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章
然也可以窜过长江,到江南地区来扰乱,但他是不是会这样冒险行动呢?”
他认为,如果刘伯承“在黄河以北根据地尚未稳固,实力尚未充足以前”,“窜扰江南,那么他流窜愈远,兵力愈分,消灭就愈快”。因此他断言:“匪军是不致如此冒险的。”而一旦如此冒险,他当然求之不得了。
máo zé dōng没有让刘伯承继续“窜过长江”的打算,准备派“到江南地区来扰乱”的是粟裕,但这一安排对蒋介石而言并无区别,仅仅换了一个将领与一支中原中共部队而已。
不过,粟裕要令蒋介石失望了。左右权衡、掂量轻重之后,他坚定了华野主力全部留下来,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和蒋介石较量一番的决心。
4月18日,又一个不可忘却的日子,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第三次直抒己见,“斗胆”进言。
电报洋洋洒洒、详细地摆出了5个不宜渡江南进的理由后,粟裕再次提出了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几个大规模歼灭战的建议:
“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发挥现有装备之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现在的敌人处于jiāo通便利的中原,如无相当pào火,难于歼灭),并求得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歼灭仗。”
当然,对于蒋介石的近后方和长江以南,粟裕也不是撒手不管,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格外细心地分别提出了合适的对策。
6、军令状(3)
他设想,对蒋介石江南的深远后方,也就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以及贵州等蒋介石平静的“后院”,可以派出多路精明强干的远征游击队(每路至多三千人,少则一千人即可),配成犄角之势,采取宽大范围的辗转游击,同样“能大量的调动敌人”。
他最后构想了可以在中原进行的几个大歼灭战:
“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这里包含了他设想中的可以一气呵成的3个大仗:
一、围点打援,歼灭第五军(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
二、济南战役(相机攻占济南);
三、徐州战役(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尽管东北战略区的军事统帅林彪,曾由衷叹服“粟裕尽打神仙仗”,说“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但粟裕当然和máo zé dōng一样,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真“神仙”。
然而,当历史的进程与他的设想惊人相似时,人们又不能不惊叹他的“料事如神”。
这3个大仗,后来“如约而至”时,时间间隔分别只相差1个月。它们是:
一、豫东战役。稍有不同的是,原本计划吃掉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后来粟裕临机处置,发展成“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大歼灭战;
二、“攻济打援”的济南战役。也有一点不同之处是,原设想“以一部相机攻占”,后来粟裕发展为华东野战军全军四个兵团一起参与的大仗。
三、生死对决的淮海战役。
máo zé dōng坐不住了!
他对自己的构想本来有着相当的自信,又有“左膀右臂”与几个“诸侯”的大力支持。
就在粟裕来电的同一天,刘伯承、邓小平还电告说:“从中原形势而论,粟部过江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
其他人倒还罢了,早就有“川中名将”美誉,máo zé dōng称之为“一条龙下凡”的刘伯承这么老练的人也只是认为,“照现在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而不是南下战略本身。
这无疑再次给了máo zé dōng决策的有力支持。
粟裕曾经带过的新四军一师有一首豪气干云的《渡长江》歌曲:
饥寒困苦算得什么?
敌舰上下弋游,我们不怕。
长江是我们的,
我们千百次自由地来去。
飞渡长江,对于同时兼任一师、六师两个师的师长,新四军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作战最多,战果最大”的粟裕而言,似乎不是一道难题。
一直活动在大江南北的他,曾经3次率部成功跨越长江:
第一次是1940年7月。
为执行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战略,他率领江南指挥部以及第2团、新6团等部2000人,摆脱黄埔一期出身的“天子门生”冷欣的围追堵截,又突破大日本“皇军”严密的封锁,胜利北渡长江。
第二次是1944年12月。
为执行máo zé dōng“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的条件,对苏浙地区应有发展”的部署,他率领驻扎在苏中的新四军一师师部、3个主力团近万人渡长江南下。
第三次是1945年10月。
为执行máo zé dōng“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立即转移到江北”的战略,他又掉头北上,率领苏浙军区万人浩浩dàngdàng北跃长江。
6、军令状(4)
一会儿北上,一会儿南下。虽然不曾“千百次”横渡长江,但他的确可以“自由地来去”,而且几乎都是“拖家带口”的大搬家,带的人马一次比一次多。这一点,中共高级将领中可谓仅此一人。
这也是máo zé dōng从几位中原主将里特意遴选,让粟裕挂帅第二次跃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这个粟裕,这回似乎有点“怪”。
他的电报末尾尽管口口声声说“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其实却在“软磨硬泡”,就是不大情愿过江,到底为什么?
