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见青春
就这样毕业了,班级的好多同学都去了很知名的it企业。其实大多数it企业的规模都不大,越是规模大的公司,待遇越难提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不管是什么样规模的it企业,员工吃的都是青春饭,过了35岁如果还没混到管理层那就转行吧。it员工的高工资靠的是无休止的加班来维系。每当夜幕来临的时候,每当年轻人在夜色中开始约会的时候,我们这些it男永远都是在加班。白天上班发愣,晚上开始写代码,全靠一支烟来提神,是人都学会了抽烟,包括我。在这一行,要想提高工资只有跳槽。我就是这样。
2009年的3月份,还没毕业我就迫不及待地去苏州高新区一家公司实习了。说资本家是万恶的一点不假。因为我还没有拿到毕业证,所以他们有理由给我开实习工资,实习工资是当时的苏州最低工资标准,960一个月,如果再低一点他们就违法了。那段时间是我过的最清贫的阶段。960元,除去房租300,电话费50,水电费50,剩下的钱还得支付我一个月的吃饭c购物。前提是我还不能生病,要是生病的话看病的钱都没有。我们那一代很多大学生都是这样,家里并不是太富裕,父母花了很多钱供我们上大学,都工作了,就不可以再要家里人资助,即便再困难也要地活着,也要撑下去。快毕业的那个月,我为了论文答辩和毕业典礼请了几天假,为了省钱我都等到夜里坐三十几块钱的慢车,因为白天的动车我坐不起。但我的省并不能补充我的口袋,因为公司把我请假的那几天的工资也扣了,那个月拿到手才七百来块钱。在苏州一个月七百来块钱什么都不够。我满心希望拿到毕业证转正后待遇有所提高,但是我太高看我的老板了。转正过后才给了我税后一千五。我找老板谈过待遇的问题,他的答复是每个员工一般一年只有一次加工资的机会,你已经加过了。我说那只是转正。老板说,转正也是加工资的呀。很多大学毕业生都特别看中自己的第一个工作,但大多数老板都只是把应届大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并不至望你能待多久。一年后我们有工作经验了,跳槽了,那些老板们会继续招新的应届毕业生,一直循环一去。
转正三个月我就跳槽到园区的一家公司。但是不管到哪,工作性质都没有变化,劳动强度也没有减少,除了加班还是加班,根本就没有私人的时间,更不可能去谈情说爱。
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习惯于逃避,逃避那可怕的考试,总想着早点毕业该多好。
不知从哪一天起,在大街上行走时,总是装着一幅不是学生的样子。
不知从哪一天起,早已不把自己当作学生,总以为走上社会了自己可以混的很牛比。
也不知从哪一天起,我开始把自己伪装成学生。
也不知从哪天起,我才知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我,几斤几量自己清楚。
也不知从哪天起,开始怀念那些同学,好想和大家再见一面。
我只知道从那天起,我真的不是学生了,一转眼,真的就不是了!
至今我还时常地以为自己再过一个漫长的暑假,等开学了我们又可以坐在一起,吹着牛皮,打着d一ta,听着烦躁的课,评着烦躁的人。
曾经因为老城改造而拆掉一条街,我们怀念的美食没了。不是因为那条街真的有美食,而是因为我们没有了第二个选择;同样,我们一直在怀念我们的大学,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的热爱学校,热爱学习,而是因为我们从此没有了选择,读书十几年,就此断头。
尽管我们很快就厌倦了一起去春游,一起去爬山,一起去ktv,一起玩游戏,但这些绝对是我们最为怀念的,也是我们不可能再有的。
伤感来自于哪?不是不忍,我们这代人有着太多的不忍,高中毕业全然没有这种生与死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还有一个更加美好与值得憧憬的未来。然而现在,我们结束的不是大学,而是整个的学生生涯,一辈子最年轻,一辈子所有的记忆都在这学生的身份之中了。现在,全没了,剩下的只有怀念,怀念那些生活,和那些不知哪天还能再见的人。
很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代人有好多通信方式。如果是十年前,我想,我们之间可能真的是诀别,离多远,走在哪,结婚没,全然不知
