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与魔鬼的较量(1)
报纸的魅力在于它能操纵大众的趣味和思想。
在现代社会,拥有报纸等于拥有权力。
——鲁伯特·默多克
“永远不要卖给澳大利亚的那个混蛋”
传媒大亨默多克向来给人以所向披靡无往不利之感,只要是他要做的,都会全力以赴,力求实现自己的目的。可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很多的阻碍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他这一生中最大的敌人,非罗伯特·马克斯韦尔莫属,在默多克眼中这是个魔鬼。但事实上,在别人眼中默多克也是个可怕的魔鬼。这两个魔鬼在漫长的岁月中有过多次交锋,不过,胜利的总是默多克,这让马克斯韦尔非常恼怒,毕竟他也是一代传媒大亨。
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曾经是英国最大的科技期刊出版商。20世纪80年代是他最风光的10年,这个很有智慧和手腕的人先后吞并了麦克唐纳出版公司c经营多元化的霍利斯集团c比夏普斯盖尔信托公司和菲利普·希尔投资公司。他还买下英国印刷公司和镜报集团。1988年,他展示了他的一次大手笔,以26亿美元吞并麦克米伦出版集团,组建马克斯韦尔通信公司。他试图把自己的根据地圈定在北美,并为此投入了42亿美元兼并出版业c信息业。可以说,这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不逊于默多克,不过在《世界新闻报》和《太阳报》甚至《泰晤士报》的收购战中,他却连续惨败给了默多克。对此,马克斯韦尔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因而,此后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与默多克的较量屡屡上演。
柯林斯公司是英国最古老的家族出版商之一,柯林斯家族第六代仍然控制着它。它出版的《圣经》在英国和海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安·查普曼是这家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个苏格兰人在二战前曾经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不过命运没有允许他继续自己五线谱的旅程而是转到了出版界。不能否认,这是个聪明人,因为不久之后,也就是到70年代中期,他从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该企业的执行经理。
公司前任总裁是比利·柯林斯爵士,1976年他去世后,其子让·柯林斯被任命为公司总裁。相信每个家族企业都希望能长远地发展下去并且世代相传,可柯林斯公司却屡屡陷入危机。从1977年到1979年中期,巨大的亏损袭击着它,这多少让所有人感到应接不暇,因为这是自1949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即使如此,也没有挡住一个人贪婪的注视,那就是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只不过这个精明的人知道,出手的时机还未到来。
1979年8月,让,柯林斯只任名誉总裁,不再负责公司的具体事务。
这似乎意味着,柯林斯家族仅仅剩下了一层荣誉的光环,家族的势力逐渐走向了终点。这就为后来让默多克进来提供了机会。
不过查普曼并没有放弃,他担任公司的副总裁之职,因而深知自己有义务c有责任保住这家老牌企业。所幸公司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导人戴维·尼克森也和他想法一致,因而这两人并肩作战,试图借助减少公司成本等措施来扭转公司的困顿局势。
要想减少成本,首先就要去除臃肿庞大的行政机构。二人权衡之下,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卖掉公司在伦敦的办公大楼,将800个工作人员转移到苏格兰的格拉斯哥,那也是柯林斯公司最初创建的地方,是它的诞生地。不过,辛苦没有白费。到了1979年年底,公司果然有了起色。
在1980年,税前利润为200万英镑,公司价值达到了1050万英镑。这时候,罗伯特·马克斯韦尔认为时机成熟了,为了避免再让默多克占了便宜,他抢先一步出手了。
1981年年初,收购的流言席卷了整个出版界。事实上,如果不是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收购其他公司的股票,所持股份超过5,就必须申报达到了这一界线,罗伯特·马克斯韦尔还在暗箱操作。这引起了默多克的警觉,他立即打电话给查普曼,虽然尽可能让语气显得那么轻松自然,但可以想象,此时默多克心中正波澜起伏。“我见你有了新的股东,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位骑士?”
