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章
知彭加木的“牛”脾气,他非到万不得已,是不肯上医院的。他把曹医生请到家里来。曹医生一看,发觉苗头不对,无论如何要彭加木到中山医院149来复诊检查。曹医生还给彭加木施加“压力”如果不来复诊检查,就正式通知你的领导!这下子,彭加木没有办法,只好来到中山医院。
这一次检查,非常严格、认真。
曹医生为了检查彭加木的上腔静脉情况,进行了血管造影。为了注shè造影剂,所用的针头比较粗。造影剂是从手臂上的“贵要静脉”打进去的。由于彭加木多次注shè氮芥,以致手臂的静脉血管壁比较硬,针头滑来滑去,扎不进血管。曹医生急得汗水、泪水一起流了下来,彭加木却一声不吭,面不改色,鼓励曹医生道:“不要紧,慢慢打,再换个地方打。”另外,曹医生还抽取了彭加木的骨髓,进行细致的化验。
没想到,几天之后,中山医院通知彭加木住院治疗!
彭加木预感到可能是病情恶化了,不得不住进了中山医院。
发现了什么异常情况?原来,曹医生在做了血管造影之后,发现彭加木上腔静脉严重阻塞。更使她吃惊的是,在彭加木的骨髓涂片中,查出了少数“异常网状细胞”,推断他可能患有“网状细胞xìng淋巴瘤”。
“网状细胞xìng淋巴瘤”,是一种更为危险的恶xìng肿瘤。医学文献指出,这种恶xìng肿瘤患者,除了特例之外,一般只能活三个月。
彭加木又一次面临着死神的挑战。
彭加木向曹医生打听,自己究竟又患了什么严重疾病?这一次不同了,经过曹医生与组织上商量,认为彭加木经受过四年前那场生死考验,他的毅力是惊人的,可以把病情告诉他。
彭加木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便更加抓紧工作。……
三个月过去了,彭加木依旧活了下来。当医生和护士向他投来惊异的眼光时,他风趣地说:“我是不会死的!死了阎王爷也不敢收留!”
他一出院,又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当时,上海正在举办全国xìng的“高级生物化学训练班”,彭加木主动要求担任辅导工作,经常忙到深夜。
这时,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领导得知彭加木又一次濒临险境,为了他的健康,劝他调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在上海安排适当工作。彭加木却念念不忘新疆,在1961年4月18日复信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办公室的领导:
我在医院查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上腔静脉阻塞,一是在骨髓检查中发现少数异常网状细胞,有患网状细胞瘤的可能。
网状细胞瘤是一种比较讨厌的病,病情的发展常常是快的,往往在一两个月之内可以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现代医学尚无根治此病的方法……
我目前病情幸而尚无显着的发展。
……余留下来让我能继续工作的时日,恐怕未必会有很长久。按一般而论,似目前状况再维持一两年或三五年,即属十分罕有的例子,如不能善于利用此短促时光,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尽一份力量,实堪惋惜,内心亦常为此焦急不安。
现在天气已经转暖,新疆地区的气候亦已将成为我可以在该地区工作的季节,未悉我现在是否可以前往新疆的准备?
经过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与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领导共同研究,考虑到考察队的生活异常艰苦,彭加木的身体已不能适应,决定自1961年4月底,把彭加木调回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户口也由北京迁回上海。但是,领导上也考虑了彭加木再三要求赴边疆的强烈8望,同意彭加木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在合适的季节中,去新疆工作几个月。1961年夏天,彭加木又奔赴新疆了。从此,他不顾身患重病,每年夏天差不多都抽出三个月的时间,坚持去新疆工作。有一次他去南疆考察生物资源,一连坐了十六天汽车,终于翻过了高耸入云的天山。尽管他是咬紧牙关才度过那漫长而艰辛的十六天,但他为自己闯过了这一难关而感到无比欢欣。
◆征服“科学之眼”
我没有听彭加木同志说过“难”字,也没有见过他开过空头支票。只要工作需要,他就有这么一股子劲总要细心探索,刻苦钻研,不彻底解决不肯罢休。当电子显微镜安装后验收时,由于国内还没有鉴定高分辨率技术的经验,我们受了不少肮脏气。为了永远摆脱这种被动情况,为了对人民负责,看看这台仪器的鉴别率到底是多少,是否符合厂方所开列的规格,彭加木同志硬是花了一个月的功夫,通过顽强的探索,掌握了铂铱粒法,测出了仪器的鉴别率。这仅仅是他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的许多事例中的一个。
以上,是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曹天钦教授在回忆彭加木的文章中,所写的一段话。
彭加木是学农业化学的。当他在中央大学农学院读书时,别说没摸过电子显微镜,连看都没看过哩!
