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中国道教最新章节 > 中国道教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46 章

  否。"⑦他多方调和儒、道。指出老子轻仁义,并非否认忠孝仁义,只是以道德为主,而反对巧诈。"亲和则孝之名隐,而孝未尝不在也;世治则忠之名晦,而忠未尝不在也";"圣智仁义,天下之大本也,其可绝弃乎?"⑧又用孟子之"仁政"解《老子》,认为《老子》所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实与孟子"仁政"合。"孟子谓杀人以刃与政,亦此意。"⑨又将《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与《老子》相比附:"盖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之身,其德乃真,慎厥身,修思永,真其在矣。修之家,其德乃余,能克家,则善有余庆也。修之乡,其德乃长,斯友一乡之善士也。修之国,其德乃丰,国人皆好之也。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天下慕之也。"⑩

  综上可见,杜道坚在阐发《老子》思想时,虽无多大创见,但他强调儒道融合的倾向却显而易见。因此获得不少儒家学者的赞赏。如牟为《道德玄经原旨》作序时称:"自司马子长以老、韩(非)同传,千载不满。河上公注《老子》,颇及导引吐纳之类;其后孙登、陶弘景、松灵仙人,唐道士成玄英、张君相辈,亦皆注《老子》,又近神仙家;王辅嗣以《老子》解《易》,人或非之,然其解《老子》,则初不及《易》;至苏子由直以是谓袭明为释氏之传灯,老子亦岂意其末流之至此也!今杜君乃求之以帝王之书,参之以帝王之事,譬如披蒙昧,出幽深,明白正大,气象顿殊,岂不甚韪!"徐天也在该书序中称:"南谷杜君之为是学也,不以道家说训老氏书,独援儒以明之,章研句析,而前后相蒙,不喜为破碎引类比义,悉举五三帝王、孔孟之道传诸其说,……诸微言眇旨,与六经合者,不可一二举。"

  著作除《道德玄经原旨》外,尚有《玄经原旨发挥》二卷,《关令阐玄》三卷,《文子赞义》十二卷等。另有诗苦干卷,藏于白石山中。《文子赞义》收入《正统道藏》,名《通玄真经赞义》。

  注:

  ①②③④《白云稿》卷三:《杜南谷zhēn rén传》

  ⑤⑥⑦⑧⑨⑩《道藏》第12册727页,770~771、772页,第16册755页,第12册728、733页,756页,第12册74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李道纯

  李道纯为宋末元初道士。生卒年不详。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都梁(今湖南武冈)人。为白玉蟾再传弟子。其学以全真南宗为主,兼取北宗。在其所撰《中和集》中,论及xìng命之说和内丹要旨。他主三教合一,援儒入道,始终以"守中"为要诀。认为"中"乃乾坤之jiāo所生成,故先天地而存在。在人身即为心xìng,亦称"玄关"。又称xìng命本一而用二,xìng无命不立,命无xìng不有。故主张xìng命双修,先xìng后命。先持戒、定、慧而空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以臻xìng命双全,形神俱妙。并根据xìng命之理,对各种修炼方法作了抉要总结。先辟"傍门九品",包括房中、服饵、采补、辟谷、吞霞服气、瞻星礼斗、定观杂思、闭息导引、搬精运气等,谓其下品为邪道,中上之品也不过是只可却病的外道。次分内丹为顿、渐二种。渐法又分三乘,下乘为安乐法,中乘为养命法,上乘为延生法;根机浅薄者,宜从修命入手,循序渐进。顿法为最上一乘,乃夙有根机者所宜修,只须一直了xìng,则自然了命,其法"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xìng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yù惩忿为水火jiāo,xìng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xìng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xìng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其学自成一家。

  著有《太上升玄消灾护命经注》《太上大通经注》《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太上老君说清净经注》《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中和集》《三天易髓》《周易尚占》等。其门人又集其言论成《清庵莹蟾子语录》。

  林灵真

  林灵真(1239~1302)为元代东华派主要传人。俗名伟夫,字君昭,灵真为其法名。自号水南,人称水南先生。世为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出身官宦世家,既长,博通经纬史传、诸子百家及方外之书,而于四辅、三奇、yīn符、毕法之旨,尤加精究。累举不第,乃弃儒为道,舍宅为观,投礼提点戴为师,匾其宅曰丹元观。尝自谓:"予学道于虚一先生林公,东华先生薛公,于兹有年矣。幸造道域,参玄律,讵可韫所学而不济于世。""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

