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0 章
邑告成,而是瑞来格,神理不言,应以象类,盖昭昭矣!"AJ为此,元代皇帝将真武之"真君"号升格为"帝",《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群祀三》云:"元大德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元天上帝。"AK明成祖时崇奉真武尤盛。因明成祖朱棣原为北方一藩王(燕王),意yù举兵夺取帝位,须借助北方大神真武为其出师"正名",谋士姚广孝遂造作玄武助战的神话。傅应麟《明书》卷一百六十《姚广孝传》载,朱棣决定举兵"靖难"时,曾问师期于姚广孝,广孝对曰:"未也,俟吾助者至。曰:
'助者何人?'曰:'吾师。'又数日,入曰:'可矣。'遂……
祭纛。见披发而旌旗蔽天,太宗(朱棣)顾之曰:'何神?'曰:
'向所言吾师玄武神也。'于是太宗仿其像,披发仗剑相应。"LB故朱棣继位以后,十分崇奉真武,除在京城建真武庙外,又于永乐十年(1412)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大建武当山宫观,使崇奉真武的香火臻于极盛。
此时,崇奉真武的道教经书也愈来愈多。仅现存于《道藏》者,即有此时期所出的《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玄天上帝启圣录》《玄天上帝启圣灵异录》《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等。
上述诸书除宣扬真武种种灵异事迹外,并进一步突出真武在道教诸神中的地位。两宋时已称真武为老君之化身,元明时则进一步称之为"金阙化身",《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云:"按《混洞赤文》所载,玄帝乃先天始气、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zhēn rén;中三皇时,下降为太初zhēn rén;下三皇时,下降为太素zhēn rén;黄帝时,下降符太阳之精,托胎于净乐国王善胜皇后,孕秀一十四月,则太上八十二化也。"LC其地位几乎与道教最高神三清相当。万历《续道藏》所收《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将历代皇帝和道士加给真武的封号排成一百字,其封号之长,无论在皇帝中或其他神灵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和它相比拟的。后经元明诸代之倡导,真武庙祀几遍天下。
注:
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2册20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②《礼记》第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③ADAFAGAIAJLC《道藏》第28册19页,第18册42页,第17册111~112页,38页,第19册641页,642页,第19册571~57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重修纬书集成》卷六第138、167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
⑤《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273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⑥⑧LB《丛书集成初编》第0278册194页,第1209册59页,第3957册3156~3157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⑦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十七
⑨《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论道教》曰:"今乃以玄武为真圣,而作龟蛇于下,已无义理,而又增天蓬、天猷及翊圣真君作四圣,殊无义理。"
AB避圣祖讳,见于《朱子语类》和《云麓漫钞》等。《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论道教》曰:"真武,本玄武,避圣祖讳,故曰真武。"
《云麓漫钞》卷九云:"祥符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号为真武。"除此说之外,《续文献通考》又称为避真宗讳,曰:真武"本号玄武,宋避庙讳,改曰真武。"因据《宋史》,宋真宗生于太祖开宝元年,初名德昌,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改名玄休,端拱元年,改名玄侃,至道元年,又改名恒。此说于理不通,因宋真宗已于至道元年改名恒,在后祥符间改玄武为真武,自非避其讳而为,故当以前说避圣祖玄朗讳为是。
AC转引自《全宋文》第7册16页,巴蜀书社,1990年
AE《文献通考》第824页,中华书局,1986年
AH《笔记小说大观》第6册114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AK《续文献通考》第3495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
《三国志张鲁传》称五斗米道"师君"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为病者请祷时,曰:
"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①此请祷之法,盖仿效古代仪礼。战国成书的《仪礼觐礼》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唐贾公彦疏云:
"案《尔雅》云:祭山曰悬,祭川曰浮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②"瘗"亦埋藏之意。
至南北朝时,"三官"与"三元"相结合而为三位天帝。
据《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职掌为: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天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yīn大帝。"③并称"得道神仙,皆从三官保举;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宝号,能除厄难"。④为了推尊此三位天帝,南北朝所出的多种道书,又以两汉流行的元气论对其神格进行刻画。《三元品戒经》称"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皇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者,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极黄之精而成,……总主五帝五岳诸zhēn rén,及诸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总主水帝汤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簿籍"。⑤据南北朝所出之《因缘经》等所载,三官大帝的主要职责是于三元日考校人间善恶,给以罪福,曰:"正月十五日,上元宫主一品九气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气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气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⑥《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⑦即具述三官大帝分设三宫三府三十六曹以考校世人之事。元代所出之《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寿真经开明三景章》曰:"三元帝君职任宰御,巡历考校,凡仙官zhēn rén天神地,水母三界万灵君臣人物善恶,悉主隶焉。"⑧据此,天上地下、三界十方之万类种种,皆归三官大帝管辖。
三官信仰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宋犹存其余绪。现存《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即出之唐宋间。
旧时各地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一云:
"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指吴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湖尤盛。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chā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⑨
注:
①《三国志》第1册264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十三经注疏》上册1094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③④⑤⑥⑧《道藏》第2册26页,36页,210~211页,第17册98页,第11册41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⑦此二书实为南朝宋前所出灵宝古经《三元品戒经》之一部分。
⑨《笔记小说大观》第23册113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可是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据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①的盛世局面。
