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章 提亲
一句话说得齐沐宣开不了口,默默侧身让开路。任由他们一起离开。当然,此刻没人会在意他的心情。巧姐脸上愤怒的潮红还没褪去,想到他三番二次找上来,丝毫不顾别人眼光,转过身又冲下面“啐”了一口。
夏桑霖正要开口,就看到大嫂身边的找了下来。见到他们行礼道“大奶奶和二奶奶在上面等着呢。”拿眼看了看自家少爷,一脸为难。
闻琴弦而知雅意,夏桑霖自然不会让别人为难。对巧姐道“你先随二位嫂嫂上去吧,我去找老和尚下盘棋。”
婆子这才松口气,若是少爷一块跟去,怕方太太脸上挂不住呢。迎了巧姐往上走,三人汇合到一处又说笑二句。对她解释道“童夫人去听主持讲经了,娘和六婶他们都在午休。看时间差不多,我们要去伺候了。你也去你娘的客房里看看,若是累了就眯一会,娘起身了,我会让人去给说一声的。”
巧姐谢过了,自有人领着她去了慧娘休息的厢房。慧娘压根没有午休,盘坐在床上,和金大娘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看到巧姐回来,笑得见牙不见眼。
“娘。”看慧娘笑得这般高兴,巧姐不好意思的扎进她怀里,娇嗔道“下次不跟你出来了,净笑话我。”
“哪里是笑话,太太是欢喜呢。”金大娘在边上笑得开怀。又劝慧娘“太太一会儿回家切不可如此,大娘子看到又要说不庄重。”
慧娘翻了个白眼“天天庄重庄重的,她女儿也没说能嫁个皇室。”
看金大娘叹气,忍不住又笑道“我知道了,喜怒不形与色嘛,我听你的。”三人笑成一团,却恐外人听到,极有节制。
这厢夏家二位夫人也起了身,坐在一处喝茶。听了婆子回报,七少爷来了,在大和尚处下棋。大夫人便笑“头一回见七郎对自己的事这么上心,我们必是要遂了他心愿。”
六夫人摇头叹气,“这冤孽哟,生怕别人不嚼舌根吗。”
“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在,无人敢乱说话。你莫要怕了,无妨无妨。”六弟走后,六弟媳闭紧门户,轻易不跟人打交道,只有事涉儿子才会出来略略说些。守礼是好,但太过守礼又让人觉得有人刻薄他们母子。
大夫人尽量将话说得轻松,六弟媳当年家境只是一般,只是家风甚好,才被选中。可这些年,她的大哥从当初一个外放的七品县令,做到今天的三品大员,早非昔日阿蒙。就是夏家也要尽量笼络六房,给夏家各房的儿孙铺路。
“今天是个什么章程,你可要拿个主意。”大夫人问道。
“老祖宗是如何说的。”六夫人反问。
“临来就说了,只要姑娘家才貌皆好,你们喜欢便好。”大夫人早问过准话,回道。
“总要请人说合才有面子。”
“请小七的老师给做个中人,岂不是正好。”
两人定下计来,又请了人去招来夏桑霖,六夫人从怀里摸出一块凤形玉佩来,说道“这是你父亲留下的一对玉佩,你戴了龙的,这块凤的送给方家四姑娘,你看是否使得。”
夏桑霖只管笑,问什么都是但凭母亲作主。两人都笑,临走时果真将玉佩送给巧姐,巧姐听说是一对,又是留下的遗物,觉得太过贵重。正待推托,大夫人也从中劝说,推了几回,这才收下,当着六夫人的面,贴身戴上。
大夫人又问了慧娘,得知巧姐的父亲还有半个月才能回京,便点点头道“若是方老爷回了,也给我们递个信,有来有往。”最后和慧娘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这才皆大欢喜,各归各家。
回家慧娘就提了笔写信回榆林,略提了夏家的人,让他等小石头放了榜就快些上京。巧姐的事,还要他个大男人拿主意呢。
早有腿快的下人在前面报信,小石头过了童试。等方长略带着小石头风尘仆仆的赶回来,就有人用小秀才来逗他了。他倒是一脸肃然,说秀才就是秀才,哪有大小之分,难道大庆朝的童生是用来给人开玩笑的。吓得别人直赔不是,他自个却笑了起来,开玩笑的人反被他开了玩笑,也是哭笑不得。
方长略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儿子小小年纪已经是秀才,只要安心进学看来是极有前途的。女儿一桩好姻缘放在眼前,自然是打起精神来应对。务比将此事夯实了,才能放心睡大觉。
