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
利亚铁路的破坏工作,部分地取得了成功。从这个实例看,苏联有必要警惕中国从陆地上对西伯利亚铁路的破坏行动。 ] 。
(一)苏联的政策
苏联在欧洲建立了军事力量超过“北约”的“华约”组织,同时在地中海和非洲也正在扩张势力。最近,苏联在它的西部地区和“华约”其它成员国的国土上部署了一百五十枚SS-20导弹,威胁着美国等“北约”各国的安全。在中东,苏联乘伊朗革命之机进军阿富汗,企图向波斯湾周围渗透,并在埃塞俄比亚、南也门站稳脚跟,以便将来控制波斯湾和红海。这将为苏联在亚洲积极活动创造条件。
在亚洲,苏联把《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和美中邦jiāo正常化视为日、美、中三国的反苏大联合。为了进行对抗,去年十一月苏联与越南缔结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向越南派遣了常驻的军事顾问(有消息说古巴也要派驻军队),同时获得了海空军基地,并正在积极加强基地建设。在中越战争之后,苏联的活动就更加积极了。
另外,与此有关的是:苏联向我国的北方领土派驻了一个师的兵力,增强了太平洋舰队,部署了“逆火”式轰zhà机和SS-20导弹(在赤塔近郊)。他们一方面在避免同美国打一场全面战争,一方面以优势的军事力量为后盾,推行他们所主张的人民解放战争(即所谓正义战争)。这就是苏联今天的态度。
(二)苏联的战略
苏联似乎相信,只要有优势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核力量)作后盾,他们就既能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又能在今后继续扩张势力。然而苏联对第三次世界大战并非不闻不问,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对第三次世界大战有所准备能起到遏制美国发动战争的作用。因此,当苏联认定同美国的大战不可避免时,他们将倾注全部力量,首先在短时期内击败中国,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再去赢得欧洲主战场的胜利。对于苏联在中苏战争中采取何种政略和战略,现在尚难断定,不过可以认为苏联将在下述方案中做出选择:
① 首先夺取新疆。
采用直接侵略方式;
采用间接侵略方式。
② 从内蒙古直取华北地区(北京、天津),尔后伺机采取以下行动。
侵占东北、新疆;
将北朝鲜纳入自己控制之下。
③ 从几个方向同时进攻。
进行常规战争;
使用核武器的战争。
④ 首先谋求日本中立,时机成熟时选择上述方案之一征服中国。
但是,由于苏联劳动人口将减少(参见下表),这对军队的质量和劳动力的补充将产生重大影响,而且非斯拉夫血统人口将增多,因此,苏联今后在人种上也将面临难题。
历年 新增加的劳动人口
1970-1975年 250万人
1976-1980年 170万人
1981-1990年 50万人
勿庸赘言,苏联的主要假想敌国是美国、中国、“北约”和日本。
1. 苏联的亚洲战略
被西方阵营包围的苏联中心在欧洲,亚洲、中东处于次要地位。从其所处政略和战略地位看,它必须指导东、西两个方向的内线作战。它对亚洲方向的政略和战略指导,将在这个前提下进行。
① 警惕和阻挠日、美、中三国的结盟和合作
苏联一直担心和千方百计地阻挠中日及美中在亚洲结成反苏统一战线。为了防备日、美、中三国的军事合作,估计苏联今后将进一步采取对策。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大平总理访华,一九八○年一月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一九八○年五月中国领导人访日。日、美、中三国首脑互相访问,将刺激苏联进一步加剧在中苏边境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活动。估计其离间日中及日美的各种谋略工作也将同时进行。
② 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准备和各地区的可能的兵力部署
苏联今后将继续努力完成中苏边境地区的作战准备,同时积极采取准备对美国、日本作战的措施,因为苏联不可能不考虑对美国、日本的战争而埋头于中苏战争。为预防万一,苏联至少要在堪察加半岛、千岛、库页岛及滨海边疆区部署陆军和国土防空军,在鄂霍茨克海及日本海方向部署相当兵力的海空军。正因为如此,战时,苏联的后方补给即使能保障亚洲方向(含中苏边境)部署三四百万大军的需要,它进攻中国的兵力也不会明显超出下列数字。
东北地区和内蒙古: 二百万(对日作战时兵力为一百五十万)。
新疆: 三十至五十万。
如按军种区分,部署在中亚、西伯利亚、远东各地区的兵力为:
战略火箭军: 二十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二)。