“绝对没有,鲁伯特。公司不能被收购。它得到两个家族的信托的保证,所以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但是,非常感谢你。”当时,查普曼的回答肯定而真诚。在下次公司的董事会上,查普曼汇报了他与默多克的这次通话的内容。确切地说,他之所以还能保持这份淡定,是因为他还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查普曼开始感到力不从心了。
1981年4月,比利·柯林斯的一个职业信托人去世了,这对于查普曼来说是非常糟糕的消息,因为这表示他将失去整个信托的支持。为了稳妥起见,这个家族的成员马上与默多克在伦敦的律师洛德·戈德曼联系,问默多克是否仍然对柯林斯公司有兴趣。是的,整个老牌家族和查普曼都深知,要想继续生存必须找到一个救星,而此人非默多克莫属。
因为他一直忠贞和执著地对这家企业摇晃着橄榄枝。
默多克一如既往的回答令所有人松了一口气。于是,没过多久,这个家族就决定将股票卖给默多克。起初戈德曼和默多克还有些犹疑,毕竟没有哪个家族乐于看到自己的企业易主。可事实上,董事会和查普曼了解这一行动。但事实上他们错了,董事会为此感到很不高兴,让柯林斯辞去了总裁的职务,而查普曼被任命为公司的总裁和执行总经理。因为他们知道,马克斯韦尔的进攻远未停止。
马克斯韦尔知道事已至此,他很难打倒默多克,于是退而求其次,想在董事会得到一个席位。当时,默多克的股份占了公司全部股份的31。根据法律,他必须为整个公司出一个价。而同时,马克斯韦尔也增加了他的股份,达到了大约90。不过谁都看得出,力量如此悬殊之下,胜利者只会属于默多克。于是,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在夏初强烈要求查普曼召集一次会议,希望借此打人柯林斯董事会。
查普曼显然不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他问马克斯韦尔,如果马克斯韦尔将他的股票卖给默多克,是否会有什么风险。马克斯韦尔愤怒地敲着桌子,把茶杯震得直颤,大吼着说:“我永远也不会卖给那个澳大利亚坏蛋。”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还不到72个小时,他就卖了。
默多克为这个公司出的价是2500万英镑。查普曼和整个柯林斯公司惊恐地意识到末日的来临,他们希望公司长足地发展下去,于是动员了他的报纸的一些作者反对这个价钱。他们都督促股东们拒绝默多克这个报价。1981年7月,股东们演了一场好戏,默多克受到了坚定的抵制。
不过,有实力才有发言权,此时的默多克拥有柯林斯公司41的有投票权的股票,并在董事会中有两个席位。似乎一切尘埃落定,没有谁能扭转乾坤了。不过不要小看查普曼,他在此时做了最后一搏。他劝说默多克为自己留一个席位,并把另外一个给爱德华·皮克林爵士。
默多克深知查普曼的地位和智慧,深知要想拥有柯林斯,势必要做些让步。于是,他许诺将不干预公司的管理业务,也不会再试图买下整个公司。此后,这家老牌企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查普曼的领导和默多克的支持下,柯林斯公司在80年代初期发展得很好。利润从1981年的400万英镑增长到了1986年的1500万英镑。在这段时间里,默多克果然遵守了他的诺言,既没有干预业务,也没有再试图增加他的股份。
而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又以完败收场。
1983年,查普曼为柯林斯公司获得了格林纳达出版公司,并将它改名为格拉夫通图书公司。到80年代中期,他又为柯林斯公司增加了一家美国出版公司。明眼人都看得出,查普曼在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公司的发展,希望柯林斯壮大,有能力抵御外敌的入侵,毕竟此前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和默多克两大传媒巨头的进攻令查普曼至今心有余悸。
1985年,若不是价格太高,查普曼差一点儿就买下了新美国图书馆。到了1987年年初,他又想买下美国的哈伯·罗公司。这一次他是志在必得。
哈伯·罗出版公司也是一家老牌企业,它创立于1817年,曾经出版过马克·吐温的书。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成了纽约仅存的很少的几家独立的出版商之一。这家公司的董事会不愿意被人兼并,希望保住自主权。
