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二章 诡异的真相
,最快更新霸清最新章节!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推理:是个官都会有事儿,出事儿了交钱,没事儿了。钱哪儿来,从人民群众的口袋中来。当官儿的就怕自己出事儿,怕出事儿就要多捞银子。银子捞得越多,胆子也就越大。胆子越大,银子捞得越多。
其中谁最吃亏?!答:劳苦大众。
这主意分明是想要鼓动老百姓造反。
包藏祸心,其心可诛!
谁会赞成?!答:满朝文武全赞成。
所有人都有事儿,更怕出事儿。
现实就是这么荒谬。
唯一不赞成的,也绝对不可以赞成的只有一个人,乾隆爷。
他是领导,领导是要对人民负责的。
所有人都可以赞成,唯独他不可以。
乾隆爷别说没有事儿,就算有事儿,也没人敢问他的事儿。‘议罪银’这么坑爹的一个主意他看不出来吗?!
简单的四大点,就连度娘都知道:1.以钱代罪,使上缴了议罪银的官员更加有肆无恐,加剧了清朝官吏的腐化。
2.录取官员的标准由注重对行政能力的测试转变为对敛财能力考核,使得清朝官员整体素质下降。
3.为了捞回上缴上去的议罪银,官员们加强了对底层人民的剥削,造成了社会动荡。
4.以钱代罪,有罪不究,律法变得形同虚设,加速了清王朝的衰弱。
我个人认为,乾隆爷那时候虽然已经老了,但却并不糊涂。简单的推理题还是能拿个八九十分的。问题就在于,这么一个有百害而无一利,既伤民生,又伤国体的制度怎么就堂而皇之地登上历史的舞台了呢?!
让我们接着和大人故事继续向下看。
历史即将揭晓,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那是乾隆四十五年,也就是1780年的初夏。那一年,和大人30岁,乾隆爷69岁。
六月的紫禁城绚烂无比,到处洋溢着明媚的热情。良辰美景,又岂能少了赏花的人?乾隆爷特意叫来了和大人,君臣二人一边在花园里散步,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渐渐地,二人来到了一个小亭之内,亭子旁边有一棵茂密的大树,树荫遮挡住了骄阳,亭子内变得一片清凉,几只喜鹊停在枝头,见到来人喏嗜地叫了几声,翅膀一挥,消失在了二人的视线之外。
“和珅,你喜欢什么鸟?!”乾隆爷兴趣盎然地问道。
“奴才最喜欢喜鹊。喜鹊羽毛黑白相间,十分优雅,而且他的叫声意寓着向人报喜,是吉祥的化身。”和大人笑着说道。
“你呀,真是朕肚子里的蛔虫,连鸟都和朕喜欢的一样。”乾隆爷大笑了起来。
“奴才不敢。”和大人也笑了。
“朕刚刚见得到喜鹊,心中已经作了一首小诗,你来听听看。”乾隆爷琢磨了一下,对和大人说道。
“奴才洗耳恭听!”
“喜鹊声暗暗,俗云报喜鸣。我属望雨候,厌听为呼晴。”乾隆爷得意地吟道。
“好诗啊!”这是必须地。
其实这首诗真的很差劲,乾隆爷这一生除了考人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爱好,那就是作诗。虽然质量奇差,但架不住人家量大,再加上自己帝王的身份,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诗人,而且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迄今为止)。
据统计,他一生作诗41863首,而《全唐诗》2200多位作者,一共才48000余首。他活了89岁,也就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也就不到30000天。3万天共作了41863首诗(有记载的),平均每天写诗超过一首。
这丫写诗写疯了。
“字数虽然不多,内容却十分新颖,将喜鹊的已经写绝了。”和大人赞口不绝。
“你呀!就会给朕说好听的。”乾隆爷笑着说道,心里十分受用。
看过前面的童鞋们应该知道了,这是商量事情的最佳时机。和大人自然不会放过。
“皇上,奴才有件事情想和您商量一下。”
“什么事情,你说吧!”
“皇上,内务府的银子亏空多年,如今崇文门关税虽然贴补了一部分,但仍是杯水车薪。内务府想要在短时间内扭亏为盈,难度很大。”
“这个我知道。”乾隆爷听了心里自然不舒服,语气有些低沉。内务府没钱就等于他手上没钱。
没钱谁不烦恼?!
“所以,奴才想了个法子。”
“什么法子?!”
“奴才这个法子叫‘议罪银’。”
“议罪银?!”
