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中国道教最新章节 > 中国道教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38 章

  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而"德"则为"天地所禀,yīn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共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他又以"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来阐发"道"与"德"的关系;以"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归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联,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②来表述"道"、"德"、"自然"三者的关系。他继承和发挥了老庄自然无为的哲学,认为"道"为宇宙万物之根源,称"道"生成宇宙万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进而认为道德、天地、帝王三位一体。"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③他把社会治乱的原因,归结为"天地之道,yīn阳之数"和人情世风是否淳朴,主张加强封建道德教育。强调"父不可不教于子,君不可不治于人。教子在乎义方,治人在乎道德"。

  在修炼方术方面,吴筠认为,人依靠自身体内的精气、神而生存,若要长生成仙,就必须注意精、气、神的修炼。认为修炼精、气、神,应当"守静去躁",把"躁动"的原因归结于"情yù",故去躁又当去除情yù。声言"yù不可纵,纵之必亡","但能止嗜yù,戒荒yín,则百骸理,则万化安"。④在其所著《神仙可学论》中,谓"远于仙道"者有七,"近于仙道"者亦有七,认为只要采其"七近",避其"七远","惩忿窒yù,齐毁誉,处林岭,修清真","以摄生为务","虚凝淡泊怡其xìng,吐故纳新和其神,高虚保定之,良yào匡补之",表里兼济,形神俱超,就能"挥翼于丹霄之上",成为神仙。其守静去躁思想,与司马承祯"收心离境",守静去yù的理论基本一致。他提出的惩忿窒yù、迁善改过等主张,对宋代理学有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著作有《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此外,《通志》卷六十七又载其所著《心目论》《复淳论》《形神可固论》《坐忘论》《明真辩伪论》《辅正除邪论》《契真刊谬论》《道释优劣论》《辩方正惑论》各一卷。今《宗玄先生文集》分为上中下三卷,收有《神仙可学论》《心目论》《形神可固论》等。《玄纲论》则单独成篇,亦分为上中下三卷,凡三十三章。

  注:

  ①②③④《道藏》第23册673页,674页,676页,66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薛幽牺

  薛幽栖为唐代著名道士。蒲州宝鼎(今山西荣河县)人。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开元、天宝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xìng沉静,有敏识卓见。修举业之暇,好闻方外事。唐开元(713~741)中,及进士第,年始弱冠。调官陵郡尉,秩未满,有林泉之兴,遂拂衣去服,出游四川青城、峨眉,后又赴鹤鸣山,访汉天师治所。天宝(742~755)初,复游南岳,卜栖真之地,乃晦其名氏,修行于五老峰之下。《三洞群仙录》卷十一引《高道传》曰:"其于三洞经教,靡不该览,故幽人逸客,响风禀受。"卫琪《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六注云:住南岳时,"修诵《大洞经》,弟子数百,日集左右。"不久尸解。

  曾著《玄微论》三卷,唐玄宗"称赏其达悟"。又注《灵宝度人经》行于世。《玄微论》,已佚;《灵宝度人经注》,被陈景元收入《灵宝度人经四注》中。该书曾收薛幽栖所写注释序文,文末署:"甲午岁庚午月,衡岳道士薛幽栖序。"考此甲午岁,当为天宝十三载(754)。薛幽栖认为《灵宝度人经》的主旨是申明"大梵之理"。称"此经义旨冥奥,音韵隐秘,皆申明大梵之理,非化诱常途之辞"。①又谓:"既元始所说,太上所敷,皆诸天秘章,灵魔隐韵,固宜大梵之至理,岂世上寻常之辞也。"②"大梵"一词,据《长阿含经》解释,与《老子》所谓"道"之不可名、不可相、先天地生,并为万物母之意相近。薛幽栖等人借此词语喻元始天尊所说之道,意谓元始天尊所说《度人经》是道之至理、妙理,非寻常之文可比。薛幽栖又十分强调诵读《度人经》,谓"非寂然则莫能契道,非敷诵则无以弘经。""讽诵之篇,则此卷为首。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dú害,以度兆民;中拔祖宗,己身得道。斯则巍巍大范,独步三清者哉"!③又谓:"转诵此经,令周十遍,福德之报立应,不祥之祸自消。故知灵文功用弘普,广济天下者也。""同盟同学,至人至友,能为精心修斋,诵经十遍,临终之际,共度尸形,则存者获济拔之功,亡者得度魂之福"。④

