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
识并使用dú气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远古时期,人类就知道使用柴草发烟,在猎物藏身的洞穴口施放,将之薰出后猎杀的道理。公元前431~404年,斯巴达人在伯罗奔尼撒使用亚硝酸气体攻击敌人,成为历史上最早使用dú气的战例。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战,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当时,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与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在欧洲展开激烈的争夺。马恩河会战后,双方军队在西线陷入僵局,完备的筑垒工事,使双方用尽各种火力与突击手段,都未能打破僵局。1915年4月22日下午6时,在比利时西部的伊伯尔附近阵地,法、德军仍在对峙。突然,法军发现从德军阵地升起了宽六公里的蒙蒙烟雾,乘着风速为每秒钟两米的北风向己方袭来。起初是一种奇妙的黄绿色,往前推进渐渐变成了灰白色。谁也没有注意到这是德军在施放氯气,法军面对这样异样的光景面面相觑。但当发觉这不是一般的烟雾时已经为时已晚了。当大量灰白色的云烟涌入阵地内时,对dú气一无所知且毫无防备的法军就像被捅了的蜂窝,陷入了一片混乱。令人难以呼吸的强烈刺激,令人窒息的恐怖有的剧烈咳嗽,有的疯狂喊叫,纷纷扔掉qiāngpào,放弃阵地,争先顺风而逃。几分钟之前,法军士兵们还在准备迎接静谧的夜晚,转眼间却掉进了意想不到的阿鼻地狱。
逃也逃不脱,在逃跑途中力尽而倒毙者,数不胜数。
在当面的法军两个师(殖民地45师和后备第87师)惊惶失措而崩溃后,出现一条宽六公里的间隙带。德军不发一qiāng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纵深四公里的地域,其中包括数月来几经猛烈争夺的要冲朗格马克。德军在伊伯尔悍然使用dú气进攻,开启了现代化学战的先河。
这一动态被怀有“开拓万里波涛”、“国威布于四方”侵略扩张野心的日本军部敏锐地觉察到了。日本立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化学战剂和武器的开发。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即具备了一定的化学战能力。其后,日本军部又加速化学战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完善,在侵华战争中,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犯下了累累罪行。
与细菌战一样,化学战也是国际公约所禁止的。实施化学战同样犯的是反人类、反人道的罪行,为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所痛恨、所不齿。因此,战败投降前夕,在日本军部的指使下,日本军队迅速消灭罪证,企图掩盖罪责,逃避历史的审判。中国有句古语: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历史是不容欺瞒的。侵华日军化学战罪行现已基本上大白于天下。当然,由于日本军销毁了罪证,使得其中大多数化学战战争罪犯的活动无从取证,他们后来的行踪和结局也无从全面掌握。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记述其化学战机构、部队的结局中,寻找出他们命运的脉络。
第五章努力研究出敌人无法预期的新式武器:第二节禁止化学武器的国际努力 [本章字数:1869 最新更新时间:2009-07-10
16:21:51.0]
化学战的威胁成为现实问题是19世纪后半叶的事情,就禁止化学武器的讨论及缔结国际公约的动向则出现在这以后。当时,化学武器(dú气)的概念尚不清楚,只是广义上理解为“有dú物质”,并曾在多种场合反复讨论其禁用问题。
最早的公约是1868年的《圣彼得堡宣言》,它虽未直接触及禁用有dú物质的问题,但提出了在战争中禁止使用徒然加重不必要痛苦的武器。这一精神一直被后来的宣言所贯彻(日本未与约)。
1874年的《布鲁塞尔宣言》(战争法规和惯例章程的布鲁塞尔会议最后议定书)中包括如下提案:“禁止使用dú物及有dú武器,禁止使用将会造成不必要痛苦的武器、投shè物及其他物质。”15个与会国在议定书上签了字,但由于英国反对,此协议最终未获通过(当时规定的原则是必须所有与会国同意才能生效,只要有一国反对则不能生效。日本未与会。)。
因此,这一时期实质上并没有一个被认可的禁止化学武器的国际法规,仅停留在国际惯例的范围内。
