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章
年代较早,与后出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七真年谱》《甘水仙源录》等相参看,对全真道的创建史和五祖七真事迹,可获得基本了解。虽然出于宗派门户之见,书中难免有夸张不实乃至故作神异之处,但基本事迹仍是可信的。
《甘水仙源录》
《甘水仙源录》,十卷。元全真道士李道谦(1219~1296)编集。李氏字和甫,号天乐道人,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师事高道宽(高师于善庆,于师马钰),为马钰之嫡传。活动于华山、终南山、燕山等地,以居终南祖庭筠溪道院时间最长。曾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秦蜀九路道教提点。于搜集整理全真教史贡献颇大,所编《七真年谱》《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终南山记》《甘水仙源录》等,皆属这方面的著作。《甘水仙源录》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编成,次年刻印传世。
该书集时人所撰全真道士事略、宫观之碑铭而成。卷一至卷二,首录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褒赠全真祖师诏书,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赐号"真君",马钰以下七真赐号"zhēn rén"。次录王及其六位弟子(无孙不二)碑文九件,人各一件,惟王、马钰二人各增记一通。卷三至卷八,录七真之弟子及再传弟子共四十四人碑铭,其中以马钰和邱处机门下居多。卷九至卷十,集全真道观碑记十七通,及各式题韵二十余首。
在全真道各种传记书中,以《甘水仙源录》所集传记最多最详(共六十余人),加上《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所集者(三十七人),几乎囊括了全真道由金至元兴盛时期的全部骨干,全真道从创立到兴盛的发展历史从中得到具体的反映。故历来为研究全真道史家所重视。
《清微仙谱》
《清微仙谱》,一卷。元初道士陈采撰。陈氏建安人,生平不详。此书前有陈采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所作之自序,称清微派重要传人黄舜申,"近膺诏命入觐,得旨还山,予始获登先生之门"。可知陈采系黄舜申之弟子。
该书首列"清微道宗"、"上清启图"、"灵宝宗旨"、"道德正宗"、"正一渊源"等目,叙述清微派的渊源,末列"会道",叙述清微派的传系。"清微道宗"列元始上帝递传玉宸道君、清微真元妙化天帝、九天妙道真运元君,……"上清启图"列上清高圣玉宸大道君递传紫宸太华大天帝、金阙帝宸太平后圣玄元上道君,……"灵宝宗旨"列玉晨道君灵宝天尊递传太玄玄一zhēn rén,太玄玄二zhēn rén,……"道德正宗"列金阙玄元老君道德天尊递传文始先生关令zhēn rén,太玄zhēn rén赵隆……"正一渊源"列太上玄元老君递传三天圣师泰玄上相正一真君张道陵,嗣师张衡,……以上所列传授谱系,事属谬悠,显为标榜其教渊源之古远。陈采在自序中对此渊源概括为:清微派之传,"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按此意,上列四目之传系即此四派之传系。但所云派名"真元"、"太华"不知何据。不过,既然出于虚构,也就不需再费稽考。最后"会道"一目,叙清微派之传授系统,称上述四派"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又复合于一。"谓"元君祖舒,一名遂道,字仲,月孛化身,降唐昭宗时,广西零陵郡人"。此后递传郭玉隆(宋京师人)、傅央(字子方,酆州人)、姚庄(字淑奇,西京人)、高(燕人)、华英(凤翔府人)、朱洞元(成都人)、李少微(房州人)。"继是八传至混隐zhēn rén南公"即第九代南毕道(本复姓东南,名,1196~?,眉山人),时当南宋理宗朝。南毕道原官广西宪司,其幕僚黄某(福建建宁人)之子舜申(字晦伯,1224~?)得疾,南毕道治愈之,并授之以雷法,遂为清微派第十代宗师。黄舜申在宝中(1253~1258)曾出为检阅,以擅长雷法闻名京师,皇兄赵孟端曾从其学,宋理宗亦召见,御书"雷渊zhēn rén"四字赠之。至元丙戌(1286)诏赴阙,未几乞还乡里,隐于紫霞湖沧州之上,元室曾敕授"雷渊广福普化zhēn rén"号。黄舜申为清微法之集大成者,《清微仙谱》序称,清微经法经其"覃思著述,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
