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最新章节 > 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6 章

  美结局的“大淮海”。

  粟裕后来回顾说,战争进行到了转折关头,作为战区的指挥员,必须正确估量形势,把握时机,积极主动地推进形势的发展。

  而如果判断失误,轻率从事或优柔寡断呢?粟裕认为,这些“都会对全局造成不利的影响。”

  很明显,作为南线诸多将领中的一员,粟裕在“正确估量形势,把握时机,积极主动地推进形势的发展”方面是极为突出的。

  和他一起讨论,当面领会过粟裕睿智的张震,后来回忆“齐辰电”说,在起草这份电报的过程中,“我深为粟裕同志的深谋远虑所折服”。

  张震认为,此电中心问题是分析:将敌人主力抑留在江北逐次歼灭有利?还是将其赶过江南留待将来歼灭有利?如果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挥军南下淮yīn、淮安、宝应、高邮地区,则可能把敌人赶过江去;如果西取徐州,不仅抑留了徐蚌间现有敌军,且调动黄维之12兵团拼命北上以解徐州之围。

  他十分钦佩地说,粟裕不仅想到了下一仗、下两仗该怎么打,还“想到了我大军渡江后在江南的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全国解放后江南各省的恢复问题。”

  这位深得粟裕真传、后来“官居”军委副主席高位的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对他的“粟总”的感佩是由衷的。

  周恩来称为“点子多”的粟裕又出了一个“金点子”,máo zé dōng自然要牺牲不少的休息时间了。

  他没有马上回复粟裕,他和他最高统帅部的助手们还要做慎重考虑。

  11月9日午时,粟裕又根据新情况致电máo zé dōng,报告说“刘峙有以徐州为中心与我决战模样”,邱清泉、李弥、黄百韬都在调整部署,“实为歼敌之良机”。

  他显然是在“敲边鼓”,再次坚定máo zé dōng进行决战的决心。

  既然是“良机”,当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同样雄才大略的máo zé dōng岂能不懂?他也在紧张的思索、权衡中。

  大约8个小时后,máo zé dōng终于有了决策的结论。

  他答复粟裕“齐辰”电并同时告华东局,陈毅、邓小平,中原局,完全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毅然作出了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决策。

  他豪迈地说:“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淮海战役的“施工”图最终定稿,蒋介石下半辈子的命运也就一锤定音。

  这一战争史上浩大的“工程”,由原来歼灭徐州刘峙集团一部(黄百韬兵团),攻击两淮、海州、连云港的“小淮海”,发展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西至豫皖边,北自陇海路,南到淮河的广大区域同蒋介石最大最强的刘峙集团决战的“大淮海”。

  当然,máo zé dōng还有些小心翼翼的“保守”。

  他虽然接受粟裕的建议,“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但认为至少还要两个战役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两个战役的名字分别叫“淮海战役”和“江淮战役”。

  就在同一天,máo zé dōng在另一个电报中估计,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即现在举行之淮海战役)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

  剩下的蒋介石主力,则需要进行第二个战役,“第二步(即将来举行的江淮战役)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

  令他没想到的是,后来,一个“淮海战役”就将蒋介石的徐州集团歼灭在长江以北了。他设想中的“江淮战役”最后“偃旗息鼓”,粟裕派出6、7、13纵等3个纵队渡淮河南进,6天之内就风卷残云拿下了蚌埠、合肥、扬州等14座城市和江淮之间的大片土地,胜利地饮马长江。

  从“子养电”到“齐辰电”,提供了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和战略建议,这是粟裕对淮海战役的首要贡献。

  在由战略进攻发展为战略决战过程中,在由“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的关键时节,粟裕提出的一系列关键xìng建议,对máo zé dōng和中央军委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粟裕无愧于淮海战役“导演”殊荣,“履行了淮海战役主要指挥之责”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也说:“战术的起点,是战略的终点。”

  现在“庙算”已定,淮海大战“施工”图的最终定稿出台,“战略的终点”已到,接下来该轮到“战术的起点”,“建筑师”们如何具体cāo作“施工”了。

  16、关闭陆路大门(1)

  黄百韬被围了个水泄不通,10余万人的“长蛇”成为一条僵硬的“死蛇”,自然让粟裕暂时松了一口气。

  但他下一步歼灭整个徐州刘峙集团截断徐蚌铁路,孤立徐州的设想还没有实现。

  淮海战役打响后的第二天,粟裕一面部署追击、包围黄百韬,一面与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议论,认为不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州集团的陆上退路甚为必要。