瑟德罗·克罗斯是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他是一名律师,也是主编,拥有公司53的股份。3月9日,查普曼出高价试图想买下整个公司。
该公司股票当时的市场价格是24美元,而查普曼的出价是19亿美元,这个价格相当于每股34美元,这个价格一出,让许多人感到吃惊。不过,显然不是只有查普曼一人意识到这是块肥肉,一个名叫哈科特·伊万诺维奇的人马上也提出收购该公司,他出的价是22亿美元。无疑,这意味着查普曼的计划有可能泡汤。
默多克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认为,买下一家美国的出版商,正是新闻公司帝国所需要的。于是,他给查普曼打了个电话,希望能携手打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当时,查普曼正在与哈伯·罗公司的总裁布鲁克斯·托马斯洽谈。
与默多克相比,查普曼占有明显的优势,因为他与哈伯·罗公司之间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这也是默多克要联合查普曼的重要原因。查普曼同意给托马斯打个电话,并提出柯林斯公司充作“骑士”。托马斯回了个电话,答复说哈伯·罗公司将很高兴让柯林斯公司进来。围绕哈伯·罗公司的谈判之后,哈伯·罗公司c柯林斯公司和新闻公司之间做了一笔交易。查普曼和默多克同意新闻公司通盘买下哈伯·罗公司,而柯林斯公司将有权在三四个月后从新闻公司手中买下50的股份。哈伯·罗公司此时有些胆战心惊,因为他们对传媒大亨默多克早有耳闻,生怕会将这家老牌公司葬送于默多克之口。查普曼有必要做一些工作,他建议哈伯·罗公司的负责人说,默多克并不是那样令人害怕。在柯林斯公司,他是一个完美的合作伙伴。
默多克为整个公司的出价是3亿美元,每股65美元,是收益的55倍。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非常慷慨的价格。托马斯说:“如果有人提出了比你所想象的价格要高,比通过赢利所赚取的钱更多的出价,你将不得不接受。”谁都知道默多克是个精明的人,这一役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与哈科特·伊万诺维奇相比较,默多克的风险更小,因为一些人认为,伊万诺维奇将会只是获得书刊的目录,然后就会肢解整个公司。短短几个月后,默多克按照他的许诺,将公司的50的股份出让给柯林斯,价格是156亿美元。不要以为默多克吃亏了,恰恰相反,他才是最大的赢家,因为通过联系柯林斯公司和哈伯·罗公司,默多克在英语世界创造了一个最有权势的出版公司。
这笔交易震惊了美国出版业,夹带着股新的热潮翻滚而来。到了80年代,图书出版变得越来越为大财团所主宰。威廉,莫罗被赫斯特买下了,西蒙·舒斯特被帕拉门托通讯公司买下了,麦克米伦把斯克布纳买下了,贝塔斯曼公司又买下了杜伯迪公司,出价是475亿美元,并将它与班塔姆公司和迪尔公司合并了。国际汤姆逊组织(伦敦《泰晤士报》原来的老板)曾经在美国进行了收购活动,用27亿美元买下了西南出版公司。哈科特·布拉斯为买下cbs教育和职业出版公司支付了5亿美元。时代公司支付了52亿美元,买下了一家学术出版商斯科特,弗里斯曼公司。这一连串的兼并收购改变了传媒界的格局,而默多克自然不落人后,好戏正在上演。
又遇到了老对手
默多克的很多次收购,都无可避免地与他的老对手正面冲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默多克和马克斯韦尔之间的敌意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退。由于同样对于报纸媒介的敏锐嗅觉,使得这两人经常水火不容。
1980年,马克斯韦尔成功买下了英国的佩尔加门出版公司并将其改名为马克斯韦尔通讯公司。但是,他一直都还想再弄到一份报纸。要知道这可是个有野心的人,丝毫不逊于默多克。马克斯韦尔的野心是建立一个国际传媒帝国,比默多克的还要大。遗憾的是,最终他没有成功。
