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
,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③,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匹④,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褶⑤,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luǒ裎何伤⑥?”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⑦:“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⑧,孙柽芳⑨,皆登第⑩,作显官。
【注释】
①赘(zhuì):入赘,俗称“倒chā门”。
②二氏:指佛、道两家。唐韩愈《昌黎集重答张籍书》:“今夫二氏行乎中土也,盖六百年有余矣。”宋文天祥《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维二氏之蔽于死生兮,小其用于一身。”
③橐(tuó):盛东西的袋子。《左传》:“而为箪食与ròu,置诸橐而与之。”
④匹:古代长度单位。四丈为一匹,或说八丈为一匹。
⑤(zhù)褶:先秦时的褶是指夹上衣,魏晋起至隋唐有裤褶,是一种胡服。明代的褶则是一种小袖而袖口收缩,斜领、圆领或方领,腰断裁,下摆有密密褶裥的长衣。明范叔子《云间据目抄》记其郡风俗称:“男人衣服,予弱冠时皆用细练褶,老者上长下短,少者上短下长,自后渐易两平,其式即皂隶所穿冬暖夏凉之服。”
⑥luǒ裎(chéng):赤身露体。
⑦伽蓝:佛教寺院中的护法神。佛典原谓有美音、梵音、雷音、师子等十八神护伽蓝,禅宗寺院则供当山土地等为守护神。
⑧汴:包汴,字符京,浙江嘉兴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历任参议。
⑨柽芳:即包柽芳(15341596),字子柳,号端溪,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刑部主事、贵州提学使、吏部郎中等职。
⑩登第:科举考试录取时须评定等第,因称应考中式者为登第。相对而言,未中式者谓“不第”或“落第”。
【译文】
嘉兴的包凭,字信之,他父亲官为池阳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入赘到平湖的袁家,与我父亲来往密切。他学问广博、富有才华,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考不上,很喜欢佛、道二家的常说。有一天到东边的泖湖游玩,偶然到一个村子的寺庙中,看到寺里的观音像就露天放着,便拿出行囊,找到十两银子,给了主持的僧人,让他修整一下庙宇。僧人告诉他工程很大而银子太少,无法动工。他又拿了四匹松布,并翻出衣箱里的衣服七件给僧人,其中有一件麻的长衫,是新做的,仆人请求他把这件衣服留下来自己用,他说:“只要圣像能安然无恙,我就是赤身露体又有什么关系呢?”僧人落泪说:“施舍银子和衣服、布匹,都还并不是难事;但就这一点赤诚之心,却是非常难得。”
后来庙宇修缮完毕,他便拉了我的父亲一同去游玩,夜里便住在寺中。他梦到寺里的伽蓝神来道谢说:“你的儿子当要享受世代的俸禄了。”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考中了进士,也都作了高官。
【点评】
浙江嘉兴的包凭,字信之。他的父亲是池阳的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最小,招赘给平湖县的袁家做女婿,和了凡先生的父亲jiāo往频繁,jiāo情深厚。他学问广博,才华出众,但每次考试都不能考中,于是就对佛、道两家的义理学问留心研究。儒、佛、道三教分别在经国、修身和治心方面分工合作,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三教的人生哲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有时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甚至难以实现,那么道家和道教避世法自然的人生理想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其提倡的随顺自然常常可以成为调控心境的重要手段。如果入世和避世两者都不可得,那么佛教则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中国佛教提倡的随缘任运、心不执著,可以帮助人以出世的心态来超然处世,化解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不至于为此生此世的不如意而过分地烦恼。正因如此,所以“入则儒法,出则释道”的情形在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中屡见不鲜。
有一天,包凭一路向东,到泖湖游玩,偶然到了一个村庄的寺中,看到观音菩萨的塑像在露天中被风吹雨淋。佛典中讲对佛菩萨像要视同真实佛菩萨,恭敬供养。为了让观音菩萨的塑像免于遭受日晒雨淋,他就解开袋子,拿出里面的十两银子,jiāo给住持,让他维修房屋。和尚告诉他维修房屋的工程大,而银子少,是不能够完工的。于是他又拿出四匹松布,又从行李中选出七件衣服jiāo给住持。其中有件夹衣是新做的,他的仆人请他不要再送了。包凭说:“只要观音菩萨的圣像安然无恙,我就是光着身子又有什么关系?”
