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中国道教最新章节 > 中国道教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68 章

  记述了华陀"五禽戏",谓行此法,"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能行之者,必得延年"。华陀弟子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御女损益篇》讲房中术,记录其法十余条。指出男女房室不可不有(yīn阳不jiāo,则致病),又不可不慎。谓"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强调"凡养生,在于爱精","精少则病,精尽则死"。故要讲求房中节yù,注意jiāo合方法,还要遵行房中禁忌。

  只有如此,才有益无害。特别强调节宣之道,以之"还精补脑"。

  这是一本采摭前人养生言论,加以系统归纳提炼而成的养生著作,引录之书,多达三十余种,是汉魏时期养生学之精华。其所谈养生理论和方法,虽出于长生不死的宗教要求,难免有不少糟粕,但其中许多内容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具有某些科学成分,值得今人借鉴。

  《孙zhēn rén备急千金要方》

  《孙zhēn rén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九十三卷。唐初道士孙思邈撰。他在书前自序中解释此书之命名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原书本三十卷,《正统道藏》析为九十三卷,载于太平部。

  卷一《医学诸论》,总论医理、yào理。凡九条:论大医习业,论大医精诚,论治病略例,论诊候,论处方,论用yào,论合和,论服饵,论yào藏。以下各卷分列各科各病之处方,有:fù人方,少小婴孺方,七窍病,风dú脚气,诸风,伤寒方,肝、胆、心、脾,肺、肾、胃、小肠、大肠诸病方,消渴、丁肿、痔漏、解dú诸方,以及食治、针灸、养xìng等法。凡内、外、fù、儿诸科百病之处方,无不备载。孙奇等上奏书中,对全书的内容,作了如下概括:"脏腑之论,针艾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fù人而次婴孺,先脚气而后中风,伤寒痈疽,消渴水肿,七窍之疴,五石之dú,备急之方,养xìng之术,总篇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百三十首。"可见此书之规模,不愧为集唐前医yào学之大成的巨著。

  全书内容丰富,对中国传统医学、yào学皆有重大贡献,且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重视医德。首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二论,告诫医家"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应"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如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瞩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芥蒂之心。要求"省病诊候,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yào,勿得参差。"

  第二,注意医yào的简、廉、验。孙思邈长期深入民间行医,深知民众生活困苦,无钱求医服yào,故力求医方之简易有验和yào物之廉价,往往以贱yào代贵yào。如卷三十二《伤寒方伤寒杂治第一》说:"今诸疗多用辛、甘姜、桂、人参之属,此皆贵价难得,……而苦参、青葙、葶苈、艾之属,所在尽有,除热解dú最良,胜于向贵价yào也。"如此之例甚多,表明他关心劳动群众疾苦的崇高精神。

  第三,重视fù儿科。以"fù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难疗",故在医论之后,首列"fù人方"三卷,以述fù人诸病的治疗。特别是妊娠期、分娩前后诸病的治疗。继列"少小婴孺方"二卷,以述婴儿的护理及诸种疾病的治疗。在他看来,养育幼儿是生民之大事,"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

  第四,将养生与治病相结合。认为有病求医,不如及早进行身心修养及锻炼,求得无病或少病,故专列"养xìng"三卷以述养生之道。包括按摩法、调气(服气)法、服食法,以及房中补益和杂忌等。实行这些方法,确可疏通血脉,去除小病,增进健康,体现出孙思邈有明确的预防医学意识。在注意身体锻炼时,又不忘心xìng修养,且认为是更重要的修养,指出:"养xìng者,不但饵yào餐霞,其要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yào饵,足以遐年;德行不足,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第五,注重针灸与汤yào相结合。主张"汤yào攻其内,针灸攻其外"。有的时候,"针灸之功,过半于汤yào。"故专列"针灸"七卷以述针灸疗法。在针灸穴位上,因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多误,乃据甄权新撰《明堂经图》,重新绘制《明堂三人图(仰人、背人、侧人)》,明确了针灸穴位。卷中对多种疾病的针灸穴位、疗法作了详明叙述,丰富了祖国传统针灸学的内容。

