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最新章节 > 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5 章

  4个军、82个师共约80万人的兵力。即使他们是一堆百无一用的豆腐渣,也够máo zé dōng吃一壶的!何况这都不是豆腐渣,而是蒋介石数十年来纠合的四方精锐,最强悍的王牌人马。

  唯一令他意外的是,老“刺头”白崇禧竟然不受诱惑,甩“挑子”不干。

  蒋介石本来对刘峙完全丧失信心,接受了国防部的建议,不再手掌手背、嫡系杂牌的计较,打算在安徽蚌埠设立一个独立的国防部指挥所,让白崇禧出马,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

  这种能直接指挥蒋介石黄埔嫡系集团的机会是绝无仅有的。

  喜欢带兵的白崇禧当然也懂。他起先很兴奋,“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他“小诸葛”也不例外,因此一口答应,也“同意以12兵团(即黄维兵团)、3兵团(即张淦兵团)转用于阜阳、太和、上蔡地区,以配合徐州之作战。”

  但后来,他又以“小诸葛”的精明,发现徐州方面的guó mín dǎng军已落入粟裕与华野的后手,态势很不利。

  白崇禧自然知道深谙“厚黑学”的蒋介石手段之狠,否则也混不到今天。难怪蒋介石这回破天荒地如此大方,原来是在找“替罪羊”。

  这时,桂系正由“老大”、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的李宗仁挑头,以另一种“合法”的方式活动反蒋。白崇禧便更不肯出任这一“替罪羊”了。

  不仅如此,他还改变了过去让桂系的第3兵团开往阜阳、太和、上蔡地区的主意,只同意“以85军归黄维,由其指挥该兵团共四个军赴太和”。

  国防部原计划将华中“剿总”序列的第2军、15军两个军划归黄维兵团,最后也就只增加了一个。

  他还一度主张“将12兵团调返参加南阳战斗”,也就是将黄维兵团这支蒋介石的嫡系扣留在自己身边,但这就由不得他了,遭到蒋介石的断然拒绝。

  白崇禧虽然在费尽心力“拆台”,不过和蒋介石相比,他本来就是guó mín dǎng官场体系的“弱者”,担心蒋介石“使绊子”、“下黑手”也并非完全杞人忧天。

  辽沈战役结束后的11月26日,蒋介石便下令将卫立煌撤职查办。他说:“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军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随后,卫立煌便做了门可罗雀的“笼中鸟”,被软禁于南京。

  卫立煌这一正宗嫡系的“五虎上将”之一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白崇禧这个做了多少年“眼中钉、ròu中刺”的老“杂牌”了。

  白崇禧不上“钩”,蒋介石别无他法。

  踌躇酝酿再三,他只好又把“救火队长”、正在葫芦岛指挥撤退,保存东北数十万大军最后一点“血脉”的杜聿明,再度紧急调回徐州,继续做刘峙的副手并就任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原郑州指挥所)主任,担负实际指挥之责。

  12、曲折的履职之路(6)

  承受了太多的期待与渴望,杜聿明的新任命很郑重。

  蒋介石先是在11月3日上午派国防部作战厅副厅长许朗轩携带他的亲笔信,乘专机到葫芦岛,不无“礼贤下士”地称杜聿明为“吾弟”,恭敬地说:“请即到蚌埠指挥……”

  接到杜聿明当天答应履职的复信后,蒋介石大松一口气。一个星期后,他又将杜聿明找到南京官邸,正式任命其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全权负责指挥徐州方面的作战。

  他亲自给杜聿明面授“机宜”,说:“我已经把飞机替你准备好了,你今晚就去(徐州)”。

  “校长”殷勤谦卑如此,杜聿明不感动都难。

  蒋介石走后,顾祝同这位黄埔老师想起了一件事。

  他特意将杜聿明留了下来,不无关切地说:“你们两个人都在徐州指挥,有些不大方便。叫刘经扶(刘峙)到蚌埠去指挥,好罢?”

  他的考虑不无道理,可见顾祝同的细心之处。

  刘峙毕竟是资深元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与杜聿明又有师生之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一由副手“负责战役指挥”的又一特例,杜聿明能不能处理好“名”与“实”的指挥关系呢?