他,怎么会跟电子显微镜打上jiāo道呢?
原来,1962年,当他在上海休养期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进口了一台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当时国内的第一台。由于没有经验,在安装、调试工作中,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彭加木一听说,尽管他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新技术,151却知难而进,主动求战。领导上同意了,派彭加木主持建立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的工作。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科研工具。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眼睛称为“ròu眼”。人的眼力不够,ròu眼只能分辨大小为010.2毫米左右的东西。
自从在16世纪出现了光学显微镜,微观世界的大门自此被打开。人们用光淡显微镜把物体放大几十、几百倍,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把细胞的发现称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
不过,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只有1500倍左右,最高分辨本领大约为2000埃。一埃,就是1/1,000,000厘米。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试制新型的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1932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诞生了,放大倍数只有12倍而已。然而,它飞跃发展着。如今,它的放大倍数已达几十万倍,甚至达上百成千万倍,分辨本领高达一埃。人们借助于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分子、原子。
电子显微镜被誉为“科学之眼”。它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冶金学、化学、地质学、半导体、物质结构学等许多学科。
然而,要掌握这“科学之眼”,却并不容易:
它结构精密、复杂,十分娇气。稍微一疏忽,拍出来的照片便是虚的。
它的内部要抽成高真空,实验室要求一尘不染。
它的观察范围比针尖还小。样品一定要切成极薄极薄,厚度只有50埃,即1/200000毫米。要知道,薄的打字机用纸的厚底,大约为1/25毫米左右!
彭加木有一股子“牛”劲越是被别人说成神乎其神、困难重重的事情,他倒越是要干。他最喜欢跟困难较量,比个高低。
彭加木埋头在图书馆里,查看了许多国外的电子显微镜文献,弄清楚它的基本原理与cāo作技术。接着,他花费了三十多个日日夜夜,厮守在电子显微镜旁,忙碌于制作样品、调试、拍片……
在一开始,大家都是新手,仿佛是一群新兵练习shè击假装的,要花费大量子弹。为了节省底片,彭加木从别的实验室里找来几盒过期的光谱胶片作为试验品。不过,他就连这样的过期胶片,也舍不得整张使用,而是把它裁成一小条、一小条。
经过几十次、几百次的调测、试拍,彭加木终于征服了神秘的“科学之眼”,用它拍出了合格的显微照片,从外行变成了内行。
有趣的是,连他自己都意想不到,从此人们竟把他当作国内屈指可数的电子显微镜专家!而他自己呢?从来不把技术当成自己私有的东西,总毫不保留地教给别人。正因为这样,后来他不断被邀请到外地,帮助广州、福州、乌鲁木齐等地建立了电子显微镜实验室。
更为可贵的是,彭加木对于国家的科学仪器,一向爱护备至。那台在1962年进口的电子显微镜,现在早已过时,成为“老爷货”。可是,由于彭加木使用很细心,给实验室制订了一整套严格的使用注意事项,所以这台电子显微镜在很多年之后仍在使用。用它拍摄的照片,质量并不亚于用新式电子显微镜拍的照片。
用曹天钦教授的话来说:“彭加木把这台电子显微镜的‘老本’都用出来了!”
其实,在彭加木身上,这样的事例多着呢:
他的那架照相机,早就“老掉牙”了。可是,用它拍出来的照片,却相当不错。
他的那辆自行车,人称“老坦克”。可是,骑着它作长途旅行,却安然无事。
彭加木常说:“秃笔也能画出好画来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画画。”
也有的时候,他一边修理着“老爷”照相机或那辆“老坦克”,一边自得其乐,头晃脑,背诵起几句唐朝作家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过去,彭加木喜欢郊游,喜欢看电影。自从忙于掌控电子显微镜,彭加木说:“我的精力有限,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如果还有精力,我情8做实验。当我拍出好的电子显微镜照片,我就很高兴,这就是我最好的娱乐!”
