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一一一分割线一一一
“以道佐人主者”
这一句里有两种说法:
首先可以理解成:以道的理念来辅佐人主的人。
“人主”可以理解成“人类之主”和“人王(君主)”。
其次可以理解成“以道佐人主者”,意思是:以道的理念(天地运行规则)去辅佐人,并且以这种理念为主要手段的人。
其实两种理解的最终含义是相同的,但是手法不同,第一种更符合古代统治者的口味,因为会让人觉得“天道”为君王所用,会让统治者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第二种意思比较理性,纯粹以一种科学c理性的观点来讨论问题。所以,就学术上来讲,我更喜欢用第二种理解方式。
“不以兵强天下”很好理解,就是单纯的“不以兵强天下”
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不强取豪夺。
“其事好还”
这一句有点意思,通行本中把这一句和前两句写在一行,并以句号结束;
古本中的“其事好还”另一起行或者在后面以冒号结束。
因为《道德经》原文已经丢失了,所以只好尽可能的往前去猜,不过大多数对于第三句的解释都是一个意思。
所以我认为“其事好还”应该和前两句分开写,并在其事好还之前以句号结束,这样可以让读的人更容易理解。
“其事好还”的意思是:这种事(战争)容易引起反噬。
“好”字读(à)。指喜好c常常c容易之类的意思。
“还”是归还的意思。
所以“其事好还”是说“这种事喜欢归还”,也就是说这种事(战争)容易引发一些事情(后果)。
我们都知道,不管好事坏事,只要这件事继续发展下去,一定会有一个结果。
那么,关于“以兵强天下”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呢?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这句话不用多说,打仗没好处,起码打仗对于老百姓来讲,肯定没好处。
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既然打仗对于老百姓来讲没有好处,那么想要得民心肯定是尽量不要打仗的。
所以才有一下句: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就是说,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做事的时候不会太过份,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行了。
这里的“善”字指的是善于c懂得的意思。
就是说那些善于使用天地规则的人c懂得战争的危害的人以及以民心为重的人。
(“不敢以取强”总觉得应该写成“不敢以强取”。)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这一句是本段内容的重点。
其实这一句用简单一点的话来解释就是“达到目的以后不要得意忘形”。
矜:c自负;自夸。
c怜悯,怜惜。
(古时候,“矜”是一种武器,形似矛,但无刃c不可杀伤,宫廷里用作仪仗使用,用于迎接国之贵宾。)
伐:c砍。如:伐树。砍伐。
c征讨。如:讨伐c伐罪(征讨有罪的人)。
这一句在古本中写作“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从逻辑上来看,古本更严谨些:达到目的以后,不要骄傲,不要自负;不要为达目的就去攻打别人(发动战争),发动战争大多数是不得已的事情。
这就叫做“果而勿强”,或者称作“不以兵强天下”。
作为一个领导人,所作所为肯定都有目的。
但是,不能说你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去跟别人对着干,聪明人都会在避免跟别人冲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是上上策,你的目的达到了,别人还无话可说。
如果反过来,你为了达到目的便去做伤害别人的事,那么别人一定会反抗,伤害的人越多,反抗的人也就越多,最终只会是两败俱伤,谁也落不得好。
当然,现实社会有一句话叫“正当防卫”,别人如果意图伤害你,那么你可以在允许的情况下做出反抗。
所以,“正当防卫”是“果而不得已”最好的解释方式。
有很多人觉得“物壮则老”跟“是谓不道”是一个前后呼应的关系,但是,如果结合本节内容来看,明显说服力度不够。
所以,“物壮则老”最有可能的解释方式应该是对它前面内容的一个总结,而不应该跟“是谓不道”相结合。
前面说“不以兵强天下”c“不敢以取强”c“果而勿强”等一直在强调一个“强”字,为什么会在几十个字里重复的出现同一个“强”字呢?