防空军: 十七万(占全军的约四分之一)。
空军: 十五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一)。
海军: 十五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一)。
堪察加、千岛、库页岛地区的守备: 十五万。
整个地区的后方警卫: 五十万。
总计: 一百三十二万。
这些兵力中,有些也要投入到中苏战争中去。考虑到中苏战争一旦bào发至少得动员三百万大军,因此平时将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准备。但如果准备发动突然袭击,兵力将不止这个数目。
③ 太平洋地区战略火箭军和太平洋舰队的运用
中苏战争一旦bào发,苏联从战争初期起是否使用核武器,这是一个重大问题。苏联将不得不把战略火箭军和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兵力用来准备对付美国。可以预料到,在太平洋舰队参加作战时,朝鲜半岛的动向、朝鲜海峡对于苏联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北朝鲜的动向也将使苏联的空军的活动受到影响。形势将不允许日本、韩国、台湾对中苏战争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④ 西伯利亚、中亚的开发和安全
苏军的进攻出发地域西伯利亚和中亚,具有以下特点:地域辽阔,人口稀薄,警备困难,重要设施和jiāo通通信不易保护,重要城市容易成为中国核打击的目标,自给自足困难,亚洲人种多,容易产生反俄罗斯人倾向。
基于以上原因,开发这些地区对苏联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战时苏联还必须在这些地区部署相当兵力,用于后方警卫和防备美国、日本,因此,苏联平时就要作好这些方面的准备。
目前苏联正在日本的经济和技术的合作下,尽一切努力开发西伯利亚和建设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因为这条铁路和国防关系十分密切。
⑤ 对日本、韩国、台湾采取的策略
苏联将处心积虑地干扰和破坏日本、韩国、台湾对中国的接近,以孤立中国,同时还将离间日美、日韩关系,迫使日本“芬兰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联将以其军事力量为后盾展开软硬兼施的外jiāo活动,并竭力利用日本国内的混乱。为了促使日韩关系恶化,苏联或许唆使第三国占领竹岛或对马岛,以激化两国矛盾酿成冲突。它还可能试图接近台湾,以牵制中国。
⑥ 对中国内部的工作
中国内部陷于混乱,是苏联梦寐以求的。它将毫不犹豫地开展工作,激化中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平时它对中国全境(而不只是边境周围)实施着无休止的电波宣传战。
⑦ 加强同越南的合作,对“东盟”各国进行工作
海军舰艇及空军利用越南的海空军基地,干扰和破坏东北亚(含日本)和中国的海上jiāo通,同时从南方牵制中国军队,并威胁日本、韩国、台湾和“东盟”各国。
为此,苏联将支持越南尽快地称霸柬埔寨,为建立以越南共产党为核心的印度支那联邦打下基础,使越南成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核心,在越南强化各种军事设施,同时向越南、柬埔寨、老挝派出苏联军队和古巴军队。迄今,苏联已向越南派遣了近一万名军事顾问,每天提供二百至二百五十万美元的援助。
⑧ 对印度次大陆的策略
苏联渴望向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扩张,特别是将阿富汗、伊朗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对中国形成包围态势。它还将重视对尼泊尔、不丹的工作。注视印度海军在印度洋的动向,(苏联将使用印度次大陆的基地,协同及支援印度海军)
2. 苏联的欧洲战略
苏联将竭力避免在欧亚两个方向同时作战,同时将积极采取措施,为随时将兵力从一个方向转用到另一个方向创造条件。
① 保持对西欧(“北约”)的优势地位
苏联只有保持对“北约”的优势地位,才能应付中苏战争,各个击破中国军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苏联将对“北约”的弱点土耳其、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各国进行各种工作,以建立有利的政略和战略态势,同时苏联还将警惕和压制东欧各国“造反”,牢牢地控制这些国家,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② 做好大部队战略机动的准备工作
