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最新章节 > 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1 章

  势。众所周知,中国正推行四个现代化政策,忙于调整国内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它无力主动地去挑起中苏战争。它即使认为中苏战争不可避免,也极力想推迟之。

  另一方面,苏联由于处于一种比中国远为有利的立场,因此它的内部会有人想:“在情况允许时,不失时机地给中国一次沉重打击。”但是,由于勃列日涅夫健康不佳,加之中苏战争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大战,因此苏联领导集团内部会出现与“主战论”对立的“反战论”。“主战”、“反战”两种观点争执不下,将使苏联领导集团对于是否发动这场战争议而不决.举棋不定。

  第二,对未来战争感到不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在欧洲军事界,许多人估计下一次大战将是速决战。实际上出乎意料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打阵地战的持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意大利的杜黑将军 [ 译者注:朱利奥杜黑(1869-1930) 意大利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少将。一九一○年曾提出空军在未来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的见解,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得到证实。以后,成为空军制胜论的理论家。按照他的看法,空军在夺取制空权后,即可袭击敌人的国家中心和经济中心,单独取得战争的胜利。杜黑的观点得到了西方某些军事家的支持,在法西斯德国的“闪击战”理论和美、英等资产阶级国家的轰zhà航空兵战斗使用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反映。 ] 重视轰zhà机的作用,提倡闪击战;而许多人忽视飞机和坦克的作用。战争bào发后,尽管波兰和法国很快战败,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持续了达五年之久。有一种评论说:“自古以来,将军们准备打的都是过去样式的战争,而不是未来战争。”这说明,人的认识容易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通信的发展,要想正确地把握未来战争样式并有所准备,那是极为困难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原子弹问世,喷气式飞机、核武器、核动力潜艇、导弹、电子武器等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按照过去的概念预测未来战争,已经越来越困难了。世界上虽然有人认为“核大战会毁灭全人类”,“核战争不可能发生”,但毕竟人的智慧不是万能的。就算苏联的军事力量远远凌驾于中共之上,要预测中苏战争的结局也是难上加难的。恐怕连苏联自己也没有把握能百分之百地使中国屈服。处理不好,中苏战争还有可能致苏联于死地。抑制中苏战争bào发的重大因素似乎正在于此。

  第四节 中苏两国领导集团的近况

  这里有必要叙述一下中苏两国处于战争指导地位的现领导集团的情况。两国都是共产党一党专政,国家的基本路线由政治局确定,政府完全处于共产党的监督之下。

  过去,英国首相鲍德温 [ 译者注:斯坦利鲍德温(1867-1947) 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一九二三年后,任过三届首相。 ] 曾说过:“专制国家利于进行战争,在这方面民主国家至少落后两年。”可以说,中苏两国都处于准战时状态。

  一、苏联领导集团

  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最高苏维埃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但是,这种规定只不过是形式,真正掌握大权的是党。共产党总书记的权限至高无上。他决定国内外政策和路线,掌握党及政府的主要人事,监督政府机关。他是:

  1. 政治局的决策者;

  2. 军队的最高司令;

  3. 国防会议主席;

  4. 秘密警察的总监督者。

  现任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一九○六年生)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元帅。由于苏联的宪法和其他法律未对如何选择接班人做出规定,因此,只有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的久经磨练的强者,如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这些人才能成为后继者。总书记是政治局、书记处内各派力量较量的产物。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如下:

  政治局委员

  勃列日涅夫(一九○六年生)

  基里连科(一九○六年生)

  柯西金(一九○四年生)

  契尔年科(一九一一年生)

  苏斯洛夫(一九○二年生)

  佩尔谢(一八九九年生)

  乌斯季诺夫(一九○八年生)

  安德罗波夫(一九一四年生)

  葛罗米柯(一九○九年生)

  谢尔比茨基(一九一八年生)

  库纳耶夫(一九一二年生)

  罗曼诺夫(一九二三年生)

  格里申(一九一四年生)

  另外还有九名候补委员。

  书记处书记

  勃列日涅夫(一九○六年生)

