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黎原回忆录最新章节 > 黎原回忆录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53 章

  极为分散,我很想借此机会看望几位同学,未能如愿。但仍不失时机地在旅途中,宣传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法国,我认识了世华旅游公司经理文惠林先生。文先生是从台湾来的,在巴黎经营旅游公司已经13年了。他的父亲、叔叔都是黄埔生,当他听说我是黄埔生,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时,他把我视为父辈,很是尊敬,给予了极为热情的接待。文先生向我介绍了在台的许多黄埔同学,还介绍了我在台同期同学张建勋、陈桂华的情况。他还向我谈吐了在台的黄埔同学和黄埔二代三代,都反对“台独”,希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他说,他在巴黎做旅游工作十多年,接待过很多旅居海外的黄埔同学及他们的子女来欧洲旅游,jiāo谈中,得知他们都希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有30年了,中共中央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也宣传了30年。然而在台湾和在海外的个别黄埔同学,还死守着个人成见,对共产党仍有敌意。洛杉矶校友会原来是一个fǎn gòng的标杆团体,他们组团来大陆后,经我们做工作,参观访问,回去以后立场也变了,在当地华人中影响很大。我到美国时,洛杉矶副总领事许世国对我说,他们回来后变化很大,对祖国大陆的看法变了,经常和我们联系,为大陆做宣传。

  2001年11月,我和夫人梅林在美国探亲期间,纽约黄埔同学会会长姚鑫华牵头,与台湾旅美空军联谊会、四海同心会等团体共同集会欢迎我。共有40多位黄埔同学参加,他们大多都是从台湾来的,有早期从大陆毕业的同学,也有晚期凤山毕业的同学。中国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陈锋少将、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沈策学长也出席了集会。事先,陈锋少将、沈策学长都跟我打招呼,参加同学集会的人中有一些人还对共产党耿耿于怀,可能会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叫我有所准备。

  姚鑫华会长宣布开会,介绍了来宾,讲明座谈会主旨,让大家畅所yù言。台湾旅美空军联谊会会长曾汉华先生第一个发言。曾汉华时年80多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中美联合空军,打击日军,作战有功。他火气冲冲地发言,因为在此之前,他还没有面对面地与我军高级将领说过话,眼下有机会,他极想将压在心头几十年的怨恨都倒出来,他说:“黎原会长,你是中共的将军,我问你,我父亲勤劳耕作,省吃俭用,攒了几个钱,置了几亩地,盖了十几间房屋,你们土改时却将我们一家人扫地出门,还把我父亲杀了,共产党就是暴政、杀人不眨眼,我就是不到大陆去。”我们有些同志坐不住了,想马上进行驳斥,沈策学长也站起来想制止他,我说:不要急,让他把话讲完。他讲完了,我也没有正面驳斥他,我说:当时两党正在打仗,guó mín dǎng杀的共产党人更多,光是“四一二事变”,就杀了一万多共产党人。我家在游击区,那儿的一百多个农会主席,都被杀掉了。这些都是历史问题,我们应该向前看,鲁迅先生有句诗,“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要尽弃前嫌,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会后我又单独与他谈话做工作,使他思想有了转变。后来陈锋武官给我打电话说:曾汉华想通了,他最近可能要到大陆去。这说明,对我们有意见,反对我们,甚至十分仇视我们的人,只要我们把情况、道理讲清楚,工作也是可以做通的。

  第13部分、后记

  2006年4月17日,我儿子黎辉策划并出资举办宴会,庆贺我90岁生日。近百名亲友聚集一堂,为我祝寿。我当时心情十分激动,感慨良多。宴会上我有一个讲话,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现抄录部分,作为回忆录的结束语: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天翻地覆改朝换代的年代,从推翻三座大山到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殖民地旧中国建设成今天国民经济总产值位居世界第四的繁荣富强的国家,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我的许多战友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我是幸存者,我能历经风雨走到今天,是来之不易的,是值得庆贺的,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关心我、爱护我,在我身处困境时敢于仗义执言保护我的各级领导、战友和朋友们。