不过,máo zé dōng也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兵家,不能不感到粟裕说的很有些道理,而国共两党重新开战以来,粟裕接二连三这么多精彩的大歼灭战,似乎也能说明真理可能在他那边。
máo zé dōng有点动摇了。
那就让粟裕来中央,当面锣对面鼓,开诚布公谈谈吧!
他原本在3月10日就有“拟约粟裕一商行动计划”的想法,现在看来更有必要了。
粟裕来电后的第四天,máo zé dōng电告陈毅、粟裕,请他们到中央开会,“商量行动问题”。
这下可苦了陈毅,才从máo zé dōng身边鞍马劳顿回来,身上的汗水还没有完全干透,一个前委扩大会议的总结报告还没有做完,便又要风尘仆仆赶回去。
能不能不去呢?
他和粟裕一起致电máo zé dōng,请求“陈不北上”,也就是粟裕一个人北上西柏坡,陈毅则留下来。
这自然有相当的理由。
对中央决策有不同意见的是粟裕,正在召开的华东野战军前委的扩大会议,也的确需要留下“外出”已久的陈毅主持。
但máo zé dōng回电的意思很明确。他说:“请你们两人提前于卯感(4月27日)赶到中工委会晤。”
更让陈毅始料不及的是,这一去,他“上班”的地点,被máo zé dōng改到了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
máo zé dōng确定粟裕率华东野战军3个主力纵队南下后,尽管中央改变了成立华中分局,由陈毅担任书记并让他和粟裕统一指挥“七、九两纵及一切华中部队”的决定,随后又成立了由他担任司令员的东南野战军,但他知道自己不会随行。
因为华东野战军还有陈士榘、唐亮的第3兵团(3、8、10纵)暂时留在中原,等粟裕率领第1兵团南下半年左右后才渡江,他不用担心没有地方“落脚”。
一个月前的3月19日,他和华东局书记饶漱石一路相伴同行,从杨家沟返回华东野战军总部驻地的途中,曾电告陈士榘、唐亮说:“陈(毅)饶(漱石)4月2日到粟处,然后分赴山东和陈唐处。”
这就是说,他们两人赶到华野总部(即“粟处”)小住后,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将前往自己的驻地山东,陈毅则打算去陈士榘、唐亮的“一亩三分地”。
4天后,máo zé dōng决定扩大中原局的范围,“管辖津浦路东陇海线南包括豫、陕、鄂整个地区统一该区党政军民一切工作之领导”,正式将一度打算划归华东局的豫皖苏地区划给了中原局,并决定原定担任华中分局正副书记的陈毅、邓子恢加入中原局。
邓子恢是华东局的副书记之一,分工时负责组织地方支前、部队后勤、恢复区和城市工作。同时,他还兼任华东军区副政委和支前司令部司令员,统管地方支前和部队后勤工作。
早在1947年11月,máo zé dōng根据豫皖苏(即“陈、粟区域”)“人口二千余万,党政民工作的领导亟须加强”的现状,便致电中央工委的刘少奇和华东局:“请考虑让邓子恢率华中分局机构去陈、粟处,以加强陈、粟区域及苏中、苏北的领导。”这也是后来计划重新成立华中分局的由来。
6、军令状(5)
这时正在华东负责“渤海区土改及后勤工作”的邓子恢,便奉命将手中的工作jiāo给康生暂代后,一脸风尘来到了豫皖苏地区。
这位“对土地改革和财经工作富有经验”的干才,是刘伯承、邓小平向máo zé dōng点名,迫切要求正式调入中原局以加强中原局工作的要员。
与邓子恢这一“专业人士”不同,华东野战军最高统帅陈毅这个“加入”,如同半年前máo zé dōng指令他“加入晋冀鲁豫中央局为委员”,仅仅是和粟裕一起“代表该局指导黄河以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淮河以北之党政军民工作,以利直接支援前线”有相似之处。
这自然并非让他离开兵多将广的华野部队,到相对弱小的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去“独在异乡为异客”。
3月30日,máo zé dōng也在考虑粟裕南渡后,暂时留在中原的陈毅工作安排的问题。他致电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晋冀鲁豫刘伯承、邓小平并告中工委,准备了两个方案:
第一个是,“华东野战军留江淮河汉间作战的各纵(即3、8、10纵)称为华中兵团,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亮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以王建安、宋时轮为第二、三司令员。”
