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章
要的文字。我从来不把它当成是收藏学、考古学上的文章来看,我觉得里面是在谈一个生命跟另外一个生命在共同的爱好里,共同完成的一个梦想。当然,这个梦想最后因为战争慢慢破碎了。所以文章里面有一种对文化的哀伤,一种对文物散失的心痛,然后因为这样的心痛,她会更加痛惜她的知已。
我觉得夫妻有这样的情感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在传统的封建系统当中,夫妻关系定位后,其他的部分就不见了。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我们会质询苏轼说,为什么你去赤壁的时候,跟她要了鱼、要了酒,可就不带她去。因为他很自动就把文化的角色从妻子的身上过滤掉了,这样才会使我们珍视李清照跟赵明诚的夫妻关系,她与他建立了一个属于知已的关系。
我们今天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说,夫妻是一个lún理的结构,可这个结构并不说明一定是一种真情的结构。必须把对方当做朋友,当做知已,夫妻关系的稳固xìng和持久xìng才会发展出来。
《金石录后序》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特别是她描写到刚刚嫁过去时,赵明诚并没有钱。虽然她的娘家、婆家都是在朝为官的,可大概都不是贪官污吏,他们家世很清高,可是也都没有什么钱。文章里面特别提到,赵明诚在做太学生的时候,把衣服当掉去买书,好像穷得不得了。可是我觉得只有在共同的理想当中,这种知已的关系,才让她回想到当年她嫁过去的时候,丈夫会为了买一部书而把衣服当掉,两个人回家后读书的快乐。后来他们慢慢比较有钱了,因为赵明诚后来做了几任的太守,薪水也比较高,所以可以收藏更多的书。
他们两个常常会在喝酒或喝茶的时候比赛,某一件事情是在哪一卷书的第几卷、第几册、第几页,猜对了才能够喝茶、喝酒。这变成他们夫妻之间最快乐的一个游戏。你可以想想看,一对夫妻在家里面,会用这个东西作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李清照非常聪明,而且记忆极好,在这种游戏中猜到答案的大都是她,而不是赵明诚,那赵明诚也没有恼怒,就在这个强调夫权的男xìng文化当中,也没有觉得这个太太这么聪明,而自己老猜不对;反而很欣赏地说,我怎么娶到了一个这么聪明的太太。历史上对于女xìng的定位是“无才便是德”,女xìng的才能因此会被压抑,因为你的存在是为了要去衬托另外一个人的,所以你怎么可以表现你的才华呢。可是赵明诚常常把李清照的词拿出去,给他的那些男xìng朋友们看,如果得到了夸奖,他就很高兴、很得意,回来告诉李清照。
在传统的文化里,女xìng绝对不是没有才华,而是她在自己的生存状态当中,要很小心,不要随便透露她的才华,因为那样做会使男xìng受伤。所以我一直觉得对于李清照或者管仲姬这样的女xìng,其实要放在一个大文化里面来看,才会看到她们的有趣。
即使写出抗金救亡诗也会很假
李清照后来的遭遇,是由于北宋跨到南宋,国破家亡,她带着几车的文物逃离。赵明诚临死的时候曾跟她讲,你必须“身与物俱亡”,话语里面有一种哀伤。他们觉得在战乱当中,文化使命在自己的身上。赵明诚的遗嘱讲,什么东西先丢,什么东西后丢,什么到最后也不能丢,就是“人与物俱亡”。当然李清照也没有那么呆了,她到最后并没有“人与物俱亡”。她在这篇文章里面说,失去七八,失去五六,失去四三。读下来非常悲惨,你会觉得她丢的不是文物,而是她跟一个知已共同建立的梦想,在一步一步地破碎,一直到最后全部消失。李清照最后在心境上的荒凉、空无,已经不仅是亡国了。我们从李清照的个人遭遇可以看出,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个人小小的一点意愿,都不能够保存。李清照并不像我们前面讲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苏轼,他们有伟大的政治理想,她只有一个属于跟她的知已共同建立小小美好世界的理想,当这个理想都不能完成的时候,她的哀伤是非常深沉的。
