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最新章节 > 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9 章

  经典战役,自然更多的又是对粟裕本人的嘉许。他似乎不应该再怀疑粟裕对中原战局的判断力了,但他还需要一个比3次“斗胆直陈”更充足的理由。

  4月30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máo zé dōng、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五大书记围坐一堂,请粟裕当面汇报他的设想。

  粟裕虽然已是一路“诸侯”,麾下有千军万马,但这种“五大巨头”当堂“会审”的场合,却生平第一次遇见,不免有些拘谨。

  好在他思索已久,又有备而来,早已烂熟于胸。于是乎口如悬河,洋洋洒洒,将已在电文中3次斗胆直陈的战略构想与暂不过江的理由,痛痛快快完整地复述了一遍。

  这似乎是现代版的“隆中对”。

  最高统帅部的“巨头”们听完后面色凝重,或踱步沉思,或地图前指点比划。máo zé dōng盯着粟裕说:“你说的打大仗,有多大?”

  粟裕回答:“歼敌10万、20万,甚至更多。”

  这当然也是máo zé dōng梦寐以求的,但他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也就是4个月前的1947年12月9日他电示粟裕所指出的:“目前时期,华野仍以打中等规模之仗为有利”,饭还得一口一口地吃,因此说:“这需要时间。”

  周恩来也chā过话,说:“你下江南,确实不会轻易取胜。老实说,能够轻易取胜的地方,我们也不会派你去。”

  máo zé dōng忽然变得异常严肃,说:“如你感到确有困难或不愿意率一兵团南下,我们可以考虑另换统帅。”

  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觉得很突兀,会场顿时紧张起来。

  粟裕对自己的构想已深信不疑,依然坚持着,认为从中原抽走了10万主力,削弱了坚强的突击力量,就会失去更多的时间,甚至可能推迟夺取全国胜利的时间。

  此时,máo zé dōng却笑了。

  走完这一道道“程序”,历史的列车终于拐弯,他被说服了!

  6、军令状(7)

  máo zé dōng决定采纳粟裕的意见。

  当然,他并非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构想,而是开出了一个条件:少则4个月多则8个月之内,必须“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 ,“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

  中原有三支野战军,máo zé dōng偏偏将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jiāo给粟裕,原因自然是他曾经首开先河,干净利落地吃掉了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

  很明显,máo zé dōng有个底线,如果粟裕做不到,他还得打起背包,乖乖渡江(也许已不是渡江这么简单了)。

  这是一份近乎“苛刻”的军令状:

  目标:

  一、歼灭第五军;

  二、歼灭guó mín dǎng军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一个旅相当于整编前的一个师,约8000人。十一二个旅约10万人,第五军的人数可以累积在内);

  三、完成渡江的准备。

  期限:4-8个月

  立状人(责任人):粟裕

  要粟裕完成这么高难度的“动作”,当然得给点“好处”。

  máo zé dōng给他完成军令状的“优惠”条件是:第一,改变了过去“东南野战军”、“华中兵团”、“豫陕鄂野战指挥部”等一系列设想,继续保留华东野战军的番号;第二,责、权、利首次统一,将陈毅调往重新组建的中原军区,让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全权负责华野的全盘工作。

  中央书记处会议结束时,他对粟裕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

  突如其来的大动作,让粟裕毫无思想准备。他再三谦让,说“华野离不开陈军长”,恳请让陈毅仍回华野。

  máo zé dōng想看到的是粟裕如何完成打大仗的“军令状”以改变中原战局,自然没有答应,便说“中央已经决定了”。

  他最后也只同意了粟裕一半请求,任命他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保留了陈毅华野的职务,但陈毅依然必须“迅速”前往新的岗位,“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的经常工作”,也就是主要负责中原军区的后勤。

  军中无戏言!

  这份军令状无疑是沉重的。当年名满天下、耳熟能详的蜀汉参军马谡,就因为军令状之前丢失街亭,被诸葛老丞相挥泪斩于辕门,成为一千多年来人人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

  但对máo zé dōng而言,给粟裕的责任虽大,却也相当不容易,因一个前线将领而破天荒地改变他雄心勃勃的重大决策,给足了3次斗胆直陈的粟裕“面子”。他完全能这样说,我已经给了你一个机会,下面就看你的能耐了!

