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最新章节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66 章

  个步兵师;第7集团军:0(一)个机械化师,四(七)个步兵师包括一个伞兵师。而且,这些师没有达到满员。。这些部队有的甚至还没有部署好,攻势实际上就开始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其他诺言也没有兑现。因而从一开始,攻势就缺乏能确保迅速有力利用打开的突破口发展战果的人员、装备及物资。明知现有兵力(包括人员、武器、装备、补给)不足,德军最高统帅部本应再作考虑,甚至在攻势开始前重作决定。同样地,实际进攻期间形势的发展也应使统帅部及时转入防御,把部队撤回原先阵地。

  死抱住最初计划不放,坚持其过于野心勃勃的目标,坚持其对现有部队的编组、投入方式,这是一个错误。在这里,决定权完全掌握在希特勒手里。盟军军事记者切斯特威尔莫特说得对,德国的军事战略不再取决于纯军事考虑,最终决定权不在冯lún斯德手里,而在希特勒手里威尔莫特著作的第575页以及富勒著作的第346页:“这个计划是希特勒制订的,”戈林说道:“这个计划的中心内容和细节都是他一人包办的。……在整个jiāo战过程中,希特勒亲自指导作战,用无线电下达命令。”。

  没有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欺骗敌人和牵制进攻方向两侧的敌人而这是约德尔事先答应过的。因此,敌人能够从不受攻击的地段抽调部队,而又不冒放弃宝贵领土的危险他们刚刚夺得这些领土,以作发动进一步攻势的跳板之需。撤至西壁防线后面(即撤至进攻开始时的原先阵地)的决定作得太迟了。这个决定是硬由敌军优势兵力强加给希特勒的。由于他再次犹豫不决,一再拖延,他不得不在人力、物力上付出惨重代价。在敌占区再呆下去除了能赢得一点时间,将别无他获。而这一点时间是没有特别价值的,因为如此赢得的时间与带来的惨重损失相比,是得不偿失的。

  有两次,古德里安将军企图说服希特勒放弃显然不能取胜的攻势,把腾出来的部队派到东线。“十二月二十八日……希特勒……承认,阿登攻势‘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决定xìng胜利’……但是,‘形势出现了巨大的缓和。敌人不得不放弃所有的进攻计划。他们被迫重新部署部队。他们不得不把已经精疲力竭的部队再拖上战场。……他们在国内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们已经不得不承认,在八月底以前决定战局已没有希望,也许到明年年底也不可能。这意味着形势的转变,在半月以前没有人相信这种转变是可能的。’”

  在一九四五年一月九日的形势分析会上,当古德里安将军试图提请希特勒注意东线的危险形势时,希特勒气得歇斯底里大发作。正如威尔莫特所说:“希特勒拒不正视这些事实,因为用古德里安的话说,‘他的心自中有幅奇特的世界蓝图,每一个事实都得符合他这幅异想天开的蓝图。他相信世界必须如此;但在事实上,这是另外一个世界的蓝图’。”现实很快被证明胜于幻想。但在这期间,希特勒继续给西线以优先权,“以便我们能保住这里的主动权”。他还坚持不增援东线,并宣布今后不允许任何撤退。他甚至宣称.“每当我听说为了获得回旋余地必须从某地撤退时,我就毛骨悚然。过去两年中我听过这种话,结果总是骇人听闻。”1月10日元首会议第33号拾零以及古德里安著作的第383页。古德里安叙述了希特勒对他报告的反应,这份报告列举了陆军参谋总部东线外军处提供的确切的详细情况。希特勒:“这是成吉思汗以来最大的一次欺骗!这是谁的胡言乱语?”古德里安在同一页谈到希姆莱时说“希姆莱认为他自己的军事判断跟希特勒一样高明,毋庸说,要比其他将军高明得多。”希姆莱在跟古德里安谈话时声称:“你知道吗,将军,我认为俄国人根本不会进政。这仅仅是穷凶极恶的恐吓。你们东线外军处列举的数字过分夸大了。你们过分忧虑了。我绝对相信,东线平安无事。”古德里安在自己著作的387页记下了在一次讨论会中(1944年12月底作者注)希特勒对仔细计算出来的关于敌情数字的反应。他严厉地说道,这都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古德里安还在第404页记述了他跟“德国外jiāo政策的制定者”里宾特洛甫的一次发人深思的讨论。

  一月十日,希特勒宣布,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将撤出阿登,进行休整和补充,但是仍然听从西线部队司令调遣。