在实施中苏战争之际当然要把大部队集中使用在中苏边境方向,但还要考虑到必要时能把兵力及时妥善地调到其它方向去。但是,西伯利亚及中亚的jiāo通(铁路、公路)、通信、机场、各种运输工具、后勤补给、医疗卫生设施等还很不完备。这些方面的准备工作是否就绪,对苏联来说十分重要。
③ 对美国实行缓和外jiāo
为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将一面通过缓和政策谋求同美国妥协,一面为防备万一而在地中海、非洲、印度洋、中东(含波斯湾)等地区培植亲苏势力。另一方面,通过激化中南美特别是加勒比海周围的冲突,将美国牵制在“家门口”的方向上。
3. 在中东(含波斯湾、红海)扶植亲苏势力
苏联企图切断这个地区对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以扰乱世界的政治、经济,逆转西方阵营的对苏优势地位。这是因为苏联认为,向中东扩张,不仅对自己的政略战略地位和经济有利(尤其是可以获得石油),而且是给美国介入中苏战争制造困难、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bào发的可行之路。
4. 向非洲大陆扩张
非洲大陆资源丰富,过去一直是西方阵营的原料供应地。绕南非好望角的航线,是美国和“北约”的重要的战略要道 [ 作者注:一九七七年全年进出南非港口的船舶(绕非洲>共计一万四千艘。三亿一千七百万吨,同年十二月通过好望角的船舶为四百四十五艘(其中油轮二百二十六艘)。 ] 。破坏这条航线,符合苏联的利益。由于向南非方向扩张势力会削弱美国和“北约”各国的国力、军力,对苏联有利,因此苏联今后将继续朝这一方向努力。
第七章 对中苏战争的考察
0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中苏关系
一、日清战争后俄中缔结同盟
二、支那事变bào发后中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三、战争末期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四、朝鲜战争bào发前夕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五、中苏合作的原因
第二节 导致中苏战争的各因素
一、领土问题(含外蒙古)
二、越南问题
三、中国的人口问题
四、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
第三节 抑制中苏战争的因素
第四节 中苏两国领导集团的近况
一、苏联领导集团
二、中国领导集团
第五节 中苏战争的可能xìng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相对抗互相竞争的今天,中苏对立是否会发展成为中苏战争,或者相反,中苏是否会彼此接近走向合作,这不仅是个重大的世界xìng问题,甚至和我国的国防也有重大关系,因此人们十分关心这个问题。社会上有人认为中苏两国都是共产主义国家,以世界革命为目标,现在虽然互相对立,但有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和苏联(希特勒和斯大林)那样,某一天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重新合作,现在在莫斯科和北京不就在继续举行中苏会谈吗,也有不少人担心中苏合作。
有鉴于此,这里考察一下中苏关系中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中苏关系
国际间各国的合作和接近,通常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实施的。过去,英国的外jiāo大臣曾一语道破天机:“英国既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英国有的只是英国的永恒的利益。”这真是至理名言。对中苏关系,我们不能仅仅以意识形态和感情去认识。我们先来追溯一下中苏合作的历史吧。
一、日清战争后俄中缔结同盟[注]
日清战争结束后不久,俄国串通法、德两国,以三国干涉方式提出,“日本占据辽东半岛,有碍于东洋的永久和平。”对此,日本不得不做出让步。第二年五月,俄国沙皇举行加冕礼,中国派李鸿章参加。利用这个机会,俄国和李鸿章举行会谈,双方缔结了“受日本攻击时两国共同抵抗之”的攻守同盟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两国共同对付日本:“如遇日本侵犯俄国亚洲东部或清国、朝鲜领土时,俄清两国共同出兵并互相接济军火、粮食。”俄国还同时获得了在满洲修筑中东铁路和开发矿山的权利。一八九七年十二月,俄国派遣舰队占领了辽东半岛的战略要点。一八九八年三月,迫使清政府承认俄国对旅顺、大连的租借权。不久,又乘北清事变之机,威胁清政府签定了它独霸满洲的第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一)苏联的政策
