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五十四章 称帝
正当朱元璋作难之时,王闲出面解围,化解了场面上的尴尬,朱元璋作势将马千山请上了宴席,恭恭敬敬的敬了三杯酒,也算是够那么个意思了,到底是什么态度,大家伙也该清楚了。马千山虽然是个江湖人,却也不至于那么没脑子,客客气气的喝了朱元璋敬的酒,从始至终不曾往马氏和世子朱标的方向看去一眼。
开玩笑,吴王府世子庆生,你突然走进来一个还俗的老和尚,就要和贤王后确认父女关系,行吗?当然不行,不仅今天不能认,以后的以后,朱元璋也同样不打算认,吴霜儿的母亲不也是在王闲的府上住着么?
朱元璋的态度很明确,你也不用说啥,我心里知道,就是你没错,好吃好喝的供着你,绝不会亏待了你,但是,想让我尊你一声国丈大人,没门,马氏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郭子兴的义女,至于亲生父亲什么的,大家心知肚明就行了,马氏也是全场拼命的压制着自己的情绪,多少年了,要不是有个朱元璋这么疼爱自己的人,还不知道要如何的流落飘零,现在好了,老公要当皇帝了,儿子也生出来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父亲也突然出现了,而且确信无疑,马千山,马氏至今还模模糊糊的记着这个名字呢。
马氏之所以被封为贤王后,就是因为为人贤良淑德,心知朱元璋也有难处,不会让老公作难,不认就不认吧,心里知道就行了,反正是要住在闲王府,反正朱元璋看上去对自己这位突如其来的老父亲也很尊重,这就够了,没必要挑明,大家都好过一些。
一来二去,马千山之事就被这么不了了之了,除了闲王府越来越热闹,又多了一位住客之外,并没有什么改变。
又过了一个月,锦衣卫统领李文忠带回了一对孤儿寡母,毫无疑问,正是刘福通的孀妻弱子,妻子名叫柔儿,儿子名叫刘荡,还是王闲的义子呢。
柔儿母子二人是挂着满脸的眼泪来的,李文忠待镇江事了之后,立刻又马不停蹄的奔赴到了扩廓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的战争最前线,亲自指挥锦衣卫的各项工作,王闲自然也是将保护柔儿母子的事情交代给了他。
如今母子二人被护送到了集庆,同时也就意味着,至少在刘福通看来,韩山童已经不行了,果不其然,短短五天过后,消息再度传来,韩山童一方的势力全部破灭,韩山童c刘福通c杜遵义皆是战死沙场,明王的时代算是结束了,扩廓帖木儿铁骑飞奔,元朝政府收复了除濠州城以外的江北大部分地区,一时间,大有死灰复燃的气象,天下百姓无不人心惶惶,生怕这如火如荼的义军势力又要如昙花一现般被血腥镇压,天下还是要回到黑暗当中去。
就在此时,朱元璋正式宣布登基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取年号为洪武,改集庆为应天,立为国都,与此同时,打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向蒙元政府宣战!
明王倒下了,可一个更加强大的明朝站起来了!一时间举国上下为之激动沸腾,义军没有失败,没有被镇压,而是将拳头攥紧,要狠狠的打击暴元政府,给予蒙狗以雷霆万钧的毁灭一击了,老百姓们又看到了希望,更加耀眼的,更加光明的希望!
登基大典无疑是异常盛大的,就是要在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心中点燃一盏明灯,给老百姓以希望,以坚强的决心和无比的气势向蒙元宣战!
仪式大体是这样的,朱元璋上朝,王闲等人逞头劝朱元璋称帝,朱元璋坚辞不受,李善长急了,一把从怀里掏出一份劝进表,洋洋洒洒的就读了起来,这份劝进表,大体应该是这样写的,开创基业,既宏盛世之兴图,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什么什么,既膺在躬之历数,必当临御于宸居,伏冀俯从众请,早定尊位什么什么,劝进表一读,底下的文武大臣也就算是明白了,这事儿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跟着喊吧,喊了三遍,朱元璋也就勉为其难的同意了。
很快,新的宫殿建好了,朱元璋高高兴兴的搬进皇宫,祭告天地,把要做皇帝的意思给各路神仙说一下,祭文嘛,大概是这样写的: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纷争。惟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遂戡定诸雄,息民于田野。今地周回二万里广,诸臣下皆自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祗,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祗,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祗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定了日子,于是就在这一天先告祭天地,跳跳大神,于南郊即位,群臣连呼三声万岁,然后去往太庙,拜祭朱家的先祖,将朱太公和朱大娘全都追封为皇帝皇后,而后告祭江山社稷河川,这就算是得到了天地神明c文武百官c全国百姓的认可,成为一名合法的c正式的皇帝了!