但是,自从他在1968年《世界新闻报》的争夺战中被打败以来,他自己的帝国的确扩大了不少。很快机会又来了。1987年春天,马克斯韦尔对英国的《今日报》产生了兴趣,而老对手默多克也想收购这份报纸。本来罗伯特,马克斯韦尔一度遥遥领先,但他的自大坏了事。1987年6月27日,星期六,本以为胜券在握的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想杀杀对手的威风,于是在英格兰给位于洛杉矶的默多克打了一个电话。但是,出乎马克斯韦尔意料的是,正是这个不合时宜的电话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不要以为默多克的对手都是一群酒囊饭袋,事实上,这个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手段了得,头脑精明,战绩辉煌。20多年来,马克斯韦尔也一度创下了不俗的战绩,构建了自己的媒体王国。只是同行是冤家,因而尽管这一对老对手经常拼个你死我活,但不能否认在相互忌惮之余,他们彼此还是为对方的才智所钦佩。不过,这并不能消除他们彼此间的敌意。默多克多次表示自己很瞧不起马克斯韦尔,认为他不值一提。私下里,默多克更是评价马克斯韦尔是发疯的恶棍。显然,默多克在罗伯特·马克斯韦尔眼中口中也好不到哪里去。
1980年,马克斯韦尔成功地买下了佩尔加门公司这家英国出版公司。为使它不破产,他将工人从13万人削减到7000人。后来,这家公司的名字被改为马克斯韦尔通讯公司,也开始为马克斯韦尔积累财富。
但是,这并不能满足马克斯韦尔的大胃口,他仍然想弄到一份报纸。此前他曾经为获得《世界新闻报》c《太阳报》c《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而努力过,但遗憾的是在这四次战斗中,有三次都败给了默多克。
这令马克斯韦尔恼恨不已。最终,在1984年,他从里德国际公司手中买下《镜报》集团公司。
如此一来,他旗下包括了一份日报和两份星期天报纸。而且不仅仅是这样,他拥有的日报是直接同默多克的《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竞争的。似乎这个人下定决心要和老对手竞争到底。
为了能赢过默多克,他不惜一切手段。在他完全控制了《镜报》之后,他比默多克对报纸的控制更严。当然,他优于默多克的一点是利用自己不断地制造新闻,他经常飞到东欧去采访那些国家的领导人,甚至去过埃塞俄比亚。他继续让报纸支持工党,使它一度变成了马克斯韦尔发挥影响的主要工具。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在现代社会,拥有报纸等于拥有权力。
——鲁伯特·默多克
“永远不要卖给澳大利亚的那个混蛋”
传媒大亨默多克向来给人以所向披靡无往不利之感,只要是他要做的,都会全力以赴,力求实现自己的目的。可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很多的阻碍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他这一生中最大的敌人,非罗伯特·马克斯韦尔莫属,在默多克眼中这是个魔鬼。但事实上,在别人眼中默多克也是个可怕的魔鬼。这两个魔鬼在漫长的岁月中有过多次交锋,不过,胜利的总是默多克,这让马克斯韦尔非常恼怒,毕竟他也是一代传媒大亨。
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曾经是英国最大的科技期刊出版商。20世纪80年代是他最风光的10年,这个很有智慧和手腕的人先后吞并了麦克唐纳出版公司c经营多元化的霍利斯集团c比夏普斯盖尔信托公司和菲利普·希尔投资公司。他还买下英国印刷公司和镜报集团。1988年,他展示了他的一次大手笔,以26亿美元吞并麦克米伦出版集团,组建马克斯韦尔通信公司。他试图把自己的根据地圈定在北美,并为此投入了42亿美元兼并出版业c信息业。可以说,这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不逊于默多克,不过在《世界新闻报》和《太阳报》甚至《泰晤士报》的收购战中,他却连续惨败给了默多克。对此,马克斯韦尔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因而,此后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与默多克的较量屡屡上演。
柯林斯公司是英国最古老的家族出版商之一,柯林斯家族第六代仍然控制着它。它出版的《圣经》在英国和海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安·查普曼是这家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个苏格兰人在二战前曾经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不过命运没有允许他继续自己五线谱的旅程而是转到了出版界。不能否认,这是个聪明人,因为不久之后,也就是到70年代中期,他从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该企业的执行经理。
