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章
亲自兼任该子公司经理,对子公司施行大手术,一年后该子公司收支达到平衡,1981年开始了赢利。为进一步提高“美国松下”子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中的力量,山下让“美国松下”与美国国际通用公司(IBM)结成业务联系,联合制造小型计算机,其实是在为IBM公司承包生产任务。山下认为与IBM公司结成联盟对“美国松下”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有利,为小型计算机专业厂IBM公司承担生产任务能增加“美国松下”子公司的生产经验。山下还说随着双方互惠联合的发展,今后要考虑与IBM合资经营企业。这是山下为其“美国松下”子公司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和开拓业务所作的决策。 第四章 军形第四
稳cāo战机 先胜后战
内容提要
形者,形体之谓也。即捐兵力数量的多少,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军事素质之优劣。善用兵者。总是先创造必胜的条件,以“先胜”为基础,取胜于无形。“将军盘弓故不发”。
企业经营者,面对茫茫商海,千头万绪。要想稳cāo战机。左右市场趋势,首先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培养自己,提高自己。只有在自身实力先胜一筹的情况下。方能与人竞争。
苏州的“丁香”(瓜子)与芜湖的“傻子”(瓜子)分庭抗礼就是最好的实例。
[原文]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芷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曰善,非痒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谷者,形也。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指挥作战的人,首先要做到使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机会战胜敌人。使自己不可能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在于自己,可能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有疏漏有可乘之机。所以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做到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而不能做到使敌人必定为我所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强求。要不被敌人战胜,就要进行防守;可能战胜敌人时,就要采取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取胜条件不足,采取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御的人,如隐蔽于极深的地下;善于进攻的人,象行动于极高的天上,使敌人无从防备。所以,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所知道的,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激战取得胜利,天下人都说好,也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比举得起秋毫算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得见雷声算不上耳灵一样。古时候所谓善于指挥作战的人,都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取得的胜利,没有显出智谋的名声,没有勇武的战功。因为他的战胜是能见微察隐,不会有差错的。他所以没有差错,是因为他的作战措施是建立在确有把握的基础上,他所战胜的是敌人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放过任何足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付的军队总是先有了胜利的把握而后才同敌人jiāo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jiāo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用兵指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必胜的法度,所以能够掌握胜败的主动权。
用兵之法: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根据敌我所处的地域不同,产生双方土地面积大小不同的“度”,“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产济源多少不同,产生双方物产资源多少不同的“量”;根据战场容量的大小,估计产生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数”的不同;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根据双方兵力的对比,最终决定作战的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对失败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镒”称“铢”的那样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失败的军队对胜利的军队来说,就好象用“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劣势。胜利者在指挥作战时候,就好象在儿千尺的高处决开河中积水一样,其势猛不可当,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
[评析]
