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7 章
的人要"澹然无yù而民自朴",从道的人应该"偃其聪明而抱其太素","已雕已琢,还反于朴"。④早期道教太平道信奉的《太平经》,批评世人品行邪恶,颂扬古人的质朴,称"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质朴,心意专一,各乐称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无文也"。并且认为:"虚无者,乃内实外虚也,有若无也。反其胞胎,与道居也;独存其心,悬龙虑也;遂为神室,聚道虚也。但与气游,故虚无也;在气与神,其余悉除也。以心为主,故得无邪也;详论其意,毋忘其书也;得之则度,可久游也;何不趣精,反与愚俱也,凶祸一至,被大灾也;弃其真朴,反成土灰也。"⑤指出,如果能够还返到胞胎之中,与世俗之事毫无牵缠,就是"与道居也",如果抛弃了人的真正的纯朴之质,那就是"反成土灰"了。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也认为"朴,道本气也。人行道归朴,与道合",并称:
"今王者法道,民悉从正,斋正而止,不可复变,变为邪矣。
观其将变,道便镇制之,检以无名之朴,教诫见也。"要求从政之人,按道的规律治国,以"无名之朴"教诫民众,并且以道来锁住邪变。而从道的人要"勉信道真,弃邪知守本朴。
无他思虑,心中旷旷但信道"。⑥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在述及写作该书缘由时,自称:"挟怀朴素,不落权荣,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澹,希时安平,远客燕闲,乃撰斯文。"所谓"挟怀朴素",也就是"抱朴"的意思。⑦葛洪自称"抱朴子",他并且以《抱朴子》名其书。有《抱朴子》内外篇传世。他在说到"抱朴子"一号的来历时称:
"洪之为人也,而野,xìng钝口讷,形貌丑陋,而终不辩自矜饰也。冠履垢弊,衣或褴褛,而或不耻焉。俗之服用,俄而屡改。或忽广领而大带,或促身而修袖,或长裾曳地,或短不蔽脚。洪期于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故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是以洪著书,因以自号焉。"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提出了一个与"道"相当的"玄"的概念,认为"玄"同"道"一样具有"含醇守朴,无yù无忧,全真虚器,居平味淡"的特点,并且指出"道家之教"就是使人精神专一,"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哲人大才,应该"嘉遁勿用,翳景掩藻,废伪去yù,执太璞于至醇之中,遗末务于流俗之外",而一些庸才近器,是不可能"开学之奥治,至于朴素"的,他们徒然"锐思于糟粕",也不能"穷测其精微"。⑧南朝道士陶弘景在《真诰》中也认为"处无用于嚣途,乃得真之挺朴;任凡庸以内观,乃灵仙之根始也"。⑨认为在喧嚣烦杂的世事中,无为无用,这就得到真正的"朴"。《西升经》更进一步认为"损思虑,归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朴也"。要求从道的人有意识地减少思想活动,回归到孩提时代无忧无思的境界,闭塞自己的智慧和邪恶,这才是圣人的朴。冲玄子注称:"蒙,本作朦,不明也。思繁则巧制盛,虑多则谋贼生,奇物来于寇盗,矫诬长于诳,故令损之,归于童蒙。童蒙不明无为,膏火自煎,不饰智以惊物。闭塞邪智,开明正慧,则伪法不行,真道流布,去邪取正,圣化之本也"。刘处玄注称:"惩忿窒yù,养蒙以正,分正外智,都去者,是圣人之质朴也。"CD金元的全真道以全xìng固真为修道要求,十分重视损思、塞邪、归朴。《重阳立教十五论》在《论降心》中称:"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CE这一"定心"的状态,正是"抱朴"的写照。全真七子之一的刘处玄在《无为清静长生zhēn rén至真语录》中回答"愚者,何也"的问题时称:
"愚者,古之达人,要远其世之梦幻,外貌若愚也。儒者颜回,清贫而一箪一瓢;释者释迦,乞食而一饭七家。道者纯阳,无为而鹑居食,返其朴则高者就于下也,有者就于无为,明者似于暗也,言者若其讷也。经云: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外愚则内抱其道真生也。"CF全真七子之一郝大通的弟子王志谨在《盘山语录》中批评出家修行之人起初以为xìng命事大,但日久就被俗物移情,口头伎俩,为奴作婢,"岂是清净无为主人之事","凡yù修行,心地明白而守愚拙,则天下之智巧者,皆为之使用矣"。又称:"为道者,抱朴含醇,潜通默运,除情去yù,损损存存,于物无私,作事明白,曲己从人,修仁蕴德,丝毫之过必除,细微之功必积,是非俱泯,心法两忘,向上之机,自然达矣。"CG全真道士李道纯有《自得》诗七首,其七云:"静抱无名朴,尘情了不侵。汞铅熔作粉,瓦砾变成金。觌见羲黄面,参同释老心。顿空超实际,无古亦无今。"CH认为凡是抱朴"的人是不受世俗尘情侵扰的,超凡脱俗,无古无今。只有"抱朴"的人才能尽理、尽xìng、造道和知天。李道纯还告诉门人,儒家的"赤子之心"和道家的"婴儿之未孩"是"同此言,其大朴未散,其复不远也"。CI也就是如果使自己达到"婴儿"状态,返朴就不远了。清代刘一明《道书十二种悟道录》中就有关于"婴儿天真"的叙述:"婴儿初生,无识无知,酒色财气而不着,恩爱牵绊而绝无,富贵穷通而不晓,水火刀兵而不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万物皆空,诸尘不染,铁面无情,纯然天真。吾之观此,因悟的返老还童之道矣。人能猛醒回头,脱离万有,居于无事之境,处于无色之界,拔去历劫根尘,扫尽现世习气,头头放下,空空洞洞,清清静静,形虽老而xìng复初,外虽弱而内实壮,即是返老还童,即是婴儿本面。"CJ
注:
①CECFCHCI《道藏》第4册486页,第32册153页,第23册708页,第4册514页,第23册73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③④⑦⑨CDCG《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136页,466页,第5册86、111、58、59、14、4页,第9册51页,第4册578页,第3册616页。508、5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⑤《太平经合校》第468、470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⑥《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47、18页,上海古局出版社,1991年
⑧《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71、3、184、15页,中华书局,1985年
CJ《道书十二种》第396页,中国中医yào出版社,1990年
命
命,指人的寿命。道教认为,人命的寿夭是自然的赋xìng,但又受到人的善恶行为和yù望多寡的直接影响。通过多建善功和清静寡yù的德行,以及内外丹的修炼功夫,人可以享尽天寿甚至得道成仙,永生不死。魏晋时期的道教经典《太上灵宝五符序》称:"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不能守神,以御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佑于天神,止于其身则足矣。"①先秦诸子对于"命"的论述甚多。儒家的《论语》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人的寿夭贫富甚至国之安危治乱,都是天命。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又说"君子有三畏",其中之一是"畏天命"②即人生的顺逆、吉凶,常不可测,令人生畏。墨家则持反对"命"的观点。《墨子非命》称:
"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的观点是暴王所作,穷人所述的骗人工具,是"天下之厚害。"③但墨子仍然承认有天,即有主宰xìng的天帝。道家经典《道德经》言及"命"者有二处。其一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它将"命"当作命令、干预来解释;其二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十六章),对于"复命"的解释,河上公称"复还xìng命",④王弼称"复命则得xìng命之常也",⑤至于"xìng命"的根源,则是"虚静",也就是"道"。《南华真经》也认为"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不承认有主宰世界和人的天帝、鬼神。《大宗师》篇有曰:"天无私覆,此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虚斋赵以夫注"命"称:"盖谓自然之理,在天地之上。"《德充符》篇有孔子答哀公问,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认为上述生死存亡种种事实都是自然之理,也就是命。
《大宗师》另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林疑独注称:"死生之理,命也。