公司前任总裁是比利·柯林斯爵士,1976年他去世后,其子让·柯林斯被任命为公司总裁。相信每个家族企业都希望能长远地发展下去并且世代相传,可柯林斯公司却屡屡陷入危机。从1977年到1979年中期,巨大的亏损袭击着它,这多少让所有人感到应接不暇,因为这是自1949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即使如此,也没有挡住一个人贪婪的注视,那就是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只不过这个精明的人知道,出手的时机还未到来。
1979年8月,让,柯林斯只任名誉总裁,不再负责公司的具体事务。
这似乎意味着,柯林斯家族仅仅剩下了一层荣誉的光环,家族的势力逐渐走向了终点。这就为后来让默多克进来提供了机会。
不过查普曼并没有放弃,他担任公司的副总裁之职,因而深知自己有义务c有责任保住这家老牌企业。所幸公司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导人戴维·尼克森也和他想法一致,因而这两人并肩作战,试图借助减少公司成本等措施来扭转公司的困顿局势。
要想减少成本,首先就要去除臃肿庞大的行政机构。二人权衡之下,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卖掉公司在伦敦的办公大楼,将800个工作人员转移到苏格兰的格拉斯哥,那也是柯林斯公司最初创建的地方,是它的诞生地。不过,辛苦没有白费。到了1979年年底,公司果然有了起色。
在1980年,税前利润为200万英镑,公司价值达到了1050万英镑。这时候,罗伯特·马克斯韦尔认为时机成熟了,为了避免再让默多克占了便宜,他抢先一步出手了。
1981年年初,收购的流言席卷了整个出版界。事实上,如果不是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收购其他公司的股票,所持股份超过5,就必须申报达到了这一界线,罗伯特·马克斯韦尔还在暗箱操作。这引起了默多克的警觉,他立即打电话给查普曼,虽然尽可能让语气显得那么轻松自然,但可以想象,此时默多克心中正波澜起伏。“我见你有了新的股东,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位骑士?”
“绝对没有,鲁伯特。公司不能被收购。它得到两个家族的信托的保证,所以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但是,非常感谢你。”当时,查普曼的回答肯定而真诚。在下次公司的董事会上,查普曼汇报了他与默多克的这次通话的内容。确切地说,他之所以还能保持这份淡定,是因为他还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查普曼开始感到力不从心了。
1981年4月,比利·柯林斯的一个职业信托人去世了,这对于查普曼来说是非常糟糕的消息,因为这表示他将失去整个信托的支持。为了稳妥起见,这个家族的成员马上与默多克在伦敦的律师洛德·戈德曼联系,问默多克是否仍然对柯林斯公司有兴趣。是的,整个老牌家族和查普曼都深知,要想继续生存必须找到一个救星,而此人非默多克莫属。
因为他一直忠贞和执著地对这家企业摇晃着橄榄枝。
默多克一如既往的回答令所有人松了一口气。于是,没过多久,这个家族就决定将股票卖给默多克。起初戈德曼和默多克还有些犹疑,毕竟没有哪个家族乐于看到自己的企业易主。可事实上,董事会和查普曼了解这一行动。但事实上他们错了,董事会为此感到很不高兴,让柯林斯辞去了总裁的职务,而查普曼被任命为公司的总裁和执行总经理。因为他们知道,马克斯韦尔的进攻远未停止。
马克斯韦尔知道事已至此,他很难打倒默多克,于是退而求其次,想在董事会得到一个席位。当时,默多克的股份占了公司全部股份的31。根据法律,他必须为整个公司出一个价。而同时,马克斯韦尔也增加了他的股份,达到了大约90。不过谁都看得出,力量如此悬殊之下,胜利者只会属于默多克。于是,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在夏初强烈要求查普曼召集一次会议,希望借此打人柯林斯董事会。
查普曼显然不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他问马克斯韦尔,如果马克斯韦尔将他的股票卖给默多克,是否会有什么风险。马克斯韦尔愤怒地敲着桌子,把茶杯震得直颤,大吼着说:“我永远也不会卖给那个澳大利亚坏蛋。”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还不到72个小时,他就卖了。