  鲁萨科夫(一九○九年生)

  苏斯洛夫(一九○二年生)

  齐米亚宁(一九一四年生)

  基里连科(一九○六年生)

  卡皮托诺夫(一九一五年生)

  契尔年科(一九一一年生)

  多尔基赫(一九二四年生)

  波诺马廖夫(一九○五年生)

  戈尔巴乔夫(一九三一年生)

  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在位十五年了。领导集团内的其他成员也都已在位多年。乌斯季诺夫接替死去的格列奇科担任国防部长已有三年。他长期主管国防工业,享有元帅称号。军队最高统帅部人员的任免事项、宣战、下达动员令和戒严令等等,这些都是最高苏联埃主席团的权限,现在由勃列日涅夫一手控制。

  正如赫鲁晓夫时代就已证明了的,军方的力量是强大的,总书记和军方的关系是密切的。职业军人中虽没有一人进入政治局和书记处,但军方的意见却必须在政策决定上得到反映。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说,苏联入侵阿富汗就是在军方的强大压力下由勃列日涅夫决定的。苏联是否决心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军方的意向。

  勃列日涅夫现在已经年迈,估计他不大可能去冒巨大风险。但是如果总书记易人,出现一个野心勃勃的领导集团,估计形势可能发生变化。

  这里顺便提及一下相当我国国会和内阁的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最高苏维埃由联盟院(七百六十七名)和民族院(七百五十名)组成,两院代表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两次例会。部长会议由一名主席、一名第一副主席、九名副主席等共九十五人(包括十五名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组成,现任主席为柯西金。

  二、中国领导集团

  (中译本从略)

  第五节 中苏战争的可能xìng

  本书前面已论及中苏战争是否会bào发以及如果bào发将从何种态势打起等问题,现在已到得出结论的阶段。关于中苏两国的国内情况和未来战争的样式,由于仍有必要进行调查研究,所以这里不陈述笔者之管见,而留待读者自己去判断和研究。笔者希望读者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从良好的愿望出发,避免抽象的议论和夸夸其谈,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不断进行探索,并取得成效。本书之所以从历史和地志论起,也正是为了防止陷入空论。

  笔者还希望读者认识到下列事实:战后三十余年来社会党一直主张日本“不重新武装和恪守中立”,共产党一直高叫“解散自卫队和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社会党和公明党面对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依然坚持旧观点,这一切都将贻误国家前途,蛊惑无数纯真的青少年。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通过伊朗革命、苏军进驻阿富汗、越南称霸老挝和柬埔寨等事实可看出,最近的国际形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极为相似,中苏关系也将为这种世界形势的惊涛骇浪所左右。

  1. 各国的军备预算年年增加,尤其是共产党国家不顾经济上的困难疯狂扩军备战。这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日德意和美英苏极其相似。

  2. 过去各地发生的冲突不仅没有平息,反而引起连锁反应,冲突的规模和地区年年扩大,无法解决。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是英德海军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是英德之间、日美之间海军竞争,战场甚至扩大到了太平洋。今天,美苏的海军竞争已遍及全世界海域,就连印度洋上也yīn云密布。这是不祥之兆。

  4. 由于革命和冲突而家破人亡、饥寒jiāo迫的人年年增加,在柬埔寨、伊朗、阿富汗等地区还进行着残酷的屠杀,它的规模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犹太人的迫害。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联盟已陷入软弱无力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联合国已逐年衰弱,在重蹈国际联盟的覆辙。

  第八章 苏联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

  0

  第一节 武装入侵(第一案)

  第二节 采取间接侵略方式控制日本(第二案)

  第三节 以第一、第二两案的折衷方式控制日本(第三案)

  促使希特勒铤而走险,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半原因,是战前英、法两国的和平主义思潮和薄弱的国防。今天,日本轻视国防,不认真备战,沉溺于和平气氛,这种状态不是和战前的英、法两国十分相象吗?法国短短四十天就陷入了不得不投降的境地。

  如果中苏战争bào发,日本果真能一直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吗?