  第六,在yào物学上的贡献。卷一中专列《论用yào》等数论,以述yào物的xìng质、分类、合和(配制)、熬煮、服食,以及yào物的采集、贮藏等。指出用yào的先决条件是弄清yào物的xìng质,书中对近二百种yào物的xìng质作了判别,今天亦具参考价值。众多yào物中,有些只宜单用,有些可以合用,有些yào合用时,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有些yào合用时,可以dú攻dú,去其害,而有些则反是。种种情况,十分复杂。指出: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之时,用意审视,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dú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之。"又指出熬yào要注意节度,服食要注意方法。采集yào材要注意产地,某些产地所出某种yào质量优于其他产地。yào物贮藏时要注意干燥、密封、防鼠耗等。由于孙思邈精通yào理、yàoxìng,在yào学上成就很大,故被后世誉为"yào王"。

  此外,又重视食疗,指出"yàoxìng刚烈"、"食物xìng平和","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又注意对营养缺乏xìng疾病的防治,如甲状腺肿大的瘿病、缺乏维生素C的足气病等,皆提出有效的治疗yào方。

  总之,《千金要方》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巨著,它不仅是中国道教医学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典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坐忘论》

  《坐忘论》,一卷。唐道士司马承祯撰。《通志》所录《坐忘论》为三卷,另有吴筠所撰一卷;《续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天坛王屋山圣迹记》则不著卷数;《新唐书艺文志》《茅山志》《文献通考》《道藏目录详注》皆为一卷;《正统道藏》太玄部亦为一卷。此外,《全唐文》卷九二四全文收入,《道枢》卷二摘录。

  《坐忘论》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yù的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为司马承祯神仙道教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七部分,即修道的七个步骤、层次:

  第一,敬信。认为信是道之根,敬为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故修道的首要功夫是敬信。

  第二,断缘。就是要断有为俗事之缘,要求弃事、无为、心安,旧缘渐断,新缘莫结。这样才能心弥近道,至圣至神。

  第三,收心。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所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只有这样,才能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与道合。在坐忘收心的修炼过程中应避免四种偏差,即:心起皆灭,入于盲定;任心所起,不加收制;不知守根,心无指归;于言甚善,于行极非。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偏向,真正收束身心,才能进入下一步修炼阶段。

  第四,简事。认为修道者应处事安闲,应物而不为物累。

  修道者应"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这是对坐忘收心的进一步保证。

  第五,真观。即要善于洞察事物,不为外物所迷,不为尘世所累。其关键是无yù,不生得失之心。做到"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迹每同人,心常异俗。"指出,此乃"实行之宗要",应"力为之。

  第六,泰定。就是"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是在私yù俗念完全消尽之后所达到的境界。此时,"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jiāo前而无惧,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若溃痈。"司马承祯称达到这个地步为"出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去"得道"不远了。

  第七,得道。得道的标志是形神统一,修成长生不老的"真身"。

  在这七个修道阶次之后,司马承祯又附以"枢翼",提纲挚领地综述其坐忘思想的主旨。认为心归至道须先受三戒,即:简缘、无yù和静心。提示修道的具体方法,指出得道之人心有"五时",身有"七候",否则都算不上得道。

  所谓坐忘,初见于《庄子大宗师》,魏晋玄学家解庄进一步发挥此说,后为道教所承袭和发展。如《道教义枢》卷二引《洞神经》《本际经》都对此有所阐说。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灭动心不灭照心"条引《洞玄灵宝定观经》时指出:司马承祯《坐忘论》取此。曾《道枢》卷二引司马承祯话说,"吾近见道士赵坚造《坐忘论》七篇,其事广,其文繁,其意简,其词辩。"《正统道藏》中有赵志坚(即赵坚)《道德真经疏义》,卷五论及真观。这表明赵坚在司马承祯之前也曾作《坐忘论》,其真观一说或对后者有影响。曾在《道枢》卷二中又称:"吾得坐忘之论三焉,莫善乎正一"(正一,指司马承祯)。可见道教中讲说坐忘不止一家,而以司马承祯为善,他借鉴别家,更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简要化,因而在诸家中独得以流传至今。《坐忘论》也受到佛教思想方法特别是天台宗"止观"学说的影响。书中具有道、释、儒三家的思想因素。