昨天看了一个网贴的评论:男人永远无法体会女人痛经到底有多痛,评论是:女人就知道跟着男人说蛋疼,但她永远也不知道蛋疼到底有多疼。我现在的感觉就是蛋疼,不是闲的蛋疼,是郁闷迷茫的蛋疼。这种蛋疼,不分男女,都能体会。
现在是我这半年来的第三次搬家,从南京到苏州高新区,从高新区到园区,从园区的合租房到一室一厅。每次搬家都那么突然,那么匆忙,但每一次都越来越简单,行李也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孤单。
这半年似乎有数年之久,习惯了等待,也习惯了接受,少一点挑剔,多一点自由。这儿能住多久,我不知道,真不知哪一次搬的才是我真正的家,也不知家的另一个主人哪一年能够为我操理这个家。
住高新区时,最能记住的是楼上那个高跟鞋的声音。虽然不知道主人是谁,也不知住几个人,但是每天凌晨,那个地板嗒嗒的声音总把我从梦里带醒。声响简单,但声音很响,每次都敲打着我心灵的最深处。在园区和人合租的日子,都记不得邻居长的是什么样,只知道他总是把客厅堆满了脏衣服,没有一星期绝不洗一次。这也是我选择住一室一厅的直接原因。现在住的地方门前是一条古老的小巷,只能容得下两人并行。门前有一块石砖,铺的不是太平,每当有人踩过,就会有咚咚的声响。有好几个早晨我都被这样的声响叫醒,听着那些脚步,真想看一看那个匆忙的背影。也有好多次冲动想去放平那一块石砖,想了又想还是算了,感伤的就是那样的声响!
苏州,这个世界工厂,到处都是匆忙的人们。行影匆匆,还没来得及记住早已消失在人潮中。这半年,我努力地工作,几乎不去过问任何无关的事情,除了舍友,没有和任何同学有联系。以前的满腹壮景现在都变的平淡无奇,甚至是一场笑话。我低调的就像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落到哪是哪,埋头做事,不去争辩,无需出头;就像是一首平淡的歌,不需要,从头到尾,娓娓道来,反复地听,却无需反复地唱。
一段时间总会迷上一首歌
反复地听,却不再反复地唱
好久没有好好地唱上一段
也许真的已经沙哑了眼睛
眼睛?是的
再也看不到那
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清清的水
忘掉一个年代的悲哀
那样的颜色还会再来?
在沉沉的梦里,不想醒来
有时总会幻想着未来
可最怕的还是怎么去面对那一天
不敢想,但我绝不会丢掉思考的时间
总是说不会再迷茫
似乎我们已经过了迷茫的年龄
多想再过一次十六岁
去找点梦想和大气的姿态
我在我的桌前贴满了纸片
写上每一天的点点
却不曾让任何人去看见
清贫的是我的夜
却富有的用我的眼看着我的脸
还有我的山峦
我会很小心地走
不怕回头,就怕不愿去回头
想法一直在变
却一直没有忘掉那样的天
是蓝色的!
我的新公司是一家不大的it公司,老板叫何翰墨,人如其名,是个不错的领导,也是一个工作狂。当大家都下班了,他还在工作,没人知道他在忙什么,只有我知道。其实他只是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陷入思考。我也喜欢思考,所以我看得出老板的内心。有老板在,我就是倒数第二个下班的,老板不在,我就是倒数第一。每一次我走的时候都会经过老板的办公室,微笑着点点头:“老板,别犹豫了,想做就做吧。”
每次老板也会微笑着点点头:“我再想想。”
同样,每天早上如果老板来上班,我就是第二个到的,如果他不来,我就是第一个。每天早晨我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桌子擦干净,给桌上的吊蓝浇点水;再把复印机上的纸整理一下,有用的就分发下去,没用的就用铅笔划掉一面,当作草稿纸。而老板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点上一支烟,直到烧完也没吸上几口。
老板三十来岁,算得上是年轻有为,但他没有成家,也并不快乐。公司负责采购的姑娘和老板接触的比较多。一天我们的话题聊到了老板,她告诉我,说老板得了相思病,相思的人的名子叫“莲花”。我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她说她经常看见老板在纸上写莲花二字。
有一次的路过保安室,保安把一大堆的信件递给我,让我转带上去。其中有一张寄来的明信片一直吸引着我的眼睛,是寄给老板的。当我把这张明信片递给老板的时候,老板激动地坐直了身体。我忍不住好奇,就问了问:“老板,你有朋友在?”
