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5 章
动不随众者,罚斋;七高言大语、作事躁暴者,罚香;八说怪事戏言、无故出庵门者,罚油;九干事不专、jiān猾慵懒者,罚茶;十犯事轻者,并行罚拜"。③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陕西张良庙和清咸丰六年(1856)北京白云观都有《清规榜》的制订,它们是《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的发展,所责罚的行为更为具体明确,处罚的方式和标准也更加多样,除了罚出、罚斋、罚香、罚油、罚茶、罚拜外,还增加了迁单、顶清规乃至火化示众等。张良庙的《清规榜》还有炙断眉毛、摘去衣领、打扁拐等处罚方式。
注:
①③《道藏》第32册434~435页,156~16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道家金石略》第673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三堂大戒
三堂大戒是全真道授受传承之根本戒律。亦称三坛大戒。
由"初真戒"、"中极戒"与"天仙大戒"三部分组成。由于受戒道士须经一百天戒期,故又称"百日圆满三坛大戒"。
《道藏辑要》收录戒律全文。
全真道创立之初,并无繁复戒条。传授戒法,始于邱处机。他订立传戒仪范,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据全真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钵鉴》载称,邱处机采摭道教传统戒律,乃仿佛教沙弥、比丘、菩萨三戒之制,定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惟单传秘授,不得广行。邱处机门下赵道坚为龙门第一代律师,赵传张德纯,张传陈通微,陈传周玄朴,周传张静定、沈静圆,于是龙门律宗遂分张、沈二支流衍,张传赵真嵩,赵传王常月,王常月又传伍守阳。其时,玄门多不知全真有三坛大戒。至明末清初王常月创全真丛林,遂一改旧制,公开传授。顺治十三年(1656),"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①康熙二年(1669),又率徒南下,立坛授戒。当时在全真道中,龙门派的社会影响远超其他各派。
初真戒本王常月所撰之《初真戒律》,立持戒、出入、事师、视听、言语、盥栉,饮食、听法、出行、起立、坐卧、作务、沐浴等"威仪"十三种、二百条,从各方面对受戒者加以约束。得受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只有得称妙行师者,才可进而受中极戒。
中极戒本托称太上老君降授之《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戒文凡三百条,故通称"太上老君中极三百大戒"。
据《初真戒律》规定,习初真未熟,不得躐等受中极戒。
中极三百大戒中有将近百条与"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同,余二百戒亦与上述威仪等多有雷同之处。从正念修持以至接人待物,俱有种种规定。有些规戒属于一般社会公德的范围,且多与儒家lún理纲常相一致。如不得恚怒师长、不得不忠其上、不得罔略其下、不得欺罔老幼、不得轻慢老人、不得持人长短更相嫌恨、不得闻人恶事猜疑百端、不得面誉世人yīn毁善人、不得恃威势以凌世人,等等。也有些规戒似与佛教戒律相通。如不得杀害一切众生物命、不得饮酒、不得绮语两舌不信、不得恶口骂詈、不得窥视fù女稍生yín念,等等。当然,更多的规戒则是从道教教义出发规定的道德尺度和价值标准。如不得傲慢三宝轻忽天尊、不得信外道杂术邪见以及当忍人所不能忍、当断人所不能断、当学人所不能学、当容人所不能容,等等。若能"行戒不犯,犯即能悔,改往修来,劝人奉受,念戒不念恶,广度一切,自感神真,吉无不利,保汝成真。"②得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并可为证盟大师(指授经忏、教典、威仪、规范,调御戒子身心,制谴七情六yù)和监戒大师(监察入戒者,不许犯戒违律,如有不法者,量律轻重,以戒尺责罚忏悔)。
天仙大戒本清柳守元所撰《三坛圆满大戒略说》。道教认为,仙有九品:一曰混元无始金仙,一曰洞天太初金仙,一曰灵元造化金仙,人世修证,则有天仙、地仙、水仙、神仙、人仙、鬼仙。凡有xìng灵,莫不成真。而要成真,当遵初真、中极戒律,谨慎修行,至天仙大戒,则心地光明,德充道极,无戒可说,无律可持。如是"戒无不戒,不戒乃戒,戒无所戒,乃为真戒"。③又认为,三界诸法,皆从道生,若yù求道,当修观慧诸法。如运身行法、离口过法、除恶想法、拔逮根法、绝声色法、俭爱yù法、放玩习法、洗垢秽法、无昏惑法、不yín想法、不追怀法、无犹豫法、忍不可忍法等共二十七法。每法又分智慧、慈悲、含辱、行功、修心、善业、精进、饰身、遣情、普心十类,合计二百七十法。受持此法,即"得生无量智慧,增无量善因,灭无量业障,消无量烦恼,延无量寿算,长无量福田,"④位证天仙。是为"不戒乃戒"之"天仙"大戒。得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传教本师乃太上继宗演教接化大德之师。不受天仙戒者不得传戒。