这就是说,虽然华东野战军在粟裕渡江后将公开改称东南野战军,但暂时留在中原的司令员陈毅和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依照过去成立华中分局的决定,又被máo zé dōng作了临时xìng的安排。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改称“华中兵团”,陈毅继续当这个兵团的“老大”。
第二个是,鉴于陈士榘、唐亮的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正在洛阳等地和晋冀鲁豫的陈赓兵团一起联合作战,máo zé dōng又决定,“目前为指挥华东3、8、4、9纵在豫陕鄂区作战(3、8纵属于华野;4、9纵属于中野),拟成立豫陕鄂野战指挥部,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士榘为第一副司令员。”
这一方案对陈毅个人而言,要旨是麾下的人马扩大了,拟成立的以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为主的“豫陕鄂野战指挥部”,不仅可以指挥自己原来的旧部,而且可以指挥刘伯承、邓小平麾下鼎鼎大名的陈赓兵团(即陈谢大军)。
因为陈毅暂时还在返回华东野战军的途中,并将在粟裕所在的华野总部呆上一段时间,máo zé dōng决定,“在陈毅未回部(即陈士榘、唐亮第3兵团)以前代理司令员工作,陈赓为第二副司令员,原豫陕鄂野战军(4、9纵)之职务不变,唐亮为副政治委员,并暂代政治委员工作。”
他还决定:“现豫陕鄂野战军(3、8、4、9纵)成立前委,陈毅为书记,陈士榘、唐亮、陈赓为委员。陈士榘代理书记。”
无论哪一种方案,máo zé dōng都没有让陈毅离开华东野战军,前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上班”的意图。
粟裕现在对“老搭档”陈毅的去留考虑不多,一门心思用在谏阻máo zé dōng渡江南下的决策上。
他收到去中央开会的电令后,自然兴奋异常。
这说明峰回路转,事情有了转机,至少可以当面详细说说自己的思路了,更何况他也有17年没见过máo zé dōng了。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máo zé dōng。”粟裕当然还不知道有这首后来响遍大江南北的经典“红歌”,但迫切的心境是相似的。
世事如棋,沧海桑田。当年江西苏区匆匆一别,如今一个成了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的最高领导人,一个也成为参天大树,做到了大野战军的战役指挥员,粟裕难免有些想“一诉衷情”的迫不及待。
6、军令状(6)
他和陈毅4月25日黄昏出发,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经朝城、邯郸、石家庄等地,来不及寻访古迹缅怀古人,或者踏访山水胜地欣赏美景,5天后就赶到了máo zé dōng新的驻地河北阜平的城南庄。
máo zé dōng也激动得不能自已。
他打破从不迎送党内同志的惯例,客客气气将粟裕从门口亲自迎进来,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他第一次在电报以外当面称许粟裕:“你们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高兴啊!你们辛苦了!”
一番寒暄后,他又请粟裕这位湖南老乡吃饭,命人端出稀罕的辣子鸡丁热情款待。可惜的是,粟裕因长期处于战争环境饮食不规律患有胃病,不能吃辣。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他俩倒不曾如此“多愁善感”、“儿女情长”,但也在叙旧忆往,谈古论今,越聊越兴奋,特别是máo zé dōng。
一段关于孟良崮战役的经典“问对”也就问世了。
máo zé dōng: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
栗裕脱口而出:蒋介石。
máo zé dōng:还有一个人呢?
栗裕:陈诚?
máo zé dōng: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
máo zé dōng:何足道哉!
粟裕:白崇禧?
máo zé dōng:离题千里了。
粟裕:那么是谁呢?
máo zé dōng: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máo zé dōng!
