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中国道教最新章节 > 中国道教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61 章

  等六人。不久,遣弟子刘太琳等去关东各名山建观传道。③千山东北部之无量观即由刘太琳于康熙六年所创建。

  据载,佛教在千山建有五寺、八庵,道教在千山建有九宫、十二观。"咸在重峦绝壁、老桧苍松、杂花异卉之间。"④"九宫之名曰:西海、斗姥、圣仙、东极、太和、太安、朝阳、五龙、圣清;十三观之名曰:青云、普安、无量、玄真、园通、慈祥、双泉、凤朝、宝泉、三清、白云、双塔、武圣。其中或创建,或废圯,今昔之名亦有不同焉。"⑤以上宫观中,无量观最为有名(详见本卷《无量观》篇)。五龙宫,位于千山之中心,创建于乾隆四年(1739)。由前殿、后殿、钟楼、书房等组成。前殿供奉真武大帝,后殿供奉观世音。普安观,位于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下,始建于乾隆二十六年。有东西二殿,东殿名老爷殿,内奉关公、岳飞及yào王;西殿是二层楼,名老君楼,内奉"道德天尊、圆通自在天尊、吕纯阳祖师"。老君楼后有一天然石洞,名曰玉皇洞,内奉玉皇大帝。

  千山九宫十三观,经多年变迁,除以上三座尚存处,其余皆废圯。

  注:

  ①③④⑤《奉天通志》第2册2197页,第5册4709页,第2册1716页,2203页,沈阳古旧书店(缩印),1983年

  ②《辽海丛书》第1册356页,辽沈书社(影印)1984年,又收入《奉天通志》,个别字有小异

  茅山

  茅山原名句曲山、地肺山,又名冈山。在江苏省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溧水、溧阳等县境。主峰高四百余米。相传西汉景帝(前156~前141)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号三茅zhēn rén,故改名三茅山,简称茅山。道教将其列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号金坛华阳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之第一福地。

  从西晋起,茅山逐渐成为江东道教圣地。西晋时,女冠魏华存修道茅山,后被尊为茅山宗开山太师。东晋许谧、许岁羽父子曾在茅山之雷平立宅,与杨羲合造《上清经》。晋末至宋、齐、梁诸朝,茅山修道者颇众,以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等最为著名。

  齐梁之际,陶弘景创建茅山上清道团,对茅山道教的发展影响甚大。他与众弟子披荆斩棘,相继在茅山建起了一批道馆,主要者有:华阳上、中、下三馆,在积金山;陶隐居道靖,在积金山,梁天监初建;朱阳馆,在雷平山,天监十三年建;郁冈玄洲斋室,天监十四年建;嗣真馆,天监三年建;燕洞宫,在中茅山,女真钱妙真修炼处。又有清远馆,梁南平王萧伟建,陶弘景弟子桓法居之;崇元馆,在华阳洞南,齐建元二年建;林屋馆,陶弘景弟子杨超远建,聚徒众近千人。①据笪蟾光《茅山志》载:"齐梁之际,知名之馆凡五十余,精舍十余,皆羽流居,宫观盛筑。"②隋唐五代,是茅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居此山修道,相继嗣法为茅山宗宗师。其著者有:第十代宗师王远知、十一代宗师潘师正、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十三代宗师李含光(以上诸人事迹见本书第一卷)。此后相继嗣为宗师者,有韦景昭、黄洞元、孙智清、吴法通、刘得常、王栖霞等。此时期来茅山修道学经者常达数千人。

  隋唐时期,茅山重要道观有太平观、崇元观和紫阳观。皆为唐太宗敕建。天宝七年(748),唐玄宗赐紫阳观居民二百户,太平观和崇元观各一百户,免除租税科徭,长充修葺洒扫。③宋元时期,茅山道教仍很兴盛。其嗣法宗师从二十代成延昭至四十五代刘大彬,相继受到朝廷尊礼。尤以二十五代刘混康(见本书第一卷)、二十七代徐希和、三十八代蒋宗瑛最知名。徐希和字仲和,金陵溧水人,幼从宗师笪净之,尝从入朝,敕为道士。笪净之逝世,奉旨嗣教。政和四年,诏赴阙,及秋还山,赐丹台郎,转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宣和三年,复诏入内廷,次年还山,敕有司礼送。建炎元年卒。①蒋宗瑛,字大玉,毗陵人。幼习举子业,长游四方,居越之金庭山二年,尝于石壁间得《登真隐诀》一书,异之,遂挟书入茅山,从三十七代宗师汤志道游。后继汤为三十八代宗师。据传理宗时久雨,诏诣阙祷之,乃大霁,赐钱十万缗缮修宫宇。开庆改元,托疾游庐山,遇鄂渚之乱,乃过天目山,往来永嘉山水间,注《大洞玉经》十六卷。元至元十八年诏赴京,比至燕都,无疾而逝。⑤宋元时期,茅山建有大批宫观。原陶弘景道靖故址,至宋代为刘混康所居之处,宋哲宗诏加改建,赐名元符观,崇宁五年落成后,改额元符万宁宫。⑥原唐太宗为王远知所建太平观,中和间被焚,天间邓启遐重建,宋改赐崇禧观额,建炎中复被火焚,后重建,元延六年,奉敕改宫。⑦唐代敕建的紫阳观,北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名玉宸观。⑧唐代所建崇元观,大中祥符七年改额崇寿观。⑨唐天宝间于华阳上馆故址所建华阳宫,后毁于兵,宋政和中重建。AB唐代李含光所居之处,曾敕建栖真堂,宋大中祥符二年,朱自英于此建九层坛行道,天圣三年赐名集虚庵,不久改名乾元观。AC天圣观,在积金山上,唐王远知曾庵居于此,肃宗至德(756~757)中赐名火浣宫,唐末废,宋景德三年张绍英庐其处,天圣三年,赐名延真庵,五年,改赐观额。AD原陶弘景华阳中馆,宋宣和中改建,赐额栖真观。AE此外,宋代还建有五云观、清真观、白云崇福观、抱云观,元代建有德观、仁观等。AF后世所称茅山"三宫五观",皆肇于唐,建成于宋元。