与百家塑造黄帝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黄帝的仙人形象。《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②《庄子》多记黄帝访道、论道事,《在宥》篇记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教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③《徐无鬼》篇记黄帝去具茨之山访大隗君,路遇牧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④《知北游》记黄帝讲道的话,曰:
"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⑤又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⑥《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xìng,无为无形,……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⑦秦汉方士更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⑧公孙卿更编造了一个有名的黄帝鼎湖升天的神话,曰:"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⑨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袭。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AB同书《辩问》篇夸说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AC《极言》篇则历叙黄帝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涓子,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jiān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AD南北朝至隋唐间,续有史籍增益黄帝成仙事迹。《泰一杂子》曰:"黄帝诣峨眉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问何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朗抗乎?
……圣人yù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xìng,复xìng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AE《黄帝内传》又模仿《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编造西王母向黄帝讲道、授图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术。帝曰:何谓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聪,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乱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聪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则一身不治,近于死也。"AF又曰:"王母饮帝以碧霞之浆,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躯,曰:此则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仪本形图,还丹十九首。帝乃作礼,置于高观之上,亲自供养,后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观上常有异色云气,奇香闻数百步,时人谓之道观,道观之号自此始也。"AG《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又称黄帝是灵宝经的传人,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AH唐僖宗广明二年(881),王对诸书所记黄帝修道事进行整理,成《广黄帝本行记》,是黄帝修道成仙的系统总结。
称:"黄帝以天下既理,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于是历访诸山问道,最后道成,"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登天。"AI道教奉黄帝为古仙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玄圃zhēn rén轩辕黄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道士多托黄帝之名以著书,现《道藏》除收医书古籍《黄帝内经》外,托名黄帝之《yīn符经》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黄帝的方术书则更多,如述外丹术的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论占卜的有《黄帝龙首经》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助者何人?'曰:'吾师。'又数日,入曰:'可矣。'遂……
祭纛。见披发而旌旗蔽天,太宗(朱棣)顾之曰:'何神?'曰:
'向所言吾师玄武神也。'于是太宗仿其像,披发仗剑相应。"LB故朱棣继位以后,十分崇奉真武,除在京城建真武庙外,又于永乐十年(1412)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大建武当山宫观,使崇奉真武的香火臻于极盛。
此时,崇奉真武的道教经书也愈来愈多。仅现存于《道藏》者,即有此时期所出的《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玄天上帝启圣录》《玄天上帝启圣灵异录》《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等。
上述诸书除宣扬真武种种灵异事迹外,并进一步突出真武在道教诸神中的地位。两宋时已称真武为老君之化身,元明时则进一步称之为"金阙化身",《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云:"按《混洞赤文》所载,玄帝乃先天始气、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zhēn rén;中三皇时,下降为太初zhēn rén;下三皇时,下降为太素zhēn rén;黄帝时,下降符太阳之精,托胎于净乐国王善胜皇后,孕秀一十四月,则太上八十二化也。"LC其地位几乎与道教最高神三清相当。万历《续道藏》所收《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将历代皇帝和道士加给真武的封号排成一百字,其封号之长,无论在皇帝中或其他神灵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和它相比拟的。后经元明诸代之倡导,真武庙祀几遍天下。
注:
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2册20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②《礼记》第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③ADAFAGAIAJLC《道藏》第28册19页,第18册42页,第17册111~112页,38页,第19册641页,642页,第19册571~57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重修纬书集成》卷六第138、167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
⑤《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273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⑥⑧LB《丛书集成初编》第0278册194页,第1209册59页,第3957册3156~3157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⑦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十七
⑨《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论道教》曰:"今乃以玄武为真圣,而作龟蛇于下,已无义理,而又增天蓬、天猷及翊圣真君作四圣,殊无义理。"
AB避圣祖讳,见于《朱子语类》和《云麓漫钞》等。《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论道教》曰:"真武,本玄武,避圣祖讳,故曰真武。"
《云麓漫钞》卷九云:"祥符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号为真武。"除此说之外,《续文献通考》又称为避真宗讳,曰:真武"本号玄武,宋避庙讳,改曰真武。"因据《宋史》,宋真宗生于太祖开宝元年,初名德昌,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改名玄休,端拱元年,改名玄侃,至道元年,又改名恒。此说于理不通,因宋真宗已于至道元年改名恒,在后祥符间改玄武为真武,自非避其讳而为,故当以前说避圣祖玄朗讳为是。
AC转引自《全宋文》第7册16页,巴蜀书社,1990年
AE《文献通考》第824页,中华书局,1986年
AH《笔记小说大观》第6册114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AK《续文献通考》第3495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
《三国志张鲁传》称五斗米道"师君"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为病者请祷时,曰:
"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①此请祷之法,盖仿效古代仪礼。战国成书的《仪礼觐礼》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唐贾公彦疏云:
"案《尔雅》云:祭山曰悬,祭川曰浮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②"瘗"亦埋藏之意。
至南北朝时,"三官"与"三元"相结合而为三位天帝。
据《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职掌为: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天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yīn大帝。"③并称"得道神仙,皆从三官保举;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宝号,能除厄难"。④为了推尊此三位天帝,南北朝所出的多种道书,又以两汉流行的元气论对其神格进行刻画。《三元品戒经》称"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皇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者,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极黄之精而成,……总主五帝五岳诸zhēn rén,及诸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总主水帝汤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簿籍"。⑤据南北朝所出之《因缘经》等所载,三官大帝的主要职责是于三元日考校人间善恶,给以罪福,曰:"正月十五日,上元宫主一品九气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气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气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⑥《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⑦即具述三官大帝分设三宫三府三十六曹以考校世人之事。元代所出之《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寿真经开明三景章》曰:"三元帝君职任宰御,巡历考校,凡仙官zhēn rén天神地,水母三界万灵君臣人物善恶,悉主隶焉。"⑧据此,天上地下、三界十方之万类种种,皆归三官大帝管辖。
三官信仰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宋犹存其余绪。现存《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即出之唐宋间。
旧时各地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一云:
"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指吴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湖尤盛。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chā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⑨
注:
①《三国志》第1册264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十三经注疏》上册1094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③④⑤⑥⑧《道藏》第2册26页,36页,210~211页,第17册98页,第11册41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⑦此二书实为南朝宋前所出灵宝古经《三元品戒经》之一部分。
⑨《笔记小说大观》第23册113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可是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据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①的盛世局面。
与百家塑造黄帝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黄帝的仙人形象。《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②《庄子》多记黄帝访道、论道事,《在宥》篇记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教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③《徐无鬼》篇记黄帝去具茨之山访大隗君,路遇牧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④《知北游》记黄帝讲道的话,曰:
"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⑤又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⑥《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xìng,无为无形,……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⑦秦汉方士更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⑧公孙卿更编造了一个有名的黄帝鼎湖升天的神话,曰:"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⑨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袭。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AB同书《辩问》篇夸说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AC《极言》篇则历叙黄帝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涓子,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jiān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AD南北朝至隋唐间,续有史籍增益黄帝成仙事迹。《泰一杂子》曰:"黄帝诣峨眉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问何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朗抗乎?
……圣人yù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xìng,复xìng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AE《黄帝内传》又模仿《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编造西王母向黄帝讲道、授图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术。帝曰:何谓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聪,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乱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聪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则一身不治,近于死也。"AF又曰:"王母饮帝以碧霞之浆,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躯,曰:此则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仪本形图,还丹十九首。帝乃作礼,置于高观之上,亲自供养,后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观上常有异色云气,奇香闻数百步,时人谓之道观,道观之号自此始也。"AG《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又称黄帝是灵宝经的传人,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AH唐僖宗广明二年(881),王对诸书所记黄帝修道事进行整理,成《广黄帝本行记》,是黄帝修道成仙的系统总结。
称:"黄帝以天下既理,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于是历访诸山问道,最后道成,"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登天。"AI道教奉黄帝为古仙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玄圃zhēn rén轩辕黄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道士多托黄帝之名以著书,现《道藏》除收医书古籍《黄帝内经》外,托名黄帝之《yīn符经》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黄帝的方术书则更多,如述外丹术的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论占卜的有《黄帝龙首经》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