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它成员的尊重和接纳;另一则是自己对这个团体有所贡献,能力有所发挥。
“家”是孩子参与最起始的团体,也是孩子社会兴趣的发源地,因此一个孩子社会兴趣能否得到满足,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后,随着孩子成长的脚步,他所接触和参与团体逐渐扩大、增加,如邻居玩伴群、学校班级、社团、工作单位等,而且都会以相同或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各个团体中寻求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绝大多数的孩子成长中所发展的社会兴趣大多能得到满足,但是有一些偏差行为,探究其原因多为社会兴趣未得到满足,再经由错误的想法、不当的行为目的而产生的。因此,父母若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则必须先察觉孩子以社会兴趣为核心的心理需求。
“家庭星座”则呈现了孩子在家庭结构中的互动关系。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其特殊的排列情形,在成员之间的互动影响和责任jiāo替中,每个成员都会出现不同的人格特质,并且或多或少地影响整个家庭型态及其它成员的人格特质,尤其是“出生顺序”更为深切地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
不容置疑地,家庭星座中的地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重大影响。但父母要了解的不只是家庭地位对子女人格发展的重要xìng,而且要了解可能影响子女的其它因素,站在子女的立场预测子女未来可能的生活型态,了解家庭星座将能帮助父母解决子女所造成的一些令人迷惑的问题行为。
“生活型态”与人格是一体的两面,每个人的生活型态都是独特的,是基于个人信念,经由个人行为表现出来的蓝图。它可能形成正向或反向的行为结果。譬如:怀着“我要凌驾他人之上”信念的人,他知道如何去获取胜利;但也可能觉得没有机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借着逃避、退缩的行为造成自我设限的现象,甚至有些人不惜牺牲他人利益以求取胜利。所以有些人会表现优异而对社会有所贡献,但有些人却以制造问题来危害社会、耸人听闻。
至于构成孩子生活型态的要素,包括了遗传、家庭气氛和价值标准、父母管教的态度和方式等,甚至包括影响孩子成长中的自我概念、生活目标和种种生活挑战。了解这些因素将有助于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孩子生活型态发展上所扮演的角色。
青少年的行为目的
经常可以听到青少年的父母抱怨孩子的问题,多半离不开:
1.我的孩子不愿意负责任。
2.为什么我的孩子心中充满愤怒。
3.为什么我的孩子对我说谎。
4.我的孩子一天到晚无所事事。
5.我的孩子功课很差。
6.我的孩子和我无法沟通。
7.我的孩子没有朋友。
8.我的孩子和坏孩子鬼混。
9.我的孩子对xìng知道多少。
倘若我们的孩子具有其中任何一类的问题,父母亲不用惊慌,也不用生气,在没有尝试解决方法之前更不要轻言放弃。父母要先了解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由于身心发育比儿童时期迅速,其行为目的也较为复杂,他们会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而在所有的心理特征当中,首以叛逆最容易让父母惊慌,青少年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叛逆,这是正常的,真正令父母亲担心的应是完全不叛逆,却显得不快乐的青少年。
通常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主要有七个目的:引起他人的注意、获得权力、报复、自暴自弃、追求兴奋刺激、寻求同伴接纳和表现优越感等。其实就是自我追寻历程中的反应,青少年所追寻的不外乎人生价值、良师益友、学业生涯和亲密关系这四个大梦,但这些普遍的行为目的中并不全是不好的,有些可以是青少年追求的正向目的,然而当青少年因错误的信念和不正确的想法,过分追求而牺牲自己或别人利益,甚至产生一些偏差行为,原本正向目的才变成负向目的。这些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而言是毫无帮助的。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行为目的也会常改变,或许以不同的行为表示相同的目的,也可能以相同的行为表示不同的目的,连他自己都不自觉。而事实上不论是chéng rén或青少年都有这七个行为目的,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我们对行为的探讨并不是要藉此证明青少年子女坏的一面,而是要了解青少年子女的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行为目的变化和辨认
五岁的逸仙第一次上幼儿园,她妈妈陪着去,逸仙把墙上的画看了一遍,大声问:“这些画好难看!是谁画的啊?”
妈妈很窘。急忙说:“这是小朋友画的。很棒啊!你怎么说不好?”