  杜聿明的确有自己的担心。

  但他倒不是担心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总部指挥机构的分割。他说:“指挥这样大兵团作战,情报补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业务。”

  他知道,刘峙到底是总司令,如果他搬到蚌埠,虽然师生情面上的种种顾虑没有了,但与情报补给密切的总部机关主体也必将随他一同前往。杜聿明说,“总部一离徐州,我的机构不健全,势必形成瘫痪,影响作战。”

  这与当年粟裕建议陈毅一起前往鲁西南,共同指挥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协助刘邓经略中原,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军人生来为战胜!

  杜聿明没有犹豫,最后向顾祝同这位黄埔老师保证:“请总长放心,我同刘老师不会发生摩擦的。”

  有他的这句“掏心窝子”的话,顾祝同也就不好多言,事情似乎完满地解决了。

  杜聿明又回来了!

  他抵达徐州的日子是11月10日深夜,粟裕打响淮海战役的号令正式下达已有4天。时间晚是晚了点,但好在黄花菜还没有完全凉却。

  杜聿明知道,自己迟到的这场徐州“对决”,取胜绝非易事,但“校长”的知遇之恩,倚赖之重,不能不令他有诸葛亮之于刘备的感激涕零。人生有此机遇者,又有几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何况还有数十万大军在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呢。

  两个月前,他首次就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9月中旬,曾写信到长沙,请文强前来出任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信中,他不无自得,说徐州集中了精兵16个整编军,较之东北兵力雄厚。

  也就是说,他对战胜当面的对手还是充满信心的。因此,尽管他后来限于众所周知的处境,在回忆录里说有“赴刑场”的心情,但当年的真实心境,或者是另一种“舍我其谁”的慷慨与悲壮了。

  他与粟裕,注定有一次最后的巅峰较量。

  14、“施工”图的最后定稿(1)

  何基沣和张克侠的归来,仅仅是一部好戏前的小chā曲或者一部jiāo响乐的前奏。chā曲和前奏当然也重要,但它远远不是剧情或乐曲的高潮,更不是全部。

  粟裕更多的关注也就并不在此。

  此前,他已敏锐地发现,不仅新安镇的黄百韬打起行装在“溜”,蒋介石长江以北几乎所能集结的全部兵力,都在开往徐州集中,有总退却的企图。

  摆在他面前急需决断的问题是,这一战役是吃掉黄百韬兵团就放下“筷子”,还是继续往“锅里”伸过去,将徐州的刘峙主力全部吃掉?

  如果是后者,蒋介石借以“称王称霸”甚至赖以生存活命的精锐嫡系,便将丧失殆尽,一扫而光。但狗急尚且跳墙,他们肯定不会束手就擒,自甘臣服,国共两军必有一场“恶斗”。

  这无疑是一场双方之间最后的生死“对决”。

  和蒋介石打了22年,多少人在qiāng林弹雨与白色恐怖中倒下,又有多少人“从地上爬起来,揩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开始战斗了(máo zé dōng语)”,他们盼望的就是这一天。

  粟裕当然也不例外。

  他等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了。自“子养”电到豫东战役以来的决战构想,他有过长期的思索与等待。济南战役之前,他甚至已得出了徐蚌地区是将来决战最佳战场的结论。

  而现在,他在仔细分析全国态势后满怀信心地认为,这种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具体是:

  一、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已经会合,并实行了统一指挥,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已达60万人,又是胜利之师,士气高昂;

  二、辽沈战役已于11月2日结束,中共军队在数量上也取得了绝对优势,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粟裕认为,现在东北全境已经解放,战争已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仗怎么打,怎样能更快地给蒋介石以决定xìng的打击。”

  三、蒋介石因为担心东北野战军入关,华北傅作义的部队将不敢南调参战。

  四、蒋介石与桂系之间的矛盾仍然可以利用,“我集中打蒋在徐州之兵团,白崇禧不会全力相援”。

  五、蒋介石在淮海战场虽有七八十万部队,但战略意志不统一,士气低落,处处被动,完全可以采取分割包围的办法逐次歼灭。

  六、从战场条件看,徐蚌地区是最合适的,它紧靠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根据地,在人力、物力上可以得到及时的支援。战区地形开阔,无大江大河为阻,便于大兵团机动作战。

  除了辽沈战役等几个新出现的情况外,其它多半是粟裕早已烂熟于胸的东西了。一句话,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决战的时机到了。

  那就给蒋介石的江北主力来个一锅端!给他一个最决定xìng的打击,挖掉他的“命根”!