  我青年时代考入黄埔,毕业后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从士兵到将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实现了一个革命军人的崇高理想和自我价值。晚年担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继续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发挥余热,我感到自豪和欣慰。我的家庭是幸福的,我和老伴梅林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了40余年的人生岁月,孩子们也非常孝顺。我的晚年是快乐的,生活是充实的,我是一个幸福的老人。在这部回忆录即将付梓之际,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51枚金牌,为奥运金牌之首,在残奥会上取得金、银、铜奖牌全部第一的好成绩。

  9月27日,我国又成功发shè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完成太空行走的壮举。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奥运的成功举办和神舟七号发shè的圆满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和崭新形象。中国人民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洗刷了所谓“东亚病夫”的耻辱,以体育强国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实现了我们老一代人为之奋斗一生的崇高目标。百年奥运,圆梦北京。我在耄耋之年见证了这一辉煌的历史时刻,亲眼目睹国家这两件大喜事,我是一个既幸福又幸运的老人。黎原  2008年10月 1日

  第14部分、补记

  老伴黎原耗费近十年心血,收集求证史料撰写的回忆录,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而他却在该书出版之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该书是他留给我们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情感记忆。

  在最后整理编辑出版回忆录的日子里,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他的遗作,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涌上心头。回忆我们共同生活的岁月,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他从来没有离去,他只是在那扇虚掩的门后静静地午休,或是坐在家里的暖廊中轻轻地翻阅着手中的报纸。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我和孩子们的心中。他不只是回忆录中那个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的将军,忍辱负重鞠躬尽瘁的领导干部,心系统一余热生辉的老人,他还是一个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爱憎分明、聪敏睿智、有血有ròu的人,是我的好老伴和孩子们的好父亲。他从沧海横流惊涛骇浪中走来。早年,他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离休后,才回归到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家人和孩子们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爱。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尽量满足他的需求。无论工作多忙,也要抽时间陪他外出,陪他聊天。他和我们在一起,度过了非常温馨快乐的晚年。这些美好的回忆,将永远陪伴着我和孩子们。

  他是一个兴趣特别广泛、求知yù极强的人。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就发起成立了总政白石桥干管处老年大学。他既是校长,也是一名积极、认真的学员。二十多年来,除住院、外出,他都坚持听课、记笔记。哪怕是戴着助听器,吸着氧也决不放弃!晚年,他仍然思路清晰、记忆力超凡,对所有的新生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比如他非常关心经济问题,自己学习经济学知识,钻研股票期货、通货膨胀、流通xìng、货币投放量等等。有时,他还认真地上网查找资料,事先把问题写成小条,向做金融的孩子当面"请教"。孩子看他求知心切,除了回答他的问题外,还专门为他买了几本《经济学图解》供他自学。

  他一生孜孜不倦,与时俱进,离而不休,壮心不已,晚年生活充实多彩。他关心国家大事和军队建设,《新闻联播》和《海峡两岸》是必看的电视节目,住院期间也不例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报纸,他的小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事关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数据,贴满了剪辑的报纸资料。对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指数、物价指数等繁杂的数字倒背如流。他对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赞不绝口。参观世纪坛的奥运展览,从一层看到顶层,认真看了,细心听了,把奥运会的历史和发展弄的清清楚楚。逢会必讲,逢人必谈,满怀激情地宣传奥运精神,为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感到骄傲自豪!他多次到奥运场馆中心区-水立方、鸟巢、体育馆,森林公园等地参观留影。2008年8月18日到鸟巢观看田径比赛,可以说是十万观众中年龄最大的老人。他参观各种纪念馆、展览馆都十分认真,有时提出的问题把死记硬背讲解词的解说员问倒了。我们常风趣的说:他的门票钱花得值!