和尚感动得落泪,说道:“布施银子、衣服和布匹,还不是多么困难的事。但这一片赤诚的真心,实在是太难得了。”
后来,房屋修缮好了,包凭就拉着了凡先生的老父亲,一同到这座寺中游玩,并住在寺中。包凭梦见伽蓝神来道谢说:“你的孩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禄了。”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中了进士,做了大官。
※※※
※※※
嘉善支立之父①,为刑房吏②。有囚无辜陷重辟③,意哀之,yù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④。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⑤,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⑥。立生高⑦,高生禄,皆贡为学博⑧。禄生大纶⑨,登第。
【注释】
①支立:曾任浙江嘉善县令,字可兴,号十竹轩主人。
②刑房吏:掌管法律、刑狱事务的官吏。
③重辟:重法,重刑。《陈书孔奂传》:“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
④晚世:近世。
⑤箕帚妾:持箕帚的奴婢,比喻地位低下,借作妻妾之称。
⑥翰林:翰林院的官名。翰林之名始于唐代,称为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等,他们都非正式官职。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设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竟至号为内相,但也无官职可言。直到辽代始有翰林院之称,元以翰林兼国史院设编修官十员,明代始以翰林院为正式衙门,掌史册制诰文翰之事。其地位日益荣耀。清朝的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起居注,进讲经书、草拟册立、制诰,以大臣充任。孔目:吏员名,亦称孔目官。唐时集贤院有孔目官,地方藩镇也有孔目官,掌文书档案,收贮图书。因事无大小,一孔一目无不综理,故名。宋代秘书诸馆、三司、都转运司、王府等均有孔目或都副孔目,任检点文字之责。诸州亦置孔目,有时设都孔目为其首领,总管狱讼、账目、遣发等事务。金设于司、府等官署,地位较一般吏人优越。元改都孔目为都目,置于诸司。明制惟于翰林院置孔目,秩未入流,为低级事务人员;其余诸司改元都目之名为吏目。清代沿置孔目于翰林院,满、汉各一人,升为品官,秩从九品。
⑦高:指支高,嘉善人,曾为南丰训导。
⑧学博:唐制,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⑨大纶:支大纶,字心易,嘉靖四十三年(1563)举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由南昌府教授升泉州府推官,谪江西布政使理问,终于奉新县知县,后辞官而归,著有《支子余集》、《支华平集》。
【译文】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曾经当刑房小吏。有个囚犯没有罪却被判了重刑,支父很哀怜他,想让他能活下来。囚犯对妻子说:“支先生想救我的好意,我却惭愧地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的。明天你请他到家里,你用身体侍奉他,他或者愿意尽力,那么我就可以活下来。”他的妻子哭着听从了这个命令。等到支父到了,这位妻子亲自出来劝酒,并把丈夫的意思全部告诉了支父,支父没有听从。最后支公仍然竭尽全力来为囚犯平反。囚犯出狱后,夫妻两人登门来叩谢说:“先生这样的大恩大德,是近来少见的。现在您没有儿子,我们有个女儿,想送给您当一个小妾,这在礼法上是行得通的。”支父准备了礼物娶了那个女子,生下了支立,支立年轻时便中了科举,官至翰林孔目。支立生下支高,支高生了支禄,他们都曾为学官。支禄生了支大纶,大纶考中了进士。
【点评】
浙江嘉善支立的父亲,是刑事部门的官吏。有个囚犯无辜被判了重刑,他很哀怜这个囚犯,想为其求得生路。这个囚犯知道后,就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公的好意,很惭愧无以为报。明天请他到乡下,你就委身于他吧,如果他肯念在这个情分上,那么我就有活命的机会了。”他的妻子哭着答应了。等到支公到的时候,这个囚犯的妻子就出来劝酒,把她丈夫的意思全部告诉给支公。支公不肯这样做,但还是尽力平反了这个冤案。这个囚犯出狱后,夫妻一起到支公家里磕头致谢道:“像你这样大德的人,近世少有。你没有子嗣,而我有个女儿,愿送给你作为侍奉左右的妾,这在情理上是行得通的。”支公就备了聘礼,把这个囚犯的女儿收纳为妾。在中国古代,纳妾的目的从典律上、理论上说是为了传宗接代。《易经鼎封》中载:“得妾以其子。”这个妾后来为支公生了儿子支立,刚到二十岁就中了举人,名列第一,职位一直做到翰林院的孔目。支立的儿子支高,支高的儿子支禄,他们都被保荐为学博。支禄的儿子支大纶考中了进士。
※※※
※※※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①,有曲;有yīn,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②,则自谓行持③,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注释】
①端:端正。《商君书修权》:“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诸葛亮《绝盟好议》:“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
