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中庸不平庸最新章节 > 中庸不平庸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4 章

  理想中的夫妻关系就会往自己这方面倾斜,对婚姻生活的目标就会发生偏差,容易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失望和争执。

  孝也要讲中庸(1)

  孝以敬为前提

  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孔子的大弟子有子甚至把它看作是仁的根本,做不到孝的人,永远不可能领悟到仁的道理。原因是人生天地之间,只有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最大,不懂得尊重父母的人,当然也不可能尊重他人、尊重社会,不可能成为良好的社会成员。

  与孝相辅而行的是悌,就是对兄长的尊重。悌的地位虽然略低于孝,却和孝具有同等的重要xìng,往往是孝悌并称。需要说明的是,悌的本字虽然是“弟”,也就是做弟弟的要有弟弟的样子、弟弟尊重哥哥的意思,可是儒家并不是只关注男xìng亲人之间的关系。正像孝的对像也包括母亲一样,悌的对像实际上也包括姐姐。

  春秋时期的礼节,平时拱手作揖的时候是左手抱在右手上,丧礼的时候正相反。可是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见面的时候拱手,却是右手抱在左手上,弟子们都以为孔子对礼节有了新的规定,也都照葫芦画瓢。孔子叹口气说,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的姐姐去世,我正在为她服丧的缘故啊,你们这是做什么呢?可见,对于儒家来说,姐姐和兄长一样,既然先自己而生,就应该受到尊敬与侍奉,更何况他们比自己更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也为父母分担了更多的忧愁呢。

  对父母之恩的感佩和歌颂,是全人类共有的情感,甚至连某些动物也会具有。乌鸦反哺,羊羔跪rǔ,曾经令多少人感动,又曾令多少人惭愧汗颜。可是唯有人类,对孝这种天生的情感进行了理xìng的反思,对孝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种种理论。在全世界的思想界,儒家关于孝的理论是最深入、最全面,也是最合乎人xìng的。

  孔子曾经感叹,今天所谓的孝,说是能够养活父母。可是他的狗、马,也都是靠他养活的呀!如果不知道尊敬老人,那么与养一条狗、一匹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今天说“孝敬”,孝是要以敬为前提的。有一种人,可能是因为工作太忙、事情太多,也可能是因为讨厌老人,不愿意和父母呆在一块,还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以为父母不愁吃、不愁喝,有穿的有住的,就算尽到了自己做子女的责任,把钱往父母面前一丢,就算完事。父母对于他们,还不如孔子说的狗马呢!

  还有的人,虽然也尊敬父母,可是他的敬,却是“敬而远之”的敬。表面上对父母恭恭敬敬,说什么都答应,可是连着多少天不跟父母打个照面,逢年过节礼节xìng地探望一下,自己的心事不跟父母说,父母的心事自己也懒得打听。这样的“敬”,只是疏远的面具,根本不是孔子所说的敬。

  孝不是没有原则的顺从

  《诗经》上说:“哀叹我的父母,生我的时候是多么的辛苦啊!”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母亲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所付出之多,只有亲身当过母亲才能体会得到。我们古人把生日叫做“母难日”,意思是生自己的那一天就是母亲受难之日。所以每逢生日,大家都会伤感一番,缅怀父母辛勤抚育自己的辛劳,哪像现在这样推杯换盏,吃喝玩乐!

  但是,儒家的孝绝对不是愚孝,不是没有原则的顺从。孔子说,“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父亲去世后的三年之内,如果还按照父亲为人处世的原则行事,就可以称作是孝了啊。为什么呢?因为父亲去世之后,哀思要保持三年,三年之中,不管父亲的做法对与不对,都不忍心改变父亲的做法,另起炉灶。可是三年的时间也足以称作是孝了,三年之后改不改,就得看当时的时势了。

  “孝”和“顺”也经常连称,好像要想做到孝就一定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但是中庸之道并不这样简单地看问题。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最能说明儒家孝的方式。

