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都市言情 >发个微信给神仙最新章节 > 发个微信给神仙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231,儒道

  “表姐夫!”就在孔寒飞想要回庄韵池的话时,在那边厢的梁心怡突然走了过来,她这一叫声听在孔寒飞的耳里,立时觉的这家伙很心机,孔寒飞朝旁边的庄韵池看去,果见其脸色变的有些不太自然。

  “表姐夫,我们进去吧。”梁心怡看到“计谋”得逞,朝孔寒飞笑意盎然了起来。

  孔寒飞只觉服气,不过他也没有生气,而是点了点头,然后他朝旁边的庄韵池好声道:“我先进去了,到时候有机会再聊。”

  庄韵池哦了一声,然后她便目送着梁心怡和孔寒飞的离去。

  梁心怡也真的是“淘气”,在带着孔寒飞朝深山寺走去时,她赫然用手挽上了孔寒飞的胳膊肘儿,然后她故意回过头朝还看着他们的庄韵池做了一个鬼脸。

  对于梁心怡的小动作,孔寒飞自然是知道的,不过他却并没有跟她多计较,在他认为,梁心怡就是一个小孩子。

  他怎么可能会跟小孩子一般见识呢?

  同样,他也不认为庄韵池会和梁心怡计较,她没有那么浅显!

  进入深山寺后,孔寒飞不得不说深山寺能那么有名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深山寺不但占地面积广,寺内的环境还非常不错。

  最主要的是,寺内有着各种跟佛家有关的东西。

  这之中,孔寒飞和梁心怡不由在一处很多人的地方前停了下来,你道是怎么的?却是在坪地里,有着一块石圃,上面龙飞凤舞的刻着一些草字。

  而那草字的内容不是关于佛家的东西,却是在畅述一些儒家的思想!

  其具体的内容是这样的:儒家思想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

  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c“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c尊卑c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c尊卑c长幼c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c臣臣c父父c子子c兄兄c弟弟c夫夫c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c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c“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看着上面所著,孔寒飞再听边上其他人的谈论,便明白到一点,这里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围聚,是因为大家在看到上面写的关于儒道内容后,他们感到不解,那就是为什么寺庙里会出现别家的思想,这不正常!

  不过这一点对于孔寒飞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很简单的道理,任何事情要想真正做大,并不能局限于本身,他就听说过一个相应的说辞——佛本是道,那么佛能行,儒也一样行的通啊!

  就算未必行的通,二者之间也会有共同之处的,采其之精华,去之糟粕那不是好事吗?

  所以,孔寒飞在看了一会后,只觉的能理解的他又带着梁心怡朝里走去,因为他听到边上有人说那前方还有一个讲道家的板块,他想看看道家讲的又是什么内容。

  很快的,孔寒飞就和梁心怡来到了讲道家的地方。

  那并不是在草地里,而是在一个假山中,假山上刻着很多字迹,讲的就是道家的内容。

  道家认为,“道”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和谐境界,具体表现为无声c无形c无欲c无为,“昏昏默默”。

  老子说:“大音希声”c“大象无形”,它是“视之不见”c“听之不闻”c“搏之不得”的。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作为万物之本的“道”,其本质特征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最大的和谐。那么,受道支配的人世间的一切活动,当然也必须是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与道相合为一,无往而不和谐。

  但是,在道家看来,现实社会的人却是极不“和谐”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他对儒家所提倡的礼乐仁义,为学修身等说法,表示了极大的蔑视,认为恰恰是这些东西悖乱了人们的心态。因此,老子主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实际是要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恢复到原始的无知无欲状态,亦即“婴儿”式的天真无邪状态。但是,事实上人们又不可能返老还童,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精神得到净化,恢复到素朴和谐的心态。

  所以,老子一再强调说:“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这就是说,只有弃绝一切知识和经验,涤除一切精神上的污染,使其一尘不染,“见素抱朴”,才能“无为而无不为”,达到“道”的和谐境界。故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