1989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全真道在北京白云观重开戒坛。白云观方丈主坛,设证盟、监戒,保举、演礼、纠仪、提科、登、引请八大师协理戒坛事项。传戒受戒,目的在益善止恶,归真舍妄。据《中国道教协会关于全真道传戒的规定》,律条以《初真戒》为基础,参照《中极戒》《天仙大戒》为备存戒条。沿用过去的戒条,以不与国家宪法相抵触为原则。全真各派统一传戒,统一律条。受戒弟子须本人自愿和宫观推荐。字辈仍按照原派谱系。受戒者必须住庙出家三年,爱国爱教,信仰虔诚,蓄发大领,威仪整洁,能诵《早晚功课经》。此次授戒,全国各地名山宫观举荐受戒道士七十五人,其中有乾道也有坤道。戒期中进行了迎师礼、演礼、考偈,审戒、诵皇经、礼斗忏,讨论戒条、传授衣钵、发放戒牒、普表谢神、铁罐施食道场等仪式。中间穿chā以讲授《道德经》《太上感应篇》《邱祖垂训文》等。
注:
①清完颜崇实《昆阳王zhēn rén道行碑》
②《中极戒》第三百戒
③④《天仙大戒》
功过格
功过格是道士自记善恶功过的一种簿册。善言善行为"功",记"功格";恶言恶行为"过",记"过格"。《太微仙君功过格序》称:"修真之士,明书日月,自记功过,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自知功过多寡。"①功多者得福,过多者得咎。道教以此作为道士自我约束言行、积功行善的修养方法。
人的行为善恶自有报应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
《易经》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②汉代又衍生出天地神灵监督人的善恶行为,予以报应。《河图纪命符》称:"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恶事大者,夺纪。过小者,夺算。随所犯轻重,所夺有多少也。人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纪算难尽,故死迟。若所禀本数以上,而所犯多者,则纪算速尽而死早也。"③道教继承汉代谶纬学说,也将神灵报应人之善恶作为约束道士的方法之一。《太平经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称:
"过无大小,天皆知之。簿疏善恶之籍,岁日月拘校,前后除算减年;其恶不止,便见鬼门。"同经《天神考过拘校三合诀》称,天地诸神共记人之罪过,三年一中考,五年一大考,"过重者则坐,小过者减年夺算"。④《赤松子中诫经》称人之寿命都有一百二十岁,以每年三百六十五日计,合四万三千二百天。"天上三台北辰司命司录,差太一直符,在人头上,察其有罪,夺其算寿。若夺一年,头上星无光,其人坎坷多事。夺算十年,星渐破缺,其人灾衰疾病。夺其算寿二十年,星光殒灭,其人困笃,或遭刑狱。夺其算寿三十年,其星流散,其人则死。时去算尽,不周天年,更殃后代子孙,子孙流殃不尽,以至灭门。"⑤故"为善者,善气覆之,福德随之,众邪去之,神灵卫之,人皆敬之,远其祸矣"。
《抱朴子内篇对俗》称:人yù求仙,"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且具体规定:"人yù地仙,当立三百善;yù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⑥《玄都律文》亦称:"为善者自天之,为恶者天必殃之。
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人有三十善,所求者得。"四十善、五十善以至九十善、二百善、三百善直至千善,各有善应。最高的善应是"后世出神仙zhēn rén"。⑦其后的一些道教经籍如《要修科仪戒律钞》《至言总》《墉城集仙录》等,也多有关于善恶果报计数的类似记述,但所有这些善恶计数都是由天地神灵所为。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在《道门科范大全集》中称仙灵主宰"录善恶之二书,举功过之两簿",又称南极司录"掌吉凶祸福之文,判长短死生之命,功则添而过还灭,善既录而恶必除"。⑧根据有关记载,自记善恶功过之事始于宋儒。据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述,赵中岁常置黄黑二种豆子于几案间,以黄豆记善,黑豆记恶,每兴一善念,则投一黄豆于器皿中,反之则投黑豆。此可谓功过格之滥觞,清石成金《传家宝》称,范仲淹、苏洵等人均备有簿册,记录功过,以鞭策自己,行善去恶。据传,经明袁了凡的大力倡导,遂大行于世。