  明清时期,茅山仍是江东道教圣地。明代"天下乞灵于名山者,东岱岳,南武当,东茅峰,奔走士女,地无远近,而岁无宁息。"AG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在茅山设立华阳洞灵官和副灵官。灵官例定在元符宫道士中选授,副灵官在崇禧宫道士中选授。曾任华阳洞灵官的茅山道士有邓自名、薛明道、陈德星、任自垣、王克玄、吕景、杨震清、支克常、朱崇润、沈祖约、蒋德王宣、徐祖谏、戴绍资、任绍绩等。AG明洪武初崇禧宫高道王宗旦选神乐观供祀,永乐间预修《永乐大典》。永乐(1403~1424)时,下泊宫道士王文礼任南京神乐观天坛奉祀。天顺(1457~1464)时,下泊宫道士许祖铭任道录司左玄义。成化(1465~1487)时,崇禧宫道士胡德海历任武当山紫霄宫提举。茅山元符宫道士任自垣选任武当山玄天玉虚宫提举,主持编撰《大岳太和山志》。清代茅山道士致力于宫观修复,道士笪蟾光撰成《茅山志》。

  茅山高道辈出,香火隆盛,被称为"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元代文士赵世延《茅山志序》评价茅山"诏诰之隆,仙真之异,洞府之邃,坛之传,人物之伟,楼观之盛",AH不失为第八华阳洞天,第一地肺福地。茅山宫观庵院素以甲天下著称,最盛时多达二百五十七房,有房屋五千余间。

  太平天国时,曾遭兵燹,至清末,尚存"三宫五观",即元符宫、九霄万福宫、崇禧万寿宫和乾元、玉晨、白云、德、仁五观。抗日战争期间,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一支队进驻茅山,司令部设于乾元观松风阁。1938年9月,日寇扫dàng茅山,焚毁茅山道院房屋约百分之九十以上。几十名道士惨遭杀戮。

  1982年,国家拨款修复茅山宫观。目前,元符宫修复了灵官殿、太元殿、三清殿,装塑了神像,"镇山四宝"也返归道院。九霄万福宫的太元宝殿、灵官殿、藏经楼、宝藏库、龙王殿、三天门、二圣殿、怡云楼花厅、迎旭楼等均已修复竣工,各殿神像全部彩塑,殿堂油漆一新。新修盘山公路,亦直达山巅。1985年3月10日,成立了茅山道教协会,会址在九霄万福宫。现茅山每逢香期庙会(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至来春三月十八日)和道教尊神的祀典日,信众游客云集,香火颇盛。

  注:

  ①②③AGAH笪蟾光《茅山志》第2册709~796页,827页,833页,第1册494页,第2册1131~1132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④⑤⑥⑦⑧⑨ABACADAEAFAI分见《道藏》第5册601~62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天台山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绵亘于天台、临海、宁海、新昌、嵊县五县之间。在天台县境内则包括天台、赤城、桐柏诸山。