◆捉拿“小魔王”
本来,彭加木的主要研究课题是酶化学和原胶原。自从他征服了“科学之眼”,便用这新式武器研究病dú,特别是植物病dú。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赞许。
从此,他就把研究植物病dú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成为国内一流的植物病dú专家之一,以致如今人们提到他,便称之为“植物病dú专家彭加木教授”了。
病dú学的发展,是与电子显微镜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的。没有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也就不会有病dú学,这正如没有光学显微镜的爱憎分明,就不会有微生物学一样。
自从人们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病菌,才知道很多疾病原来是这种ròu眼看不见的“小魔王”在那里捣乱。
然而,后来人们发现,牛的口蹄疫和烟草的花叶病是传染病,而人们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怎么也找不到致病的病菌。
有人猜想,也许有一种比病菌更小的“小魔王”在捣乱。他把这种用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的“小魔王”称为“病dú”。
直到电子显微镜发明之后,这种猜想才得到了证实。人们用电子显微镜查出了病dú它确实比细菌小得多,一般只有2002600埃。
病dú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的一大突破。于是,许许多多人开始使用电子显微镜,寻找各种各样的病dú。好家伙,没多久便查出400多种病dú!
这些病dú之中,有的会使人或动物患病,叫做“动物病dú”,如开花病dú、流感病dú、狂犬病dú、鸡瘟病dú、马脑炎病dú、家蚕的多角体病dú等等。
也有的会使植物患病,叫做“植物病dú”,如烟草花叶病dú、菜豆花叶病dú、西红柿丛矮病dú、枣疯病dú、柑橘空心病dú、葡萄锐叶病dú等等。
还有的病dú居然会侵害细菌,叫做“噬菌体”。
甚至有几种动物癌,如鼷鼠的rǔ癌、鸡和鼷鼠的血球癌,经查明,也是病dú所致。
研究病dú,成了一门新兴的科学病dú学。
就在这时,彭加木戴着“科学之眼”,成为这门新兴科学的研究者之一。
彭加木用电子显微镜研究动物病dú新疆马脑炎病dú,拍出了清晰的照片。1963年,彭加木的论文《新疆马脑炎病dú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表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另外,彭加木还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晶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测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分子》。
与此同时,彭加木更着力于植物病dú的研究工作。他深知,植物病dú是农业的大敌,研究植物病dú将为消灭植物病dú,提高农业产量起重大的作用。
例如,马铃薯的锈球病dú,曾一度使河北省的马铃薯减产50%70%,发病率高达85%92%!油菜的花叶病dú,曾使长江流域的油菜减产30%50%,平均发病率达42.7%,严重的达94%!
内蒙一带的甜菜受黄化病dú危害,含糖量减了27%31%!
此外,玉米条纹病dú、枣疯病dú、西红柿花叶病dú、白菜孤丁病dú、萝卜花叶病dú……也曾使我国农业受到莫大损失。
彭加木借助于“科学之眼”广泛地研究了危害柑橘、桑树、水稻、小麦、玉米、甜瓜、哈密瓜等的各种病dú,作出了不少贡献。为了研究植物病dú,他走南闯北,什么地方发生病害,他就跑到哪里采集样品,然后带回上海用“科学之眼”观察、拍照。
就这样,彭加木从1961年之后,忍受着病痛,每年夏天奔赴新疆工作,其余时间多次到广州、福州、郑州、南京、杭州、昆明等地,深入到田间,进行植物病dú研究。他本人就像他的那架“老掉牙”的照相机和那辆“老坦克”自行车那样,大大超出了癌症病人的“作用期”。他用那病弱的身体四处奔波,同样把“老本”都用出来了。
◆党和人民的表彰
彭加木的毕生志愿,就是默默地“想作一颗铺路的石子,让别人踏在自己的背上走过去”。
他乐于作铺路石子,安于作铺路石子,然而,他又是一颗闪光的铺路石子!