孙武在本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作战指导思想:“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十分明确地表示出不打则已,打则必胜这样一种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思想,反对侥幸求胜的鲁莽冒险的作战指导,他正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对攻防关系作了极为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为了进行有把握取胜的作战,孙武主张着先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那么什么是“不可胜”和“可胜”的手段呢?他明确回答说:“不可胜,守也;可胜,攻也。”由于他认为不可被敌战胜的最好作战形式是防守,因而要求采取防御态势,消除自己的弱点,巩固自己的战场地位。
孙武如此周密的战术计算,是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据《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前510年)》载:晋国的士弥牟修筑成固城,由于他对整个工程的长度、高度、宽度,沟渠的深度、用土扔数量、运输的远近,竣工的日期,需用的人工及所要消耗的粮食数量等等,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因而在三十天内如期完成了任务。由此可见当时的数学的运用己有较的水平。这也必然反映在战争上。成书于春徕至战国的《管子》中就大量地论述了计算在军事上的运用。例如《七法》篇说:“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至于战国时代的兵学家们,对于战术计算更加重视,也更加缜密。例如《六韬》中谈到“法算”这一职掌,就是专门进行战术计算的参谋人员。
[兵法商用]
创造胜利的态势
军形指的是在jiāo战前要先形成胜利的态势。
孙子认为善于用兵作战者,一定先设法立于不败之地,使敌人毫无可乘之机,然后等待良机,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孙子用“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十六个字,言简意赅的表达他这种战略观念。
只要整体优势形成,敌人势必处处受制,此时双方胜负已定,军事行动一旦展开,便如山谷积水,奔泻而下,势不可挡。换句话说,胜负的整体形势,并不是在开火之后才形成,而是在战前就已经造成了。
因此,真正高明的经营者,必定懂得先巩固自己,等到实力足够了,稳居胜算,再求发展。假使高估自己,还不会走路就想飞,企图夺下整个市场,那就是犯了孙子所说的“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种企业不垮也艰难。
至于预计胜算的方法,孙子提出‘度’、“量”‘数’、‘称’、‘胜’五项要诀,并以‘修道保法’为前提。这五项要诀的相互关系是,“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把这五项要诀运用于企业经营,就会形成如下格局:
公司上下一心,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道;有合情合理而且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法;再根据市场环境地;产生作战判断度;根据作战判断产生部署方案量;根据部署方案决定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数;根据这些数量权衡比较称;最后得出胜算决策胜。
“曲突徙薪”的商训
孙子眼目中的真正用兵高手,是那种先制造必胜的条件,以“先胜”为基础,取胜于无形中的人。没有显赫的功绩和知名度,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中国古代成语“曲突徙薪”最适合说明上述情形。
有一名访客,见主人家中的烟囱挺直,旁边堆置柴火,有引起火灾之虞。他劝主人将烟囱弄弯,并移开柴火,主人不置可否。不久果然失人,经热心邻居相救,大火终于熄灭,未酿成大害。主人于是设宴致谢,邻居个个被奉为上宾,独独漏掉当初那位具先见之明却未获理睬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假使你早听那位先生的建议,今天根本不会发生火灾,也不必在此设宴请客。如今论功行赏,劝你“曲突徒薪”的人无恩泽,焦头烂额的人反而成为上宾,这样对吗?”主人一听,恍然大悟,急忙补请那位客人。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兹提醒我们一个观念:好的策略可以忍受平凡无奇的战术。他的意思是,若有好的策略,即使不用出色的战术,也照样能赢得行销的胜利。
当IBM推出世界上第一部商用个人电脑,这的确是个好策略,无论是广告或业务部门人员,他们为此而冲锋陷阵,功绩彪炳,赢得孙子所说的智名勇功,风光一时、自不在后下。然而论功行赏,却不能漏掉当初提案、策划、决定推出这项产品的人,因为他们优异的战略概念,使新产品立于不败之地,后来的行销活动,正足以证明“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道理。
方向错,跑得再快,也没有用。错误的经营眼光,会使企业处于“未战先败”的境地,在竞争激烈的商场环境中,若能制订周详、前瞻的策略,公司从经营者到干部、员工,都能具备共同的观念,并且洞察先机,因应时势变化,就能立于不败,立足稳固后再出击,哪有不胜的道理?
[历代战例鉴赏]
隋朝末年,朝政败坏、民怨四起,兵变、民变、政变此起彼落,大一统的局面又面临四分五裂。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说是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李密,就是当时不容忽视的领袖之一。他曾经一度控制黄河南岸,牵制住东都(洛阳)的隋朝王室兵力,然而他未能充分利用有利的资源,反而留下缺口让敌人有机可乘,终于被王世充的政府军攻破,令人扼腕。
批评李密未能好好掌握手中王牌,完成霸业,一点也不为过。从几件小事就可见微知著。譬如,他的仓库存粮过多,而东都正为粮草所苦,这是相当有利的资源,他不但不知加以利用,反而大方的当起散米童子,打开仓库让民众自由拿取。有些人抱着不拿白不拿的心态,搬走一大堆米,搬不动了,就随地抛弃;从仓库门口到城门,地上的米铺成好几寸厚,车马辗踏而过,马路变成米路。就连附近强盗都闻讯而来,携家带眷,将近有百万人之多。他们没有瓦罐、木盒,只有荆条编成的箩筐,米从缝里溜出,洛水两岸十里之间,一眼看过去,仿佛白色沙滩。
李密正为存粮丰富而沾沾自喜之时,却有人泼他冷水说: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如今人民所以不断扶老携幼涌来,正是因为我们这边有粮食的缘故。而你却不知珍惜这项资源,这般浪费,我怕一旦人民粮食搬够了,就不再投靠我们,这样如何能够成就大业呢?”