“所谓‘议罪银’,就是由官吏将银子交到内务府。对于交了罚款的官员们来说,倘若日后犯了罪,可以根据先前所交罚款的多少,有区别的予以从轻发落。咱们政府公务员数目十分庞大,工资也非常可观,财政部每年的预算不可计数。所以,让他们上缴个‘议罪银’,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这样恐怕不好吧…….”乾隆爷有些犹豫。擦,这种话你也敢说?!
“皇上,这笔‘罚银’是专款专用,全都上交给内务府,官员们孝敬皇上,也是分内的事,他们正愁没机会孝敬皇上您呢!有了这笔‘罚银’,日后皇上难寻、举办寿典,要多风光有多风光,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老百姓看在眼里,也会为咱们大清的国富民强而高兴啊!”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只怕朝中会有人反对。”
“皇上,想上交‘议罪银’的官员们多着呢,奴才在私底下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同意率几乎达到了100%。如此开源节流,缓解户部支出,于官于民都大有益处啊,皇上。”
乾隆爷不说话了。
“皇上,难道您忘了当年大明湖畔的王云吗?!”
“王云?!谢大脚的妹妹吗?!”乾隆爷陷入了沉思。
“是啊,皇上,就是她,那个小巧伊人、翘首以盼的王云啊!”
“妥,就这么办了!”
当然,这是个笑话。
真实的情况是,和大人提到了江南,而乾隆爷想起了当年出游时的情景。当年他遇到了什么,不得而知,但他却三番五次,隔三差五就往江南跑。这里面一定有故事,你说呢?!
据史料记载,乾隆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视察水利。
南方自古洪水凶猛,多有水患。他第一次南巡时,首先就去了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他接受了这个意见。
自此,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
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
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又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这些都是真实的,但并不是全面的。我个人认为野史中的记载更具有说服力:一为美景,二为美女。至于为什么,你们懂的。
“好吧,那就先试验一段时间,如果效果好,再加以推广。”
乾隆爷五下江南,由于内务府亏空,他不得已从户部‘借’了不少银子,惹得大臣们议论纷纷,说三道四。他虽贵为九五之尊,但心里上却并不好受。倘若‘议罪银’真能在短时间内充盈内务府,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地降低。
爷游山玩水花的是自己的银子,你们磨磨唧唧、没完没了什么!
乾隆爷想出这口气,于是他点了点头。
这一点,就将乾隆皇朝推向了满清历史的巅峰-人们眼中的巅峰。
巅峰更进一步,就是悬崖。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推理:是个官都会有事儿,出事儿了交钱,没事儿了。钱哪儿来,从人民群众的口袋中来。当官儿的就怕自己出事儿,怕出事儿就要多捞银子。银子捞得越多,胆子也就越大。胆子越大,银子捞得越多。
其中谁最吃亏?!答:劳苦大众。
这主意分明是想要鼓动老百姓造反。
包藏祸心,其心可诛!
谁会赞成?!答:满朝文武全赞成。
所有人都有事儿,更怕出事儿。
现实就是这么荒谬。
唯一不赞成的,也绝对不可以赞成的只有一个人,乾隆爷。
他是领导,领导是要对人民负责的。
所有人都可以赞成,唯独他不可以。
乾隆爷别说没有事儿,就算有事儿,也没人敢问他的事儿。‘议罪银’这么坑爹的一个主意他看不出来吗?!
简单的四大点,就连度娘都知道:1.以钱代罪,使上缴了议罪银的官员更加有肆无恐,加剧了清朝官吏的腐化。
2.录取官员的标准由注重对行政能力的测试转变为对敛财能力考核,使得清朝官员整体素质下降。
3.为了捞回上缴上去的议罪银,官员们加强了对底层人民的剥削,造成了社会动荡。
4.以钱代罪,有罪不究,律法变得形同虚设,加速了清王朝的衰弱。
我个人认为,乾隆爷那时候虽然已经老了,但却并不糊涂。简单的推理题还是能拿个八九十分的。问题就在于,这么一个有百害而无一利,既伤民生,又伤国体的制度怎么就堂而皇之地登上历史的舞台了呢?!
让我们接着和大人故事继续向下看。
历史即将揭晓,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那是乾隆四十五年,也就是1780年的初夏。那一年,和大人30岁,乾隆爷69岁。
六月的紫禁城绚烂无比,到处洋溢着明媚的热情。良辰美景,又岂能少了赏花的人?乾隆爷特意叫来了和大人,君臣二人一边在花园里散步,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渐渐地,二人来到了一个小亭之内,亭子旁边有一棵茂密的大树,树荫遮挡住了骄阳,亭子内变得一片清凉,几只喜鹊停在枝头,见到来人喏嗜地叫了几声,翅膀一挥,消失在了二人的视线之外。
“和珅,你喜欢什么鸟?!”乾隆爷兴趣盎然地问道。
“奴才最喜欢喜鹊。喜鹊羽毛黑白相间,十分优雅,而且他的叫声意寓着向人报喜,是吉祥的化身。”和大人笑着说道。
“你呀,真是朕肚子里的蛔虫,连鸟都和朕喜欢的一样。”乾隆爷大笑了起来。
“奴才不敢。”和大人也笑了。
“朕刚刚见得到喜鹊,心中已经作了一首小诗,你来听听看。”乾隆爷琢磨了一下,对和大人说道。
“奴才洗耳恭听!”