  对粟裕而言,沉重之下,也“天可怜见”,终于有了检验自己构想的机会。他也可以说,有这个机会,我就足够了!

  粟裕最后jiāo了一张满分的答卷。和诸葛亮当年给周瑜立下“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的军令状,后来果然圆满jiāo差一样,他也不折不扣完成了任务。

  两个月时,他通过豫东战役吃掉了蒋介石的军队约10万人;刚好8个月期满之时,他又通过淮海战役“废”了第五军,并完成了渡江的准备。

  这个时候的渡江,已不是小打小闹、顾此失彼的10万人,而是气吞山河的百万雄师摧枯拉朽下江南了。

  粟裕与máo zé dōng,一个“斗胆直陈”,一个“虚怀采纳”,成就了又一段佳话。《周恩来传》说,这“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

  蓝图和剧本设计好了,中原生死对决这幕活剧沉沉的大幕即将拉开。

  蒋介石的摩天“帝国大厦”也就要倾覆了。

  7、再来一份军令状(1)

  máo zé dōng以非凡的气度接受了粟裕三军忽集忽分打大仗的设想,中原大打在即,却似乎忘记了其中一点:请刘邓统一指挥。

  5月21日,他致电陈毅、粟裕和刘伯承、邓小平等几位中原战场的主将,明确他们的指挥关系:“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

  “许、谭”即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的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一个是华东野战军的原9纵司令员,一个是华东野战军的副政委。

  半年前的1947年10月,máo zé dōng为了让挺进中原的陈毅、粟裕“集中精力,指挥西兵团及规定区域一切武装之作战”,决定打破中央的有关规定,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留在山东内线的东兵团“由华东局指挥”。

  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只得勉为其难,挑起了过去陈毅、粟裕的部分担子,但他到底是“文官”而非“武将”,而且中共将领成长时期的红军十年从无军事斗争经历,始终在白区或国外工作,所以máo zé dōng很清醒地特别叮嘱,“让漱石学习战争指挥甚为必要。”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不是儿戏,打仗的能耐也并非三两天就能一蹴而就,没有十几年、几十年实兵指挥的摸爬滚打,恐怕连门都摸不到,因此“学习战争指挥”之路将是漫长的。

  这付担子自然不轻,máo zé dōng曾在1月26日打算让饶漱石“解脱”,重获“自由”,决定成立陈毅为书记的华中分局,“许谭率七、九两纵休整完毕后,由胶济线向苏北出动”,“七、九两纵及一切华中部队统归陈(毅)粟(裕)指挥”。

  但后来情况有了变化:

  一是máo zé dōng决定华东野战军分兵南进,计划中的华中分局不曾建立,却在2月2日成立了以粟裕为书记的东南分局和东南野战军;

  二是原计划华野7纵、9纵南下苏北,1月30日máo zé dōng又决定只让韦国清率华野2纵单独南下,并和苏北坚持的华野11纵、12纵会合,成立苏北兵团,“苏北兵团受陈粟指挥”。

  留在山东的华野7纵、9纵与组建最晚的华野13纵则成立山东兵团,“担负山东战场作战任务,受华东局节制”,但因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并不擅长作战,máo zé dōng明确规定,山东兵团的“作战、休整、补充等计划,经过华东局考虑向军委提出意见,得军委批准然后执行”,也就是这一个暂时与华东野战军总部分开的兵团各种重大行动,必须经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把关。

  饶漱石肩上的“减负”,直到5月18日才开始变为现实。

  máo zé dōng致电陈毅、粟裕并告饶漱石等人,指令“许、谭下一步作战统由陈毅、粟裕决定并指挥之。”这就意味着,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重新归华野总部陈毅、粟裕直接指挥。而陈毅已经明令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就职,因此实际上也就是归粟裕直接指挥。

  máo zé dōng5月21日的电报,是他在任命粟裕为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之后,再次重申粟裕全权指挥华东野战军全军。

  这时候的华野全军,包括华野主力的西兵团即陈粟大军(含1948年3月4日组编的第1兵团与第3兵团)、山东兵团(即第2兵团7、9、13纵)与苏北兵团(即第4兵团2、11、12纵)三路人马。

  苏北兵团自1月30日组建起,便已“受陈粟指挥”,现在自然也顺理成章,直接归属粟裕这个代司令员兼代政委门下。

  7、再来一份军令状(2)

  华东野战军的事情安排妥帖了,那么,中原刘邓、陈谢大军与华野的指挥关系,又如何处理呢?