  注:

  ①②③④《道藏》第2册188页,188页,237页,23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李筌

  李筌为唐代著名道士。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早年好神仙之道,据传"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yīn符经》本经,素书朱漆轴,缄以玉匣,题云:'大魏真君元年(440)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与筌说《yīn符》之义"。①唐肃宗时出仕,先为荆南节度副使(或荆南节度判官;一说江陵节度副使),后为邓州刺史(或云仙州刺史)。此后,"竟入名山访道,后不知其所"。②李筌认为天地万物均为yīn阳二气所化生。"天圆地方,本乎yīn阳。……夫天地不为万物所有,万物因天地而有之。yīn阳不为万物所生,万物因yīn阳而生之"。③但他认为yīn阳化生万物也有其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强调人们必须"执天之道","奉天而行",根据yīn阳五行的"自然之理"行事。故又谓"yīn阳既形,逆之则败,顺之则兴"。但并不认为"自然之理"会自然而然的实现,更不能迷信鬼神的作用,必须依靠与发挥人的作用。他在《太白yīn经》中,以战争的胜负为例,强调"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指虚无之状不可以决胜负,不可以制生死。"战争的胜负,主要决定于人事。

  李筌在人事方面也有他的独到见解。除主张任贤使能、知人善任,且须"贵功赏劳"外;又将人才分为"通才"和"偏才"两种。称"英不能果敢,雄不能智谋"者为"偏才";

  "能柔能刚,能翕能张,能英而有勇,能雄而有谋,圆而能转,环而无端,智周乎万物,而道济于天下"者为"通才"。"通才"可为"大将军",为"人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当慎重加以选择。又强调"任才之道",要任其所长,各有所用:

  "计谋使智能之士;谈说使辩说之士;离亲间疏,使间谍之士;

  深入诸侯之境,使乡导之士;建造五兵,使技巧之士;摧锋捕虏,守危攻强,使猛毅之士;掩袭侵掠,使捷之士;探报计期,使疾足之士;破坚陷刚,使巨力之士;诳愚惑痴,使技术之士。"④指出"任才之道"乃事关国家存亡之大事,必须郑重从事。国家"得其道而兴,失其道而亡"。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著作有《〈yīn符经〉注疏》三卷,《骊山母传yīn符玄义》《青囊括》各一卷,《太白yīn经》《中台志》《阃外春秋》《六壬大玉帐歌》各十卷,《孙子注》二卷等。

  注:

  ①②《道藏》第10册88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④《太白yīn经》卷一

  赵归真

  赵归真(?~846)为唐代道士。曾在敬宗朝(825~826)充两街道门都教授博士,出入宫掖,人呼赵炼师。向敬宗"说以神仙之术,宜访求异人以师其道。"①武宗好道术修摄之事,对赵归真更为宠信。据《旧唐书武宗本纪》载:开成五年(840)九月,武宗初即位,便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修金道场,武宗到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

  右拾遗王哲上疏,言王业之初,不宜崇信过当,但疏奏不省。

  会昌元年(841)六月,武宗以衡山道士刘玄靖为银青光禄大夫,充崇玄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令与赵归真"于禁中修法"。左补阙刘彦谟上疏切谏,被贬为河南府户曹。会昌四年八月,"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时武宗志学神仙,以归真为师。《剧谈录》称归真"请于禁中筑望仙台(《旧唐书》称'筑望仙观于禁中'--引者注),高百尺,以为鸾骖鹤驭可指期而降"(即《东观奏记》所云:"大明宫筑望仙台,势侵天汉")。从会昌三年五月至五年六月,修成"望仙楼及廊舍五百三十九间"。②建筑和陈设十分讲究,《杜阳杂编》称"春百宝屑以涂其地,瑶楹金,银槛玉砌,晶荧炫耀,看之不定";武宗"每斋戒沐浴,召道士赵归真已下共探希夷之理"。会昌五年正月,武宗又敕造望仙台于南郊,赵归真特承恩宠,引起大臣的不满和非难。武宗则托称:"朕宫中无事,屏去声技,但要此人道话耳。"宰相李德裕进言曰:

  "臣不敢言前代得失,只缘归真于敬宗朝出入宫掖,以此人情不愿陛下复亲近之。"武宗则认为归真"在敬宗朝亦无甚过。

  我与之言,涤烦尔。至于军国政事,唯卿等与次第官论,何须问道士?非直一归真,百归真亦不能相惑"。尽管武宗亲自出面说服宰臣,但"归真自以涉物论,遂举罗浮道士邓元起有长年之术,帝遣中使迎之"。

  唐代是佛教鼎盛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膨胀,国家赋税收入减少,僧侣不事生产,蠹耗天下。与封建王朝矛盾逐渐激化,至武宗会昌五年(845)发生大规模废佛事件,此事与赵归真等道士的极力鼓动也有一定关系。会昌四年三月,"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会昌五年春,赵归真与其举荐至京的罗浮道士邓元起,充崇玄馆学士的衡山道士刘玄靖紧密配合,"排毁释氏,而拆寺之请行焉"。会昌六年,武宗因日服赵归真等所炼之丹yào,中dú致死,赵归真遂被杖杀,或云"窜逐岭表"。

  注:

  ①②《旧唐书》第14册4517页,第2册604页,中华书局,1975年

  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字宾圣(一云宾至),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省)人(一曰括苍人,或云京兆杜陵人)。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唐懿宗朝应九经举,赋万言不中,乃弃儒入道,师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司马承祯传薛季昌、季昌传田虚应,虚应传冯惟良,惟良传应夷节)。尝谓汉天师、陆修静撰集的道门科教,因岁久废坠,乃考定真伪,条列始末,为天下道流遵行。郑畋荐其文于朝,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时人盛赞其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①中和元年(881),随僖宗避难成都,遂留于蜀。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命为太子元赝之师。王建曰:"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②光庭荐儒者许寂、徐简夫以侍东宫,颇与议政事,相得甚欢。永平三年(913),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通正元年(916)迁户部侍郎。乾德五年(923),后主王衍受道于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

  不久,杜光庭隐于青城山白云溪。尝建飧和阁,奉行上清紫虚吞日月气法。③他与诗僧贯休友善,每相戏谑。一日,二人并骑于道上,而贯休马忽坠粪,光庭连呼:"大师大师,数珠落地!"贯休应曰:"非数珠,盖大还丹耳。"

  杜光庭学识渊博,攻读有方。尝谓蜀相徐光溥曰:"余初学于上库,书笈皆备,一月之内,分日而习,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为文,四日记故事,五日燕闲养志,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经籍备熟。"④以五日为一周期,每日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而以第五日为游憩时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有张有弛,劳逸适度,遂得精进。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对道教作过不少实地调查,生平著述极丰。收入《正统道藏》的有二十七种,《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其中《历代崇道记》亦见于《正统道藏》,可知有所重复)。主要有《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道门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黄斋仪》五十八卷,《广成集》十七卷,《序太上洞渊神咒经》二十卷,《道教灵验记》十五卷,《神仙感遇传》五卷,《墉城集仙录》六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历代崇道记》一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集陆修静、张万福、李景祈、留用光、蒋叔舆等无上黄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以及其他斋、仪、表、序、记、传、颂、赞等等。对道教的教理教义、神话传说、斋醮科仪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发,对道教的建设有过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大批著作,不仅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道教面貌,也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复兴准备了一定条件,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注:

  ①②④《道藏》第32册8页,第5册330页,第32册8页,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