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V34 政治生态
[第13章第十一章拨云见月]
第193节v34政治生态
虽然追随多年,四十岁的王秘书和五十八岁的高树德多少有些形同父子的感情,但彼此之间还是恪尽各自职守,保持着必要的距离和职务关系。王景山尤其如此,虽然方方面面都要主动替高树德想到做到,但职责和纪律是必须遵守的,做领导的秘书,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管的不管,不该说的不说。比如今天,高书记要加什么班,那一桌饭菜又是为谁准备的,他实在很奇怪,但高书记吩咐下来,他只能照办,而不会去问为什么。
时间早过了饭点,王景山有点坐不住了,几次走出自己的办公室,溜达到高树德的办公室门口,从开启的门缝里观察高书记有什么反应。高书记的办公室在常委二办公楼的四楼。常委办公楼一共前后两栋,和两厢两栋小楼组成一个封闭的小四合院,院子中央是精心布置的园林景观,亭台楼阁假山鱼池一应俱全。这个院落坐落在省委办公区的西侧,是个神秘的院中院,对外叫常委办公区。常委办公楼给每个省委常委都安排了办公室,而每个常委都差不多占一层或半层楼,其中包括省长李力行的办公室。只是常委们不是都在这里办公的,比如省军区司令员c省长c常务副省长c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厅厅长)都在别的地方办公,而经常在这办公的常委,除了省委书记高树德,也就是省委副书记,省委秘书长,其次就是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了。
说是一层楼,其实高书记的办公室只占三分之一,中间有个不大不小的会客厅,再过来就是王秘书的办公室,而这间办公室外还有一间接待室和警卫室。这些房子外面有一条走道,而内里几间屋子都是有门连通的,钱秘书可以不经过外面的过道,就能经过会客厅到搞树德的办公室。这种结构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平时,王秘书办公室的几条门一般都敞开着,既可以看到走道,什么人去见高书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又能随时听到高书记的呼唤。高树德虽然可以通过内部电话叫他,只需按下某个单键即可,但他显然习惯于扯着喉咙喊一嗓子,这样更直接。当然,一般人是不会贸然闯入的,即便是常委们面见高书记,也会和他这个机要秘书点个头,打个招呼。这既是对高书记的尊重,也是提示一下王秘书,自己在和高书记谈话,如果有人来,先挡挡驾。
这个时候,常委和秘书班子们都下班了,常委办公区异常寂静。王秘书有点无所事事,他和高树德一个习惯,该处理的事情早就处理完了。坐在办公桌前发呆,脑子却闲不下,不免琢磨起眼下的事来。高书记在等谁呢,还专门叫食堂准备晚餐?如果是外宾,或者北京或外省来的客人,肯定不会在常委食堂招待,而是在他们下榻的宾馆宴请;而内宾,也就是省里的领导和下面地市级干部,高书记一般是不会特别招待的,最多是小型常委会议开到了饭点,而会议还得继续下去,大家吃个会议餐。但今天这一桌,很没有由头。王景山仔细梳理了一下今天的过程,突然想起钱秘书来过电话,问高书记在不在,然后自己就把电话转过去了。他恍然大悟,也许是李力行省长回月城了,高书记是在等他吃饭。
这就合理了。李省长既不是外宾和上级,也不是一般的常委和下级,而是班子的二把手,政府主官,高书记用这种方式来接待,既有接风洗尘的意思,又有自家人的亲近随意,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只是,李力行省长什么时候到,而高书记为什么非要等他一起吃饭,这就有点费解了。按理来说,李省长晚上回到月城,应该很累了,完全可以在休息一晚之后,明天上午来做个专题汇报。而高书记专门牺牲自己的习惯静候李力行到来,还设席虚位以待,就显得过于隆重了,这其中肯定大有缘由,
当然,王景山觉得自己不应该妄自猜度揣测领导的心思,但他觉得,如果自己猜得不错,高树德等待的确是李力行,那就很微妙了。
跟随高树德多年的王景山心里对高树德和李力行的关系还是有本帐的。李力行没来江南之前,高树德对外省空投过来一个搭档是持反对态度的,甚至在公开场合和他们这些下属面前都流露过不满,不过他的不满是对事不对人的,他反对的是空投的方式,认为不如提拔一个本地干部比如黄正德来得更快,更容易进入角色。但高树德毕竟是高级领导干部,在省委书记任职前去北京组织谈话之后,他很快就恢复调整好了心态,至少在空投问题上是没态度了,而李力行到任后,高树德虽然多少保持些察言观色的态度,但对这位新搭档还是认可的,甚至在很多场合口头上还表示过赞赏。这大半年来,虽然不像他和黄正德那样亲密无间,但两位主官的关系至少还算正常。