  约德尔十一月三日说过,希特勒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休整、加强西线部队和在德国本土征募新部队来获得进攻所必须的兵力。对于现有的师,他既不将其恢复到正常实力,又不加以解散,他宁肯组建新师,而放着那些久经战斗考验的师只有一半甚至小半兵力不管。他竭力使自己相信,这样就能增加兵力去应付即将来临的危机。事实上,要增加部队,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打法,而这是希特勒始终不能接受的。他断然不肯为整个作战作出必要的结论,不肯向攻势波及的前线发出必要的指示。由此可见,在现独裁统治下,现有的部队并没有被应有地组织起来,以形成决定xìng的重点古德里安著作的第381页:“但是在那些危急的日子里,希特勒只能考虑他自己的西线。到战争快结束时,在这场不成功的阿登攻势中,我们军事领导的整个悲剧又一次暴露出来了。”在这方面,读者必须记住,跟东线不一样的是,西线是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负责的战场之一。。

  德军战略隐蔽措施与战术隐蔽措施的有机配合,完全出乎敌人的意料。把各种补给品储备在莱茵河以东,是为防范敌人对该河的预期进攻而作的准备的一部分,但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极为严重的困难,因为向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亲口许诺的斯佩尔机构的运输纵队并未出现。

  还有,要对付养精蓄锐、补给充足、人员和装备均占优势的敌人,德国部队的训练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对此,前线司令官个个都很清楚。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自一九四二年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这么大规模的进攻战。形势本来是可以大大改观的,各师也是可以为即将到来的任务作好恰当准备的,只要将他们撤离前线,进行休整、恢复与补充,为训练提供最有利的条件。希特勒的确为他的许多党卫军师提供了这一切,但是被指派实施进攻作战的陆军师却享受不到类似的特权。那些将首当其冲担负突破敌人防线这个主要任务的普通第一线师,只能对其补充人员进行十分有限而欠缺的系统训练,当然这不是他们的过错。党卫军部队配备的武器、装备(特别是坦克)都远比第五装甲集团军精良,这对参加攻势的陆军部队也是个沉重的精神负担。

  部队缺少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被士兵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所弥补。尽管前线士兵的士气受到许多不利影响,但在内伊梅根和阿纳姆击退空降着陆的胜利,以及面对人数上、物质上远居优势的敌人而取得的鲁尔河保卫战的胜利却使士兵们充满了这样的信念:“莱茵河上的哨兵”仍屹然不动;他们凭着自己在西线的坚韧不拔,保卫着正在东线殊死保卫德国边疆的伙伴们的后方;同时,他们正在给德国的政治领袖以作出新结论的时间。

  普通士兵接受了官方宣传,这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战斗下去的愿望。官方宣传说,要是敌人取胜,德国人民就会受奴役。“无条件投降”的要求,臭名昭著的莫根陶计划的发表,向全体德国人预示着最坏的凶兆,使战场上的士兵除了战斗下去别无其他选择即使他们不抱有一线胜利希望威尔莫特与富勒都谈论了同盟国要求“无条件投降”的意义与效果。威尔莫特记递了戈培尔在莫根陶计划公开时发起的宣传运动。他在自己的著作的第550页中援引了戈培尔的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说:“魁北克决议只会促使德国人加倍抵抗。”威尔莫特接着说:“这确是它的效果,那些缴获来的前线部队写的信件很快证明了这一点。”富勒著作的第259页:“弗雷德博格在1943年春的著述说得好:‘他们(德国人)还认识到,这一次的情况可能更糟。德国人民开始感到隐存在整个欧洲地下的怒火,感到来自欧洲各民族的威胁。德国人民想使欧洲和德国团结起来,而纳粹主义却已使欧洲联合一致来反对德国。他们还感到斯拉夫人对自己夹击和潜伏在千百万外国工人中的危险。他们感到应该把战争打到底。除了继续打下去,有没有别的出路呢?实际上,是当时的形势和德国的敌人用鞭子把德国人民赶到旗帜下去的。‘要不就是胜利,要不就是布尔什维主义’,这就是戈培尔的口号。他给德国人民指明,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尤其是莫根陶计划,它似乎表明,戈培尔归根到底还是对的。他和希特勒在过去几个月所描绘的,并已被很大一部分平民和数百万士兵的经历所证实了的俄国占领下德国人民命运的悲惨情景,现在又被要作西方盟军恐怖报复牺牲品的前景搞得更yīn暗了。俄国人已经到达东普鲁士边境,英国人和美国人来到德国西大门,所以,希特勒的论点异乎寻常地令人信服。因此,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是个严重的政治错误,结果延长了战争,给双方带来了本来可以避免的巨大牺牲。正如切斯特威尔莫特所写:“另外,士兵与平民都认识到,在现阶段出现任何国内革命,只会使德国陷入灭顶之灭,在混乱不堪中土崩瓦解。”说得千真万确,只需补充一点:由于有数以百万计的外国工人被带进德国强迫劳动,一出现混乱将更加不可收拾。因此,前线的士兵在寻求机会防止这种结局。

