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六章 蜕变
虽然不称王,但是该有的编制还是得有,拿下集庆,一下子收入五十万降卒,再加上原本的周德兴c耿炳文和吴京各自率领的三万军队,一下子便有了五十九万人,按照朱元璋一贯的作风,雷令风行的进行了大裁军,最终将兵力定型在五十万人,明确李善长为太师c汤和为军师c徐达为大将军,形成一个坚固的铁三角,铁三角之下,是常胜将军周德兴c不败将军常遇春c龙啸将军耿炳文c虎威将军吴京c荡寇将军俞通海各自率领十万大军,如同五岳名山,各自坐镇方隅。
这仅仅是长江南岸,长江北岸还有镇北将军朱文正率领十万大军盘踞濠州,统镇将军姚盛率领三万军队坐镇滁c和二州,犹如两颗耀眼的明星保卫着朱元璋的江北大本营,这就是在坚决的贯彻落实王闲所提出的缓称王的政策。
唯一没有任何变动的就是王闲,他还做他的军医统领,只是神医府c神兵府的面积都被扩大到一个极宽广的地步,这是朱元璋对王闲和王家军的另类补偿。
其实对于王闲,仅仅一个“神医”的称呼就已经足够了,所有人都知道,在朱元璋身边,还有一个足以和他平起平坐的高人,这个人的价值,超过了朱元璋麾下其他的所有人。
不过,也正是因为手下的兵多了,自从渡江以后,朱元璋还是遭遇到了粮食的困难,长期以来,到处战乱的纷扰局面,使得农村的青壮劳力大部分都主动或者被动的从军去了,滞留在土地上的劳动力却大大缺乏,加上元朝政府横征暴敛,频繁战争反复蹂躏,天灾连绵,粮荒也就更为严重。
当时各处军队的军粮给养,形式上是张贴大榜,诏安乡村百姓缴纳粮草,其实还不是等于抢劫,往往大榜张贴出来的同时,大头兵就已经挨家挨户去搜粮了,普通百姓哪里是大头兵的对手,还不是得乖乖的任人宰割。
生产减少了,可消费量却在持续的增加,此消彼长之下,惨状更甚,百姓饿死的多,军队也时常处于吃不饱c饿肚子的状态,张明鉴手下吃人肉的青衣军也正是在这种极端的境遇下才做出了无奈之举,这在当时应该是比较普遍的,只不过别人没有张明鉴这么明显,没有张明鉴这么任性。
朱元璋的军队起初也干抢粮的勾当,甚至有人说,朱元璋的军队也同样干吃人的勾当,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朱元璋只发给士兵足够路上吃的粮食,而到了作战的时候,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军令上说,但凡是深入敌境,行军作战,一般情况下就是征粮,手段要柔和,但是如果百姓抗拒,那就动手抢。攻城的时候,如果敌军投降,那就安抚百姓,分文不取,如果负隅顽抗,那就可以大肆抢掠,这样一来,士兵们没有不奋勇向前,拼命作战的,遇到的敌军也有很多直接投降的。
抢粮甚至征粮这回事儿,如果只是暴发户一样的走一步算一步,那就无所谓了,舒服一天是一天,吃饱一顿是一顿,可朱元璋不一样,他是心怀天下的,一旦打起长远算盘,过分的征粮抢粮c杀鸡取卵的事情就做不得了。
很简单的道理,往近了说,要想巩固打下来的地盘,往远了说,要想一步步夺取天下,那都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和服从,无论是粮食还是物资,还不都是要靠老百姓缴纳,你把老百姓全部都搜刮的干干净净,地皮挖深三尺,百姓活不下去了,谁还给你长期供给?而且,要是真把老百姓逼急了,就你朱元璋会造反,别人不会造反?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正在朱元璋愁得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王闲又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别老想着打老百姓的主意了,自己手里有那么多军队,又不是所有人每天都在打仗,与其养着闲人白吃军粮,不如让士兵自己开垦种田,这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叫屯田。
朱元璋采纳了,而且命令汪广洋为专门治理水利的官员,负责修筑堤坝,修建水利工程,重视农田生产,以此来供给军需,同时分派不打仗的将士们轮番的到各处去开荒种地,而且立下规矩,粮食生产的多也算功劳,种田和打仗,只要干得好,都有赏赐,这样将士们就不会厚此薄彼了,而且打仗是要死人的,种田顶多是辛苦一下,算起来,种田还比打仗要好一些呢,至少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土地里刨食可比刀尖上舔血容易多了。
军令下达,全军且耕且战,几年的功夫就成绩显著,不仅军粮足够了,还有多余的粮食填满了粮仓,不仅不盘剥老百姓了,而且遇到灾荒的时候,还能够赈济灾民,人民的负担减轻了,日子好过了,士兵也不饿肚子了,真是面面俱到,样样齐全,这就是在坚决的贯彻落实王闲所说的广积粮政策。
于此同时,但凡打下一城,就一定要好好的c认认真真的巩固城防,储备战略物资,做好打仗的准备,不仅如此,还要派人抽点民间的壮丁,不想当兵打仗,可以呀,当民兵!