在王景山看来,高树德有过那样的排外心态是很好理解的。高树德是江南省土生土长的高级领导干部,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殊为不易。江南师大历史系毕业的王景山对江南省的历史和人文政治生态颇有研究,在这个近代以来政治人才辈出的省份,始终有着培养和成长政治家的丰饶的土壤和气候,那些出自江南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就不说了,单是近几十年中,除了最早主政江南为数不多的一批南下干部(其中最突出的要算刘鼎成了),其余的主官几乎都是江南本土成长起来的。有这样一种说法,江南人天生就具备政治家的智慧基因,随着近代以来得天独厚的政治土壤和气候渐渐成熟,因此江南代有人才出,独领数十年已是历史的必然。事实的确如此,近百年来不管如何改朝换代风云变幻,江南出产的政治家不仅能顺应本土小气候,还能顺应天下大势;不但能满足本土的需要,甚至还主宰了整个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屈指一算,就能数出大把大把让人不敢小觑的杰出人物。
王景山认为,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江南政治文化底蕴厚积已久的结果,他们以风云人物的形式来了个火山式的大喷发。但持续喷发之后的江南省也渐渐形成了火山口周围某种特殊的生态气候,而这种极具本土特色的政治生态一旦形成,其根基和气场都是十分深厚而强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深厚和强大具有足够存在和生长的理由,让人找不到需要改良和洗牌的借口。在经过血与火洗礼之后,凡是能在这片土壤和气候环境条件下存在和成长的生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超强的适应性,即便是在文革十年的动荡年代,江南省既能顺应形势,又能保持其相对稳定,不至于完全被搞乱搞垮;改革开放后,江南省应该是中部省份中最早顺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地区,但这种改革始终是稳中求变,步履稳健,既不冒进,也不保守,始终恪守中庸之道。可以说,在江南政治躯体中,始终流动和传承着某种传统的基因,而这种传承也深深地渗透到了江南每个政治人才的骨子里,后浪推前浪,一脉永传承。
当然,一种特色生态不是孤立而简单存在的,恰如原始森林一样,不是一棵参天大树几朵奇花几丛名草就能构成的,它是由多种物种经过千百年彼此适应依存缠绕扶持按形成的,既有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也有缠绵寄生的藤蔓植物,更有各种不知名的花草苔藓。但无一例外的前提是,它们都必须具备适应这片土壤和气候的能力,并且是在这片土壤上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难想象,如果贸然从外部移栽几株外来物种,哪怕是参天巨木,并且期望它们来改变一下业已形成的生态,那将是什么样的结果。不说水土不服成不了气候,就连自身的生存都是问题,即便苟活下来,也只可能被这个生态圈同化和湮灭。
因此,生长于斯具备相当强大的生存和适应能力的本土生物茁壮成长以至枝繁叶茂就成了必然,高树德无疑就是它们典型代表。也许当初那个响应号召一头从城市扎入农村的热血青年根本没想过以后会成为省委书记,但在那一刻,气候与环境其实已经决定了他的将来,他只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及时调整和把握命运方向。高树德无疑是幸运的,他在每个关键节点上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和顺应,如果说一开始还只是愣头青式的热血冲动,那么后来的每一次决定都是他理性思维的结果,他逐步成熟了,潜藏的政治家基因优势渐渐显露出它强大的威力。
应该说,他发现自己具备政治家基因和潜能,是在他二十九岁时被“三结合”为县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之后,他开始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将要踏上政治家的征途,并且将在这条道上走到底。恰如那些江南籍政治家前辈一样,他们一旦认清方向,目标明确,就会坚定不渝地一直走下去,不管前路遇到多么难以克服的艰难险阻,就算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第193节v34政治生态