  在当时道教修炼外丹的风气中,司马承祯以老庄思想为依据,汲取佛教止观方法,力倡坐忘说,对道教修炼术由外丹转向内丹,起了重要的理论推进作用,实开宋元内炼家风气之先。直至近代道教气功诸家对此书仍十分推崇。此外,其"主静"说对周敦颐、程颢、朱熹等宋代理学家也颇有影响。

  《玄纲论》

  《玄纲论》一卷。唐开元至大历间道士吴筠撰。《正统道藏》收入太玄部。《通志艺文略》著录《玄纲论》为三卷,《文献通考经籍考》五十二则录为一卷。《道藏》本分为上中下三篇,共三十三章。上篇《明道德》,九章;中篇《辩法教》,一十五章;下篇《析凝滞》,九章。吴筠有上唐玄宗的《进玄纲论表》,说明作此论的由来:"重玄深而难赜其奥,三洞秘而罕窥其门,使向风之流浩dàng而无据,遂总括枢要,谓之《玄纲》"。此表和《玄纲论后序》及《化时俗》章、《明道德》章等收入《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五、九百二十六,但《道藏》本缺载。

  《玄纲论》上篇反映作者的宇宙生成论,修养论和社会政治观。吴筠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道德章第一》),即"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它具有生成xìng。道生成万物是个自然的过程,所以"自然"是道德之常,天地之纲。这是他对老庄自然无为哲学的发挥。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源为自然之道,而其所以具备千姿百态的形状则由于元气。他说:清通澄朗的气浮而成为天,浊滞烦昧的气积而成为地,平和柔顺的气结而成为人lún,错谬刚戾的气散而成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故生天地人物之形者是元气(《元气章第二》)。他进而又从"有无"、"动静"等范畴来论道的生成xìng以及修道的方法。认为若做到"有"同于"无",则"有"不灭,也就是神仙长生;

  只有"道"能自无生有,化有为无,学道就是要具备道的这一特xìng,如此方可解脱生死之累。修道者还须超越动静,最终与至静至虚的"道"契合。他的宇宙观和修道论是一体的。

  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表现出天人合一观,从天道yīn阳变化推究人世治乱的终极原因。主张以道家政治观为"心灵",以儒家政治思想为"容饰",一本一末,结合运作,可使天下垂拱而化。从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宏观角度肯定了道德的价值和功用。

  中篇则从微观角度具体讲解修道的种种方法。大体包括:

  (一)"道在至精,靡求其博",当"周览以绝疑,约行以取妙,则不亏于修习"(《神道设教章第十》);(二)"道虽无方,学则有序"。其序为:"始于正一,次于洞神,栖于灵宝,息于洞真"(《学则有序章第十一》);(三)"心静"。心应物而不为物累,不动念,特别是要做到"无为",无为则心理,有为则心乱(《形动心静章第十五》);(四)"宝神"。不知宝神的人,即使寿同龟鹤,终不能成仙。宝神的关键是"阳胜",因为"阳胜则yīn销而仙"(《阳胜则仙章第十二》);(五)"制恶兴善","立功改过"。他将lún理与仙道相联系,发挥了《太平经》、《抱朴子内篇》中同类的思想。

  下篇用问答体回答了世人的疑问,进一步申述前两篇的思想。如有人问:人心久任之则浩dàng而忘返,顿栖之则超跃无垠,修道者怎样才能得静呢?答曰:心将躁时制之以宁,将邪时闲之以贞,将求时抑之以舍,将浊时澄之以清;优哉游哉,不yù不营,以玄虚为境域,以寂照为日月,惟精惟微,不废不越。照此长久坚持修习,则物冥于外,神鉴于内,不思静而已静,不求泰而更泰,即动寂两忘而天理自会。进一步阐明了上中篇的守静去躁思想。

  《玄纲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吴筠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唐礼部侍郎权德舆所撰《宗玄集序》称,吴筠献《玄纲论》三篇,得到唐玄宗的"优诏嘉纳";并称此论"总论谷神之妙"。权德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