孟良崮战役是粟裕一生的得意之笔。他麾下的虎将王必成后来回忆说,这次战役,“从调动兵力创造战机,到战役实施的全过程,无一不是按照粟裕同志提出的方案实施的。”
máo zé dōng如此首肯这一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他认为,如果刘伯承“在黄河以北根据地尚未稳固,实力尚未充足以前”,“窜扰江南,那么他流窜愈远,兵力愈分,消灭就愈快”。因此他断言:“匪军是不致如此冒险的。”而一旦如此冒险,他当然求之不得了。
máo zé dōng没有让刘伯承继续“窜过长江”的打算,准备派“到江南地区来扰乱”的是粟裕,但这一安排对蒋介石而言并无区别,仅仅换了一个将领与一支中原中共部队而已。
不过,粟裕要令蒋介石失望了。左右权衡、掂量轻重之后,他坚定了华野主力全部留下来,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和蒋介石较量一番的决心。
4月18日,又一个不可忘却的日子,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第三次直抒己见,“斗胆”进言。
电报洋洋洒洒、详细地摆出了5个不宜渡江南进的理由后,粟裕再次提出了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几个大规模歼灭战的建议:
“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发挥现有装备之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现在的敌人处于jiāo通便利的中原,如无相当pào火,难于歼灭),并求得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歼灭仗。”
当然,对于蒋介石的近后方和长江以南,粟裕也不是撒手不管,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格外细心地分别提出了合适的对策。
6、军令状(3)
他设想,对蒋介石江南的深远后方,也就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以及贵州等蒋介石平静的“后院”,可以派出多路精明强干的远征游击队(每路至多三千人,少则一千人即可),配成犄角之势,采取宽大范围的辗转游击,同样“能大量的调动敌人”。
他最后构想了可以在中原进行的几个大歼灭战:
“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这里包含了他设想中的可以一气呵成的3个大仗:
一、围点打援,歼灭第五军(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
二、济南战役(相机攻占济南);
三、徐州战役(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尽管东北战略区的军事统帅林彪,曾由衷叹服“粟裕尽打神仙仗”,说“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但粟裕当然和máo zé dōng一样,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真“神仙”。
然而,当历史的进程与他的设想惊人相似时,人们又不能不惊叹他的“料事如神”。
这3个大仗,后来“如约而至”时,时间间隔分别只相差1个月。它们是:
一、豫东战役。稍有不同的是,原本计划吃掉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后来粟裕临机处置,发展成“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大歼灭战;
二、“攻济打援”的济南战役。也有一点不同之处是,原设想“以一部相机攻占”,后来粟裕发展为华东野战军全军四个兵团一起参与的大仗。
三、生死对决的淮海战役。
máo zé dōng坐不住了!
他对自己的构想本来有着相当的自信,又有“左膀右臂”与几个“诸侯”的大力支持。
就在粟裕来电的同一天,刘伯承、邓小平还电告说:“从中原形势而论,粟部过江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
其他人倒还罢了,早就有“川中名将”美誉,máo zé dōng称之为“一条龙下凡”的刘伯承这么老练的人也只是认为,“照现在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而不是南下战略本身。
这无疑再次给了máo zé dōng决策的有力支持。
粟裕曾经带过的新四军一师有一首豪气干云的《渡长江》歌曲:
饥寒困苦算得什么?
敌舰上下弋游,我们不怕。
长江是我们的,
我们千百次自由地来去。
飞渡长江,对于同时兼任一师、六师两个师的师长,新四军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作战最多,战果最大”的粟裕而言,似乎不是一道难题。
一直活动在大江南北的他,曾经3次率部成功跨越长江:
第一次是1940年7月。
为执行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战略,他率领江南指挥部以及第2团、新6团等部2000人,摆脱黄埔一期出身的“天子门生”冷欣的围追堵截,又突破大日本“皇军”严密的封锁,胜利北渡长江。
第二次是1944年12月。
为执行máo zé dōng“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的条件,对苏浙地区应有发展”的部署,他率领驻扎在苏中的新四军一师师部、3个主力团近万人渡长江南下。
第三次是1945年10月。
为执行máo zé dōng“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立即转移到江北”的战略,他又掉头北上,率领苏浙军区万人浩浩dàngdàng北跃长江。
6、军令状(4)
一会儿北上,一会儿南下。虽然不曾“千百次”横渡长江,但他的确可以“自由地来去”,而且几乎都是“拖家带口”的大搬家,带的人马一次比一次多。这一点,中共高级将领中可谓仅此一人。
这也是máo zé dōng从几位中原主将里特意遴选,让粟裕挂帅第二次跃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这个粟裕,这回似乎有点“怪”。
他的电报末尾尽管口口声声说“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其实却在“软磨硬泡”,就是不大情愿过江,到底为什么?