  第二天,máo zé dōng又电令:“各方协助粟兵团(即陈粟大军)歼灭五军。”他还格外强调说:“望本此方针,部署一切”。

  máo zé dōng没有提出三路人马的统一指挥者,只是明确了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是主要作战方向,其他两路人马必须通力协助。

  很明显,他没有采纳粟裕的提请,三军的统一指挥者依然是中央军委和他本人。

  他或许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原因是:

  第一、华东野战军在中原地区属于身份“特殊”的部队。

  11天前的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改变华北和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其管辖境地”。这一决定再次扩大了原来中原局的范围,开始管辖除华中(属华东局)以外“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区”的大片地盘,原属晋冀鲁豫中央局的陈粟大军主要活动场所豫皖苏地区(期间准备划给华东局)重申划归中原局。

  中原局第一书记为邓小平,第二书记为陈毅。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则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粟裕与华东野战军主力暂时留在了中原,但因为máo zé dōng认为他们过江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也就是早晚还得渡江南下,因此华东野战军未归入中原军区建制,粟裕也只被临时xìng地安排为中原局委员之一,没有在中原军区与中原野战军兼任职务。

  按常理,仅为中原局委员的粟裕,应当由中原局书记们指挥。

  但这仅仅是个人的党内隶属关系,作为战略方面军的野战军与中央局、大军区的指挥关系,中共中央另有明确的规定。

  早在194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就在《关于扩兵与编组野战军的指示》中指出:“主力机动兵团(即野战军)须直接受中央军委及各中央局的指挥调动,不隶属于当地军区的建制”。 同时,“各大战略单位(如晋察冀、山东、晋冀鲁豫、晋绥、华中)仍保存现有的一元化领导方式,即中央局或分局书记兼政委,或政委兼书记的制度。”

  也就是说,华东野战军不隶属华东军区建制,现在做了“他乡之客”,到了中原军区的“地盘”,也当然依旧不隶属于中原军区。

  那么,华东、中原这些大军区能做什么呢?

  中共中央明令:野战军“主力的人员补充仍由原属区域军政机关负责,当该主力部队留驻该区域时的给养亦如此。”

  这就是说,大军区负责大野战军的后勤保障。

  到后来,到后来,中共中央对这一规定有所改变,明确野战军只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在行政级别上则属于华东军区,也就是由华东军区“负责供给”。1947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在给东北局的一份电报中,再次做了说明。

  电报首先介绍了关内野战军与军区的关系:

  “现时关内各解放区均分前后方,前方以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统率野战兵团;后方以甲级军区(又称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统率地方兵团及乙级军区(又称小军区)及军分区,并管理本区范围内的动员、训练、兵工生产与负责供给前方。

  两者的司令员或政委,依各区情形,有兼的有不兼的。”

  电报主要有三点内容:

  第一、大野战军的司令员、政委统率野战兵团(即野战军)在前方打仗。

  第二、大军区的司令员、政委在后方统率地方兵团以及二级军区、军分区,同时还要管理本区范围内的动员、训练、兵工生产与负责供给前方。

  7、再来一份军令状(3)

  第三、大野战军和大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有兼任的,也有不兼任的情况。

  当时兼任的比如:

  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分别兼任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他们主要负责前方打仗,军区职责由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第二副司令员滕代远、第一副政委薄一波主持);华东军区的司令员陈毅兼任野战军司令员,但政委饶漱石不曾兼任野战军政委,也就是主要负责后方事宜。

  电报还再次明确了大军区和大野战军的关系:“两者隶属关系,一般的是野战军与军区,均直受军委指挥,但在行政上则野战军属于军区。”

  这就是说,和中原野战军平级的华东野战军,与中原军区、华东军区一样,各司其职,“直受军委指挥。”

  这与1945年9月“受中央军委及各中央局的指挥调动”的规定又有了区别,中央局也不能随便“指挥调动”野战军了(除非有饶漱石那种在华野司令员陈毅、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粟裕均率领华野司令部远征中原的情况下,可以短期指挥东兵团并依然“得军委批准后执行”的军委特殊指令)。

  不过,为了体现党的领导,按照中共中央过去关于战略区必须“保存现有的一元化领导方式,即中央局或分局书记兼政委,或政委兼书记的制度”的要求,中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