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
安心养神为道教修炼之主旨;又如《内德》篇提要曰:"三业七情,既澄其源,五神守脏,三一永存。"
表明其佛道结合的思想;再如《碎金》篇提要曰:"漆园之玄,竺乾之空,均乎正心,与儒同功。"反映其三教合一的思想。
任《道枢》中,坐忘下、容成、周天、水火、坎离、火候、甲庚、昆仑、服气、呼吸、修真、真一、五行、众妙、入yào镜等十五篇,每篇文内均用"至游子曰"的形式,直接表示编者自己的见解。如在《众妙》篇中有"至游子曰:吾有xìng命之宗,世未之知也,上纳于气,下勿泄于精,于是运之与玉池之渊相合,久而斯为丹矣,斯吾之xìng命也"。说明他编《道枢》,并不完全是将前人的资料进行简单的选录编纂,而是包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又如在《容成》篇中,曾驳斥御女之术,谓"魏伯阳曰:割ròu以内于腹不可以成胎,则外物不可以为丹也明矣。是知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者也。于是深根固蒂,使纯气坚守,神不外驰,至于坎离jiāo际,而大yào可成矣。善乎庄子之论曰:必净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未闻有以御女而获仙者也。"可见曾是主张内丹修炼术者。
《道枢》卷一至卷六的二十三篇又独立编为《至游子》二卷(卷上十一篇,卷下十二篇)。不著名氏。明姚汝循于嘉靖丙寅(1566)作序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大旨主于清心寡yù,而归于坎离配合,以保长生,且力辟容成御女之术,言颇近正。"但《提要》作者却将《玉芝》篇中关于朝元子的注文:"陈举宝元中人"误作"陈举宝,元人"。以致疑为明人姚汝循托名之作。后徐时栋《烟屿楼读书志》及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均已指出,应为"陈举,宝元(北宋仁宗年号之一)中人",错讹已得纠正。但他们都没有将《至游子》与《道枢》联系起来考察,因而,虽认定《至游子》二卷为曾所作,但不知即为《道枢》的一部分。如将《至游子》二十三篇的篇目和内容,与《道枢》比较,即可发现原来它与《道枢》的卷一至卷六完全相同(仅与卷六之篇目顺序略异)。从而更有力地证明《至游子》二卷,确实是曾所著。至于《道枢》一至六卷,为何独立编成《至游子》上下二卷,编者又将是谁?如果认为是他人从《道枢》辑出,又为何只辑录前二十三篇,而舍弃其余八十五篇?实难以解释。最大的可能是曾先编录道教炼养资料二十三篇,集成《至游子》二卷。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为一百零八篇的《道枢》一书。因为《至游子》二十三篇是先编成的,故列在《道枢》前面的第一至第六卷;又因《道枢》已包含了《至游子》二卷的全部内容,就没有必要再以曾撰《至游子》二卷的名义单独流传。《至游子》的出现,只是反映他从事道术研究工作的阶段xìng成果,其终结xìng成果则是一部容量甚大的、保留了南宋以前道教内丹养生学的大量资料的《道枢》。明《正统道藏》和清《道藏辑要》,皆收录。
此外,曾又从二百五十二种笔记小说中,辑录出"可以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见闻"①的资料,编为《类说》五十卷。又撰《高斋漫录》一卷,"上自朝廷典章,下及士大夫事迹,以至文评诗话,诙谐嘲笑之属,随所见闻,咸登记录"②。还有《乐府雅词》三卷、《宋百家诗选》五十卷、《通鉴补遗》一百篇等。
注:
①《类说序》
②《四库全书总目》第1197页,中华书局,1965年
宁全真
宁全真(1101~1181)是南宋初东华派创始人。俗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河南开封府人。因幼养于裴氏家,长犹从裴姓。"资禀纯异,敏于记忆。凡诸子百家、医yào卜筮之书,无不该贯融会。善察天文躔度,犹工于风角鸟占卜术"。①家贫,无以自给。尚书王古曾嗣丹元zhēn rén东华嫡传,知全真有道,乃檄充史椽。又闻田灵虚遇陆修静得道,延请于家,命宁全真典侍抄录。宁全真心与道契,对经秘文,一见辄悟。
"一日,灵虚言于尚书曰:'裴氏子根器深重,骨相合仙,异日当负大名,然振起吾东华教者,必此人也。yù以上道授之,俾其掌教可乎?'尚书亦欣然曰:'此吾志也',遂授焉。自是修持不怠,能通真达灵,飞神谒帝,名振京师。"②从这段文字看,田虚真和王古可能是灵宝派道士,因见灵宝阁皂宗教风不振,遂将道法传予宁全真,希望他另立名目,肇开东华派,以开创灵宝新局面。后来宁全真不负所望,经过若干曲折,终于开创了东华派。
宁全真在受田、王传授后不久,因遭靖康之变,亦奉其生母随宋室南迁。有杨司命者得道于华阳,临终时,将灵宝玄范四十九品五府玉册符文付于嗣法仕子仙,嘱其后遇绯衣人则传付之。仕子仙遇宁全真(当时仍从裴姓),始悟绯衣人者,宁全真也,乃"以图策心印付度。"不久母亡,复为宁姓。