不过,máo zé dōng也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兵家,不能不感到粟裕说的很有些道理,而国共两党重新开战以来,粟裕接二连三这么多精彩的大歼灭战,似乎也能说明真理可能在他那边。
máo zé dōng有点动摇了。
那就让粟裕来中央,当面锣对面鼓,开诚布公谈谈吧!
他原本在3月10日就有“拟约粟裕一商行动计划”的想法,现在看来更有必要了。
粟裕来电后的第四天,máo zé dōng电告陈毅、粟裕,请他们到中央开会,“商量行动问题”。
这下可苦了陈毅,才从máo zé dōng身边鞍马劳顿回来,身上的汗水还没有完全干透,一个前委扩大会议的总结报告还没有做完,便又要风尘仆仆赶回去。
能不能不去呢?
他和粟裕一起致电máo zé dōng,请求“陈不北上”,也就是粟裕一个人北上西柏坡,陈毅则留下来。
这自然有相当的理由。
对中央决策有不同意见的是粟裕,正在召开的华东野战军前委的扩大会议,也的确需要留下“外出”已久的陈毅主持。
但máo zé dōng回电的意思很明确。他说:“请你们两人提前于卯感(4月27日)赶到中工委会晤。”
更让陈毅始料不及的是,这一去,他“上班”的地点,被máo zé dōng改到了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
máo zé dōng确定粟裕率华东野战军3个主力纵队南下后,尽管中央改变了成立华中分局,由陈毅担任书记并让他和粟裕统一指挥“七、九两纵及一切华中部队”的决定,随后又成立了由他担任司令员的东南野战军,但他知道自己不会随行。
因为华东野战军还有陈士榘、唐亮的第3兵团(3、8、10纵)暂时留在中原,等粟裕率领第1兵团南下半年左右后才渡江,他不用担心没有地方“落脚”。
一个月前的3月19日,他和华东局书记饶漱石一路相伴同行,从杨家沟返回华东野战军总部驻地的途中,曾电告陈士榘、唐亮说:“陈(毅)饶(漱石)4月2日到粟处,然后分赴山东和陈唐处。”
这就是说,他们两人赶到华野总部(即“粟处”)小住后,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将前往自己的驻地山东,陈毅则打算去陈士榘、唐亮的“一亩三分地”。
4天后,máo zé dōng决定扩大中原局的范围,“管辖津浦路东陇海线南包括豫、陕、鄂整个地区统一该区党政军民一切工作之领导”,正式将一度打算划归华东局的豫皖苏地区划给了中原局,并决定原定担任华中分局正副书记的陈毅、邓子恢加入中原局。
邓子恢是华东局的副书记之一,分工时负责组织地方支前、部队后勤、恢复区和城市工作。同时,他还兼任华东军区副政委和支前司令部司令员,统管地方支前和部队后勤工作。
早在1947年11月,máo zé dōng根据豫皖苏(即“陈、粟区域”)“人口二千余万,党政民工作的领导亟须加强”的现状,便致电中央工委的刘少奇和华东局:“请考虑让邓子恢率华中分局机构去陈、粟处,以加强陈、粟区域及苏中、苏北的领导。”这也是后来计划重新成立华中分局的由来。
6、军令状(5)
这时正在华东负责“渤海区土改及后勤工作”的邓子恢,便奉命将手中的工作jiāo给康生暂代后,一脸风尘来到了豫皖苏地区。
这位“对土地改革和财经工作富有经验”的干才,是刘伯承、邓小平向máo zé dōng点名,迫切要求正式调入中原局以加强中原局工作的要员。
与邓子恢这一“专业人士”不同,华东野战军最高统帅陈毅这个“加入”,如同半年前máo zé dōng指令他“加入晋冀鲁豫中央局为委员”,仅仅是和粟裕一起“代表该局指导黄河以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淮河以北之党政军民工作,以利直接支援前线”有相似之处。
这自然并非让他离开兵多将广的华野部队,到相对弱小的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去“独在异乡为异客”。
3月30日,máo zé dōng也在考虑粟裕南渡后,暂时留在中原的陈毅工作安排的问题。他致电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晋冀鲁豫刘伯承、邓小平并告中工委,准备了两个方案:
第一个是,“华东野战军留江淮河汉间作战的各纵(即3、8、10纵)称为华中兵团,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亮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以王建安、宋时轮为第二、三司令员。”