“是的,在修路呢怎么你也有朋友在?”
“没有,但我挺想去的。”我说。
“你去过没?”
“没有,但我知道这张明信片是墨脱。”
我终于明白采购部的那姑娘说老板喜欢写“莲花”二字的意义,墨脱——莲花圣地。
那天我在老板的办公室里聊了很多关于的话题。一周后我不用敲代码了,老板让我负责管理公司的网络和电脑相关的外设。很轻松的活,朝八晚五,还有双休。
也正是因为轻松,我的空余时间突然地增多,多的有点让我不适应。时间越多,越发让我感觉到孤独,每天早早地下班,在门前的小饭店炒一个菜,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孤独地吃着。久而久之,小饭店菜单上的所有菜都被我吃个遍。吃完晚饭,有时我会一个人在大街上走走,看着那些年轻而匆忙的身影,看着那些穿着厂服的工人,看着他们稚嫩的脸上所带有的笑容。难道笑容仅仅属于90后?我想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笑容来自于他们的幸福感,与家乡相比,他们感到很幸福,尽管每天工作的时间很长,拿到的报酬很少。而我的幸福感哪去了?我想我只是一直找不到认同感与归属感。每天都早早地走进房间,走进一个人的房间,打开电脑,开始一个人的d一ta,然后沉沉地入睡。早晨也不用闹铃,每次都醒在闹铃之前。公司,住的地方,小饭店,新的三点一线。这三点一线上一共有几个红绿灯我都知道,哪个路口有个坑我也知道,哪个早餐摊位有豆浆,哪个有油条我也知道。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路程,熟悉了就变成了习惯,习惯了就开始孤单。
每逢周未,采购部的那姑娘总是约我出去,但我从没答应。如果倒退四年,我一定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每个周五的晚上,我都会颓废的玩游戏到凌晨三点,然后狠狠地把周六白天给睡了,然后在周日去爬爬山,去拍拍照。我经常会一个人背着相机,去山塘街拍外景,跟着摄影师一起拍新娘,跟着驴友一起拍小桥流水,跟着游人一起拍各种工艺品。也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像疯了一样骑着自行车,从园区到太湖西山岛,去记录风景,去记录游人,画面定格的总是很温馨。我想我是太缺少温馨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2009年的3月份,还没毕业我就迫不及待地去苏州高新区一家公司实习了。说资本家是万恶的一点不假。因为我还没有拿到毕业证,所以他们有理由给我开实习工资,实习工资是当时的苏州最低工资标准,960一个月,如果再低一点他们就违法了。那段时间是我过的最清贫的阶段。960元,除去房租300,电话费50,水电费50,剩下的钱还得支付我一个月的吃饭c购物。前提是我还不能生病,要是生病的话看病的钱都没有。我们那一代很多大学生都是这样,家里并不是太富裕,父母花了很多钱供我们上大学,都工作了,就不可以再要家里人资助,即便再困难也要地活着,也要撑下去。快毕业的那个月,我为了论文答辩和毕业典礼请了几天假,为了省钱我都等到夜里坐三十几块钱的慢车,因为白天的动车我坐不起。但我的省并不能补充我的口袋,因为公司把我请假的那几天的工资也扣了,那个月拿到手才七百来块钱。在苏州一个月七百来块钱什么都不够。我满心希望拿到毕业证转正后待遇有所提高,但是我太高看我的老板了。转正过后才给了我税后一千五。我找老板谈过待遇的问题,他的答复是每个员工一般一年只有一次加工资的机会,你已经加过了。我说那只是转正。老板说,转正也是加工资的呀。很多大学毕业生都特别看中自己的第一个工作,但大多数老板都只是把应届大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并不至望你能待多久。一年后我们有工作经验了,跳槽了,那些老板们会继续招新的应届毕业生,一直循环一去。
转正三个月我就跳槽到园区的一家公司。但是不管到哪,工作性质都没有变化,劳动强度也没有减少,除了加班还是加班,根本就没有私人的时间,更不可能去谈情说爱。
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习惯于逃避,逃避那可怕的考试,总想着早点毕业该多好。
不知从哪一天起,在大街上行走时,总是装着一幅不是学生的样子。
不知从哪一天起,早已不把自己当作学生,总以为走上社会了自己可以混的很牛比。
也不知从哪一天起,我开始把自己伪装成学生。
也不知从哪天起,我才知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我,几斤几量自己清楚。
也不知从哪天起,开始怀念那些同学,好想和大家再见一面。
我只知道从那天起,我真的不是学生了,一转眼,真的就不是了!