也有很多人提到说,为什么李清照在亡国的时候,没有写出那种爱国诗、抗金诗啊。我觉得这有点强人所难,因为她如果写那个东西也会显得很假,从传统的角色定位来讲,从来没有把这个责任放在女xìng身上,所以她当然可能痛恨胡虏,她的诗里也有这种部分,可是你会感觉到她的一种无依靠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大家如果读《金石录后序》会发现,李清照在丈夫死了以后,依靠的是她弟弟,还有她的妹婿,所以她其实一直依靠男xìng,因为她不可能自存。不是有一个强盗把她家挖了一个大洞,偷掉了一大堆东西吗?她明明知道那个强盗就是邻居,可她还是贴出了悬赏,说她愿意用钱再买回来。第二天,东西也就回来了,她觉得这些书籍、古本、珍本,钱都买不到,她也明明知道谁是偷盗,可她不敢去声张。在《金石录后序》里,能感受到她在文化散失时候的一种无奈,这种感觉好像比国破家亡还要悲痛,它是那个文化跟她自己所经营起来的美的世界的瓦解。
李清照的女xìng立场
当我们谈李清照的时候,恐怕一直要抓住一个东西,就是女xìng观点。因为在数千年的文化当中,其实没有多少女xìng观点。我的意思是说,即使在今天的某些时候,都不一定有女xìng观点,什么叫做女xìng观点?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难讨论的问题,甚至有时候会被责骂,说你为什么觉得女xìng一定要是这样子?比如说在一个社会里面,要强调两xìng平权的时候,女xìng被重视,往往就会认为她的服装、她的讲话、她的姿态、她的做事态度,都应该男xìng化,大家认为这才是两xìng平权。可是你看李清照的词,她没有忌讳女xìng的特征,女xìng的柔软、女xìng的委婉、女xìng的某种特殊的情思,她都在很直接地表现。
这就是我想要强调的女xìng观点,因为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从族群来看,女xìng也是一个族群,不同的族群要有不同的声音,这才构成美学上的一种宽度。我们假设一个女xìng写的词很好,可是如果和苏轼放在一起比较,意义并不见得很大,因为本来就有苏轼这样的男xìng诗人,可是我们缺乏的是女xìng的这个特别的部分。
我记得在讲美术史的时候,我们讲到了管仲姬,我特别看中她,她可以在十三世纪的元朝,写出“你侬我侬”这样类似今天流行的歌词,非常的女xìng化。她表达的不是什么伟大的志愿:“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里面思考的逻辑方式都非常女xìng化,而这一点才是我们今天还重视她的原因。她就是从很个人的女xìng情思去写。
如果你责备她说,你看岳飞死了,文天祥也死了,你的丈夫赵孟还在元朝做官,管仲姬还写“你侬我侬”,那就没有文学可谈了。其实文学不是那么单一的,文学里面有很多个人,每个人在某一个特殊环境里面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李清照在晚年写过的一首词里面提到,她觉得自己无法像花木兰那样上疆场,有一点无奈,可说的是实话。
数千年间,中国文化中很少有女xìng观点,男xìng文化对女xìng观点其实是非常恐惧,或者害怕的,像赵明诚、赵孟这样的男xìng毕竟很少。李清照其实在历史上是蛮受批评的,有一部分批评说,国家都亡了,她还不写表现国破家亡的词,不写“气吞万里如虎”那种慷慨激昂的句子。
为什么女xìng作家难于出现
关于李清照的遭遇,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拿出来说一说,就是后来被捏造出来的她改嫁张汝州的故事,对此胡适和一些学者做过考证。胡适他们这些人是了不起的,在五四运动的时候,他们非常反感这件事情。胡适首先提出来的观点是,改嫁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可以?如果丈夫已经死掉,她为什么不可以改嫁?胡适考证到最后发现,李清照根本没有改嫁。这里面很好玩的地方是说,男xìng的文化里面,其实非常不喜欢李清照,所以就硬要给她造一个改嫁的故事出来。对于李清照改嫁的争议,大概是五四运动到三十年代文学史最大的公案。现在大家都已经了解到李清照并没有改嫁,可是所有学者强调的是,她真的改嫁也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干吗要去捏造一个改嫁的故事来。好像说她的词写得不好都没什么关系,最后说她改嫁,这个人就完了。这里面当然反映的是一种男xìng的道德观。