碰巧老师明白孩子的话。她微笑着说:“在这儿你不需要画很漂亮的画。你可以画很坏的画,只要你喜欢,你想怎么画都成。”逸仙的小脸上出现了笑容,因为老师答复了他话里隐藏着的问题:“要是一个孩子作不好功课的话,会不会挨骂?”
随后,逸仙拿起了一辆坏了的玩具救护车,很有正义感的问:“是谁弄坏了救护车?”妈妈回答说:“你想知道谁弄坏了这辆救护车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这儿你一个人也不认识。”
其实,逸仙并不是真的想知道是谁弄坏了这辆车。他想知道的是那个孩子在弄坏了玩具后,得到什么结果。老师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含意,很恰当的回答:“玩具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免不了会玩坏,这种情况曾发生过。”
逸仙似乎满意了,他得到了需要的数据。这些资料编织在一起,变成了他内心所要的答案:“这里的大人很和气,即使是一幅画画得很难看、一件玩具弄坏了,他们也不会马上发脾气。我用不着害怕,待在这儿会很安全的。”于是,他开心地跟妈妈挥手“再见!”,跟着老师去过他在幼儿园的第一天生活了。
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是“傻话”。他们的话往往是像电报一样用密码写成的,得经过一道“译码”的手续,才能懂他的真意。而孩子的每一个行动也都有其目的。在出生后不久,他就学到某些行为来达到他的目的;也发现某些行为不能达到目的,于是成功达到目的的行为保留了下来;那些无法达到目的的行为就被淘汰了。心理学家称这种形式的学习为“鼓励”或“增强”。而其行为的背后动机,大多是为了要满足归属感的需求,为此他们常会不惜一切的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一席之地。所有的偏差行为都是孩子们为了要确知或是获得自己的地位而产生的错误结果,chéng rén却往往不能了解他们这些行为的意义而做出一些可能增强他们行为目的的反应,为了要有效的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做父母的应该要清楚孩子们可能产生那些类型的偏差行为及其隐含的目的,而且所隐含的行为目的可能不只一个。
一般而言,十二岁以下儿童的偏差行为目的有四个: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而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偏差行为亦可能有前述的四种行为目的,还加上追求兴奋刺激、寻求同伴接纳、表现优越感等三种行为目的。
(一)获得注意
大多数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注意,使得我们一提到这个目的就会与破坏xìng行为联想在一起,其实在孩子幼儿时期,其行为发展刚刚开始,通常会采用具有合作xìng的行为去获得特别的注意,如果他成功的达到目的,那么他会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孩子,甚至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或是非常的吹毛求疵和害怕失败者;如果他不幸失败了,那么他就会去寻求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来满足他的需求,潜意识中他告诉自己:“既然建设xìng的行为无效,何不来个破坏xìng的行为试试看?”一旦成功的达到目的了,家中就又会多出一个不肯合作、过份依赖、不时制造问题、游手好闲的孩子。真碰到如此情形,父母亲一定得了解他们这种行为不过是要获得他人的注意而已。身为父母亲者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争取权力
寻求权威的孩子们只有在他们觉得自己是老大时,才感到重要。这样的孩子只想为所yù为,通常他们内心的想法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没有人可以强迫我做任何事”或者“你最好做我要你做的事”。即使父母成功的压制了他们,而这胜利却是短暂的,因为父母赢了面子却失了里子。确切的说,就是父母可能赢得了斗争,却赔上了亲子关系。所以,父母亲要切记:一旦斗争bào发,孩子就已经赢了。
当孩子反抗或挑战时,父母常觉得被激怒了,但尝试去纠正孩子的行动却很少成功。孩子会藐视或抗拒父母,并继续不可接受的行为,或者会暂时停止行为,然后则变本加厉。有些孩子在权力斗争中,会口是心非的依言行事,却在背后做出违背父母要求的行为,即所谓的“反抗式的顺从”。而在面对争取权力的孩子时,chéng rén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气,不要使自己也卷入权力斗争中。使用权威来压制孩子的要求,只能加深孩子对权力的印象,深信权力很有价值,也更增加了争取权力的渴望。