以上所记之清微派传系,称起于祖舒,因无他书之参证,已难断其真伪;其后八传,也因资料缺乏,难于稽考。大致在南毕道以后,清微派始显传于世。黄舜申更有详细传记(载《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叙其传教收徒事。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谱后还附有《道迹灵仙记》《上清后圣道君列记》《洞元灵宝三师记》各一卷。今《正统道藏》本概不复存,唯谱前有陈采自序一篇。此书是研究清微派教史的重要著作。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简称《仙鉴》。题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修撰。载《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赵氏籍里生平不详。书前有赵道一自序及《进表》,皆未署年月,唯庐陵刘辰翁为此书作序,署年甲午,邓光荐为此书作序,署年阏逢敦。据《尔雅释天》对"岁阳"、"岁yīn"之解释:
"太岁在甲曰阏逢","在午曰敦",可知阏逢敦亦为甲午年。但此二序之甲午前,未冠朝代年号,故单据二序甲午尚不能断定属何朝代。考此书对历代道士所作之传记,年代最晚者为续编之金元道士,则二序之甲午,当为元代之甲午。元代有二甲午,一为世祖至元末、即成宗即位之年(1294),一为惠宗至正十四年(1354)。为此书作序之刘辰翁在宋代已入仕,为宋末元初人,他序中的甲午当为至元甲午(1294)。由此推知,此甲午当为成书之年。
书前赵道一自序说明编书的由来及宗旨。他说:"儒家有《资治通鉴》,释门有《释氏通鉴》,唯吾道教斯文独阙。……
间因录集古今得道仙真事迹,究其践履,观其是非,论之以大道而开化后人,进之以忠言而皈依太上。务遵至理,不诧虚文。……详审校定,严行笔削。……编成,名之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全书由《正编》《续编》《后集》三部分组成。《正编》五十三卷,他在《仙鉴编例》中称该卷收录"始自上古三皇,下逮宋末。其间得道真仙事迹,乃搜之群书,考之经史,订之仙传而成。"首为轩辕皇帝传,继记众多古仙,再记汉至宋末诸道士(加神仙传说人物),共计七百四十五人;《续编》五卷,收录包括王和北七真在内的宋末元初诸道士传记,共三十四人;《后集》六卷,专收历代女仙、女道士之传记,共一百二十人。全书共收神仙、道士传记八百九十九人。
此书为现存神仙、道士传记中收罗最富,记述较为平实的一部。收载时限之长(从黄帝到元初),人物之多,为《列仙传》《洞仙传》《续仙传》《三洞群仙录》诸书所不及。特别是它所收载的除神仙之外的道士传记之多,更非他书可比,这就为道教研究提供了较多的有用资料。虽然书中收有不少神仙传说人物,其他道士传记中,也有某些不切实的记载,但在总体上并非一味猎奇,还是比较尊重事实的。邓光荐在序言中称:"浮云山道士赵全阳(按赵道一号全阳子--引者注)著《仙鉴》,编纂详,考订核,可谓仙之董狐矣。"此论并非溢美之词。
《汉天师世家》
《汉天师世家》,四卷。载《万历续道藏》,书末题"五十代孙张国祥奉旨校梓"。但此书非出于张国祥一人之手,在此之前,已有天师世家谱录,明初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据之撰成《汉天师世家》一卷,宋濂等曾为之作序。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修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天师传记,合成今本《汉天师世家》,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成书。古时史传记述诸侯王传记方称世家,此书以世家称,亦见明代龙虎山张氏之地位。
《汉天师世家》记张陵、张衡、张鲁三代天师在巴蜀创教事迹,虽有增益附会,但大抵于史有征。第四代张盛至二十三代张季文的传记极为简略,其中第九代天师《张符传》仅六十字,有的与前代文献记载相径庭。如记第十代天师张子祥"仕隋为洛阳尉",十二代天师张恒为唐高宗时人;但梁普通三年(522)立《九锡zhēn rén三茅君碑文》题名载有张陵九世孙张玄真、十世孙张景等十人,《道学传》和梁简文帝《招真馆碑》亦载张陵十二世孙张裕事,皆与《汉天师世家》的记载不同。从第二十四代张正随至四十九代张永绪,共二十五代天师的传记,有确切的宗谱和明确的传承世系,天师生平事迹虽带有诸多神异传说,但大体都可与史籍相印证。各《传》除记各人的生平、传道活动外,多记谒见皇帝,讲论道法,得赐号、封赠、赏赐等"显荣"事迹。对宋元明时期统治者扶持正一教,皆有较为翔实的反映。