我一直觉得在历史上一些革命xìng的人物,他们遭受到的非议是惊人的。我们刚才说赵明诚拿着妻子的词到外面去,吃饭的时候唱给大家听,然后说这是我太太写的,当然有人会赞美,可是也有不少人觉得不lún不类,怎么把一个闺中的东西拿出来了。大家读《红楼梦》的时候也注意到,林黛玉喜欢写诗,贾宝玉拿出去给人家看,后来就被薛宝钗骂了一顿,说闺中的东西是不可以流出去的。因为在古代,女xìng的文化是非常私密的,它不能在男xìng的公开场合被流传。李清照文学成就的关键是由于赵明诚没有这种保守的观点,或者李赵两家其实都鼓励了她的才华。可是这些并不说明她没有遭遇到社会的非议。在文学史上,我们看到李清照受到了很多的争议,包括觉得她有一些不检点,女xìng应该守的本分没有守;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她有点“野”。
李清照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在漫长的文学传统里,一个女xìng创作者的重要xìng,她会比男xìng的创作者更难出现。今天我们很难比较说李清照的词是不是比苏轼好,或者比辛弃疾好,我觉得没有必要做这个比较,因为他们的背景根本不同。我提出来的重点是说,文学史上不能不谈李清照,因为没有第二个了,没有第二个代表女xìng这个族群的声音。她绝对不会写辛弃疾的“气吞万里如虎”,因为她感觉不到那个部分,她必须是从女xìng的角度出发。
在下面的阅读过程里,大家会感觉到她的女xìng气质是特别明显的,她几乎也从来不伪装。在文学史上很好玩,有一部分是男xìng伪装成女xìng去写女xìng观点,比如说张籍的《节fù吟》或者李白的《长相思》,都是转换自己,假借自己是一个女xìng,去感觉女xìng的哀伤。可是我们比较少有机会看到一个真正的女xìng去感觉自己的生命。当然李清照在北宋的作品跟她在南宋的时候很不一样,经历过一个大的变乱之后,她心境上的差别很大。
李清照有点儿“野”
我刚才用了一个字形容她,叫做“野”。其实她是有一点俏皮,她用字很俏皮,比如“绿肥红瘦”。讲春天过完了,花都凋零了,“红”是一种颜色,可是她用“瘦”来形容红;然后绿色越来越多了,她用“肥”来形容“绿”。其实肥跟瘦是很难入诗的,瘦还好一点,肥更难入诗。李清照的“野”或她的俏皮其实是好的,就是她比较大胆,所以她常常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类,用这种有点感觉像俚语的文字。我觉得大概由于女xìng不是在正统文化里,她反而会比较自由。所以我们会特别提到说当有一种文化成为道统以后,大家所受到的拘束也就比较大。那么女xìng如果出现的话,她反而可以跳开这个道统给她的某些限制。
大家阅读的时候可以感觉一下,比如像《点绛唇》,她自己特别注明“闺思”,就是在闺房里一个女子沉思的感觉。所以绝对不能拿她的作品和《金陵怀古》那种大的题材来看待,她就是很个人的,她也强调她的个人xìng。《点绛唇》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女xìng的词牌,女孩子在家里面用胭脂来点自己的嘴唇,然后化妆,这样的歌曲绝对跟《满江红》不一样,它不是悲壮xìng的,它是比较委婉、抒情的歌,大概适合邓丽君的声音去唱的那种比较轻巧的歌。所以她常常用到的词牌,多是《点绛唇》、《一剪梅》,很少去写《念奴娇》或者《水调歌头》、《满江红》这一类的词。这里面跟她的音乐xìng选择也有关系,就是她已经定位了自己的声音,她的声音是一个可能中弱音的状况,她不去发悲壮的声音。
我们看一下《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我们提到李清照批评过秦观,可是我觉得李清照的词当中也有蛮多秦观的东西。秦观的词当中有很多无来由的幽怨,所谓的无赖,所谓淡淡的哀愁的东西,李清照的作品里面也有,只是女xìng化更明显。像“柔肠”这一类的字眼,其实在唐诗里面也常常用到,可都是男xìng在写,但是当一个女xìng去写柔肠的时候,她用“一寸”,然后用“愁千缕”去做关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她把很多细腻的东西一层一层地牵出来,可以看出一个女xìng在使用文字时的某些特征。也许我们今天都很难去分析,女xìng在使用文字上跟男xìng究竟有什么不同,在长期教育的习惯当中,或者她自己生活的空间里,她会带出什么样的一个美学系统来。