这就是说,虽然华东野战军在粟裕渡江后将公开改称东南野战军,但暂时留在中原的司令员陈毅和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依照过去成立华中分局的决定,又被máo zé dōng作了临时xìng的安排。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改称“华中兵团”,陈毅继续当这个兵团的“老大”。
第二个是,鉴于陈士榘、唐亮的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正在洛阳等地和晋冀鲁豫的陈赓兵团一起联合作战,máo zé dōng又决定,“目前为指挥华东3、8、4、9纵在豫陕鄂区作战(3、8纵属于华野;4、9纵属于中野),拟成立豫陕鄂野战指挥部,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士榘为第一副司令员。”
这一方案对陈毅个人而言,要旨是麾下的人马扩大了,拟成立的以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为主的“豫陕鄂野战指挥部”,不仅可以指挥自己原来的旧部,而且可以指挥刘伯承、邓小平麾下鼎鼎大名的陈赓兵团(即陈谢大军)。
因为陈毅暂时还在返回华东野战军的途中,并将在粟裕所在的华野总部呆上一段时间,máo zé dōng决定,“在陈毅未回部(即陈士榘、唐亮第3兵团)以前代理司令员工作,陈赓为第二副司令员,原豫陕鄂野战军(4、9纵)之职务不变,唐亮为副政治委员,并暂代政治委员工作。”
他还决定:“现豫陕鄂野战军(3、8、4、9纵)成立前委,陈毅为书记,陈士榘、唐亮、陈赓为委员。陈士榘代理书记。”
无论哪一种方案,máo zé dōng都没有让陈毅离开华东野战军,前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上班”的意图。
粟裕现在对“老搭档”陈毅的去留考虑不多,一门心思用在谏阻máo zé dōng渡江南下的决策上。
他收到去中央开会的电令后,自然兴奋异常。
这说明峰回路转,事情有了转机,至少可以当面详细说说自己的思路了,更何况他也有17年没见过máo zé dōng了。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máo zé dōng。”粟裕当然还不知道有这首后来响遍大江南北的经典“红歌”,但迫切的心境是相似的。
世事如棋,沧海桑田。当年江西苏区匆匆一别,如今一个成了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的最高领导人,一个也成为参天大树,做到了大野战军的战役指挥员,粟裕难免有些想“一诉衷情”的迫不及待。
6、军令状(6)
他和陈毅4月25日黄昏出发,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经朝城、邯郸、石家庄等地,来不及寻访古迹缅怀古人,或者踏访山水胜地欣赏美景,5天后就赶到了máo zé dōng新的驻地河北阜平的城南庄。
máo zé dōng也激动得不能自已。
他打破从不迎送党内同志的惯例,客客气气将粟裕从门口亲自迎进来,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他第一次在电报以外当面称许粟裕:“你们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高兴啊!你们辛苦了!”
一番寒暄后,他又请粟裕这位湖南老乡吃饭,命人端出稀罕的辣子鸡丁热情款待。可惜的是,粟裕因长期处于战争环境饮食不规律患有胃病,不能吃辣。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他俩倒不曾如此“多愁善感”、“儿女情长”,但也在叙旧忆往,谈古论今,越聊越兴奋,特别是máo zé dōng。
一段关于孟良崮战役的经典“问对”也就问世了。
máo zé dōng: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
栗裕脱口而出:蒋介石。
máo zé dōng:还有一个人呢?
栗裕:陈诚?
máo zé dōng: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
máo zé dōng:何足道哉!
粟裕:白崇禧?
máo zé dōng:离题千里了。
粟裕:那么是谁呢?
máo zé dōng: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máo zé dōng!
孟良崮战役是粟裕一生的得意之笔。他麾下的虎将王必成后来回忆说,这次战役,“从调动兵力创造战机,到战役实施的全过程,无一不是按照粟裕同志提出的方案实施的。”
máo zé dōng如此首肯这一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