皇帝的正殿命名为奉天殿,皇帝诏书的开头也是规定为奉天承运,不像原来元代皇帝的白话诏书的开头是:“长生天气万里,大福荫护助里”,翻译过来就是“上天眷命”,朱元璋改作“奉天承运”,口气就前辈顺奉的多了,表示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奉天命而行的,他的皇朝是承上帝之运的,一方面会受到皇天保佑,一方面其他人也不敢反抗,否则就是逆天!
这个时候,李善长对刘基还是挺推崇的,说实话,朱元璋不咋待见刘基,或许你真有本事吧,可你也来迟了,我这里也不缺你这一号,但是李善长力挺刘基,就拿这次登基为帝的事情来说,李善长把为朱元璋进现国策这么重要c这么露脸的重任都是交给了刘基去完成。
首先是经济方面,连年混战,中原大地饿殍遍地,百姓苦不堪言,兵灾连绵,劳动力短缺,土地荒芜,朱元璋颁布了屯田令,所以自己这边还算是比较好的,但是还是很不够,刘基把第一个落脚点就放在了三农问题上,继续的鼓励生产,鼓励耕种,贯彻屯田,要把这一条立为基本国策,这是很对朱元璋口味的,朱元璋出身贫寒,是代表着劳苦大众的最根本利益的,所以关注农民兄弟的处境,总是没错的,朱元璋也是第一次看刘基原来也挺顺眼。
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是照办了元朝的各项机构,中央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来主管国家大事,下设六部,各司其职,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最先进的政治思想也就是这样了。
作为文人儒生,刘基着重的强调了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了,唐朝时候就已设立,但是在明朝被彻底的发扬光大,刘基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扩招,举个例子,唐朝那会儿考一次试,基本也就录取个几十个人,到了朱元璋这里就不行了,朱元璋是很重视人才的,一定要给贫寒子弟更多的机会,教育要平等,晋升的机会也要平等,所以要录取更多的人,给更多有才华的人报效国家的机会,扩充国家的人才储备,建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与此同时,还要给读书人各种优厚的待遇,只要你读书,只要你通过考试,什么秀才c举人c进士乱七八糟都有相应的福利。
对于这个事情,刘基其实是不同意的,录取的多了也不好,一方面,机会多了,走这条路的人也就多了,但是中国毕竟是个农业大国,都去读书了,谁来种地?另一方面,朝廷就这么大,你弄这么多人考过来,迟早是要出事情的,要么冗官冗员,增加国库开支,要么就会导致就业问题,搞不好就要社会动乱。
但是这个事情是李善长专门交代过的,你就这么说,朱元璋肯定喜欢,我肯定比你了解朱元璋,刘基没办法,照着说了,朱元璋也确实重视起刘基来了,可后来刘基倒霉的时候,也恰恰是因为这个事儿。
最后,刘基又提出了一点,终于搞出事情来了,刘基说白了,就是个耿直的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总觉得道理都在圣贤书里,其实对行情压根不了解多少。刘基同志读了很多书,综合古往今来的历史,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宗教干预政治!
就拿风起云涌的元末这段时间来说吧,潜龙教c白莲教c弥勒教c明教层出不穷,而且有着极强的号召力,搞不好就是要动摇国本的,所以建议皇帝禁止发展一切邪教异端,以此来根除祸患,防患于未然。
先说好,前面读的那几条都是李善长交代好的,唯独这一条,是刘基自己发挥的,刘基很自负啊,怎么可能完全生活在李善长的阴影下,哥也是有想法的,哥要表达意见!
李善长当时就懵了
大兄弟,你咋不按套路出牌啊?你是真傻还是假啥?皇帝陛下是明教出身你他吗的知道吗?闲王殿下是潜龙教末代教主你他吗的知道吗?闲王府住着多少潜龙教教众你知道吗?贤王后和淑王妃的老爹都是潜龙教的堂主你知道吗?皇帝陛下取国号为明多少就有点怀念明教的意思你知道吗?你咋是个愣头青?咋啥都敢说?
朱元璋毕竟是皇帝,宰相肚里都能撑船,皇帝的肚子里就能装得下整个宇宙,何况刘基这区区几句冒犯,而且冷静下来的朱元璋不得不承认,刘基说的是对的,宗教这玩意儿真是不能任其发展,事实摆在眼前,没有明王,没有彭和尚,没有这些宗教,义军能这么蜂拥而起,元朝政府能这么快被搞成这样?