(三)报复
通常权力竞争越演越烈的结果,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被拒绝,并相信自己是不可爱的、是受害者,当他察觉自己无法击败父母的权威时,就更为沮丧和气馁了。于是他转而以报复的方法,借着伤害别人,让自己被别人仇视,来突显自己的重要xìng。企图以残忍和让别人讨厌为自己寻求一个地位,以报复的手段来平衡自己的情绪。
如果报复的斗争在亲子之间持续不断,孩子就会感受到完全的失败,他们可能放弃或为不当的行为寻找借口。
(四)自暴自弃
当孩子感觉到非常沮丧的时候,他觉得他在“好”的社会里丧失了地位,他真的就干脆彻底放弃了,因为他想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终究是要失败的。他的自我概念逐渐变坏,于是他放弃一切有建设xìng的尝试,转而寻求无助的途径。他会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我天生就是很糟糕的”等借口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的期望,他也可以藉此来逃避一些责任,免除许多被责罚的机会。但相对的可能受到老师及同学的轻视,父母逐渐感到失望,自己也感到极度的不平衡,甚至因此结识不良游伴,逐渐发展不良行为,尽量在“坏”的社会里求表现,这个过程是一种恶xìng循环。假如父母及老师在孩子开始有如此迹象时,未做适当的处理,反而给了他增强的作用,让他更觉得自己是无yào可救的,孩子越显得无助,也就更为自暴自弃,这时再想挽救他,为时已晚了。
当妈妈告诉珊珊不能到屋外去玩时,她就发起牛脾气来。她竭力尖叫,甚至躺在地板上,变得歇斯底理。珊珊想随心所yù,因此她以权力的争夺来获得。“马上停下来!”妈妈喊叫。“我不要!”珊珊尖叫,斗争继续进行(显然珊珊已经赢了,因为妈妈失去了冷静)。妈妈重重地打了珊珊几下屁股,她哭闹得更凶了。最后,妈妈把珊珊关到浴室,在那儿她又足足哭了二、三十分钟。爸爸回家时,妈妈泄气地抱怨:“实在不知道孩子有什么不对劲,居然发了一整天的脾气。”
让我们把上述“孩子的行为目的”,应用到孩子的行为问题上。珊珊为了能到外面去玩,想控制妈妈。当妈妈拒绝时,她就发脾气,企图逼使妈妈让步。妈妈不愿认输,再度拒绝了,又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狠狠的打了孩子。现在,珊珊不只是因为不能出去玩而气恼,也因为妈妈对她权力的挑战有所反击而生气。因此她想报复,叫闹得更凶。结果是被关进浴室里。再将这场斗争做个摘要:
1.珊珊要到屋外去玩(珊珊的第一个目标)
2.妈妈拒绝了她的要求。
3.珊珊发脾气,是想获得权力而随心所yù。(珊珊的第二个目标)
4.妈妈接受了她权力的挑战,打了珊珊一顿,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控制。
5.看到妈妈有力量反击,使珊珊真的生气了,以哭闹得更凶来作为报复。(珊珊的第三个目标)
6.为了不愿认输,妈妈气得把珊珊关进浴室。
7.为了不愿认输,珊珊继续哭闹喊叫。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珊珊的第一个目标背后还有其它两个目的:想要争取权力,同时想要报复。一旦刺激妈妈使她感到挫折,珊珊就表现了她的权力。她已经诱使高大、成熟的大人,像孩子似地争了起来。这样就“增强”了珊珊对权力的争夺。当珊珊继续尖叫,使妈妈更加生气,她是一个神经衰弱的人,珊珊的大力尖叫对妈妈是一个厉害的报复。在追求权力和寻求报复两方面,珊珊都得到了增强作用。下次再有类似情形发生,她可能会同样出招。妈妈不知不觉中已经教育珊珊多发脾气了。
就上述所言,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其目的或动机。不同的孩子可能采取相同或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内心相同的目的。然而,孩子的行为目的会有变化,如幼儿时期大多的行为目的是获得注意,且开始呈现争取权力的行为目的。之后,孩子获得注意和争取权力的行为目的持续,儿童阶段可能开始有报复和自暴自弃的行为目的;到了青春期和青少年时期,后二者行为目的更可能大量增加。因此,对这种行为目的的变化和辨认,我们不得不多加留意。
不良行为目的的辨认与矫正