因为太强了不好,因为“物壮则老”。
最后,“是谓不道”指出前面所说的这些强啊强的内容是不可取的,因为“物壮则老”,因为太刚易折。所以说“强”字不合规矩(不符合自然规律)。
“不道早已”指:不符合“道”的理念的东西会早早的停止(成为过去)。
也就是说不符合“道”的东西不会长久。
已:c止,罢了。
c表示过去。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一一一分割线一一一
“以道佐人主者”
这一句里有两种说法:
首先可以理解成:以道的理念来辅佐人主的人。
“人主”可以理解成“人类之主”和“人王(君主)”。
其次可以理解成“以道佐人主者”,意思是:以道的理念(天地运行规则)去辅佐人,并且以这种理念为主要手段的人。
其实两种理解的最终含义是相同的,但是手法不同,第一种更符合古代统治者的口味,因为会让人觉得“天道”为君王所用,会让统治者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第二种意思比较理性,纯粹以一种科学c理性的观点来讨论问题。所以,就学术上来讲,我更喜欢用第二种理解方式。
“不以兵强天下”很好理解,就是单纯的“不以兵强天下”
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不强取豪夺。
“其事好还”
这一句有点意思,通行本中把这一句和前两句写在一行,并以句号结束;
古本中的“其事好还”另一起行或者在后面以冒号结束。
因为《道德经》原文已经丢失了,所以只好尽可能的往前去猜,不过大多数对于第三句的解释都是一个意思。
所以我认为“其事好还”应该和前两句分开写,并在其事好还之前以句号结束,这样可以让读的人更容易理解。
“其事好还”的意思是:这种事(战争)容易引起反噬。
“好”字读(à)。指喜好c常常c容易之类的意思。
“还”是归还的意思。
所以“其事好还”是说“这种事喜欢归还”,也就是说这种事(战争)容易引发一些事情(后果)。
我们都知道,不管好事坏事,只要这件事继续发展下去,一定会有一个结果。
那么,关于“以兵强天下”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呢?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这句话不用多说,打仗没好处,起码打仗对于老百姓来讲,肯定没好处。
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既然打仗对于老百姓来讲没有好处,那么想要得民心肯定是尽量不要打仗的。
所以才有一下句: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就是说,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做事的时候不会太过份,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行了。
这里的“善”字指的是善于c懂得的意思。
就是说那些善于使用天地规则的人c懂得战争的危害的人以及以民心为重的人。
(“不敢以取强”总觉得应该写成“不敢以强取”。)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这一句是本段内容的重点。
其实这一句用简单一点的话来解释就是“达到目的以后不要得意忘形”。
矜:c自负;自夸。
c怜悯,怜惜。
(古时候,“矜”是一种武器,形似矛,但无刃c不可杀伤,宫廷里用作仪仗使用,用于迎接国之贵宾。)
伐:c砍。如:伐树。砍伐。
c征讨。如:讨伐c伐罪(征讨有罪的人)。
这一句在古本中写作“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从逻辑上来看,古本更严谨些:达到目的以后,不要骄傲,不要自负;不要为达目的就去攻打别人(发动战争),发动战争大多数是不得已的事情。
这就叫做“果而勿强”,或者称作“不以兵强天下”。
作为一个领导人,所作所为肯定都有目的。
但是,不能说你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去跟别人对着干,聪明人都会在避免跟别人冲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是上上策,你的目的达到了,别人还无话可说。
如果反过来,你为了达到目的便去做伤害别人的事,那么别人一定会反抗,伤害的人越多,反抗的人也就越多,最终只会是两败俱伤,谁也落不得好。
当然,现实社会有一句话叫“正当防卫”,别人如果意图伤害你,那么你可以在允许的情况下做出反抗。
所以,“正当防卫”是“果而不得已”最好的解释方式。
有很多人觉得“物壮则老”跟“是谓不道”是一个前后呼应的关系,但是,如果结合本节内容来看,明显说服力度不够。
所以,“物壮则老”最有可能的解释方式应该是对它前面内容的一个总结,而不应该跟“是谓不道”相结合。
前面说“不以兵强天下”c“不敢以取强”c“果而勿强”等一直在强调一个“强”字,为什么会在几十个字里重复的出现同一个“强”字呢?
因为太强了不好,因为“物壮则老”。
最后,“是谓不道”指出前面所说的这些强啊强的内容是不可取的,因为“物壮则老”,因为太刚易折。所以说“强”字不合规矩(不符合自然规律)。
“不道早已”指:不符合“道”的理念的东西会早早的停止(成为过去)。
也就是说不符合“道”的东西不会长久。
已:c止,罢了。
c表示过去。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