  以度生济死为己任,建普度大会者不一"。①查《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所列东华派历代宗师中,林灵真之前,有"东华先生薛zhēn rén,讳熙真",当即林灵真所谓之"东华先生薛公",故知林灵真之师为薛熙真(其所谓"虚一先生林公",尚不明)。此系谱已将林灵真列为一代宗师,证明其后之清微派道士确已承认其为"绍开东华之教"的"一代真师"了。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慕其学,表荐其为温州路玄学讲师,继升本路道录。时当至元二十八至三十一年(1291~1294)。此后,闭门著述,撰成《济度之书》十卷,《符章奥旨》二卷。正一教主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命雕板印行,以广其传;并授以灵宝通玄弘教法师、教门高士、住持温州路天清观事。

  《正统道藏》所收署宁全真授、林灵真编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三百二十卷,已非林灵真《济度之书》十卷之旧,是明代道士据上书增补扩充而成。

  林灵真是元代东华派的主要传人,弟子甚众,"在州里不下百余人",正一龙虎宗的董处谦,玄教大宗师吴全节都曾投其门下,"可谓一时授受之盛"。②

  注:

  ①②《道藏》第7册19页,2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张留孙

  张留孙(1248~1321)为元代龙虎宗支派玄教创始人。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幼从伯父张闻诗学道于龙虎山上清宫,继师李宗老。后以所学游江淮间。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阙,选其从行。第二年,张宗演返龙虎山,张留孙留侍阙下。据传其能请祷止雨、疗疾,世祖命为上卿,铸宝剑,镂其文曰:"'大元赐张上卿',敕两都各建崇真宫,朝夕从驾。"①至元十五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次年,奏复宫观,令自别为籍。此后,"宠遇日隆,比于亲臣",②或奉命外出祠名山大川,或奉旨到江南访求逸遗,又相继受命为武宗、仁宗取名。至元二十八年更以卜筮之术,参预任命宰相的重大决策。此后历经成宗、武宗、仁宗、英宗等朝,"朝廷每有大谋议,必见咨询"。③随着政治宠遇日隆,皇帝赐予道教职衔与权力也逐步上升。由道教都提点到玄教宗师、玄教大宗师;由上卿到特进上卿;由法师到zhēn rén、大zhēn rén;由知集贤院(元代管理儒、道的机构)道教事,到领集贤院道教事,位大学士上,再加开府仪同三司。

  爵位也由三品到二品,再到一品。至仁宗延二年(1315),所得头衔多达四十三字,曰:"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zhēn rén、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既有勋号,又有实际职掌,其政治地位之高,道教权力之大,居当时道教诸派首领之冠。

  张留孙在其政治地位日益显赫、道教权力日益扩大的过程中,陆续从江西龙虎山征调道士到两京崇真宫(后升崇真万寿宫),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务,从而在他周围集合起大批道士,逐渐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道教派别,即龙虎宗支派玄教。这个道派是元代龙虎宗的核心,其组织规模和社会影响,不仅超过了江南诸道派,而且较之北方的全真道也毫不逊色。

  张留孙除领导玄教外,又在整个道教事务中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如元初集贤与翰林院同一官署,张留孙向元世祖建议分置两院。世祖即专设集贤院,掌管提举学校,征求贤良、隐逸,凡国子监、玄门道教、yīn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皆隶属之。此后他和他的继任者即受命知集贤院道教事,参与管理全国道教。又如至元十八年,全真道在与佛教斗争中失败,道教经书面临全被焚毁的厄运,张留孙密启裕宗(太子真金)云:"黄老书,汉帝遵守清静,尝以治天下,非臣敢私言,愿殿下敷奏。"裕宗启奏世祖,乃"集儒臣论定所当传者,俾天下复崇其教。"④从而减少了焚经的损失。

  张留孙历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领导玄教四十余年。除宗教活动外,并参预不少政治活动。赵孟《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称,张留孙"每进见,必陈说古今治乱成败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赖公(指张留孙--引者注)荐扬,致位尊显者,数十百人。及以过失获谴,敕公救解,自贷于死者,亦如之"。可见张留孙在襄赞朝廷政治与调和官吏矛盾方面,曾作过不少工作,起过不少作用。因此,一方面更加取得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另方面在大臣和士人中结jiāo了许多朋友,"大臣故老心腹之臣,莫不与开府(指张留孙--引者注)有深契焉"。⑤从而使他领导的玄教能盛极一时。