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往往是沮丧的,他们不相信能够以有用的方式和别人一起得到归属,所以他们使用不良行为引人注意。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家”是孩子参与最起始的团体,也是孩子社会兴趣的发源地,因此一个孩子社会兴趣能否得到满足,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后,随着孩子成长的脚步,他所接触和参与团体逐渐扩大、增加,如邻居玩伴群、学校班级、社团、工作单位等,而且都会以相同或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各个团体中寻求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绝大多数的孩子成长中所发展的社会兴趣大多能得到满足,但是有一些偏差行为,探究其原因多为社会兴趣未得到满足,再经由错误的想法、不当的行为目的而产生的。因此,父母若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则必须先察觉孩子以社会兴趣为核心的心理需求。
“家庭星座”则呈现了孩子在家庭结构中的互动关系。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其特殊的排列情形,在成员之间的互动影响和责任jiāo替中,每个成员都会出现不同的人格特质,并且或多或少地影响整个家庭型态及其它成员的人格特质,尤其是“出生顺序”更为深切地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
不容置疑地,家庭星座中的地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重大影响。但父母要了解的不只是家庭地位对子女人格发展的重要xìng,而且要了解可能影响子女的其它因素,站在子女的立场预测子女未来可能的生活型态,了解家庭星座将能帮助父母解决子女所造成的一些令人迷惑的问题行为。
“生活型态”与人格是一体的两面,每个人的生活型态都是独特的,是基于个人信念,经由个人行为表现出来的蓝图。它可能形成正向或反向的行为结果。譬如:怀着“我要凌驾他人之上”信念的人,他知道如何去获取胜利;但也可能觉得没有机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借着逃避、退缩的行为造成自我设限的现象,甚至有些人不惜牺牲他人利益以求取胜利。所以有些人会表现优异而对社会有所贡献,但有些人却以制造问题来危害社会、耸人听闻。
至于构成孩子生活型态的要素,包括了遗传、家庭气氛和价值标准、父母管教的态度和方式等,甚至包括影响孩子成长中的自我概念、生活目标和种种生活挑战。了解这些因素将有助于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孩子生活型态发展上所扮演的角色。
青少年的行为目的
经常可以听到青少年的父母抱怨孩子的问题,多半离不开:
1.我的孩子不愿意负责任。
2.为什么我的孩子心中充满愤怒。
3.为什么我的孩子对我说谎。
4.我的孩子一天到晚无所事事。
5.我的孩子功课很差。
6.我的孩子和我无法沟通。
7.我的孩子没有朋友。
8.我的孩子和坏孩子鬼混。
9.我的孩子对xìng知道多少。
倘若我们的孩子具有其中任何一类的问题,父母亲不用惊慌,也不用生气,在没有尝试解决方法之前更不要轻言放弃。父母要先了解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由于身心发育比儿童时期迅速,其行为目的也较为复杂,他们会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而在所有的心理特征当中,首以叛逆最容易让父母惊慌,青少年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叛逆,这是正常的,真正令父母亲担心的应是完全不叛逆,却显得不快乐的青少年。
通常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主要有七个目的:引起他人的注意、获得权力、报复、自暴自弃、追求兴奋刺激、寻求同伴接纳和表现优越感等。其实就是自我追寻历程中的反应,青少年所追寻的不外乎人生价值、良师益友、学业生涯和亲密关系这四个大梦,但这些普遍的行为目的中并不全是不好的,有些可以是青少年追求的正向目的,然而当青少年因错误的信念和不正确的想法,过分追求而牺牲自己或别人利益,甚至产生一些偏差行为,原本正向目的才变成负向目的。这些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而言是毫无帮助的。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行为目的也会常改变,或许以不同的行为表示相同的目的,也可能以相同的行为表示不同的目的,连他自己都不自觉。而事实上不论是chéng rén或青少年都有这七个行为目的,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我们对行为的探讨并不是要藉此证明青少年子女坏的一面,而是要了解青少年子女的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行为目的变化和辨认
五岁的逸仙第一次上幼儿园,她妈妈陪着去,逸仙把墙上的画看了一遍,大声问:“这些画好难看!是谁画的啊?”
妈妈很窘。急忙说:“这是小朋友画的。很棒啊!你怎么说不好?”