那头接了信,知道方家四老爷回京,夏家大老爷亲自发的贴子请了方家的大老爷和四老爷过府。回来后,两位老爷都喝了不少酒,方长略更是兴奋的拉着慧娘说了半天。什么夏家多么平易近人啦,多么礼贤下仕啦,总之是对夏家满意的不得了。
大娘子服侍相公更衣,看他与有荣焉的样子,忍不住酸道“这夏家虽好,可这小郎君有克父的名头在呢。”
“你懂什么,若不是他有些不足,怎么轮得到我们方家,你当这满城抓女婿的,还能放过他。再说,夏老爷去世的时候,他都七八岁了,这说法也太牵强了。”大老爷挥手不在乎道。
大娘子撇嘴道“可不光是这事呢,还有”可话未说完,看到相公已经倒下发出了鼾声。只得鼻子里重重哼了一声,让人进来收拾好,也跟着躺下了。
因为夏家抛过来的橄榄枝,大娘子也做足了功课,知道这孩子最早在夏家是被视为不祥的。只因他这头过世,那头得着病的二伯就去了世。长到七八岁里头,父亲又过世。当时六夫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想给他定亲。可才相中一户人家同龄的小姐,没几个月就病逝了。后来听说他出了京,这方面的消息才少了,事情也慢慢被人淡忘。
可若有心想挖,就比如大娘子这样的,找几个老人讲讲古,还是能挖出之前的事来。当献宝似的讲给相公他,居然浑不在意。想一想,便也丢开了,何必在这个时候当恶人。左右嫁的不是自己闺女,结亲的可是夏方两家。
抱着这个心态,她也安心入睡,全力帮着四房置办所需,又让慧娘嘀咕人心难测了好半天。双方皆有意,林元生身为夏桑霖的老师,笑呵呵上了方家大门,当了回中人。当场就交换了庚贴,表示合完八字,便来正式下礼。
这些事,都有家人操心,当事人反而是最闲的。所以当小石头递了一封信到巧姐手上时,倒有时间避开众人将信展开。
“一生一世一双人。”七个大字正正写在信中间,四平八稳的字体,就如同他的人一样,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信赖。
收好信,巧姐心中如小鹿乱撞。当日欠奉的答案,他赶在订亲前送到自己手中。这份用心,让巧姐极为欢喜。将信折平了,小心放到妆奁的下层,想想又怕念珊不知情翻了出来。干脆锁到自己存放金银的小箱子里,钥匙只在自己身上,这才放了心。
有些快意的想,这算是承诺书了吧。日后若是巧姐咬咬嘴唇,若是敢犯,必然让他尝尝颜色。拿到了保证,她这才算真正开心了起来。
三房中只有三叔和五郎夫妻过来应了个景,方怡雪与李宝儿的已经过完礼,婚期排在了今年的秋天。对于一般人家来讲,定得有些急,但一方怕儿子的事传到人家耳朵里不乐意,一方怕过了这个村没了那个店。各怀鬼胎以最快的速度定下来,也算是皆大欢喜。
五郎的新婚妻子是几个月前迎娶的,这次过来也是有事相商。待客人走干净了,只剩下了方家人,五郎这才道出自己的打算,他想带着妻子回榆林老宅读书。
想读书是好事,方长略奇道“天下的读书人都挤到京城,你反而要回老家。”
五郎憨直的一笑,却拿眼去瞟自家娘子,刘氏先是团团行了礼,然后道“大伯叔叔容禀,京中好学院虽多,我们五郎却进不了,一是没那天赋二是送不起束脩。目前附学的学堂,先生仅是秀才,年纪又大根本管束不了这些小儿郎。想上进的,反倒成了其他人的眼中钉。”
这倒是实情,在座都是进过学的人,深知这中间隐情。并不是说方家拿了束脩送到好学堂里就算完的,同学都坐马车你要不要坐,同学都有书童你要不要配,同学都有人送食盒你家送不送。若是天赋顶尖了,也不怕了,博个寒门学子的作派,别人也不敢轻视。
就他这中不溜的,跟也不好,不跟也不好,平白弄得为锁事分心,耽误了上进。倒不如回方家,在榆林的地界,老太爷托个人情去好些的地方附个学还是没问题的。再者以方家在榆林的地位,也不怕被人欺负了去。
刘氏看大伯叔叔都不说话,有些急道“京中柴米油盐都比榆林贵得多呢,我们光读书不干活,好让父母养,却没有让弟弟养的道理。”