彭加木的铺路石子精神,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在1964年初,他光荣地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先进标兵。
在1964年春节前夕,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党委召开了一个青年科研人员迎春座谈会,在会上向大家介绍彭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这一次检查,非常严格、认真。
曹医生为了检查彭加木的上腔静脉情况,进行了血管造影。为了注shè造影剂,所用的针头比较粗。造影剂是从手臂上的“贵要静脉”打进去的。由于彭加木多次注shè氮芥,以致手臂的静脉血管壁比较硬,针头滑来滑去,扎不进血管。曹医生急得汗水、泪水一起流了下来,彭加木却一声不吭,面不改色,鼓励曹医生道:“不要紧,慢慢打,再换个地方打。”另外,曹医生还抽取了彭加木的骨髓,进行细致的化验。
没想到,几天之后,中山医院通知彭加木住院治疗!
彭加木预感到可能是病情恶化了,不得不住进了中山医院。
发现了什么异常情况?原来,曹医生在做了血管造影之后,发现彭加木上腔静脉严重阻塞。更使她吃惊的是,在彭加木的骨髓涂片中,查出了少数“异常网状细胞”,推断他可能患有“网状细胞xìng淋巴瘤”。
“网状细胞xìng淋巴瘤”,是一种更为危险的恶xìng肿瘤。医学文献指出,这种恶xìng肿瘤患者,除了特例之外,一般只能活三个月。
彭加木又一次面临着死神的挑战。
彭加木向曹医生打听,自己究竟又患了什么严重疾病?这一次不同了,经过曹医生与组织上商量,认为彭加木经受过四年前那场生死考验,他的毅力是惊人的,可以把病情告诉他。
彭加木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便更加抓紧工作。……
三个月过去了,彭加木依旧活了下来。当医生和护士向他投来惊异的眼光时,他风趣地说:“我是不会死的!死了阎王爷也不敢收留!”
他一出院,又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当时,上海正在举办全国xìng的“高级生物化学训练班”,彭加木主动要求担任辅导工作,经常忙到深夜。
这时,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领导得知彭加木又一次濒临险境,为了他的健康,劝他调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在上海安排适当工作。彭加木却念念不忘新疆,在1961年4月18日复信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办公室的领导:
我在医院查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上腔静脉阻塞,一是在骨髓检查中发现少数异常网状细胞,有患网状细胞瘤的可能。
网状细胞瘤是一种比较讨厌的病,病情的发展常常是快的,往往在一两个月之内可以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现代医学尚无根治此病的方法……
我目前病情幸而尚无显着的发展。
……余留下来让我能继续工作的时日,恐怕未必会有很长久。按一般而论,似目前状况再维持一两年或三五年,即属十分罕有的例子,如不能善于利用此短促时光,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尽一份力量,实堪惋惜,内心亦常为此焦急不安。
现在天气已经转暖,新疆地区的气候亦已将成为我可以在该地区工作的季节,未悉我现在是否可以前往新疆的准备?
经过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与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领导共同研究,考虑到考察队的生活异常艰苦,彭加木的身体已不能适应,决定自1961年4月底,把彭加木调回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户口也由北京迁回上海。但是,领导上也考虑了彭加木再三要求赴边疆的强烈8望,同意彭加木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在合适的季节中,去新疆工作几个月。1961年夏天,彭加木又奔赴新疆了。从此,他不顾身患重病,每年夏天差不多都抽出三个月的时间,坚持去新疆工作。有一次他去南疆考察生物资源,一连坐了十六天汽车,终于翻过了高耸入云的天山。尽管他是咬紧牙关才度过那漫长而艰辛的十六天,但他为自己闯过了这一难关而感到无比欢欣。
◆征服“科学之眼”
我没有听彭加木同志说过“难”字,也没有见过他开过空头支票。只要工作需要,他就有这么一股子劲总要细心探索,刻苦钻研,不彻底解决不肯罢休。当电子显微镜安装后验收时,由于国内还没有鉴定高分辨率技术的经验,我们受了不少肮脏气。为了永远摆脱这种被动情况,为了对人民负责,看看这台仪器的鉴别率到底是多少,是否符合厂方所开列的规格,彭加木同志硬是花了一个月的功夫,通过顽强的探索,掌握了铂铱粒法,测出了仪器的鉴别率。这仅仅是他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的许多事例中的一个。
以上,是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曹天钦教授在回忆彭加木的文章中,所写的一段话。
彭加木是学农业化学的。当他在中央大学农学院读书时,别说没摸过电子显微镜,连看都没看过哩!
