,不过还忍得过去。
人坐在刘把式的怀里,眼睛却向前看去,淑萍已经越走越远了,这老牛破车实在是太慢了。
“瞅什么瞅,小闺女跑不了。”
刘把式一边说着,一边就往大帅的*处摸索,看来他是摸习惯了,22岁的大帅,在70多岁的老顽童眼里,竟然还是个小不点,虽然已经不是让他弹*的年龄。
过去刘把式弹小鸡,大帅还觉得好玩,可如今就不同了,浑身不自在。
22岁了啊!!
“刘爷,别弹了,我都是大人了。”
“嘿嘿,还大人,大人个屁!你除了脑袋皮上长毛以外,看哪里长毛了?”
“刘爷,真的,你别弹了,赶明儿我给你买……槽子糕吃。”
槽子糕,就是蛋糕,刘把式最爱吃了。
“真的吗?你小子有钱了,可以买点心吃了,这人一有钱,就牛*啊。”
刘把式居然信了真,就放手不再大帅那儿摸索了。
“刘爷,我想去麦地干点活,好久没有做这样的活了。”大帅编了句瞎话。其实他是想追上淑萍,说出他人想法。
听大帅说要干活去,刘把式很高兴,这个老雇农,对劳动看得十分神圣。
“去吧,小子,只是别老想着你那个小媳fù,脸蛋不能当饭吃。”刘把式在大帅后脑勺拍拍,一下把大帅从车辕子上往下一扔,他以为大帅还是当初那个整天和黄土一起打滚的小家伙,没成想大帅一人纵身就轻盈地到了地上。
刘把式一愣,刚要从车辕子上跳下来,大帅已经站起来,拍拍屁股朝前跑了。
淑萍已经到了正在割麦子的那块地头,放下甜瓜担子,拉开小嗓门甜甜地嚷一声:“吃瓜啦!”
乡亲们便招呼起来:“停镰!吃瓜!”
大伙呼隆隆跑到甜瓜担子前,不由分说,无数双手向筐里伸去,不过他们很自觉,每人只拿一个,谁也不多拿。
大伙实在是又累又饿了,一个个把甜瓜掰开就狼吞虎咽,麦地里一片咔哧咔哧声,顿时飘起浓浓的瓜香。
淑萍完成了挑瓜的任务,悄悄地到麦子割了还没打捆的那块地里去放腰子了。
大伙只顾吃瓜了,没人注意大帅站在旁边。只是大帅的三姐看到了他,把手中瓜掰一半给弟弟。
“三姐,我吃过了,不要了。我和淑萍去放腰子了。”
“你去吧。”三姐看大帅的眼光有点异样。
淑萍还是像先前那样,把几十根草腰子搭在肩膀上,倒退着走,隔两三步,放一根草腰子。
“淑萍,把腰子给我一半,我和你一起放。”大帅并非想和淑萍一起干活。
淑萍看了一眼大帅,把小肩膀一歪,让大帅自己来取肩上的草腰子。她是愿意大帅和她一起干活的。
大帅伸出两手从淑萍肩上取草腰子,抓了一大半,往下拽时觉得这草腰子很沉,因为这草腰子使用之前,要用水打湿,这样它的纫xìng才好,湿漉漉的草腰子相互纠缠着,不容易扯开,大帅扯了半天,也没扯利索。
“真笨。”淑萍说着,干脆把草腰子全放在地上,两只小手灵巧地一分,就把草腰子分成了两部分,把比较顺溜的一半抱起来,往大帅肩上搭。
大帅和淑萍的身体挨得就很近了,她身上的气息直扑到他的脸上。这气息,让大帅想起从前,在小学里上学,作为邻桌,耳鬓斯摩,就是这样的感觉。有点陶醉。
两人一起放草腰子,速度可是快多了。
放草腰子时,时时惊起麦地里的蚂蚱,那种绿色长形身体头部尖尖的,叫“蚂蚱占占”,那种灰色的个头又肥又大的,叫“蚂蚱肥肥”,那种小不点一飞老远的,叫“蚂蚱灵灵”。
