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中国道教最新章节 > 中国道教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71 章

  天柱观。中宗朝赐观庄一所。乾宁二年(895),吴越武肃王钱与道士闾丘方远相度地势,进行重建。①吴筠于大历十三年(778)曾撰《天柱观碣》,记此宫前身天柱观之创建与兴盛情况,略谓:

  昔高士郭文举创隐于兹,以云林为家,遂长住不复。……及我唐弘道元祀(682),因广仙迹,为天柱之观。……贞观(627~649)初,有许先生曰迈,怀道就闲,荐召不起。②后有道士张整、叶法善、朱君绪、司马子微、暨齐物、夏侯子云,皆为高流,或游或居,穷年忘返。宝应(762)中,群寇蚁聚,焚城邑,dàng然煨烬,惟此独存。③吴越王钱又于光化三年(900)作《天柱观记》,述乾宁二年与闾丘方远"创建殿堂,兼移基址"事,谓"其大殿之内,塑天尊、zhēn rén、龙虎二君,侍卫无阙。其次,别创上清精思院,为朝真念道之方。建堂厨及陈鼎击钟之所,门廊房砌,无不更新"。④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始改天柱观为洞霄宫。并赐仁和县田一十五顷,悉蠲租税。天圣四年(1026),诏道院详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处,杭州洞霄宫大涤洞为第五。政和二年(1112),以宫宇颓圮,奉旨赐度牒三百道以兴复之。后因方腊起事,废于兵火。高宗南渡、绍兴二十五年(1155)出内帑重建。淳七年(1247),诏赐钱以置恒产,山门规制更加崇广。⑤陆游于嘉泰三年(1203)撰《洞霄宫碑记》,除历述洞霄宫之兴革历史外,又特别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称它在宋时"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其地望之重,殆与昭应、景灵、醴泉、万寿、太一、神霄宝为比,他莫敢望。"⑥并谓南宋时,朝廷常以去位之宰辅大臣提举该宫。

  《余杭县志》卷十六云:"洞霄之名始于宋,而其迹实肇于汉,恢于唐,至宋南渡而称极盛。"此点可由当时之规模得到证明。据载,南宋时,其规模大体为:"宫门之外,旧有汉武帝宫坛,许远游升天坛,虚皇坛,有祠山张大帝祠,有叶天师(法善)讲堂,闾丘先生玄同草堂。门以内,有寿星堂(在大殿西),有三清殿,璇玑殿(在库院东),佑圣殿(在大殿左),有龙王祠,福地真官祠(在东庑),钱武肃王祠,有昊天阁,有郭真君祠,朱法师祠,闾丘先生祠(并在昊天阁右),……有演教堂(在后院),有上清、精思、南陵三道院,后分为一十八斋(名略--引者注),有选道堂,云堂(并在西庑)。又有见于昔贤题咏,而今莫详所在者。……兹不更列。"⑦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被灾,延燎一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后重建。未完工,二十一年(1284)之夏复毁。后再建,规模视昔为壮。⑧家铉翁于元贞元年(1295)撰《重建洞霄宫记》,述其重建情况,谓"先建庖帑,乃筑大殿,以及余屋,元贞乙未(1295)之三月壬子告成。金碧瑰丽,照映林谷,神运鬼工,殆不是过'。⑨《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七云:"至正(1341~1368)间兵毁,明洪武(1368~1398)初重建。"AB明王达《重建洞霄宫记》云:"洪武庚午(1390),提点贾力以恢复自任。……不三载,贾化去,副知宫资深吴公(继之)……至己未(此纪年有误--引者注),门庑庐室,庖庾坛土遗,次第用完。丹台绀殿,琼楼璇室,视昔不异。"AC清嘉庆《余杭县志》卷十六云:"清康熙元年(1368),道士孙道元栖真于此,克绍宗风,弟子吴象严亦复不染尘。凡宫坛为之一新。乾隆辛未(1751),道士贝本恒以殿宇颓废,方谋募建,是冬无尘殿毁于火。今所存者,惟方丈三楹及斗阁、丹室数处而已。"AD

  注:

  ①③④⑤⑧⑨《道藏》第18册142页,156页,155页,142页,142页,16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以许迈为唐人,误。

  ⑥AB《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3册433页,第525册20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⑦ACAD嘉靖《余杭县志》卷十六

  上清正一万寿宫

  上清正一万寿宫简称上清宫,在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东端。

  是张陵历代子孙奉祀香火之地,道教正一派之祖宫。据说由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建于西晋永嘉(307~312)年间,初名传坛。唐会昌(841~846)中,赐额真仙观,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改额上清观。天圣(1023~1031)间,迁于龙虎山之南,元元年(1086)重加修缮。北宋贾善翔《上清观重修天师殿记》曰:"旧塑系、嗣师(张衡、张鲁),王(指王长)、赵(指赵升)二zhēn rén及灵官等环侍,亦复雅饰。