国际禁止化学武器运动首次名副其实地作为国际法规被认可,那是在1899年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和平会议上的事情。
这次会议由俄国倡议发起,自同年5月18日起,英、美、德、法、意、日等26国陆续与会,7月29日签署了三项公约:(1)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2)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3)1864年8月22日日内瓦公约的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
此外,还签署了三项宣言:一是禁止从气球上投掷投shè物和bàozhà物等;二是各自禁止使用专用于散布窒息xìng或有dú气体的投shè物;三是禁止使用达姆弹。
这一宣言书的意义在于将历来仅作为国际惯例的“禁止有dú物质”赋予了公法的xìng质,从而使之名副其实地作为国际法得到认可。日本的全权代表有驻俄公使林董、自耳义,驻意公使本野一郎(出兵西伯利亚时为外相),陆军专家代表是上原勇作工兵大佐。该公约批准禁止使用化学战剂在日本于1900年9月3日正式获准,11月22日敕令公布。
在美国的倡议下,于1907年再度在海牙举行了第二次国际和平会议。本次会议从同年6月15日起,主要有44个国家参加,10月18日在“陆战法规与惯例章程”中签署了“禁止使用dú物和有dú武器,禁止使用产生不必要痛苦的武器、投shè物或其他物质”的协议(日本对第44条“禁止强制占领地居民提供敌方情报”提出保留意见)。日本的全权代表有特命全权大使都筑馨六、驻荷兰公使佐藤爱,陆军代表是骑兵监秋山好古少将。该公约在日本于1911年11月6日获准,1912年1月13日颁布公约,在日本生效日期为2月12日。
这一公约后来围绕用语的解释上产生了种种分歧,即,第23条第1项中的“dú物”被认为指的是一般概念上的有dú物质(如向井中投dú)等,并非指dú气,如有禁用dú气之意应另外明确表述。此外,第5项中的“不必要的痛苦”,也被认为判断必要的标准不明确。因上述这些意见的不同的解释,致使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出现的化学战无力予以抗议。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禁用问题又旧事重提,其主要理由是dú气的定义和范围不明确。
1919年6月28日的凡尔赛公约是由美国倡议对德国实施的单方限制,其内容有:“禁止生产、出售、进口及使用dú气。”日本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1919年11月10日批准了这一公约。
(《有关潜艇和有dú气体的五国公约》)1921年,由美国倡议在华盛顿召开了海军裁军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五国(日、英、美、法、意)在主题之外再次讨论了有关dú气的禁用问题,并于1922年2月6日,签署了内容为“禁止使用窒息xìng、有dú及其他dú气以及一切类似的液体、物质或手段”的《有关潜艇和有dú气体的五国公约》。本条约包括四条潜艇条款和一条dú气条款,故以此得名。日本全权代表有加藤友三郎海相等三人,陆军方面随员是田中国重少将,条约于1922年8月5日批准。
(《禁止在战争中使用有dú气体和细菌的议定书》)1925年6月17日,在日内瓦44个与会国签署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有dú气体和细菌的议定书》。日本的全权代表是国际联盟全权公使(相当于现今的联合国)松田道一,陆军代表是四天王延孝少将。
日本于1927年5月21日批准(条约第4号),该议定书自法国批准书jiāo存之日起生效。本议定书的特点在于加上了“细菌武器”条款,从而具有了某些新意。其他与1922年华盛顿五国条约相差无几。
日本正式着手进行化学研究时,正值世界范围内禁止化学武器敏感期,因此,出于对国际社会的顾虑,“日本的研究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第五章努力研究出敌人无法预期的新式武器:第三节秘密设立化学战剂和化学武器的科研机构 [本章字数:3572 最新更新时间:2009-07-10
16:22:16.0]
日本最早着手化学武器研究的是技术审查部和军医学校,后来临时dú气委员会也加入研究。始于1918年8月的西伯利亚出兵,与日陆军化学战研究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简述一下出兵的经过。