  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地里锄瓜,一不小心锄掉了一棵瓜苗的根。曾子的父亲曾皙大怒,抄起一根大棒就打,一下子就把曾子打倒在地,半天才苏醒过来。醒过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跑到父亲的面前请罪,说:“刚才我做了错事,得罪了父亲,您用那么大的力气教育我,没什么事吧?”然后又去后面弹琴唱歌,还故意让曾皙听到,表示自己决没有生父亲的气。

  孝也要讲中庸(2)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弟子说,“下次曾参再来,别让他进我的门!”曾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央求师兄弟向孔子打听,孔子说:“当年舜帝的父亲瞽叟很糊涂,脾气也非常暴躁,续娶了之后对舜又非常不好。要使唤舜的时候,舜总是在旁边伺候着,可是想要杀舜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小小的责罚,舜就乖乖地承受,要是发了大怒,要拿大棒棰他,舜就远远地躲开。为什么呢?怕自己的父亲背上杀害亲生儿子的名声啊!现在你呢?父亲正在气头上,下手不知轻重,要是真为了一件小事把你打死了,你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孝之地吗?再说,平白杀伤人命,官府不还得治他的罪吗?”

  像故事中曾子那样的孝,就是“愚孝”。他一心想着怎样服从父亲的教导,不违背父亲的意思,可是就不动脑筋想一想,父亲这样做对不对,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这个后果最终会落到谁的身上。他的出发点是维护父亲的权威,结果却险些造成大麻烦:如果曾皙把曾子打死,曾皙自己又被治罪,这不是曾家的大悲剧吗?这个家庭不从此分崩离析了吗?

  这当然不是曾子的本意,但由于方式不对头,一味讲求孝,就出现这样的差错。所以西汉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刘向评论说,“以曾子那样的才华,又身处圣人的门下,尚且犯了罪过而不自知,可见把握好孝的限度是多么的重要啊!”

  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中庸之道的孝,要求我们从自己天生的爱戴父母的心出发,同时考虑到各种行为的后果,全面权衡利弊,采取最合适的方法,并不是越顺从越好,也不是包办父母的一切事务就算作是孝。

  有一个中产之家,家庭条件不错,家里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孝顺的儿子应该把老母亲像神仙一样供起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不用老人cāo心。可是不然。他们家还让老母亲每天洗碗,特别是来了客人,吃完饭之后杯盘狼藉,锅碗瓢盆一大堆,还喊老母亲来洗碗。一位客人非常不解,简直有点愤怒,就质问这家的儿子,老人这么大年纪,行动不便,为什么还让老人家洗碗?

  儿子解释说,老人一生生活在农村,闲不住,如果一天什么事也不做,就会觉得浑身没力气,看什么都不顺眼。而且她也会觉得是在儿子家里白吃白住,心理上感到人老什么用处也没有,产生厌世情绪。老人洗了碗,就会认为自己现在还能做事,也不觉得已经老到不中用的地步了。说着他把客人领到灶台前,指着老人刚洗过的碗小声说,“你看,我妈眼神不好,行动也不方便,这些碗她根本就没洗干净。每次她洗过碗,我们都悄悄地再洗一遍。”

  让九十多岁的老母亲洗碗,是不是就算不孝呢?那可不一定。像这个故事里的儿子,就是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自己尽孝的方式,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父母的吩咐,也要讲究策略。如果要求合情合理,自己又力所能及,那就不折不扣地坚决完成。可是,如果父母的要求违背了情理,那又怎么办呢?

  春秋时候,晋国的大夫魏武子有一位没有生下子女的爱妾。魏武子生病的时候嘱咐自己的儿子魏颗:“我死之后,你一定记着,把她嫁出去,别让她在咱家受苦了。”可是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儿子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记着把她杀了给我殉葬啊!”说完就死了。可是魏颗并没有把父亲的爱妾殉葬,而是把她嫁了出去。魏颗说:“老人病重的时候,神智昏迷不清,那时候的命令是乱命,不符合道理。我所根据的,是父亲在清醒时候给我的命令。”

  后来,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jiāo战,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不分胜负。正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老人把地上的杂草打成结,绊倒了杜回,使这位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受到了国君的赏赐。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啊!