他,怎么会跟电子显微镜打上jiāo道呢?
原来,1962年,当他在上海休养期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进口了一台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当时国内的第一台。由于没有经验,在安装、调试工作中,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彭加木一听说,尽管他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新技术,151却知难而进,主动求战。领导上同意了,派彭加木主持建立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的工作。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科研工具。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眼睛称为“ròu眼”。人的眼力不够,ròu眼只能分辨大小为010.2毫米左右的东西。
自从在16世纪出现了光学显微镜,微观世界的大门自此被打开。人们用光淡显微镜把物体放大几十、几百倍,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把细胞的发现称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
不过,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只有1500倍左右,最高分辨本领大约为2000埃。一埃,就是1/1,000,000厘米。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试制新型的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1932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诞生了,放大倍数只有12倍而已。然而,它飞跃发展着。如今,它的放大倍数已达几十万倍,甚至达上百成千万倍,分辨本领高达一埃。人们借助于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分子、原子。
电子显微镜被誉为“科学之眼”。它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冶金学、化学、地质学、半导体、物质结构学等许多学科。
然而,要掌握这“科学之眼”,却并不容易:
它结构精密、复杂,十分娇气。稍微一疏忽,拍出来的照片便是虚的。
它的内部要抽成高真空,实验室要求一尘不染。
它的观察范围比针尖还小。样品一定要切成极薄极薄,厚度只有50埃,即1/200000毫米。要知道,薄的打字机用纸的厚底,大约为1/25毫米左右!
彭加木有一股子“牛”劲越是被别人说成神乎其神、困难重重的事情,他倒越是要干。他最喜欢跟困难较量,比个高低。
彭加木埋头在图书馆里,查看了许多国外的电子显微镜文献,弄清楚它的基本原理与cāo作技术。接着,他花费了三十多个日日夜夜,厮守在电子显微镜旁,忙碌于制作样品、调试、拍片……
在一开始,大家都是新手,仿佛是一群新兵练习shè击假装的,要花费大量子弹。为了节省底片,彭加木从别的实验室里找来几盒过期的光谱胶片作为试验品。不过,他就连这样的过期胶片,也舍不得整张使用,而是把它裁成一小条、一小条。
经过几十次、几百次的调测、试拍,彭加木终于征服了神秘的“科学之眼”,用它拍出了合格的显微照片,从外行变成了内行。
有趣的是,连他自己都意想不到,从此人们竟把他当作国内屈指可数的电子显微镜专家!而他自己呢?从来不把技术当成自己私有的东西,总毫不保留地教给别人。正因为这样,后来他不断被邀请到外地,帮助广州、福州、乌鲁木齐等地建立了电子显微镜实验室。
更为可贵的是,彭加木对于国家的科学仪器,一向爱护备至。那台在1962年进口的电子显微镜,现在早已过时,成为“老爷货”。可是,由于彭加木使用很细心,给实验室制订了一整套严格的使用注意事项,所以这台电子显微镜在很多年之后仍在使用。用它拍摄的照片,质量并不亚于用新式电子显微镜拍的照片。
用曹天钦教授的话来说:“彭加木把这台电子显微镜的‘老本’都用出来了!”
其实,在彭加木身上,这样的事例多着呢:
他的那架照相机,早就“老掉牙”了。可是,用它拍出来的照片,却相当不错。
他的那辆自行车,人称“老坦克”。可是,骑着它作长途旅行,却安然无事。
彭加木常说:“秃笔也能画出好画来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画画。”
也有的时候,他一边修理着“老爷”照相机或那辆“老坦克”,一边自得其乐,头晃脑,背诵起几句唐朝作家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过去,彭加木喜欢郊游,喜欢看电影。自从忙于掌控电子显微镜,彭加木说:“我的精力有限,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如果还有精力,我情8做实验。当我拍出好的电子显微镜照片,我就很高兴,这就是我最好的娱乐!”