这也是刘氏拼命想回榆林的另一个原因,相公一心想读书,她自是支持。公婆也没说什么,可六郎比相公小几岁,已经去外面上了工,回来后常阴阳怪气说些长兄赖在家里,倒叫弟弟出去干活养家的怪话。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夏桑霖正要开口,就看到大嫂身边的找了下来。见到他们行礼道“大奶奶和二奶奶在上面等着呢。”拿眼看了看自家少爷,一脸为难。
闻琴弦而知雅意,夏桑霖自然不会让别人为难。对巧姐道“你先随二位嫂嫂上去吧,我去找老和尚下盘棋。”
婆子这才松口气,若是少爷一块跟去,怕方太太脸上挂不住呢。迎了巧姐往上走,三人汇合到一处又说笑二句。对她解释道“童夫人去听主持讲经了,娘和六婶他们都在午休。看时间差不多,我们要去伺候了。你也去你娘的客房里看看,若是累了就眯一会,娘起身了,我会让人去给说一声的。”
巧姐谢过了,自有人领着她去了慧娘休息的厢房。慧娘压根没有午休,盘坐在床上,和金大娘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看到巧姐回来,笑得见牙不见眼。
“娘。”看慧娘笑得这般高兴,巧姐不好意思的扎进她怀里,娇嗔道“下次不跟你出来了,净笑话我。”
“哪里是笑话,太太是欢喜呢。”金大娘在边上笑得开怀。又劝慧娘“太太一会儿回家切不可如此,大娘子看到又要说不庄重。”
慧娘翻了个白眼“天天庄重庄重的,她女儿也没说能嫁个皇室。”
看金大娘叹气,忍不住又笑道“我知道了,喜怒不形与色嘛,我听你的。”三人笑成一团,却恐外人听到,极有节制。
这厢夏家二位夫人也起了身,坐在一处喝茶。听了婆子回报,七少爷来了,在大和尚处下棋。大夫人便笑“头一回见七郎对自己的事这么上心,我们必是要遂了他心愿。”
六夫人摇头叹气,“这冤孽哟,生怕别人不嚼舌根吗。”
“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在,无人敢乱说话。你莫要怕了,无妨无妨。”六弟走后,六弟媳闭紧门户,轻易不跟人打交道,只有事涉儿子才会出来略略说些。守礼是好,但太过守礼又让人觉得有人刻薄他们母子。
大夫人尽量将话说得轻松,六弟媳当年家境只是一般,只是家风甚好,才被选中。可这些年,她的大哥从当初一个外放的七品县令,做到今天的三品大员,早非昔日阿蒙。就是夏家也要尽量笼络六房,给夏家各房的儿孙铺路。
“今天是个什么章程,你可要拿个主意。”大夫人问道。
“老祖宗是如何说的。”六夫人反问。
“临来就说了,只要姑娘家才貌皆好,你们喜欢便好。”大夫人早问过准话,回道。
“总要请人说合才有面子。”
“请小七的老师给做个中人,岂不是正好。”
两人定下计来,又请了人去招来夏桑霖,六夫人从怀里摸出一块凤形玉佩来,说道“这是你父亲留下的一对玉佩,你戴了龙的,这块凤的送给方家四姑娘,你看是否使得。”
夏桑霖只管笑,问什么都是但凭母亲作主。两人都笑,临走时果真将玉佩送给巧姐,巧姐听说是一对,又是留下的遗物,觉得太过贵重。正待推托,大夫人也从中劝说,推了几回,这才收下,当着六夫人的面,贴身戴上。
大夫人又问了慧娘,得知巧姐的父亲还有半个月才能回京,便点点头道“若是方老爷回了,也给我们递个信,有来有往。”最后和慧娘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这才皆大欢喜,各归各家。
回家慧娘就提了笔写信回榆林,略提了夏家的人,让他等小石头放了榜就快些上京。巧姐的事,还要他个大男人拿主意呢。
早有腿快的下人在前面报信,小石头过了童试。等方长略带着小石头风尘仆仆的赶回来,就有人用小秀才来逗他了。他倒是一脸肃然,说秀才就是秀才,哪有大小之分,难道大庆朝的童生是用来给人开玩笑的。吓得别人直赔不是,他自个却笑了起来,开玩笑的人反被他开了玩笑,也是哭笑不得。
方长略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儿子小小年纪已经是秀才,只要安心进学看来是极有前途的。女儿一桩好姻缘放在眼前,自然是打起精神来应对。务比将此事夯实了,才能放心睡大觉。