默多克为这个公司出的价是2500万英镑。查普曼和整个柯林斯公司惊恐地意识到末日的来临,他们希望公司长足地发展下去,于是动员了他的报纸的一些作者反对这个价钱。他们都督促股东们拒绝默多克这个报价。1981年7月,股东们演了一场好戏,默多克受到了坚定的抵制。
不过,有实力才有发言权,此时的默多克拥有柯林斯公司41的有投票权的股票,并在董事会中有两个席位。似乎一切尘埃落定,没有谁能扭转乾坤了。不过不要小看查普曼,他在此时做了最后一搏。他劝说默多克为自己留一个席位,并把另外一个给爱德华·皮克林爵士。
默多克深知查普曼的地位和智慧,深知要想拥有柯林斯,势必要做些让步。于是,他许诺将不干预公司的管理业务,也不会再试图买下整个公司。此后,这家老牌企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查普曼的领导和默多克的支持下,柯林斯公司在80年代初期发展得很好。利润从1981年的400万英镑增长到了1986年的1500万英镑。在这段时间里,默多克果然遵守了他的诺言,既没有干预业务,也没有再试图增加他的股份。
而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又以完败收场。
1983年,查普曼为柯林斯公司获得了格林纳达出版公司,并将它改名为格拉夫通图书公司。到80年代中期,他又为柯林斯公司增加了一家美国出版公司。明眼人都看得出,查普曼在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公司的发展,希望柯林斯壮大,有能力抵御外敌的入侵,毕竟此前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和默多克两大传媒巨头的进攻令查普曼至今心有余悸。
1985年,若不是价格太高,查普曼差一点儿就买下了新美国图书馆。到了1987年年初,他又想买下美国的哈伯·罗公司。这一次他是志在必得。
哈伯·罗出版公司也是一家老牌企业,它创立于1817年,曾经出版过马克·吐温的书。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成了纽约仅存的很少的几家独立的出版商之一。这家公司的董事会不愿意被人兼并,希望保住自主权。
瑟德罗·克罗斯是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他是一名律师,也是主编,拥有公司53的股份。3月9日,查普曼出高价试图想买下整个公司。
该公司股票当时的市场价格是24美元,而查普曼的出价是19亿美元,这个价格相当于每股34美元,这个价格一出,让许多人感到吃惊。不过,显然不是只有查普曼一人意识到这是块肥肉,一个名叫哈科特·伊万诺维奇的人马上也提出收购该公司,他出的价是22亿美元。无疑,这意味着查普曼的计划有可能泡汤。
默多克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认为,买下一家美国的出版商,正是新闻公司帝国所需要的。于是,他给查普曼打了个电话,希望能携手打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当时,查普曼正在与哈伯·罗公司的总裁布鲁克斯·托马斯洽谈。
与默多克相比,查普曼占有明显的优势,因为他与哈伯·罗公司之间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这也是默多克要联合查普曼的重要原因。查普曼同意给托马斯打个电话,并提出柯林斯公司充作“骑士”。托马斯回了个电话,答复说哈伯·罗公司将很高兴让柯林斯公司进来。围绕哈伯·罗公司的谈判之后,哈伯·罗公司c柯林斯公司和新闻公司之间做了一笔交易。查普曼和默多克同意新闻公司通盘买下哈伯·罗公司,而柯林斯公司将有权在三四个月后从新闻公司手中买下50的股份。哈伯·罗公司此时有些胆战心惊,因为他们对传媒大亨默多克早有耳闻,生怕会将这家老牌公司葬送于默多克之口。查普曼有必要做一些工作,他建议哈伯·罗公司的负责人说,默多克并不是那样令人害怕。在柯林斯公司,他是一个完美的合作伙伴。
