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中国道教最新章节 > 中国道教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68 章

  年(1112)诰封正特zhēn rén。"⑨后世净明道尊为十二真君之一。至晋代,青城山最著名的道士为范长生。《舆地纪胜》载:"范寂,字无为,刘先主(刘备)时;栖止青城山中,以修炼为事。先主征之不起,就封为逍遥公。得长生久视之道。"AB清光绪《增修灌县志》卷九引《旧志》云:"范友,字子元,涪陵人,隐居西山,蜀人敬之,号曰长生。晋惠帝时,李雄攻成都,百姓皆保险自守,长生率千余家依青城后山。雄得成都,以长生有道,yù迎为主,长生固辞,乃拜为丞相,……

  尊曰范贤,于湔氐村筑为长生税驾之所,进太师西山侯,不受,归青城山,后仙去。"AC至南朝"宋大明中,道士杨超远、秀才费元规,亦居此山"。AD最早的山居道士,大多穴居山洞。或于洞旁结茅舍,"置以土坛,戴以草屋"。AE至晋代,青城山始建道馆(观),计有洞天观、上清宫、上皇观、碧落观(后名长生宫)等。南宋《舆地纪胜》曰:"自延庆观上二三里,有观曰洞天,肇建自晋时。(南朝)宋大明中,有逸士费元规读书于此。唐天宝七载,有道士薛昌饮章陆酒得道,……宣和间改曰清观观。"AF明曹学亻全《蜀中广记》卷六载:"《胜览》云:晋朝起天宫于高台山丈人祠侧,号曰上清宫,……晋时又于丈人峰前建上皇观。《蜀志补罅》云:亦名玄真观。"AG1991年新修《灌县志》卷二十二"灌县主要道观简表"载:"长生宫,在青城乡青景村,晋建,祀范长生,旧名碧落观。"AH隋唐两宋时期,青城山道教兴盛。先后有大批道士居此修道。光绪《增修灌县志》引《龙城录》云:"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事道士李珏。炀帝知其贤,征召不起,督让益州太守强起。昱至京师,縻以上爵,不就,乞为蜀太守,帝从之,拜嘉州太守。"AI并记述他在任时曾入水斩蛟之神异事迹,州人事为神明。"隋末大乱,以隐去,不知所终。……

  上皇(唐玄宗--引者注)幸蜀,加封赤城王,又封显应侯"。AJ唐有道士王柯,字仙柯,青城横源人。在西峰,助炼丹道士以薪炭,奉事三年,道士嘉其志,授以丹诀,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得道。AK此外,道士薛昌、刘无名等皆在青城山修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均有传。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庭,原为天台山应夷节弟子,后随僖宗入蜀,居青城山白云溪多年,对道教理论特别是斋醮科仪的制定贡献甚大。

  卒后葬于白云溪。LB唐末五代道教学者谭峭,原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最后复入青城山。LC迨至两宋,入山道士仍不乏人。民国《灌县志》据《文献通考》《舆地纪胜》诸书及《崇道观道藏记》《五岳真君殿记》等记有多人,其中皇甫士安、古藏用、张随、仇宗正、王文正等,皆一时之秀。南宋又有道士皇甫坦,曾在绍兴二十七年为显仁太后治目疾,有验,甚受宠信。"凡四赴召命,灵迹甚著,隆兴中游天台,……至乾道初,方游武当,还青城,拱手垂足,坐绳床而化。"LD河北霸州人张宗元,"入青城大面山中峰紫板岭结茅,耿介有守,居山五十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八月二十九日无疾而化。"LE值得指出的是盛行于宋元时期的道教新符派--清微派和神霄派有早期几代传人为青城山道士。据《清微斋法》卷上"道宗统系"载,清微派由祖舒"会四派而一之"后,经六传(《清微仙谱》为七传--引者注)至"青城通惠zhēn rén朱洞元,成都人,二月初一日生,乃神霄玉枢使清微洞卫上卿,隐青城山"。下传"云山保一zhēn rén李少微,房州人。三月初五日生。乃五雷院使清微都元右卿,隐青城山",下传南毕道。LF此处未记朱洞元、李少微的生活年代,但李少微下传之南毕道为南宋理宗时人,据此推之,他二人亦当是南宋人。宋道士王文卿创神霄雷法,盛传于江淮地区,但他和弟子萨守坚曾出入于青城山。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云:

  "有萨守坚者,亦酷好道,见侍宸于青城山,而尽得神秘,游东南,祷祈劾治,其神怪有过于侍宸者。"LG据宋景濂《元莫月鼎传碑》载,宋元之际,神霄派还有另一传人徐无极住青城山,莫月鼎曾亲往受教,该文云:"(莫月鼎)入青城山丈人观,见徐无极受五雷之法。"LH可见宋代青城山,不仅是天师正一道的基地,也是衍生孕育新符派的基地之一。