取缔吧,但是总得有个人来背黑锅,很不幸,刘基大兄弟,这个锅,甩给你了!这个仇,很多人都记下了,以至于后来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时候,很多人王闲都帮了一把,但是到了刘基这儿,对不起大兄弟,无能为力,家里老婆交代过,你爱死不死!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开玩笑,吴王府世子庆生,你突然走进来一个还俗的老和尚,就要和贤王后确认父女关系,行吗?当然不行,不仅今天不能认,以后的以后,朱元璋也同样不打算认,吴霜儿的母亲不也是在王闲的府上住着么?
朱元璋的态度很明确,你也不用说啥,我心里知道,就是你没错,好吃好喝的供着你,绝不会亏待了你,但是,想让我尊你一声国丈大人,没门,马氏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郭子兴的义女,至于亲生父亲什么的,大家心知肚明就行了,马氏也是全场拼命的压制着自己的情绪,多少年了,要不是有个朱元璋这么疼爱自己的人,还不知道要如何的流落飘零,现在好了,老公要当皇帝了,儿子也生出来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父亲也突然出现了,而且确信无疑,马千山,马氏至今还模模糊糊的记着这个名字呢。
马氏之所以被封为贤王后,就是因为为人贤良淑德,心知朱元璋也有难处,不会让老公作难,不认就不认吧,心里知道就行了,反正是要住在闲王府,反正朱元璋看上去对自己这位突如其来的老父亲也很尊重,这就够了,没必要挑明,大家都好过一些。
一来二去,马千山之事就被这么不了了之了,除了闲王府越来越热闹,又多了一位住客之外,并没有什么改变。
又过了一个月,锦衣卫统领李文忠带回了一对孤儿寡母,毫无疑问,正是刘福通的孀妻弱子,妻子名叫柔儿,儿子名叫刘荡,还是王闲的义子呢。
柔儿母子二人是挂着满脸的眼泪来的,李文忠待镇江事了之后,立刻又马不停蹄的奔赴到了扩廓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的战争最前线,亲自指挥锦衣卫的各项工作,王闲自然也是将保护柔儿母子的事情交代给了他。
如今母子二人被护送到了集庆,同时也就意味着,至少在刘福通看来,韩山童已经不行了,果不其然,短短五天过后,消息再度传来,韩山童一方的势力全部破灭,韩山童c刘福通c杜遵义皆是战死沙场,明王的时代算是结束了,扩廓帖木儿铁骑飞奔,元朝政府收复了除濠州城以外的江北大部分地区,一时间,大有死灰复燃的气象,天下百姓无不人心惶惶,生怕这如火如荼的义军势力又要如昙花一现般被血腥镇压,天下还是要回到黑暗当中去。
就在此时,朱元璋正式宣布登基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取年号为洪武,改集庆为应天,立为国都,与此同时,打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向蒙元政府宣战!
明王倒下了,可一个更加强大的明朝站起来了!一时间举国上下为之激动沸腾,义军没有失败,没有被镇压,而是将拳头攥紧,要狠狠的打击暴元政府,给予蒙狗以雷霆万钧的毁灭一击了,老百姓们又看到了希望,更加耀眼的,更加光明的希望!
登基大典无疑是异常盛大的,就是要在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心中点燃一盏明灯,给老百姓以希望,以坚强的决心和无比的气势向蒙元宣战!
仪式大体是这样的,朱元璋上朝,王闲等人逞头劝朱元璋称帝,朱元璋坚辞不受,李善长急了,一把从怀里掏出一份劝进表,洋洋洒洒的就读了起来,这份劝进表,大体应该是这样写的,开创基业,既宏盛世之兴图,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什么什么,既膺在躬之历数,必当临御于宸居,伏冀俯从众请,早定尊位什么什么,劝进表一读,底下的文武大臣也就算是明白了,这事儿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跟着喊吧,喊了三遍,朱元璋也就勉为其难的同意了。
很快,新的宫殿建好了,朱元璋高高兴兴的搬进皇宫,祭告天地,把要做皇帝的意思给各路神仙说一下,祭文嘛,大概是这样写的: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纷争。惟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遂戡定诸雄,息民于田野。今地周回二万里广,诸臣下皆自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祗,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祗,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祗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定了日子,于是就在这一天先告祭天地,跳跳大神,于南郊即位,群臣连呼三声万岁,然后去往太庙,拜祭朱家的先祖,将朱太公和朱大娘全都追封为皇帝皇后,而后告祭江山社稷河川,这就算是得到了天地神明c文武百官c全国百姓的认可,成为一名合法的c正式的皇帝了!