  笔者在第六章中已就中苏战争bào发后各国的动向进行了预测。凡是战争,都容易发生预料不到的事件,引起连锁反应,最后演变为严重事态。中苏战争一旦bào发,难保朝鲜半岛的南北双方不兵戎相见,也难以断定中越之间不再次发生战争。中国将推动日、美参加中苏战争,至少要根据《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精神要求日本积极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与此相反,苏联将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严厉谴责日本支援中国,强求日本参加苏联阵营,或公然占领北海道的一部分和对马岛,至少也要要求日本严守中立和不增加国防力量。

  美国作为《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缔约国之一,将同“北约”各国一道要求日本防备苏联入侵,至少也要要求日本严密注视苏联的动向以备万一。但是,日本这时候如果积极加强国防,就有可能被苏联阵营指责为敌对行动,还有可能被用来作为侵略的借口。反之,日本如果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则必将遭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中国的攻击和批判。

  日本国内战后长时期以来一直推行以政党和派阀为中心的政治,国防不为人所重视,防卫厅长官更换了三十八人之多。社会党反对重新武装,赞成中立,在国会中拥有第二位势力。共产党、社会党、公明党都主张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解散自卫队。国民大众打着战后宪法的旗号,一味要求权利,沉溺于享受。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内舆论怎么能因为中苏战争bào发而趋一致呢?

  更何况中、苏、美等国对日本有不同而且矛盾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和平外jiāo和“全方位外jiāo” [ 译者注:不问社会制度如何,同任何国家和睦相处,保持友好关系。 ] 向何处去寻求出路呢?越是探讨中苏战争的后果,就越对我国的安全深感忧虑。

  上面,笔者带着中苏战争bào发后日本会受到何种影响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但是,不能断定苏联首先考虑的是中苏战争,其次才是日本。毋宁说苏联考虑中苏战争时有可能优先考虑日本。为此,尽管同前文有所重复,笔者还是决定分析一下中苏战争bào发前苏联可能采取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这恐怕要导致对中苏战争再次进行评论。

  前年,日本和中国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紧接着,美国和中国实现了邦jiāo正常化。众所周知,苏联把这些称为日、美、中三国的“反苏同盟”,它的对日态度越来越强硬。这表明苏联是重视日、美同中国接近的,也说明苏联在避免同美国全面对抗,同时竭力挟持西太平洋地区的亲苏势力。特别是因为苏联发动中苏战争面临许多困难(前面已有叙述),因此它从中苏关系的角度十分慎重地考虑着对日本的政略和战略。

  去年末,苏联当局对我国访苏经济代表团团长永野说;“日本自卫队是一支现代化的精干的军队。战后日本节约军费全力发展经济的作法是明智的。希望今后也这样做,同时希望日本对开发西伯利亚经济给予合作。”对他们来说,由于下列原因,日本重要但不可怕。

  1. 日本在西太平洋上占有重要的政略和战略地位。它掩护着韩国、中国、台湾的后方和侧翼,形成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对苏战略的重要前沿。尤其是日本接近中国,对中国采取合作态度,这意味着对中国加强国防有利。苏联对中国领导人的访日进行着攻击。

  2. 从军事角度看,日本扼宗谷、津轻、对马三海峡,控制着苏联太平洋舰队(尤其是潜艇)进出太平洋的通道。日本投入反苏阵营或采取中立、亲苏立场,将使苏联的政略和战略受到重大影响。

  3. 日本的经济基础依赖从国外进口资源,粮食和原料(尤其是石油)。进出口总额高达约一千六百亿美元。日本的贸易(特别是石油)如被限制,日本(西太平洋地区)很可能陷入混乱。

  4. 战后,由于受联合国军队的占领政策和宪法的制约,日本不仅不能象其他国家一样拥有军队,而且连各项国防法规(如国民的义务、保守秘密、戒严令、征集令、动员、民防等)都不完备。现在日本不过保持着类似军队的约二十五万人的自卫队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