童年和少年时代,大帅没少和淑萍一起抓蚂蚱,抓到蚂蚱后,用麦葶串成一串,然后,找来干枯了的庄稼叶子和干草,用从家里带来的火柴把叶子干草点燃,等火烧得差不多时,再把蚂蚱串放到暗火里埋好,大约十几分钟后,将灰扒开,蚂蚱已经被暗火烤熟了,这种草火烧蚂蚱,简直香得无法形容。
在大城市的饭桌上,也偶尔吃上蚂蚱,可是,那种成色,简直没法比。
淑萍见大帅一边放草腰子一边眼睛盯着蚂蚱,小嘴一开,道:“等会儿草腰子放完了,咱们就抓蚂蚱吧。”
“好啊。”大帅嘴里这样答应,可是心里,还是把淑萍什么时候进京去放在心中的头等位置。
太阳掉到西边运河岸以下的时候,两人把草腰子放完了,割麦子的人们也收工了。
大伙都往自己的家里走了,淑萍说话算话,和大帅一起抓蚂蚱。
大帅的三姐,远远看见大帅和淑萍一起抓蚂蚱,想喊大帅回家的嘴又闭上了。转身先回去了。
割过麦子的田地里,只剩下大帅和淑萍一起抓蚂蚱。
黄昏时的蚂蚱最好抓,它不像正午时蚂蚱那样欢势,大概它也有困倦的时候,太阳一落山,它就趴在草丛里不爱动弹,拿小棍轻轻把草丛一拨拉,藏在里面的蚂蚱就动了,只是蹦出去一点点距离。伸手一抓就抓到了。
两人不一会就抓到了两大串,每串都有半斤多,淑萍那一串上,“蚂蚱占占”要多些,也不知她是怎么抓到这么多的“蚂蚱占占”,因为这种蚂蚱相对来说是最少的。当然也是最好吃的。
割过麦子的地里,有一些倒伏的干麦杆,两人很快拣了一堆,可是,到点火时却脸对脸地愣住了,哪里有火种啊。
章节 第518章 暮色中,田野干草烧的鲜活蚂蚱
当然,大帅有着威力强大的火龙掌,然而此刻却不能使用,张手一道火焰打出,不把淑萍吓傻才怪。
也真是巧了,两人正发愣,那边有一个人过来了,嘴里叼着自己用报纸卷的纸烟,大帅面熟,却一下叫不出他的名字,淑萍先开口了:“郭大哥,有洋火不?”
洋火,即火柴,农村人的土叫法,大概是这火柴来自外面的世界吧。
大帅想起来了,面前这个粗壮的大约20来岁的人,名叫郭铁。小名“锅贴”。村子里传说,他父亲结婚10年无子,有一天,两口子在家里贴饼子,男的烧火,女的巴唧巴唧往锅壁上贴饼子,贴了一圈,为了省火,又在锅里放个箅子,铺上粘布,往上面蒸窝头,左手握住一团和好的棒子面,右手食指和中指chā到面团里,两手一掂一掂,很快一个上尖下圆中间有圆孔的大窝头就成了,看上去很美观,谁知男的看着看着就来了火,也不管老婆正在忙活了,上去一把就把老婆抱住,一掀门帘就到了里屋的炕上。你说巧不巧,本来已经灰心丧气的夫妻俩,这次偏偏就有了,而且生了个大胖小子,两口子为了感恩灶神赐子,给儿子取名叫“锅贴”。后来年龄大了,增加了个大号,叫郭铁。
“洋火?你俩胡闹什么?不怕麦地着火?”
这郭铁是个愣头青,打起仗来不要命,所以村里便让他负责“看青”,就是看护成熟未割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大帅心里一个打沉:我要把淑萍一起带到燕京去!