绍兴(1131~1162)中,据称以斋醮祈祷有功,被赐号洞微高士,继进"赞化"二字。朝廷凡有醮祀,皆命其主典之。孝宗朝(1163~1189),遭左街道录刘能真嫉妒陷害,被囚十余日后黥隶军籍。此后,即晦迹深遁,益勤修炼,慕其道而归之者如市。浙右(浙西道)诸处士庶率多请其建斋醮。晚年住婺州(今浙江金华市)何家,有弟子赵义夫、何淳真、宋扶、何德阳等多人。卒后,其弟子赵义夫嗣教。
《正统道藏》收《上清灵宝大法》六十六卷,署"洞微高士、开光救苦zhēn rén宁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灵宝领教嗣师王契真纂";又收《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三百二十卷,署"洞微高士、开光救苦zhēn rén宁全真授,灵宝通玄弘教水南先生林灵真编",是东华派的两部重要经书,虽然经过后人的增纂,但基本体现了宁全真的思想。
注:
①②见《道藏》第7册1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王
王(1112~1170)金初全真道创始人,北五祖之一。始名中孚、字允卿。其先世本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后徙居终南县刘蒋村。自幼不群,xìng倜傥,尚义气,善属文,不拘小节。
曾修进士业并应试举,但皆无成。后宋室南渡,家遭劫难,慨然入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隐于终南。曾于南时村"凿塘丈余,高数尺",自名"活死人墓",中置"王害风(狂者之意)"灵牌,墓四隅各植海棠一株,以示"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金正隆四年(1159)传于终南甘河镇遇异人,授修真口诀;次年再遇于醴泉,授《金丹秘诀》五篇,遂捐弃妻孥,行乞杜终南间,举止亦若狂者。大定七年(1167),忽自焚其庵,携铁罐乞食而去。后抵宁海(今山东牟平)收马钰为徒,马为之立寓曰"全真庵","全真"之名盖始于此。继又收谭处端、王处一、邱处机、郝大通、刘处玄、孙不二为弟子,即后来所称"北七真",乃传全真大法、金丹之道。大定八年挈马钰、邱处机、谭处端、王处一等入昆嵛山石门口,开烟霞洞居之。后郝大通来,遂携五弟子至文登县立"七宝会"。大定九年迁居宁海金莲堂立"金莲会",又诣福山县立"三光会",蓬莱县立"玉华会",掖县立"平等会"。远近与会者千余人。遂以"三教圆融、识心见xìng、独全其真"为宗旨,在北方创立了"全真道派"。大定十年卒于大梁(河南开封)。弟子扶柩归葬终南刘蒋村故庵。大定二十五年由邱处机主持在故居建宫观,马钰手书"祖庭"悬宫内。
承安(1196~1200)年间再次修建,赐名"灵虚观"。元代改称"重阳宫",后再增建名"重阳万寿宫"与北京长春观、山西大纯阳万寿宫并称为全真"三大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褒赠"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王重阳融通、佛、儒思想于一炉,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并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徒必修经典,王重阳不尚符,不事黄白,不信白日飞升,以修炼内丹为成仙证道的手段。其丹法下手功夫重在"清静"二字,认为专主清静才能返朴存真,识心见xìng。他主张xìng命双修,以炼心、炼xìng为始基,即"先xìng后命"。尝谓"大凡学道人,先要炼xìng。盖xìng本先天之物,必须将其炼得圆陀陀、光灼灼方为妙用。"又称:"xìng与情连,xìng情发动,如龙虎之猖狂、若不炼之降伏,焉能去其猖狂而归于虚无?"强调"炼xìng之道,要混混沌沌,不识不知,无人无我,炼之方得入法。"修持法上重清修,主张修道者必须出家,除情去yù,忍耻含垢、苦行苦修。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金阙玉锁诀》等。
刘德仁
刘德仁(1122~1180)为金初大道教(后改名真大道)创始人。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后徙河北盐山。
早年丧父,事母克尽孝道。读书稍通大义。据称,一日晨起,见一须眉皓白之老叟乘青犊车过其家门,摭《道德经》要言授之曰:"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投笔一支而去。实借乘青牛老叟,以喻老子,作为其创立道派制造神授根据。后来他根据《道德经》意旨,加以演绎,订出大道教的教义和规戒九条,并以此传教收徒,创立大道教。他在传教过程中,常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除妖治病,深得群众信仰,教徒发展甚快,"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从之。受其教戒者,风靡水流,散在郡县"。①"金大定(1161~1189)初,诏居京城天长观,赐号东岳zhēn rén,传其道者,几遍国中"。②刘德仁"行教三十八年,住世五十九载,以法传付二祖大通zhēn rén陈君(陈师正)"。③卒后被追封为无忧普济开明洞微zhēn rén。