李密听了之后,心生感激,便封劝他的人为官。由此看来李密似乎略有所悟,但实际上却悟的不彻底,接下去又发生一个错误。他认为在洛阳的王世充军队屡战屡败,力量薄弱,内部又不和,应该是不堪一击才是,对王世充的戒心顿减。
李密显然过于自信,事实上,王世充备战已久,正秘密计划消灭李密。当时李密军队缺乏衣服,而王世充则粮食不足,于是王世充提出彼此jiāo换、互通有无的要求。李密起初觉得不妥,可惜意志不够坚定,有些部属基于私利竟大力鼓吹jiāo换的好处,李密最后终于接受了。
然而,后遗症马上出现了,原先从洛阳归附李密的民众,每天至少上百人,如今日益减少,原因出在哪里?原因在于洛阳民众的民生问题既已解决了,又何必辛苦的投奔李密?李密在后悔中紧急刹车,结束jiāo换计划。
王世充这边也开始评估进军李密的胜算。从民心士气的角度来看,李密有几项致命伤。首先,李密在接连几次胜仗后,得意洋洋,态度骄奢,不懂得体恤士兵;仓库的粮食虽然不少,但缺乏钱财布帛,无法犒赏部属,偏偏对新近归附的人,又特别优厚,旧有的部下心里极不平衡。
其次,李密几次征战下来,精兵良马死伤甚多,侥幸不死的也疲病jiāo加,斗志不高。王世充经此评估之后,决定逮住机会,狠狠的给予致命一击。但他担心人心涣散,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安排手下一个名叫张永通的卫士,自称周公曾三度托梦给他,请他转告王世充,应当好好击退李密。等全体将士信以为真后,他就盖一座周公庙,每次出兵前都先祈祷。
经过几次实验,发现效果良好。待时机成熟,王世充通过巫师宣称:周公命王世充立即讨伐李密,一定可立下大功,否则士卒会得瘟疫而死。王世充的手下有许多楚人,对类似的迷信一向深信不疑,纷纷请求出战。王世充选出精兵两万余人,配合两千匹马,并且亲自领军,出兵攻击李密。 李密立刻召开参谋会议,商讨大计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稳cāo战机 先胜后战
内容提要
形者,形体之谓也。即捐兵力数量的多少,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军事素质之优劣。善用兵者。总是先创造必胜的条件,以“先胜”为基础,取胜于无形。“将军盘弓故不发”。
企业经营者,面对茫茫商海,千头万绪。要想稳cāo战机。左右市场趋势,首先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培养自己,提高自己。只有在自身实力先胜一筹的情况下。方能与人竞争。
苏州的“丁香”(瓜子)与芜湖的“傻子”(瓜子)分庭抗礼就是最好的实例。
[原文]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芷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曰善,非痒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谷者,形也。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指挥作战的人,首先要做到使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机会战胜敌人。使自己不可能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在于自己,可能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有疏漏有可乘之机。所以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做到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而不能做到使敌人必定为我所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强求。要不被敌人战胜,就要进行防守;可能战胜敌人时,就要采取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取胜条件不足,采取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御的人,如隐蔽于极深的地下;善于进攻的人,象行动于极高的天上,使敌人无从防备。所以,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所知道的,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激战取得胜利,天下人都说好,也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比举得起秋毫算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得见雷声算不上耳灵一样。古时候所谓善于指挥作战的人,都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取得的胜利,没有显出智谋的名声,没有勇武的战功。因为他的战胜是能见微察隐,不会有差错的。他所以没有差错,是因为他的作战措施是建立在确有把握的基础上,他所战胜的是敌人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放过任何足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付的军队总是先有了胜利的把握而后才同敌人jiāo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jiāo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用兵指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必胜的法度,所以能够掌握胜败的主动权。