1917年11月(俄历10月),俄国在列宁领导下夺取了政权,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同年12月,苏维埃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由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显然不符合日本军国主义的利益,日本决意应英、美等国的要求,出兵西伯利亚,以乘机推行它的侵略扩张政策。
日陆军很早就在某种程度上预见到会出现出兵西伯利亚的事态,并为此早已进行了对策研究。对俄军研究的结果表明,俄军实际上是沙俄军队的延续,在欧洲战场上具有丰富的化学战经验,并拥有化学战装备。这样,为取得作战的胜利,紧急准备化学装备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1918年5月9日,在陆军省兵器局器材处设立了临时dú气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由陆军省兵器局局长渡边太郎少将任委员长,由委员、干事共计30人组成。为“迅速完成时局剧变的应急准备工作”,该委员会在继承过去陆军技术审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了工作。这里所谓的“时局剧变”,从上述可知,是指出兵西伯利亚这一事态。
临时dú气调查委员会是针对出兵西伯利亚这一明确的目标而紧急组建起来的,因而,其业务内容跟平时的学术调查研究不同,需要在短期内迅即研制并装备战场必需品。为此,5月18日制定了“dú气调查方针”,调查内容涉及整个化学战,包括液化氯及dú气弹的制造,投shè手段的开发、防dú面具及中和剂的研制,等等。
调查委员会的工作,第一步从制造并得到dú剂开始。这是因为要研究dú剂的投shè手段和防护手段,把dú剂搞到手是先决条件。但当时日本的化学工业水平极低,1915年引进了制造液态氯所需的食盐电解装置,开始在国内的化学公司生产,1917年才首次取得氯气液化的成功,但当时在欧洲战场上,液态氯已不再是军用的首选dú剂,取而代之的光气、芥子气等战剂纷纷登场。在如此低的化学工业水平下制造dú剂,尽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液态氯的产量还是微乎其微,远远未达到作战所需数量。
不得已,只好采取权宜之策,不足部分以溴来代替。结果,准备了“k号”和“O号”两种化学剂:“K号”为液态氯,“O号”为溴。
进入20世纪后,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910年,德国发明了利用空气中的氮制成氨的技术。1913年,德国又发明了用空气中的氮合成硝酸的技术。随着世界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从其侵略战争的需要出发,日本于1915年成立了以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为目的的物理化学研究所。
1919年4月15日,日军撤销了陆军技术审查部,成立了“陆军技术本部”,在技术本部本部长之下设立了“陆军科学研究所”。之所以为“调查研究有关兵器及兵器材料的科学”而成立这一科学研究所,“是因为在这种时代潮流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兵器材料的价值得到了很高的评价”。随着科学研究所的成立,陆军火yào研究所则被撤销了。
科学研究所由第1处和第2处组成。第1处负责物理研究,第2处负责化学研究。但成立之初规模很小。第1处的前身是设在小石川东京pào兵工厂内的研究制造兵器所用金属原材料的研究机构,第2处的前身是设在板桥的陆军火yào制造所内的测试火yào稳定xìng的试验机构。首任所长是田中弘太郎中将,第1处处长是川口育三郎pào兵少佐,第2处处长是朽本纲贞大佐。
科学研究所力量很薄弱,至1923年在户山之原设置研究室之前,只不过是在其前身的机构中对新任务做一些简单的准备而已,未能开展实质xìng研究工作。
在成立科学研究所的同时,在陆军省内设置了“制度调查委员会”。以陆军次官为委员长,由陆军省、参谋本部、教育总监部的各局(部)长共计20名委员和干事组成。目的是,“以取得军事各个方面改进成果为目的,研究讨论陆军各项制度,制定有关改进方案”。也就是说,要使日陆军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实战的经验教训,实现军队现代化。关于化学战,对化学战的统一机构、教育和研究机构等的状况进行审议,并于1924年6月中旬之前递jiāo报告。
这一报告是日陆军首次就化学战整体状况作出的正式研讨,尤其对了解当时军部对化学战的部分构想具有重要价值,报告明确提出要组建“化学战部”,并拟定了组建方案。