  延四年(1317),张留孙年满七十,仁宗为之大举祝寿。

  "上使国公画公像,诏翰林学士承旨赵公孟书赞进入,上亲临视,识以皇帝之宝,以赐公生日"。并以之永"镇崇真宫"。

  "是日,赐宴崇真宫,内外有司各以其职供具,宰相百官咸与焉。"⑥英宗至治元年(1321),张留孙逝世,皇帝又为之大办丧事,将其遗体送至龙虎山安葬,"自京师至其乡,水陆数千里,所过郡县,迎送设奠,不约而集。比葬,四方吊问之使jiāo至。自王公以下,治丧致客,未有若此盛者。"⑦天历二年(1329)加封"辅成赞化保运神德真君"。

  注:

  ①见《元史释老传》及袁桷《有元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

  ②《吴文正集》卷六十四:《张公道行碑》

  ③⑥⑦《道园学古录》卷五十:《张宗师墓志铭》

  ④《清容居士集》卷三十四:《有元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

  ⑤《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五:《河图仙坛之碑》

  刘玉

  刘玉(1257~1308)为元初净明道的革新者。字颐真,号玉真子。南康建昌(治所在今江西南城)人,后随父迁隆兴新建(今江西南昌)。弱冠父母相继亡故,居丧尽礼,家贫力耕而食。后厌弃尘世,笃志于神仙之学。

  南昌西山盛传许逊净明忠孝大法。至元十九年(1282)秋,刘玉自称在西山泻油冈遇洞真天师胡慧超,告之曰:"龙沙已生,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据说,次年,于玉隆禁山再遇胡慧超,向其传许逊之旨:"可寻西山中黄堂山乌晶原建玉真坛以栖隐。"此后道学愈益精进,在孝行里立腾胜道院,开始传道。至元三十一年十一月,刘玉自称遇郭璞教以经山纬水之术,遂游黄堂山乌晶原寻访,果得昔日许逊修真之所,建玉真坛。据教内传说,元贞三年正月,许真君降临黄堂山乌晶原玉真坛,面授刘玉真言:"中黄大道,八极真诠,子当敬受,吾八百弟子,汝为首。"刘玉假托许逊、郭璞、胡慧超等众真降授道法后,遂"开阐大教,诱诲后学",弘扬净明道法,遂开新的净明道。

  刘玉的净明道,"其法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简而不繁。"弟子问:"昔何真公所传稍繁,今先生所授极简,何其不同?"刘玉曰:"昔绍兴之时,仙期悬隔,权以救世,以法弘教,故繁。今龙沙已生,仙期迫近,急于度人,以道弘教,故约。"刘玉时期,净明道十分隆盛,相继兴建了隐真、洞真等靖庐。相继向弟子授受诸品秘要,为人祈禳解。刘玉虽声名日隆,而益自韬晦。

  刘玉在何真公的净明道的基础上,对净明忠孝道法进行了改革。何真公时期的符咒较为繁琐,动辄百十道符。刘玉仅存炼度一符。何真公所传斋醮之法也十分繁琐,刘玉以为不当,倡行修斋贵在和淡,和而躁心释,淡而yù念平,方才正心诚意,合乎无为,与天地同一。刘玉还对告斗(即向星辰祷告)之法进行改革,革除设斗灯这一程序。刘玉又将修炼放在次要地位,认为何真公所传法术都是后天之学,主张要返后天而复先天,返真还元,同归太极,而归无形。认为净明大道是先天之宗本,净明大道"yù使学者从博而约,从修而证,回后天而先天,复有名而无名,符净明无为,一也。"

  经刘玉改革之后,修炼、斋醮、符法等方术已降居次要地位,修习的中心是封建的忠孝lún理道德观念。

  刘玉认为,"净明"主要是指心xìng。《净明大道说》曰:

  "净明者,无形大道,先天之宗本也。在上为无上清虚,在天为中黄八极,在人为丹元绛宫。此三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明此理者净明也。清则净,虚而明,无上清虚之境,谓之净明。"刘玉还强调yù修仙道先修人道,人事尽时,天理自见,故净明之道不废人事。刘玉斥责出尘绝俗、抛家舍业而修炼者为名教罪人,声称净明道士,"或仕宦或隐游,无往不可。所贵忠君孝亲,奉先淑后,至于夏葛冬裘,渴饮饥食,与世人略无少异。只就方寸中用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