用兵之法: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根据敌我所处的地域不同,产生双方土地面积大小不同的“度”,“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产济源多少不同,产生双方物产资源多少不同的“量”;根据战场容量的大小,估计产生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数”的不同;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根据双方兵力的对比,最终决定作战的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对失败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镒”称“铢”的那样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失败的军队对胜利的军队来说,就好象用“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劣势。胜利者在指挥作战时候,就好象在儿千尺的高处决开河中积水一样,其势猛不可当,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
[评析]
孙武在本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作战指导思想:“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十分明确地表示出不打则已,打则必胜这样一种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思想,反对侥幸求胜的鲁莽冒险的作战指导,他正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对攻防关系作了极为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为了进行有把握取胜的作战,孙武主张着先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那么什么是“不可胜”和“可胜”的手段呢?他明确回答说:“不可胜,守也;可胜,攻也。”由于他认为不可被敌战胜的最好作战形式是防守,因而要求采取防御态势,消除自己的弱点,巩固自己的战场地位。
孙武如此周密的战术计算,是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据《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前510年)》载:晋国的士弥牟修筑成固城,由于他对整个工程的长度、高度、宽度,沟渠的深度、用土扔数量、运输的远近,竣工的日期,需用的人工及所要消耗的粮食数量等等,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因而在三十天内如期完成了任务。由此可见当时的数学的运用己有较的水平。这也必然反映在战争上。成书于春徕至战国的《管子》中就大量地论述了计算在军事上的运用。例如《七法》篇说:“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至于战国时代的兵学家们,对于战术计算更加重视,也更加缜密。例如《六韬》中谈到“法算”这一职掌,就是专门进行战术计算的参谋人员。
[兵法商用]
创造胜利的态势
军形指的是在jiāo战前要先形成胜利的态势。
孙子认为善于用兵作战者,一定先设法立于不败之地,使敌人毫无可乘之机,然后等待良机,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孙子用“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十六个字,言简意赅的表达他这种战略观念。
只要整体优势形成,敌人势必处处受制,此时双方胜负已定,军事行动一旦展开,便如山谷积水,奔泻而下,势不可挡。换句话说,胜负的整体形势,并不是在开火之后才形成,而是在战前就已经造成了。
因此,真正高明的经营者,必定懂得先巩固自己,等到实力足够了,稳居胜算,再求发展。假使高估自己,还不会走路就想飞,企图夺下整个市场,那就是犯了孙子所说的“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种企业不垮也艰难。
至于预计胜算的方法,孙子提出‘度’、“量”‘数’、‘称’、‘胜’五项要诀,并以‘修道保法’为前提。这五项要诀的相互关系是,“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把这五项要诀运用于企业经营,就会形成如下格局:
公司上下一心,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道;有合情合理而且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法;再根据市场环境地;产生作战判断度;根据作战判断产生部署方案量;根据部署方案决定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数;根据这些数量权衡比较称;最后得出胜算决策胜。
“曲突徙薪”的商训
孙子眼目中的真正用兵高手,是那种先制造必胜的条件,以“先胜”为基础,取胜于无形中的人。没有显赫的功绩和知名度,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中国古代成语“曲突徙薪”最适合说明上述情形。
有一名访客,见主人家中的烟囱挺直,旁边堆置柴火,有引起火灾之虞。他劝主人将烟囱弄弯,并移开柴火,主人不置可否。不久果然失人,经热心邻居相救,大火终于熄灭,未酿成大害。主人于是设宴致谢,邻居个个被奉为上宾,独独漏掉当初那位具先见之明却未获理睬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假使你早听那位先生的建议,今天根本不会发生火灾,也不必在此设宴请客。如今论功行赏,劝你“曲突徒薪”的人无恩泽,焦头烂额的人反而成为上宾,这样对吗?”主人一听,恍然大悟,急忙补请那位客人。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兹提醒我们一个观念:好的策略可以忍受平凡无奇的战术。他的意思是,若有好的策略,即使不用出色的战术,也照样能赢得行销的胜利。
当IBM推出世界上第一部商用个人电脑,这的确是个好策略,无论是广告或业务部门人员,他们为此而冲锋陷阵,功绩彪炳,赢得孙子所说的智名勇功,风光一时、自不在后下。然而论功行赏,却不能漏掉当初提案、策划、决定推出这项产品的人,因为他们优异的战略概念,使新产品立于不败之地,后来的行销活动,正足以证明“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道理。
方向错,跑得再快,也没有用。错误的经营眼光,会使企业处于“未战先败”的境地,在竞争激烈的商场环境中,若能制订周详、前瞻的策略,公司从经营者到干部、员工,都能具备共同的观念,并且洞察先机,因应时势变化,就能立于不败,立足稳固后再出击,哪有不胜的道理?