农忙的时候,这些人就是农民,农闲的时候就组织他们训练,掌握一点军事技能,还能保卫当地的安定祥和,到了战乱的时候,正规军顶不住了,民兵拉上去也能打仗,这样就是把作战力量和生产力量合二为一,不仅加强了战斗力,也同样加强了生产力,这就是在坚决的贯彻落实王闲所说的高筑墙政策。
三条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而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从这一点上,应该也能够很好的说明为什么当时蜂拥并起的群雄都先后失败了,唯有朱元璋成功的攫取了政权。
因为所处环境相对安全,避免大范围的交火作战,内部的粮食问题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内无忧外无患,朱元璋就能腾出手来搞点事情了。
开始逐步的朝四面八方一点一点蚕食,扩张地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由于名义上仍然归属于明王韩山童,而韩山童打出的旗号是光复大宋,所以朱元璋在行军作战时,也搞上两面巨大的军旗,迎风招展,一面上写着: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另一面上写着:
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这一看就是文化人写的,不必说,乃是出自李善长之手,反正朱元璋自己是琢磨不出来的,不过没关系,作为统帅,他本就不需要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只要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就足够了。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重视一件事就是兴办教育,首先是在濠州c集庆建立学堂,聘请当地的大儒生c大士子讲授经史学问,此后,每攻下一城,也要如此来办,有了办学校的招牌,当地的名士儒生也就愿意来为朱元璋效力了。
当然,这些学堂可不是谁都上得起的,一般都是在军中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子女亲人,而且朱元璋本人也在其中,他的老师也是个高人,正是鼎鼎大名的宋濂,我们都学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与高启c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c刘基c叶琛并称为“浙西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c宋龙门,足见其学问之高,影响力之大,朱元璋拜宋濂为师,也足见其眼光之独到。
同时,朱元璋表面上是以明王韩山童为尊,而韩山童是搞宗教起家的,但是现在的朱元璋已经开始逐渐的摒弃宗教,转而重视儒家教化了,这就是朱元璋,十年前,他还是一个刚刚投军的愣头小子,用红布把头一包,穿着战裙战袄,手中挥舞着大刀,仗着自己有点本事,每每听到战鼓擂响,就喊打喊杀的冲锋在前来争取军功,十年后,却是长袍打卦,走路都要迈着八字步,说话斯斯文文,张口闭口之乎者也,满嘴四书五经c三皇五帝,彻底的摆脱了文盲或者半文盲的身份,能够谈古论今c指点江山c撰写文章c发号施令c成为继承尧舜禹c汤文武c周公孔子道统的说教者了,这变化得有多大!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朱元璋是在有意识的朝着皇帝的目标进发,他在主动的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称职的皇帝,老话说得好,机会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朱元璋无疑就是那个又准备的人,他无时无刻不再坐着准备,在其他的大军阀都忙着四处作战c彼此攻伐甚至是为着意气之争就大动干戈的时候,朱元璋却在不动声色的完成着他一次又一次的蜕变,直到属于他的那一天正式到来。
而在此时,神医府和神兵府也发生着一些变化,那就是在秦怜儿的倡导和陆云珂c安琪尔的软磨硬泡之下,王闲终于决定将自己写作的《我的幻想世界》当做教材来教授给王家军的兄弟,当然,这些都是秘密进行的,绝对不能让朱元璋一系的人知道,而对王闲来说,想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容易的。