《汉天师世家》记张陵临终前,以经、印、剑付其子张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据称,作为此后历代天师传承的三件信物(剑、印、经)就是张陵所传。
以此三件信物作为承传的凭证,成为后世各代天师遵行的制度。至于只传宗亲的原则也是历世不变的,即天师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孙,传孙不传堂弟,传堂弟不传从子,传从子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族外人。严格按照亲疏、长幼的宗法制度进行传承,以使教权永远掌握在张陵后嗣手中。
继《汉天师世家》之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又于民国年间撰《补天师世家》,增补了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至六十一代天师张仁之事迹。至1949年,天师传至六十三代,相续近两千年。
《三教搜神大全》
《三教搜神大全》全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撰人不详。前有清人叶德辉序,末有叶德辉跋。跋称"此书明人以元版画像《搜神广记》翻刻。"缪荃孙谓此书即元版画像《搜神广记》之异名。叶德辉于清末据汲古阁旧藏元刻本翻刻,收入《丽全书》。
该书收儒、释、道三教诸神百八十一。具载其姓名、字号、爵里、谥号、神异事迹。大都杂取小说及二氏之书,其文不见于史乘,亦不足以据为典要,特六七百年民间风俗相沿之故。诸神的绝大多数皆有画像。儒以孔丘为首,释以释迦牟尼为首,道以李耳(即老子)为首,旁及世俗信奉诸神。
卷一首述儒、释、道三教源流,次收玉皇上帝、后土皇地、东华帝君、西灵王母、梓潼帝君、三元大帝等,有像十六幅。卷二收四岳、四渎、许真君、三茅真君、卢六祖(惠能)、宝禅师、普庵禅师等,有像十七幅。卷三收义勇武安王(关羽)、蚕女、赵元帅(名公明)、钟馗等,有像十八幅。卷四收神荼郁垒、司命灶神、福神、紫姑、南华庄生(庄子)、观音菩萨、天妃娘娘等,有像十九幅。卷五收瓠、太岁殷元帅、慧远禅师、鸠摩罗什禅师等,有像十九幅。卷六收玄奘禅师、一行禅师、金刚智禅师等,有像十六幅。卷七收地藏王菩萨、青衣神、张天师、五雷神、电母、风伯、雨师、门神二将军等,有像十七幅。
收三教众神于一书,并不多见。《万历续道藏》所收《搜神记》六卷,与此颇相类,收有儒、释、道三教众神百六十五。与此书相较,互有出入。而《道藏》本《搜神记》无像,此书则大都有像,为宗教研究提供了另一有价值的资料。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为五代道士杜光庭编录。一卷。
杜在自序中称:"太史公云: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间五岳作镇,十山为佐。又《龟山玉经》云:十天之内,有洞天三十六,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居,仙王所理。又有海外五岳,三岛十洲,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化,四镇诸山。今总一卷,用传好事之士。
其有宫城处所,得道姓名,洞府主张,仙曹品秩,事条繁广,不可备书,聊记所管郡县及仙坛宫观大数而已。"末署"天复辛酉八月四日癸未华顶羽人杜光庭于成都玉局编录"。全书有八方面内容。
一,岳渎众山。首先是天上仙山。指道教三十六天的最高层大罗之中,玉清之上,以玄都玉京山为中心,由四面诸山环绕的三境之山。杜光庭注称:"皆真气所化,上有宫阙,大圣所游之处。"为道教三清大圣居住游历之所。其次是以昆仑山为中心的天下五岳、十山,再次为十洲三岛。杜光庭注谓"十洲三岛,五岳诸山,皆在昆仑之四方,巨海之中,神仙所居,五帝所理,非世人之所到也。"杜氏所说"十洲三岛",实际列出的却是十一洲一鸟,与《道藏》中托名西汉东方朔集的《十洲记》及《云笈七》卷二十六《十洲三岛》所记均有所不同。
二,中国五岳。以中岳嵩山为中心,四面环以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的中国五岳,各列以五岳神名、领仙官玉女之数,山周回面积,所在州县,及所在周围名山(神)为其佐命、佐理。形成"五朵莲花"簇拥神州的壮丽图景。
三,十大洞天。十大洞天分别写明"洞天"顺序、名称、面积、主理仙人姓名,所在州县。杜光庭注称:"十大洞天、五岳,皆高真上仙主统,以福天下,以统众神也。"从其所叙第七罗浮洞天为"葛洪所理"来看,道教十大洞天之说,或许成于东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以杜光庭所记"十大洞天"与《云笈七》卷二十七司马承祯集录的《天地宫府图》中的"十大洞天"相比,内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甘水仙源录》
