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节
☆关于佛学
前面讲了,佛陀成佛,就是灵魂从天国(天父)哪儿来,绕了一个圆重回天国的例子。
佛陀成佛,其实就是灵魂成长佛(前面设定了,佛就是跟母亲上帝一样的非物质层面的完美,圣洁的神的形象),佛陀将成长得足够完美,圣洁的灵魂称为“本心本相”,将成佛之后能知道一切的心称为“妙明真心”。
佛学讲“度人”,但是他自己的肉身也死了,显然“度人”并非让人物质层面的身体长生,而是引导人的灵魂成长,离开六道轮回,成为神佛。
佛陀教诲人的,其实就是中国古人教诲的“心不外求”,也是道德经的思想“清静无为,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只不过,佛经历时三千多年,到了今天就像易经经历几千年一样遗失了它远来的意思,变成以讹传讹了,我这里用我的观点还原一下某些词,句子的意思。
“涅槃”就是灵魂已经成长得足够完美,圣洁,可以离开六道轮回,不用再在物质层面的生命形式中流转,轮回,成长,灵魂回到母亲上帝所处的空间(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涅槃就意味着解脱。
“解脱”这个解脱并不是今天所讲的“人死了一了百了”,人(物质层面的身体)死了并不叫解脱,因为灵魂是不灭的,这个身体死了灵魂便去找下一个身体,还是在六道轮回当中,灵魂却要继续在物质层面的生命形式中生死轮回流转,继续的受各种生老病死各种苦,所以跟佛经上的“解脱”有本质上的区别。佛陀说的“解脱”是说灵魂足够完美,圣洁,可以离开这个宇宙空间回到母亲上帝所在的空间(西方极乐世界),到了那里不用再受“物质层面的生命形式必须受的生老病死等等各种苦”这才是佛陀说的解脱。
“空”一提到佛经,必定会想到“空”,然后就想到遁入空门,想到出家人,这几乎已经成了后世人的惯性思维吧!
其实这个“空”的意思实际上并不是“四大皆空,无情无义”,当年佛陀出家本来就不是无情无义,他离开荣华富贵的皇宫生活并不是出于无情无义,而是为了解脱普天下人之苦,这恰恰是一种大爱,他怎么会教人“四大皆空,无情无义”了呢?
后世那么多人误解了佛陀的意思,以为“无情无义,四大皆空,甚至舍弃亲人”为求解脱而遁入空门,却再没有出现像佛陀这样的人。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佛陀出家寻求解脱之法并非为自己解脱,而是为众生,后世有多少人却恰恰相反,为自己解脱而舍弃亲人,这分明就是自私。
一个,正是回归了神的本性,一个,则恰恰背离了神的本性。
那么佛陀为什么说来说去都说“空”呢?其实这跟华夏祖先教诲我们的“心不外求”的意思是一样的。
就是说物质层面的声色享乐,名利,声望,富贵,等等都是不长久的,只有灵魂是永恒不灭的,(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位佛,真正要成长的灵魂,灵魂是往圣洁的方向去的,是要长成佛的,而不是去追求外在的不长久的东西。
物质层面的人生不过百年,来去匆匆,如同白驹过隙,与永生不灭的灵魂相比,就从时间的角度来讲,根本就算不了什么,但是人生百年对灵魂的成长来说,却是十分的重要的,因为灵魂的成长不是以时间来计算的,正所谓修行人讲的“一念可成神,同样一念也可堕无间地狱”。
物质层面的追求对灵魂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这不是属神的人的本性),也是留不住的,正所谓红楼梦中曹老先生讲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古人伤感的“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人(物质层面的身体)终免不了一死”,也如道德经所讲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缘起性空”
这些还是一样的意思,就是说物质层面的追求得到的一切,功名利禄,金银富贵,声色享乐等等,都是不长久的,都是“随缘而起,随缘而灭”的。
“虚妄”
这个还是一样的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物质层面看到的一切,包括人的身体,都是不长久的,也不是人的真心本性,因为人的真心本性其实是神,但是人却恰恰看不到。
古兰经: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在复活日,你们才得享受你们的完全报酬。谁得远离火狱,而入乐园,谁已成功。今世的生活,只是虚幻的享受。”
“降伏其心”,这个心,就是跟“心不外求”相反的“外求之心”,这个“外求之心”背离神的本性,会阻碍灵魂的成长,所以“要降伏其心”。
“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其实跟道家思想“返璞归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差不多的意思。“心无所住”就是不去追求荣华富贵,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追求声色享乐,(心不住在这些东西上),而恰恰回归神的属性(而生其心)。
“因果循环”一个人做了什么恶事,做了什么善事,这些都记在他自身的灵魂里,从而决定他的灵魂是污秽的还是纯洁的,从而决定这个灵魂下一辈子的去向,就是决定他会轮回到怎么样的生命形式上,当然也就影响他在物质层次的生命形式中遭受的待遇,于是就有了“因果循环”。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颠倒梦想:就是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种种外求,灵魂足够纯净,完美的时候,就可以涅槃,“涅槃”就是灵魂离开物质层面的身体,回到母亲上帝的身边(西方极乐世界,天国)。
圣经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耶稣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c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古兰经:“信道者c犹太教徒c基督教徒c拜星教徒,凡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信道而且行善,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的人,将在他们的主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会忧愁。
你们不要灰心,不要忧愁,你们必占优势,如果你们是信道的人。
他们又喜欢真主赏赐自己的恩惠,又喜欢留在人间,还没有赶上他们的那些教胞,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古兰经:阿丹(就是圣经中的亚当)的子孙啊!如果你们同族中的使者来对你们讲述我的迹象,那末,凡敬畏而且修身者,将来都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前面讲了,佛陀成佛,就是灵魂从天国(天父)哪儿来,绕了一个圆重回天国的例子。