  粟裕权衡再三,最终下了决心。

  11月7日午时,粟裕一面电令谭震林、王建安率山东兵团迅速截断黄百韬兵团至徐州的退路,准备一举吃掉黄百韬,一面又在同一电报中向máo zé dōng建议:中原野战军在歼刘汝明部后直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断徐州之敌退路,使李弥、邱清泉不能南撤。

  这就是说,他的“胃口”已不仅仅是起初策划的区区黄百韬的5个军,而是包括邱清泉、李弥等黄埔嫡系在内的整个徐州集团,一个在中原黄淮地区进行的最后的歼灭战。

  他知道协同作战的兄弟野战军中野的力量有限,因此主动请缨,华东野战军将帮助中原野战军行动。他说华野在解决黄百韬兵团后,将以主力协同中野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

  14、“施工”图的最后定稿(2)

  粟裕最后强调,绝不能让徐州集团逃跑:“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

  这当然是要蒋介石的“老命”。

  几乎与此同时,máo zé dōng也有了新的“胃口”。他在8个小时左右后致电粟裕,批准华东野战军前一天的攻击部署,同时对淮海战役的发展也作出了新的估计。

  他说,第一仗(即歼灭黄百韬)估计需要10天左右时间,力争歼敌21至22个师,“如能达成此项任务,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近。”

  他认为,这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但也有不撤的可能。“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

  很明显,他的“胃口”比粟裕的要小。

  粟裕是不管徐州集团撤与不撤,都要毫不客气得地大小“通吃”,“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以便关门打狗,瓮中捉鳖。máo zé dōng则是在徐州集团自己不主动后撤的前提下,才打算“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

  也就是说,如果徐州集团在黄百韬“完蛋”后成为惊弓之鸟,主动“撤至蚌埠以南”,那就另当别论,再想办法了。

  收到máo zé dōng的电报后,已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转移到临沂以西码头的粟裕,彻夜难眠。他找来副参谋长张震,一起继续分析全国战略态势。

  张震后来回忆说:战场形势的发展,使我们连休息、吃饭的时间都忘记了,“粟总和我商量,拟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乘胜扩张战果,力争将南线敌主力歼灭在徐州及其周围。我完全赞同他的想法。”

  粟裕估计吃掉黄百韬后,蒋介石有可能采取两种对策:

  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

  二、立即放弃徐(州)、蚌(埠)、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止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

  粟裕认为,如果解放区对战争还能作较大支持,则以迫使蒋介石采取第一种方针更为有利。也就是说,应该逼迫蒋介石不得不将江北主力留在原地而不能南撤,便于华东野战军予以干净彻底全部吃掉,以免增加日后的麻烦。

  张震回忆这次谈话说:“从军事上讲,一旦把敌军的主力悉数歼灭于江北,那么,在尔后渡江作战和最后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就不会遇到太大的抵抗了,江南的许多城市就能免遭战火的损失。”

  谈话结束后,粟裕不顾夜深天寒,继续挑灯夜战,字斟句酌,条分缕析,将自己的思路整理成一纸绝密的电文。完稿时,11月8日的第一缕阳光已经探进窗棂。

  他没有半点耽搁,立即命人将电报发给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

  电报中,他除了阐述自己的分析和估计之外,还建议在吃掉黄百韬兵团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不必按淮海战役的原计划向东进攻两淮,而是向西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

  他的目标是:“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

  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在蒋介石面前做了“恶人”,这个“恶人”就索xìng做到底。这是中共将领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吃掉整个蒋介石最精锐的徐州集团。

  为了不让徐州集团溜走,粟裕还再次建议截断他们南逃的陆上通道。他说:“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州)、蚌(埠)各点敌人。”

  14、“施工”图的最后定稿(3)

  腿长在别人身上,如何能阻止徐州集团南逃呢?

  粟裕早有“算计”,也就是想好了办法。他建议:“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铁路,以阻延敌人南运。”也就是在攻打黄百韬的同时,就要开始破坏徐蚌铁路。

  这“破坏徐蚌铁路”的一部,粟裕已在给máo zé dōng的另一电报中,请陈毅、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承担。

  这就是淮海战役举足轻重的“齐辰电”。

  它使“小淮海”最终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彻底解决蒋介石长江以北的嫡系主力,给粟裕“子养”电等一系列设想带来一个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