苏联在欧洲建立了军事力量超过“北约”的“华约”组织,同时在地中海和非洲也正在扩张势力。最近,苏联在它的西部地区和“华约”其它成员国的国土上部署了一百五十枚SS-20导弹,威胁着美国等“北约”各国的安全。在中东,苏联乘伊朗革命之机进军阿富汗,企图向波斯湾周围渗透,并在埃塞俄比亚、南也门站稳脚跟,以便将来控制波斯湾和红海。这将为苏联在亚洲积极活动创造条件。
在亚洲,苏联把《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和美中邦jiāo正常化视为日、美、中三国的反苏大联合。为了进行对抗,去年十一月苏联与越南缔结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向越南派遣了常驻的军事顾问(有消息说古巴也要派驻军队),同时获得了海空军基地,并正在积极加强基地建设。在中越战争之后,苏联的活动就更加积极了。
另外,与此有关的是:苏联向我国的北方领土派驻了一个师的兵力,增强了太平洋舰队,部署了“逆火”式轰zhà机和SS-20导弹(在赤塔近郊)。他们一方面在避免同美国打一场全面战争,一方面以优势的军事力量为后盾,推行他们所主张的人民解放战争(即所谓正义战争)。这就是苏联今天的态度。
(二)苏联的战略
苏联似乎相信,只要有优势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核力量)作后盾,他们就既能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又能在今后继续扩张势力。然而苏联对第三次世界大战并非不闻不问,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对第三次世界大战有所准备能起到遏制美国发动战争的作用。因此,当苏联认定同美国的大战不可避免时,他们将倾注全部力量,首先在短时期内击败中国,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再去赢得欧洲主战场的胜利。对于苏联在中苏战争中采取何种政略和战略,现在尚难断定,不过可以认为苏联将在下述方案中做出选择:
① 首先夺取新疆。
采用直接侵略方式;
采用间接侵略方式。
② 从内蒙古直取华北地区(北京、天津),尔后伺机采取以下行动。
侵占东北、新疆;
将北朝鲜纳入自己控制之下。
③ 从几个方向同时进攻。
进行常规战争;
使用核武器的战争。
④ 首先谋求日本中立,时机成熟时选择上述方案之一征服中国。
但是,由于苏联劳动人口将减少(参见下表),这对军队的质量和劳动力的补充将产生重大影响,而且非斯拉夫血统人口将增多,因此,苏联今后在人种上也将面临难题。
历年 新增加的劳动人口
1970-1975年 250万人
1976-1980年 170万人
1981-1990年 50万人
勿庸赘言,苏联的主要假想敌国是美国、中国、“北约”和日本。
1. 苏联的亚洲战略
被西方阵营包围的苏联中心在欧洲,亚洲、中东处于次要地位。从其所处政略和战略地位看,它必须指导东、西两个方向的内线作战。它对亚洲方向的政略和战略指导,将在这个前提下进行。
① 警惕和阻挠日、美、中三国的结盟和合作
苏联一直担心和千方百计地阻挠中日及美中在亚洲结成反苏统一战线。为了防备日、美、中三国的军事合作,估计苏联今后将进一步采取对策。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大平总理访华,一九八○年一月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一九八○年五月中国领导人访日。日、美、中三国首脑互相访问,将刺激苏联进一步加剧在中苏边境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活动。估计其离间日中及日美的各种谋略工作也将同时进行。
② 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准备和各地区的可能的兵力部署
苏联今后将继续努力完成中苏边境地区的作战准备,同时积极采取准备对美国、日本作战的措施,因为苏联不可能不考虑对美国、日本的战争而埋头于中苏战争。为预防万一,苏联至少要在堪察加半岛、千岛、库页岛及滨海边疆区部署陆军和国土防空军,在鄂霍茨克海及日本海方向部署相当兵力的海空军。正因为如此,战时,苏联的后方补给即使能保障亚洲方向(含中苏边境)部署三四百万大军的需要,它进攻中国的兵力也不会明显超出下列数字。
东北地区和内蒙古: 二百万(对日作战时兵力为一百五十万)。
新疆: 三十至五十万。
如按军种区分,部署在中亚、西伯利亚、远东各地区的兵力为:
战略火箭军: 二十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二)。
防空军: 十七万(占全军的约四分之一)。