  这是歼灭蒋介石主力于长江以北,发展淮海战役,进行南线战略决战的关键。

  因此,他先后6次向máo zé dōng建议,请兄弟部队中原野战军截断徐蚌铁路。

  11月7日午时,他致电máo zé dōng、华东局、中原局和陈毅、邓小平,判断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认为“目前主要关键为能否全歼黄(百韬)兵团,同时作下一步准备”。

  下一步当然是吃掉徐州集团的大决战,不能让刘峙溜掉。

  他向máo zé dōng建议,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断徐州之敌退路。他说,如果中野“歼灭刘汝明部的作战已完成”,“建议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断徐敌退路,使李、邱兵团不能南撤。”

  他强调,不管下一步如何行动,“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这样可更有利于今后之渡江作战”。

  máo zé dōng在第二天7时复电粟裕:“估计及部署均很好”。

  要完成这一目标,粟裕的手中已没有机动兵力,只能借重友邻的中原野战军了,因此他已在11月7日另一份电报中致电陈毅、邓小平并报máo zé dōng,首先对陈邓10月31日的电报中“因华野作战计划中未派队攻击徐蚌段,我们拟以豫皖苏部队担任”的说法做了说明,“此间(即华野)无部队可派”,随后他建议,“由钧部令豫皖苏军区部队立即对徐蚌段破击”。

  破击的方法他也仔细考虑了,是“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据点(但不破坏),力求控制一段或游击控制。”

  这时,陈毅、邓小平已经奉máo zé dōng11月5日“你们到永城后不停留继续东进,完成对宿县的包围”的电令,命令豫皖苏军区部队从7日起开始破击津浦铁路宿县南北段。

  收到粟裕的电报,陈毅、邓小平在第二天10点作了答复,说已经让豫皖苏军区3个团去破击宿县南北段的铁路了,但现在还没有消息。

  电报说:“豫皖苏3个团,原定昨虞夜开始破击宿县南北段,尚未得报。”同时,他们表示:“我主力即出宿县及其东北。”

  这是淮海战役史上攻占宿县重要的一次文电对话。

  也就在这一天,粟裕发出著名的“齐辰”电,提出进行南线大决战,将蒋介石主力抑留在江北逐次歼灭的同时,再次提出“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路,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

  至于截断浦蚌铁路的办法,粟裕认为,“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也就是围歼黄百韬的同时,应该立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路,以阻延敌人南运。”

  同一天,他在给谭震林、王建安并报máo zé dōng与陈毅、邓小平的一份电报中,再次明确了自己的观点:“建议豫皖苏迅速破击徐蚌路。”

  第二天上午9点,粟裕继续致电máo zé dōng,“建议陈(毅)邓(小平)即令豫皖苏军区将徐蚌铁道截断,以阻延敌人南撤”。

  3小时左右后,他再次致电陈毅、邓小平并报máo zé dōng,重新强调请中野截断徐蚌线,为孤立徐州,使他们粮食、弹yào困难,“请令张国华辗转徐州、蚌埠。”

  16、关闭陆路大门(2)

  张国华是陈毅、邓小平麾下的豫皖苏军区司令员(粟裕曾短期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回到华东后早已解职,中原局、中原军区10月28日一份给“分局、各区党委、各军区首长,报中央军委并致饶、粟”的《关于增建与发展军区武装的指示》电报,粟裕的接受身份即是兄弟野战军华野的负责人)。

  也就是说,粟裕已不再是两天前建议的“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据点”,甚至“不破坏”,而是必须完全攻占、截断。

  这时候,máo zé dōng已经接受了粟裕歼灭蒋介石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建议,对截断徐蚌线也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

  11月9日24点,máo zé dōng复电粟裕,称赞他“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

  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地段,是徐州与南京的路上jiāo通线,在海州、连云港被华野攻占,陇海线被切断,徐州失去了海上jiāo通后,这条陆路便成为了徐州唯一的补给线,更显重要。

  截断徐蚌线最佳的地点在宿县。

  宿县是徐州、蚌埠间的重镇,北距徐州75公里,南距蚌埠90公里,是徐州刘峙集团的重要补给基地,存放着大量军需物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只要攻占宿县,就截断了徐蚌段,徐州陷于孤立,堵绝了刘峙集团的退路,这是淮海战役十分关键的一招棋。