[历代战例鉴赏]
隋朝末年,朝政败坏、民怨四起,兵变、民变、政变此起彼落,大一统的局面又面临四分五裂。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说是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李密,就是当时不容忽视的领袖之一。他曾经一度控制黄河南岸,牵制住东都(洛阳)的隋朝王室兵力,然而他未能充分利用有利的资源,反而留下缺口让敌人有机可乘,终于被王世充的政府军攻破,令人扼腕。
批评李密未能好好掌握手中王牌,完成霸业,一点也不为过。从几件小事就可见微知著。譬如,他的仓库存粮过多,而东都正为粮草所苦,这是相当有利的资源,他不但不知加以利用,反而大方的当起散米童子,打开仓库让民众自由拿取。有些人抱着不拿白不拿的心态,搬走一大堆米,搬不动了,就随地抛弃;从仓库门口到城门,地上的米铺成好几寸厚,车马辗踏而过,马路变成米路。就连附近强盗都闻讯而来,携家带眷,将近有百万人之多。他们没有瓦罐、木盒,只有荆条编成的箩筐,米从缝里溜出,洛水两岸十里之间,一眼看过去,仿佛白色沙滩。
李密正为存粮丰富而沾沾自喜之时,却有人泼他冷水说: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如今人民所以不断扶老携幼涌来,正是因为我们这边有粮食的缘故。而你却不知珍惜这项资源,这般浪费,我怕一旦人民粮食搬够了,就不再投靠我们,这样如何能够成就大业呢?”
李密听了之后,心生感激,便封劝他的人为官。由此看来李密似乎略有所悟,但实际上却悟的不彻底,接下去又发生一个错误。他认为在洛阳的王世充军队屡战屡败,力量薄弱,内部又不和,应该是不堪一击才是,对王世充的戒心顿减。
李密显然过于自信,事实上,王世充备战已久,正秘密计划消灭李密。当时李密军队缺乏衣服,而王世充则粮食不足,于是王世充提出彼此jiāo换、互通有无的要求。李密起初觉得不妥,可惜意志不够坚定,有些部属基于私利竟大力鼓吹jiāo换的好处,李密最后终于接受了。
然而,后遗症马上出现了,原先从洛阳归附李密的民众,每天至少上百人,如今日益减少,原因出在哪里?原因在于洛阳民众的民生问题既已解决了,又何必辛苦的投奔李密?李密在后悔中紧急刹车,结束jiāo换计划。
王世充这边也开始评估进军李密的胜算。从民心士气的角度来看,李密有几项致命伤。首先,李密在接连几次胜仗后,得意洋洋,态度骄奢,不懂得体恤士兵;仓库的粮食虽然不少,但缺乏钱财布帛,无法犒赏部属,偏偏对新近归附的人,又特别优厚,旧有的部下心里极不平衡。
其次,李密几次征战下来,精兵良马死伤甚多,侥幸不死的也疲病jiāo加,斗志不高。王世充经此评估之后,决定逮住机会,狠狠的给予致命一击。但他担心人心涣散,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安排手下一个名叫张永通的卫士,自称周公曾三度托梦给他,请他转告王世充,应当好好击退李密。等全体将士信以为真后,他就盖一座周公庙,每次出兵前都先祈祷。
经过几次实验,发现效果良好。待时机成熟,王世充通过巫师宣称:周公命王世充立即讨伐李密,一定可立下大功,否则士卒会得瘟疫而死。王世充的手下有许多楚人,对类似的迷信一向深信不疑,纷纷请求出战。王世充选出精兵两万余人,配合两千匹马,并且亲自领军,出兵攻击李密。 李密立刻召开参谋会议,商讨大计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