空军: 十五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一)。
海军: 十五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一)。
堪察加、千岛、库页岛地区的守备: 十五万。
整个地区的后方警卫: 五十万。
总计: 一百三十二万。
这些兵力中,有些也要投入到中苏战争中去。考虑到中苏战争一旦bào发至少得动员三百万大军,因此平时将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准备。但如果准备发动突然袭击,兵力将不止这个数目。
③ 太平洋地区战略火箭军和太平洋舰队的运用
中苏战争一旦bào发,苏联从战争初期起是否使用核武器,这是一个重大问题。苏联将不得不把战略火箭军和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兵力用来准备对付美国。可以预料到,在太平洋舰队参加作战时,朝鲜半岛的动向、朝鲜海峡对于苏联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北朝鲜的动向也将使苏联的空军的活动受到影响。形势将不允许日本、韩国、台湾对中苏战争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④ 西伯利亚、中亚的开发和安全
苏军的进攻出发地域西伯利亚和中亚,具有以下特点:地域辽阔,人口稀薄,警备困难,重要设施和jiāo通通信不易保护,重要城市容易成为中国核打击的目标,自给自足困难,亚洲人种多,容易产生反俄罗斯人倾向。
基于以上原因,开发这些地区对苏联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战时苏联还必须在这些地区部署相当兵力,用于后方警卫和防备美国、日本,因此,苏联平时就要作好这些方面的准备。
目前苏联正在日本的经济和技术的合作下,尽一切努力开发西伯利亚和建设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因为这条铁路和国防关系十分密切。
⑤ 对日本、韩国、台湾采取的策略
苏联将处心积虑地干扰和破坏日本、韩国、台湾对中国的接近,以孤立中国,同时还将离间日美、日韩关系,迫使日本“芬兰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联将以其军事力量为后盾展开软硬兼施的外jiāo活动,并竭力利用日本国内的混乱。为了促使日韩关系恶化,苏联或许唆使第三国占领竹岛或对马岛,以激化两国矛盾酿成冲突。它还可能试图接近台湾,以牵制中国。
⑥ 对中国内部的工作
中国内部陷于混乱,是苏联梦寐以求的。它将毫不犹豫地开展工作,激化中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平时它对中国全境(而不只是边境周围)实施着无休止的电波宣传战。
⑦ 加强同越南的合作,对“东盟”各国进行工作
海军舰艇及空军利用越南的海空军基地,干扰和破坏东北亚(含日本)和中国的海上jiāo通,同时从南方牵制中国军队,并威胁日本、韩国、台湾和“东盟”各国。
为此,苏联将支持越南尽快地称霸柬埔寨,为建立以越南共产党为核心的印度支那联邦打下基础,使越南成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核心,在越南强化各种军事设施,同时向越南、柬埔寨、老挝派出苏联军队和古巴军队。迄今,苏联已向越南派遣了近一万名军事顾问,每天提供二百至二百五十万美元的援助。
⑧ 对印度次大陆的策略
苏联渴望向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扩张,特别是将阿富汗、伊朗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对中国形成包围态势。它还将重视对尼泊尔、不丹的工作。注视印度海军在印度洋的动向,(苏联将使用印度次大陆的基地,协同及支援印度海军)
2. 苏联的欧洲战略
苏联将竭力避免在欧亚两个方向同时作战,同时将积极采取措施,为随时将兵力从一个方向转用到另一个方向创造条件。
① 保持对西欧(“北约”)的优势地位
苏联只有保持对“北约”的优势地位,才能应付中苏战争,各个击破中国军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苏联将对“北约”的弱点土耳其、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各国进行各种工作,以建立有利的政略和战略态势,同时苏联还将警惕和压制东欧各国“造反”,牢牢地控制这些国家,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② 做好大部队战略机动的准备工作