佛陀成佛,其实就是灵魂成长佛(前面设定了,佛就是跟母亲上帝一样的非物质层面的完美,圣洁的神的形象),佛陀将成长得足够完美,圣洁的灵魂称为“本心本相”,将成佛之后能知道一切的心称为“妙明真心”。
佛学讲“度人”,但是他自己的肉身也死了,显然“度人”并非让人物质层面的身体长生,而是引导人的灵魂成长,离开六道轮回,成为神佛。
佛陀教诲人的,其实就是中国古人教诲的“心不外求”,也是道德经的思想“清静无为,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只不过,佛经历时三千多年,到了今天就像易经经历几千年一样遗失了它远来的意思,变成以讹传讹了,我这里用我的观点还原一下某些词,句子的意思。
“涅槃”就是灵魂已经成长得足够完美,圣洁,可以离开六道轮回,不用再在物质层面的生命形式中流转,轮回,成长,灵魂回到母亲上帝所处的空间(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涅槃就意味着解脱。
“解脱”这个解脱并不是今天所讲的“人死了一了百了”,人(物质层面的身体)死了并不叫解脱,因为灵魂是不灭的,这个身体死了灵魂便去找下一个身体,还是在六道轮回当中,灵魂却要继续在物质层面的生命形式中生死轮回流转,继续的受各种生老病死各种苦,所以跟佛经上的“解脱”有本质上的区别。佛陀说的“解脱”是说灵魂足够完美,圣洁,可以离开这个宇宙空间回到母亲上帝所在的空间(西方极乐世界),到了那里不用再受“物质层面的生命形式必须受的生老病死等等各种苦”这才是佛陀说的解脱。
“空”一提到佛经,必定会想到“空”,然后就想到遁入空门,想到出家人,这几乎已经成了后世人的惯性思维吧!
其实这个“空”的意思实际上并不是“四大皆空,无情无义”,当年佛陀出家本来就不是无情无义,他离开荣华富贵的皇宫生活并不是出于无情无义,而是为了解脱普天下人之苦,这恰恰是一种大爱,他怎么会教人“四大皆空,无情无义”了呢?
后世那么多人误解了佛陀的意思,以为“无情无义,四大皆空,甚至舍弃亲人”为求解脱而遁入空门,却再没有出现像佛陀这样的人。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佛陀出家寻求解脱之法并非为自己解脱,而是为众生,后世有多少人却恰恰相反,为自己解脱而舍弃亲人,这分明就是自私。
一个,正是回归了神的本性,一个,则恰恰背离了神的本性。
那么佛陀为什么说来说去都说“空”呢?其实这跟华夏祖先教诲我们的“心不外求”的意思是一样的。
就是说物质层面的声色享乐,名利,声望,富贵,等等都是不长久的,只有灵魂是永恒不灭的,(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位佛,真正要成长的灵魂,灵魂是往圣洁的方向去的,是要长成佛的,而不是去追求外在的不长久的东西。
物质层面的人生不过百年,来去匆匆,如同白驹过隙,与永生不灭的灵魂相比,就从时间的角度来讲,根本就算不了什么,但是人生百年对灵魂的成长来说,却是十分的重要的,因为灵魂的成长不是以时间来计算的,正所谓修行人讲的“一念可成神,同样一念也可堕无间地狱”。
物质层面的追求对灵魂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这不是属神的人的本性),也是留不住的,正所谓红楼梦中曹老先生讲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古人伤感的“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人(物质层面的身体)终免不了一死”,也如道德经所讲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缘起性空”
这些还是一样的意思,就是说物质层面的追求得到的一切,功名利禄,金银富贵,声色享乐等等,都是不长久的,都是“随缘而起,随缘而灭”的。
“虚妄”
这个还是一样的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物质层面看到的一切,包括人的身体,都是不长久的,也不是人的真心本性,因为人的真心本性其实是神,但是人却恰恰看不到。
古兰经: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在复活日,你们才得享受你们的完全报酬。谁得远离火狱,而入乐园,谁已成功。今世的生活,只是虚幻的享受。”
“降伏其心”,这个心,就是跟“心不外求”相反的“外求之心”,这个“外求之心”背离神的本性,会阻碍灵魂的成长,所以“要降伏其心”。
“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其实跟道家思想“返璞归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差不多的意思。“心无所住”就是不去追求荣华富贵,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追求声色享乐,(心不住在这些东西上),而恰恰回归神的属性(而生其心)。
“因果循环”一个人做了什么恶事,做了什么善事,这些都记在他自身的灵魂里,从而决定他的灵魂是污秽的还是纯洁的,从而决定这个灵魂下一辈子的去向,就是决定他会轮回到怎么样的生命形式上,当然也就影响他在物质层次的生命形式中遭受的待遇,于是就有了“因果循环”。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颠倒梦想:就是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种种外求,灵魂足够纯净,完美的时候,就可以涅槃,“涅槃”就是灵魂离开物质层面的身体,回到母亲上帝的身边(西方极乐世界,天国)。
圣经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耶稣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c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古兰经:“信道者c犹太教徒c基督教徒c拜星教徒,凡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信道而且行善,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的人,将在他们的主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会忧愁。
你们不要灰心,不要忧愁,你们必占优势,如果你们是信道的人。
他们又喜欢真主赏赐自己的恩惠,又喜欢留在人间,还没有赶上他们的那些教胞,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古兰经:阿丹(就是圣经中的亚当)的子孙啊!如果你们同族中的使者来对你们讲述我的迹象,那末,凡敬畏而且修身者,将来都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