那头接了信,知道方家四老爷回京,夏家大老爷亲自发的贴子请了方家的大老爷和四老爷过府。回来后,两位老爷都喝了不少酒,方长略更是兴奋的拉着慧娘说了半天。什么夏家多么平易近人啦,多么礼贤下仕啦,总之是对夏家满意的不得了。
大娘子服侍相公更衣,看他与有荣焉的样子,忍不住酸道“这夏家虽好,可这小郎君有克父的名头在呢。”
“你懂什么,若不是他有些不足,怎么轮得到我们方家,你当这满城抓女婿的,还能放过他。再说,夏老爷去世的时候,他都七八岁了,这说法也太牵强了。”大老爷挥手不在乎道。
大娘子撇嘴道“可不光是这事呢,还有”可话未说完,看到相公已经倒下发出了鼾声。只得鼻子里重重哼了一声,让人进来收拾好,也跟着躺下了。
因为夏家抛过来的橄榄枝,大娘子也做足了功课,知道这孩子最早在夏家是被视为不祥的。只因他这头过世,那头得着病的二伯就去了世。长到七八岁里头,父亲又过世。当时六夫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想给他定亲。可才相中一户人家同龄的小姐,没几个月就病逝了。后来听说他出了京,这方面的消息才少了,事情也慢慢被人淡忘。
可若有心想挖,就比如大娘子这样的,找几个老人讲讲古,还是能挖出之前的事来。当献宝似的讲给相公他,居然浑不在意。想一想,便也丢开了,何必在这个时候当恶人。左右嫁的不是自己闺女,结亲的可是夏方两家。
抱着这个心态,她也安心入睡,全力帮着四房置办所需,又让慧娘嘀咕人心难测了好半天。双方皆有意,林元生身为夏桑霖的老师,笑呵呵上了方家大门,当了回中人。当场就交换了庚贴,表示合完八字,便来正式下礼。
这些事,都有家人操心,当事人反而是最闲的。所以当小石头递了一封信到巧姐手上时,倒有时间避开众人将信展开。
“一生一世一双人。”七个大字正正写在信中间,四平八稳的字体,就如同他的人一样,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信赖。
收好信,巧姐心中如小鹿乱撞。当日欠奉的答案,他赶在订亲前送到自己手中。这份用心,让巧姐极为欢喜。将信折平了,小心放到妆奁的下层,想想又怕念珊不知情翻了出来。干脆锁到自己存放金银的小箱子里,钥匙只在自己身上,这才放了心。
有些快意的想,这算是承诺书了吧。日后若是巧姐咬咬嘴唇,若是敢犯,必然让他尝尝颜色。拿到了保证,她这才算真正开心了起来。
三房中只有三叔和五郎夫妻过来应了个景,方怡雪与李宝儿的已经过完礼,婚期排在了今年的秋天。对于一般人家来讲,定得有些急,但一方怕儿子的事传到人家耳朵里不乐意,一方怕过了这个村没了那个店。各怀鬼胎以最快的速度定下来,也算是皆大欢喜。
五郎的新婚妻子是几个月前迎娶的,这次过来也是有事相商。待客人走干净了,只剩下了方家人,五郎这才道出自己的打算,他想带着妻子回榆林老宅读书。
想读书是好事,方长略奇道“天下的读书人都挤到京城,你反而要回老家。”
五郎憨直的一笑,却拿眼去瞟自家娘子,刘氏先是团团行了礼,然后道“大伯叔叔容禀,京中好学院虽多,我们五郎却进不了,一是没那天赋二是送不起束脩。目前附学的学堂,先生仅是秀才,年纪又大根本管束不了这些小儿郎。想上进的,反倒成了其他人的眼中钉。”
这倒是实情,在座都是进过学的人,深知这中间隐情。并不是说方家拿了束脩送到好学堂里就算完的,同学都坐马车你要不要坐,同学都有书童你要不要配,同学都有人送食盒你家送不送。若是天赋顶尖了,也不怕了,博个寒门学子的作派,别人也不敢轻视。
就他这中不溜的,跟也不好,不跟也不好,平白弄得为锁事分心,耽误了上进。倒不如回方家,在榆林的地界,老太爷托个人情去好些的地方附个学还是没问题的。再者以方家在榆林的地位,也不怕被人欺负了去。
刘氏看大伯叔叔都不说话,有些急道“京中柴米油盐都比榆林贵得多呢,我们光读书不干活,好让父母养,却没有让弟弟养的道理。”
这也是刘氏拼命想回榆林的另一个原因,相公一心想读书,她自是支持。公婆也没说什么,可六郎比相公小几岁,已经去外面上了工,回来后常阴阳怪气说些长兄赖在家里,倒叫弟弟出去干活养家的怪话。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