yīn阳之常,天也。zhēn rén任其自然,在昼得昼,在夜得夜,以死生为昼夜,岂有所不得与!"虚斋赵以夫更为明确地注称"盖谓自然之理在天地之上,命即自然之理"。⑥汉代的《淮南子》称:"知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以"道"与"命"对举,意思是,命就是道,就是自然之理。因此,得道的人,就是"倚不拔之柱,行不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生不足以挂志,死不足以幽神,屈伸俯仰,抱命而婉转"。命是天命,即自然之理,有道的人要始终坚持自然之理而不违离。因此,无论生死、贫富都不计较,"通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⑦《冲虚真经》(即《列子》)有《力命》篇,唐代卢重玄解题称:"命者,必定之分,非力不成。力者,进取之力,非命不就。有其命者,必资其力。有其力者,或副其命。亦有力之不能致者,无命也。
持命而不力求者,候时也。信命不信力者,失之远矣。信力不信命者,亦非当也。"⑧他认为既要认识自然之理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又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无命,不能致之。候时,不力求,也是"非当"的。
道教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并将太上老君视作"道"的化身,因此,"命"有了神的主宰。但是,由于道家的天命观念的影响,故道教教义中对于"命"的阐述,既有听天由命的消极一面,又有我命在我的积极一面。
《老子想尔注》称:"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天察必审于人,皆知尊道畏天,仁义便至诚矣。"⑨意思是天有赏善罚恶的意志和功能。《想尔注》的天,指的是"天曹",有"罪成结在天曹","天曹左契"等句,天曹就是天庭的职官或部门。《无上秘要》卷五十二《三元斋品》称"三界五帝、三官九府、百二十曹"。CD人的寿命和行为都受到天曹的控制和监督。另外,《想尔注》又称"知宝根清静,复命之常法也",CE认为人只要清静无为,就可以"复命"。
《太平经》称"道乃洞,无上无下,无表无里,守其和气,名为神",神仙都是命与天连,因此"无穷时",人的寿命就是由神、仙和鬼所控制,"天遣神往记之,过无大小,天皆知之。
簿疏善恶之籍,岁日月拘校,前后除算减年,其恶不止,便见鬼门"。所遣之"神",不仅有天神、地鬼,还有人身中的神同天神相配合。另外,《太平经》又称"人有贵贱,寿命有长短,各禀命六甲"。"六甲"指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和甲寅,古时以天干地支计算时日的一种方法。卷一百一十有《有德人禄命诀》认为"生命之日,司候在房,记著禄籍,不可有忘。命在子午,其命自长,丑未之年,不失土乡","寅申之岁,其人似虎"等等,因此"籍系星宿,命在天曹",意思是,人的命同出生的时日和天上的星宿有关。以星宿和时日作为"命"的依据的,古已有之,早期道教吸收这些方术作为其内容,也使"天命"的内容渐趋繁杂。同时,《太平经》中又有"天道万端,在人可为"的内容,曰:"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爱谁乎?有身不自成,当成谁乎?有身不自念,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认为"知命不怨天,行各自慎,勿非有邪,教人为善,复得天心意者,命自长"。CF强调人只要符合天道,就可以使寿命自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根据教义造作了一系列神,又吸收了大量民间崇拜的英雄神、山川神和功能神,这些天神地有的同自然现象有关,有不少又同人的寿命、功名、利禄等有关,因此,"命"也受到一些天神地乃至鬼魔的控制和管辖。《度人经》有"但yù遏人算,截断人命门"句,北齐严东注称:"六天魔鬼,常yù遏截命算,断人生门,yù令人死也";唐薛幽栖注称:"鬼之为理,常刻人算寿,yù人早终,截人生根,断人命门,故上云:鬼道贵终,当人生门也。"CG意思是六天鬼魔来刻人算寿,断绝人命。