道士自记功过当是仿效宋儒而来。元代净明道有学道人"自录"功过的规定,《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卷一说"十戒"的第三戒要求学道者无忘"日录"。"日录者,所以修检善恶之处,"因此,它是"不教之师也,不说之友也,不诏之君父,不约之法度。"⑨净明道的"自录"是后世道教功过格的雏型。
托名古仙或祖师撰述的有关"功过格"的小册子甚多。较著者有成书于金大定十一年(1171)的净明派《太微仙君功过格》以及《警世功过格》和托名吕洞宾的《十诫功过格》等。
《太微仙君功过格》立功格三十六条、过律三十九条。各分四门。其中,功格有救济门十二条、教典门七条、焚修门五条、用事门十二条。过律有不仁门十五条、不善门八条、不义门十条、不轨门六条。要求"受持之道常于寝室床室,置笔砚簿籍,""临卧之时,记终日所为善恶。"CD《十诫功过格》吸收宋明理学家的修养内容,称"学道乃身心xìng命之事","以十戒定功过"。十戒指的是戒"杀、盗、yín、口恶、口舌、绮语、妄语、贪、嗔、痴"。《警世功过格》认为儒正心,道存心,佛明心,会通三教,修心为本。因此称"变化气质,归于纯粹"为一千功,而"心怀yīn险"为五百过。
功过格的各种功和过的规定,其特征就是仁民爱物、忠君孝亲、崇信三宝(道、经、师)。它是道教lún理思想的体现,也是宋明以后中国封建道德价值标准的反映。
注:
①⑤⑦⑨CD《道藏》第3册449页,445页,456页,第10册559页,第3册44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十三经注疏》第19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③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日本明德出版社,1978年
④《太平经合校》第526、672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⑥《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53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⑧《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282、2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华
概述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因此道教历来十分重视神仙的造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的需要,吸收和造构的神灵愈来愈多,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被保留下来,最后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研究剖析这个神仙谱系,是认识道教的重要方面。
一、道教神仙谱系的渊源
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灵数量众多,但无一例外地都能从这块土壤中找到它的源头。归纳起来,不外四端:
第一,对中国古代"天神、地、人鬼"信仰的继承和改造。早在战国时,《周礼大宗伯》已概括出"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统。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地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主要为祖先。道教成立时,供奉神灵的数量不多,并且多与古代宗教的神灵相异,如:太上老君、三官等。东晋以后,崇奉的神灵虽愈来愈多,但仍不出《周礼》所概括的"天神、地、人鬼"的格局。约出于南朝宋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下记载了当时的醮神科仪,略称:凡是学道者,皆须修学醮神仪节,而醮"有九品(据下文,应为十品--引者注):一者五帝醮,二者七星醮,三者六甲醮,四者三师醮。此四醮皆请天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又有五者五岳醮,六者三皇醮,七者三一醮,八者河图醮,九者居宅醮,十者三五醮。此六醮并请地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①现在留存的南北朝部分斋科书,如北周《无上秘要》卷四十八至五十七所辑之"三皇斋"、"涂炭斋"、"盟真斋"、"三元斋"、"金斋"、"黄斋"等,其所醮之神,即承古之"天神、地、人鬼"的崇拜而来。如卷五十四"黄斋品"有:"谢十方"(指东、南、西、北、四隅及上、下十方之天尊、天帝、zhēn rén),"谢日月星"(指日、月及诸天星宿大神),"谢五岳"(指东、南、西、北、中五岳神君、灵官),"谢水官"(指三河四海九江水帝、十三河源河伯河侯)。②可见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注:
①③《道藏》第32册434~435页,156~16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道家金石略》第673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三堂大戒
三堂大戒是全真道授受传承之根本戒律。亦称三坛大戒。
由"初真戒"、"中极戒"与"天仙大戒"三部分组成。由于受戒道士须经一百天戒期,故又称"百日圆满三坛大戒"。
《道藏辑要》收录戒律全文。
全真道创立之初,并无繁复戒条。传授戒法,始于邱处机。他订立传戒仪范,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据全真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钵鉴》载称,邱处机采摭道教传统戒律,乃仿佛教沙弥、比丘、菩萨三戒之制,定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惟单传秘授,不得广行。邱处机门下赵道坚为龙门第一代律师,赵传张德纯,张传陈通微,陈传周玄朴,周传张静定、沈静圆,于是龙门律宗遂分张、沈二支流衍,张传赵真嵩,赵传王常月,王常月又传伍守阳。其时,玄门多不知全真有三坛大戒。至明末清初王常月创全真丛林,遂一改旧制,公开传授。顺治十三年(1656),"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①康熙二年(1669),又率徒南下,立坛授戒。当时在全真道中,龙门派的社会影响远超其他各派。
初真戒本王常月所撰之《初真戒律》,立持戒、出入、事师、视听、言语、盥栉,饮食、听法、出行、起立、坐卧、作务、沐浴等"威仪"十三种、二百条,从各方面对受戒者加以约束。得受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只有得称妙行师者,才可进而受中极戒。
中极戒本托称太上老君降授之《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戒文凡三百条,故通称"太上老君中极三百大戒"。
据《初真戒律》规定,习初真未熟,不得躐等受中极戒。
中极三百大戒中有将近百条与"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同,余二百戒亦与上述威仪等多有雷同之处。从正念修持以至接人待物,俱有种种规定。有些规戒属于一般社会公德的范围,且多与儒家lún理纲常相一致。如不得恚怒师长、不得不忠其上、不得罔略其下、不得欺罔老幼、不得轻慢老人、不得持人长短更相嫌恨、不得闻人恶事猜疑百端、不得面誉世人yīn毁善人、不得恃威势以凌世人,等等。也有些规戒似与佛教戒律相通。如不得杀害一切众生物命、不得饮酒、不得绮语两舌不信、不得恶口骂詈、不得窥视fù女稍生yín念,等等。当然,更多的规戒则是从道教教义出发规定的道德尺度和价值标准。如不得傲慢三宝轻忽天尊、不得信外道杂术邪见以及当忍人所不能忍、当断人所不能断、当学人所不能学、当容人所不能容,等等。若能"行戒不犯,犯即能悔,改往修来,劝人奉受,念戒不念恶,广度一切,自感神真,吉无不利,保汝成真。"②得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并可为证盟大师(指授经忏、教典、威仪、规范,调御戒子身心,制谴七情六yù)和监戒大师(监察入戒者,不许犯戒违律,如有不法者,量律轻重,以戒尺责罚忏悔)。
天仙大戒本清柳守元所撰《三坛圆满大戒略说》。道教认为,仙有九品:一曰混元无始金仙,一曰洞天太初金仙,一曰灵元造化金仙,人世修证,则有天仙、地仙、水仙、神仙、人仙、鬼仙。凡有xìng灵,莫不成真。而要成真,当遵初真、中极戒律,谨慎修行,至天仙大戒,则心地光明,德充道极,无戒可说,无律可持。如是"戒无不戒,不戒乃戒,戒无所戒,乃为真戒"。③又认为,三界诸法,皆从道生,若yù求道,当修观慧诸法。如运身行法、离口过法、除恶想法、拔逮根法、绝声色法、俭爱yù法、放玩习法、洗垢秽法、无昏惑法、不yín想法、不追怀法、无犹豫法、忍不可忍法等共二十七法。每法又分智慧、慈悲、含辱、行功、修心、善业、精进、饰身、遣情、普心十类,合计二百七十法。受持此法,即"得生无量智慧,增无量善因,灭无量业障,消无量烦恼,延无量寿算,长无量福田,"④位证天仙。是为"不戒乃戒"之"天仙"大戒。得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传教本师乃太上继宗演教接化大德之师。不受天仙戒者不得传戒。