  对于这一要地的夺取,máo zé dōng和中原野战军领导人也曾有过设想,但因战场形势的种种变化,以及中野并非策划中淮海战役的主角而最终未能重视与实现。

  máo zé dōng在战后的11月23日坦承说,战役发起前,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蒋介石18个师,但“对于割断徐蚌,使徐(州)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

  最早提出攻占宿县的是máo zé dōng。

  早在10月22日,máo zé dōng给陈毅、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安排作战任务,准备进行一个与淮海战役同时进行的“徐蚌作战”,配合华东野战军行动时,就提出“以主力于邱李两兵团大量东援之际,举行徐蚌作战”。

  他的目标是“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jiāo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

  他认为,举行这一“徐蚌作战”,正是华东野战军打得激烈的时候,势必吸引邱清泉、李弥很大一部分力量回援,对于保证淮海战役取得大胜将有极大的作用。他说:“但未知时间上来得及否,请陈邓于攻郑胜利后,作全盘考虑电复。”

  10月23日,西边的中原野战军轻轻松松开进郑州,东边的粟裕又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的名义签发了《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准备正式开打。máo zé dōng估计,淮海战役最紧张的时间,将是11月5日至11月20日,中野10月底可能占领开封。

  开封当然也可能和郑州一样,守军不战而逃。

  他因此指出:“如开封之敌东逃,则陈邓月底可能进至商丘附近,可以适时密切配合淮海作战。”

  他明确提出中原野战军第一个目标是歼灭孙元良兵团,第二个目标攻占宿县、蚌埠。

  实际的发展比máo zé dōng乐观的估计还要顺利,10月24日开封守军果然弃城而逃,中原野战军又兵不血刃占领开封,于是máo zé dōng第二天又改变了“破毁津浦路,使敌jiāo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的设想,提出一个新的方案:

  “开封之敌已逃,你们不要去开封,也不要去商丘。应从现地取捷径到蒙城集中,休息数日。然后直取蚌埠,并准备渡淮河南进,占领蚌(埠)浦(口)间段铁路。”

  16、关闭陆路大门(3)

  他的目标是:以中野4个纵队11个旅(留9纵1个旅守郑州)控制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淮南铁路以东,运河以西广大地区,吸引敌人来攻。

  这是一个“出击淮南”的方案,他认为,蒙城是机动地带,可东、可西、可南、可北。

  但这时,中原野战军部队的鞋袜、棉裤、帽子、绑带尚未补齐,财政上毫无准备及辎重不能携带,邓小平吸取挺进大别山的教训,认为此举不妥当。

  他与陈毅当天答复máo zé dōng,建议第一步集结地点改为永城、亳县、涡阳之间,这样“无论出宿蚌线或打孙元良钧更方便”。

  第二天,máo zé dōng同意了中原野战军不出淮南,而改到永城地区集结。这就改变了他此前“占领蚌(埠)浦(口)间段铁路”的设想。

  10月27日,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1、3、4纵主力经开封南下,沿陇海路东进。

  这时,正远在豫西的刘伯承,得知陈毅、邓小平与máo zé dōng的往来电报后,也开始考虑中野如何配合华东野战军的作战行动。

  11月3日,他在一份答复陈毅、邓小平并告máo zé dōng的电报中,提到了“先断截徐、宿间铁路”。

  他认为,蒋介石的重兵屯集徐州,补给线只有一条津浦铁路,担心被截断。因此,只要不是重大变化,“陈、邓主力似应力求首先断截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元良兵团,会攻徐州之势。

  他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着眼点:“不仅孙(元良)兵团可能北援,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予歼击,即邱(清泉)兵团亦可能被迫南顾,减轻其东援对我之压力。”

  也就是说,刘伯承认为“断截徐、宿间铁路”,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攻打可能北援黄百韬的孙元良兵团;

  二是迫使徐州的邱清泉兵团对南线有所顾忌,不敢全力东援黄百韬。

  这是一个“攻其必救”的策略,与4天后粟裕建议直出徐蚌段“截断徐敌退路,使李(弥)、邱(清泉)兵团不能南撤”,“孤立徐州,截断徐(州)敌陆上退路”,也就是“关门打狗”,防止徐州集团南下逃跑,“这样可更有利于今后之渡江作战”的主力决战,显然有区别。

  另一方面,刘伯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