注:
①《道园学古录》卷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广化zhēn rén岳公之碑》
②《宋学士文集》卷五十五:《书刘zhēn rén事》
③《金石萃编未刻稿》:《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
萧抱珍
萧抱珍(?~1166)为金初太一道创始人。卫州(今河南汲县)人。生年及创教事迹皆未见记载。元王鹗《重修大一广福万寿宫碑》据金王若虚《一悟zhēn rén传》,仅记其创教后之简略事迹。该碑略云:初,萧抱珍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金天眷(1138~1140)初,其法大行,因名之曰太一教。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也。寻以所居湫隘,乃于卫州东三清院故址,改建太一庵堂。王恽《故太一二代度师先考韩君墓碣铭》亦谓:
"天眷初,太一始祖zhēn rén,以神道设教,远迩响风,受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不久,太一道由汲县传播到赵州、真定一带。皇统八年(1148),熙宗闻其名,召赴阙,受到礼遇,赐名所居之庵为"太一万寿观"。金大定六年(1166)逝世,曾封微妙大师。入元,忽必烈追赠其为太一一悟传教zhēn rén,改其所居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宫。所创太一道流播于金、元。
谢守灏
谢守灏(1134~1212)为南宋道士。字怀英,绍熙初朝廷赐号"观复大师"。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年少时,博览群书,励精儒业。上庠后,馆于曹忠靖公府。时遇清虚皇甫zhēn rén(即皇甫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有传),因仰慕zhēn rén道德,遂脱儒冠参礼zhēn rén,为入室弟子。后游江海,历名山,尝遇道士沈若水,授以《许真君石函记》(或称《许真君石函秘文》),前有序云:"西山玉隆高士谢观复,洎高弟清虚羽衣朱明叔,东嘉郑道全等,递相授受传至于今。"游天台,从皇甫坦十余年,随坦入见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领西山玉龙万寿宫,绍熙初任寿宁观管辖高士。绍熙四年(1193)再任玉隆万寿宫住持。嘉泰元年(1201)复任焚修,管辖宫事。他认为:"天下无二道,万殊同一初,至理昭然,何疑之有?"对金丹之理,愈造妙门,内焉养真,外焉混俗。
光宗与宁宗两朝(1190~1224)眷遇优渥,平生jiāo友,皆当代大贤,超群拔俗,人莫能逮。曾居庐山清虚庵。于绍熙二年著《太上老君混元圣纪》(当时亦名《太上老君混元皇帝实录》),陈傅良为之作序,称"脱儒冠去为道士,以推尊孔氏者尊老,于是为书若干卷"。并著有《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后门人私谥修文辅教观复先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和《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方士部》皆有传。
邱处机
邱处机(1148~1227)为金、元之际著名道士,金真道北七真之一。龙门派尊奉之祖师。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zhēn rén。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入道,次年拜王为师,为其七大弟子之一。大定八年,随师及马钰、谭处端等在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传道,创立全真道。大定九年,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等随王返陕西终南,至开封,王染病,次年逝于旅舍。大定十二年,与马、谭、刘等扶柩归葬终南故地,庐墓三年。大定十四年,与马、刘分手,西入陕西溪,隐居六年。大定二十年又去陇州龙门山,隐居潜修七年。"道既成,远方学者咸依之"。①大定二十八年,奉金世宗诏,至燕京(今北京市)