1989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全真道在北京白云观重开戒坛。白云观方丈主坛,设证盟、监戒,保举、演礼、纠仪、提科、登、引请八大师协理戒坛事项。传戒受戒,目的在益善止恶,归真舍妄。据《中国道教协会关于全真道传戒的规定》,律条以《初真戒》为基础,参照《中极戒》《天仙大戒》为备存戒条。沿用过去的戒条,以不与国家宪法相抵触为原则。全真各派统一传戒,统一律条。受戒弟子须本人自愿和宫观推荐。字辈仍按照原派谱系。受戒者必须住庙出家三年,爱国爱教,信仰虔诚,蓄发大领,威仪整洁,能诵《早晚功课经》。此次授戒,全国各地名山宫观举荐受戒道士七十五人,其中有乾道也有坤道。戒期中进行了迎师礼、演礼、考偈,审戒、诵皇经、礼斗忏,讨论戒条、传授衣钵、发放戒牒、普表谢神、铁罐施食道场等仪式。中间穿chā以讲授《道德经》《太上感应篇》《邱祖垂训文》等。
注:
①清完颜崇实《昆阳王zhēn rén道行碑》
②《中极戒》第三百戒
③④《天仙大戒》
功过格
功过格是道士自记善恶功过的一种簿册。善言善行为"功",记"功格";恶言恶行为"过",记"过格"。《太微仙君功过格序》称:"修真之士,明书日月,自记功过,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自知功过多寡。"①功多者得福,过多者得咎。道教以此作为道士自我约束言行、积功行善的修养方法。
人的行为善恶自有报应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
《易经》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②汉代又衍生出天地神灵监督人的善恶行为,予以报应。《河图纪命符》称:"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恶事大者,夺纪。过小者,夺算。随所犯轻重,所夺有多少也。人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纪算难尽,故死迟。若所禀本数以上,而所犯多者,则纪算速尽而死早也。"③道教继承汉代谶纬学说,也将神灵报应人之善恶作为约束道士的方法之一。《太平经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称:
"过无大小,天皆知之。簿疏善恶之籍,岁日月拘校,前后除算减年;其恶不止,便见鬼门。"同经《天神考过拘校三合诀》称,天地诸神共记人之罪过,三年一中考,五年一大考,"过重者则坐,小过者减年夺算"。④《赤松子中诫经》称人之寿命都有一百二十岁,以每年三百六十五日计,合四万三千二百天。"天上三台北辰司命司录,差太一直符,在人头上,察其有罪,夺其算寿。若夺一年,头上星无光,其人坎坷多事。夺算十年,星渐破缺,其人灾衰疾病。夺其算寿二十年,星光殒灭,其人困笃,或遭刑狱。夺其算寿三十年,其星流散,其人则死。时去算尽,不周天年,更殃后代子孙,子孙流殃不尽,以至灭门。"⑤故"为善者,善气覆之,福德随之,众邪去之,神灵卫之,人皆敬之,远其祸矣"。
《抱朴子内篇对俗》称:人yù求仙,"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且具体规定:"人yù地仙,当立三百善;yù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⑥《玄都律文》亦称:"为善者自天之,为恶者天必殃之。
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人有三十善,所求者得。"四十善、五十善以至九十善、二百善、三百善直至千善,各有善应。最高的善应是"后世出神仙zhēn rén"。⑦其后的一些道教经籍如《要修科仪戒律钞》《至言总》《墉城集仙录》等,也多有关于善恶果报计数的类似记述,但所有这些善恶计数都是由天地神灵所为。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在《道门科范大全集》中称仙灵主宰"录善恶之二书,举功过之两簿",又称南极司录"掌吉凶祸福之文,判长短死生之命,功则添而过还灭,善既录而恶必除"。⑧根据有关记载,自记善恶功过之事始于宋儒。据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述,赵中岁常置黄黑二种豆子于几案间,以黄豆记善,黑豆记恶,每兴一善念,则投一黄豆于器皿中,反之则投黑豆。此可谓功过格之滥觞,清石成金《传家宝》称,范仲淹、苏洵等人均备有簿册,记录功过,以鞭策自己,行善去恶。据传,经明袁了凡的大力倡导,遂大行于世。
道士自记功过当是仿效宋儒而来。元代净明道有学道人"自录"功过的规定,《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卷一说"十戒"的第三戒要求学道者无忘"日录"。"日录者,所以修检善恶之处,"因此,它是"不教之师也,不说之友也,不诏之君父,不约之法度。"⑨净明道的"自录"是后世道教功过格的雏型。