同时,随着道教外丹术和内丹术的发展,与丹术有关的各种经书、典籍又反复强调人对于自己的"命"的能动作用。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黄白》引用了《龟甲文》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CH齐梁陶弘景的《养xìng延命录》卷上,也称:"仙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CI《西升经》更称"老君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后为许多道教经籍所引用,体现了道教徒对于寿夭不受天命摆布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也为外丹和内丹术的发展奠定了教义基础。南北朝韦处玄在《西升经》注中称"命者,自然也","天地与我俱禀自然,一气之所生,各是一物耳。焉能生我,命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今王者法道,民悉从正,斋正而止,不可复变,变为邪矣。
观其将变,道便镇制之,检以无名之朴,教诫见也。"要求从政之人,按道的规律治国,以"无名之朴"教诫民众,并且以道来锁住邪变。而从道的人要"勉信道真,弃邪知守本朴。
无他思虑,心中旷旷但信道"。⑥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在述及写作该书缘由时,自称:"挟怀朴素,不落权荣,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澹,希时安平,远客燕闲,乃撰斯文。"所谓"挟怀朴素",也就是"抱朴"的意思。⑦葛洪自称"抱朴子",他并且以《抱朴子》名其书。有《抱朴子》内外篇传世。他在说到"抱朴子"一号的来历时称:
"洪之为人也,而野,xìng钝口讷,形貌丑陋,而终不辩自矜饰也。冠履垢弊,衣或褴褛,而或不耻焉。俗之服用,俄而屡改。或忽广领而大带,或促身而修袖,或长裾曳地,或短不蔽脚。洪期于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故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是以洪著书,因以自号焉。"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提出了一个与"道"相当的"玄"的概念,认为"玄"同"道"一样具有"含醇守朴,无yù无忧,全真虚器,居平味淡"的特点,并且指出"道家之教"就是使人精神专一,"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哲人大才,应该"嘉遁勿用,翳景掩藻,废伪去yù,执太璞于至醇之中,遗末务于流俗之外",而一些庸才近器,是不可能"开学之奥治,至于朴素"的,他们徒然"锐思于糟粕",也不能"穷测其精微"。⑧南朝道士陶弘景在《真诰》中也认为"处无用于嚣途,乃得真之挺朴;任凡庸以内观,乃灵仙之根始也"。⑨认为在喧嚣烦杂的世事中,无为无用,这就得到真正的"朴"。《西升经》更进一步认为"损思虑,归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朴也"。要求从道的人有意识地减少思想活动,回归到孩提时代无忧无思的境界,闭塞自己的智慧和邪恶,这才是圣人的朴。冲玄子注称:"蒙,本作朦,不明也。思繁则巧制盛,虑多则谋贼生,奇物来于寇盗,矫诬长于诳,故令损之,归于童蒙。童蒙不明无为,膏火自煎,不饰智以惊物。闭塞邪智,开明正慧,则伪法不行,真道流布,去邪取正,圣化之本也"。刘处玄注称:"惩忿窒yù,养蒙以正,分正外智,都去者,是圣人之质朴也。"CD金元的全真道以全xìng固真为修道要求,十分重视损思、塞邪、归朴。《重阳立教十五论》在《论降心》中称:"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CE这一"定心"的状态,正是"抱朴"的写照。全真七子之一的刘处玄在《无为清静长生zhēn rén至真语录》中回答"愚者,何也"的问题时称:
"愚者,古之达人,要远其世之梦幻,外貌若愚也。儒者颜回,清贫而一箪一瓢;释者释迦,乞食而一饭七家。道者纯阳,无为而鹑居食,返其朴则高者就于下也,有者就于无为,明者似于暗也,言者若其讷也。经云: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外愚则内抱其道真生也。"CF全真七子之一郝大通的弟子王志谨在《盘山语录》中批评出家修行之人起初以为xìng命事大,但日久就被俗物移情,口头伎俩,为奴作婢,"岂是清净无为主人之事","凡yù修行,心地明白而守愚拙,则天下之智巧者,皆为之使用矣"。又称:"为道者,抱朴含醇,潜通默运,除情去yù,损损存存,于物无私,作事明白,曲己从人,修仁蕴德,丝毫之过必除,细微之功必积,是非俱泯,心法两忘,向上之机,自然达矣。"CG全真道士李道纯有《自得》诗七首,其七云:"静抱无名朴,尘情了不侵。汞铅熔作粉,瓦砾变成金。觌见羲黄面,参同释老心。顿空超实际,无古亦无今。"CH认为凡是抱朴"的人是不受世俗尘情侵扰的,超凡脱俗,无古无今。只有"抱朴"的人才能尽理、尽xìng、造道和知天。李道纯还告诉门人,儒家的"赤子之心"和道家的"婴儿之未孩"是"同此言,其大朴未散,其复不远也"。CI也就是如果使自己达到"婴儿"状态,返朴就不远了。清代刘一明《道书十二种悟道录》中就有关于"婴儿天真"的叙述:"婴儿初生,无识无知,酒色财气而不着,恩爱牵绊而绝无,富贵穷通而不晓,水火刀兵而不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万物皆空,诸尘不染,铁面无情,纯然天真。吾之观此,因悟的返老还童之道矣。人能猛醒回头,脱离万有,居于无事之境,处于无色之界,拔去历劫根尘,扫尽现世习气,头头放下,空空洞洞,清清静静,形虽老而xìng复初,外虽弱而内实壮,即是返老还童,即是婴儿本面。"CJ