大帅来不及和父亲打个招呼,就快步向淑萍追了过去。
淑萍挑着一个甜瓜担子,走得还真快,大帅追了五六分钟,才快追上,正要打声招呼,忽然间旁边一声鞭子脆响:“嘎!”
大帅吃一下,扭头一看,只见一驾老牛车,装载着满满的麦子捆,车上的麦子捆摞得像一栋小房子,中间一根大绳固定着,由于摞得太高了,晃晃悠悠地,吃力地从旁边刚割过的麦田里驶上田间小路,正好把前面的淑萍给挡住了。这小路只有两米多宽,大帅要追淑萍,必须要绕过把路堵得死死的老牛车。
那时候的老牛车,还不是胶轮马车那种样子,它有个向前伸出的长长的车辕,车辕之间套老牛,因为大帅所在的村实在太穷,每个生产队里只有十几头牛,和两三头毛驴,毛驴不能拉大辕子车,只能拉小拉车,或是耕种时拉两个小石轮的轳轳。老牛拉车时,要给它的嘴上套个竹片编织的龙头,防止它贪吃不专心拉车,这龙头是个半圆形的,两边有细绳,系在牛的后脑勺上,样子就像人们戴口罩。还有一根缰绳,一头在牛的嘴部,一头拴在左边车辕上,牛失方向时就拉这缰绳。
对这老牛车,大帅并不陌生,8岁时就坐过,10岁时就学过套牛车。对上面的一切零件以及使用方法一清二楚。关于这个,以后再说,前边淑萍走远了呢。
大帅心里记挂着淑萍,生怕她一下跑了似的,所以急匆匆地绕过老牛车向前追。谁知这时脖子上被一个细细软软的东西勒住了,用手拽了几下竟没能拽开,身子再也不能向前冲了。
大帅扭头一看,得,甭拽了,赶情碰上了村里的赶车刘把式。他姓刘,虽然远远比不上碧水湾村里的王老汉,然而刘把式玩的鞭花,别说大帅一个13岁孩子,就是大人,也休想解开,除非刘把式自己愿意给你解开。
刘把式头上什么也不戴,一头灰白头发像刺猬刺一样支支着,脸上的皱纹像刀刻得一样纹路分明,嘴里还剩八成的牙齿,有几颗已经残了。
他的腰一点也不驼,上身穿一件对襟白褂子,被汗打得发黄了,下身穿一条肥肥的粗布裤子,这裤子前面不开口,但是有和裤子连在一起的布腰带,方便时把腰带一解,这裤子脱下来利索得很,这布料是用生产队里分的棉花,拿大集上弹了,让村里和碧水湾村里的贾珍珍一样的fù人用老式织布机刮嗒刮嗒织成粗布,刘把式的老伴用在集上买的五分钱一包的颜料染成深蓝色,再一针一线缝成比旧时代练武者的练功服还肥的裤子。
自己染的布容易掉色,除了腰上那一块是深蓝色,其他部位已经变成浅蓝色,有的地方甚至是花白色了,特别是两个膝盖那儿,补着一块不知从哪件旧衣服上剪下来的貌似蓝色实际上与裤子的本色不搭调的布,左边是个不规则的圆形,右边是个不规则的方形,这样式,要是给城市赶潮的小伙穿上,兴许能酷一把。
“跑什么跑?前边是你媳fù啊,当了城里人了,还想着农村姑娘作媳fù,真没出息!”