该方案确定的化学战部的编制为高级军官78人,委任官101人,职工340人;陆军dú气学校实验与化学战战法研究人员编制为703人;化学战研究所从事化学武器试验与演习的人员编制为66人;各兵种技术学校从事化学武器试验与化学战战法研究的人员编制为64人。
化学战部组建方案经过连续数次审议,到临近报告提jiāo期限的1924年4月1日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当时,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与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在欧洲展开激烈的争夺。马恩河会战后,双方军队在西线陷入僵局,完备的筑垒工事,使双方用尽各种火力与突击手段,都未能打破僵局。1915年4月22日下午6时,在比利时西部的伊伯尔附近阵地,法、德军仍在对峙。突然,法军发现从德军阵地升起了宽六公里的蒙蒙烟雾,乘着风速为每秒钟两米的北风向己方袭来。起初是一种奇妙的黄绿色,往前推进渐渐变成了灰白色。谁也没有注意到这是德军在施放氯气,法军面对这样异样的光景面面相觑。但当发觉这不是一般的烟雾时已经为时已晚了。当大量灰白色的云烟涌入阵地内时,对dú气一无所知且毫无防备的法军就像被捅了的蜂窝,陷入了一片混乱。令人难以呼吸的强烈刺激,令人窒息的恐怖有的剧烈咳嗽,有的疯狂喊叫,纷纷扔掉qiāngpào,放弃阵地,争先顺风而逃。几分钟之前,法军士兵们还在准备迎接静谧的夜晚,转眼间却掉进了意想不到的阿鼻地狱。
逃也逃不脱,在逃跑途中力尽而倒毙者,数不胜数。
在当面的法军两个师(殖民地45师和后备第87师)惊惶失措而崩溃后,出现一条宽六公里的间隙带。德军不发一qiāng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纵深四公里的地域,其中包括数月来几经猛烈争夺的要冲朗格马克。德军在伊伯尔悍然使用dú气进攻,开启了现代化学战的先河。
这一动态被怀有“开拓万里波涛”、“国威布于四方”侵略扩张野心的日本军部敏锐地觉察到了。日本立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化学战剂和武器的开发。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即具备了一定的化学战能力。其后,日本军部又加速化学战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完善,在侵华战争中,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犯下了累累罪行。
与细菌战一样,化学战也是国际公约所禁止的。实施化学战同样犯的是反人类、反人道的罪行,为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所痛恨、所不齿。因此,战败投降前夕,在日本军部的指使下,日本军队迅速消灭罪证,企图掩盖罪责,逃避历史的审判。中国有句古语: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历史是不容欺瞒的。侵华日军化学战罪行现已基本上大白于天下。当然,由于日本军销毁了罪证,使得其中大多数化学战战争罪犯的活动无从取证,他们后来的行踪和结局也无从全面掌握。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记述其化学战机构、部队的结局中,寻找出他们命运的脉络。
第五章努力研究出敌人无法预期的新式武器:第二节禁止化学武器的国际努力 [本章字数:1869 最新更新时间:2009-07-10
16:21:51.0]
化学战的威胁成为现实问题是19世纪后半叶的事情,就禁止化学武器的讨论及缔结国际公约的动向则出现在这以后。当时,化学武器(dú气)的概念尚不清楚,只是广义上理解为“有dú物质”,并曾在多种场合反复讨论其禁用问题。
最早的公约是1868年的《圣彼得堡宣言》,它虽未直接触及禁用有dú物质的问题,但提出了在战争中禁止使用徒然加重不必要痛苦的武器。这一精神一直被后来的宣言所贯彻(日本未与约)。
1874年的《布鲁塞尔宣言》(战争法规和惯例章程的布鲁塞尔会议最后议定书)中包括如下提案:“禁止使用dú物及有dú武器,禁止使用将会造成不必要痛苦的武器、投shè物及其他物质。”15个与会国在议定书上签了字,但由于英国反对,此协议最终未获通过(当时规定的原则是必须所有与会国同意才能生效,只要有一国反对则不能生效。日本未与会。)。
因此,这一时期实质上并没有一个被认可的禁止化学武器的国际法规,仅停留在国际惯例的范围内。
国际禁止化学武器运动首次名副其实地作为国际法规被认可,那是在1899年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和平会议上的事情。