碰巧老师明白孩子的话。她微笑着说:“在这儿你不需要画很漂亮的画。你可以画很坏的画,只要你喜欢,你想怎么画都成。”逸仙的小脸上出现了笑容,因为老师答复了他话里隐藏着的问题:“要是一个孩子作不好功课的话,会不会挨骂?”
随后,逸仙拿起了一辆坏了的玩具救护车,很有正义感的问:“是谁弄坏了救护车?”妈妈回答说:“你想知道谁弄坏了这辆救护车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这儿你一个人也不认识。”
其实,逸仙并不是真的想知道是谁弄坏了这辆车。他想知道的是那个孩子在弄坏了玩具后,得到什么结果。老师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含意,很恰当的回答:“玩具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免不了会玩坏,这种情况曾发生过。”
逸仙似乎满意了,他得到了需要的数据。这些资料编织在一起,变成了他内心所要的答案:“这里的大人很和气,即使是一幅画画得很难看、一件玩具弄坏了,他们也不会马上发脾气。我用不着害怕,待在这儿会很安全的。”于是,他开心地跟妈妈挥手“再见!”,跟着老师去过他在幼儿园的第一天生活了。
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是“傻话”。他们的话往往是像电报一样用密码写成的,得经过一道“译码”的手续,才能懂他的真意。而孩子的每一个行动也都有其目的。在出生后不久,他就学到某些行为来达到他的目的;也发现某些行为不能达到目的,于是成功达到目的的行为保留了下来;那些无法达到目的的行为就被淘汰了。心理学家称这种形式的学习为“鼓励”或“增强”。而其行为的背后动机,大多是为了要满足归属感的需求,为此他们常会不惜一切的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一席之地。所有的偏差行为都是孩子们为了要确知或是获得自己的地位而产生的错误结果,chéng rén却往往不能了解他们这些行为的意义而做出一些可能增强他们行为目的的反应,为了要有效的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做父母的应该要清楚孩子们可能产生那些类型的偏差行为及其隐含的目的,而且所隐含的行为目的可能不只一个。
一般而言,十二岁以下儿童的偏差行为目的有四个: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而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偏差行为亦可能有前述的四种行为目的,还加上追求兴奋刺激、寻求同伴接纳、表现优越感等三种行为目的。
(一)获得注意
大多数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注意,使得我们一提到这个目的就会与破坏xìng行为联想在一起,其实在孩子幼儿时期,其行为发展刚刚开始,通常会采用具有合作xìng的行为去获得特别的注意,如果他成功的达到目的,那么他会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孩子,甚至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或是非常的吹毛求疵和害怕失败者;如果他不幸失败了,那么他就会去寻求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来满足他的需求,潜意识中他告诉自己:“既然建设xìng的行为无效,何不来个破坏xìng的行为试试看?”一旦成功的达到目的了,家中就又会多出一个不肯合作、过份依赖、不时制造问题、游手好闲的孩子。真碰到如此情形,父母亲一定得了解他们这种行为不过是要获得他人的注意而已。身为父母亲者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争取权力
寻求权威的孩子们只有在他们觉得自己是老大时,才感到重要。这样的孩子只想为所yù为,通常他们内心的想法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没有人可以强迫我做任何事”或者“你最好做我要你做的事”。即使父母成功的压制了他们,而这胜利却是短暂的,因为父母赢了面子却失了里子。确切的说,就是父母可能赢得了斗争,却赔上了亲子关系。所以,父母亲要切记:一旦斗争bào发,孩子就已经赢了。
当孩子反抗或挑战时,父母常觉得被激怒了,但尝试去纠正孩子的行动却很少成功。孩子会藐视或抗拒父母,并继续不可接受的行为,或者会暂时停止行为,然后则变本加厉。有些孩子在权力斗争中,会口是心非的依言行事,却在背后做出违背父母要求的行为,即所谓的“反抗式的顺从”。而在面对争取权力的孩子时,chéng rén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气,不要使自己也卷入权力斗争中。使用权威来压制孩子的要求,只能加深孩子对权力的印象,深信权力很有价值,也更增加了争取权力的渴望。