《甘水仙源录》,十卷。元全真道士李道谦(1219~1296)编集。李氏字和甫,号天乐道人,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师事高道宽(高师于善庆,于师马钰),为马钰之嫡传。活动于华山、终南山、燕山等地,以居终南祖庭筠溪道院时间最长。曾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秦蜀九路道教提点。于搜集整理全真教史贡献颇大,所编《七真年谱》《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终南山记》《甘水仙源录》等,皆属这方面的著作。《甘水仙源录》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编成,次年刻印传世。
该书集时人所撰全真道士事略、宫观之碑铭而成。卷一至卷二,首录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褒赠全真祖师诏书,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赐号"真君",马钰以下七真赐号"zhēn rén"。次录王及其六位弟子(无孙不二)碑文九件,人各一件,惟王、马钰二人各增记一通。卷三至卷八,录七真之弟子及再传弟子共四十四人碑铭,其中以马钰和邱处机门下居多。卷九至卷十,集全真道观碑记十七通,及各式题韵二十余首。
在全真道各种传记书中,以《甘水仙源录》所集传记最多最详(共六十余人),加上《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所集者(三十七人),几乎囊括了全真道由金至元兴盛时期的全部骨干,全真道从创立到兴盛的发展历史从中得到具体的反映。故历来为研究全真道史家所重视。
《清微仙谱》
《清微仙谱》,一卷。元初道士陈采撰。陈氏建安人,生平不详。此书前有陈采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所作之自序,称清微派重要传人黄舜申,"近膺诏命入觐,得旨还山,予始获登先生之门"。可知陈采系黄舜申之弟子。
该书首列"清微道宗"、"上清启图"、"灵宝宗旨"、"道德正宗"、"正一渊源"等目,叙述清微派的渊源,末列"会道",叙述清微派的传系。"清微道宗"列元始上帝递传玉宸道君、清微真元妙化天帝、九天妙道真运元君,……"上清启图"列上清高圣玉宸大道君递传紫宸太华大天帝、金阙帝宸太平后圣玄元上道君,……"灵宝宗旨"列玉晨道君灵宝天尊递传太玄玄一zhēn rén,太玄玄二zhēn rén,……"道德正宗"列金阙玄元老君道德天尊递传文始先生关令zhēn rén,太玄zhēn rén赵隆……"正一渊源"列太上玄元老君递传三天圣师泰玄上相正一真君张道陵,嗣师张衡,……以上所列传授谱系,事属谬悠,显为标榜其教渊源之古远。陈采在自序中对此渊源概括为:清微派之传,"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按此意,上列四目之传系即此四派之传系。但所云派名"真元"、"太华"不知何据。不过,既然出于虚构,也就不需再费稽考。最后"会道"一目,叙清微派之传授系统,称上述四派"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又复合于一。"谓"元君祖舒,一名遂道,字仲,月孛化身,降唐昭宗时,广西零陵郡人"。此后递传郭玉隆(宋京师人)、傅央(字子方,酆州人)、姚庄(字淑奇,西京人)、高(燕人)、华英(凤翔府人)、朱洞元(成都人)、李少微(房州人)。"继是八传至混隐zhēn rén南公"即第九代南毕道(本复姓东南,名,1196~?,眉山人),时当南宋理宗朝。南毕道原官广西宪司,其幕僚黄某(福建建宁人)之子舜申(字晦伯,1224~?)得疾,南毕道治愈之,并授之以雷法,遂为清微派第十代宗师。黄舜申在宝中(1253~1258)曾出为检阅,以擅长雷法闻名京师,皇兄赵孟端曾从其学,宋理宗亦召见,御书"雷渊zhēn rén"四字赠之。至元丙戌(1286)诏赴阙,未几乞还乡里,隐于紫霞湖沧州之上,元室曾敕授"雷渊广福普化zhēn rén"号。黄舜申为清微法之集大成者,《清微仙谱》序称,清微经法经其"覃思著述,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