  ……今上清观,天下道俗遇三元(节),诣此登坛传度法,以二十八代天师为度师也。"①崇宁四年(1105)请于朝,迁建今所在地。"政和三年(1113),道君皇帝眷礼虚靖天师(即张继先),改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拨赐江东徐氏绝产,计米万余斛"。②建炎、庆元、嘉定间,皆赐钱拓新,其规制未详。

  端平二年(1235),再度拓新,"为殿六:曰三清,曰真风,曰昊天,曰南斗,曰北斗,曰琼章;为阁二:曰皇帝本(或曰景)命,曰宝奎;为楼一:曰琼音;为馆三:曰宿觉,曰蓬海,曰云馆;为堂二:曰斋堂,曰正一。堂之左曰方丈,东西创道院各数百楹。栋宇飞,牖户宏敞,……实为海内琳宫之冠"。③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敕命重建三清殿、坛楼及三门。二十五年七月,"寥阳殿成。……广旧制为坛楼四檐,为门七十楹,坛之前为拜亭,门之前为碑亭二。……起二十四年六月,迄三十年十月"。④大德二年(1298),上清宫被火焚毁,吴全节奏请重建,至仁宗皇庆二年(1313)建成,规模较前更大:"为殿十有三:曰三清、玉皇、真风、真庆、太一、璇玑、琼章、南斗、雷霆、五岳、三官、旌阳、玄坛;为堂七:曰正一、寿星、正(疑此处缺一字--引者注)、纪仪、蓬海、宿云、方丈;为楼三:曰玄坛、钟(缺一字--引者注)、宝奎。至于厨库庾、诸亭诸门诸厅事(疑此处有脱文--引者注)、东西寮。曰道院者,凡三十有一。悉视旧右加加(疑为"有加崇"之误--引者注),命曰大上清正一万寿之宫"。⑤"至治壬戌(1322),氵存厄于灾,重纪至元丁丑(1337)又复修如故,虞集记之。而又不戒于火,以至正辛卯(1351)毁"。⑥明清时期又经多次重建、修葺。首先是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进行大规模重建,至二十六年(1393)完工。"首建真风殿、元帝殿、元坛祠,而次第从事余者。……中为阁,阁之上为玉皇殿,下为经堂,其前为真风殿。真风殿者,祖师祠也。祠之前有三清殿,又前为元坛,覆以重屋。坛之前为三门,门之前为虚皇坛,坛之前为棂星门,而东西各属以周庑,表以层楼,左楼悬大钟,右楼悬大鼓。东为东庑,内外方丈、上下库司、元坛祠、蓬海堂、宿云堂在焉。西为西庑,寿星堂、元帝殿、斋堂、藏室、上下官厅在焉"。⑦其后,永乐元年(1403)、十四年、正德十三年(1448)、嘉靖十一年(1532)、万历三十七年(1609),都曾相继作过修葺改建。娄近垣《大上清宫建置沿革》记载颇详。⑧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曾赐金修葺上清宫,世宗宠信龙虎山道士娄近垣,又于雍正九年(1731)赐银十万两进行大修,至次年告竣,建制多有更新。⑨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二百二十四云:"雍正九年赐御书额,御制碑文。置香田膳田,增广道院,额设法职。

  乾隆、嘉庆间,俱特旨动帑修葺。"AB清中后期未有大的修葺,加之火灾兵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仅存大上清宫门楼、午朝门、钟楼、下马亭等破败建筑。其后,江西省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皆载《龙虎山志》,见《道教文献》第1册258~259页,267~268页,267~268页,287页(文中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三十年,雕板时漏刻一横,现参考其他资料改),294~295页,第2册95~100页,578~579页,95~100页,95~100页,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

  AB《江西通志》第6册2593页,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

  铁柱宫

  铁柱宫又名妙济万寿宫。在江西南昌市翠花街西。始建于晋,祀净明道所尊祖师许逊。宫左有井,与江水相消长。中有铁柱,传为许逊所铸以镇蛟螭之害者。唐咸通(860~873)中,赐名铁柱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额景德观,政和八年(1118),改名延真观。南宋嘉定(1208~1224)间,改名铁柱延真宫。①景定元年(1260),毁于兵火,元大德七年(1303),再遭火灾。后重修,经四年,于大德十一年(1307)建成。元泰定三年(1326)又火,后再以次重建。②明正德(1506~1521)间,赐金修葺。嘉靖(1522~1566)中,再遭火焚,两赐帑金助修。③嘉靖二十六年(1547),赐额妙济万寿宫。④万历二十八年(1600),再遭火焚,当即重修,明张位《重建万寿宫记》述其重建经过。称:万历二十八年冬十二月兴工,"首创真君殿一重,高若干,方广若干,悉从旧制。……继前门、二门;继诸仙(殿)、两廊、铁柱池、钟鼓楼;又继圣像,易铜以塑;继画四壁仙迹;继建玉皇阁;继前街门,外用墙围之,左右开瓮门;又前辟小沼,深三尺,宫以内诸水皆潴焉。至万历戊申(1608)冬告成"。⑤至清代,康熙十四年(1675),雍正二年(1724),乾隆四十六年(1781),道光二十三年(1843),同治九年(1870),光绪二年(1876),皆曾重加修葺。道光二十三年之重修,曾历时六年,至二十八年(1848)始告竣。据说,重修后宫殿"宏壮瑰丽,倍逾于旧"。光绪二年之重修,还于谌母殿后添造逍遥别馆一所。⑥其后,则年久失修,至今只存一殿二院,余皆废圮。