“喜鹊声暗暗,俗云报喜鸣。我属望雨候,厌听为呼晴。”乾隆爷得意地吟道。
“好诗啊!”这是必须地。
其实这首诗真的很差劲,乾隆爷这一生除了考人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爱好,那就是作诗。虽然质量奇差,但架不住人家量大,再加上自己帝王的身份,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诗人,而且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迄今为止)。
据统计,他一生作诗41863首,而《全唐诗》2200多位作者,一共才48000余首。他活了89岁,也就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也就不到30000天。3万天共作了41863首诗(有记载的),平均每天写诗超过一首。
这丫写诗写疯了。
“字数虽然不多,内容却十分新颖,将喜鹊的已经写绝了。”和大人赞口不绝。
“你呀!就会给朕说好听的。”乾隆爷笑着说道,心里十分受用。
看过前面的童鞋们应该知道了,这是商量事情的最佳时机。和大人自然不会放过。
“皇上,奴才有件事情想和您商量一下。”
“什么事情,你说吧!”
“皇上,内务府的银子亏空多年,如今崇文门关税虽然贴补了一部分,但仍是杯水车薪。内务府想要在短时间内扭亏为盈,难度很大。”
“这个我知道。”乾隆爷听了心里自然不舒服,语气有些低沉。内务府没钱就等于他手上没钱。
没钱谁不烦恼?!
“所以,奴才想了个法子。”
“什么法子?!”
“奴才这个法子叫‘议罪银’。”
“议罪银?!”
“所谓‘议罪银’,就是由官吏将银子交到内务府。对于交了罚款的官员们来说,倘若日后犯了罪,可以根据先前所交罚款的多少,有区别的予以从轻发落。咱们政府公务员数目十分庞大,工资也非常可观,财政部每年的预算不可计数。所以,让他们上缴个‘议罪银’,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这样恐怕不好吧…….”乾隆爷有些犹豫。擦,这种话你也敢说?!
“皇上,这笔‘罚银’是专款专用,全都上交给内务府,官员们孝敬皇上,也是分内的事,他们正愁没机会孝敬皇上您呢!有了这笔‘罚银’,日后皇上难寻、举办寿典,要多风光有多风光,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老百姓看在眼里,也会为咱们大清的国富民强而高兴啊!”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只怕朝中会有人反对。”
“皇上,想上交‘议罪银’的官员们多着呢,奴才在私底下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同意率几乎达到了100%。如此开源节流,缓解户部支出,于官于民都大有益处啊,皇上。”
乾隆爷不说话了。
“皇上,难道您忘了当年大明湖畔的王云吗?!”
“王云?!谢大脚的妹妹吗?!”乾隆爷陷入了沉思。
“是啊,皇上,就是她,那个小巧伊人、翘首以盼的王云啊!”
“妥,就这么办了!”
当然,这是个笑话。
真实的情况是,和大人提到了江南,而乾隆爷想起了当年出游时的情景。当年他遇到了什么,不得而知,但他却三番五次,隔三差五就往江南跑。这里面一定有故事,你说呢?!
据史料记载,乾隆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视察水利。
南方自古洪水凶猛,多有水患。他第一次南巡时,首先就去了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他接受了这个意见。
自此,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
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
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又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这些都是真实的,但并不是全面的。我个人认为野史中的记载更具有说服力:一为美景,二为美女。至于为什么,你们懂的。
“好吧,那就先试验一段时间,如果效果好,再加以推广。”
乾隆爷五下江南,由于内务府亏空,他不得已从户部‘借’了不少银子,惹得大臣们议论纷纷,说三道四。他虽贵为九五之尊,但心里上却并不好受。倘若‘议罪银’真能在短时间内充盈内务府,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地降低。
爷游山玩水花的是自己的银子,你们磨磨唧唧、没完没了什么!
乾隆爷想出这口气,于是他点了点头。
这一点,就将乾隆皇朝推向了满清历史的巅峰-人们眼中的巅峰。
巅峰更进一步,就是悬崖。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