这次会议由俄国倡议发起,自同年5月18日起,英、美、德、法、意、日等26国陆续与会,7月29日签署了三项公约:(1)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2)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3)1864年8月22日日内瓦公约的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
此外,还签署了三项宣言:一是禁止从气球上投掷投shè物和bàozhà物等;二是各自禁止使用专用于散布窒息xìng或有dú气体的投shè物;三是禁止使用达姆弹。
这一宣言书的意义在于将历来仅作为国际惯例的“禁止有dú物质”赋予了公法的xìng质,从而使之名副其实地作为国际法得到认可。日本的全权代表有驻俄公使林董、自耳义,驻意公使本野一郎(出兵西伯利亚时为外相),陆军专家代表是上原勇作工兵大佐。该公约批准禁止使用化学战剂在日本于1900年9月3日正式获准,11月22日敕令公布。
在美国的倡议下,于1907年再度在海牙举行了第二次国际和平会议。本次会议从同年6月15日起,主要有44个国家参加,10月18日在“陆战法规与惯例章程”中签署了“禁止使用dú物和有dú武器,禁止使用产生不必要痛苦的武器、投shè物或其他物质”的协议(日本对第44条“禁止强制占领地居民提供敌方情报”提出保留意见)。日本的全权代表有特命全权大使都筑馨六、驻荷兰公使佐藤爱,陆军代表是骑兵监秋山好古少将。该公约在日本于1911年11月6日获准,1912年1月13日颁布公约,在日本生效日期为2月12日。
这一公约后来围绕用语的解释上产生了种种分歧,即,第23条第1项中的“dú物”被认为指的是一般概念上的有dú物质(如向井中投dú)等,并非指dú气,如有禁用dú气之意应另外明确表述。此外,第5项中的“不必要的痛苦”,也被认为判断必要的标准不明确。因上述这些意见的不同的解释,致使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出现的化学战无力予以抗议。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禁用问题又旧事重提,其主要理由是dú气的定义和范围不明确。
1919年6月28日的凡尔赛公约是由美国倡议对德国实施的单方限制,其内容有:“禁止生产、出售、进口及使用dú气。”日本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1919年11月10日批准了这一公约。
(《有关潜艇和有dú气体的五国公约》)1921年,由美国倡议在华盛顿召开了海军裁军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五国(日、英、美、法、意)在主题之外再次讨论了有关dú气的禁用问题,并于1922年2月6日,签署了内容为“禁止使用窒息xìng、有dú及其他dú气以及一切类似的液体、物质或手段”的《有关潜艇和有dú气体的五国公约》。本条约包括四条潜艇条款和一条dú气条款,故以此得名。日本全权代表有加藤友三郎海相等三人,陆军方面随员是田中国重少将,条约于1922年8月5日批准。
(《禁止在战争中使用有dú气体和细菌的议定书》)1925年6月17日,在日内瓦44个与会国签署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有dú气体和细菌的议定书》。日本的全权代表是国际联盟全权公使(相当于现今的联合国)松田道一,陆军代表是四天王延孝少将。
日本于1927年5月21日批准(条约第4号),该议定书自法国批准书jiāo存之日起生效。本议定书的特点在于加上了“细菌武器”条款,从而具有了某些新意。其他与1922年华盛顿五国条约相差无几。
日本正式着手进行化学研究时,正值世界范围内禁止化学武器敏感期,因此,出于对国际社会的顾虑,“日本的研究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第五章努力研究出敌人无法预期的新式武器:第三节秘密设立化学战剂和化学武器的科研机构 [本章字数:3572 最新更新时间:2009-07-10
16:22:16.0]
日本最早着手化学武器研究的是技术审查部和军医学校,后来临时dú气委员会也加入研究。始于1918年8月的西伯利亚出兵,与日陆军化学战研究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简述一下出兵的经过。
1917年11月(俄历10月),俄国在列宁领导下夺取了政权,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同年12月,苏维埃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由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显然不符合日本军国主义的利益,日本决意应英、美等国的要求,出兵西伯利亚,以乘机推行它的侵略扩张政策。