②穷理:穷究事物之理。表示道德修养的概念,语出《周易系辞》:“穷理尽xìng以至于命。”宋代理学家把这一概念和《大学》中“格物致知”合一起来,形成他们“格物穷理”先验论的认识途径。认为穷理是穷尽对事物之理的认识,但“理”主要不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属xìng,而是指先验的精神本体。这个“理”在接触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便把自身分裂为心之理和物之理。“穷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繁琐的“格物”程序,不断用物之理来启发、印证心之理,最后达到两者合一的“豁然贯通”境界。“穷理”的目的,按朱熹的说法是“穷天理,明人lún,讲圣言,通世故”,也就是对封建纲常lún理的认识和推行,这是立身的根本。“穷理”而后,再加以诚敬专一的持守、涵养,也就是“居敬”工夫,两者结合,互相促进,成为理学家认识和修养的基本途径。
③行持:施用。
【译文】
以上共计十条,所行之事或有不同,但都可归于行善。如果更细地来分说,那么行善也有真的和假的;有直的和曲的;有yīn有阳;有对的也有错的;有偏的也有正的;有半的也有满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有难的也有易的:这些都应该深入分辨。行善事却不追究事物的情理,那么自以为自己在修行,却不知道有可能在作孽,这样的话就会枉费苦心,徒劳无益。
【点评】
以上所说的十则故事,虽然所做的事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都是存善心。如果再精细说的话,那么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yīn的,有阳的;有对的,有错的;有偏的,有正的;有半的,有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困难的,有容易的;其中不同要仔细地深加辨别。事物都有一体两面。《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概念也就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如果只是做善事而不推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认为自己在行善事,哪知反而却是造孽。白白浪费了一片苦心,并没有任何好处。对于人们所行善事,要详细剖析,全面看待所作所为。通过对于各个方面的深入考察,也就能彰显出什么才是值得推崇的真正的善行。
※※※
※※※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①,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②。”
中峰云:“凡情未涤③,正眼未开④,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中峰令试言。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⑤,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⑥。”
中峰云:“未必然也。”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告之曰: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⑦:“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⑧,孙柽芳⑨,皆登第⑩,作显官。
【注释】
①赘(zhuì):入赘,俗称“倒chā门”。
②二氏:指佛、道两家。唐韩愈《昌黎集重答张籍书》:“今夫二氏行乎中土也,盖六百年有余矣。”宋文天祥《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维二氏之蔽于死生兮,小其用于一身。”
③橐(tuó):盛东西的袋子。《左传》:“而为箪食与ròu,置诸橐而与之。”
④匹:古代长度单位。四丈为一匹,或说八丈为一匹。
⑤(zhù)褶:先秦时的褶是指夹上衣,魏晋起至隋唐有裤褶,是一种胡服。明代的褶则是一种小袖而袖口收缩,斜领、圆领或方领,腰断裁,下摆有密密褶裥的长衣。明范叔子《云间据目抄》记其郡风俗称:“男人衣服,予弱冠时皆用细练褶,老者上长下短,少者上短下长,自后渐易两平,其式即皂隶所穿冬暖夏凉之服。”
⑥luǒ裎(chéng):赤身露体。
⑦伽蓝:佛教寺院中的护法神。佛典原谓有美音、梵音、雷音、师子等十八神护伽蓝,禅宗寺院则供当山土地等为守护神。
⑧汴:包汴,字符京,浙江嘉兴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历任参议。
⑨柽芳:即包柽芳(15341596),字子柳,号端溪,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刑部主事、贵州提学使、吏部郎中等职。
⑩登第:科举考试录取时须评定等第,因称应考中式者为登第。相对而言,未中式者谓“不第”或“落第”。
【译文】
嘉兴的包凭,字信之,他父亲官为池阳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入赘到平湖的袁家,与我父亲来往密切。他学问广博、富有才华,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考不上,很喜欢佛、道二家的常说。有一天到东边的泖湖游玩,偶然到一个村子的寺庙中,看到寺里的观音像就露天放着,便拿出行囊,找到十两银子,给了主持的僧人,让他修整一下庙宇。僧人告诉他工程很大而银子太少,无法动工。他又拿了四匹松布,并翻出衣箱里的衣服七件给僧人,其中有一件麻的长衫,是新做的,仆人请求他把这件衣服留下来自己用,他说:“只要圣像能安然无恙,我就是赤身露体又有什么关系呢?”僧人落泪说:“施舍银子和衣服、布匹,都还并不是难事;但就这一点赤诚之心,却是非常难得。”