以上所记之清微派传系,称起于祖舒,因无他书之参证,已难断其真伪;其后八传,也因资料缺乏,难于稽考。大致在南毕道以后,清微派始显传于世。黄舜申更有详细传记(载《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叙其传教收徒事。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谱后还附有《道迹灵仙记》《上清后圣道君列记》《洞元灵宝三师记》各一卷。今《正统道藏》本概不复存,唯谱前有陈采自序一篇。此书是研究清微派教史的重要著作。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简称《仙鉴》。题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修撰。载《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赵氏籍里生平不详。书前有赵道一自序及《进表》,皆未署年月,唯庐陵刘辰翁为此书作序,署年甲午,邓光荐为此书作序,署年阏逢敦。据《尔雅释天》对"岁阳"、"岁yīn"之解释:
"太岁在甲曰阏逢","在午曰敦",可知阏逢敦亦为甲午年。但此二序之甲午前,未冠朝代年号,故单据二序甲午尚不能断定属何朝代。考此书对历代道士所作之传记,年代最晚者为续编之金元道士,则二序之甲午,当为元代之甲午。元代有二甲午,一为世祖至元末、即成宗即位之年(1294),一为惠宗至正十四年(1354)。为此书作序之刘辰翁在宋代已入仕,为宋末元初人,他序中的甲午当为至元甲午(1294)。由此推知,此甲午当为成书之年。
书前赵道一自序说明编书的由来及宗旨。他说:"儒家有《资治通鉴》,释门有《释氏通鉴》,唯吾道教斯文独阙。……
间因录集古今得道仙真事迹,究其践履,观其是非,论之以大道而开化后人,进之以忠言而皈依太上。务遵至理,不诧虚文。……详审校定,严行笔削。……编成,名之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全书由《正编》《续编》《后集》三部分组成。《正编》五十三卷,他在《仙鉴编例》中称该卷收录"始自上古三皇,下逮宋末。其间得道真仙事迹,乃搜之群书,考之经史,订之仙传而成。"首为轩辕皇帝传,继记众多古仙,再记汉至宋末诸道士(加神仙传说人物),共计七百四十五人;《续编》五卷,收录包括王和北七真在内的宋末元初诸道士传记,共三十四人;《后集》六卷,专收历代女仙、女道士之传记,共一百二十人。全书共收神仙、道士传记八百九十九人。
此书为现存神仙、道士传记中收罗最富,记述较为平实的一部。收载时限之长(从黄帝到元初),人物之多,为《列仙传》《洞仙传》《续仙传》《三洞群仙录》诸书所不及。特别是它所收载的除神仙之外的道士传记之多,更非他书可比,这就为道教研究提供了较多的有用资料。虽然书中收有不少神仙传说人物,其他道士传记中,也有某些不切实的记载,但在总体上并非一味猎奇,还是比较尊重事实的。邓光荐在序言中称:"浮云山道士赵全阳(按赵道一号全阳子--引者注)著《仙鉴》,编纂详,考订核,可谓仙之董狐矣。"此论并非溢美之词。
《汉天师世家》
《汉天师世家》,四卷。载《万历续道藏》,书末题"五十代孙张国祥奉旨校梓"。但此书非出于张国祥一人之手,在此之前,已有天师世家谱录,明初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据之撰成《汉天师世家》一卷,宋濂等曾为之作序。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修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天师传记,合成今本《汉天师世家》,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成书。古时史传记述诸侯王传记方称世家,此书以世家称,亦见明代龙虎山张氏之地位。
《汉天师世家》记张陵、张衡、张鲁三代天师在巴蜀创教事迹,虽有增益附会,但大抵于史有征。第四代张盛至二十三代张季文的传记极为简略,其中第九代天师《张符传》仅六十字,有的与前代文献记载相径庭。如记第十代天师张子祥"仕隋为洛阳尉",十二代天师张恒为唐高宗时人;但梁普通三年(522)立《九锡zhēn rén三茅君碑文》题名载有张陵九世孙张玄真、十世孙张景等十人,《道学传》和梁简文帝《招真馆碑》亦载张陵十二世孙张裕事,皆与《汉天师世家》的记载不同。从第二十四代张正随至四十九代张永绪,共二十五代天师的传记,有确切的宗谱和明确的传承世系,天师生平事迹虽带有诸多神异传说,但大体都可与史籍相印证。各《传》除记各人的生平、传道活动外,多记谒见皇帝,讲论道法,得赐号、封赠、赏赐等"显荣"事迹。对宋元明时期统治者扶持正一教,皆有较为翔实的反映。
《汉天师世家》记张陵临终前,以经、印、剑付其子张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据称,作为此后历代天师传承的三件信物(剑、印、经)就是张陵所传。