“惜春春去”,它不见得一定是女xìng文化,在苏东坡的《寒食帖》里面就有“惜春”,可是惜春后面再加“春去”的时候,它的委婉xìng会增高,它的哀怨xìng会增强。所以她常常是在调xìng上面,把女xìng的东西放进去。像“几点催花雨”,她会追悼春天快要过完的时候,那个雨使得花更快飘零,更快凋零,这些可能都是由于女xìng的敏感或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我觉得夫妻有这样的情感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在传统的封建系统当中,夫妻关系定位后,其他的部分就不见了。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我们会质询苏轼说,为什么你去赤壁的时候,跟她要了鱼、要了酒,可就不带她去。因为他很自动就把文化的角色从妻子的身上过滤掉了,这样才会使我们珍视李清照跟赵明诚的夫妻关系,她与他建立了一个属于知已的关系。
我们今天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说,夫妻是一个lún理的结构,可这个结构并不说明一定是一种真情的结构。必须把对方当做朋友,当做知已,夫妻关系的稳固xìng和持久xìng才会发展出来。
《金石录后序》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特别是她描写到刚刚嫁过去时,赵明诚并没有钱。虽然她的娘家、婆家都是在朝为官的,可大概都不是贪官污吏,他们家世很清高,可是也都没有什么钱。文章里面特别提到,赵明诚在做太学生的时候,把衣服当掉去买书,好像穷得不得了。可是我觉得只有在共同的理想当中,这种知已的关系,才让她回想到当年她嫁过去的时候,丈夫会为了买一部书而把衣服当掉,两个人回家后读书的快乐。后来他们慢慢比较有钱了,因为赵明诚后来做了几任的太守,薪水也比较高,所以可以收藏更多的书。
他们两个常常会在喝酒或喝茶的时候比赛,某一件事情是在哪一卷书的第几卷、第几册、第几页,猜对了才能够喝茶、喝酒。这变成他们夫妻之间最快乐的一个游戏。你可以想想看,一对夫妻在家里面,会用这个东西作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李清照非常聪明,而且记忆极好,在这种游戏中猜到答案的大都是她,而不是赵明诚,那赵明诚也没有恼怒,就在这个强调夫权的男xìng文化当中,也没有觉得这个太太这么聪明,而自己老猜不对;反而很欣赏地说,我怎么娶到了一个这么聪明的太太。历史上对于女xìng的定位是“无才便是德”,女xìng的才能因此会被压抑,因为你的存在是为了要去衬托另外一个人的,所以你怎么可以表现你的才华呢。可是赵明诚常常把李清照的词拿出去,给他的那些男xìng朋友们看,如果得到了夸奖,他就很高兴、很得意,回来告诉李清照。
在传统的文化里,女xìng绝对不是没有才华,而是她在自己的生存状态当中,要很小心,不要随便透露她的才华,因为那样做会使男xìng受伤。所以我一直觉得对于李清照或者管仲姬这样的女xìng,其实要放在一个大文化里面来看,才会看到她们的有趣。
即使写出抗金救亡诗也会很假
李清照后来的遭遇,是由于北宋跨到南宋,国破家亡,她带着几车的文物逃离。赵明诚临死的时候曾跟她讲,你必须“身与物俱亡”,话语里面有一种哀伤。他们觉得在战乱当中,文化使命在自己的身上。赵明诚的遗嘱讲,什么东西先丢,什么东西后丢,什么到最后也不能丢,就是“人与物俱亡”。当然李清照也没有那么呆了,她到最后并没有“人与物俱亡”。她在这篇文章里面说,失去七八,失去五六,失去四三。读下来非常悲惨,你会觉得她丢的不是文物,而是她跟一个知已共同建立的梦想,在一步一步地破碎,一直到最后全部消失。李清照最后在心境上的荒凉、空无,已经不仅是亡国了。我们从李清照的个人遭遇可以看出,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个人小小的一点意愿,都不能够保存。李清照并不像我们前面讲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苏轼,他们有伟大的政治理想,她只有一个属于跟她的知已共同建立小小美好世界的理想,当这个理想都不能完成的时候,她的哀伤是非常深沉的。
也有很多人提到说,为什么李清照在亡国的时候,没有写出那种爱国诗、抗金诗啊。我觉得这有点强人所难,因为她如果写那个东西也会显得很假,从传统的角色定位来讲,从来没有把这个责任放在女xìng身上,所以她当然可能痛恨胡虏,她的诗里也有这种部分,可是你会感觉到她的一种无依靠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大家如果读《金石录后序》会发现,李清照在丈夫死了以后,依靠的是她弟弟,还有她的妹婿,所以她其实一直依靠男xìng,因为她不可能自存。不是有一个强盗把她家挖了一个大洞,偷掉了一大堆东西吗?她明明知道那个强盗就是邻居,可她还是贴出了悬赏,说她愿意用钱再买回来。第二天,东西也就回来了,她觉得这些书籍、古本、珍本,钱都买不到,她也明明知道谁是偷盗,可她不敢去声张。在《金石录后序》里,能感受到她在文化散失时候的一种无奈,这种感觉好像比国破家亡还要悲痛,它是那个文化跟她自己所经营起来的美的世界的瓦解。