皇帝的正殿命名为奉天殿,皇帝诏书的开头也是规定为奉天承运,不像原来元代皇帝的白话诏书的开头是:“长生天气万里,大福荫护助里”,翻译过来就是“上天眷命”,朱元璋改作“奉天承运”,口气就前辈顺奉的多了,表示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奉天命而行的,他的皇朝是承上帝之运的,一方面会受到皇天保佑,一方面其他人也不敢反抗,否则就是逆天!
这个时候,李善长对刘基还是挺推崇的,说实话,朱元璋不咋待见刘基,或许你真有本事吧,可你也来迟了,我这里也不缺你这一号,但是李善长力挺刘基,就拿这次登基为帝的事情来说,李善长把为朱元璋进现国策这么重要c这么露脸的重任都是交给了刘基去完成。
首先是经济方面,连年混战,中原大地饿殍遍地,百姓苦不堪言,兵灾连绵,劳动力短缺,土地荒芜,朱元璋颁布了屯田令,所以自己这边还算是比较好的,但是还是很不够,刘基把第一个落脚点就放在了三农问题上,继续的鼓励生产,鼓励耕种,贯彻屯田,要把这一条立为基本国策,这是很对朱元璋口味的,朱元璋出身贫寒,是代表着劳苦大众的最根本利益的,所以关注农民兄弟的处境,总是没错的,朱元璋也是第一次看刘基原来也挺顺眼。
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是照办了元朝的各项机构,中央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来主管国家大事,下设六部,各司其职,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最先进的政治思想也就是这样了。
作为文人儒生,刘基着重的强调了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了,唐朝时候就已设立,但是在明朝被彻底的发扬光大,刘基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扩招,举个例子,唐朝那会儿考一次试,基本也就录取个几十个人,到了朱元璋这里就不行了,朱元璋是很重视人才的,一定要给贫寒子弟更多的机会,教育要平等,晋升的机会也要平等,所以要录取更多的人,给更多有才华的人报效国家的机会,扩充国家的人才储备,建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与此同时,还要给读书人各种优厚的待遇,只要你读书,只要你通过考试,什么秀才c举人c进士乱七八糟都有相应的福利。
对于这个事情,刘基其实是不同意的,录取的多了也不好,一方面,机会多了,走这条路的人也就多了,但是中国毕竟是个农业大国,都去读书了,谁来种地?另一方面,朝廷就这么大,你弄这么多人考过来,迟早是要出事情的,要么冗官冗员,增加国库开支,要么就会导致就业问题,搞不好就要社会动乱。
但是这个事情是李善长专门交代过的,你就这么说,朱元璋肯定喜欢,我肯定比你了解朱元璋,刘基没办法,照着说了,朱元璋也确实重视起刘基来了,可后来刘基倒霉的时候,也恰恰是因为这个事儿。
最后,刘基又提出了一点,终于搞出事情来了,刘基说白了,就是个耿直的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总觉得道理都在圣贤书里,其实对行情压根不了解多少。刘基同志读了很多书,综合古往今来的历史,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宗教干预政治!
就拿风起云涌的元末这段时间来说吧,潜龙教c白莲教c弥勒教c明教层出不穷,而且有着极强的号召力,搞不好就是要动摇国本的,所以建议皇帝禁止发展一切邪教异端,以此来根除祸患,防患于未然。
先说好,前面读的那几条都是李善长交代好的,唯独这一条,是刘基自己发挥的,刘基很自负啊,怎么可能完全生活在李善长的阴影下,哥也是有想法的,哥要表达意见!
李善长当时就懵了
大兄弟,你咋不按套路出牌啊?你是真傻还是假啥?皇帝陛下是明教出身你他吗的知道吗?闲王殿下是潜龙教末代教主你他吗的知道吗?闲王府住着多少潜龙教教众你知道吗?贤王后和淑王妃的老爹都是潜龙教的堂主你知道吗?皇帝陛下取国号为明多少就有点怀念明教的意思你知道吗?你咋是个愣头青?咋啥都敢说?
朱元璋毕竟是皇帝,宰相肚里都能撑船,皇帝的肚子里就能装得下整个宇宙,何况刘基这区区几句冒犯,而且冷静下来的朱元璋不得不承认,刘基说的是对的,宗教这玩意儿真是不能任其发展,事实摆在眼前,没有明王,没有彭和尚,没有这些宗教,义军能这么蜂拥而起,元朝政府能这么快被搞成这样?
取缔吧,但是总得有个人来背黑锅,很不幸,刘基大兄弟,这个锅,甩给你了!这个仇,很多人都记下了,以至于后来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时候,很多人王闲都帮了一把,但是到了刘基这儿,对不起大兄弟,无能为力,家里老婆交代过,你爱死不死!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