以此三件信物作为承传的凭证,成为后世各代天师遵行的制度。至于只传宗亲的原则也是历世不变的,即天师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孙,传孙不传堂弟,传堂弟不传从子,传从子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族外人。严格按照亲疏、长幼的宗法制度进行传承,以使教权永远掌握在张陵后嗣手中。
继《汉天师世家》之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又于民国年间撰《补天师世家》,增补了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至六十一代天师张仁之事迹。至1949年,天师传至六十三代,相续近两千年。
《三教搜神大全》
《三教搜神大全》全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撰人不详。前有清人叶德辉序,末有叶德辉跋。跋称"此书明人以元版画像《搜神广记》翻刻。"缪荃孙谓此书即元版画像《搜神广记》之异名。叶德辉于清末据汲古阁旧藏元刻本翻刻,收入《丽全书》。
该书收儒、释、道三教诸神百八十一。具载其姓名、字号、爵里、谥号、神异事迹。大都杂取小说及二氏之书,其文不见于史乘,亦不足以据为典要,特六七百年民间风俗相沿之故。诸神的绝大多数皆有画像。儒以孔丘为首,释以释迦牟尼为首,道以李耳(即老子)为首,旁及世俗信奉诸神。
卷一首述儒、释、道三教源流,次收玉皇上帝、后土皇地、东华帝君、西灵王母、梓潼帝君、三元大帝等,有像十六幅。卷二收四岳、四渎、许真君、三茅真君、卢六祖(惠能)、宝禅师、普庵禅师等,有像十七幅。卷三收义勇武安王(关羽)、蚕女、赵元帅(名公明)、钟馗等,有像十八幅。卷四收神荼郁垒、司命灶神、福神、紫姑、南华庄生(庄子)、观音菩萨、天妃娘娘等,有像十九幅。卷五收瓠、太岁殷元帅、慧远禅师、鸠摩罗什禅师等,有像十九幅。卷六收玄奘禅师、一行禅师、金刚智禅师等,有像十六幅。卷七收地藏王菩萨、青衣神、张天师、五雷神、电母、风伯、雨师、门神二将军等,有像十七幅。
收三教众神于一书,并不多见。《万历续道藏》所收《搜神记》六卷,与此颇相类,收有儒、释、道三教众神百六十五。与此书相较,互有出入。而《道藏》本《搜神记》无像,此书则大都有像,为宗教研究提供了另一有价值的资料。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为五代道士杜光庭编录。一卷。
杜在自序中称:"太史公云: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间五岳作镇,十山为佐。又《龟山玉经》云:十天之内,有洞天三十六,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居,仙王所理。又有海外五岳,三岛十洲,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化,四镇诸山。今总一卷,用传好事之士。
其有宫城处所,得道姓名,洞府主张,仙曹品秩,事条繁广,不可备书,聊记所管郡县及仙坛宫观大数而已。"末署"天复辛酉八月四日癸未华顶羽人杜光庭于成都玉局编录"。全书有八方面内容。
一,岳渎众山。首先是天上仙山。指道教三十六天的最高层大罗之中,玉清之上,以玄都玉京山为中心,由四面诸山环绕的三境之山。杜光庭注称:"皆真气所化,上有宫阙,大圣所游之处。"为道教三清大圣居住游历之所。其次是以昆仑山为中心的天下五岳、十山,再次为十洲三岛。杜光庭注谓"十洲三岛,五岳诸山,皆在昆仑之四方,巨海之中,神仙所居,五帝所理,非世人之所到也。"杜氏所说"十洲三岛",实际列出的却是十一洲一鸟,与《道藏》中托名西汉东方朔集的《十洲记》及《云笈七》卷二十六《十洲三岛》所记均有所不同。
二,中国五岳。以中岳嵩山为中心,四面环以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的中国五岳,各列以五岳神名、领仙官玉女之数,山周回面积,所在州县,及所在周围名山(神)为其佐命、佐理。形成"五朵莲花"簇拥神州的壮丽图景。
三,十大洞天。十大洞天分别写明"洞天"顺序、名称、面积、主理仙人姓名,所在州县。杜光庭注称:"十大洞天、五岳,皆高真上仙主统,以福天下,以统众神也。"从其所叙第七罗浮洞天为"葛洪所理"来看,道教十大洞天之说,或许成于东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以杜光庭所记"十大洞天"与《云笈七》卷二十七司马承祯集录的《天地宫府图》中的"十大洞天"相比,内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