70多岁的刘把式,尽管嗓子抽旱烟锅抽得像个老风箱,可底气十足。
他端坐在左边车辕子上,一杆3米多长的大鞭杆,鞭根握在左手里,鞭身抱在怀里,四米多长的鞭绳,像钓鱼线似的把大帅钓得牢牢。
刘把式的这根鞭子,还真有点像碧水湾村里的王老汉的鞭子。
章节 第517章 蚂蚱、篝火、女同桌,还有看护庄稼的小伙子
鞭根处,是50公分长的质地极好的黄铜把,直径在五厘米左右,太阳光一打,锃亮锃亮,鞭身不是其他赶牛鞭那样是用几根细竹子编成的,而是用上好的白棱木加工而成,鞭绳也不是一般的牛皮做的,不知道是用什么动物皮做成,传说是东北虎王的皮做的。鞭稍倒是寻常用的,因为它要常换。
这样的鞭子,真让大山怀疑是不是和碧水湾王老汉的鞭子是一个鞭族。
3米多长的大鞭杆,4米多长的鞭绳,这村里除了刘把式和大帅的父亲能甩起来,其他人无一个甩得响它,有一个楞头青小伙子想甩响它,结果鞭子没甩响,倒把自己身上抽得红一块青一块。
这把甩起来“嘎嘎”响而不是“啪啪”响的鞭子,是刘把式的传家宝,至少传了三代了,是他老爷爷来刘庄子安家时带来的,那是清朝年间的事了。村里人都知道,这鞭子不是赶牛车用的,也不是赶马车用的,而是武道人用的。
刘把式为这把鞭子,拼过三次命,一次是抗日年间,一个鬼子3个汉jiān闯到村子里来,想调戏他老婆和他闺女,刘把式动起了鞭子,一通猛甩,把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的一个鬼子三个汉jiān给甩蒙了。
不过,人家毕竟有qiāng有刀,醒过神来,3把三八大盖和一把日军军刀就把刘把式给围住了,砰砰qiāng响,刀光闪闪,躲在高粱地里偷看的几个小老百姓没一个人以为刘把式能活的。
刘把式中了两qiāng,右胸和肚子的鲜血染红了粗布白褂子,可是,那3把三八大盖和一把日军军刀,却不在鬼子和汉jiān手里了,一个个眼瞪眼地到处找,最后在旁边十几米高的大树上找到了,几个家伙正要爬树,“双刀王”大帅的父亲*着两把钢刀,带着他和6个徒弟来了,徒弟手里,有的握着三节棍,有的*着长把大刀,还有一个手里握着“腰别子”(土制手qiāng)。
恶狗怕强人,这阵势把一个鬼子三个汉jiān吓跑了。
刘把式第二次拼命,是50年代大炼钢铁时,热昏了头的村支书非要刘把式为国家作贡献,把鞭子jiāo上去炼钢铁,结果刘把式和书记动起手来,打了个头破血流。
刘把式第三次拼命,是文革初起,几个红卫兵小将要把刘把式的鞭子收jiāo,说这鞭子属于“四旧”之一。其中就有那个甩鞭子把自己身上抽得不成样的小青年。刘把式一通鞭子把几个红卫兵小将抽跑了,可换来的结果是更多红卫兵小将来家,把他揪着去yóu xing,不jiāo鞭子不罢休。后来公社革命委员会刘主任来了,亲作鉴定,说这鞭子是贫下中农开展农业学大寨的掌中宝,从此村里的年轻人便不再打这鞭子的主意了。
现在,刘把式的鞭子把大帅钓得牢了,坐在左边车辕上嘿嘿地笑。
大帅看着这个恐怕全中国全世界也找不到的宝物,心里便动开了心思:我要不要一把将他手鞭子扯断?这对大帅来说,简直不废吹灰之力。
然而大帅没有这样做。
“刘爷,你手下开恩吧,我的脖子都勒疼了。”
“嘿嘿,过来吧小子!”