主持"万春节"醮事。未几,仍回陕西。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众乱民"为名,下诏禁罢全真道等,处机即回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表明其佛道结合的思想;再如《碎金》篇提要曰:"漆园之玄,竺乾之空,均乎正心,与儒同功。"反映其三教合一的思想。
任《道枢》中,坐忘下、容成、周天、水火、坎离、火候、甲庚、昆仑、服气、呼吸、修真、真一、五行、众妙、入yào镜等十五篇,每篇文内均用"至游子曰"的形式,直接表示编者自己的见解。如在《众妙》篇中有"至游子曰:吾有xìng命之宗,世未之知也,上纳于气,下勿泄于精,于是运之与玉池之渊相合,久而斯为丹矣,斯吾之xìng命也"。说明他编《道枢》,并不完全是将前人的资料进行简单的选录编纂,而是包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又如在《容成》篇中,曾驳斥御女之术,谓"魏伯阳曰:割ròu以内于腹不可以成胎,则外物不可以为丹也明矣。是知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者也。于是深根固蒂,使纯气坚守,神不外驰,至于坎离jiāo际,而大yào可成矣。善乎庄子之论曰:必净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未闻有以御女而获仙者也。"可见曾是主张内丹修炼术者。
《道枢》卷一至卷六的二十三篇又独立编为《至游子》二卷(卷上十一篇,卷下十二篇)。不著名氏。明姚汝循于嘉靖丙寅(1566)作序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大旨主于清心寡yù,而归于坎离配合,以保长生,且力辟容成御女之术,言颇近正。"但《提要》作者却将《玉芝》篇中关于朝元子的注文:"陈举宝元中人"误作"陈举宝,元人"。以致疑为明人姚汝循托名之作。后徐时栋《烟屿楼读书志》及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均已指出,应为"陈举,宝元(北宋仁宗年号之一)中人",错讹已得纠正。但他们都没有将《至游子》与《道枢》联系起来考察,因而,虽认定《至游子》二卷为曾所作,但不知即为《道枢》的一部分。如将《至游子》二十三篇的篇目和内容,与《道枢》比较,即可发现原来它与《道枢》的卷一至卷六完全相同(仅与卷六之篇目顺序略异)。从而更有力地证明《至游子》二卷,确实是曾所著。至于《道枢》一至六卷,为何独立编成《至游子》上下二卷,编者又将是谁?如果认为是他人从《道枢》辑出,又为何只辑录前二十三篇,而舍弃其余八十五篇?实难以解释。最大的可能是曾先编录道教炼养资料二十三篇,集成《至游子》二卷。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为一百零八篇的《道枢》一书。因为《至游子》二十三篇是先编成的,故列在《道枢》前面的第一至第六卷;又因《道枢》已包含了《至游子》二卷的全部内容,就没有必要再以曾撰《至游子》二卷的名义单独流传。《至游子》的出现,只是反映他从事道术研究工作的阶段xìng成果,其终结xìng成果则是一部容量甚大的、保留了南宋以前道教内丹养生学的大量资料的《道枢》。明《正统道藏》和清《道藏辑要》,皆收录。
此外,曾又从二百五十二种笔记小说中,辑录出"可以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见闻"①的资料,编为《类说》五十卷。又撰《高斋漫录》一卷,"上自朝廷典章,下及士大夫事迹,以至文评诗话,诙谐嘲笑之属,随所见闻,咸登记录"②。还有《乐府雅词》三卷、《宋百家诗选》五十卷、《通鉴补遗》一百篇等。
注:
①《类说序》
②《四库全书总目》第1197页,中华书局,1965年
宁全真
宁全真(1101~1181)是南宋初东华派创始人。俗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河南开封府人。因幼养于裴氏家,长犹从裴姓。"资禀纯异,敏于记忆。凡诸子百家、医yào卜筮之书,无不该贯融会。善察天文躔度,犹工于风角鸟占卜术"。①家贫,无以自给。尚书王古曾嗣丹元zhēn rén东华嫡传,知全真有道,乃檄充史椽。又闻田灵虚遇陆修静得道,延请于家,命宁全真典侍抄录。宁全真心与道契,对经秘文,一见辄悟。
"一日,灵虚言于尚书曰:'裴氏子根器深重,骨相合仙,异日当负大名,然振起吾东华教者,必此人也。yù以上道授之,俾其掌教可乎?'尚书亦欣然曰:'此吾志也',遂授焉。自是修持不怠,能通真达灵,飞神谒帝,名振京师。"②从这段文字看,田虚真和王古可能是灵宝派道士,因见灵宝阁皂宗教风不振,遂将道法传予宁全真,希望他另立名目,肇开东华派,以开创灵宝新局面。后来宁全真不负所望,经过若干曲折,终于开创了东华派。
宁全真在受田、王传授后不久,因遭靖康之变,亦奉其生母随宋室南迁。有杨司命者得道于华阳,临终时,将灵宝玄范四十九品五府玉册符文付于嗣法仕子仙,嘱其后遇绯衣人则传付之。仕子仙遇宁全真(当时仍从裴姓),始悟绯衣人者,宁全真也,乃"以图策心印付度。"不久母亡,复为宁姓。