李清照的女xìng立场
当我们谈李清照的时候,恐怕一直要抓住一个东西,就是女xìng观点。因为在数千年的文化当中,其实没有多少女xìng观点。我的意思是说,即使在今天的某些时候,都不一定有女xìng观点,什么叫做女xìng观点?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难讨论的问题,甚至有时候会被责骂,说你为什么觉得女xìng一定要是这样子?比如说在一个社会里面,要强调两xìng平权的时候,女xìng被重视,往往就会认为她的服装、她的讲话、她的姿态、她的做事态度,都应该男xìng化,大家认为这才是两xìng平权。可是你看李清照的词,她没有忌讳女xìng的特征,女xìng的柔软、女xìng的委婉、女xìng的某种特殊的情思,她都在很直接地表现。
这就是我想要强调的女xìng观点,因为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从族群来看,女xìng也是一个族群,不同的族群要有不同的声音,这才构成美学上的一种宽度。我们假设一个女xìng写的词很好,可是如果和苏轼放在一起比较,意义并不见得很大,因为本来就有苏轼这样的男xìng诗人,可是我们缺乏的是女xìng的这个特别的部分。
我记得在讲美术史的时候,我们讲到了管仲姬,我特别看中她,她可以在十三世纪的元朝,写出“你侬我侬”这样类似今天流行的歌词,非常的女xìng化。她表达的不是什么伟大的志愿:“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里面思考的逻辑方式都非常女xìng化,而这一点才是我们今天还重视她的原因。她就是从很个人的女xìng情思去写。
如果你责备她说,你看岳飞死了,文天祥也死了,你的丈夫赵孟还在元朝做官,管仲姬还写“你侬我侬”,那就没有文学可谈了。其实文学不是那么单一的,文学里面有很多个人,每个人在某一个特殊环境里面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李清照在晚年写过的一首词里面提到,她觉得自己无法像花木兰那样上疆场,有一点无奈,可说的是实话。
数千年间,中国文化中很少有女xìng观点,男xìng文化对女xìng观点其实是非常恐惧,或者害怕的,像赵明诚、赵孟这样的男xìng毕竟很少。李清照其实在历史上是蛮受批评的,有一部分批评说,国家都亡了,她还不写表现国破家亡的词,不写“气吞万里如虎”那种慷慨激昂的句子。
为什么女xìng作家难于出现
关于李清照的遭遇,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拿出来说一说,就是后来被捏造出来的她改嫁张汝州的故事,对此胡适和一些学者做过考证。胡适他们这些人是了不起的,在五四运动的时候,他们非常反感这件事情。胡适首先提出来的观点是,改嫁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可以?如果丈夫已经死掉,她为什么不可以改嫁?胡适考证到最后发现,李清照根本没有改嫁。这里面很好玩的地方是说,男xìng的文化里面,其实非常不喜欢李清照,所以就硬要给她造一个改嫁的故事出来。对于李清照改嫁的争议,大概是五四运动到三十年代文学史最大的公案。现在大家都已经了解到李清照并没有改嫁,可是所有学者强调的是,她真的改嫁也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干吗要去捏造一个改嫁的故事来。好像说她的词写得不好都没什么关系,最后说她改嫁,这个人就完了。这里面当然反映的是一种男xìng的道德观。