虽然追随多年,四十岁的王秘书和五十八岁的高树德多少有些形同父子的感情,但彼此之间还是恪尽各自职守,保持着必要的距离和职务关系。王景山尤其如此,虽然方方面面都要主动替高树德想到做到,但职责和纪律是必须遵守的,做领导的秘书,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管的不管,不该说的不说。比如今天,高书记要加什么班,那一桌饭菜又是为谁准备的,他实在很奇怪,但高书记吩咐下来,他只能照办,而不会去问为什么。
时间早过了饭点,王景山有点坐不住了,几次走出自己的办公室,溜达到高树德的办公室门口,从开启的门缝里观察高书记有什么反应。高书记的办公室在常委二办公楼的四楼。常委办公楼一共前后两栋,和两厢两栋小楼组成一个封闭的小四合院,院子中央是精心布置的园林景观,亭台楼阁假山鱼池一应俱全。这个院落坐落在省委办公区的西侧,是个神秘的院中院,对外叫常委办公区。常委办公楼给每个省委常委都安排了办公室,而每个常委都差不多占一层或半层楼,其中包括省长李力行的办公室。只是常委们不是都在这里办公的,比如省军区司令员c省长c常务副省长c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厅厅长)都在别的地方办公,而经常在这办公的常委,除了省委书记高树德,也就是省委副书记,省委秘书长,其次就是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了。
说是一层楼,其实高书记的办公室只占三分之一,中间有个不大不小的会客厅,再过来就是王秘书的办公室,而这间办公室外还有一间接待室和警卫室。这些房子外面有一条走道,而内里几间屋子都是有门连通的,钱秘书可以不经过外面的过道,就能经过会客厅到搞树德的办公室。这种结构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平时,王秘书办公室的几条门一般都敞开着,既可以看到走道,什么人去见高书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又能随时听到高书记的呼唤。高树德虽然可以通过内部电话叫他,只需按下某个单键即可,但他显然习惯于扯着喉咙喊一嗓子,这样更直接。当然,一般人是不会贸然闯入的,即便是常委们面见高书记,也会和他这个机要秘书点个头,打个招呼。这既是对高书记的尊重,也是提示一下王秘书,自己在和高书记谈话,如果有人来,先挡挡驾。
这个时候,常委和秘书班子们都下班了,常委办公区异常寂静。王秘书有点无所事事,他和高树德一个习惯,该处理的事情早就处理完了。坐在办公桌前发呆,脑子却闲不下,不免琢磨起眼下的事来。高书记在等谁呢,还专门叫食堂准备晚餐?如果是外宾,或者北京或外省来的客人,肯定不会在常委食堂招待,而是在他们下榻的宾馆宴请;而内宾,也就是省里的领导和下面地市级干部,高书记一般是不会特别招待的,最多是小型常委会议开到了饭点,而会议还得继续下去,大家吃个会议餐。但今天这一桌,很没有由头。王景山仔细梳理了一下今天的过程,突然想起钱秘书来过电话,问高书记在不在,然后自己就把电话转过去了。他恍然大悟,也许是李力行省长回月城了,高书记是在等他吃饭。
这就合理了。李省长既不是外宾和上级,也不是一般的常委和下级,而是班子的二把手,政府主官,高书记用这种方式来接待,既有接风洗尘的意思,又有自家人的亲近随意,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只是,李力行省长什么时候到,而高书记为什么非要等他一起吃饭,这就有点费解了。按理来说,李省长晚上回到月城,应该很累了,完全可以在休息一晚之后,明天上午来做个专题汇报。而高书记专门牺牲自己的习惯静候李力行到来,还设席虚位以待,就显得过于隆重了,这其中肯定大有缘由,
当然,王景山觉得自己不应该妄自猜度揣测领导的心思,但他觉得,如果自己猜得不错,高树德等待的确是李力行,那就很微妙了。
跟随高树德多年的王景山心里对高树德和李力行的关系还是有本帐的。李力行没来江南之前,高树德对外省空投过来一个搭档是持反对态度的,甚至在公开场合和他们这些下属面前都流露过不满,不过他的不满是对事不对人的,他反对的是空投的方式,认为不如提拔一个本地干部比如黄正德来得更快,更容易进入角色。但高树德毕竟是高级领导干部,在省委书记任职前去北京组织谈话之后,他很快就恢复调整好了心态,至少在空投问题上是没态度了,而李力行到任后,高树德虽然多少保持些察言观色的态度,但对这位新搭档还是认可的,甚至在很多场合口头上还表示过赞赏。这大半年来,虽然不像他和黄正德那样亲密无间,但两位主官的关系至少还算正常。