绍兴(1131~1162)中,据称以斋醮祈祷有功,被赐号洞微高士,继进"赞化"二字。朝廷凡有醮祀,皆命其主典之。孝宗朝(1163~1189),遭左街道录刘能真嫉妒陷害,被囚十余日后黥隶军籍。此后,即晦迹深遁,益勤修炼,慕其道而归之者如市。浙右(浙西道)诸处士庶率多请其建斋醮。晚年住婺州(今浙江金华市)何家,有弟子赵义夫、何淳真、宋扶、何德阳等多人。卒后,其弟子赵义夫嗣教。
《正统道藏》收《上清灵宝大法》六十六卷,署"洞微高士、开光救苦zhēn rén宁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灵宝领教嗣师王契真纂";又收《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三百二十卷,署"洞微高士、开光救苦zhēn rén宁全真授,灵宝通玄弘教水南先生林灵真编",是东华派的两部重要经书,虽然经过后人的增纂,但基本体现了宁全真的思想。
注:
①②见《道藏》第7册1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王
王(1112~1170)金初全真道创始人,北五祖之一。始名中孚、字允卿。其先世本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后徙居终南县刘蒋村。自幼不群,xìng倜傥,尚义气,善属文,不拘小节。
曾修进士业并应试举,但皆无成。后宋室南渡,家遭劫难,慨然入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隐于终南。曾于南时村"凿塘丈余,高数尺",自名"活死人墓",中置"王害风(狂者之意)"灵牌,墓四隅各植海棠一株,以示"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金正隆四年(1159)传于终南甘河镇遇异人,授修真口诀;次年再遇于醴泉,授《金丹秘诀》五篇,遂捐弃妻孥,行乞杜终南间,举止亦若狂者。大定七年(1167),忽自焚其庵,携铁罐乞食而去。后抵宁海(今山东牟平)收马钰为徒,马为之立寓曰"全真庵","全真"之名盖始于此。继又收谭处端、王处一、邱处机、郝大通、刘处玄、孙不二为弟子,即后来所称"北七真",乃传全真大法、金丹之道。大定八年挈马钰、邱处机、谭处端、王处一等入昆嵛山石门口,开烟霞洞居之。后郝大通来,遂携五弟子至文登县立"七宝会"。大定九年迁居宁海金莲堂立"金莲会",又诣福山县立"三光会",蓬莱县立"玉华会",掖县立"平等会"。远近与会者千余人。遂以"三教圆融、识心见xìng、独全其真"为宗旨,在北方创立了"全真道派"。大定十年卒于大梁(河南开封)。弟子扶柩归葬终南刘蒋村故庵。大定二十五年由邱处机主持在故居建宫观,马钰手书"祖庭"悬宫内。
承安(1196~1200)年间再次修建,赐名"灵虚观"。元代改称"重阳宫",后再增建名"重阳万寿宫"与北京长春观、山西大纯阳万寿宫并称为全真"三大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褒赠"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王重阳融通、佛、儒思想于一炉,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并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徒必修经典,王重阳不尚符,不事黄白,不信白日飞升,以修炼内丹为成仙证道的手段。其丹法下手功夫重在"清静"二字,认为专主清静才能返朴存真,识心见xìng。他主张xìng命双修,以炼心、炼xìng为始基,即"先xìng后命"。尝谓"大凡学道人,先要炼xìng。盖xìng本先天之物,必须将其炼得圆陀陀、光灼灼方为妙用。"又称:"xìng与情连,xìng情发动,如龙虎之猖狂、若不炼之降伏,焉能去其猖狂而归于虚无?"强调"炼xìng之道,要混混沌沌,不识不知,无人无我,炼之方得入法。"修持法上重清修,主张修道者必须出家,除情去yù,忍耻含垢、苦行苦修。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金阙玉锁诀》等。
刘德仁
刘德仁(1122~1180)为金初大道教(后改名真大道)创始人。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后徙河北盐山。
早年丧父,事母克尽孝道。读书稍通大义。据称,一日晨起,见一须眉皓白之老叟乘青犊车过其家门,摭《道德经》要言授之曰:"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投笔一支而去。实借乘青牛老叟,以喻老子,作为其创立道派制造神授根据。后来他根据《道德经》意旨,加以演绎,订出大道教的教义和规戒九条,并以此传教收徒,创立大道教。他在传教过程中,常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除妖治病,深得群众信仰,教徒发展甚快,"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从之。受其教戒者,风靡水流,散在郡县"。①"金大定(1161~1189)初,诏居京城天长观,赐号东岳zhēn rén,传其道者,几遍国中"。②刘德仁"行教三十八年,住世五十九载,以法传付二祖大通zhēn rén陈君(陈师正)"。③卒后被追封为无忧普济开明洞微zhēn rén。