后来庙宇修缮完毕,他便拉了我的父亲一同去游玩,夜里便住在寺中。他梦到寺里的伽蓝神来道谢说:“你的儿子当要享受世代的俸禄了。”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考中了进士,也都作了高官。
【点评】
浙江嘉兴的包凭,字信之。他的父亲是池阳的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最小,招赘给平湖县的袁家做女婿,和了凡先生的父亲jiāo往频繁,jiāo情深厚。他学问广博,才华出众,但每次考试都不能考中,于是就对佛、道两家的义理学问留心研究。儒、佛、道三教分别在经国、修身和治心方面分工合作,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三教的人生哲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有时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甚至难以实现,那么道家和道教避世法自然的人生理想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其提倡的随顺自然常常可以成为调控心境的重要手段。如果入世和避世两者都不可得,那么佛教则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中国佛教提倡的随缘任运、心不执著,可以帮助人以出世的心态来超然处世,化解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不至于为此生此世的不如意而过分地烦恼。正因如此,所以“入则儒法,出则释道”的情形在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中屡见不鲜。
有一天,包凭一路向东,到泖湖游玩,偶然到了一个村庄的寺中,看到观音菩萨的塑像在露天中被风吹雨淋。佛典中讲对佛菩萨像要视同真实佛菩萨,恭敬供养。为了让观音菩萨的塑像免于遭受日晒雨淋,他就解开袋子,拿出里面的十两银子,jiāo给住持,让他维修房屋。和尚告诉他维修房屋的工程大,而银子少,是不能够完工的。于是他又拿出四匹松布,又从行李中选出七件衣服jiāo给住持。其中有件夹衣是新做的,他的仆人请他不要再送了。包凭说:“只要观音菩萨的圣像安然无恙,我就是光着身子又有什么关系?”
和尚感动得落泪,说道:“布施银子、衣服和布匹,还不是多么困难的事。但这一片赤诚的真心,实在是太难得了。”
后来,房屋修缮好了,包凭就拉着了凡先生的老父亲,一同到这座寺中游玩,并住在寺中。包凭梦见伽蓝神来道谢说:“你的孩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禄了。”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中了进士,做了大官。
※※※
※※※
嘉善支立之父①,为刑房吏②。有囚无辜陷重辟③,意哀之,yù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④。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⑤,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⑥。立生高⑦,高生禄,皆贡为学博⑧。禄生大纶⑨,登第。
【注释】
①支立:曾任浙江嘉善县令,字可兴,号十竹轩主人。
②刑房吏:掌管法律、刑狱事务的官吏。
③重辟:重法,重刑。《陈书孔奂传》:“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
④晚世:近世。
⑤箕帚妾:持箕帚的奴婢,比喻地位低下,借作妻妾之称。
⑥翰林:翰林院的官名。翰林之名始于唐代,称为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等,他们都非正式官职。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设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竟至号为内相,但也无官职可言。直到辽代始有翰林院之称,元以翰林兼国史院设编修官十员,明代始以翰林院为正式衙门,掌史册制诰文翰之事。其地位日益荣耀。清朝的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起居注,进讲经书、草拟册立、制诰,以大臣充任。孔目:吏员名,亦称孔目官。唐时集贤院有孔目官,地方藩镇也有孔目官,掌文书档案,收贮图书。因事无大小,一孔一目无不综理,故名。宋代秘书诸馆、三司、都转运司、王府等均有孔目或都副孔目,任检点文字之责。诸州亦置孔目,有时设都孔目为其首领,总管狱讼、账目、遣发等事务。金设于司、府等官署,地位较一般吏人优越。元改都孔目为都目,置于诸司。明制惟于翰林院置孔目,秩未入流,为低级事务人员;其余诸司改元都目之名为吏目。清代沿置孔目于翰林院,满、汉各一人,升为品官,秩从九品。
⑦高:指支高,嘉善人,曾为南丰训导。
⑧学博:唐制,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⑨大纶:支大纶,字心易,嘉靖四十三年(1563)举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由南昌府教授升泉州府推官,谪江西布政使理问,终于奉新县知县,后辞官而归,著有《支子余集》、《支华平集》。