刘把式手中鞭杆轻轻一带,大帅便像飞了起来一样,晕晕乎乎地就到了刘把式的怀里,一股农村老汉特有的味道,浓浓地钻入大帅的鼻子,对这味道,大帅太熟悉了,自小到大,刘把式这个老顽童,没少抱着大帅弹*,过去这种味道给大帅一种安全感,现在就觉得有点那个了,不过还忍得过去。
人坐在刘把式的怀里,眼睛却向前看去,淑萍已经越走越远了,这老牛破车实在是太慢了。
“瞅什么瞅,小闺女跑不了。”
刘把式一边说着,一边就往大帅的*处摸索,看来他是摸习惯了,22岁的大帅,在70多岁的老顽童眼里,竟然还是个小不点,虽然已经不是让他弹*的年龄。
过去刘把式弹小鸡,大帅还觉得好玩,可如今就不同了,浑身不自在。
22岁了啊!!
“刘爷,别弹了,我都是大人了。”
“嘿嘿,还大人,大人个屁!你除了脑袋皮上长毛以外,看哪里长毛了?”
“刘爷,真的,你别弹了,赶明儿我给你买……槽子糕吃。”
槽子糕,就是蛋糕,刘把式最爱吃了。
“真的吗?你小子有钱了,可以买点心吃了,这人一有钱,就牛*啊。”
刘把式居然信了真,就放手不再大帅那儿摸索了。
“刘爷,我想去麦地干点活,好久没有做这样的活了。”大帅编了句瞎话。其实他是想追上淑萍,说出他人想法。
听大帅说要干活去,刘把式很高兴,这个老雇农,对劳动看得十分神圣。
“去吧,小子,只是别老想着你那个小媳fù,脸蛋不能当饭吃。”刘把式在大帅后脑勺拍拍,一下把大帅从车辕子上往下一扔,他以为大帅还是当初那个整天和黄土一起打滚的小家伙,没成想大帅一人纵身就轻盈地到了地上。
刘把式一愣,刚要从车辕子上跳下来,大帅已经站起来,拍拍屁股朝前跑了。
淑萍已经到了正在割麦子的那块地头,放下甜瓜担子,拉开小嗓门甜甜地嚷一声:“吃瓜啦!”
乡亲们便招呼起来:“停镰!吃瓜!”
大伙呼隆隆跑到甜瓜担子前,不由分说,无数双手向筐里伸去,不过他们很自觉,每人只拿一个,谁也不多拿。
大伙实在是又累又饿了,一个个把甜瓜掰开就狼吞虎咽,麦地里一片咔哧咔哧声,顿时飘起浓浓的瓜香。
淑萍完成了挑瓜的任务,悄悄地到麦子割了还没打捆的那块地里去放腰子了。
大伙只顾吃瓜了,没人注意大帅站在旁边。只是大帅的三姐看到了他,把手中瓜掰一半给弟弟。
“三姐,我吃过了,不要了。我和淑萍去放腰子了。”
“你去吧。”三姐看大帅的眼光有点异样。
淑萍还是像先前那样,把几十根草腰子搭在肩膀上,倒退着走,隔两三步,放一根草腰子。
“淑萍,把腰子给我一半,我和你一起放。”大帅并非想和淑萍一起干活。
淑萍看了一眼大帅,把小肩膀一歪,让大帅自己来取肩上的草腰子。她是愿意大帅和她一起干活的。
大帅伸出两手从淑萍肩上取草腰子,抓了一大半,往下拽时觉得这草腰子很沉,因为这草腰子使用之前,要用水打湿,这样它的纫xìng才好,湿漉漉的草腰子相互纠缠着,不容易扯开,大帅扯了半天,也没扯利索。
“真笨。”淑萍说着,干脆把草腰子全放在地上,两只小手灵巧地一分,就把草腰子分成了两部分,把比较顺溜的一半抱起来,往大帅肩上搭。
大帅和淑萍的身体挨得就很近了,她身上的气息直扑到他的脸上。这气息,让大帅想起从前,在小学里上学,作为邻桌,耳鬓斯摩,就是这样的感觉。有点陶醉。