注:
①《道园学古录》卷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广化zhēn rén岳公之碑》
②《宋学士文集》卷五十五:《书刘zhēn rén事》
③《金石萃编未刻稿》:《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
萧抱珍
萧抱珍(?~1166)为金初太一道创始人。卫州(今河南汲县)人。生年及创教事迹皆未见记载。元王鹗《重修大一广福万寿宫碑》据金王若虚《一悟zhēn rén传》,仅记其创教后之简略事迹。该碑略云:初,萧抱珍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金天眷(1138~1140)初,其法大行,因名之曰太一教。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也。寻以所居湫隘,乃于卫州东三清院故址,改建太一庵堂。王恽《故太一二代度师先考韩君墓碣铭》亦谓:
"天眷初,太一始祖zhēn rén,以神道设教,远迩响风,受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不久,太一道由汲县传播到赵州、真定一带。皇统八年(1148),熙宗闻其名,召赴阙,受到礼遇,赐名所居之庵为"太一万寿观"。金大定六年(1166)逝世,曾封微妙大师。入元,忽必烈追赠其为太一一悟传教zhēn rén,改其所居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宫。所创太一道流播于金、元。
谢守灏
谢守灏(1134~1212)为南宋道士。字怀英,绍熙初朝廷赐号"观复大师"。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年少时,博览群书,励精儒业。上庠后,馆于曹忠靖公府。时遇清虚皇甫zhēn rén(即皇甫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有传),因仰慕zhēn rén道德,遂脱儒冠参礼zhēn rén,为入室弟子。后游江海,历名山,尝遇道士沈若水,授以《许真君石函记》(或称《许真君石函秘文》),前有序云:"西山玉隆高士谢观复,洎高弟清虚羽衣朱明叔,东嘉郑道全等,递相授受传至于今。"游天台,从皇甫坦十余年,随坦入见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领西山玉龙万寿宫,绍熙初任寿宁观管辖高士。绍熙四年(1193)再任玉隆万寿宫住持。嘉泰元年(1201)复任焚修,管辖宫事。他认为:"天下无二道,万殊同一初,至理昭然,何疑之有?"对金丹之理,愈造妙门,内焉养真,外焉混俗。
光宗与宁宗两朝(1190~1224)眷遇优渥,平生jiāo友,皆当代大贤,超群拔俗,人莫能逮。曾居庐山清虚庵。于绍熙二年著《太上老君混元圣纪》(当时亦名《太上老君混元皇帝实录》),陈傅良为之作序,称"脱儒冠去为道士,以推尊孔氏者尊老,于是为书若干卷"。并著有《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后门人私谥修文辅教观复先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和《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方士部》皆有传。
邱处机
邱处机(1148~1227)为金、元之际著名道士,金真道北七真之一。龙门派尊奉之祖师。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zhēn rén。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入道,次年拜王为师,为其七大弟子之一。大定八年,随师及马钰、谭处端等在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传道,创立全真道。大定九年,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等随王返陕西终南,至开封,王染病,次年逝于旅舍。大定十二年,与马、谭、刘等扶柩归葬终南故地,庐墓三年。大定十四年,与马、刘分手,西入陕西溪,隐居六年。大定二十年又去陇州龙门山,隐居潜修七年。"道既成,远方学者咸依之"。①大定二十八年,奉金世宗诏,至燕京(今北京市)
主持"万春节"醮事。未几,仍回陕西。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众乱民"为名,下诏禁罢全真道等,处机即回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