日陆军很早就在某种程度上预见到会出现出兵西伯利亚的事态,并为此早已进行了对策研究。对俄军研究的结果表明,俄军实际上是沙俄军队的延续,在欧洲战场上具有丰富的化学战经验,并拥有化学战装备。这样,为取得作战的胜利,紧急准备化学装备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1918年5月9日,在陆军省兵器局器材处设立了临时dú气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由陆军省兵器局局长渡边太郎少将任委员长,由委员、干事共计30人组成。为“迅速完成时局剧变的应急准备工作”,该委员会在继承过去陆军技术审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了工作。这里所谓的“时局剧变”,从上述可知,是指出兵西伯利亚这一事态。
临时dú气调查委员会是针对出兵西伯利亚这一明确的目标而紧急组建起来的,因而,其业务内容跟平时的学术调查研究不同,需要在短期内迅即研制并装备战场必需品。为此,5月18日制定了“dú气调查方针”,调查内容涉及整个化学战,包括液化氯及dú气弹的制造,投shè手段的开发、防dú面具及中和剂的研制,等等。
调查委员会的工作,第一步从制造并得到dú剂开始。这是因为要研究dú剂的投shè手段和防护手段,把dú剂搞到手是先决条件。但当时日本的化学工业水平极低,1915年引进了制造液态氯所需的食盐电解装置,开始在国内的化学公司生产,1917年才首次取得氯气液化的成功,但当时在欧洲战场上,液态氯已不再是军用的首选dú剂,取而代之的光气、芥子气等战剂纷纷登场。在如此低的化学工业水平下制造dú剂,尽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液态氯的产量还是微乎其微,远远未达到作战所需数量。
不得已,只好采取权宜之策,不足部分以溴来代替。结果,准备了“k号”和“O号”两种化学剂:“K号”为液态氯,“O号”为溴。
进入20世纪后,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910年,德国发明了利用空气中的氮制成氨的技术。1913年,德国又发明了用空气中的氮合成硝酸的技术。随着世界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从其侵略战争的需要出发,日本于1915年成立了以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为目的的物理化学研究所。
1919年4月15日,日军撤销了陆军技术审查部,成立了“陆军技术本部”,在技术本部本部长之下设立了“陆军科学研究所”。之所以为“调查研究有关兵器及兵器材料的科学”而成立这一科学研究所,“是因为在这种时代潮流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兵器材料的价值得到了很高的评价”。随着科学研究所的成立,陆军火yào研究所则被撤销了。
科学研究所由第1处和第2处组成。第1处负责物理研究,第2处负责化学研究。但成立之初规模很小。第1处的前身是设在小石川东京pào兵工厂内的研究制造兵器所用金属原材料的研究机构,第2处的前身是设在板桥的陆军火yào制造所内的测试火yào稳定xìng的试验机构。首任所长是田中弘太郎中将,第1处处长是川口育三郎pào兵少佐,第2处处长是朽本纲贞大佐。
科学研究所力量很薄弱,至1923年在户山之原设置研究室之前,只不过是在其前身的机构中对新任务做一些简单的准备而已,未能开展实质xìng研究工作。
在成立科学研究所的同时,在陆军省内设置了“制度调查委员会”。以陆军次官为委员长,由陆军省、参谋本部、教育总监部的各局(部)长共计20名委员和干事组成。目的是,“以取得军事各个方面改进成果为目的,研究讨论陆军各项制度,制定有关改进方案”。也就是说,要使日陆军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实战的经验教训,实现军队现代化。关于化学战,对化学战的统一机构、教育和研究机构等的状况进行审议,并于1924年6月中旬之前递jiāo报告。
这一报告是日陆军首次就化学战整体状况作出的正式研讨,尤其对了解当时军部对化学战的部分构想具有重要价值,报告明确提出要组建“化学战部”,并拟定了组建方案。
该方案确定的化学战部的编制为高级军官78人,委任官101人,职工340人;陆军dú气学校实验与化学战战法研究人员编制为703人;化学战研究所从事化学武器试验与演习的人员编制为66人;各兵种技术学校从事化学武器试验与化学战战法研究的人员编制为64人。
化学战部组建方案经过连续数次审议,到临近报告提jiāo期限的1924年4月1日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