至今我还时常地以为自己再过一个漫长的暑假,等开学了我们又可以坐在一起,吹着牛皮,打着d一ta,听着烦躁的课,评着烦躁的人。
曾经因为老城改造而拆掉一条街,我们怀念的美食没了。不是因为那条街真的有美食,而是因为我们没有了第二个选择;同样,我们一直在怀念我们的大学,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的热爱学校,热爱学习,而是因为我们从此没有了选择,读书十几年,就此断头。
尽管我们很快就厌倦了一起去春游,一起去爬山,一起去ktv,一起玩游戏,但这些绝对是我们最为怀念的,也是我们不可能再有的。
伤感来自于哪?不是不忍,我们这代人有着太多的不忍,高中毕业全然没有这种生与死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还有一个更加美好与值得憧憬的未来。然而现在,我们结束的不是大学,而是整个的学生生涯,一辈子最年轻,一辈子所有的记忆都在这学生的身份之中了。现在,全没了,剩下的只有怀念,怀念那些生活,和那些不知哪天还能再见的人。
很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代人有好多通信方式。如果是十年前,我想,我们之间可能真的是诀别,离多远,走在哪,结婚没,全然不知
昨天看了一个网贴的评论:男人永远无法体会女人痛经到底有多痛,评论是:女人就知道跟着男人说蛋疼,但她永远也不知道蛋疼到底有多疼。我现在的感觉就是蛋疼,不是闲的蛋疼,是郁闷迷茫的蛋疼。这种蛋疼,不分男女,都能体会。
现在是我这半年来的第三次搬家,从南京到苏州高新区,从高新区到园区,从园区的合租房到一室一厅。每次搬家都那么突然,那么匆忙,但每一次都越来越简单,行李也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孤单。
这半年似乎有数年之久,习惯了等待,也习惯了接受,少一点挑剔,多一点自由。这儿能住多久,我不知道,真不知哪一次搬的才是我真正的家,也不知家的另一个主人哪一年能够为我操理这个家。
住高新区时,最能记住的是楼上那个高跟鞋的声音。虽然不知道主人是谁,也不知住几个人,但是每天凌晨,那个地板嗒嗒的声音总把我从梦里带醒。声响简单,但声音很响,每次都敲打着我心灵的最深处。在园区和人合租的日子,都记不得邻居长的是什么样,只知道他总是把客厅堆满了脏衣服,没有一星期绝不洗一次。这也是我选择住一室一厅的直接原因。现在住的地方门前是一条古老的小巷,只能容得下两人并行。门前有一块石砖,铺的不是太平,每当有人踩过,就会有咚咚的声响。有好几个早晨我都被这样的声响叫醒,听着那些脚步,真想看一看那个匆忙的背影。也有好多次冲动想去放平那一块石砖,想了又想还是算了,感伤的就是那样的声响!
苏州,这个世界工厂,到处都是匆忙的人们。行影匆匆,还没来得及记住早已消失在人潮中。这半年,我努力地工作,几乎不去过问任何无关的事情,除了舍友,没有和任何同学有联系。以前的满腹壮景现在都变的平淡无奇,甚至是一场笑话。我低调的就像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落到哪是哪,埋头做事,不去争辩,无需出头;就像是一首平淡的歌,不需要,从头到尾,娓娓道来,反复地听,却无需反复地唱。
一段时间总会迷上一首歌
反复地听,却不再反复地唱
好久没有好好地唱上一段
也许真的已经沙哑了眼睛
眼睛?是的
再也看不到那
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清清的水
忘掉一个年代的悲哀
那样的颜色还会再来?