  元末明初所出之《天台山志》云:"今言天台者,盖山之都号,如桐柏、赤城、瀑布、佛垅、香炉、华顶、东苍,皆山之别名。①《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二十九云:"天台山,自县北二(疑"二"当为"之"--引者注)神迹石起,历国清、赤城、桐柏,至于华顶,皆名天台,实一邑诸山之总号,一名大小台山。"②华顶为其主峰,海拔一千零九十四米。唐徐灵府《天台山记》曰:"《真诰》云:'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以其上应台宿,光辅紫宸,故名天台,亦曰桐柏栖山。"③道教以天台山为神仙所居之洞天福地,亦为道士修行佳处。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称其赤城山洞为十大洞天之一,其灵墟洞和司马悔山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天地宫府图十大洞天》曰:"第六赤城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台州唐兴县(即天台县)属,玄洲仙伯治之。"④《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曰:"第十四灵墟,在台州唐兴县北,是白云先生隐处。""第六十司马悔山,在台州天台山北,是李明仙人所治处"。⑤据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载,第十四福地在天台县北六十里,第六十福地司马悔山,在天台县北十三里。可知天台山为道教神仙窟宅荟萃之区。

  道教何时进入天台山,已难确考。三国吴之葛玄,或许是居天台山较早之道士。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载,葛玄年十八九,仙道渐成,入天台赤城精思念道,遇左元放授以九丹金液仙经。行持三年,广积功效,光和二年(179)

  正月朔,感太上老君敕zhēn rén徐来勤(或作勒)等同降于天台,授灵宝经三十六部及上清斋法二等,并三七品斋法。⑥此记载,可与出世较早的道书相印证。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云:"公(指葛玄)驰涉川岳,龙虎卫从,长山、盖竹、尤多去来,天台、兰风,是焉游憩。"⑦《云笈七》卷四《灵宝经目序》谓:"老君降真于天师,仙公授(受)文于天台。"⑧除去教内传说不论,葛玄之居天台修道,不为无据。

  《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列有晋代神仙、道士袁根、柏硕、班孟、魏夫人、王玄甫、许迈、羊忄音、白云先生,南朝道士褚伯玉、徐则等居天台,所列晋代道士,已难确证,所列褚伯玉,是居天台,或居南岳,诸书则有分歧。该书卷十云:褚伯玉,钱塘人,年十六,父为娶妻,不从,逾垣而出,隐于天台中峰二十年,齐高帝征之,不起,乃移居大霍山仙去。⑨类似记载,早见于《南齐书》卷五十四《褚伯玉传》。但据《上清道类事相》卷一《仙观品》引《道学传》和《南岳总胜集》所记,褚伯玉所隐乃南岳瀑布山,所建太平观亦在南岳瀑布山下(见本卷《衡山》篇)。两说相较,似以后者所记为是。因南岳确有齐高帝敕建的太平观,而天台山瀑布岩下所建者则为葛玄之天台观。至陈代,著名道士徐则又居天台山。

  《北史》卷八十八《隐逸传》云:徐则,东海剡入。幼沉静,寡嗜yù,受业于儒者周弘正。善三玄,精于议论,名擅都邑。

  怀栖隐之cāo,杖策入缙云山。陈太建(569~582)中,应召来憩至真观,期月,又辞入天台山。太傅徐陵为之刊山立颂。AB徐陵所作《天台山馆徐则法师碑》,收入《徐孝穆集》卷九、《艺文类聚》卷七十八。

  魏晋南北朝时,天台山已建有一批道观(馆)。最早者是孙权为葛玄所建之天台观,唐徐灵府《天台山记》云:"天台观,在唐兴县北十八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岩。旧《图经》云:

  吴主孙权为葛仙公(玄)所创,最居形胜。"AC后徐则亦居此观。

  齐永泰元年(498),又有齐梁名士沈约于桐柏山建金庭馆,沈约所撰《桐柏山金庭馆碑》记其建馆隐居之经过,文载《金梁文》卷三十一。

  入唐,天台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有大批知名道士相继入居此山。最著者是司马承祯及其所传之弟子。据卫《唐王屋山中岩台先生碑碣》等载,司马承祯在嵩山礼潘师正为师后,曾遍游名山,不久即往天台山,留居时间大致在武周朝至开元十二年(724)间。其间,在开元初,又去南岳住过短暂时期。在天台山期间,传有女道士谢自然、焦静真等;AD在南岳时,传有薛季昌等。此后,薛季昌传田虚应,田传冯惟良、陈寡言、徐灵府、刘元静,冯惟良再传应夷节、叶藏质,陈寡言再传刘介,徐再传左元泽,应夷节再传杜光庭。以上除薛季昌、刘玄静长居南岳外,田虚应和冯惟良则先居南岳,元和(806~820)中同去天台,其余如陈寡言、徐灵府及其以后诸人皆长住天台。这实际是上清道士司马承祯传衍的一个支派,刘咸火斤《道教征略》称之为"南岳天台派"。上述诸人大都颇为知名。陈寡言,字太初,越州暨阳人,隐于天台玉霄峰,受学于田虚应。天台科法有阙略者,拾而补之。

  徐灵府,号默希子,钱塘天目山人。通儒学,入天台师田虚应,居天台云盖峰虎头岩石室十余年。会昌(841~846)初,武宗诏,不赴。卒年八十二。著《玄鉴》五篇,注《通玄真经》十二篇,又撰《天台山记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