除了《我的幻想世界》之外,王闲也是充分的开动脑筋,调动记忆力,将脑子里存储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后世的一些先进思想都教授给王家军,经过长此以往的教育,王家军竟然很有点“现代化”的意思了,这是王闲始料未及的。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这仅仅是长江南岸,长江北岸还有镇北将军朱文正率领十万大军盘踞濠州,统镇将军姚盛率领三万军队坐镇滁c和二州,犹如两颗耀眼的明星保卫着朱元璋的江北大本营,这就是在坚决的贯彻落实王闲所提出的缓称王的政策。
唯一没有任何变动的就是王闲,他还做他的军医统领,只是神医府c神兵府的面积都被扩大到一个极宽广的地步,这是朱元璋对王闲和王家军的另类补偿。
其实对于王闲,仅仅一个“神医”的称呼就已经足够了,所有人都知道,在朱元璋身边,还有一个足以和他平起平坐的高人,这个人的价值,超过了朱元璋麾下其他的所有人。
不过,也正是因为手下的兵多了,自从渡江以后,朱元璋还是遭遇到了粮食的困难,长期以来,到处战乱的纷扰局面,使得农村的青壮劳力大部分都主动或者被动的从军去了,滞留在土地上的劳动力却大大缺乏,加上元朝政府横征暴敛,频繁战争反复蹂躏,天灾连绵,粮荒也就更为严重。
当时各处军队的军粮给养,形式上是张贴大榜,诏安乡村百姓缴纳粮草,其实还不是等于抢劫,往往大榜张贴出来的同时,大头兵就已经挨家挨户去搜粮了,普通百姓哪里是大头兵的对手,还不是得乖乖的任人宰割。
生产减少了,可消费量却在持续的增加,此消彼长之下,惨状更甚,百姓饿死的多,军队也时常处于吃不饱c饿肚子的状态,张明鉴手下吃人肉的青衣军也正是在这种极端的境遇下才做出了无奈之举,这在当时应该是比较普遍的,只不过别人没有张明鉴这么明显,没有张明鉴这么任性。
朱元璋的军队起初也干抢粮的勾当,甚至有人说,朱元璋的军队也同样干吃人的勾当,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朱元璋只发给士兵足够路上吃的粮食,而到了作战的时候,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军令上说,但凡是深入敌境,行军作战,一般情况下就是征粮,手段要柔和,但是如果百姓抗拒,那就动手抢。攻城的时候,如果敌军投降,那就安抚百姓,分文不取,如果负隅顽抗,那就可以大肆抢掠,这样一来,士兵们没有不奋勇向前,拼命作战的,遇到的敌军也有很多直接投降的。
抢粮甚至征粮这回事儿,如果只是暴发户一样的走一步算一步,那就无所谓了,舒服一天是一天,吃饱一顿是一顿,可朱元璋不一样,他是心怀天下的,一旦打起长远算盘,过分的征粮抢粮c杀鸡取卵的事情就做不得了。
很简单的道理,往近了说,要想巩固打下来的地盘,往远了说,要想一步步夺取天下,那都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和服从,无论是粮食还是物资,还不都是要靠老百姓缴纳,你把老百姓全部都搜刮的干干净净,地皮挖深三尺,百姓活不下去了,谁还给你长期供给?而且,要是真把老百姓逼急了,就你朱元璋会造反,别人不会造反?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正在朱元璋愁得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王闲又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别老想着打老百姓的主意了,自己手里有那么多军队,又不是所有人每天都在打仗,与其养着闲人白吃军粮,不如让士兵自己开垦种田,这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叫屯田。
朱元璋采纳了,而且命令汪广洋为专门治理水利的官员,负责修筑堤坝,修建水利工程,重视农田生产,以此来供给军需,同时分派不打仗的将士们轮番的到各处去开荒种地,而且立下规矩,粮食生产的多也算功劳,种田和打仗,只要干得好,都有赏赐,这样将士们就不会厚此薄彼了,而且打仗是要死人的,种田顶多是辛苦一下,算起来,种田还比打仗要好一些呢,至少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土地里刨食可比刀尖上舔血容易多了。
军令下达,全军且耕且战,几年的功夫就成绩显著,不仅军粮足够了,还有多余的粮食填满了粮仓,不仅不盘剥老百姓了,而且遇到灾荒的时候,还能够赈济灾民,人民的负担减轻了,日子好过了,士兵也不饿肚子了,真是面面俱到,样样齐全,这就是在坚决的贯彻落实王闲所说的广积粮政策。
于此同时,但凡打下一城,就一定要好好的c认认真真的巩固城防,储备战略物资,做好打仗的准备,不仅如此,还要派人抽点民间的壮丁,不想当兵打仗,可以呀,当民兵!