注:
①CECFCHCI《道藏》第4册486页,第32册153页,第23册708页,第4册514页,第23册73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③④⑦⑨CDCG《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136页,466页,第5册86、111、58、59、14、4页,第9册51页,第4册578页,第3册616页。508、5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⑤《太平经合校》第468、470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⑥《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47、18页,上海古局出版社,1991年
⑧《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71、3、184、15页,中华书局,1985年
CJ《道书十二种》第396页,中国中医yào出版社,1990年
命
命,指人的寿命。道教认为,人命的寿夭是自然的赋xìng,但又受到人的善恶行为和yù望多寡的直接影响。通过多建善功和清静寡yù的德行,以及内外丹的修炼功夫,人可以享尽天寿甚至得道成仙,永生不死。魏晋时期的道教经典《太上灵宝五符序》称:"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不能守神,以御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佑于天神,止于其身则足矣。"①先秦诸子对于"命"的论述甚多。儒家的《论语》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人的寿夭贫富甚至国之安危治乱,都是天命。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又说"君子有三畏",其中之一是"畏天命"②即人生的顺逆、吉凶,常不可测,令人生畏。墨家则持反对"命"的观点。《墨子非命》称:
"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的观点是暴王所作,穷人所述的骗人工具,是"天下之厚害。"③但墨子仍然承认有天,即有主宰xìng的天帝。道家经典《道德经》言及"命"者有二处。其一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它将"命"当作命令、干预来解释;其二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十六章),对于"复命"的解释,河上公称"复还xìng命",④王弼称"复命则得xìng命之常也",⑤至于"xìng命"的根源,则是"虚静",也就是"道"。《南华真经》也认为"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不承认有主宰世界和人的天帝、鬼神。《大宗师》篇有曰:"天无私覆,此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虚斋赵以夫注"命"称:"盖谓自然之理,在天地之上。"《德充符》篇有孔子答哀公问,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认为上述生死存亡种种事实都是自然之理,也就是命。
《大宗师》另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林疑独注称:"死生之理,命也。
yīn阳之常,天也。zhēn rén任其自然,在昼得昼,在夜得夜,以死生为昼夜,岂有所不得与!"虚斋赵以夫更为明确地注称"盖谓自然之理在天地之上,命即自然之理"。⑥汉代的《淮南子》称:"知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以"道"与"命"对举,意思是,命就是道,就是自然之理。因此,得道的人,就是"倚不拔之柱,行不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生不足以挂志,死不足以幽神,屈伸俯仰,抱命而婉转"。命是天命,即自然之理,有道的人要始终坚持自然之理而不违离。因此,无论生死、贫富都不计较,"通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⑦《冲虚真经》(即《列子》)有《力命》篇,唐代卢重玄解题称:"命者,必定之分,非力不成。力者,进取之力,非命不就。有其命者,必资其力。有其力者,或副其命。亦有力之不能致者,无命也。