  注:

  ①③④⑤⑥皆载《逍遥万寿宫志》,见《道教文献》第7册391~394页,第6册133页,第7册369~370页,第8册759~765页,第7册391~394页,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

  ②《道家金石略》1195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玉隆万寿宫

  玉隆万寿宫在江西新建县逍遥山(亦称西山)。净明道之祖庭。原为净明道祖师许逊故宅。许逊逝世后,里人于其地建许仙祠。南北朝时,改名游帷观。白玉蟾《续真君传》曰:

  "真君(指许逊--引者注)飞升之后,里人与真君之族孙简,就其地立祠。……隋炀帝时,焚修中辍,观亦寻废。至唐永淳(682)中,天师胡惠超重新建之,明皇尤加夤奉。"①五代南唐复重修,徐铉书额,俱以游帷名"。②"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升观为宫,改赐额曰玉隆(白玉蟾《续真君传》则称"政和六年改观为宫,仍加'万寿'二字",与此异--

  引者注)。徽宗政和六年(1116),诏以西京崇福宫为例,敕建大殿六,小殿十二,五阁七楼、三廊七门。复赐御书额曰:

  '玉隆万寿宫'。旁起三十六堂以处道众,护山田亩以作香火。

  玉隆创修,于斯为盛。"③据考,六大殿为:正殿、三清殿、老祖殿、谌母殿、兰公殿、玄帝殿。五阁为:玉皇阁、紫微阁、三官阁、敕书阁、玉册阁。十二小殿为:轮藏殿、刘仙殿(余殿失名)。七楼有:四鹤楼(余失考)。④规模甚大。故元柳贯《玉隆万寿宫兴修记》云:"观肇兴于晋,而盛于唐,尤莫盛于宋。"⑤此后,南宋宝庆元年(1225),重加修葺,元仁宗延三年(1316)重修大殿。⑥泰定二年(1325),改建十一大曜殿、十一真君殿及祖师祠堂。柳贯《玉隆万寿宫兴修记》称,该宫住持朱思本"见十一大曜、十一真君殿、祖师祠堂,摧剥弗治,位置非据,……乃相藏室之北,撤故构新,作别殿六楹,东以奉十一曜真君之像,西以奉吴(猛)、黄(仁览)十一真君之像。……又即于十一真君殿旧址,筑重屋一区,上为青玄阁,下为祠"。以供奉唐以来对该宫有功绩之官僚、住持之神主。"经始于泰定二年(1325)之八月,阅三年而考其成"。⑦可见当时该宫仍保持较大的规模。元至正十二年(1352),在红巾军起义中,宫被焚毁。

  明初,草率数椽,薄修祀事。至万历十年(1582)重修。

  经三年,始成大殿一座。清庸熙二年(1663),复大规模重修,道士徐守诚募资先后修成正殿、谌母阁、三清殿、玉皇阁。募修三官殿、关帝殿。此后乾、嘉间,续有兴建。咸丰十一年(1861)又毁于兵燹。同治七年(1868)重修。《重建逍遥山玉隆万寿宫记》云:"于七年戊辰二月雇工,……于闰四月念四日兴工,至八年己巳(1869)四月十五日而正殿告成。……

  展至十年(1871)五月,而夫人殿、谌母殿,洎玉皇、关帝、三清、三官各殿,以及西山祠宇、妙道、全真堂,先后一律建讫。惟三官殿甫经落成,旋毁于火,仍择吉补建。各殿告竣,次及逍遥靖庐、明塘、戏台、云山、苍翠亭。凡向来所有,无不兴复;即仙衢、道岸二坊,及四周垣墙,向所未有者,亦肇造而新之。"⑧规模仍然很大。

  其后几经祸乱,特别是日本侵略军的焚掠,损毁十分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于1950、1952、1959年相继拨款进行维修,特别是1984年,新建县成立西山万寿宫修复领导小组,对之作了较大的修复,经过三年时间,修复了五殿、三门等。五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