(三)报复
通常权力竞争越演越烈的结果,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被拒绝,并相信自己是不可爱的、是受害者,当他察觉自己无法击败父母的权威时,就更为沮丧和气馁了。于是他转而以报复的方法,借着伤害别人,让自己被别人仇视,来突显自己的重要xìng。企图以残忍和让别人讨厌为自己寻求一个地位,以报复的手段来平衡自己的情绪。
如果报复的斗争在亲子之间持续不断,孩子就会感受到完全的失败,他们可能放弃或为不当的行为寻找借口。
(四)自暴自弃
当孩子感觉到非常沮丧的时候,他觉得他在“好”的社会里丧失了地位,他真的就干脆彻底放弃了,因为他想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终究是要失败的。他的自我概念逐渐变坏,于是他放弃一切有建设xìng的尝试,转而寻求无助的途径。他会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我天生就是很糟糕的”等借口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的期望,他也可以藉此来逃避一些责任,免除许多被责罚的机会。但相对的可能受到老师及同学的轻视,父母逐渐感到失望,自己也感到极度的不平衡,甚至因此结识不良游伴,逐渐发展不良行为,尽量在“坏”的社会里求表现,这个过程是一种恶xìng循环。假如父母及老师在孩子开始有如此迹象时,未做适当的处理,反而给了他增强的作用,让他更觉得自己是无yào可救的,孩子越显得无助,也就更为自暴自弃,这时再想挽救他,为时已晚了。
当妈妈告诉珊珊不能到屋外去玩时,她就发起牛脾气来。她竭力尖叫,甚至躺在地板上,变得歇斯底理。珊珊想随心所yù,因此她以权力的争夺来获得。“马上停下来!”妈妈喊叫。“我不要!”珊珊尖叫,斗争继续进行(显然珊珊已经赢了,因为妈妈失去了冷静)。妈妈重重地打了珊珊几下屁股,她哭闹得更凶了。最后,妈妈把珊珊关到浴室,在那儿她又足足哭了二、三十分钟。爸爸回家时,妈妈泄气地抱怨:“实在不知道孩子有什么不对劲,居然发了一整天的脾气。”
让我们把上述“孩子的行为目的”,应用到孩子的行为问题上。珊珊为了能到外面去玩,想控制妈妈。当妈妈拒绝时,她就发脾气,企图逼使妈妈让步。妈妈不愿认输,再度拒绝了,又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狠狠的打了孩子。现在,珊珊不只是因为不能出去玩而气恼,也因为妈妈对她权力的挑战有所反击而生气。因此她想报复,叫闹得更凶。结果是被关进浴室里。再将这场斗争做个摘要:
1.珊珊要到屋外去玩(珊珊的第一个目标)
2.妈妈拒绝了她的要求。
3.珊珊发脾气,是想获得权力而随心所yù。(珊珊的第二个目标)
4.妈妈接受了她权力的挑战,打了珊珊一顿,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控制。
5.看到妈妈有力量反击,使珊珊真的生气了,以哭闹得更凶来作为报复。(珊珊的第三个目标)
6.为了不愿认输,妈妈气得把珊珊关进浴室。
7.为了不愿认输,珊珊继续哭闹喊叫。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珊珊的第一个目标背后还有其它两个目的:想要争取权力,同时想要报复。一旦刺激妈妈使她感到挫折,珊珊就表现了她的权力。她已经诱使高大、成熟的大人,像孩子似地争了起来。这样就“增强”了珊珊对权力的争夺。当珊珊继续尖叫,使妈妈更加生气,她是一个神经衰弱的人,珊珊的大力尖叫对妈妈是一个厉害的报复。在追求权力和寻求报复两方面,珊珊都得到了增强作用。下次再有类似情形发生,她可能会同样出招。妈妈不知不觉中已经教育珊珊多发脾气了。
就上述所言,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其目的或动机。不同的孩子可能采取相同或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内心相同的目的。然而,孩子的行为目的会有变化,如幼儿时期大多的行为目的是获得注意,且开始呈现争取权力的行为目的。之后,孩子获得注意和争取权力的行为目的持续,儿童阶段可能开始有报复和自暴自弃的行为目的;到了青春期和青少年时期,后二者行为目的更可能大量增加。因此,对这种行为目的的变化和辨认,我们不得不多加留意。
不良行为目的的辨认与矫正
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往往是沮丧的,他们不相信能够以有用的方式和别人一起得到归属,所以他们使用不良行为引人注意。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