农忙的时候,这些人就是农民,农闲的时候就组织他们训练,掌握一点军事技能,还能保卫当地的安定祥和,到了战乱的时候,正规军顶不住了,民兵拉上去也能打仗,这样就是把作战力量和生产力量合二为一,不仅加强了战斗力,也同样加强了生产力,这就是在坚决的贯彻落实王闲所说的高筑墙政策。
三条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而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从这一点上,应该也能够很好的说明为什么当时蜂拥并起的群雄都先后失败了,唯有朱元璋成功的攫取了政权。
因为所处环境相对安全,避免大范围的交火作战,内部的粮食问题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内无忧外无患,朱元璋就能腾出手来搞点事情了。
开始逐步的朝四面八方一点一点蚕食,扩张地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由于名义上仍然归属于明王韩山童,而韩山童打出的旗号是光复大宋,所以朱元璋在行军作战时,也搞上两面巨大的军旗,迎风招展,一面上写着: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另一面上写着:
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这一看就是文化人写的,不必说,乃是出自李善长之手,反正朱元璋自己是琢磨不出来的,不过没关系,作为统帅,他本就不需要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只要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就足够了。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重视一件事就是兴办教育,首先是在濠州c集庆建立学堂,聘请当地的大儒生c大士子讲授经史学问,此后,每攻下一城,也要如此来办,有了办学校的招牌,当地的名士儒生也就愿意来为朱元璋效力了。
当然,这些学堂可不是谁都上得起的,一般都是在军中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子女亲人,而且朱元璋本人也在其中,他的老师也是个高人,正是鼎鼎大名的宋濂,我们都学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与高启c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c刘基c叶琛并称为“浙西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c宋龙门,足见其学问之高,影响力之大,朱元璋拜宋濂为师,也足见其眼光之独到。
同时,朱元璋表面上是以明王韩山童为尊,而韩山童是搞宗教起家的,但是现在的朱元璋已经开始逐渐的摒弃宗教,转而重视儒家教化了,这就是朱元璋,十年前,他还是一个刚刚投军的愣头小子,用红布把头一包,穿着战裙战袄,手中挥舞着大刀,仗着自己有点本事,每每听到战鼓擂响,就喊打喊杀的冲锋在前来争取军功,十年后,却是长袍打卦,走路都要迈着八字步,说话斯斯文文,张口闭口之乎者也,满嘴四书五经c三皇五帝,彻底的摆脱了文盲或者半文盲的身份,能够谈古论今c指点江山c撰写文章c发号施令c成为继承尧舜禹c汤文武c周公孔子道统的说教者了,这变化得有多大!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朱元璋是在有意识的朝着皇帝的目标进发,他在主动的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称职的皇帝,老话说得好,机会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朱元璋无疑就是那个又准备的人,他无时无刻不再坐着准备,在其他的大军阀都忙着四处作战c彼此攻伐甚至是为着意气之争就大动干戈的时候,朱元璋却在不动声色的完成着他一次又一次的蜕变,直到属于他的那一天正式到来。
而在此时,神医府和神兵府也发生着一些变化,那就是在秦怜儿的倡导和陆云珂c安琪尔的软磨硬泡之下,王闲终于决定将自己写作的《我的幻想世界》当做教材来教授给王家军的兄弟,当然,这些都是秘密进行的,绝对不能让朱元璋一系的人知道,而对王闲来说,想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容易的。
除了《我的幻想世界》之外,王闲也是充分的开动脑筋,调动记忆力,将脑子里存储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后世的一些先进思想都教授给王家军,经过长此以往的教育,王家军竟然很有点“现代化”的意思了,这是王闲始料未及的。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