持命而不力求者,候时也。信命不信力者,失之远矣。信力不信命者,亦非当也。"⑧他认为既要认识自然之理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又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无命,不能致之。候时,不力求,也是"非当"的。
道教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并将太上老君视作"道"的化身,因此,"命"有了神的主宰。但是,由于道家的天命观念的影响,故道教教义中对于"命"的阐述,既有听天由命的消极一面,又有我命在我的积极一面。
《老子想尔注》称:"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天察必审于人,皆知尊道畏天,仁义便至诚矣。"⑨意思是天有赏善罚恶的意志和功能。《想尔注》的天,指的是"天曹",有"罪成结在天曹","天曹左契"等句,天曹就是天庭的职官或部门。《无上秘要》卷五十二《三元斋品》称"三界五帝、三官九府、百二十曹"。CD人的寿命和行为都受到天曹的控制和监督。另外,《想尔注》又称"知宝根清静,复命之常法也",CE认为人只要清静无为,就可以"复命"。
《太平经》称"道乃洞,无上无下,无表无里,守其和气,名为神",神仙都是命与天连,因此"无穷时",人的寿命就是由神、仙和鬼所控制,"天遣神往记之,过无大小,天皆知之。
簿疏善恶之籍,岁日月拘校,前后除算减年,其恶不止,便见鬼门"。所遣之"神",不仅有天神、地鬼,还有人身中的神同天神相配合。另外,《太平经》又称"人有贵贱,寿命有长短,各禀命六甲"。"六甲"指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和甲寅,古时以天干地支计算时日的一种方法。卷一百一十有《有德人禄命诀》认为"生命之日,司候在房,记著禄籍,不可有忘。命在子午,其命自长,丑未之年,不失土乡","寅申之岁,其人似虎"等等,因此"籍系星宿,命在天曹",意思是,人的命同出生的时日和天上的星宿有关。以星宿和时日作为"命"的依据的,古已有之,早期道教吸收这些方术作为其内容,也使"天命"的内容渐趋繁杂。同时,《太平经》中又有"天道万端,在人可为"的内容,曰:"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爱谁乎?有身不自成,当成谁乎?有身不自念,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认为"知命不怨天,行各自慎,勿非有邪,教人为善,复得天心意者,命自长"。CF强调人只要符合天道,就可以使寿命自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根据教义造作了一系列神,又吸收了大量民间崇拜的英雄神、山川神和功能神,这些天神地有的同自然现象有关,有不少又同人的寿命、功名、利禄等有关,因此,"命"也受到一些天神地乃至鬼魔的控制和管辖。《度人经》有"但yù遏人算,截断人命门"句,北齐严东注称:"六天魔鬼,常yù遏截命算,断人生门,yù令人死也";唐薛幽栖注称:"鬼之为理,常刻人算寿,yù人早终,截人生根,断人命门,故上云:鬼道贵终,当人生门也。"CG意思是六天鬼魔来刻人算寿,断绝人命。
同时,随着道教外丹术和内丹术的发展,与丹术有关的各种经书、典籍又反复强调人对于自己的"命"的能动作用。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黄白》引用了《龟甲文》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CH齐梁陶弘景的《养xìng延命录》卷上,也称:"仙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CI《西升经》更称"老君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后为许多道教经籍所引用,体现了道教徒对于寿夭不受天命摆布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也为外丹和内丹术的发展奠定了教义基础。南北朝韦处玄在《西升经》注中称"命者,自然也","天地与我俱禀自然,一气之所生,各是一物耳。焉能生我,命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