  隋唐两宋时期,青城山新建有大批宫观。清徐昱《三诣青城记》云:"昔志载,青城一百八景,唐宋时,自长生宫入山,抵上清宫十余里间,庵堂不下数十所。"LI现有记载可征者,仅知隋代建有常道观,唐代建有建福宫、金华宫、冲妙观、玄都观等。《舆地纪胜》云:"自会庆宫西行一二里,有观曰常道,乃古黄帝祠址。《青城山记》云,在黄帝授经坛下,隋时建。"LJ清彭洵《青城山记》卷上云:"在云师洞者,为常道观。观为大业间建,始名延庆,唐改常道,宋名昭庆,今则概言天师洞矣。"LK唐初为飞赴寺僧侵占,唐开元十二年(724)敕令"移飞赴寺依山外旧所,观还道家"。MB1991年新修《灌县志》卷二十二"灌县主要道观简表"载:"建福宫,在青城山丈人峰下,建于唐代,名丈人祠,宋改会庆建福宫。"MC《灌县文征》卷三收《置丈人观碑》云:"开元十八年闰六月十八日,敕于青城置祠室,又奉今年八月二十一日敕青城丈人山宜令所管州县,拣本山幽静处与立祠庙。"MD明曹学亻全《蜀中广记》卷六引《蜀木寿杌》云,前蜀王衍于咸康元年(925)偕母太后、太妃同祷青城,……住山中旬日,设醮祈福,太后太妃又谒王先主铸像,已,幸丈人、玄都二观及金华宫。"ME由此知唐代青城山尚建有玄都观、金华宫。玄都观无考,金华宫,据清徐昱《青城山金华宫记》,原是就晋代所置之上皇观(一名玄真观)改建而成,唐睿宗女玉真、金华公主居此修道。

  该文又称:"证以唐宋人福唐观、本竹观、仙居观、储福观诸诗,知公主院宇开旷,非若时流所栖之琐琐也。"MF由此又知唐宋时尚建有福唐等观。彭洵《青城山记》又称"天仓山有威仪观,今亦废不可考,宋文同有威仪观诗"。MG可见隋唐两宋时期青城宫观之多。

  元明时期,青城山道教呈衰微趋势。见于记载的道士极少,且无可称者。在宫观方面,除明万历年间重建圆明宫、上元宫外,MH过去已建之宫观,在明代大都失于维修,明焦维章《游青城山记》曰:"午后憩长生观,观久废,颓垣败础,与灌莽为伍。……建福亦荒墟不治。"MI1991年新修《灌县志》称:

  "明末清初,长期战乱,青城山道士逃走一空。"MJ其后,因有几位武当山全真龙门派道士来青城,使青城山道教又趋复兴。比较有名的道士有陈清觉(1606~1705),"字寒松,又号烟霞,湖北武当人。明末为少年名进士,入庶常,除东宫侍讲。后弃官入武当山太子坡,从詹太林(王常月弟子--引者注)讲求养生术。明亡,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入蜀,游峨眉,定居青城,料理常道观事,后jiāo张清湖作住持,去青羊宫养静,……康熙四十四年辞世。"MK与陈清觉先后到青城的有其师兄弟穆清风、张清湖、张清云等人。

  "穆清风,号玉房子,四川忠县人,系陈清觉师兄,康熙五十三年始来成都梓潼宫,雍正七年退隐青城白云观,兼主眉州重瞳观。张清湖住青城山文昌宫。张清云住三台云台观。"NB康熙四十一年,赐常道观"丹台碧洞"匾额,后世乃尊陈清觉为碧洞zhēn rén,称其所传为碧洞宗,系龙门一支派。此派亦按龙门谱系进行传承。传至易心莹为二十二代,现已传至二十五代。其中不乏有名的道士,如:陈仲远,别号云峰羽客,青城道士,渊博能文,曾校正《广成仪制》数十种,著有《雅宜集》,清乾隆(1736~1795)间,邑人患疫,建水陆斋醮,敕赐"南台zhēn rén"号。NC李太浩,康熙初入青城山,始居八卦台下真武庵。康熙五十年购回天台寺基业,易名本洪庵(即上元宫),时上皇观因久已荒芜,复于康熙五十八年接理上皇观观务,加以培修,于雍正五年(1727)羽化。ND骆永喜,号小尹,灌县人,道光(1821~1850)间入圆明宫为道士,见该宫颓废,立志修复,经二十年,焕然改观。此外,在清代还陆续重建、修缮了常道观、长生观、祖师殿(又名洞天观)、上清宫、建福宫等。《灌县文征》等书皆有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城山道教宫观保存完好。当代著名道士易心莹长期住守常道观,对保存青城山文物古迹颇有贡献。

  注:

  ①AD《全唐文》第10册9709页,9710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②AGLGME《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1册78页,82页,第1207册370页,第591册8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⑥⑦⑨AKLBLCLELF《道藏》第22册199页,第11册57页,第22册208页,206页,第5册255页,324~325页,330页,326页,442页,第4册28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神仙传》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⑤⑧同见《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173~174页,中华书局,1985年

  ABAFLJ同见《舆地纪胜》第2册752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ACAIAJMI光绪《增修灌县志》卷九,卷九,卷九(按《龙城录》旧题柳宗元撰,但唐志未著录,柳宗元《柳河东集》也未收录,或云为宋人所伪托),卷十三

  AE《广弘明集》卷十二:唐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并表》,线装本

  AHMCMHMJMKNB《灌县志》693页,693页,679页,690页,691页,69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LD《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光绪原刻,民国上海紫云轩校印本LH《四部丛刊》第246册,上海书店翻印本,1989年

  LIMDMFND《灌县文征》卷五,卷三,卷五,卷三,民国木刻刊本

  LKMG《道藏辑要》翼集

  MB《道家金石略》110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NC民国《灌县志》铅印本,卷十二,1933年

  巍山

  巍山又称巍宝山。在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东南约十公里处。位于云岭山脉四大分支之一的乌蒙山起点,洱海盆地之南。海拔一千七百三十米。为唐初南诏(蒙舍诏)王细奴罗耕牧和发迹之地,亦为云南著名的道教名山。

  据现存资料研究,巍山道教起于唐,盛于明清。据道教传说,南诏时期,太上老君曾下降巍宝山,点化南诏始祖细奴罗。其后,王朝后裔和道士在巍宝山建老君殿(清微观)以祀老子。道教从此传入巍宝山。相传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曾到大理、巍山传教。并书《南诏德化碑》,深受南诏王族的礼遇。吕洞宾也曾到过巍山,现今民间尚流传着许多吕洞宾在巍山传教的故事。①明清时期,巍山道教比较兴盛。据《云南通志》卷二十五载称,此时有许多道士相继入居巍山修道。王,蜀之华阳人。永乐(1403~1424)初,寓居蒙化,遇异人授道术,能役使鬼神,召致风雨。邓川孽龙为祟,请制之,至,而龙遁去。成化十年(1474),预知化日,应期不爽,蒙化人咸以为尸解云。②清道士何太和,蒙化人。为避吴三桂之乱,隐居巍宝山。特探玄理,卓然有得。每短筇蓑笠,独游咏于松梅雪月之间。冯应魁,字亦九,道号尚元。有隐德,安贫乐道。精医yào,治人甚多。得孙zhēn rén安乐仙方,刊存巍宝山朝阳洞,人争重之。③据近人调查研究,明清以后,巍山所传道教,"以甸中街为界,分为两支:南部以县城镇为中心的是清微教,由巍宝山龙门派传授;北部以大仓镇为中心的是灵宝教,由江西龙虎山西河派传授"。④从明代起,巍山相继建起大批宫观,总计达二十余所。最早者为玄(或作悬)珠观。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一百二十云:"悬珠观,在城东五里,创自蒙诏,明成化(1465~1487)间拓建,为近城诸刹之冠。"⑤它是"巍山道观群中的历史最悠久者。……现存殿宇多为清季重修。观内有关圣殿、玉皇阁、三官殿、天王殿、吕祖殿、财神殿、天师楼等建筑。近年来,玄珠观和与之相邻的另一佛寺联通,故又称玄龙寺。"⑥文昌宫,始辟于明代,最初是当地祭龙的场所,到清乾隆(1736~1795)间改建成道观。由关圣殿、金甲殿、文昌殿等组成。⑦青霞观,一名清微观。观内《重修巍山青霞观碑记》云:

  此地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降化细奴罗之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创为道观,后不断增修。⑧玉皇阁,巍山境内有数处玉皇阁,以灵官殿背后者规模最大,建筑年代也最早。建于康熙二十二年以前。由四帅殿、玉皇殿、天师殿、三官殿、吕祖殿、依云阁等建筑组成。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十五日,是巍山传统的朝山庙会,各地艺人皆汇集此处演奏洞经音乐(属道教音乐)。⑨培鹤楼,祀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初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此后以它为中心,在其前建含真楼,北建元极宫,东建云鹤宫,西建道源宫,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群。AB长春洞,建于康熙(1662~1722)年间。由前殿、正殿、两厢和花园组成。殿壁内绘有很多图画,门上有许多精致雕刻,诚为一座壁画雕刻的宝库。AC斗姥阁,踞巍宝山之巅,清乾隆四十年(1775),郡人孙怀仁捐建。AD此外,还有主君阁、灵官殿、三师殿、三官殿、三皇殿、朝阳洞、财神殿、祖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