  对于前线士兵来说,他们是不甘在自愿作战和自我牺牲上落后于大后方的;在那里,男女老少(甚至儿童)在盟军惨无人道的轰zhà恐怖强加给德国人民的可怕条件下冯蒂佩尔斯基尔希援引了富勒对盟军破坏的全部看法。富勒著作的第317页:“这种野蛮的破坏究竟带来什么后果呢?当第一、第二战场都在前赴后继去夺取胜利的时候,第三战场却破坏着战后行将来到的和平的基础,滥zhà城市,要知道文明的基础是城市,而不是瓦砾堆。”努力奋斗,不惜损害健康,甚至往往献出生命。他们日复一日地坚持着,激起了前线士兵的钦佩与尊敬,也使他们感到自己有义务献出一切。最后,官方出版物中诸如新兵器、新型改装飞机的大量采用与遍布各大海洋的潜艇以及德国工业增产之类的有意蛊惑人心的鼓动,也起到了增强德国人民和军队士气的作用。另外,德国士兵对其军官、士官的信心还没有动摇。

  因此仍然存在着继续抵抗的某些精神条件,虽然这意味着:当人们发现最后攻势走向失败时,他们的反响将更大。随着阿登攻势的破产,德国最后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它所剩下的力量也就不足以保持有效的防御。一时,忠于职守、自我牺牲、同志友爱的精神使人们还能抵挡一阵,后来抵抗的意志终于垮了。无可奈何,前线士兵被迫承认,敌方的陆、海、空优势如此之大,以至于不再有希望进行有效的抵抗了。

  这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在干希特勒曾公开预言,德军将重演它一九四0年的胜利冯蒂佩尔斯基尔希著作的第598页也写道希特勒无视诸如此类的考虑:“(德军)素质下降,在许多方面已无法与在1940年装备精良时相比。”他的计划是建立在过高估计德军力量,过低估计西方盟军力量,特别是过低估计美国人经受挫折、恢复元气能力的基础之上。

  一九四四年底德国可动用的兵力与世界上三个最强大国家可动用的兵力之间的持久差距,不象希特勒说的可以“一举”消除,而且用他现在西线集结的部队来消除当然也是不成的。即使德国的最后攻势果真达到目标,重新占领了安特卫普,这对盟军将只不过是个暂时挫折,决不会是他们的最后失败。充其量,把西方盟军计划的执行推迟几个星期即便如此,也只有在利用如此赢得的时间来取得军事上特别是政治上的有利条件以后,才真正会有所得。但是,这种可能xìng从一开始就被排除了,因为在jiāo战双方充满仇恨的气氛中,不可能达成政治协议,而军事拖延是以高昂代价换来的,因而一文不值。攻势甚至没有使进攻德国的敌军受到很大削弱,而为了进行这次攻势得到加强、改编的德国师却丧失了大量人员、物资,陆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凑合起来的最后预备队也给报销了。这些预备队的不复存在,在东西两线都被痛感到了。倘若把抵抗重点及时地从西线转移到东线,那里的防线肯定可以守得更久一些扫校者注:这个观点恐怕并不公允,毕竟我们今天都已知道:那时东线苏军的实力比西线强大得多。;当然,采取了这个解决办法,西线就要听其自然,就要面对处于压倒优势的西方盟军而迅速瓦解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对丘吉尔赋予军事行动以政治目标的“最后尝试”的评论。到1945年3月底(他的著作第643页),“使丘吉尔大为失望的是蒙哥马利没有奉命赶在苏军之前不惜一切代价攻占柏林。丘吉尔去找艾森豪威尔,没想到扑了一鼻子灰。艾森豪威尔拒绝别人对他军事行动的实施进行干涉,他宣称,柏林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军事目标。同时,他不无道理地向丘吉尔指出,德国被占领后的政治分界已跟俄国人议定。……这条分界线划在柏林以西约九十五英里处。……艾森豪威尔的观点得到白宫的支持,他执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