两人一起放草腰子,速度可是快多了。
放草腰子时,时时惊起麦地里的蚂蚱,那种绿色长形身体头部尖尖的,叫“蚂蚱占占”,那种灰色的个头又肥又大的,叫“蚂蚱肥肥”,那种小不点一飞老远的,叫“蚂蚱灵灵”。
童年和少年时代,大帅没少和淑萍一起抓蚂蚱,抓到蚂蚱后,用麦葶串成一串,然后,找来干枯了的庄稼叶子和干草,用从家里带来的火柴把叶子干草点燃,等火烧得差不多时,再把蚂蚱串放到暗火里埋好,大约十几分钟后,将灰扒开,蚂蚱已经被暗火烤熟了,这种草火烧蚂蚱,简直香得无法形容。
在大城市的饭桌上,也偶尔吃上蚂蚱,可是,那种成色,简直没法比。
淑萍见大帅一边放草腰子一边眼睛盯着蚂蚱,小嘴一开,道:“等会儿草腰子放完了,咱们就抓蚂蚱吧。”
“好啊。”大帅嘴里这样答应,可是心里,还是把淑萍什么时候进京去放在心中的头等位置。
太阳掉到西边运河岸以下的时候,两人把草腰子放完了,割麦子的人们也收工了。
大伙都往自己的家里走了,淑萍说话算话,和大帅一起抓蚂蚱。
大帅的三姐,远远看见大帅和淑萍一起抓蚂蚱,想喊大帅回家的嘴又闭上了。转身先回去了。
割过麦子的田地里,只剩下大帅和淑萍一起抓蚂蚱。
黄昏时的蚂蚱最好抓,它不像正午时蚂蚱那样欢势,大概它也有困倦的时候,太阳一落山,它就趴在草丛里不爱动弹,拿小棍轻轻把草丛一拨拉,藏在里面的蚂蚱就动了,只是蹦出去一点点距离。伸手一抓就抓到了。
两人不一会就抓到了两大串,每串都有半斤多,淑萍那一串上,“蚂蚱占占”要多些,也不知她是怎么抓到这么多的“蚂蚱占占”,因为这种蚂蚱相对来说是最少的。当然也是最好吃的。
割过麦子的地里,有一些倒伏的干麦杆,两人很快拣了一堆,可是,到点火时却脸对脸地愣住了,哪里有火种啊。
章节 第518章 暮色中,田野干草烧的鲜活蚂蚱
当然,大帅有着威力强大的火龙掌,然而此刻却不能使用,张手一道火焰打出,不把淑萍吓傻才怪。
也真是巧了,两人正发愣,那边有一个人过来了,嘴里叼着自己用报纸卷的纸烟,大帅面熟,却一下叫不出他的名字,淑萍先开口了:“郭大哥,有洋火不?”
洋火,即火柴,农村人的土叫法,大概是这火柴来自外面的世界吧。
大帅想起来了,面前这个粗壮的大约20来岁的人,名叫郭铁。小名“锅贴”。村子里传说,他父亲结婚10年无子,有一天,两口子在家里贴饼子,男的烧火,女的巴唧巴唧往锅壁上贴饼子,贴了一圈,为了省火,又在锅里放个箅子,铺上粘布,往上面蒸窝头,左手握住一团和好的棒子面,右手食指和中指chā到面团里,两手一掂一掂,很快一个上尖下圆中间有圆孔的大窝头就成了,看上去很美观,谁知男的看着看着就来了火,也不管老婆正在忙活了,上去一把就把老婆抱住,一掀门帘就到了里屋的炕上。你说巧不巧,本来已经灰心丧气的夫妻俩,这次偏偏就有了,而且生了个大胖小子,两口子为了感恩灶神赐子,给儿子取名叫“锅贴”。后来年龄大了,增加了个大号,叫郭铁。
“洋火?你俩胡闹什么?不怕麦地着火?”
这郭铁是个愣头青,打起仗来不要命,所以村里便让他负责“看青”,就是看护成熟未割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