  孝也要讲中庸(3)

  这就是成语“结草衔环”中“结草”的典故。在中庸者看来,魏颗不从乱命,执行了父亲合乎情理的命令,拒绝了父亲不合情理的要求,才是真正的大孝。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什么叫做孝呢?就是善于继承父辈的志向,善于传述父辈的事迹。

  这里关键在一个“善”字。父母想当艺术家,是不是子女也要去当一个艺术家才算是孝呢?父母有着辉煌的经历,是不是子女逢人便说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才算是孝呢?显然不是。善于继承父母的志向,说的是要继承父母追求志向、努力前进的精神,要抛弃父母xìng格中的缺点、弱点,发扬父母的长处、优点;善于传述父母的事迹,说的是要记住先辈创业的艰难,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教育下一代人理解先人的奋斗历程。

  中庸之道就是这样,反对任何形式的“一根筋”,反对简单处理问题。孝是人类天生的情感,具有无可争议的正当xìng。即使是在这样的问题上,中庸之道也提醒我们,注意方式方法,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多考虑说话做事的后果,不走极端,不意气用事,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最佳办法。

  肠不可冷,腹不可热(1)

  肠冷腹热,皆不可取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教育子女的《颜氏家训》说:“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

  墨翟就是墨子,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墨子的思想,主张“兼爱”,无论对什么人,与自己的关系不管亲疏,都要一概施之以爱,热心救世。墨子的弟子们组成一个学派,行游天下,不但在理论上宣传自己的主张,而且从事实际的政治,试图阻止各国之间的常见征战,电影《墨攻》就是对墨家学派这种特征的形象再现。所以孟子说他们“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了,不怕劳苦,不顾个人的身体,一心为别人考虑。

  杨朱,也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他的主张和墨子正相反。杨朱宣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拔下我一根汗毛,即使能让全天下都得到好处,我也不干,因为我自己受到了损失。他的实际行动也是如此,“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从来不参加军队,遇见打仗的地方绕着走,也从不掺和别人的是是非非。杨朱认为,天地万物,都没有自己的身体尊贵,凡是有利于我的,就干;不利于我的,一律不为。

  颜之推说,像墨子那样的,就叫做热腹,太过热心;像杨朱那样的,就叫做冷肠,又太过无情。冷肠和热腹,都是走极端,都不得其中,正确的做法,是“肠不可冷,腹不可热”,一切以仁义为标准。

  《颜氏家训》的时代,虽然距离现在已经一千五百年,但是它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时时困扰着我们。比如,朋友遇到了困难,帮不帮忙?帮多大力度的忙?什么样的事一定要帮,什么样的事可帮可不帮,什么样的事又坚决不能帮?什么时候要量力而行,什么时候又必须全力以赴等等。

  有的人,属于“有事您说话”型,待人非常热情,热心肠,朋友有难,两肋chā刀,朋友没难,不分彼此。“义字当先”,只要别人张嘴,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事情能做不能做,从来没有二话,赔钱搭力气也要办好,甚至对亲戚朋友“有困难要帮,没有困难主动发现困难也要帮”,即使是社会上八竿子打不着的闲事,也都要管上一管,对自己的家里却一百二十个不在乎,真正是“心里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就跟墨子的所作所为差不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遇事先看是否与自己有关,“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假如确实和自己有关系,那也得衡量衡量利弊,有利的事不做白不做,有害的事避之唯恐不及。总之,无利不起早,他人是非,干我甚事!

  这是往极端里说。其实,现实中墨子和杨朱这两种人都极少,但是,冷肠和热腹这两种倾向,却是普遍存在的。

  为善则预,为恶则去

  《颜氏家训》的作者身处乱世之中,更懂得帮助人有时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他举例子说明符合道义的忙,即使有风险,也应该伸出援手:“穷鸟入怀,仁人所悯;况死士归我,当弃之乎?伍员之托渔舟,季布之入广柳,孔融之藏张俭,孙嵩之匿赵岐,前代之所贵,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罪。”无路可去的小鸟飞入怀中,实在值得怜悯,更何况仁人志士投奔于我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