在实施中苏战争之际当然要把大部队集中使用在中苏边境方向,但还要考虑到必要时能把兵力及时妥善地调到其它方向去。但是,西伯利亚及中亚的jiāo通(铁路、公路)、通信、机场、各种运输工具、后勤补给、医疗卫生设施等还很不完备。这些方面的准备工作是否就绪,对苏联来说十分重要。
③ 对美国实行缓和外jiāo
为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将一面通过缓和政策谋求同美国妥协,一面为防备万一而在地中海、非洲、印度洋、中东(含波斯湾)等地区培植亲苏势力。另一方面,通过激化中南美特别是加勒比海周围的冲突,将美国牵制在“家门口”的方向上。
3. 在中东(含波斯湾、红海)扶植亲苏势力
苏联企图切断这个地区对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以扰乱世界的政治、经济,逆转西方阵营的对苏优势地位。这是因为苏联认为,向中东扩张,不仅对自己的政略战略地位和经济有利(尤其是可以获得石油),而且是给美国介入中苏战争制造困难、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bào发的可行之路。
4. 向非洲大陆扩张
非洲大陆资源丰富,过去一直是西方阵营的原料供应地。绕南非好望角的航线,是美国和“北约”的重要的战略要道 [ 作者注:一九七七年全年进出南非港口的船舶(绕非洲>共计一万四千艘。三亿一千七百万吨,同年十二月通过好望角的船舶为四百四十五艘(其中油轮二百二十六艘)。 ] 。破坏这条航线,符合苏联的利益。由于向南非方向扩张势力会削弱美国和“北约”各国的国力、军力,对苏联有利,因此苏联今后将继续朝这一方向努力。
第七章 对中苏战争的考察
0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中苏关系
一、日清战争后俄中缔结同盟
二、支那事变bào发后中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三、战争末期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四、朝鲜战争bào发前夕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五、中苏合作的原因
第二节 导致中苏战争的各因素
一、领土问题(含外蒙古)
二、越南问题
三、中国的人口问题
四、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
第三节 抑制中苏战争的因素
第四节 中苏两国领导集团的近况
一、苏联领导集团
二、中国领导集团
第五节 中苏战争的可能xìng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相对抗互相竞争的今天,中苏对立是否会发展成为中苏战争,或者相反,中苏是否会彼此接近走向合作,这不仅是个重大的世界xìng问题,甚至和我国的国防也有重大关系,因此人们十分关心这个问题。社会上有人认为中苏两国都是共产主义国家,以世界革命为目标,现在虽然互相对立,但有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和苏联(希特勒和斯大林)那样,某一天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重新合作,现在在莫斯科和北京不就在继续举行中苏会谈吗,也有不少人担心中苏合作。
有鉴于此,这里考察一下中苏关系中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中苏关系
国际间各国的合作和接近,通常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实施的。过去,英国的外jiāo大臣曾一语道破天机:“英国既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英国有的只是英国的永恒的利益。”这真是至理名言。对中苏关系,我们不能仅仅以意识形态和感情去认识。我们先来追溯一下中苏合作的历史吧。
一、日清战争后俄中缔结同盟[注]
日清战争结束后不久,俄国串通法、德两国,以三国干涉方式提出,“日本占据辽东半岛,有碍于东洋的永久和平。”对此,日本不得不做出让步。第二年五月,俄国沙皇举行加冕礼,中国派李鸿章参加。利用这个机会,俄国和李鸿章举行会谈,双方缔结了“受日本攻击时两国共同抵抗之”的攻守同盟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两国共同对付日本:“如遇日本侵犯俄国亚洲东部或清国、朝鲜领土时,俄清两国共同出兵并互相接济军火、粮食。”俄国还同时获得了在满洲修筑中东铁路和开发矿山的权利。一八九七年十二月,俄国派遣舰队占领了辽东半岛的战略要点。一八九八年三月,迫使清政府承认俄国对旅顺、大连的租借权。不久,又乘北清事变之机,威胁清政府签定了它独霸满洲的第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