在王景山看来,高树德有过那样的排外心态是很好理解的。高树德是江南省土生土长的高级领导干部,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殊为不易。江南师大历史系毕业的王景山对江南省的历史和人文政治生态颇有研究,在这个近代以来政治人才辈出的省份,始终有着培养和成长政治家的丰饶的土壤和气候,那些出自江南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就不说了,单是近几十年中,除了最早主政江南为数不多的一批南下干部(其中最突出的要算刘鼎成了),其余的主官几乎都是江南本土成长起来的。有这样一种说法,江南人天生就具备政治家的智慧基因,随着近代以来得天独厚的政治土壤和气候渐渐成熟,因此江南代有人才出,独领数十年已是历史的必然。事实的确如此,近百年来不管如何改朝换代风云变幻,江南出产的政治家不仅能顺应本土小气候,还能顺应天下大势;不但能满足本土的需要,甚至还主宰了整个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屈指一算,就能数出大把大把让人不敢小觑的杰出人物。
王景山认为,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江南政治文化底蕴厚积已久的结果,他们以风云人物的形式来了个火山式的大喷发。但持续喷发之后的江南省也渐渐形成了火山口周围某种特殊的生态气候,而这种极具本土特色的政治生态一旦形成,其根基和气场都是十分深厚而强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深厚和强大具有足够存在和生长的理由,让人找不到需要改良和洗牌的借口。在经过血与火洗礼之后,凡是能在这片土壤和气候环境条件下存在和成长的生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超强的适应性,即便是在文革十年的动荡年代,江南省既能顺应形势,又能保持其相对稳定,不至于完全被搞乱搞垮;改革开放后,江南省应该是中部省份中最早顺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地区,但这种改革始终是稳中求变,步履稳健,既不冒进,也不保守,始终恪守中庸之道。可以说,在江南政治躯体中,始终流动和传承着某种传统的基因,而这种传承也深深地渗透到了江南每个政治人才的骨子里,后浪推前浪,一脉永传承。
当然,一种特色生态不是孤立而简单存在的,恰如原始森林一样,不是一棵参天大树几朵奇花几丛名草就能构成的,它是由多种物种经过千百年彼此适应依存缠绕扶持按形成的,既有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也有缠绵寄生的藤蔓植物,更有各种不知名的花草苔藓。但无一例外的前提是,它们都必须具备适应这片土壤和气候的能力,并且是在这片土壤上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难想象,如果贸然从外部移栽几株外来物种,哪怕是参天巨木,并且期望它们来改变一下业已形成的生态,那将是什么样的结果。不说水土不服成不了气候,就连自身的生存都是问题,即便苟活下来,也只可能被这个生态圈同化和湮灭。
因此,生长于斯具备相当强大的生存和适应能力的本土生物茁壮成长以至枝繁叶茂就成了必然,高树德无疑就是它们典型代表。也许当初那个响应号召一头从城市扎入农村的热血青年根本没想过以后会成为省委书记,但在那一刻,气候与环境其实已经决定了他的将来,他只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及时调整和把握命运方向。高树德无疑是幸运的,他在每个关键节点上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和顺应,如果说一开始还只是愣头青式的热血冲动,那么后来的每一次决定都是他理性思维的结果,他逐步成熟了,潜藏的政治家基因优势渐渐显露出它强大的威力。
应该说,他发现自己具备政治家基因和潜能,是在他二十九岁时被“三结合”为县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之后,他开始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将要踏上政治家的征途,并且将在这条道上走到底。恰如那些江南籍政治家前辈一样,他们一旦认清方向,目标明确,就会坚定不渝地一直走下去,不管前路遇到多么难以克服的艰难险阻,就算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