  他寻找当年战斗和生活的足迹,激情满怀话今昔。每到一地他都要去烈士陵园或烈士纪念塔敬献花圈、默哀,缅怀为国捐躯的烈士和战友。1999年7月他到黑山阻击战纪念馆参观,在瞻仰烈士陵园时发现有一座1994年修建的陵墓,冒充是阻击战101高地的总指挥。其墓大、碑高为该陵园之首,比真正的101高地总指挥贺庆积同志的墓大出几倍。墓碑上刻有编造的郑三、丹红的"简历",墓是他们的女儿维丽亚阿伊木汗修建的。黎原看后非常气愤,当时就向地方民政部门反映了情况,回京后又打电话给一些原359旅和47军的老同志核实有关情况,他们均表示没有此人,并无不感到震惊和义愤!为了进一步澄清事实,9月9日他还召集部分在京(共8人)原359旅机关干部后又一同到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工作的老同志座谈,他们均参加了黑山阻击战,有的还亲自参加了101高地的战斗。大家一致认为这两个人的历史纯属虚构。2002年7月,他又来到黑山,看到墓地依然如故。为此,他再次向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总政、军委领导书面反映情况,要求严肃查处此事,还历史本来面目,以告慰先烈英灵。他是一个生活态度积极、达观向上的人。到了晚年,他也经常到外地或京郊旅游走访,他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和北京的各个区县。无论是到农村还是工厂,他都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到农民家中聊家常,询问当地的支柱产业、人均收入、养老问题、教育问题、医疗卫生等等;参观鸡舍、猪圈、牛场、果园、养鱼塘、沼气池等,了解农民利用沼气做饭、照明的情况;走访农村污水净化站,详细询问水的循环利用问题。到京郊南村地热宫参观了解用地热养鱼种植瓜果蔬菜等技术。他经常坐着轮椅、戴着氧去超市或农贸市场了解ròu、蛋、蔬菜的价格、产地……,菜农们好奇而热情地一一作答。

  他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栽花种草,美化环境。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从广州带回几盆名贵花木,由于多方面原因先后衰败和枯亡,他心疼了好长时间。我们家搬到哪儿他就栽种到哪儿。原基建工程兵大院内的绿化、家门前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从购买苗木到栽种管理都亲自过目和督办。他1979年调入基建工程兵后,利用星期天、节假日,风雨无阻领着干部战士挖地种草、栽花植树,大大改善了机关干部战士的工作、生活环境。他几次去改造后的前门大街、大栅栏观光。国家大剧院、梅兰芳京剧院落成后,他专门去那里看京剧,和我们提起梅兰芳到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的情景。他参观老舍故居,与其家人讲述着老舍去朝鲜和志愿军在一起的日子,他们为之十分感动。他还经常兴致勃勃地买回一些电动玩具,和家人一起娱乐,沉浸在孩童般的快乐中。多年的军旅生活,使他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47军,他经常和干部战士一起打篮球。几十年后,球友相遇,笑谈当年,不亦乐乎。前几年,他常到干休所打台球、乒乓球,每天去文津街俱乐部游泳或打网球,是国兴北京八十不老网球队队员,直至2005年因离不开吸氧而停止。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坚持早晚两次的体育锻炼。到了晚年,即便戴着氧也在家中坚持锻炼,按时起床,定时散步,长年不间断地打他自编的"黎氏太极拳"。2004年中国老年体协、中国老龄协会、全国fù联授予他第六届全国健康老人的荣誉称号。近年,他因年老体弱多次重病住院。在与疾病作斗争中,他表现出超人的顽强毅力,承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让周围所有的人都钦佩他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他身居北京,心系故乡。2007年他最后一次回息县为母校捐资助学。时值中秋节,他带着大家首先去敬老院送月饼,看望那里的老人们,与他们亲切jiāo谈并合影留念。他是息县史志专刊《岁月》的顾问,认真履职,每期必读,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直言不讳地指出。《岁月》把他和家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他了解家乡变化的一个窗口。《岁月》中,书记的兴县规划,县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他不仅通读全篇,还对重点内容,特别是一些指标、项目、措施用红笔做标记。从他在2003年5月20日写给《岁月》杂志主编的信中,可见他对息县--这片有着养育之恩的土地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和眷恋。"我已八十六岁了,离家已七十多年了,不管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建设的岁月,无时无刻无不牵挂家乡变化,一点一滴的信息都深深的关注,越到老了越是想念家乡,这十多年差不多两三年回县看一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