默多克为整个公司的出价是3亿美元,每股65美元,是收益的55倍。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非常慷慨的价格。托马斯说:“如果有人提出了比你所想象的价格要高,比通过赢利所赚取的钱更多的出价,你将不得不接受。”谁都知道默多克是个精明的人,这一役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与哈科特·伊万诺维奇相比较,默多克的风险更小,因为一些人认为,伊万诺维奇将会只是获得书刊的目录,然后就会肢解整个公司。短短几个月后,默多克按照他的许诺,将公司的50的股份出让给柯林斯,价格是156亿美元。不要以为默多克吃亏了,恰恰相反,他才是最大的赢家,因为通过联系柯林斯公司和哈伯·罗公司,默多克在英语世界创造了一个最有权势的出版公司。
这笔交易震惊了美国出版业,夹带着股新的热潮翻滚而来。到了80年代,图书出版变得越来越为大财团所主宰。威廉,莫罗被赫斯特买下了,西蒙·舒斯特被帕拉门托通讯公司买下了,麦克米伦把斯克布纳买下了,贝塔斯曼公司又买下了杜伯迪公司,出价是475亿美元,并将它与班塔姆公司和迪尔公司合并了。国际汤姆逊组织(伦敦《泰晤士报》原来的老板)曾经在美国进行了收购活动,用27亿美元买下了西南出版公司。哈科特·布拉斯为买下cbs教育和职业出版公司支付了5亿美元。时代公司支付了52亿美元,买下了一家学术出版商斯科特,弗里斯曼公司。这一连串的兼并收购改变了传媒界的格局,而默多克自然不落人后,好戏正在上演。
又遇到了老对手
默多克的很多次收购,都无可避免地与他的老对手正面冲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默多克和马克斯韦尔之间的敌意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退。由于同样对于报纸媒介的敏锐嗅觉,使得这两人经常水火不容。
1980年,马克斯韦尔成功买下了英国的佩尔加门出版公司并将其改名为马克斯韦尔通讯公司。但是,他一直都还想再弄到一份报纸。要知道这可是个有野心的人,丝毫不逊于默多克。马克斯韦尔的野心是建立一个国际传媒帝国,比默多克的还要大。遗憾的是,最终他没有成功。
但是,自从他在1968年《世界新闻报》的争夺战中被打败以来,他自己的帝国的确扩大了不少。很快机会又来了。1987年春天,马克斯韦尔对英国的《今日报》产生了兴趣,而老对手默多克也想收购这份报纸。本来罗伯特,马克斯韦尔一度遥遥领先,但他的自大坏了事。1987年6月27日,星期六,本以为胜券在握的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想杀杀对手的威风,于是在英格兰给位于洛杉矶的默多克打了一个电话。但是,出乎马克斯韦尔意料的是,正是这个不合时宜的电话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不要以为默多克的对手都是一群酒囊饭袋,事实上,这个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手段了得,头脑精明,战绩辉煌。20多年来,马克斯韦尔也一度创下了不俗的战绩,构建了自己的媒体王国。只是同行是冤家,因而尽管这一对老对手经常拼个你死我活,但不能否认在相互忌惮之余,他们彼此还是为对方的才智所钦佩。不过,这并不能消除他们彼此间的敌意。默多克多次表示自己很瞧不起马克斯韦尔,认为他不值一提。私下里,默多克更是评价马克斯韦尔是发疯的恶棍。显然,默多克在罗伯特·马克斯韦尔眼中口中也好不到哪里去。
1980年,马克斯韦尔成功地买下了佩尔加门公司这家英国出版公司。为使它不破产,他将工人从13万人削减到7000人。后来,这家公司的名字被改为马克斯韦尔通讯公司,也开始为马克斯韦尔积累财富。
但是,这并不能满足马克斯韦尔的大胃口,他仍然想弄到一份报纸。此前他曾经为获得《世界新闻报》c《太阳报》c《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而努力过,但遗憾的是在这四次战斗中,有三次都败给了默多克。
这令马克斯韦尔恼恨不已。最终,在1984年,他从里德国际公司手中买下《镜报》集团公司。
如此一来,他旗下包括了一份日报和两份星期天报纸。而且不仅仅是这样,他拥有的日报是直接同默多克的《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竞争的。似乎这个人下定决心要和老对手竞争到底。
为了能赢过默多克,他不惜一切手段。在他完全控制了《镜报》之后,他比默多克对报纸的控制更严。当然,他优于默多克的一点是利用自己不断地制造新闻,他经常飞到东欧去采访那些国家的领导人,甚至去过埃塞俄比亚。他继续让报纸支持工党,使它一度变成了马克斯韦尔发挥影响的主要工具。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