◆捉拿“小魔王”
本来,彭加木的主要研究课题是酶化学和原胶原。自从他征服了“科学之眼”,便用这新式武器研究病dú,特别是植物病dú。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赞许。
从此,他就把研究植物病dú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成为国内一流的植物病dú专家之一,以致如今人们提到他,便称之为“植物病dú专家彭加木教授”了。
病dú学的发展,是与电子显微镜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的。没有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也就不会有病dú学,这正如没有光学显微镜的爱憎分明,就不会有微生物学一样。
自从人们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病菌,才知道很多疾病原来是这种ròu眼看不见的“小魔王”在那里捣乱。
然而,后来人们发现,牛的口蹄疫和烟草的花叶病是传染病,而人们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怎么也找不到致病的病菌。
有人猜想,也许有一种比病菌更小的“小魔王”在捣乱。他把这种用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的“小魔王”称为“病dú”。
直到电子显微镜发明之后,这种猜想才得到了证实。人们用电子显微镜查出了病dú它确实比细菌小得多,一般只有2002600埃。
病dú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的一大突破。于是,许许多多人开始使用电子显微镜,寻找各种各样的病dú。好家伙,没多久便查出400多种病dú!
这些病dú之中,有的会使人或动物患病,叫做“动物病dú”,如开花病dú、流感病dú、狂犬病dú、鸡瘟病dú、马脑炎病dú、家蚕的多角体病dú等等。
也有的会使植物患病,叫做“植物病dú”,如烟草花叶病dú、菜豆花叶病dú、西红柿丛矮病dú、枣疯病dú、柑橘空心病dú、葡萄锐叶病dú等等。
还有的病dú居然会侵害细菌,叫做“噬菌体”。
甚至有几种动物癌,如鼷鼠的rǔ癌、鸡和鼷鼠的血球癌,经查明,也是病dú所致。
研究病dú,成了一门新兴的科学病dú学。
就在这时,彭加木戴着“科学之眼”,成为这门新兴科学的研究者之一。
彭加木用电子显微镜研究动物病dú新疆马脑炎病dú,拍出了清晰的照片。1963年,彭加木的论文《新疆马脑炎病dú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表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另外,彭加木还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晶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测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分子》。
与此同时,彭加木更着力于植物病dú的研究工作。他深知,植物病dú是农业的大敌,研究植物病dú将为消灭植物病dú,提高农业产量起重大的作用。
例如,马铃薯的锈球病dú,曾一度使河北省的马铃薯减产50%70%,发病率高达85%92%!油菜的花叶病dú,曾使长江流域的油菜减产30%50%,平均发病率达42.7%,严重的达94%!
内蒙一带的甜菜受黄化病dú危害,含糖量减了27%31%!
此外,玉米条纹病dú、枣疯病dú、西红柿花叶病dú、白菜孤丁病dú、萝卜花叶病dú……也曾使我国农业受到莫大损失。
彭加木借助于“科学之眼”广泛地研究了危害柑橘、桑树、水稻、小麦、玉米、甜瓜、哈密瓜等的各种病dú,作出了不少贡献。为了研究植物病dú,他走南闯北,什么地方发生病害,他就跑到哪里采集样品,然后带回上海用“科学之眼”观察、拍照。
就这样,彭加木从1961年之后,忍受着病痛,每年夏天奔赴新疆工作,其余时间多次到广州、福州、郑州、南京、杭州、昆明等地,深入到田间,进行植物病dú研究。他本人就像他的那架“老掉牙”的照相机和那辆“老坦克”自行车那样,大大超出了癌症病人的“作用期”。他用那病弱的身体四处奔波,同样把“老本”都用出来了。
◆党和人民的表彰
彭加木的毕生志愿,就是默默地“想作一颗铺路的石子,让别人踏在自己的背上走过去”。
他乐于作铺路石子,安于作铺路石子,然而,他又是一颗闪光的铺路石子!
彭加木的铺路石子精神,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在1964年初,他光荣地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先进标兵。
在1964年春节前夕,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党委召开了一个青年科研人员迎春座谈会,在会上向大家介绍彭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