【译文】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曾经当刑房小吏。有个囚犯没有罪却被判了重刑,支父很哀怜他,想让他能活下来。囚犯对妻子说:“支先生想救我的好意,我却惭愧地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的。明天你请他到家里,你用身体侍奉他,他或者愿意尽力,那么我就可以活下来。”他的妻子哭着听从了这个命令。等到支父到了,这位妻子亲自出来劝酒,并把丈夫的意思全部告诉了支父,支父没有听从。最后支公仍然竭尽全力来为囚犯平反。囚犯出狱后,夫妻两人登门来叩谢说:“先生这样的大恩大德,是近来少见的。现在您没有儿子,我们有个女儿,想送给您当一个小妾,这在礼法上是行得通的。”支父准备了礼物娶了那个女子,生下了支立,支立年轻时便中了科举,官至翰林孔目。支立生下支高,支高生了支禄,他们都曾为学官。支禄生了支大纶,大纶考中了进士。
【点评】
浙江嘉善支立的父亲,是刑事部门的官吏。有个囚犯无辜被判了重刑,他很哀怜这个囚犯,想为其求得生路。这个囚犯知道后,就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公的好意,很惭愧无以为报。明天请他到乡下,你就委身于他吧,如果他肯念在这个情分上,那么我就有活命的机会了。”他的妻子哭着答应了。等到支公到的时候,这个囚犯的妻子就出来劝酒,把她丈夫的意思全部告诉给支公。支公不肯这样做,但还是尽力平反了这个冤案。这个囚犯出狱后,夫妻一起到支公家里磕头致谢道:“像你这样大德的人,近世少有。你没有子嗣,而我有个女儿,愿送给你作为侍奉左右的妾,这在情理上是行得通的。”支公就备了聘礼,把这个囚犯的女儿收纳为妾。在中国古代,纳妾的目的从典律上、理论上说是为了传宗接代。《易经鼎封》中载:“得妾以其子。”这个妾后来为支公生了儿子支立,刚到二十岁就中了举人,名列第一,职位一直做到翰林院的孔目。支立的儿子支高,支高的儿子支禄,他们都被保荐为学博。支禄的儿子支大纶考中了进士。
※※※
※※※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①,有曲;有yīn,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②,则自谓行持③,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注释】
①端:端正。《商君书修权》:“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诸葛亮《绝盟好议》:“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
②穷理:穷究事物之理。表示道德修养的概念,语出《周易系辞》:“穷理尽xìng以至于命。”宋代理学家把这一概念和《大学》中“格物致知”合一起来,形成他们“格物穷理”先验论的认识途径。认为穷理是穷尽对事物之理的认识,但“理”主要不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属xìng,而是指先验的精神本体。这个“理”在接触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便把自身分裂为心之理和物之理。“穷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繁琐的“格物”程序,不断用物之理来启发、印证心之理,最后达到两者合一的“豁然贯通”境界。“穷理”的目的,按朱熹的说法是“穷天理,明人lún,讲圣言,通世故”,也就是对封建纲常lún理的认识和推行,这是立身的根本。“穷理”而后,再加以诚敬专一的持守、涵养,也就是“居敬”工夫,两者结合,互相促进,成为理学家认识和修养的基本途径。
③行持:施用。
【译文】
以上共计十条,所行之事或有不同,但都可归于行善。如果更细地来分说,那么行善也有真的和假的;有直的和曲的;有yīn有阳;有对的也有错的;有偏的也有正的;有半的也有满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有难的也有易的:这些都应该深入分辨。行善事却不追究事物的情理,那么自以为自己在修行,却不知道有可能在作孽,这样的话就会枉费苦心,徒劳无益。
【点评】
以上所说的十则故事,虽然所做的事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都是存善心。如果再精细说的话,那么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yīn的,有阳的;有对的,有错的;有偏的,有正的;有半的,有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困难的,有容易的;其中不同要仔细地深加辨别。事物都有一体两面。《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概念也就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如果只是做善事而不推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认为自己在行善事,哪知反而却是造孽。白白浪费了一片苦心,并没有任何好处。对于人们所行善事,要详细剖析,全面看待所作所为。通过对于各个方面的深入考察,也就能彰显出什么才是值得推崇的真正的善行。
※※※
※※※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①,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②。”
中峰云:“凡情未涤③,正眼未开④,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中峰令试言。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⑤,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⑥。”
中峰云:“未必然也。”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告之曰: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