托名古仙或祖师撰述的有关"功过格"的小册子甚多。较著者有成书于金大定十一年(1171)的净明派《太微仙君功过格》以及《警世功过格》和托名吕洞宾的《十诫功过格》等。
《太微仙君功过格》立功格三十六条、过律三十九条。各分四门。其中,功格有救济门十二条、教典门七条、焚修门五条、用事门十二条。过律有不仁门十五条、不善门八条、不义门十条、不轨门六条。要求"受持之道常于寝室床室,置笔砚簿籍,""临卧之时,记终日所为善恶。"CD《十诫功过格》吸收宋明理学家的修养内容,称"学道乃身心xìng命之事","以十戒定功过"。十戒指的是戒"杀、盗、yín、口恶、口舌、绮语、妄语、贪、嗔、痴"。《警世功过格》认为儒正心,道存心,佛明心,会通三教,修心为本。因此称"变化气质,归于纯粹"为一千功,而"心怀yīn险"为五百过。
功过格的各种功和过的规定,其特征就是仁民爱物、忠君孝亲、崇信三宝(道、经、师)。它是道教lún理思想的体现,也是宋明以后中国封建道德价值标准的反映。
注:
①⑤⑦⑨CD《道藏》第3册449页,445页,456页,第10册559页,第3册44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十三经注疏》第19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③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日本明德出版社,1978年
④《太平经合校》第526、672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⑥《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53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⑧《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282、2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华
概述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因此道教历来十分重视神仙的造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的需要,吸收和造构的神灵愈来愈多,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被保留下来,最后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研究剖析这个神仙谱系,是认识道教的重要方面。
一、道教神仙谱系的渊源
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灵数量众多,但无一例外地都能从这块土壤中找到它的源头。归纳起来,不外四端:
第一,对中国古代"天神、地、人鬼"信仰的继承和改造。早在战国时,《周礼大宗伯》已概括出"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统。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地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主要为祖先。道教成立时,供奉神灵的数量不多,并且多与古代宗教的神灵相异,如:太上老君、三官等。东晋以后,崇奉的神灵虽愈来愈多,但仍不出《周礼》所概括的"天神、地、人鬼"的格局。约出于南朝宋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下记载了当时的醮神科仪,略称:凡是学道者,皆须修学醮神仪节,而醮"有九品(据下文,应为十品--引者注):一者五帝醮,二者七星醮,三者六甲醮,四者三师醮。此四醮皆请天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又有五者五岳醮,六者三皇醮,七者三一醮,八者河图醮,九者居宅醮,十者三五醮。此六醮并请地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①现在留存的南北朝部分斋科书,如北周《无上秘要》卷四十八至五十七所辑之"三皇斋"、"涂炭斋"、"盟真斋"、"三元斋"、"金斋"、"黄斋"等,其所醮之神,即承古之"天神、地、人鬼"的崇拜而来。如卷五十四"黄斋品"有:"谢十方"(指东、南、西、北、四隅及上、下十方之天尊、天帝、zhēn rén),"谢日月星"(指日、月及诸天星宿大神),"谢五岳"(指东、南、西、北、中五岳神君、灵官),"谢水官"(指三河四海九江水帝、十三河源河伯河侯)。②可见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