我一直觉得在历史上一些革命xìng的人物,他们遭受到的非议是惊人的。我们刚才说赵明诚拿着妻子的词到外面去,吃饭的时候唱给大家听,然后说这是我太太写的,当然有人会赞美,可是也有不少人觉得不lún不类,怎么把一个闺中的东西拿出来了。大家读《红楼梦》的时候也注意到,林黛玉喜欢写诗,贾宝玉拿出去给人家看,后来就被薛宝钗骂了一顿,说闺中的东西是不可以流出去的。因为在古代,女xìng的文化是非常私密的,它不能在男xìng的公开场合被流传。李清照文学成就的关键是由于赵明诚没有这种保守的观点,或者李赵两家其实都鼓励了她的才华。可是这些并不说明她没有遭遇到社会的非议。在文学史上,我们看到李清照受到了很多的争议,包括觉得她有一些不检点,女xìng应该守的本分没有守;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她有点“野”。
李清照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在漫长的文学传统里,一个女xìng创作者的重要xìng,她会比男xìng的创作者更难出现。今天我们很难比较说李清照的词是不是比苏轼好,或者比辛弃疾好,我觉得没有必要做这个比较,因为他们的背景根本不同。我提出来的重点是说,文学史上不能不谈李清照,因为没有第二个了,没有第二个代表女xìng这个族群的声音。她绝对不会写辛弃疾的“气吞万里如虎”,因为她感觉不到那个部分,她必须是从女xìng的角度出发。
在下面的阅读过程里,大家会感觉到她的女xìng气质是特别明显的,她几乎也从来不伪装。在文学史上很好玩,有一部分是男xìng伪装成女xìng去写女xìng观点,比如说张籍的《节fù吟》或者李白的《长相思》,都是转换自己,假借自己是一个女xìng,去感觉女xìng的哀伤。可是我们比较少有机会看到一个真正的女xìng去感觉自己的生命。当然李清照在北宋的作品跟她在南宋的时候很不一样,经历过一个大的变乱之后,她心境上的差别很大。
李清照有点儿“野”
我刚才用了一个字形容她,叫做“野”。其实她是有一点俏皮,她用字很俏皮,比如“绿肥红瘦”。讲春天过完了,花都凋零了,“红”是一种颜色,可是她用“瘦”来形容红;然后绿色越来越多了,她用“肥”来形容“绿”。其实肥跟瘦是很难入诗的,瘦还好一点,肥更难入诗。李清照的“野”或她的俏皮其实是好的,就是她比较大胆,所以她常常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类,用这种有点感觉像俚语的文字。我觉得大概由于女xìng不是在正统文化里,她反而会比较自由。所以我们会特别提到说当有一种文化成为道统以后,大家所受到的拘束也就比较大。那么女xìng如果出现的话,她反而可以跳开这个道统给她的某些限制。
大家阅读的时候可以感觉一下,比如像《点绛唇》,她自己特别注明“闺思”,就是在闺房里一个女子沉思的感觉。所以绝对不能拿她的作品和《金陵怀古》那种大的题材来看待,她就是很个人的,她也强调她的个人xìng。《点绛唇》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女xìng的词牌,女孩子在家里面用胭脂来点自己的嘴唇,然后化妆,这样的歌曲绝对跟《满江红》不一样,它不是悲壮xìng的,它是比较委婉、抒情的歌,大概适合邓丽君的声音去唱的那种比较轻巧的歌。所以她常常用到的词牌,多是《点绛唇》、《一剪梅》,很少去写《念奴娇》或者《水调歌头》、《满江红》这一类的词。这里面跟她的音乐xìng选择也有关系,就是她已经定位了自己的声音,她的声音是一个可能中弱音的状况,她不去发悲壮的声音。
我们看一下《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我们提到李清照批评过秦观,可是我觉得李清照的词当中也有蛮多秦观的东西。秦观的词当中有很多无来由的幽怨,所谓的无赖,所谓淡淡的哀愁的东西,李清照的作品里面也有,只是女xìng化更明显。像“柔肠”这一类的字眼,其实在唐诗里面也常常用到,可都是男xìng在写,但是当一个女xìng去写柔肠的时候,她用“一寸”,然后用“愁千缕”去做关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她把很多细腻的东西一层一层地牵出来,可以看出一个女xìng在使用文字时的某些特征。也许我们今天都很难去分析,女xìng在使用文字上跟男xìng究竟有什么不同,在长期教育的习惯当中,或者她自己生活的空间里,她会带出什么样的一个美学系统来。
“惜春春去”,它不见得一定是女xìng文化,在苏东坡的《寒食帖》里面就有“惜春”,可是惜春后面再加“春去”的时候,它的委婉xìng会增高,它的哀怨xìng会增强。所以她常常是在调xìng上面,把女xìng的东西放进去。像“几点催花雨”,她会追悼春天快要过完的时候,那个雨使得花更快飘零,更快凋零,这些可能都是由于女xìng的敏感或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