在沉沉的梦里,不想醒来
有时总会幻想着未来
可最怕的还是怎么去面对那一天
不敢想,但我绝不会丢掉思考的时间
总是说不会再迷茫
似乎我们已经过了迷茫的年龄
多想再过一次十六岁
去找点梦想和大气的姿态
我在我的桌前贴满了纸片
写上每一天的点点
却不曾让任何人去看见
清贫的是我的夜
却富有的用我的眼看着我的脸
还有我的山峦
我会很小心地走
不怕回头,就怕不愿去回头
想法一直在变
却一直没有忘掉那样的天
是蓝色的!
我的新公司是一家不大的it公司,老板叫何翰墨,人如其名,是个不错的领导,也是一个工作狂。当大家都下班了,他还在工作,没人知道他在忙什么,只有我知道。其实他只是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陷入思考。我也喜欢思考,所以我看得出老板的内心。有老板在,我就是倒数第二个下班的,老板不在,我就是倒数第一。每一次我走的时候都会经过老板的办公室,微笑着点点头:“老板,别犹豫了,想做就做吧。”
每次老板也会微笑着点点头:“我再想想。”
同样,每天早上如果老板来上班,我就是第二个到的,如果他不来,我就是第一个。每天早晨我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桌子擦干净,给桌上的吊蓝浇点水;再把复印机上的纸整理一下,有用的就分发下去,没用的就用铅笔划掉一面,当作草稿纸。而老板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点上一支烟,直到烧完也没吸上几口。
老板三十来岁,算得上是年轻有为,但他没有成家,也并不快乐。公司负责采购的姑娘和老板接触的比较多。一天我们的话题聊到了老板,她告诉我,说老板得了相思病,相思的人的名子叫“莲花”。我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她说她经常看见老板在纸上写莲花二字。
有一次的路过保安室,保安把一大堆的信件递给我,让我转带上去。其中有一张寄来的明信片一直吸引着我的眼睛,是寄给老板的。当我把这张明信片递给老板的时候,老板激动地坐直了身体。我忍不住好奇,就问了问:“老板,你有朋友在?”
“是的,在修路呢怎么你也有朋友在?”
“没有,但我挺想去的。”我说。
“你去过没?”
“没有,但我知道这张明信片是墨脱。”
我终于明白采购部的那姑娘说老板喜欢写“莲花”二字的意义,墨脱——莲花圣地。
那天我在老板的办公室里聊了很多关于的话题。一周后我不用敲代码了,老板让我负责管理公司的网络和电脑相关的外设。很轻松的活,朝八晚五,还有双休。
也正是因为轻松,我的空余时间突然地增多,多的有点让我不适应。时间越多,越发让我感觉到孤独,每天早早地下班,在门前的小饭店炒一个菜,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孤独地吃着。久而久之,小饭店菜单上的所有菜都被我吃个遍。吃完晚饭,有时我会一个人在大街上走走,看着那些年轻而匆忙的身影,看着那些穿着厂服的工人,看着他们稚嫩的脸上所带有的笑容。难道笑容仅仅属于90后?我想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笑容来自于他们的幸福感,与家乡相比,他们感到很幸福,尽管每天工作的时间很长,拿到的报酬很少。而我的幸福感哪去了?我想我只是一直找不到认同感与归属感。每天都早早地走进房间,走进一个人的房间,打开电脑,开始一个人的d一ta,然后沉沉地入睡。早晨也不用闹铃,每次都醒在闹铃之前。公司,住的地方,小饭店,新的三点一线。这三点一线上一共有几个红绿灯我都知道,哪个路口有个坑我也知道,哪个早餐摊位有豆浆,哪个有油条我也知道。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路程,熟悉了就变成了习惯,习惯了就开始孤单。
每逢周未,采购部的那姑娘总是约我出去,但我从没答应。如果倒退四年,我一定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每个周五的晚上,我都会颓废的玩游戏到凌晨三点,然后狠狠地把周六白天给睡了,然后在周日去爬爬山,去拍拍照。我经常会一个人背着相机,去山塘街拍外景,跟着摄影师一起拍新娘,跟着驴友一起拍小桥流水,跟着游人一起拍各种工艺品。也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像疯了一样骑着自行车,从园区到太湖西山岛,去记录风景,去记录游人,画面定格的总是很温馨。我想我是太缺少温馨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